-
1 # 驍騎歷史觀
-
2 # 樓中樓
說起孟達,只能說這個人政治敏感度太低。分不清什麼時候做什麼。
關羽兵敗麥城,廖化在關平豁出性命的情況下逃了出來,找的第一個救兵就是孟達、劉封。關羽是誰,劉備的拜把子兄弟,跟劉備是同吃一碗飯,同睡一張床的生死之交。
而且荊州對劉備集團的意義,我想是個當官的就非常清楚。
這個時候,任何人遇到關大爺的求救,第一反應肯定是帶上兄弟、傢伙,衝上去再說。但孟達居然拒絕救援,給出的理由是上庸未穩,去了也是杯水車薪。結果關羽失去了最後的希望,劉備也失去了荊州。
從此,劉備恨不得剁了孟達,孟達知道自己好友被殺的時候,也知道了劉備已有殺他的計劃,結果是一走了之,叛逃到曹魏,先保住性命再說。
最搞笑的是,還寫了一封離職信。
-
3 # 榮富
關羽出兵圍攻樊襄時已經取得了水淹七軍、收降於禁、斬殺龐德等一系列重大勝利,關羽聲勢一度“威震華夏”、驚敵心膽。關羽此時要求劉封、孟達出兵似乎只是要他們幫助自己擴大戰果,而並非是救自己的命。
在三國格局中,原本坐擁上庸的孟達叛蜀投魏,使蜀漢集團拒魏阻吳的地緣優勢幾乎不復存在,對諸葛亮北進中原的大業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孟達投魏後,因有“將帥之才”,深受曹丕賞識信任,被加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後又受命與夏侯尚、徐晃合力襲取上庸諸部。荊州、上庸相繼失守,使蜀漢集團北襲宛洛、決戰中原的戰略意圖徹底落空。在三國時期詭譎莫測、內鬥慘烈的生態中,孟達果真是行跡不堪、自取敗亡嗎?結合孟達性格、孟達投蜀後的政治境遇及蜀漢上層的權力生態,孟達叛蜀的原因可被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獎掖不公,政治上升期望受挫
孟達當年在劉璋集團內部積極響應張松獻蜀於劉備的主張,揹著昏弱的劉璋,與張松、法正結成了以高價售賣益州為共同使命的幫派。梳理三國史料時可以發現,劉備集團能順利地佔領巴蜀和漢中,孟達也功不可沒。首先,孟達是劉備入川時的引路人。據《三國志》載,建安十六年(211),劉璋採納張松“迎劉以擊張魯”的建議後,即“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見到劉備後,劉備“令達並領其眾,留屯江陵”。攻取成都後,以孟達為宜都太守。
其次,孟達是為蜀漢政權開疆闢土的驍勇先鋒。建安二十四年(219),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既克,孟達又揮師與劉封合攻達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迫於強大的軍事壓力,舉眾投降。佔領並控制房陵、上庸、西城,使劉備集團擁有了北抵曹魏、東拒孫吳的戰略屏障,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地緣政治基礎。在這一時期,論功論能,孟達都稱得上是文武兼備、獨當一面的野戰將領。
論功行賞,是古代君王鞏固權威、籠絡人心的常規手段。劉備在川中稱帝前,曾兩次封賞群臣。建安十九年(214),劉璋獻城投降,蜀中宣告平定。建安二十四年秋,成功襲取漢中後,劉備進位漢中王,隨即再次獎掖有功之臣。據《三國志》載,劉備當時封馬超為平西將軍加都亭,許靖為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龐羲為營司馬,射援為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關羽為蕩寇將軍加漢壽亭侯,張飛為徵虜將軍加新亭侯,黃忠為徵西將軍,賴恭為鎮遠將軍,法正為揚武將軍,李嚴為興業將軍。劉封劇照
