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都知道宋明無法和漢唐比,無論疆域還是戰績,都是弱旅。那麼這兩個弱旅誰更強一些呢?
9
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這個題目,我看著只想發笑。誰告訴你北宋軍隊和明軍,都是弱旅的?這種先入為主的提問方式,真的覺得自己很機靈嗎?

    別的都不論,至少開國之初,宋軍和明軍的戰鬥力都是相當彪悍的,宋軍可以在野戰中和契丹人打個平手甚至稍占上風,明軍更是將號稱打遍歐亞大陸無敵手的蒙古人徹底趕回蒙古老家。這樣的雄師勁旅,怎麼能稱之為弱旅。

    更遑論在各自朝代中期以後,又都湧現出了一大批強軍:宋有西軍、岳家軍、韓家軍,明有戚家軍、關寧鐵騎、天雄軍等,都是極其具有戰鬥力的部隊,在當時都很有影響。

    但如果把宋軍和明軍放一起,說實話,我不太認為宋軍能取勝。因為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相差幾百年的部隊,戰鬥力是不一樣的。而明軍還有一項殺手鐧,那就是火器。明軍從開始到覆亡,一直都裝備有火器,並且越到後期越廣泛列裝,這種幾乎等於降維打擊的對比,自然宋軍要遜色一些。

  • 2 # 大國布衣

    不同時期的宋朝與明朝軍隊的戰鬥力都是不同的,我們先來說說北宋,北宋的前身是五代十國中五代的最後一個朝代後周,開國皇帝趙匡胤官居後周殿前都檢點,大家都知道後周世宗柴榮是整個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皇帝,他和他的軍隊北擊契丹南圖江淮,不僅大破後唐盡有江淮十四州,將後周版圖擴大到與南唐劃江對峙,在對待契丹問題上週世宗堅定不移與其硬碰硬誓要奪回在後晉時被割讓的幽雲十六州,956年周世宗駕崩在出徵契丹的路上。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趙匡胤代周而立承襲了後周的一切包括大量身經百戰的軍隊和將領,這些軍隊為北宋後來消滅十國統一中原立下了赫赫戰功,但需要指出的是北宋從960年開始到976年滅北漢,在這十六年裡對南方用兵並不算頻繁,吳越國是奉表納降,荊南也是,南唐在名將林肇弘遭冤殺後也是很快就覆國,其他的後蜀,南漢都打的比較輕鬆,相反的在與契丹(遼國)的正面交鋒中北宋軍隊皆處下風,宋太宗在圍攻北漢晉陽的時候還慘敗與漢遼聯軍差點被生擒,北宋軍隊戰鬥力已經開始不斷下降。幽雲十六州在幾次對遼作戰失敗後也宣佈放棄了。

    到了北宋中後期,政策上偏向重文輕武,武官受到輕視而文官備受恩寵,大量文官插手軍隊事物,地方上文官尸位素餐無所事事,軍隊上因為將領的懈怠而缺乏訓練,文官武官矛盾重重,軍政不合極大的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實力,在宋遼夏,宋金夏兩個時期的三國對峙中北宋皆處下風,特別是金國,在取代遼國之後實力大增並不斷侵蝕北宋領土,最後終於引發了東京城破,徽欽兩代皇帝被虜,北宋滅亡的嚴重後果。

    說完了北宋再說說明朝,和北宋開國的情況不同,北宋的建立是在前朝後周各種制度體制完善的情況下,可以說開頭相當順利,但明朝的建立是在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歷史大背景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個傳奇人物,出身在安徽濠州的朱元璋早年飽受戰亂煎熬,父母兄長皆亡,到處逃難的朱重八還一度到皇覺寺當和尚,他的出身比漢高祖劉邦還差,劉邦好歹還當過秦朝的地方亭長還是個小小的幹部。後來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在軍隊裡歷練成長逐漸的控制了這一隻義軍。

    接受朱升“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建議的朱元璋幾年後被龍鳳皇帝加封為吳王,朱元璋開始以應天為國都置百官建宮殿立世子,並決定消滅另外兩股同樣的農民起義出身的割據勢力割據平江的張士誠和大漢政權的陳友諒。

