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躍幕
-
2 # 蔓莓愛畫畫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市場越來越火熱,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節節高升,國家經濟快速的發展,使人們現在的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簡單的物質生活已然滿足不了現今社會人們的要求,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所帶來的美妙,電影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電子政務平臺12月13日訊息,國家電影局近日印發《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 該檔案提出的目標任務為: 第一,到2020年,全國加入城市電影院線的電影院銀幕總數達到8萬塊以上,電影院和銀幕分佈更加合理,與城鎮化水平和人口分佈更加匹配。 第二,大中城市電影院建設提質升級,先進放映技術和設施廣泛應用,舒適度等觀影體驗進一步提升。 第三,縣級城市影院數量穩步增長,有條件的地區加入城市院線的鄉鎮電影院數量快速增長。 第四,院線制改革不斷深化,湧現出一批實力較強、經營規範、資產聯結為主的大型骨幹電影院線,特色院線形成差異化優勢。
檔案提出的主要措施有:加快電影院建設發展、深化電影院線制改革、加快特色院線發展、規範發展點播影院和點播院線。其中包括透過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電影院安裝巨幕系統、鐳射放映機等先進技術裝置給予資助。資助金額不超過裝置採購支出的20%,每家影院不超過50萬元。還包括鼓勵電影院線公司依法依規併購重組。鼓勵跨地區、跨所有制進行院線整合,推動電影院線規模化、集約化發展。01 票房直線飆升,資料說明趨勢;2018年內地電影票房突破600億大關,並且有望於2020年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2018年中國的銀幕數量已達60079塊,且國家明確目標與任務,到2020年銀幕數量要達到8萬塊以上,可想而知今後的票房會有多高!2018 年中國年度觀影人次再破新高,達17.16 億人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電影也成為了人們平常生活娛樂的方式之一,消費者的觀影需求在日益增長中,內驅消費動力不斷增強。從逐年攀升的票房資料、不斷突破的現象級電影資料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文化產業正在騰飛,並且向著國民經濟支柱的方向發展。同時,影視文化產業佔世界文化市場的比重:美國佔 43%, 中國不到 5%!影視文化產業在 GDP 中的佔比:美國佔 21% ,中國只有 2.5%!在中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球第二的基礎上,我們依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02 中式大片表現突出;中國影視產業在國際影響方面也正呈現出良好態勢。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個方面都越來越好,贏得了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對於推廣中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03 票房口碑正相關,好電影春天到來;018年影視行業增量更保質,年度滿意度明顯提升。早在2017年底,電影主管部門就把2018年命名為“中國電影質量促進年”。一年過去了,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不但以破600億元的票房成績順利收官,年度觀眾對重點中國產影片的滿意度大有增長。綜上所述,目前國內電影投資市場非常具有投資潛力,可以說電影版權投資就是近幾年國內的風口之一。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所以如果大家看到電影市場的投資潛力,那順勢而為就可以了。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3 # 兄弟小楊
時值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4月17日下午,“網際網路電影主題論壇”在北京飯店舉行。業界普遍認為,在網際網路全面滲透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等多個環節的當下,傳統電影的生產與盈利模式已經面臨著新的變局。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在現場表示,國內網路影片行業也發展了15年時間。在其看來,15年間,網際網路促成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三個重要變化:逐步實現了把院線平移到網際網路上、90%的電影票由網際網路銷售以及重新定義網路微電影,創新了網路大電影的商業模式。
