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溦

    無論是“關關雎鳩,君子好逑”的純樸民風裡,還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浪漫唐詩裡,亦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簡約宋詞裡;無論是18世紀歐洲寧靜的鄉村還是如今高度文明發達的社會,愛情始終是人類生命中亙古不變的美麗情懷。

    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正是向我們揭示了,不論處於何種時期、地域或形式的愛情,都不能缺少的一種精神——理智與情感的平衡。

    理智與情感看似矛盾,但卻是戀愛中所不可缺少的。即使在熱戀的狂熱情感中,也必須有理智的約束。否則就如同書中的瑪麗安,在情感的投入中缺乏理智,被熱戀的激情矇蔽了雙眼,成為感情騙子威洛比的獵物,為人生路上一系列的不幸和痛苦埋下了導火索。

    我們應該理智地對待感情,甚至包括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如伏爾泰所說“愛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亞於溫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亞於使人萎靡的力量……”

    希望“愛就是充實了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泰戈爾

  • 2 # 青青子衿mmc

    書還沒來得及讀,昨天晚上剛剛看完電影。

     

    故事中的瑪麗安和姐姐埃麗諾是性格相反的型別。

    姐姐用理智去控制情感,在愛德華未表明愛慕之前,從未對愛德華表露出明顯的喜歡,哪怕是言語還是肢體,但是,傻子都知道,喜不喜歡一個人,眼神就可以看得出來。書不知道怎麼描寫的,但是電影裡,這個角色詮釋得很好,所以直到最後,愛德華一直都以為,埃麗諾對他只是有朋友的友誼。

    而妹妹瑪麗安是個情感充沛的人,對在雨中抱自己回家,並且喜歡同首詩歌的威樂比一見傾心,她認為,她的婚姻,是要是愛情為基礎的,所以她忘記了禮儀,與威樂比盡情相愛。

    可是威樂比為了金錢,還是放棄了愛情,取了富家女。

    瑪麗安和布蘭登上校結婚的時候,看到威樂比在遠處山坡上的馬背上觀看的時候,我的內心突然很難過,我一直以為,威樂比對瑪麗安不是真愛,因為威樂比那麼放蕩,除了甩了瑪麗安,還讓其他女人懷孕。但是看到馬背上的威樂比的眼神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是愛著瑪麗安的。不得不讓我唏噓,簡奧斯汀在寫金錢和愛情的時候,理智的讓人覺得是個哲學家。

    電影就是以這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姻線為主線發展,透過“理智”和“情感”來對比展開的。

     

    無論是理智的埃莉諾還是情感充沛的瑪麗安,她們都經歷了一段糟糕的經歷,最終獲得了幸福。

    所以說,幸福和你這個人是理智還是情感充沛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簡.奧斯汀的作品中,都在告訴大家,在談婚倫嫁之前,除了需要了解清楚對方是什麼樣子的人,還需要了解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瞭解清楚自己的需求再去做決定。

    因為很多時候感情出問題,不一定是對方的問題,很可能是自己的問題。

    最近的瓜都比較熱鬧,我可能不太懂愛情,但是我想說一句,分手這件事,乾脆利落最好了。像闞清子一樣,阿qin的話,還是不夠成熟,不夠聰明。這樣做人,不太好,讀第一條微博的時候,覺得她是受害者,讀第二條微博的時候,我才明白,如果我是男主,我也會變心的。

     

    好了,迴歸主題。除了簡奧斯汀的作評外,其實很多關於愛情的書籍電影,大家都是在知道了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自己的需求之後,才獲得幸福的。