    1356年朱元璋起20萬大軍與陳友諒的50萬大軍在洪都附近的鄱陽湖決戰,兩軍主力以水軍為主,大戰之初各有勝負,但陳友諒過於自負和輕敵,決定親冒矢石直搗吳軍大營,吳軍機動作戰最後大敗漢軍,陳友諒最後也戰死了。

    由此可見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下朱元璋在與元朝 ,地方勢力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是制勝法寶,而跟他一起同樣出身濠州的重要將領如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指揮有方,臨斷果決英勇善戰也使明軍的戰鬥力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開國之初的明朝軍隊戰鬥力爆表,軍中人才濟濟,再加上善武的洪武皇帝,這都是北宋所無法相比的,朱元璋定都應天后多次命令徐達,常遇春,藍玉出征漠北,誓要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元,最遠的一戰大將軍藍玉還曾打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附近並大勝而歸,他的繼承人太宗朱棣更是多次御駕親征攻打北元,在明朝建國之初明軍可謂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明朝到了中後期兵備有所鬆弛但戰鬥力依然不可小噓,神宗時期後金崛起,遼東不斷受到後金的挑釁,國內民變四起,神宗採取的手段都是武力鎮壓,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中明朝軍隊皆是完勝,寧夏之役,播州之役發生在國內,援朝抗日則是協助藩屬國北韓抵禦日本入侵,中朝7萬聯軍最後大敗豐臣秀吉的13萬大軍。

    而與後金的長期對抗中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也是不減當年,崇禎時期後金最怕的就是吳三桂手上的關寧鐵騎 。

    但此時的明軍總體的戰鬥力已經快速滑落,特別是在和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作戰中明顯處在下風,不過與北宋晚期比起來,我依然還是覺得此時的明軍絕不是當年的宋軍可比。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北宋不管是在建國初期還是後期軍隊戰鬥力都不及明朝軍隊,這是各種佐證得出的有信服力的結論。

  • 3 # 冷兵器研究所

    你不能因為明朝滅亡的憋屈,就把兩百年間的明軍都當成弱旅啊!

    《明史·成祖本紀》那段“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難道有人認為就是說著玩的嗎?

    這個問題問的槽點真的是太多了!

    不過要非要對比下宋代與明代軍隊。咱們就拿戰績說話吧!

    一般都認為,各個開國之初的軍隊最有戰鬥力。

    開國之初的宋軍是怎麼樣的呢?

    979年七月,宋軍與遼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宋軍在幾乎攻下幽州之時,被遼軍擊敗。此戰是北宋政權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一戰。

    此戰雖然宋軍頑強抵抗,以至遼軍統帥耶律休哥也身“被三創”,但最終沒能抵禦住遼軍騎兵的攻擊,大敗而逃,被“追殺三十餘里,斬首萬餘級”。宋太宗“竊乘驢車遁去”,被遼騎兵追至涿州,差一點成了遼軍的俘虜。另外,據宋人王銍《默記》卷中記載,太宗敗逃中,大腿還中了兩箭,箭瘡以後年年發作。

    所幸之後在十月十九日,因遼景宗於高梁河獲勝後趁勢南下所導致的滿城會戰中,宋軍取得了輝煌勝利,“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酋長三人,俘老幼三萬口及兵器、車帳、羊畜甚眾”連高梁河之戰的勝利者耶律休哥所部也被擊敗。

    此後,雙方的鏖戰不斷。

    981年(太平興國六年)正月,易州(今河北保定易縣)守軍破契丹數千騎,斬首三百級。五月與六月,契丹分別率近萬騎攻打平寨軍,皆被守將擊退。九月,契丹欲侵易州,時知易州白繼贇率兵與契丹大戰於平塞寨北,成功擊破契丹大軍,斬首兩千級。

    982年(太平興國七年)五月,契丹以精兵三萬騎分三路入寇:一路襲擊雁門,為潘美擊敗所部擊敗,斬首三千級;一路攻打府州(今陝西府谷縣),折御卿率兵與之交戰,並於新澤寨大敗契丹;一路攻高陽關(今河北高陽縣東),為崔彥進破於唐興口,斬首兩千級。閏十二月,契丹侵豐州,被刺史王承美擊破,斬首兩千級。