在《三國志》所載的兩份獎賞名冊中,我們找不到孟達的名字。對孟達而言,在劉璋麾下受冷遇、遭閒置的經歷,猶如蛟龍失水、猛虎被縛,是一生中不堪回首的屈辱。孟達決心投靠劉備集團並向新主劉備竭力展示自己的忠誠和才幹,其目的在於獲得巨大的政治回報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在劉備集團趕走劉璋、紮下根基後,孟達作為蜀漢新臣,他環視四周,卻驚訝地發現昔日的蜀中友朋或同僚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大都優於自己。孟達心中自然因此感到失落和不平。當初與自己一起率兵迎接劉備的同鄉法正,由於善使奇計,功勳卓著,先後被劉備封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和尚書令、護軍將軍,對此,孟達也算服氣。
但在劉備大兵壓境的情勢下,經威逼利誘而從劉璋集團投降過來的諸如許靖、李嚴、董和、黃權、劉巴、費觀等人,也受到論高規格的封賞,且他們中很多人所擁有的權勢竟也在孟達之上。孟達自負其能、自視忠勇、自恃功高,但自己在封賞名冊上的位次卻粉碎了他的這種自我感覺。孟達在懷疑自己所獲獎賞及所受待遇的公正性時,他的心底自然就出現了與蜀漢高層之間的感情裂隙,這種裂隙最終演化為相互之間的信任危機。
二、屢遭猜疑,君臣之間缺乏互信
孟達少時入蜀,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蜀中濃郁的文化氛圍、身邊優質的師友資源,使孟達成長為一名有襟抱、有才情、有風度,文韜武略兼具的明星青年。加之有士族權貴提攜,孟達很快就躋身於蜀中上層集團,成為張松、法正等權謀家倚重並信任的青年將領。優越的出身和青年時代的光榮經歷,很容易使孟達形成自信而張揚、熱烈而深沉、忠猛而豪橫的個性氣質。
劉備、孟達二人在性情氣質上呈現出冷與熱、暗與明、軟與硬、虛與實、偽與真、溫與燥等方面的鮮明對比。透過對比劉備和孟達的性情氣質,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孟達投靠劉備集團後受冷遇、遭猜疑,既是上下級之間權力配置不公所致,也是兩種具有對立性的性情氣質之間發生自然排斥的體現。在《三國志》中,劉備對孟達的不信任和猜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曹丕劇照
(1)留屯江陵,受關羽監視
《三國志》載,劉璋遣法正、孟達各將兵二千,導引劉備入川。見到法正與孟達後,劉備邀“故人”法正做自己的顧問和軍師,隨軍入川,參與戰爭決策和指揮,卻令孟達“並領其眾,留屯江陵”,未使其跟隨自己入川作戰。按常理,孟達作為蜀中將領,既熟悉西川關隘城池的防禦部署,又有對劉璋屬下實施分化瓦解的身份優勢,使孟達加入攻取西川的作戰序列,應是一種加快戰爭進度、減少己方傷亡的策略性選擇,但劉備顯然不這樣認為。
江陵屬荊州轄區,其防務由關羽全權負責。孟達率一支區區數千人的疲弱之師,寄居於關羽的地盤之上,其心底實難坦然。孟達自然掌握張松、法正與劉備之間的秘密交易,但其手下計程車卒豈知詳情?等蜀中子弟明白了法正、孟達之輩是在引狼入室之後,隊伍甚至存在譁變的危險。但即使發生譁變,也可以確保被就地剿滅。在這種背景下,與其說孟達率軍“屯留江陵”,不如說是被關羽武裝拘禁。總而言之,劉備不讓孟達隨自己入川作戰,根本原因在於對孟達的忠誠度心存懷疑。
(2)駐防上庸,遭劉封侵陵
劉備西定益州後,孟達似乎時來運轉,這是因為劉備好像突然表現出了對孟達的信任和器重。《三國志》載:“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蜀漢政權中首任宜都太守是張飛。也就是說,張飛履新南郡(任巴西太守)後,孟達接任宜都太守一職。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我們可以想象,默默無聞數年之後的孟達受命守衛蜀漢集團的戰略門戶,這足以使孟達對自己的政治前途重新充滿希望。但接下來的遭遇又一次擊碎了孟達對未來的樂觀預期。“建安二十四年,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蒯祺被殺後,在進攻上庸前夕,劉備派義子即副軍中郎將劉封沿漢水而下統領孟達軍隊,事實上是變相解除了孟達的軍事指揮權。