    所以萬變不離其宗,先學會愛自己,再去愛別人。會愛自己的人,一定都是幸福的人。

  • 3 # 暮然一笑終成夢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的序言裡對他說的使用者:“ 愛情並不是一種和人的完善水平不相干,只必須資金投入心身的感情。”這話要我想起了簡奧斯汀金庸小說的瑪麗安,在《理智與感情》一書中飾演感情人物角色的女孩。 愛情是一種願望,你不可以在街上走一走卻說他沒有,因而你可以有那樣的念頭沒有必要向下看,彼此都生活在生活裡,小說集恰好是紀錄這類真正的手記,而這部《理智與感情》雖說一本虛擬的愛情小說集,但他不危害史學與生活的聯絡。儘管主題風格愛情,在人們生活的時期早就沾有了貶義詞,無緣無故越來越偏激,並且身上了壞名聲,但也不可以由於說他愚昧無知就已不盼望吧,自然這並不是枯燥的批評,而僅僅本人在記錄下來文字時,權當給自己鋪裝的心路而已。

    小故事中的瑪麗安聰慧靈慧,但過度優柔寡斷,年青的她對愛情擁有爛漫的想象,和媽媽討論起自身的理想化愛人時,他說:“他務必和我兩情相悅,人們務必醉心於一樣的的書,一樣的歌曲。跟一個趣味性和我不可以徹底投緣的人一起生活,我就是不容易幸福快樂的“。 當威洛比以英雄人物姿勢突然冒出時,她發覺她們“欽佩同樣的書籍,同樣的語段,但凡她熱衷於的,他都鍾愛。” 埃莉諾提出質疑她對威洛比的掌握,她又說:“熟不瞭解,不在於時間與聖物,而只在於性格,對一些人而言,七年也達不上相互理解,而對另一些人而言,七天就非常合適了。”

    理性的她就是這樣深陷戀愛中,她認為愛一個人就是說奉獻給所有而不希望收益,她不清楚,自身那樣殷切的愛不一定能勾起另一方的愛。以致於自私自利貪慾的威洛比由於對財富的衝動拋下了她時,那位單純性的女孩悲痛欲絕,這次一開始就失去理智的“墜入情網”,易如反掌地就被實際摧毀。離去威洛比後,她趕到克利夫蘭,一個人跑到威洛比居所的附近,屹立人在雨中,任由與他有關的記憶力湧進心中,痛楚難以名狀,眼淚肆無忌憚的流蕩,因而沾染登革熱病,還差一點喪失生命。

    那時候的瑪麗安搞不懂,愛一個人不但是一種明顯的感情,更應當是一個誓言。假如愛情只是一種感情,那一輩子的誓言就會看起來裂縫,一種感情非常容易造成,也會迅速消退,因此威洛比的永遠都在權益錢變為了戲言。愛情是一種個人感受,所有人只有根據自身獲得這類感受,瑪麗安的遭受是一種成才,更是在這一全過程中,她找到自身——對理智的瞭解。

    布蘭登上校對瑪麗安的愛情是一種關注掌握,在她性命垂危之際,他寸步不離,焦慮情緒十分,當心儀的人儘快恢復時,他默默地離去,期待瑪麗安能以自身的方法獲得成才。他的穩重,頗具責任感正好填補了瑪麗安性情中富於幻想和爛漫慾望。但僅從這一點並不可以非常好地說動使用者對她們的融合相信。因此奧斯汀很聰慧,她在她們相逢以前,就給布蘭登上校分配了一次遭受,是那一次對愛情的理解,他會明白感受到瑪麗安的敏感。

    許多看了原著小說或是影片的人,也許更為鍾愛小故事的另一位女一號埃莉諾,她一樣感情明顯,但卻頭腦冷靜,以問題為導向,是小故事之中理智的化身為。可是我對瑪麗安的鐘愛,只是是按照本人的感受,摻拌著那樣的情緒去對待她與這部小說集,在改寫的影片裡邊,當瑪麗安驕縱的人在雨中念著莎翁那首知名的詩文時,內心的憐香惜玉一股腦的噴發出去。在她的身上我都見到了過多過度理性而立即危害生活個人行為的事例。在那樣一個感情修羅神理智的年齡,要不為愛執著,要不畏首畏尾的聽從,二者比之,我更為賞析瑪麗安在年青的那時候挑選真真切切,豁然開朗的親身經歷,而並不是處事不驚的悲亢。