    983年(太平興國八年)三月,契丹再度率兵襲豐州。王承美擊敗契丹萬人大軍之後,“追北百有餘裡,至青冢,斬首二千餘級,降者三千帳,獲羊馬兵仗以萬計”。

    986年(宋·雍熙三年),宋廷三路出兵北伐燕雲,同時聯絡高麗等遼的周邊勢力,意圖共擊契丹,史稱“雍熙北伐”,結果宋軍慘敗。

    十一月,契丹以耶律休哥為先鋒都統揮師南下。十二月,契丹以數萬騎寇侵瀛洲,當月十日爆發了君子館之戰。“(劉)廷讓全軍皆沒,死者數萬人”,劉延讓僅以身免。

    987年(雍熙四年),雄、霸兩州又遭契丹寇擾。

    988年(宋·端拱元年)十一月,契丹大軍經唐河北欲南下侵宋,時定州路都部署李繼隆與李繼忠率兵迎擊,終於大敗遼軍,並乘勝追擊、渡過曹河,斬首一萬五千級。

    989年(端拱二年),威虜軍(今河北徐水縣西二十五里遂城)糧食短缺,恐契丹乘隙圍城,於是派遣李繼隆運送糧草。遼軍得知此事,遣數萬精兵來襲。時北面緣邊都巡檢尹繼倫率千餘步兵正行軍於遼軍必經之路,趁遼軍進食之時實行偷襲,遼軍驚慌失色,爭相踩踏,損傷慘重。

    995年(至道元年)正月,契丹大將韓德威率數萬兵馬,同時引誘党項勒浪嵬族十六府大首領馬尾等自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入侵,為永安軍(今陝西府谷縣)節度使折御卿擊敗於子河窼。勒浪等族見契丹已敗,於是反水,裝作宋軍的府州兵繞到遼軍陣後。遼軍大驚失色,爭相逃亡,大軍折損了六、七成。

    四月,契丹又犯雄州,知雄州何承矩領兵出戰,斬其鐵林大將一人,大敗契丹軍。

    999年(宋·鹹平二年)五月,契丹寇擾宋遼邊境。

    九月,契丹以數萬兵馬三路入侵,先鋒田紹興斌、石普與知保州楊嗣出兵迎擊,於廉良路擊敗契丹大軍,“殺獲甚眾”。

    十月,契丹先不斷騷擾雁門附近的瓶形寨(今山東繁峙縣附近)與寧化軍(今山西寧武縣西南),再寇侵定州(今寧夏平羅縣姚伏鎮),然後徙軍往懷遠驛(今河南開封市東南)意圖繼續深入宋境。李繼宣領兵三千迎敵,契丹自知不可久戰,拔寨遁去。李繼宣欲請兵追趕,主將傅潛不允。

    十一月,契丹遣五千騎攻打冀州,知冀州張旻破之,並殺千餘人。同月,契丹寇侵威虜軍,為守軍擊破。宋一方,府州駐泊宋思恭、知府州折惟昌、府州鈐轄劉文質等帶兵攻入契丹五合川,攻下黃太尉寨,盡殲敵軍,焚敵帳五千餘。

    同年,契丹攻下易州。

    1000年(鹹平三年)正月,契丹引兵攻打河間(在今河北獻縣、河間、青縣、泊頭等市縣地),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率兵迎擊,為契丹所欺騙,陷入重重包圍之中,最後終因救援未至而身死。其後,高陽關、貝、冀路都部署範廷召等,趕到河間之後,派兵追擊契丹至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斬首萬餘級。

    1001年(鹹平四年)十月,張斌破契丹於長城口。

    十一月,時新上任的高陽關等三路都部署王顯上奏大破契丹,斬殺契丹兩萬人,並捕獲契丹統軍鐵林。

    同年冬天,契丹寇侵,楊延朗設伏於羊山西,與契丹大軍交戰時且戰且退,誘敵深入。至羊山西,伏兵暴起,契丹軍大敗。

    1002年(鹹平五年)五月,契丹入寇保州,楊延朗等率兵抵禦,但“部伍不整,為敵所襲,士馬多失亡”。同年底,契丹侵略宋北方邊境,為守軍擊退。

    1003年(鹹平六年)四月,契丹入寇,定州副都部署王繼忠交戰不利,於白城為契丹所擒。

    最後,唉經過長期對邊境的試探與侵擾之後,契丹對宋北方的邊防部署已有所瞭解,並圖謀大舉南下。

    1004年(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率三十萬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軍以縱深防禦戰略遏住遼軍攻勢,並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大將蕭撻凜,大挫契丹銳氣。

    結果,宋軍跟遼軍打了二十五年,結果別說奪回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也多次被遼軍侵入,期間取得的那些勝利也不過是被動挨打下的防守反擊而已。

    對比明軍呢?

