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紀錄片人陳欽
-
2 # 扁舟尋舊約
如果非要說孔子篡改歷史的話 ,那也只能說他篡改了西周的歷史。因為孔子生活在戰亂不斷的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百姓生活困苦,而春秋前一時期則為統一,百姓安居樂業的西周。他認為小國寡民的社會是最好,最理想的社會,而這一社會就在西周時已存在,認為春秋時期是歷史的倒退,他也以回覆小國寡民為畢生目標。但實際情況卻是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發展、大繁榮時期,無論是文化、政治、經濟等,都使整個社會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3 # 她是李香蘭
孔子篡改歷史,這不大靠譜。首先孔子在世的職位地位,他一個儒家學者,有什麼能力去修改歷史(與孔子相關的很多文獻都是出自孔子的弟子及後人之手)。歷史永遠都是一段時期之內,勝利的那個君主說了算的。
漢朝起尊孔,可以有力的加強對百姓的統治。但為什麼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又不得不讓人想象,始皇帝知道知識分子肆意喜好更改歷史。
-
4 # 李一應
為什麼有人這麼說呢?大家不妨先考慮一下什麼是歷史,想明白了再接著思考。
如果改的是史料,史料的寫法本來就具備作者的觀點,改來改去也無妨,反正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改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這就不可能了,出非孔子能穿越時空,改變過去和未來。
有人說篡改歷史,首先要指出是誰說的,他和孔子什麼關係,他們的立場有什麼不同。篡改是個貶義詞,估計和孔子聊不到一塊去。
改寫書籍可以,改寫真實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
5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孔子沒有篡改歷史,也沒有改姓
有人說孔子篡改歷史,改了姓,這是非常錯誤的。孔子沒有篡改歷史,也沒有改姓。孔子是“篡改"了奴隸主篡改、顛倒的原始科學社會"絕世”的歷史,即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繼承、捍衛了原始科學社會"絕世”的文明史及其"絕學"真儒學,人類建設現代科學社會正用得著。我們要徹底拋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為其服務編造、曲解的假歷史、"假儒學"。
是奴隸們創造了歷史,還是奴隸主創造了歷史?今天科學社會的人民總不能相信奴隸主創造、曲解的歷史、思想,說孔子篡改歷史吧!
有人說孔子改了原姓後姓孔。孔子說過他姓孔嗎?孔子是信孔。"孔”的意思是:有獨立思想腦“子"的人不能亂信、亂選擇其它思想目標(L),只信原始科學社會歷史及思想這一鼻祖鼻孔。
詳見拙著《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
6 # 張律明
華夏兒女習慣以炎黃子孫自居!實際上,按照上古的文化體系,我們真正的祖先並不是炎黃,而是蚩尤。從商周出土的不少文物和古籍中,專家發現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祭祀活動,很少提到“炎黃"二個字。秦始皇泰山封禪,拜的是蚩尤,而不是黃帝。劉邦造反時也是祭拜的是蚩尤,(怪不得劉邦屢次羞辱儒生)漢初時還專門設蚩尤祠。到了漢武帝時,漢武帝頒佈了“獨尊儒術",開始祭拜黃帝了。實際上炎黃是外來者,他們打敗了蚩尤,孔子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篡改了歷史,篡改後的結果反而成了如今熟知的常識,我們變成了“炎黃子孫"了。
眾所周知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鄭板橋家書》中有一句話:“始皇之燒,不如孔子之燒也"。中國古典文化的經典,有“詩三百"。實際上,《詩》原本有3000篇,孔子刪除後,扔掉2689篇,只留下了311篇。漢朝的《緯書》中提到孔子編書,將3240冊古籍,孔子毀掉了3120篇。孔子的目的,就是要篡改歷史,保持儒家的正宗性。這樣一來給商周文化和歷史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給後輩學者留下空白,變成了斷代史。
現在我們都認為,“以人為本"、“和諧"出自於孔子儒家,實際上最早比孔子早160年的法家管子,也叫做“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管子.兵法》中:“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
孔子篡改歷史的事情不勝列舉,這裡不一一例舉。西漢儒家鼎盛時期,將神話變成了中國歷史,極力把“王功"和“聖道"合在一起,大量的偽史被儒家吹捧而出現,使我們後輩讀不到真正的歷史了!