    在看了《理智與感情》後,我追憶了一遍《傲慢與偏見》,然後又拜讀了《曼斯菲爾德山莊》和《愛瑪》,我發現了奧斯汀的小說集要我有那樣的覺得,在你對實際失望透頂,覺得遙遙無期時,她的文字全球恰能讓你一種躲避感,由於她所創設的全球能充分發揮你的想像,給你縱橫馳騁在這其中並醉心於在其中的幸福,能臨時躲避面前的生活,體會只能小說集才可以授予的享有。你能在小說集中見到自身的身影,因而角色的遭受及運勢發展趨勢越來越與自身攸慼相關。

    你還可以順著自身的想象或是瞭解,在自身的心理尋找相近的掩埋,自然這類躲避的方法並非自身麻藥,只是根據這臨時的邏輯思維醉態,讓自身在這其中尋找實際全球裡的個人行為正規化。書裡盡展的儘管全是男女主人翁跌跌撞撞的愛情小故事,可婚姻生活愛情不更是人們永恆不變的課題研究嗎,它不會受到時間的限定而具備廣泛的真知。它對人的生活有經久不衰的危害。

    因此,奧斯汀的小說集不僅是黑與白文字這麼簡單,毛姆就曾在他的讀書心得中那樣點評奧斯汀:“一部著作往往能變成經典,並不是取決於批評家的一致誇讚,都不取決於專家教授們的剖析解讀或是高校課堂教學裡的細心科學研究,而取決於各代使用者能從這當中得到快樂和教益。” 因此閱讀文章奧斯汀,毫無疑問是再次點燃你的期待,對身旁自然環境愛的期待。

    奧斯汀的小說集,也有兩臺沒有看,但在看了的四部,下場都以大團圓結束,這自然是振臂一呼,但我剛開始搞不懂,一些猜疑那樣末尾的實際效果,之後細心想一想,闔家團圓以前的諸多親身經歷好像都給了小故事裡的男女主人翁一種思維的成才,當她們親身經歷了這種難以忘懷的感受後,或許就代表生活將有全新的開始,而她們每個都是以新的姿勢去迎來,因此會見到達西先生已不驕傲,雀眼已不輕率對人下結論,瑪麗安已不受理性的正確引導,愛瑪已不以想象臆斷去做事,總而言之,奧斯汀給了她們成長。

    在《傲慢與偏見》中,雀眼在將要與達西締約婚姻生活時,爸爸班內特祝願道:倘若生活在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中毫無疑問是恥辱2和痛楚。別的小故事角色的婚姻生活也大抵如此,好像無法逃脫的運勢。弗洛姆的書裡也說;“在一個以化學物質消費為最多規則的社會發展,愛情是少見的狀況,只能這些不甘同流合汙者才可以作出合理抵禦。”

    不清楚也有是多少人想去閱讀文章奧斯汀,我僅僅感覺,在生活這次戲劇表演中,一代又一代的人物角色上臺退隱,誰都不可以逃避對愛情的心態,要是也有七情六慾,就必然要應對愛這一萬古不廢的話題討論。尋找自身的心態,它是在閱讀文章奧斯汀的全過程中獲得的感受。

  • 4 # 80後Rose

    我看過這部小說改拍的電影,就這部電影我想說一下,就當時英國社會給與人們的教育,人們再選著結婚的時候金錢和地位是放在首位的,有沒有感情是放在後面的,尤其貴族之間的戀愛婚姻更是揹負家族命運的!當時英國很講出身的!沒有好的血統,沒有好的金錢後盾是不能有特別好的婚姻的,我說的是個人看法,反著說,有了這些,婚姻也會有不幸的,但相比之下,人們跟願意選著前者,,理智與情感裡說的就是破產了的一家姐妹,雖然很有修養,學識,容貌也好,論個人條件是沒問題的,但一論家庭條件很多男人選著了理智的放棄了,那些人的“理智”是當時英國社會的通病,身份與地位,金錢!而最終也有人放棄了那些,選著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女人在一起,這也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的!簡奧斯丁就是希望打破這種階級鄙視,讓人們勇於做自己,相信自己的情感!跟隨內心的聲音!