而上述變化所促成的結果,即從產業規模上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中國網際網路+電影產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成績節節升高,實現了從百億到六百以的跨越。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已達170.73億元。到了2016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達到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年增速有所回落,國內電影市場邁入了理性調整階段。截止至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增長至接近600億元。進入2018年底,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達到了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此外,2018年國家電影局還出臺了《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政策,進一步規範電影行業發展。
同時,網路影片市場規模由線上影片市場規模、泛娛樂直播以及短影片組成。其中短影片行業於2015年後產生,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19億元,2017年快速增長至57.3,增速約為300%,預計2018年將達到118.1億元。2014-2017年,線上影片及泛娛樂直播市場規模不斷上升,且增速較快,到2017年分被達到952.3億元和440.6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1249.5億元和649.2億元。其中內容付費帶來的收入達536.5億元。
2012-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2012-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2014-2018年中國網路影片行業市場規模統計情況
2014-2018年中國網路影片行業市場規模統計情況
“今年網際網路內容付費收入規模肯定會超過電影票房的規模,”龔宇認為,隨著院線票房、觀影人次及上座率均出現負增長,中國電影正從持續幾年的高增長狀態逐漸迴歸常態增長,尋找新的商業增長點成為必然。
多贏商業模式成為電影創新發展關鍵
“院線電影,除了網際網路版權售賣,需要更多的網際網路收入模式”,龔宇提到,大部分情況下,院線電影賣網際網路版權的收入只佔電影公司總收入的20%左右,因此應該探討從網際網路上實現更多的收入,“這是一個產業鏈,一個生態系統”。在他看來,部分依託於劇集、電影內容改編而成的遊戲,都是非常有益的嘗試。
另一方面,龔宇指出,行業需要轉變營收思路,從傳統的單純追求票房的最大化轉變為“票房+網際網路”實現收益最大化,例如網際網路影片平臺的線上播映為傳統院線電影帶來新的播出和貨幣化渠道等。“不是簡單的切別人的蛋糕,而是把蛋糕做大”。
“希望大家爭取形成多贏的商業模式”,龔宇提到,線下電影院會一直存在,但其模式將發生改變,可能是VR裝置、點播影院等。而透過增加播出渠道、增加貨幣化的渠道,對整個院線電影都是一件好事。“藉助網際網路技術的創新,能夠為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生態發展帶來更多的商業回報和新的展望”。
-
4 # 原來是nnn
2019年,我們的電影是彩色的,有歡歌有笑語裡面有哪吒的嘻笑打鬧有流浪地球的科幻熱情更有我和我的祖國的一腔熱血2020年1月1日,根據國家電影局於12月31日晚釋出資料的資料來看,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中國產電影總票房411.75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佔比64.0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7.27億。 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分列全年票房前三,分別為50.01億元、46.80億元、42.48億元。另外,全年票房前10中有8部為中國產電影。2019年,全國共生產電影故事片850部,動畫電影51部,科教電影74部,紀錄電影47部,特種電影15部,總計1037部。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中國產影片佔8部。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88部,其中中國產電影47部。2019年中國產影片精品迭出,型別豐富,引領各重點檔期,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春節檔《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暑期檔《哪吒之魔童降世》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激發和呼應了廣大觀眾歡慶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強烈愛國熱情。