按《三國志》所載,劉封其人“有武藝,氣力過人”,可謂是典型的草莽武夫。這類人品行中常見的缺陷就是戰場上敢於為主拼命,涉及政治事務卻往往不知深淺;一旦收恩得寵,則又容易變得驕橫恣肆、忘乎所以。不幸的是,劉封身上的確有這些缺陷。由於劉備“欽點”其統轄上庸三郡並監視申氏兄弟及孟達所部,加之頭頂劉備義子的耀眼光環,所以劉封在處理與上庸地區其他兩大派系的將領之間的關係時免不了以我為主、一味專橫。
《三國志》雲:“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搶奪孟達的私人儀仗隊伍,是對孟達赤裸裸的不屑和侮辱。可見荊州覆敗後,孟達在寄居上庸期間,其處境何其艱難,其內心何其憤懣!在孟達謀劃重歸蜀漢政權之際,諸葛亮的書信裡也講道:“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可見劉封“侵陵”孟達的事實,諸葛亮也是掌握的。必須承認,劉封的欺壓是造成孟達叛蜀的重要原因。在孟達率部曲四千家投降曹魏之後,申儀、申眈先後叛蜀,劉封被趕回成都後遭劉備賜死,也算是咎由自取。
三、關羽敗亡,獲欲加之罪
《三國志》雲:“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作為地方軍閥的申氏兄弟,曾經通魯投曹,首鼠兩端,深諳在強者之間的生存之道。兄弟二人在劉封、孟達合攻上庸時獻城投降,只是迫於軍事壓力的不得已之舉。為起到安撫籠絡的作用,劉備賜二人高爵厚祿。
在這種背景下,上庸地區雖有劉封、孟達駐兵,但的確是民心不穩、根基未牢。同時可以看出,關羽向劉封、孟達求救時是在他圍攻樊城、襄陽之時,而並非敗走麥城的時候。關羽出兵圍攻樊襄時已經取得了水淹七軍、收降於禁、斬殺龐德等一系列重大勝利,關羽聲勢一度“威震華夏”、驚敵心膽。關羽此時要求劉封、孟達出兵似乎只是要他們幫助自己擴大戰果,而並非是救自己的命。
關羽劇照
據《三國志》記載,劉封、孟達攻佔上庸是建安二十四年夏季的事,而關羽攻樊受阻則發生於同年秋季。在劉封、孟達在上庸立足未穩,軍隊也未作適當補充、休整的情況下被要求舉全力投入樊城之役,這本身有悖軍事常理。原因有三:一是在劉備、諸葛亮對上庸防務未做後續安排的情況下,拔營東向以後,上庸兵力空虛,東三郡極有可能再入曹魏之手;二是劉封、孟達所統軍力有限,在曹操與孫權各派精銳對樊城形成南北合擊之勢,關羽覆敗已成定局的背景下勞師遠征,無疑是飛蛾撲火、羊入虎口;三是在攻克樊城無望,而關羽身陷重圍、處境危險之時,不僅未見蜀漢集團從巴東、南郡等地發一兵一卒北上救援,也未向劉封、孟達下達揮師救援的命令。
要知道,劉封、孟達並沒有假借於劉備的權力,若無劉備的指令,作為臣子的劉封、孟達絕無發兵的可能。透過陳壽的記述,我們可將關羽敗亡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恃勇任勇,未以智計,辱吳使者,激怒孫權;二是蔑視文人,輕慢屬下,危難時刻,將吏叛離;三是不識大局,擅自發兵,破壞統戰,終遭遺棄;四是撤退失策,不投上庸,南退江陵,自投死地。
分析三國曆史文獻,可以確定,即使孟達當年在“屯留江陵”期間與關羽關係不睦,甚至對其心懷厭憎,但以其在上庸處境而論,他實在是沒有能力挾私報復。因為劉封是駐守上庸的主官,孟達是其部下,在是否出兵助攻樊城的問題上,劉封才是拿主意的人。加之如前所述,劉封原本與孟達關係緊張,在涉及重大軍情時,他是不會給孟達發言權的。總而言之,孟達不應對關羽之死承擔責任。透過還原隱藏於三國史料中的歷史真相,我們不禁要問:孟達何罪之有?