  • 5 # 蕭硯歌

    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初期,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幾乎完全中斷,小說創作被淹沒在一派假浪漫主義之中,近40年沒有產生任何重要作品。

    直至1811年,簡·奧斯汀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說《理智與情感》,才打破了這種令人窒息的沉悶局面,併為19世紀英國的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可以說,《理智與情感》既是簡·奧斯汀的成名之作,也是為英國文學開啟一代新風的傑作。

    我將從這個文學史背景出發,圍繞小說對“理性”主題的探索與挖掘、行文結構、人物型別及相互關係等三個方面,說說對這部小說的看法。

    01“理性”主題的探索與挖掘

    奧斯汀被認為是英語作家中最直言不諱的道德教育家。實際上,18世紀的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家,從笛福到菲爾丁等都帶有道德說教的傾向,奧斯汀也沒有脫離這個傳統。

    但就從如何展開主題的藝術方法而言,奧斯汀則比前輩們更加完善和複雜。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劇照

    小說描述一對姐妹由於在“理智和情感”問題上持不同態度,而引起的生活風波。

    姐姐埃莉諾理智冷靜,選擇物件不重外表,注重人品,她沉著地承受了愛情的周折,終於如願以償。

    妹妹瑪麗安多情善感,追求浪漫色彩的戀愛,輕易上了輕薄男人的鉤,又被拋棄。直到在姐姐影響下逐漸變得理智起來,最終獲得幸福。

    小說目的是描繪謹慎的、平靜的理智和過於纖細的、多餘的敏感對生活行為的影響。顯然,姐姐埃莉諾代表了平靜理智,是作者稱許的物件,妹妹瑪麗安體現了過敏感傷,作者希望世人引以為戒。

    小說展開這一主題的特色就在於,它不像前人那樣,把這一主題簡單化地表現為“理智”同“情感”的絕對鬥爭,而是多側面地展示了情感向理智轉化和理智與情感協調的種種狀態。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劇照

    如多情的瑪麗安體現了從耽於情感到變得理智的大轉化;理智的埃莉諾也在自己及妹妹的經驗中不斷地剋制不穩定的情緒,調整對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得到理智和情感的充分協調。

    詹寧斯太太常常由於情感的濫用,幾乎錯點鴛鴦譜,而一旦她做出了理智的判斷,她的仁慈情感也就發揮出來了。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威洛比劇照

    威洛比玩弄感情,是受譴責的物件,但他終究也經歷了極度悲痛、後悔莫及的小轉化,感到了缺乏理智和真情的心靈飢渴。

    費勒斯老太太偶爾也受到理智的感化,做點好事,但她更多地是非理智地濫施淫威;至於達什伍德夫婦和羅伯特夫婦則邪氣入髓,如埃莉諾所說的,“不配受到理智的反駁”。

    由此不難看出,小說中的每個人物在“理智和情感”上有各自不同的行為模式,每一種行為模式實際上帶出了這種關係的一個側面,而作品中豐富多樣的人物的活動也就表現了這一關係問題的種種現實狀態,揭示了豐富複雜的社會內容。

    可以說,“理智和情感”是18世紀英國文學的一箇中心主題。

    現實主義流派站在理性的立場上,先後在同古典主義和感傷主義的鬥爭中展開這一主題。但是,無論理查遜、菲爾丁都沒有如奧斯汀那樣把這一主題展開得如此深入、完善。

    理查遜的小說表現了資產階級理性的道德內容,但它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他表現了“理性和情感”的激烈衝突,但簡單化地肯定前者否定後者,忽視了兩者包容轉化的環節。