型別電影方面,劇情、科幻、動畫票房提升,動作及喜劇型別票房貢獻率下降。年度票倉分佈變化不大,一、二線城市仍是觀影主力,佔比分別為19%和46.4%。另據國家電影局截止11月30日公佈資料,2019年中國銀幕總數已經達到68922塊,並計劃於2020年總數超過80000塊。觀影人次也顯著增加,顯示出中國內觀影習慣的變化,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去影院給自己喜愛的影視劇投上一票,促使國內的影視產業更快的步入良性發展道路,產出更多得優質好片。2019年全年電影票房前十名如下:1.《哪吒之魔童降世》50.01億、2.《流浪地球》46.79億、3.《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42.48億、4.《我和我的祖國》31.21億、5.《中國機長》29.02億、6.《瘋狂的外星人》22.11億、7.《飛馳人生》17.26億、8.《烈火英雄》17.02億、9.《少年的你》15.56億、10.《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14.34億。
-
5 # 優質原創者無痕
根據國家電影局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中國產電影總票房為411.75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佔比64.07%;全年17.27億的觀影人次,較去年微漲;此外,銀幕數量今年增至近7萬塊。
但無論是焦慮還是“僥倖”,整個產業的發展明顯已經進入了一個微增長階段,正在從“起跑”向“耐力跑”過渡。之前已經遇到的市場問題在2019年變得更加複雜,成為了接下來值得深思的難點:銀幕數仍在慣性增長,卻與市場下沉持續放緩的趨勢相矛盾;票價上漲、觀影人次未實現更多突破,影院盈利能力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總的來說,今年大盤雖未達到650億的想象,但超越去年的增長仍值得肯定。只是對於市場而言,在堅定了信心的同時,做好長期微增的“長跑”準備十分重要。同樣的,在2019年有所加強的產業問題也需要整個市場更加謹慎地對待。
1
微增長長期微增。
其實近幾年,市場對於單片的關注度有所提高,尤其是頭部大片。頭部大片的票房成績從不同維度上展現出的進步,是值得整個行業肯定和慶幸的。
而2019年頭部大片明顯展現出了一個相對更加穩定、集中的趨勢——今年頭部影片中50億+出現了《哪吒之魔童降世》1部,40億+則出現了《流浪地球》和《復仇者聯盟4》2部。
從票房佔比上來說,僅僅這3部頭部大片便佔到了大盤的21.67%。從這一點來看,整個電影市場的頭部效應早已不再新鮮,已經成為了一個定勢。其中影響的,不僅僅是有所加強的兩極分化現象,還有對於全年檔期產生的調整。
因此,在頭部效應加劇的情況下,尤其是口碑對於票房的驅動作用,使得電影迴歸到了內容上的直接碰撞,頭部影片的檔期選擇性變得更加有限,頭部影片的突圍廝殺變得更加激烈。
春節檔和國慶檔都屬於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超級檔期”,受到的外部環境干擾較少,對市場的發掘效果顯而易見,往往成為頭部大片的首選檔期。但這也決定了這兩個重點檔期基本上都是“一超多強”或者“三分天下”,能夠脫穎而出的“種子選手”較少。
像是2019年春節檔就有著《流浪地球》在前、《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在後的“一超兩強”局面,國慶檔則是《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駕馬車”助推著大盤實現突破。
而暑期檔適合發揮影片的“長尾效應”,再加上保護月的設定對於中國產電影有著穩定且安全的選擇優勢,依然還是全年的“第一大檔期”。但同樣的,由於暑期檔這樣的檔期特徵,“一家獨大”的現象明顯,像是2018年《我不是藥神》的異軍突起,再到2019年《哪吒》的領跑大盤。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目前的電影市場來說,無論是頭部效應的加劇,還是頭部影片與重點檔期的強強聯合,都趨向基本穩定的狀態。這已經成為了整個產業一個基本的發展大環境。
而年末提前超越2018年的成績、2019年的市場大盤仍舊在升,雖然增幅為5.4%、增速明顯更為放緩,但顯然,整個國內電影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高原疾步”向“攀登高峰”的微增長階段。此外,目前市場存在的這一變化與15年前的北美市場趨勢高度相似,再加上國內市場的“趨穩”大環境,這種微增長狀態將會是未來的長期趨勢。而對於整個產業來說,做好長期微增的“備戰”準備十分重要,或許可以藉此去實現產業的新升級。
2
進口片迴歸正位真正的市場需求。
進口片在國內市場的票房佔比再次出現下滑,是2019年最大的特徵。其實,進口片被中國產片“反攻”,並不是一個新鮮的現象。但是在2019年國內電影市場中的進口片與中國產片份額佔比,顯然比前兩年更有意義。
其中,中國產片的票房佔比達到了2019年全年票房的64.07%;中國產片累計總票房為411.75億,同比2018年增加了8.65%。同時,2019年全年,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有8部為中國產片,票房過10億的15部影片中有10部為中國產片。