-
4 # 香茗史館
孟達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模糊的人,由於正史之中並沒有為其列傳,導致其史料極為零碎,而其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三個選擇,分別是背劉璋投劉備、叛蜀投魏和叛魏被殺。那麼,孟達投靠劉備之後,為何又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呢?我們不妨透過支離破碎的記載來分析一番。
孟達“恃才好術”的性格,導致劉備對其信任有限根據《三國志·蜀書·法正傳》的記載,我們得知孟達是在建安初年(196年之後),因天下饑荒,與同郡人法正一起入蜀投靠的劉璋,但兩人在劉璋手下過的並不如意。法正曾經常和益州別駕一起“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孟達應該也是如此。因此,在法正被劉璋派去交好劉備之時,孟達應該也得以認識了劉備。
在劉璋引狼入室,劉備奪取益州這一系列戰役中,孟達的所作所為並未見於史料,但《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有“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的記載,可見孟達早在劉備奪取益州之前便已經投靠了劉備,並在益州平定之後被封為了宜都太守。
漢中之戰後,劉備開始在東西兩個方向擴張,沒有參加漢中之戰的孟達開始出現在戰場,《三國志·蜀書·劉封傳》有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類似)。
不過,這段記載有一點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是在孟達受命進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之時,劉備以“恐達難獨任”為由,竟然派劉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奪取了孟達的軍事指揮權。更為重要的是,平定三郡之後,連投降的申耽、申儀兄弟都獲得了封賞,可孟達卻絲毫沒有獲得賞賜。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從孟達降曹之後魏國大臣的評價來看,孟達並非沒有治軍能力。那麼劉備以劉封取代孟達,便只有了一種可能,那便是《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中,劉曄對孟達的評價“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而在《晉書·宣帝紀》中,也有“帝(司馬懿)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的記載,也就是說,孟達自持才能、喜好權術,而且忠誠度很值得懷疑。
由於孟達的這種性格原因,劉備並不能對其全盤信任,再加上上庸三郡實在太過重要(如上圖),劉備因而派了劉封前去坐鎮。然而,令劉備沒有想到的是,劉封與孟達之間的矛盾,竟然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孟達與劉封之間的矛盾,關羽死後孟達直接叛蜀投魏關於孟達與劉封的矛盾,史書雖然沒有交代前因後果,但從各種零碎的記載來看,兩人的矛盾不僅極為尖銳,且孟達基本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而從各種史料來看,孟達的叛蜀投魏,與劉封長期以來對孟達的侮辱和欺壓有著直接關係。
△孟達和劉封
關於劉封與孟達的矛盾,史料中多有記載,例如《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便有“(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也就是關羽兵敗麥城、孟達叛逃魏國之後,劉備最終令劉封自盡,而劉封的兩項罪狀便是侮辱孟達和拒援關羽。又如《三國志·蜀書·費詩傳》中,在諸葛亮寫給孟達的信中也提到“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而直接表明孟達的反叛與劉封長期欺凌有關的史料,同樣有不少,例如《三國志·蜀書·劉封傳》有載,“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這裡解釋一下,“鼓吹”指的是軍樂隊,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劉封此舉無疑是對孟達的一種侮辱。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更是直接表明“蜀將軍孟達屯上庸,與副軍中郎將劉封不協;封侵陵之,達率部曲四千餘家來降。”司馬光直接指出,孟達之所以投降曹魏,主要源於劉封的“侵陵”。