    就不說朱元璋早期那行雲流水的北伐,把蒙古人趕回草原上,恢復漢唐故土的偉業了。

    就說朱元璋後期,以及朱棣,甚至之後明軍的軍事勝利吧!

    朱元璋從洪武十三年(1380年)開始,發動了3次北伐,肅清北元在遼東、亦集乃、賀蘭山一帶的勢力,使明帝國的疆域向漠南推進了數百公里。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動用15萬軍隊,命藍玉為徵虜大將軍,唐勝宗、郭英為副將。為了表示徹底消滅北元的決心,朱元璋特諭北伐將士“肅清沙漠,在此一舉。”

    明軍由大寧至慶州時,得知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中蒙邊界貝爾湖)後,率大軍星夜兼程,直搗其營。由於當時是大雪天,北元方面認為明軍有巨大的後勤和惡劣的天氣雙重壓力必不敢深入,遂不設防。結果,明軍從風雪中襲擊了北元汗帳,北元太尉蠻子倉促應戰,卻被明軍殲敵數千人,其部眾全部投降。脫古思帖木兒攜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向北遁去,藍玉親率精銳騎兵追擊千餘里,北元遭到了自1368年以來最大的打擊:

    獲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元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脫因帖木兒將逃,失馬,竄伏深草間,擒之。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二千九百九十四人。軍士男女七萬七千三十七人,得寶璽圖書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會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幣一、銀印三、馬四萬七千匹,駝四千八百四頭,牛羊一十萬二千四百五十二頭,車三千餘輛。

    在捕魚兒海之戰,是明帝國與北元的終極決戰。經此一役。北元至少損失十萬人以上。明軍雖沒能活捉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但使北元遭到了空前毀滅的打擊。從此,完整的北元皇室及官僚系統不復存在,北元政權又回到了成吉思汗以前遊牧組織的部落生活狀態。北元已經名存實亡,只差最後一擊。

    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北元又遭到了燕王朱棣兩次北伐後,建文四年(1402年),鬼力赤殺了北元最後一個皇帝坤帖木兒後,廢大元國號,恢復韃靼古稱,北元徹底滅亡。

    朱棣登基之後,更是發動了五次大規模北伐!

    永樂八年(1409年)九月,朱棣正式對韃靼下戰書:“今選將練兵,來春朕決意親征”。

    在斡難河畔(今俄羅斯赤塔州鄂嫩河),朱棣追上了韃靼可汗本雅失裡的部隊。朱棣登山佈陣,指揮先鋒數千精銳輕騎直衝本雅失裡軍陣,一舉擊潰韃靼騎兵。最後,慘遭明軍毀滅性打擊的本雅失裡幾乎全軍覆沒,僅率7名騎兵渡過斡難河遠遁。

    5月15 日,明軍駐紮五原峰,剛剛擊敗韃靼可汗的朱棣頗感自豪,於是做了一件彪炳史冊的壯舉:祭祀斡難河山川,並賜名玄冥河。斡難河乃成吉思汗龍興之地,1206年成吉思汗正是在這裡召開的忽裡勒臺大會被推舉為蒙古大汗,在其後數十年間,蒙古勢力席捲整個歐亞大陸。斡難河之戰是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原王朝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將武力直指漠北草原深處。

    第二次北伐,朱棣在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剌人。《衛拉特三大汗國及其後人》對瓦剌慘敗的記述,“衛拉特幾萬人戰死,幾乎是滅頂之災”。

    第三次北伐,明軍又摧毀和掃蕩了蒙古兀良哈部。

    僅最後半個月的掃蕩戰果:“已入寇穴,寇悉眾來敵,大敗之。斬首數千級,餘眾潰西而走;收其人口孽畜。”

    日本漢學家那珂通世在其著作《東洋小史》中這樣朱棣的遠征:“昔漢武、唐宗者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成祖一人”。