此外,中國影史票房前10名的名單中,中國產片已佔據9個席位,其中有4部是2019年新鮮“上位”的。作為2019年票房前三甲的《哪吒》《流浪地球》和《復仇者聯盟4》,直接躋身該名單的第2-4位。
回看2018年中國產片與進口片的票房佔比,進口片份額下滑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趨勢。另外需要說明的是,2019年進口片的票房貢獻率雖然有所下跌,但下滑幅度有所減弱,明顯也在趨於穩定。那麼,可以預想到的是,未來進口片的市場份額可能會維持在40%以下、35%以上的這個範圍內。此外,2019年中國產片對進口片的“反攻”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一方面是因為,受“好萊塢五大”內容生產週期的一定程度影響,引入的進口片中頭部影片的數量並不多,票房過億、未達10億的腰部影片多達36部。
另一方面在於,中國產片既有《哪吒》這樣超50億的“特殊案例”,還有著“頭部團體”集體的穩定發揮,最終中國產片在票房佔比中超過六成,這無疑是讓人感到欣喜的。
整體上看,2019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產型別片大突破的一年。從《流浪地球》到《哪吒》,再到《我和我的祖國》,都在各個型別上實現了不同程度上的突破。
尤其是,2019年的獻禮熱情使得主旋律影片有著與社會背景契合的大環境優勢,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因此,從暑期檔的《烈火英雄》,到國慶檔的《中國機長》等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表現。而2019年,本土型別片強勢崛起,對於整個產業來說,關注“爆款”的主體意識甚於型別這一點變化有著更大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2019年整個電影市場中,進口片的票房佔比已經表現出了無法掩蓋的真實反饋,這顯然是目前的國內市場對於進口片的真正需求量。同樣的,中國產電影是2019年內地影市當之無愧的主角,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內地市場自然還是由中國產片支撐,而不是指望進口片的“救市”作用。因此,到了2020年,中國產型別片的表現至關重要,如何把握住型別片大勢不斷實現型別片突破需要持續關注。
3
終端矛盾下沉市場與影院的難題。
市場下沉,這是2019年整個電影市場最大的一個關鍵詞。原因就在於觀影人次的低迷,帶來了整個行業一系列的震動。2019年的總觀影人次為17.27億,較2018年的17.18億保持了微增,但上座率持續下滑至11%,這還是建立在平均票價增長的基礎之上。
但相較於觀影人次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下沉|明顯放緩,影院以及銀幕的下沉依然是一個整體趨勢。根據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的最新資料顯示,2019年度全國新增銀幕共9708塊,銀幕總數達到了69787塊。
實際上,從2010年至今,內地銀幕數一直保持著30%左右的增幅,基本與票房大盤的增長趨勢相符合。而2019年銀幕數僅有14.7%的增幅,可以說,目前內地銀幕數也迎來了一個基本穩定增長的階段。因此,對於2018年年底提出的2020年實現8萬塊銀幕的KPI目標,基本上可以認為是2020年較難實現的一大挑戰。
更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銀幕數有明顯的增加,下沉市場卻沒有實現更多的突破,終端市場暴露出來的這種銀幕數與下沉市場之間的矛盾更為顯著。尤其是,2019年多部影片本身的獻禮屬性,實際上在下沉上佔據著一定的優勢。以《戰狼2》和《哪吒》各項資料的對比為例,2019年這種銀幕數與下沉市場之間的問題更為直觀。無論是《戰狼2》還是《哪吒》,都是當年國內電影市場的最大爆款,票房成績都實現了一定的突破。但明顯的是,《戰狼2》的觀影人次達到了1.54億,而《哪吒》僅有1.28億,更何況2017年全國銀幕數剛突破5萬塊,與2019年近7萬塊的資料相差甚遠。
可以看出,2019年的內地影市雖然也出現了爆款,卻呈現出一種“票價貴、觀影人次低、銀幕多”的矛盾現象。所以,對於2020年來說,這個問題是需要整個市場去思考和解決的。
實際上,2019年多次爆發的“影院寒潮”,追根究底也是因為國內電影市場地區使用者下沉的速度跟不上影院、銀幕增長和下沉的速度,再加上平均票價在不斷增加,啟用下沉市場成了一大難點。顯然,在票房大盤和觀影人次的增長放緩,以及票價穩步回升的過程中,銀幕數仍在不斷增加,使得影院單銀幕和單影院的票房產出下降,影院的經濟效益面臨著瓶頸。所以,如何實現單靠內容質量帶動數量的增長模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超過了2018年、進入了微增長階段,無論如何2019年都不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寒冬年。雖然想要迅速突破現有常態依然非常困難,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必要的過渡階段。保持謹慎和冷靜,實際上可以幫助整個產業拋開不必要的野心和慾望,腳踏實地地走向“黎明”。
回覆列表
這會是未來“更好”的一年嗎?