△不救援關羽的責任不在孟達,而在劉封
鑑於《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有“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的記載,因而很多人認為孟達叛變的原因是“達既懼罪”,也就是孟達擔心劉備追究不救援關羽的責任。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從前文不難看出,劉封才是上庸三郡的實際指揮官,而孟達已經喪失了指揮權,根本無權決定是否支援,拒援關羽的責任主要在劉封,而從劉備對劉封的處置能看出來,劉備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那麼,“達既懼罪”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由於劉封的錯誤決定導致了關羽的兵敗被殺,同時又因為劉封長期對孟達欺壓導致孟達心有餘悸,害怕被劉封當做替罪羔羊,這才鋌而走險,甚至不顧留在蜀中一家老小的安危,最終投降了曹魏。
不過,孟達的投降並非不告而別,根據《三國志·蜀書·劉封傳》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孟達在投降之前,還曾給劉備留下了一封書信,這應該便是清朝嚴可均所撰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所提到的“辭先主表”,全文如下:
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創,假勢吳、楚,是以有為之士深睹歸趣。臣委質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今王朝以興,英俊鱗集,臣內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之才,列次功臣,誠自愧也。臣聞范蠡識微,浮於五湖;咎犯謝罪,逡巡於河上。夫際會之間,請命乞身。何則?欲潔去就之分也。況臣卑鄙,無元功臣勳,自繫於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嘗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何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聖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於君子,願君王勉之也。在這份《辭先主表》中,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孟達的無奈和悲傷,文中孟達更是以申生、伍子胥、蒙恬、樂毅等為國盡忠但又不得善終的古人而自喻,也體現出了孟達當時的無奈心情。由此可見,孟達從內心深處是不願降魏的,或許也正是因此,日後才會再生迴歸蜀漢的想法。
-
5 # 刪繁就簡347
公元219年,孟達駐守上庸,劉備私下擔心孟達難以獨自完成,把養子劉封派來統領孟達的軍隊。陸遜攻佔夷陵、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關羽向駐紮上庸的劉封和孟達求救,被拒絕,導致關羽西走麥城被殺。
孟達雖然是上庸守將,但是他常受劉封欺凌,軍權在劉封受裡,出不出兵決定權在劉封。關羽被殺後,孟達害怕被劉封當替罪羊而被治罪,他知道自己有口難辯,所以才鋌而走險,不顧仍滯留在蜀中一家老小的安危,投降曹魏。孟達的叛國實屬無奈之舉,說到底是被逼的!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采用的自保舉動。
下面兩點進一步說明了猛達叛國原因:
1.諸葛亮在後來寫給孟達的信中說:“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2.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說:“蜀將軍孟達屯上庸,與副軍中郎將劉封不協;封侵陵之,達率部曲四千餘家來降。”
以上兩點都說明孟達的叛國與劉封對他的態度有關聯。雖然有這些原因,但孟達更加註重的是個人的得失,這不能不說是他人生的一大遺憾。
-
6 # 考古者說
孟達這一生曾經三次背叛自己陣營,第1次是背叛劉璋投靠劉備,和劉備的乾兒子劉封一起,為劉備坐鎮東三郡。魏文帝黃初元年,孟達再次背叛劉氏家族,投靠曹魏政權。魏明帝太和元年,孟達又一次背叛曹魏歸於蜀漢,但是被司馬懿察覺,被司馬懿所殲滅。
孟達三次反覆,尤其是第2次背叛劉備,投奔曹魏政權,留下了不忠的罵名。但實際上,三次反覆都是出於審時度勢的明智之舉。
孟達拋棄劉璋,歸順眾心所向的劉備,那是順應大局的明智之舉。