    明人對朱棣五徵漠北的評價是:“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即朱棣在前三次北征對蒙古諸部進行了犁庭掃穴式的毀滅性打擊。永樂一朝,蒙古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均遭到了明軍沉重的打擊而進一步削弱,特別是兀良哈三衛幾乎是到了崩潰的邊緣。

    另外說一下著名的永樂槍陣:

    朱棣與將領們發揮集體智慧,發明了“束伍法”的戰法,也就是著名的“永樂槍陣”。

    永樂槍陣具體分為三層結構:

    一, 神機隊每隊五十七人,隊長、副各一人,旗軍五十五人,內旗槍三人,牌五人,藥桶四人,神機槍三十三人。遇敵,牌居前,五刀居左,五刀居右,神機槍前十一人放槍,中十一人轉槍,後十一人裝藥,隔一人放一槍,先放六槍,餘五槍備敵進退,前放槍者即空轉槍與中,中轉炮槍於前,轉空槍於後,裝藥更迭而放,此第而轉。擅濫放者,隊長誅之,裝藥轉槍怠慢不如法者,隊副誅之。如此,則槍不絕聲,對無堅陣。

    二, 弓箭隊亦每隊五十七人,隊長副各一人,旗軍五十五人,內旗槍三人,牌十人,長槍十人,長刀十人,弓箭二十二人。遇敵列隊,牌居前,弓箭兩行,前行射多,手疲;後行代射,五槍五刀居左,五槍五刀居右,如賊突入,則牌迎馬,而前槍左右刺擊,弓箭迭射,雖賊猛馬健,進無不斃矣。

    三, 馬隊亦每隊五十七人,隊長副各一人,旗軍五十五人,內旗槍三人,牌十人,長槍十人,長刀十人,其餘槍叉、刀斧隨其所用火器十人,雜兵二人,弓箭四十二人。如敵退卻,馬即追襲,衝突往來,出奇制勝,巧在臨時不敢預定,此乃束伍法大略也。

    神機營中不全是火器部隊,而是配備了使用冷兵器的弓箭隊、騎兵隊及長牌手、長刀手等旗軍的“冷熱混合部隊”。弓箭隊與火器部隊交替射擊,可彌補早期火器射擊效率低的弱點。旗軍分為旗手、長牌手、長刀手。

    作戰時,神機營迅速擺開戰鬥陣型,長牌手位於本隊最前端,將長牌立於地上,負責本隊所有人的安全防禦,主要防止蒙古騎兵衝破陣型;長刀手持長刀,站在本隊左右兩側,負責保護火銃手的側翼安全,這樣中間的火銃手可以從容施展“三段擊”,專門負責射擊。騎兵隊則是在保護火器部隊不受蒙古騎兵的砍殺的同時,追擊敗逃或撤退的蒙古騎兵,擴大戰果。每隊都有專門負責搬運火藥桶和管理火藥的後勤兵。神機營紀律嚴明,隊長若發現他們有擅自行動或濫放火銃者,有權當場就地正法。

    對比這些戰績,大家應該對宋軍與明軍的戰鬥力對比有個結論了。

    至於這個結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就看各自的立場了。

  • 4 # 米南德王問道

    哈哈,這個問題非常好玩,但同時也非常值得一說。因為北宋與明朝,無疑是古代大一統王朝中軍事實力最弱的兩個。這是去掉那些偏安一方,或者只統領江淮以北的政權後都能夠得出的結論。

    如果將他們放在一起來一場“菜雞互啄”,你就會發現他們各自在技術和制度上如此不堪的原因了。

    先說北宋的軍隊的弱體現在什麼地方?從歷史的時間線來看,北宋軍隊在王朝立國後不久就衰敗了。節點基本上可以從宋高宗繼位後抓權不放開始。這是的宋軍中,不僅有五代時趙匡胤這些人留下的禁軍部隊,還有很多地方諸侯留下的私家精銳班底。底子是不應該很差的。

    宋高宗一方面繼續將較好的兵源都拉入禁軍供養,一方面又多有干涉前線軍事指揮。對於那些五代留下的優秀將領,則以限制、打壓和消耗為主。著名的楊家將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被消耗掉的。結果自然是將領階層首先被削弱掉了。宋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現在高粱河一戰大敗,接著是三路北伐被擊潰。到了宋仁宗和宋真宗的時代,又被反擊的遼國逼了一個城下之盟,被自立的西夏數次完爆。