微增長的“過渡期”。 可能沒有哪一年內地電影市場如2019年一般跌宕起伏,春節檔之後市場高開低走,直到暑期檔才開始逆襲,再憑藉國慶檔的強勢暴增,實現了大盤反超。 根據國家電影局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中國產電影總票房為411.75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佔比64.07%;全年17.27億的觀影人次,較去年微漲;此外,銀幕數量今年增至近7萬塊。 但無論是焦慮還是“僥倖”,整個產業的發展明顯已經進入了一個微增長階段,正在從“起跑”向“耐力跑”過渡。之前已經遇到的市場問題在2019年變得更加複雜,成為了接下來值得深思的難點:銀幕數仍在慣性增長,卻與市場下沉持續放緩的趨勢相矛盾;票價上漲、觀影人次未實現更多突破,影院盈利能力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 總的來說,今年大盤雖未達到650億的想象,但超越去年的增長仍值得肯定。只是對於市場而言,在堅定了信心的同時,做好長期微增的“長跑”準備十分重要。同樣的,在2019年有所加強的產業問題也需要整個市場更加謹慎地對待。
1
微增長 長期微增。
其實近幾年,市場對於單片的關注度有所提高,尤其是頭部大片。頭部大片的票房成績從不同維度上展現出的進步,是值得整個行業肯定和慶幸的。 而2019年頭部大片明顯展現出了一個相對更加穩定、集中的趨勢——今年頭部影片中50億+出現了《哪吒之魔童降世》1部,40億+則出現了《流浪地球》和《復仇者聯盟4》2部。 從票房佔比上來說,僅僅這3部頭部大片便佔到了大盤的21.67%。從這一點來看,整個電影市場的頭部效應早已不再新鮮,已經成為了一個定勢。其中影響的,不僅僅是有所加強的兩極分化現象,還有對於全年檔期產生的調整。 電影市場一直在討論的“四大檔期”已經在這幾年有了一個“變三”趨勢,在2019年明顯有了更大的變動:賀歲檔的吸引力在明顯減弱,儘管擁有較長的檔期戰線,但已不再滿足頭部大片爆發的檔期環境,頭部影片富餘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定檔。
因此,在頭部效應加劇的情況下,尤其是口碑對於票房的驅動作用,使得電影迴歸到了內容上的直接碰撞,頭部影片的檔期選擇性變得更加有限,頭部影片的突圍廝殺變得更加激烈。 春節檔和國慶檔都屬於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超級檔期”,受到的外部環境干擾較少,對市場的發掘效果顯而易見,往往成為頭部大片的首選檔期。但這也決定了這兩個重點檔期基本上都是“一超多強”或者“三分天下”,能夠脫穎而出的“種子選手”較少。 像是2019年春節檔就有著《流浪地球》在前、《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在後的“一超兩強”局面,國慶檔則是《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駕馬車”助推著大盤實現突破。 而暑期檔適合發揮影片的“長尾效應”,再加上保護月的設定對於中國產電影有著穩定且安全的選擇優勢,依然還是全年的“第一大檔期”。但同樣的,由於暑期檔這樣的檔期特徵,“一家獨大”的現象明顯,像是2018年《我不是藥神》的異軍突起,再到2019年《哪吒》的領跑大盤。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目前的電影市場來說,無論是頭部效應的加劇,還是頭部影片與重點檔期的強強聯合,都趨向基本穩定的狀態。這已經成為了整個產業一個基本的發展大環境。 而年末提前超越2018年的成績、2019年的市場大盤仍舊在升,雖然增幅為5.4%、增速明顯更為放緩,但顯然,整個國內電影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高原疾步”向“攀登高峰”的微增長階段。 此外,目前市場存在的這一變化與15年前的北美市場趨勢高度相似,再加上國內市場的“趨穩”大環境,這種微增長狀態將會是未來的長期趨勢。而對於整個產業來說,做好長期微增的“備戰”準備十分重要,或許可以藉此去實現產業的新升級。
2
進口片迴歸正位 真正的市場需求。
進口片在國內市場的票房佔比再次出現下滑,是2019年最大的特徵。其實,進口片被中國產片“反攻”,並不是一個新鮮的現象。但是在2019年國內電影市場中的進口片與中國產片份額佔比,顯然比前兩年更有意義。 其中,中國產片的票房佔比達到了2019年全年票房的64.07%;中國產片累計總票房為411.75億,同比2018年增加了8.65%。同時,2019年全年,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有8部為中國產片,票房過10億的15部影片中有10部為中國產片。 此外,中國影史票房前10名的名單中,中國產片已佔據9個席位,其中有4部是2019年新鮮“上位”的。作為2019年票房前三甲的《哪吒》《流浪地球》和《復仇者聯盟4》,直接躋身該名單的第2-4位。 回看2018年中國產片與進口片的票房佔比,進口片份額下滑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趨勢。