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既然已經既然

    千年不腐的古屍,一般分為乾屍與溼屍。

    古埃及法老的屍體,都會在人死去之後,把身體的五臟六腑挖空,然後塗上特製的防腐香料製作而成,這種屍體,一般比較乾癟,就是俗稱的“乾屍”。

    而另一種,比如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的屍體,在考古挖掘的現場,據說面相栩栩如生、面板具有彈性,雖然距今2千多年,猶如剛過世一般,著實讓現場的考古人員大吃一驚,覺得不可思議。這種自然形成在隔氧的密閉環境下,不腐爛的屍體,一般稱為“溼屍”。

    中國古代的僧人,就有流傳著一種秘方,可保證死後屍體長期不腐爛。據傳,唐朝的元際禪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在91歲高齡的時候,他意識的自己身體,已經時日無多了,於是便來到他的家鄉,湖南衡山的南臺寺,靜養等待大限的到來。在這一段時間內,高僧命人按照自己的方子,用一百多種中草藥,熬製成一種芳香的藥湯,這種香味一直瀰漫到方圓幾里,高僧什麼東西都不吃,只喝這種藥湯,喝完之後,然後閉目養神,就這樣連續喝了一個月的湯藥,待高僧圓寂之後,身體面如潤色,富有彈性,栩栩如生,跟鮮活時候的樣子沒有任何區別。

    又過了半年,人們驚奇的發現,高僧的身體依然沒有任何腐化,而且散發著淡淡的芳香味。門徒們以為這是高僧功德圓滿的結果,於是便特意建造了寺廟,供奉起來。千百年來,香火一直旺盛不斷。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日本間諜渡邊聽到此事,便前來瞻仰高僧的容貌,被這神奇的景象驚呆了,於是採取坑蒙拐騙的方式,把大師的身體偷走了,日本戰敗後,一同帶回日本,進行研究。直到1947年,渡邊病重身亡,人們在清理廢舊的倉庫時,才發現了這個驚天的秘密,高僧依然盤腿而坐,猶如剛剛死去。

    一般來說,木乃伊經過特殊的防腐處理,掏空五臟六腑,並在乾燥的環境下,保持千年,並不為奇。但高僧的身體,長期暴露在潮溼的環境之下,肉身能夠千年不腐,的確是一個奇蹟。

    後來人們經過檢驗得知,大師的內腹並無一點汙物,全部充滿了防腐的物體,從口到肛門都密閉起來,內部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密封環境。這種奇特的防腐方法,早已失傳,大師曾經熬製的湯藥也成了千古之謎。

  • 2 # 八卦趣事a

    第一 千年不腐的屍體分為兩種 乾屍、溼屍,我們常見的以乾屍為多,比如Murano女屍、埃及法老等,這些是因為特殊條件促成的,必要的條件就是乾燥。因為屍體腐敗是細菌的作用下,而細菌在絕對乾燥的環境下是無法生存的,所以屍體腐敗就停止了,形成乾屍。

    第二 溼屍 我們在馬王堆中發現的辛追就是一具極為罕見的 溼屍,她形成的條件也不是偶然的,可以看下相關節目有具體的影片講解,棺槨做到了絕對的密封,所以與空氣形成了隔絕才保留至今。

  • 3 # 黃蜂二師兄

    古代屍體能千年不腐,是很多條件巧合的原因,就說沙漠乾屍易存放吧,到現在也沒有發現幾個完整的屍體。幸追夫人屍體

    1)失去水分的木乃伊,目前存世最多的是乾屍,即木乃伊,中國著名的有Murano女屍即”小河公主,可以看出她生前的確是個美女,而且據鑑定,此女子是個年輕女子,可能是因為疾病過早死去。

    辛椎夫人復原像

    2)由水油保護的不腐屍體。最早的是辛椎夫人,據鑑定她是貴族婦人,死因是過食,死的時候胃中有大量食物,嘴裡還有沒來的急嚥下的葡萄,也就是撐死的。

    Murano女屍復原像

    那麼說有水保護就能長久儲存嗎?不一定,江蘇連雲港就有兩個捱在一起的墓,都在水裡,可是一個儲存好另一個已經剩下幾根骨頭,專家化驗兩墓的各種元素含量,基本上都相差不大,但是時間拉長稍微區別就會逐漸放大,導致屍體腐爛或被保護,可見些微差別結果天壤之別。總體來說是因為多層密閉,水銀包裹無氧無菌,溫度波動小,墓內水曾糊油狀保護。

  • 4 # 伊棋知點

    屍體腐爛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微生物的作用,因此,只要人為或意外原因使微生物無法生長,就能夠實現屍體不腐。

    腐爛的原因

    要實現屍體不腐爛,首先要做到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防腐(Antisepsis)是一種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方式,常見的方法低溫、缺氧、乾燥、高滲透壓、高酸鹼和新增防腐劑等。當棺木在地層中,意外有水進入,就天然形成了缺氧的環境,因而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使屍體不會腐爛。當然,還有意外被冰雪埋藏的,或者在其他低溫的環境等,均能夠抑制微生物的生長,使屍體不腐。