    菲爾丁擺脫了理性的宗教色彩,讓富於現實感的理性思考節制人物的自然感情,似由於他更側重於真實的人”的揭示,“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沒有充分展開。

    奧斯汀在反對感傷主義文學、哥特式小說,維護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意識的支配下,深化了這一主題。她的思想框架和藝術框架都超出了前人的規範。

    她的理性內容,沒有任何查爾遜式的宗教意味,而有比菲爾丁更為客觀的現實思考(如婚姻、經濟等問題);她的情感型人物向理性轉化的形態更為豐富多樣,人物更富於真實的人性(如瑪麗安、威洛比)。

    她擺脫了理查遜表現主題的簡單化,也超出了菲爾丁展開主題的三兩個側面,而是再現了問題的諸多側面。

    此外,她的理性傾向完全由人物的言行來流露,避免了理查遜式的冗長說教和菲爾丁式的直接議論。

    可以說,對“理智和情感”主題的探索,到奧斯汀達到了分個總結性的高度。

    此後,英國現實主義文學進入了19世紀時代,轉入對“人性”、“自我意識”的深入探討;由《理智和情感》可以看出,奧斯汀不乏對“真實的人性”的揭示,也不乏對人物“自我意識”的客觀描述(如埃莉諾的一再的自我分析),這已顯露出十九世紀文學主題的端倪。

    因此,奧斯汀對“理智和情感”主題的揭示,實際上包含著兩個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心主題的過渡。

    《理智與情感》把中斷近40年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線頭重新接上,為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開闢了新道路。

    在這個意義上,《理智和情感》對“理性”主題的深入開掘,有不可埋沒的文學功績。

    02 行文結構:章節安排、情節的空間與時間變換

    《理智和情感》在結構形式上深刻體現了奧斯汀創作的理性特色。

    從章節安排上看,全書共五十章。1至5章是開端,敘述姐妹倆早期生活,暗示了主題。

    中間可分成兩部分,前20章(6至25章)描述姐妹倆的鄉捨生活,“理智和情感”的矛盾危機雖已潛伏,但表面上,情節處於順境;後20章(25至45章)描述姐妹倆離開鄉舍後的遭際,展示過分的情感帶來的災難和理智同邪惡搏鬥的過程,情節處於逆境。

    第45章瑪麗安的病癒暗示了轉機,帶出了姐妹雙雙獲得幸福的高潮和結局。46至50章是結束,交代主人公的轉機和結局。

    小說還運用懸念突現等手法串聯全書。如第13章布蘭登突然離去,到第31章才解釋原因,第15章威洛比突然離開的原因也到第29章才露底、如直到第48章愛德華和露西關係才真相大白等。

    可見,小說以勻稱有機的章次安排協調了各部分內容的關係,富於戲劇色彩。

    從情節的空間變換順序看,主人公早期生活的地點在諾蘭莊園,父親去世後,莊園成了冷酷的哥嫂的財產、理性生活的異己環境。

    於是,姐妹倆隨母親搬到巴頓鄉舍,巴頓是一個理性和情感可以自由交融的環境,全看人們如何把握它。

    威洛比誘發了瑪麗安的過分的情感,兩人熱戀中的離別,導致她進入倫敦這個理智和邪惡搏鬥的喧囂的環境,非理智地尋求情感的滿足。

    姐妹倆及其未來的夫婿都在這裡經歷了心靈的磨難,失意而去。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劇照

    在倫敦和巴頓之間的克利夫蘭,瑪麗安害了一場重病,作者用三章述及這場似可一筆帶過的病,顯然深有寓意,它意味著,經過這場病,瑪麗安才獲得身心的死而復生。

    病好後,姐妹倆回到巴頓,在這裡,終於雙雙獲得真正的愛情,最後,都在德拉福莊園建立幸福的家庭。

    作品情節空間變換的順序表明,它勾勒了一條理智和情感矛盾統一的曲折路線:

    “理智和情感”擺脫了異己的諾蘭莊園環境,轉入自由交融的巴頓莊園;但因理智不佔支配地位而在倫敦墮入兩者激烈衝突的困境,其結果是在克利夫蘭催喚理智的覺醒,因而在巴頓莊園帶來理智為主導的兩者的協調,最後在德拉福莊園達到人生幸福的境地。

    作品就在這個空間構架中展開故事,由它來融合姐姐和妹妹的兩個平行的故事,深刻地表現了主題。奧斯汀使出了驚人的絕技,把理智與感傷成功地結合起來。

    這條“鄉村—城市—鄉村”的空間變換路線,還使我們覺察出作者帶有肯定鄉村生活,否定城市生活的“返回自然”的傾向。

    作者借經過“情感”劫難的瑪麗安的感覺寫道:

    “要是有什麼地方使她感到自由自在的話,那就是巴頓。”

    尤其是有關巴頓山谷帶給姐妹倆無窮樂趣的一再描寫,以它對照充滿煩躁和痛苦的倫敦城,更令人加深這種印象。

    從時間變換的順序看,在小說中,時間似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因素,有錢的閒人在某處多住或少住幾天本不算一回事,作者似乎也聽憑她筆下的人物隨意地浪費時間,季節更替好像與情節進展無關。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劇照

    但有趣的是,情節的展開偏偏經過秋去冬來,冬去春來這樣一個時間順序:

    九月裡姐妹倆來到巴頓莊園,享受過秋日的愉快;瑪麗安和威洛比熱戀後,在秋去冬來的時光中開始感受到過分的情感的痛苦。接著,在倫敦的冬天裡,姐妹倆收到種種折磨;終於,在春天裡,理智得到復甦,姐妹倆雙雙得到幸福。

    這樣的時間節奏對於情節上的呼應,簡·奧斯汀似乎創造了象徵性的情境,以便給她的人物的品格,投射光彩並預示他們未來可能的行為與結果。

    凡此,《理智和情感》情節的時間順序暗示著:

    秋天裡栽下的“理智和情感”之樹,經歷冬天的磨難,終於在春天裡開花結果,理智和情感的協調給人們的,不是一年四季週而復始的單調,更不是從秋到冬的蕭條,而是從秋到春的更生和蓬勃。

    小說情節的時間順序對主題的展開,起著不可無視的催化和深化作用。

    最後,從敘事角度來看小說的內在結構。這部小說採用全能視角的敘事手法,即由一個無所不知的敘事者來講述故事。

    這是對始於笛福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敘事手法的繼承,這種手法曾是小說擺脫傳奇、趨向真實客觀的一個方法。

    但奧斯汀的敘事者顯然受到嚴格佈局的節制,並非原原本本、平鋪直敘,這則是對笛福的發展。

    《理智和情感》的全能敘事者並非一成不變。小說的敘事角度沿著“全能敘事者敘事——埃莉諾敘事”的方向滑動。

    從開篇到第8章,鑑於要作各方面的交代,事事由全能敘事者來講,但從第十章起,瑪麗安開始陷於非理智的熱戀的“痴迷”中,埃莉諾的理智逐漸成熟,她的思想行為在小說中越來越占主導地位,小說的基本情節都圍繞她展開,這一切又以她耳聞、目睹、議論或思考的形式出現在小說中。

    因此,後40章,特別是後20章,小說的全能敘事者實際上為埃莉諾所取代,只是人稱沒有改變而已。

    小說敘事角度的潛在變化,使作品的內在視角也發生微妙的變化:

    全能敘事者賦予作品的理性傾向逐漸為埃莉諾的理性傾向所取代,小說裡的一切在埃莉諾的視角中“排列組合”,得到更直接的判斷或展現。

    這是作品從全能敘事者的客觀化轉向作品人物的客觀化,文學作品更深層次的客觀化。

    總體來說,《理智和情感》服務於理性內容的行文結構,佈局之精細,成為領略奧斯汀藝術的一個重要側面。

    03 小說人物型別及關係

    《理智和情感》中出現了二十多個人物,構成了奧斯汀的第一組人物世界。

    根據人物的主導性特徵,可把他們分成“情感”和“理智”兩大類。

    以“情感”為主要特徵的人物有各種不同的型別,瑪麗安可謂“情感純粹”的人物,她天真無邪,“一門心思”地沉溺於情感和心造的Phantom中,跌的跟斗最大。

    威洛比滿腦子“邪惡的情感”,他無論逢場作戲、放縱情感或拋棄情感都抱私慾邪念。

    米德爾頓則充滿“仁慈情感”,他的善良和誠懇令人感動,但由於理智的貧乏,判斷往往失誤,情感顯得多餘。

    至於羅伯特,他“情感空虛”只會咋昨呼呼,裝模作樣,實際上是露西手中的提線木偶。

    以“理智”為主要特徵的人物也有各種型別:

    布蘭登可謂“純理智角色,他在任何場合都保持絕對的冷靜和理智,是全書的標準式人物。

    埃莉諾和愛德華屬於“基本理智型”,他們都不乏青年人的激情,經歷過由不慎或無意帶來的周折,但理智一直有效地規範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劇照

    詹寧斯太太“理智和情感”兼而有之,情節較多地表現她由於情感幹撫判斷失誤鬧出的奧諸,但疾惡好善才是她的本質,達什伍德夫婦、露茜則滿腦子“邪惡的理智”,他們是精明不過的“理智”人物,但自私冷酷,過分的貪慾使他們喪失了人所應有的情感,成了眾人不齒的角色。

    可見,奧斯汀筆下的,兩類人物實際上包含了豐富多樣的人物型別,“三、四戶人家”卻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而富於理性的人物是這個社會的中堅。

    這些人物的關係,以兩姐妹為支點,構成了如下圖的“理智”關係。如下圖所示:

    這個圖示表明三點:

    1、兩姐妹是小說人物關係的支點,兩對終成眷屬的青年構成的關係是全書人物關係的主體框架,詹寧斯太太和母親互為表裡地構成和穩定這一框架的因素。

    這個主體框架上,理智者居多,表明了理智的穩定性和主導性,和小說的理性主題完全一致。

    2、“埃莉諾——愛德華——露西”,“瑪麗安——威洛比——布蘭登”這兩個“三角”不是小說人物關係的主體,但是兩個重要的“側翼”,它們和主體框架構成互相排斥的關係。

    如果瑪麗安——威洛比,或愛德華——露西任何一側得逞,主體框架便告解體。它們的存在顯示出人物關係的非理性稜角,兩個稜角端上的露西和威洛比都是理智的異己力量。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劇照

    但是,這兩個三角中,由於其理智的一側(埃莉諾一愛德華,瑪麗安一布蘭登)維繫在以理智為主導的主體框架上,顯得更有力量,因此,其非理智的一側(愛德華一露西、瑪麗安一威洛比)本質上是不能得逞的。這也印證了作家對理性的充分信心。

    3、其他人物基本上是“理智殘缺者”(威洛比和露西與他們“終成眷屬”),他們和主體框架上的人物構成小說的種種次要關係,產生非決定性的矛盾衝突。

    他們是作家嘲諷的物件,體現了作家對那個社會的含蓄譴責。

    另外,這些人物在藝術傾向上,初露了十九世紀文學的“典型性格”的端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小說中許多人物性格都不是可用一個簡單的句子表達清楚的。他們往往有不同的性格側面,變化豐富的內心世界,有內在性格的矛盾仲突。

    埃莉諾就是如此,“理智”是埃莉諾的主導特徵,但她決不是一個蒼白的理智標本,而是一個有豐富的性格側面和內心世界的少女形象。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劇照