另外需要說明的是,2019年進口片的票房貢獻率雖然有所下跌,但下滑幅度有所減弱,明顯也在趨於穩定。那麼,可以預想到的是,未來進口片的市場份額可能會維持在40%以下、35%以上的這個範圍內。 此外,2019年中國產片對進口片的“反攻”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一方面是因為,受“好萊塢五大”內容生產週期的一定程度影響,引入的進口片中頭部影片的數量並不多,票房過億、未達10億的腰部影片多達36部。 另一方面在於,中國產片既有《哪吒》這樣超50億的“特殊案例”,還有著“頭部團體”集體的穩定發揮,最終中國產片在票房佔比中超過六成,這無疑是讓人感到欣喜的。 整體上看,2019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產型別片大突破的一年。從《流浪地球》到《哪吒》,再到《我和我的祖國》,都在各個型別上實現了不同程度上的突破。 尤其是,2019年的獻禮熱情使得主旋律影片有著與社會背景契合的大環境優勢,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因此,從暑期檔的《烈火英雄》,到國慶檔的《中國機長》等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表現。 而2019年,本土型別片強勢崛起,對於整個產業來說,關注“爆款”的主體意識甚於型別這一點變化有著更大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2019年整個電影市場中,進口片的票房佔比已經表現出了無法掩蓋的真實反饋,這顯然是目前的國內市場對於進口片的真正需求量。 同樣的,中國產電影是2019年內地影市當之無愧的主角,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內地市場自然還是由中國產片支撐,而不是指望進口片的“救市”作用。因此,到了2020年,中國產型別片的表現至關重要,如何把握住型別片大勢不斷實現型別片突破需要持續關注。
3終端矛盾
下沉市場與影院的難題。
市場下沉,這是2019年整個電影市場最大的一個關鍵詞。原因就在於觀影人次的低迷,帶來了整個行業一系列的震動。2019年的總觀影人次為17.27億,較2018年的17.18億保持了微增,但上座率持續下滑至11%,這還是建立在平均票價增長的基礎之上。 但相較於觀影人次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下沉明顯放緩,影院以及銀幕的下沉依然是一個整體趨勢。根據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的最新資料顯示,2019年度全國新增銀幕共9708塊,銀幕總數達到了69787塊。 實際上,從2010年至今,內地銀幕數一直保持著30%左右的增幅,基本與票房大盤的增長趨勢相符合。而2019年銀幕數僅有14.7%的增幅,可以說,目前內地銀幕數也迎來了一個基本穩定增長的階段。因此,對於2018年年底提出的2020年實現8萬塊銀幕的KPI目標,基本上可以認為是2020年較難實現的一大挑戰。 更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銀幕數有明顯的增加,下沉市場卻沒有實現更多的突破,終端市場暴露出來的這種銀幕數與下沉市場之間的矛盾更為顯著。尤其是,2019年多部影片本身的獻禮屬性,實際上在下沉上佔據著一定的優勢。 以《戰狼2》和《哪吒》各項資料的對比為例,2019年這種銀幕數與下沉市場之間的問題更為直觀。 無論是《戰狼2》還是《哪吒》,都是當年國內電影市場的最大爆款,票房成績都實現了一定的突破。但明顯的是,《戰狼2》的觀影人次達到了1.54億,而《哪吒》僅有1.28億,更何況2017年全國銀幕數剛突破5萬塊,與2019年近7萬塊的資料相差甚遠。 可以看出,2019年的內地影市雖然也出現了爆款,卻呈現出一種“票價貴、觀影人次低、銀幕多”的矛盾現象。所以,對於2020年來說,這個問題是需要整個市場去思考和解決的。 實際上,2019年多次爆發的“影院寒潮”,追根究底也是因為國內電影市場地區使用者下沉的速度跟不上影院、銀幕增長和下沉的速度,再加上平均票價在不斷增加,啟用下沉市場成了一大難點。 顯然,在票房大盤和觀影人次的增長放緩,以及票價穩步回升的過程中,銀幕數仍在不斷增加,使得影院單銀幕和單影院的票房產出下降,影院的經濟效益面臨著瓶頸。所以,如何實現單靠內容質量帶動數量的增長模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超過了2018年、進入了微增長階段,無論如何2019年都不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寒冬年。雖然想要迅速突破現有常態依然非常困難,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必要的過渡階段。保持謹慎和冷靜,實際上可以幫助整個產業拋開不必要的野心和慾望,腳踏實地地走向“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