-
7 # 好奇文史談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
一:孔子刪改了《詩經》《詩經》創作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稱之為《詩》。因其為毛公所傳,又稱為《毛傳》,是奴隸時代的歌謠。《詩經》原先有3000多篇,記載了上古三代和春秋中葉各邦國的歌謠。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對《詩經》進行整理,刪掉了大約90%的篇幅,最後只剩了305篇,因此後世稱之為“詩三百”。根據各種史料看,《詩經》3000篇裡包括很多黃帝時代的歌謠,比如現在我們仍能看到的:“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吾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帝力於我何有哉?”,以及帝舜所做的《卿雲歌》:“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等詩歌,都被孔子刪去了。那麼孔子為什麼要把這些刪去?
二:孔子刪改了《尚書》《尚書》是中國第一部史書。記載了黃帝以及上古三代的歷史文獻。現在我們看到的《尚書》稱之為“今文尚書”,是由濟南伏生傳下來的。古文尚書據說由蝌蚪文寫成,在孔子家的魯壁裡發現,後來亡佚。但不管“今文尚書”還是“古文尚書”,相傳都是上古“三墳五典”的遺作。
孔子對《尚書》進行了刪改。《史記》記載:“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穆,編次其事。”這樣孔子精心選擇出100多篇。那麼孔子為什麼要刪改《尚書》?原因就在於《尚書》有很多神魔鬼道之事,比如伏羲和黃帝時代的史料,由於年代久遠,充斥著很多神話傳說,孔子認為這些都不真實,作為一部史書太不嚴謹,因此就從比較切近的唐虞時代開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尚書》的第一篇就是《堯典》。
三:孔子篡改歷史的功與過孔子對中國上古史的刪改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其最大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古文化變得“真實可靠,崇高純正”,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尤為主要的是自從商代以來,神道巫教觀念還充斥在各種上古典籍裡,孔子把這些全數掃蕩乾淨了!這就是為什麼在世界各大文明裡,宗教觀念都非常強烈,唯有中華文明沒有本土宗教產生,就在於孔子給我們留下了一種“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是孔子刪書積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對於唐虞之前的歷史,變得更加模糊了!
四:孔子作《春秋》,親自操刀為後世創立標準《詩》、《書》、《禮》、《樂》、《易》,都是孔子整理的,另外一部《春秋》是孔子唯一自己創作的書,也是魯國第一部編年史書。《春秋》只有一萬多字,記錄了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共計242年的歷史。《春秋》的文筆極為簡潔,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對歷史人物的褒貶毫不客氣,達到“筆則筆,削則削”的標準:比如吳國和楚國的君主自稱為“王”,孔子把他們貶稱為“子”,就是對他們弒君篡位的不滿;對於春秋時代的“踐土之會”,實際情況是周天子被迫參加,孔子在《春秋》裡卻隱稱為“天王狩於河陽”,也是對諸侯國不尊重周王室的貶損!