    將領層的衰敗,自然也導致了兵源的頹廢。尤其是舊的善戰者被替換後,宋朝將大量災荒時的流民、饑民都招入部隊。也不管這些人是否適合訓練、作戰。結果自然軍隊數量越來越多,戰鬥力卻越來越差。地方部隊沒法應付戰爭,有限的精銳禁軍被四方的戰事拖垮。

    表現到具體戰鬥上來,就是宋軍的戰場機動能力奇差無比。這還不是說騎兵強弱,因為僅從步兵素質來看,也只能結陣防禦。如果不構築陣地死守,就很容易被敵人的步騎兵聯合突擊擊破。縱使不斷加厚前排重步兵的護甲,也無法解決軍中8-9成步兵是缺乏近戰能力的弓弩手這一窘迫。

    很多人將宋軍的羸弱,單方面總結為騎兵不行。但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宋朝官營的馬場,總是養不好優質戰馬的原因。也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步兵也屢屢被騎兵擊潰的事實。很多宋朝之前的內地馬場,完全有能力培育一定數量的合格戰馬。但到了宋朝就難以為繼,不得不值得人們好好思索原因。

    再說明朝軍隊為什麼羸弱?從時間線上來看,明軍同樣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衰敗了。很多人將明軍戰鬥下滑的起點設定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前後。但如果看一看之前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早在1401年左右的靖難之役中,明軍各方面的表現就非常差勁了。作為朱棣叛軍主力的北軍,經常在戰場上擊潰數目龐大的朝廷南軍。而很多關鍵性打擊,都是靠收納的蒙古騎兵完成的。

    但和北宋的情況不一樣,明朝軍隊首先衰敗計程車兵而不是軍官。原因就是朱元璋設計出來的衛所兵制度。這種制度將軍隊計程車兵全部限制在腳下的有限土地上,成為既要耕作又要服徭役,還要納稅的奴隸階層。而且一旦入了軍籍,後代就無法脫籍。這就讓少數人利用權力很快佔據了大量軍事份地,多數人越發赤貧,不得不成為逃脫的黑戶口。

    這樣的惡果在四周無強敵的時候還不明顯。朱棣時代主要就是靠數量打擊下分奔離析的蒙古小部落,靠帶路黨幫助暫時佔據越南。但前者並沒有實際戰果,後者則在越南抵抗勢力壯大後損失慘重。以至於一直到明英宗前期的麓川戰爭時,明軍連裝備不如百年前大理軍隊的麓川土司兵,都打的非常吃力。

    隨著土木堡災難性的慘敗,明朝在初期保留下的武士勳貴集團也被重創。在類似宋朝的文官獨大制度下,這種損失就成為了無法彌補的災難。此後的軍官多數都出生自地位低下的軍籍人口,沒有大規模指揮作戰經驗。很多所謂的名將,不過是能帶著少數精銳衝鋒的敢死隊長,例如劉挺、李如松和黃得功。好一點就是能練一支萬把人的合格軍隊,比如戚繼光和俞大猷。但你指望他們去贏得決定性的大規模戰役,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至於宋朝時就羸弱不堪的騎兵,隨著勳貴集團的覆滅就已經變得非常雞肋了。明軍步兵則在靖難之役中就已經衰敗,程度相比北宋可能都更加厲害。

    還有一點與宋朝時的情況不同。明軍的禁軍部隊比地方軍更加不堪。一些部署在邊境的地方軍或土司領部隊,往往成為明軍中後期作戰的主力。而明朝屢次企圖重建自己的禁軍部隊,都是很快就徹底完蛋。

    好了,接下去我們就可以看看這場菜雞互啄的可能性結果。透過上面的敘述,我們已經知道了以下細節:

    1 宋朝的步兵往往只能結陣死守而明軍步兵也只有少量人可以進行指導性衝鋒

    2 宋朝的騎兵非常弱,但明軍騎兵中除了少量蒙古人外也非常雞肋

    兩者都很難承受高質量騎兵和步兵的衝擊,遇到夾攻則更加難看。只有當對手同樣依賴遠距離射擊作戰時,才有堅守下去的希望。

    所以,如果北宋同明軍開打,最大可能是前者的禁軍出戰VS後者的邊區將領部隊。前者習慣於提前佈置好三疊陣一類的防禦陣型,等待明軍來攻。明軍則同樣會讓步兵依靠戰車結陣,希望宋軍主動來打。而雙方的騎兵作戰,基本上五五開結果。那麼勝利的一方會很容易在追擊中裝上對手的步兵陣地。以他們的能力和素質,顯然都沒有機會突破步兵陣線。