    從性格表象看,她既“心地善良、性格溫柔”,又“思想敏銳、感情強烈”;對妹妹體貼入微,而對威洛比怨恨有加,總將愛情隱藏在內心,也偶會流露出“渴望放縱激情的感傷傾向”,對人總是推心置腹,對奸詐者也不乏虛與委蛇。

    從性格深層看,在她的內心世界,各種性格元素有機地聯結、轉化、交融,豐富而動人。

    比如,在是否去倫敦的思考中,她有成全妹妹的意願,也有無可奈何的情緒,有自傷愛情前景渺茫的憂鬱,也有追求既定愛情目標的渴望,有對威洛比的必要戒心,也有鄙薄詹寧斯太太的不必要偏見。

    又如,聽了威洛比的一席表白後,她“思緒紛亂”,交織著譴責、惻隱、惋惜和痛心,她對威洛比的看法在“深惡痛絕”—“惻隱之心”—冷靜分析之間波動,這裡交織著她性格中的熱烈和冷靜、理智和偏激、愛和增、判斷和分析。

    這一切生動地呈現了一個“矛盾動盪的內心世界”。在瑪麗安、威洛比等人身上,同樣能找到這樣豐富但並不雷同的內心世界。

    其次,小說的主要人物,每次出場都給予我們一種細微而新穎的快感,一種再次出現時的新鮮感。

    比如,在諾蘭莊園,她滿腦子浪漫奇想,聲稱要找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情人,出言不遜。

    在巴頓鄉舍,她沉迷於乍起的熱戀,如醉如痴;在倫敦,她空等著威洛比的訊息,心急如焚。

    《理智與情感》同名電影劇照

    被遺棄時,幾至痛不欲生卻又舊情依依,終於,她吸取了生活的教訓,顯得那麼激動和悔恨,最後,她再次登臨舊戀地點時卻已是那麼平靜和清醒。

    顯然,是因為人物的每次出場都顯示出其性格的一個側面,而人物活動的整個過程,便展現出其性格的發展曲線,因而使讀者不斷“產生新鮮感”。

    這也說明,這部小說塑造人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顯示出人物性格的運動過程。

    綜上可見,《理智和情感》作為奧斯汀創作的起點,帶有鮮明的跨世紀的文學的特色。

    它對“理智和情感”傳統主題的深入開掘與轉化,藝術上表現為嚴整有機又富於典型性、象徵性的結構,客觀化視角和“典型人物”的塑造等特徵上,奠定了簡·奧斯汀風格的重要基礎。

  • 6 # 簡十一讀文史

    簡·奧斯汀的《 理智與情感》講述了埃諾莉和瑪麗安娜兩姐妹生在一個英國鄉紳家庭,姐姐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制,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反應。

    小說以這兩位女主角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為主線,透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 其雖是簡·奧斯汀的第一部小說,但寫作技巧已經相當熟練。

    簡·奧斯汀在這部作品中藉助生動的對話和有趣的情節,把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

    “一個女人要是不幸聰明得什麼都懂,那就必須同時懂得怎麼偽裝成什麼都不懂。”這是簡在這部小說裡給出的女性在感情生活中該如何自處的答案。

    “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簡《理智與情感》中的這兩個女主人公一個是理智的化身,一個是情感的化身。但她們又不是絕對的理智和絕對的感性。

    感情生活的洗練,使她們的理智和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最後,情感至上的妹妹獲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釋放了情感。這也正是簡想要告訴廣大女性理智和情感該如何平衡的人生哲學。

    這部作品充分洗滌了那個時期無聊庸俗的“感傷小說”,使人們開始理性思考人生處境。

    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係與隱藏在幕後的本質緣故均自然合理。

    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產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產生種種疑惑,但思緒會自然而然隨著好的觀察而發展,等著最後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劇效果。

    如果反過來重讀一遍,會發現導致必然結果的因素早見於字裡行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馬爾高和艾斯誰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