所以《春秋》寫成後,孔子3000子弟受書,“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而孔子也感慨地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
8 # 手機使用者5498255127
說孔子篡改了歷史,缺乏事實依據,無論是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動機,統統不符合邏輯思維。
春秋時期全國各地分140多個大小諸侯邦國,戰國時期初年約有十幾個獨立邦國,其中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稱為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強大的國家;小國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列國。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雄據周邊。所有諸侯邦都是獨立王國,各自為政,各有各的文化教育體系,各邦之間既有聯盟共同防禦,又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盤。
孔子是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19歲在士大夫家季氏家當過“委吏”“乘田”。委吏相當於會計;乘田就是管理放牧,其實不算當官,只是有文化的人在貴族家裡打工而已。直到51歲才在魯國擔任“中都宰”,相當於一個七品芝麻官。52歲擔任“小司空”,相當於建設部副部長。一年後又擔任“大司空”,相當於法院院長,由於不暗官場潛規則,太過正直理想化,於54歲時被迫貶退辭職。而後出國遊學於列國。直到68歲古稀老人,才被魯國請回,尊為“國老”,即無職無權之顧問。
處於當時社會背景的孔子一生,只是一介匹夫,民間布衣,一個愛好教書職業的知識分子,無官職,無權力、無錢財。憑什麼能夠與擁兵數百萬 ,一呼百諾,呼風喚雨,焚書坑儒,一手遮天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比?歷史證明,只有手握生殺大權的帝王,才能為所欲為,金口玉言,野心勃勃,玩弄權術,愚民、辱民、弱民、疲民、貧民、才能夠有效的篡改歷史。
-
9 # 陳廣逵
是你編造的還是你在哪聽到的?請拿出具體事例,或者列出持此種觀點的人來。不負責任的沒根據的造謠很輕鬆,闢謠很麻煩。
孔子篡改歷史之說純屬無稽之談。孔子不但沒有篡改歷史,反到由於他整理編集(不是輯)使部分史料避免了焚書坑儒之火,也避免了項羽燒咸陽之火,得以儲存下來,流傳至今。
先說說孔子怎麼刪《書》的。
《七緯·尚書緯》有一段文字:
“孔子求《書》,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
“孔子搜尋《尚書》,得到黃帝的嫡傳大孫子魁的書截止到秦穆公時代,共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捨棄了遠離現實的保留了貼近現實的,確定能夠為當世取法的一百二十篇。把這一百二十篇命名為《尚書》,另保留十八篇命名為《中侯》。”
就從這一段記敘中,有人得出結論:“孔子燒掉三千一百二十篇!”
真是這樣嗎?
“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這個過程也並不是簡單的“篩選提取”,還有“編輯整理”在其中,將眾多雜亂的文字縮減少了,最後形成“以百二篇為《尚書》和十八篇為《中侯》”的共“百三十六篇”文字資料。
這段文字並未交待孔子燒書,文字中沒有“焚”“燒”的記錄,燒書說站不住腳。
稍微懂得點常識並長了腦子的人都應該知道:
一是孔子不是周王室乃至任何一個諸侯國的史官,他不具有掌控圖書資料的資格,也沒有存書的條件。二是當時所謂的書無非是一片一片的竹簡,不是一本一本的書卷。一部大塊頭的書得裝滿一車甚至幾車。三千一百一十二篇《尚書》的殘留物,搬運得花上一段時間,運費得花一大筆“錢”,恐怕費用都得用車拉,要燒掉不要的,生火做飯都夠燒上一段時間。
一部本來是捧孔子的《七緯》反到成了孔子的罪狀,而這罪卻是腦子灌水的後人想當然得出的判斷。
《尚書緯》所述如果真實,孔子對眾多資料進行篩選、提取、整理,形成了“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的共“百三十八篇”文字資料。從這個意義上說,幸虧孔子蒐集整理儲存,才使得這些資料得以儲存流傳,否則什麼都不會留下來。這本是孔子做了一件功垂千秋的事,何來燒書毀書!
再就孔子“刪詩”的事情進行分析。
有人拿《鄭板橋家書》做起了文章。其實鄭板橋跟我們差不多,距孔子生活的時代也已兩千三百多年。
該《家書》說:
“秦始皇燒書,孔子亦燒書。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燒之矣。《詩》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則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燒之矣。孔子燒其可燒,故灰滅無所復存,而存者為經,身尊道隆,為天下後世法。始皇虎狼其心,蜂蠆其性,燒經滅聖,欲剜天眼而濁人心,故身死宗亡國滅,而遺經復出。始皇之燒,正不如孔子之燒也。”
這段文字鄭板橋是稱讚孔子“燒”得好。但鄭板橋在此真是“難得糊塗”了一把。按鄭板橋的邏輯,這孔子閒的沒事,從各國拉來三千篇詩的竹簡,挑出三百一十一篇詩的竹簡後,把剩下的兩千六百八十九篇詩的竹簡燒火了。看來孔子為解決燒柴問題舍近取遠笨得可笑。
下面的觀點與此如出一轍,只是出發點是“黑”孔子:
“孔子對《詩經》大砍大削,《詩經》原本3000篇,被刪掉的只剩下300篇……成為孔子一生抹不掉的黑點”。
所有持有這觀點的人都是糊塗蟲。孔子編《詩經》之前並無《詩經》這部集子,詩三千首也好,三萬首也罷,只是司馬遷估計得出的概數,這些詩是各諸侯國官方儲存及民間流傳的東西,還沒形成資料,孔子採集來,選擇其中不重複、他認為好的編集成了《詩》,譜上曲,稱《詩三百》,使《詩經》得以傳承下來。沒納入《詩三百》的仍在民間繼續流傳。孔子此“刪”只是一種選擇,民間流傳的東西他刪得了嗎?恰恰因為當時民間流傳的沒有形成文字記錄,今天我們才見不到了;而經孔子編集的《詩三百》今天我們仍能見到,你說孔子是有功還是有過?!
