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信陵小司徒
-
2 # 天晴愛睡覺
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還是有其他的割據政權的,曹操晚年曾經感慨:天下如果沒有他,不知道幾人稱孤,幾人稱寡。實際上,皇位的誘惑是無窮的,就算有曹操、劉備、孫權這三號猛人,還是有不少人割據一方。
第一個,遼東公孫家的燕國
遼東公孫家開山祖師是公孫度,黃巾起義中原大亂,公孫度作為遼東太守把遼東治理的井井有條,無數的民眾湧入,遼東瞬間人口爆棚急速發展,實力一強這公孫度就悄悄割據稱王了;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想徵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還給封了侯,就是為了調虎離山好佔據遼東,結果公孫度直接不鳥他,曹操也沒敢動手削他!
傳了兩三代,最後被司馬懿強勢剷除,歸於曹魏!
第二個,嶺南的士燮老鐵
士燮,是漢末三國時期割據交州一帶的軍閥,中平四年(187年),他被任命為交趾太守。東漢末年朝廷相當疲軟,地方勢力強勢抬頭,士燮也開始做起了土皇帝;出門的時候吹拉彈唱聲勢喧天,反正左鄰右舍都知道這麼號狠人,一概不敢抬頭;
但是這個人呢,講排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很機靈,一直臣服於孫權,吃著東吳的俸祿,做著自己的土皇帝,用李雲龍的話來說就是:給座金山咱都不換;
老子機靈兒混蛋,自古如此;士燮的兒子反叛東吳,結果就被東吳從地圖上抹除了,前前後後割據了四十多年,可能是不想幹了所以才作死!
-
3 # 贛州瀟灑哥
有的,這就是獨立在北方的的公孫氏政權。
在三國之中還能獨善其身,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孫氏所統治的地區是東北地區,戰略意義不大。因為當時的東北地區人煙稀少,並天氣寒冷,根本不適合耕種,所以說在東北的公孫氏政權根本就沒有引起三國中的任何一國去爭奪,所以這也就是他能獨立在三國之間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三國之間連年大戰,根本沒有空理公孫氏政權。我們都知道,三國之間連年戰亂,特別是北方曹氏,曹操先是和孫權打仗,然後又和劉備連續打了好幾年,可以說曹操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管在北方的公孫氏政權,所以這就使得公孫氏政權獨立於三國之外。
第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孫氏政權基本不給其他三個國家添亂。公孫氏政權常年在北方,與曹操的北方接壤,還和北韓接壤,所以說公孫氏政權只要不給曹操惹麻煩,那麼就還可以幫助曹操抵禦北方的北韓,所以曹操也就根本不管公孫氏,也就使得他獨立於三國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三國之中其他兩個國家根本顧不上公孫氏政權。因為公孫氏政權是在北方,而孫權和劉備都在南方,根本就有條件去打工農公孫氏,也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條件去和公孫氏打,並且完全沒有必要去和公孫氏打,這也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
綜合上述這些原因,就使得公孫政權能夠在三國之間獨善其身,所以使得公孫政權長期存在。
-
4 # 煮酒話天下
除了魏蜀吳三國外,還有一個割據政權,他就是遼東公孫政權,在三國的夾縫裡艱難生存。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時期,從《三國演義》上我們知道,東漢末年的時候,魏國,蜀國,還有吳國形成了一個三足鼎立的形式,對這三個國家,很多人也都是比較瞭解的。
但是除了這三個國家以外,還有一個國家在三國演義裡並沒有過多的提起,這個國家就是燕國,一開始的時候,它還不是燕國,只是一個獨立的政權,那就是遼東政權。它是由公孫度一手建立的,所以又被稱為是遼東公孫政權。公孫淵奪權後,魏明帝曹叡立刻表示承認,又加封為揚烈將軍。
經過一番騷操作後,公孫淵按耐不住自己稱帝的野心,終於在景初元年(237年),自稱燕王,設定百官。
不過很顯然,遼東政權政局動盪,公孫淵已經不再強大了。貿然稱帝,只能是自取滅亡。果然曹叡立馬派司馬懿率軍四萬進攻遼東。最終司馬懿打敗並殺掉公孫淵父子,又進行屠城。至此,曹魏徹底解決了遼東問題,燕國宣告滅亡。
-
5 # 觀察者文化傳播
這個國家就是燕國。燕國的開國君主是遼東太守公孫。這個人和曹操、劉備,一樣,是一個在亂世有抱負、有遠見的梟雄。董卓入京廢少帝,改劉協,為弘農王,成為漢朝皇帝的第二年,公孫看到漢朝的運氣已經耗盡。
回覆列表
這種獨立性持續了前後近五十年之久,但也許是魏蜀吳三方是在太過於耀眼,且各自稱帝。
而這一方勢力雖然相對獨立,卻也是不得不表面臣屬於曹魏,所以這裡歷來被人們所忽視,這就是獨佔遼東達五十年的公孫家族。
(一)初代公孫 開創基業奠定遼東公孫家地位的,是遼東系公孫家的第一代公孫度,公孫度,字升濟,幽州遼東襄平人 ,是地地道道的遼東本地人。