    當然,如果雙方將步兵拉出設防陣地進行野戰,那麼北宋軍隊會有更多贏面。因為明軍至始至終都缺乏大規模軍團作戰的經驗,而宋軍所經歷的大部分戰鬥規模都大於明軍。除了少量可以衝鋒的明軍將領衛隊外,宋軍是不忌憚其他明軍步兵的。就連大名鼎鼎的戚家軍和鴛鴦陣,實際上只能用來應付小規模散鬥匪徒。

    有明粉可能會覺得,明軍在中後期得到了很多先進的西方武器。不僅有單兵使用的火繩槍,還有炮兵用的弗朗機和紅衣大炮。問題是明朝根本沒有用這些新武器去替換軍隊裡的大部分舊式裝備。也就是說大部分火器還是土法制造的火門槍、射石炮和火箭。這些裝備的野戰效率是非常不堪的,在歷史上經常只能用於守城。明軍大量倚重這些低效率武器,結果自然是隻能被限制在自己的車營陣地裡固守。對於兩軍的戰役程序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一定要問北宋軍隊和明軍哪個厲害,恐怕明軍在大部分時候都還真的不如北宋軍隊。北宋末年還有駐紮在西北的禁軍可以與金軍一戰。明朝末年連找一支像樣的部隊都做不到。所謂的遼東精銳,在同清軍的作戰中屢戰屢敗。真正好的步兵,則是福建鄭氏養的一些私兵。至於戰鬥力可能最好的關中部隊,因長期不受待見,生活貧困不堪,大量倒戈加入了李自成一方。

    最後,給出本人的結論:北宋VS明軍 勝負比應該是在7:3之間!

  • 5 # 梓凌2018

    一代有一代的兵事,兩百年的時間,武器,戰術,戰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就比如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行當世,無敵天下,民國時代的中國軍隊積弱不堪,腐敗落後,可是如果成吉思汗統帥他的大軍與民國軍隊幹仗,成吉思汗一定會失敗。

    關公戰秦瓊,時間的百年變遷,社會是不會停止進步的。明朝薩爾滸一役,即動用大小佛郎機炮近萬門,數百斤的將軍炮數百門,你難道讓宋的披六十多斤的重甲步兵來衝鋒?或者來防守結陣?怎麼來怎麼死。

    時代在變化,宋與明比,宋的很多軍事裝備,思想,戰術戰法都顯得十分落後,這是時代的不對等,如果打。明軍絕對秒殺宋軍。

  • 6 # 歷史有妖氣

    我認為北宋軍隊是可以戰勝明朝軍隊的。

    先說軍事裝備,北宋軍隊特別是鎮守西部防守西夏的邊防部隊,全部裝備有各種弩機,比如神臂弩,這是北宋神宗時朝發明的強弩,弦長二尺五,弓身長三尺三,射程高達600米左右,“中國之勁兵,四夷之畏服也”(《武經總要》)。最可怕的是,這麼強大的弩,竟然是單兵作戰工具,也就是說一個士兵便可以操作。反觀明朝軍隊,雖然部分士兵裝備了火器,然而那個時代的火器根本無法達到宋朝弩機的戰鬥殺傷力。

    再說指揮能力,宋朝軍隊主要是由武將指揮,出現了很多指揮能力強的將領,比如狄青,反觀明朝地方軍隊的指揮權要麼在文官手裡,要麼在太監手裡,將領很多時候只是執行。

    最後說一下後勤保障,眾所周知,宋朝是古代最富有的王朝,雖然國土面積不如明朝,但是財力是明朝的十倍,所以軍隊的後勤保障肯定比動不動要向百姓加派“三餉”的明朝強。

    綜上,北宋完勝。

  • 7 # 白馬金貝1

    此問拋去南明與南宋做為解答。

    明與北宋做為問鼎中原的王朝(宋問鼎中原但未大一統)各有其優勢。明強在面積,宋強在經濟,對比漢唐都有不足。

    1,大明力挫群雄一統天下,周邊軍事壓力不大是其多年奮戰的成果。宋開國有水到渠成之利,然而兩次敗於遼國,數次敗於西夏,致使強敵環伺,雖然考慮到遼與西夏屬於鼎盛期,但明朝大勝北元與陳友諒的戰果足以證明明朝在初期軍隊戰力要勝於北宋。