鄭板橋說的“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燒之矣”則是貌似清醒的糊塗。因為在史書上找不到唐虞以前的史料,就說是孔子燒了,這也太高看孔子了。當時的孔子是什麼人物,一個帶了一群弟子的教書匠,在魯國是做了幾年官,但他連魯國的史官都不是,他有什麼條件、有什麼資格和本事去找來成車成車的竹簡燒掉呢,他用什麼辦法把民間流傳的詩毀滅呢!鄭板橋論“燒書”只是批秦始皇。他忽略了始皇之“燒”是“聚之燒絕”,孔子之“燒”是有選擇地蒐集篩選,未入法眼的不選入自己的資料庫,未被選中的就被當作了“燒”,此“燒”不是真燒。也就是說不存在孔子“燒書”“燒詩”的過程。
最後就孔子修《春秋》的事情進行分析。
有人還拿孔子的後人孔安國稱讚孔子“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而黜《八索》”說事兒,追問“約史記”是什麼意思,“黜八索”是什麼意思。其實,“約史記而著《春秋》”就是“在紛繁零星雜亂的歷史記錄中提煉出重要內容進而編寫了《春秋》”。孔安國說的“約”是“使……簡約”的意思。“贊《易》道而黜《八索》”就是“稱讚《易》的道理並整理儲存,放棄整理《八索》。”孔安國說的“黜”是“排除”“免除”的意思。無論是“刪”還是“約”“黜”,沒有一個是“燒”的意思,只是有選擇地篩選編纂和整理。
由這三個事例可見,所謂孔子“燒書”之說是無知之徒的胡說。
-
10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為什麼問"有人說孔子篡妀了歷史,為什麼"不說巜孔子整理了歷史》?孔子曰"知我者巜春秋》,罪我者巜春秋》"!而今設計"悟空問題"者,爾知巜春秋》嗎?孔子了曰"知則知之,不知則不知"不知不妄《問》可乎?而又以"簒妀"定義,不辨而先罪其斯意何?誤導今而後人,何有持無恐壞我中國"歷史"一一一爾何心懲!
什麼是巜春秋》?爾自不知"微言大義"敢亂放厥詞?不如爾讀一讀巜春秋佐傳》襄公三十載、綘縣人日,師昭日,史趙日,士文伯日:《曆法史歷史》!由之以知堯日舜月禹天致今六千四百九十一年!而今上下都說五千多年"多多少少年"爾不自恥,昏渾混語?請息其巜悟空問答》!!!
回覆列表
孔子篡改了古聖先賢的很多經典,歷史文化自然也遭到他破壞,不過孔子初心是好的,他想讓更多下層百姓也得到聖賢教育,於是他根據自己的學識境界改變了經典,將經典內容等而下流,以被下層人接受。他是成功了,成為當時最大的教育家,但是古聖經典從此被破壞了。他也不是存心破壞,是他自己學修境界不夠,自己都無法通透理解經典,就解讀經典,很多內容按照自己理解傳給弟子,弟子又傳給後人,於是經典就這樣被毀完了。還有一個道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是不可能共語的。這也是孔子的努力反而造成歷史文化災難性毀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