而孟達背叛劉備,投靠曹魏,則是蜀漢政權內部,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互相碾壓帶來的。
劉備入主益州之後,他的政權內部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政治派別,一個是劉備帶領的,以諸葛亮等人為首的,跟隨劉備入蜀的荊州集團,還有就是原先跟隨劉璋在益州的益州集團。
作為外來戶,荊州集團肯定不希望益州集團繼續做大,兩方開展了在各個方面的爭奪與碾壓。孟達就是其中一個犧牲品。
東漢建安24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孟達受到劉備的命令,從秭歸向北進攻,但是在向北進攻的過程中,房陵太守蒯祺被孟達的部下殺害。蒯家是荊州大族,這就成了一件不得了的事,益州集團損害了荊州集團的利益。
所以劉備很快就派出自己的乾兒子劉封,接管了孟達的兵權,當然史書上說的很好聽。“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當孟達和劉封一起打下東三郡之後,劉備相當高興,大肆封賞,就連降降,申耽誤,申儀,都得到了獎賞,就孟達沒有,這就很清楚了。
劉封是劉備來到荊州之後才收的乾兒子,史書記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所以劉峰劉封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屬於荊州集團。
後來劉封和孟達同時駐守東三郡,而孟達在這一時間,備受劉封欺壓。
與此同時在蜀漢政治權利中心,益州集團已經被排擠出核心地位,雙方已經沒有在繼續平衡狀態下抗衡的機會。所以或許可以理解為孟達降曹魏實際上是面對荊州集團的攻訐而採取的自保行為。
-
7 # 豹眼看歷史
孟達一生三次反叛,似乎是見利忘義的小人。
為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從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
給我的感覺,孟達就是一個很接地氣的歷史人物。
我覺得也沒必要去考證這些史料的真假,就以此說一下我的看法吧。
我認為,五千年的歷史,自然成就了許多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但畢竟還是普通的人多。
我們都會敬仰和羨慕歷史的名人,但終究還是要做一個普通人。
孟達的人生經歷,或許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值得大家瞭解一下,最好仔細品味品味。
孟達(?-228),扶風郡郿人。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關羽圍樊城、襄陽時因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01
反叛劉璋,依附劉備
孟達,扶風郡郿縣人。
漢末時期,董卓挾持獻帝遷都長安。扶風郡就成為舊都長安京畿附近的郡縣,政治敏感度比較高。都城發生的那些事,第一時間就散播到了京畿周圍,自然感觸就會更深。
建安初年,天下饑荒,孟達跟所有人一樣,需要活下去。面對混亂的局勢,總要尋求一條生路。
於是,孟達就跟法正一起進入了蜀地,依附了劉璋。
在這裡,孟達又結識了張松,與法正、張松就成了好基友。
儘管劉璋繼承了其父劉焉的基業,但沒有遺傳其父的智商。其部屬對此比較失望。
211年,張松忽悠劉璋,請劉備入蜀,對抗漢中張魯。
於是,派遣孟達和法正率領軍隊去迎接劉備。
法正極力勸說劉備進攻益州,取代劉璋。
孟達也不會看不出其中的奧妙,甚至事前也協商過。於是,見風使舵,依附了劉備。
人往高處走嘛,你劉璋不努力,也不能怪夥計們不配合吧。
都說劉備是仁德的明主,那就“良鳥擇木而棲”啦。
劉備就命孟達駐守江陵,益州平定之後,又任命為宜都太守。
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
劉備命令孟達從秭歸帶兵進攻房陵,策應漢中之戰。
孟達也不含糊,就殺掉了房陵太守蒯祺,佔據了房陵。
蒯祺本是劉表的部屬,是荊州豪族蒯良、蒯越的親兄弟,諸葛珪的大女婿,諸葛亮的親姐夫。
可能是因為不聽劉備的招呼吧,劉備也就不管他小舅子是誰啦,就讓孟達收拾啦。
攻下房陵後,孟達繼續進攻上庸郡,劉備私下擔心孟達難以獨自擔任,於是命其義子劉封從漢中順沔水而下,統領孟達的軍隊,與孟達會合於上庸。
這個是不是有玄機啊,劉備是擔心孟達的能力不行哪還是對孟達不放心啊?
關羽圍困襄陽、樊城時,曾要求劉封、孟達派兵援助,但遭到二人拒絕。
關羽戰敗後,孟達害怕被治罪,再加上與劉封不和,常常遭受劉封的侵凌,於是率領部曲四千餘家投降了曹操。
背棄原主,投靠新主,總不算是很光彩的事。
但處在孟達這個情況,也可以理解吧。
到哪裡都是混飯吃,何必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哪!