    2,北宋經濟強大,軍事裝備要好於明朝,但軍制落後,指揮不當。做為中央主力的禁軍竟然一觸即潰,而百戰西軍也是屢戰屢敗,戰意不足可見一斑。明朝軍隊待遇低下,兵力不足裝備質量較差,倭寇入侵時也有一潰千里的情況,但總體實力較強。北韓對戰二十萬日本戰國精英不落下風,後期對蒙古也是勝算頗多。滿清佔據遼東但明朝對其依然是一個強大的存在,在松錦覆滅十萬明軍,三次攻入明邊的情況下,多爾袞依然聯絡李自成共擊明朝足以證明這一點。明軍戰意強橫,松錦大戰垂死反擊皇太極御營;數千敗軍立於海中任敵射死而不投降,王朝末期軍魂高下可立見。

    3,金國受遼國奴役壓迫,民皆思戰以復仇,大破遼國於護步答崗,以收國為年號,滅遼取北宋易如反掌。滿清同號滿萬不可敵,厲兵秣馬準備多年(努爾哈赤針對明多火槍以精鐵造重甲相抗為其一),向東收服蒙古諸部,向南征服北韓王國,雖然大勝多次仍然駐足與遼東,而明朝滅亡於李自成反而成了事實。

    由此可見北宋軍力是不如明朝的。

  • 8 # 老農民嘮三農

    因為宋和明兩個朝代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經常就有人拿兩個朝代來進行對比。其中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兩個朝代都不看重武將,但是宋朝在皇宮中的軍隊卻要更強大一些,而且經常在各地進行作戰,而明朝幾乎完全沒有發揮出任何作用。

    這是他們兩個朝代的差異性造成的,雖然都是皇宮內護衛皇帝的軍隊,但是兩個朝代對於這支軍隊的定義不一樣。宋朝的軍隊是由唐朝後期開始發展的,是為了防止有人叛亂而組織的軍隊,所以在裝備配置和人才選拔方面都是頂尖的。因為這些軍隊不僅要和地方上的王作戰,而且還要對外族的人對抗。

    到了宋朝的時候這批軍隊則完全由皇帝統領,而且五代時候,這些軍隊經常出現在戰場上,戰鬥力極其強悍,又不斷的加入了新鮮的血液,軍隊變得越來越強大,所以到宋朝的時候,這批軍隊已經完全成型了。到了宋朝之後雖然皇帝不經常出戰,但是對於這批軍隊也比較重視,隔一段時間就把一部分軍隊放到前線去作戰,一直輪換。所以這批軍隊在這個時期還擁有強大的戰鬥力。

    但隨著王安石發起了變革之後,這批軍隊就徹底的在皇宮之中固定了,再也沒有出去作戰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戰鬥力變得越來越低,絕大部分計程車兵在後來都沒有在戰場上作戰的能力了。還有一部分經常和外族人作戰的保持了一定的戰鬥力,後來發生戰爭的時候也只有這一部分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喪失戰鬥力計程車兵們完全成為了廢物,只能依靠著城牆做一些無力的反擊。

    所以到明朝的時候,戰鬥力就完全沒有可比性了,養得這一批軍隊幾乎都沒有參加過戰爭,所有計程車兵都在溫室裡成長起來的。而且在這個時期朝廷的待遇還不好,士兵們生活過的也不好,所以有很多逃跑計程車兵。當時明朝的統治者直接花錢又組織了一批軍隊,但不久以後還是變成了老一批軍隊的樣子。

    基本上只有一個象徵的意義,統治者對於這方面也不太重視,所以造成了兩個時代相同軍隊的差距很大,雖然都不重視武將。但是宋朝那對於這批軍隊的定義不僅僅是駐軍還是對邊關的守軍,所以在各方面都要求的比較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鄔思道幫助年羹堯平叛敵軍,雍正皇帝知道嗎,你怎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