最初的時候,擔任遼東郡北部玄莬郡的小吏,後一度做官到冀州刺史,但因事免官,直到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四十歲的公孫度才再次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
由於公孫度出自玄莬郡的小吏,所以,遼東郡的許多豪族瞧不起公孫度,但是公孫度到任後,一段韜光養晦之後,便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嚴刑峻法清殺豪門大族,在這樣的手段下,遼東郡逐漸的完全臣屬於公孫度,而公孫度的勢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
當時,中原混戰,政令不通於遼東,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都無暇真正顧忌遼東地區,所以,公孫度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
此後,他更是討伐山賊、東伐高句麗、北擊東部鮮卑、西攻烏桓,更是一舉渡過渤海收取了青州東萊等地,設定營州刺史,一瞬間公孫度的勢力也是強大起來。
加之公孫度廣泛招收中原流民,充實遼東,又招賢納士,興辦學校,使得在他治理遼東的十四年間,遼東的實力直線上漲,可以帶甲數萬人,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實際上的遼東王公孫康病逝,時年五十四歲。
公孫度去世後,其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是公孫度庶出的兒子,但是為人頗為勇武,官渡之戰後,袁氏兄弟的袁熙、袁尚來投奔他,為了暫時緩解曹操對自己的懷疑,公孫康直接斬殺了袁氏兄弟,將他們的首級送給了曹操,而曹操當時準備南下荊州,看到公孫康如此聽話,也就放緩了對遼東的打算。
故而建安十二年(公元209年)當曹操征討烏桓回來後,便是冊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拜授為左將軍,而趁著曹操南下與孫權、劉備的多年大戰,公孫康也是趁機再度迎頭痛擊屢次侵擾遼東的高句麗。
這一次,公孫康比起其父公孫度打的更徹底,竟然一舉攻破了高句麗的都城,迫使高句麗王伯固子拔奇與涓奴加帶領所屬三萬餘人全部投降公孫康。
公孫康更是趁機開疆拓土,恢復了大漢在北韓北部地區的屬地,設定了帶方郡,這個時候,遼東的地盤、實力可以說,達到了極盛的狀態,公孫康的確有著不凡的才能。
魏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公孫康在執掌遼東十七年之後,病逝。
(三)三代公孫 敗亡司馬公孫康去世後,遼東陷入了一段時間的虛弱、混亂時期,因為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晃、公孫淵等人年齡較小,無法掌管遼東,所以,眾人便是推舉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擔任遼東太守。
而魏文帝曹丕則是授予公孫恭車騎將軍,封為平郭侯。
但是,公孫恭軟弱,且因病割除生殖器,更加不能治理遼東,此時,向來對公孫恭不滿的公孫淵找到了機會。
公孫淵,字文懿,身為公孫康的兒子,不能繼承自己父祖的位置,他一直相當不滿,但是因為自己年齡小,不得不一直隱忍,七年後,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長大成人的公孫淵立刻發動變亂,一舉逼迫公孫恭退位,並將其囚禁,開始自己掌管遼東。
魏明帝曹睿得知後,因為要面對西線蜀國的壓力,不得不暫時承認公孫恭的地位,授予他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比之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更具野心,但是他反覆無常,狂妄自大,他曾經聯絡孫權,希望作為外援,孫權大喜,冊封他為燕王,派遣一萬多人攜帶珠寶前往遼東冊封,可是公孫淵又害怕魏國討伐,於是斬殺了孫權的使者,吞併了東吳一萬人。
因此,魏明帝也是將其授予為大司馬,但是,對於公孫淵,曹魏也是終於想要用兵討伐了,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毌丘儉等討伐公孫淵,被其擊敗,公孫淵更加狂妄,自立為燕王,開始設定百官,可是,第二年六月,司馬懿率軍四萬前來討伐,公孫淵聚集一萬多大軍進行抵抗。
雙方相持了兩個月,八月,公孫淵不敵,與兒子公孫修率數百人逃跑,被司馬懿派軍追殺,至此,遼東在公孫家族經營四十八年之後,再一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懷抱。
相比於中原三國來說,遼東無疑是相當的弱小,利用著漢末三國前期的紛爭,才得以自立,不過其前後延續半個世紀,也的確說明,公孫家三代遼東太守,也還是頗具能力的,算作是一方梟雄,也不為過。
圖: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