何況都是歪脖子樹,不必死心眼就認那一棵。
02
皇恩浩蕩
孟達投降曹魏以後,不久曹操病逝,曹丕繼位,然後代漢建魏。
曹丕對孟達非常重用,任命其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
而且,曹丕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讓孟達做新城太守,委以鎮守西南的重任。
孟達跟桓階、夏侯尚很對付,是死黨。並且與夏侯尚、徐晃一起對抗劉封。
《魏略》:“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餘家歸魏。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達既至譙,進見閒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據《魏略》的說法,孟達不僅是將帥之才,還是儒雅之士。走在大街上回頭率很高啊,就是魏文帝也喜歡的不行不行的。
03
再叛被誅
曹丕死後,桓階、夏侯尚也相繼去世啦。
孟達賴以依靠的大樹都倒下了,心裡不踏實。
孟達所駐守的新城郡,是魏蜀吳三國交界的地段。軍事戰略意義重大,是各方極力拉攏的物件。
諸葛亮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地方,極力引誘拉攏孟達。
孟達的活思想又開始運轉啦。
想當初,劉備不待見,現在丞相說了算。
丞相是聰明人,不會計較小舅子那檔子事的。
於是,孟達就又想歸附蜀漢。
不料,魏興太守審儀與孟達不對付,也不知道從哪裡打聽到孟達要反叛的訊息,就告訴了司馬懿。
司馬懿表面上寫信安撫孟達,暗地裡派兵進討。
司馬懿連續八天急行軍,從一千二百里趕來,打了孟達一個措手不及。
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城破,孟達被殺。
《三國演義》的說法是關羽被困麥城,廖化請求增援。孟達勸劉封不要答應。
關羽戰敗被殺,劉備大怒,孟達懼怕就投靠了曹魏。
諸葛亮北伐,孟達欲策應,想再歸附蜀漢,被其心腹李輔及外甥鄧賢出首,被司馬懿偷襲斬殺。
儘管情節差不多,仔細品味,還是有所不同。
特別是投降曹魏這個橋段,相差較大。
小說為了情節的需要,做了潤色,但卻失去了地氣,缺少了真實感。
後世總是習慣於從道德這個角度去看待歷史人物。
如果設身處地的為當事人考慮一下,體會一下他們的處境。
或者說,如果是換作是你的話,為了生存,為了老婆孩子,你會如何哪?
畢竟大多數人是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為了道義而活著。
儘管孟達三次反叛,沒啥可稱道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很接地氣的一段故事。
我有時候在想,有些人總是在大罵漢奸、叛徒,可恨可惡。
如果是在敵人老虎凳上,或者辣椒水進入鼻孔的時候,即便不罵,一聲不響,只要不投降,我覺得就是民族的英雄。
現在無論聲音多麼洪亮,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這是孟達留給後世唯一有價值的地方吧。
-
8 # 君山話史
孟達叛蜀投魏,主要原因是與劉封有矛盾而被逼反。
孟達本是劉璋部將,與法正是好朋友,兩人都比較早歸附劉備,故而頗受重用。劉備攻取漢中後,指示宜都太守孟達攻打房陵(湖北房縣)。孟達火速進兵,一鼓作氣攻下房陵,殺死太守蒯祺。
孟達首戰告捷,他給劉備上了一道書,請求攻打上庸。劉備便派養子劉封前往增援,實際也是為了監視孟達,畢竟孟達是降將,劉備並不是十分放心。劉封接到命令後,即從漢中啟程,順沔水而下,與孟達直逼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城投降。房陵、上庸兩戰儘管算不上大戰役,卻也鞏固了漢中根據地。
但是,孟達與劉封的矛盾很快就爆發了。
由於孟達是降將,沒有強硬的後臺,而劉封是劉備養子,對孟達甚是傲慢,肆意凌辱。很快,兩人就勢同水火。孟達比較儒雅,養了一支樂隊,平常沒事時吹拉彈唱,不亦樂乎。劉封自恃為領導,橫刀奪愛,把孟達的這支樂隊給搶了過去。這件事,很可以看出劉封蠻橫到什麼地步,豪取強奪對他來講如同家常便飯。
孟達被大大激怒了,對他來說,投降劉備與投降曹魏有什麼區別呢?反正都是投降。自己怎麼能咽得下啞巴虧呢?有冤沒地訴,心裡越想越惱火,最後把心一橫,決定反了。臨行前,他留下一封信給劉備,把劉封大罵一通,自己帶著部眾四千多人及其家屬,投降曹丕去了。
此時曹丕剛剛上臺,孟達就前來歸降,非常開心,把孟達封為“建武將軍”。孟達既然投降,也得表現一下自己的誠意,給曹丕送一份厚禮,便自告奮勇,領兵攻取上庸城。曹丕大喜,命孟達隨同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出征,直取上庸。孟達對上庸再熟悉不過了,可以智取,不必強攻。上庸太守申耽是貪生怕死之輩,孟達殺到後,只動動嘴皮子,不動一刀一槍,便勸降申耽了。申耽一降,劉封勢單力孤,眼看大事不妙,他也撒腿便跑,逃回成都去了。
回覆列表
荊州覆敗,孟達孤立房陵、上庸之際復受劉封侵凌,處境非常困難,降魏實在是脫離困境的唯一方法。但是從內心深處他是不情願降魏的,所以後期他才又叛魏回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