    有哪些型別的不腐古屍?木乃伊

    木乃伊一般是人工處理之後,儲存下來的。古埃及人在處理木乃伊時,主要利用了防腐香料處理屍體的辦法。他們認為,死亡是通往另外一道永生世界的大門,並不是生命的結束。除埃及外,還有其他地區也有製作木乃伊的習俗。智利海岸附近的秦科羅人用紅泥包裹屍體做成泥制木乃伊;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人先用醋清潔屍體,再透過懸掛在地下墓穴的陶瓷管上風乾,處理後用防腐藥物儲存。

    所謂坐缸,是當活佛圓寂之後,遺體開放給各界祭悼,祭悼完畢後進行防腐處理,將遺體直接存放於坐缸之中。三年後再行開缸,如果缸內的活佛顏面如生,肉身不腐,就會再被塑成金身,成為‘肉身佛’。

  • 5 # 非著名法醫

    古屍如果千年不腐,在法醫學上稱為儲存型屍體,這樣屍體包括木乃伊(乾屍)、屍臘化屍體、泥炭鞣屍以及一些特殊性古屍(馬王堆女屍)等,其實這些千年不腐女屍都是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我在下面一一講解。

    一、木乃伊

    這裡包括古埃及木乃伊以及中國的古乾屍(小河公主)。

    古埃及木乃伊的做法堪稱複雜,製作過程原先的問答我已經寫過,包括取出內臟(包括腦組織但是不包括心臟),屍體的消毒以及脫水,然後整個屍體塗上松脂用亞麻布包裹,這樣防止食屍性昆蟲叮咬又能迅速脫水形成乾屍。

    中國“小河公主”,是2003年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泊小河遺址發現的一具女性乾屍,該乾屍儲存完好,面部笑容甚至清晰可見。第一、羅布泊地處沙漠空氣乾燥,屍體可以迅速脫水,第二,死者屍體被放在胡楊幹掏空的樹幹中外面用牛皮包裹,牛皮乾燥以後給屍體包裹的結實,形成一個密不透風的乾燥環境。其實在沙漠中發現的屍體多數以乾屍情況儲存下來,跟沙漠高溫、乾燥、脫水環境密切相關。

    二、屍臘化屍體。

    工作這麼多年,遇見屍蠟化屍體就一具。其實屍臘化屍體形成,是因為屍體在水中或者潮溼的泥土中,皮下及脂肪組織因為皂化或者氫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者黃白色的物質儲存下來。前提條件無論水中還是潮溼泥土中,必須含有很多金屬離子,這些金屬離子跟屍體中的脂肪相互作用形成脂肪酸鹽而使屍體儲存下來,但是這樣的屍體只能看出大致輪廓,面部容貌也是模糊不清,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風乾,掉渣”。

    第三個、泥炭鞣屍。

    這樣的屍體一般在酸性土壤或者泥炭沼澤中,因為鞣酸或者腐殖酸的酸性環境中,屍體腐敗停止,面板逐漸軟化,骨骼脫鈣,變成體積較小、重量變輕、易彎曲的軟屍。但是這樣的屍體少之要少,只是在教科書上看過圖片。

    第四、特殊儲存屍體。比如馬王堆女屍。

    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一具漢代女屍,墓深16米,封土厚4米,葬具是由一槨四套棺組成,墓底填有15釐米厚的白膏泥,槨外有厚1米多和半米多木炭包裹。屍體後經考證為長沙國丞相之妻,葬於公元前168年,屍體屍長154釐米,重34.3公斤,外形完整,全身溼潤,半浸於弱酸性棺液之中。屍檢時候,頭髮附著牢固,軟組織有彈性,內臟器官儲存完好,胸腹臀部雙下肢輕度屍蠟化,全身骨骼脫鈣。

    可以分析死者在死後埋葬以後,屍體發生過腐敗,但是因為棺槨密封很嚴,棺槨中空氣逐漸耗盡,腐敗停止,加之外面有木炭和白膏泥,慢慢屍體形成一具乾屍,後因為地質變化,死者被酸性液體浸泡,出現屍蠟化以及脫鈣現象。我想出土的時候也並不像有些刊物說的栩栩如生,而是腐敗以後的樣子。

    當然這樣的儲存型古屍還有很多,埋葬環境不同、年代不同、棺槨的材質不同,但是都是因為某些原因儲存下來。

    綜上所述,千年不腐古屍各有各的故事,形成的條件各有各的不同。

  • 6 # 5分鐘人物誌

    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不斷髮現各個歷史時期的不腐古屍。新疆發現的Murano少女金髮碧眼,栩栩如生;廣西發現的軟屍開棺即有異香撲鼻;湖南、湖北的漢代古屍,肌體柔韌,扶之可坐;內蒙發現的契丹族貴婦睡態自然,美麗端莊。

    古屍不腐之謎,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吸引著中外學者的關注,其中奧秘繼續牽動著不少專家的心絃。

    古屍為什麼不會腐爛呢?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採用了一些什麼樣的科學手段嗎?現在,就讓我們看一看世界各地發現古屍的情況吧。

    根據前蘇聯80年代在阿爾泰山區巴澤雷克古冢發掘的收穫得知。公元前四、五世紀的阿爾泰蒙古人,也有把死去的重要人物屍體製成木乃伊的風俗,早期的遊牧人從首領的屍體裡取出內臟後,用粗馬鬃繩縫住面板上的刀口,甚至在頭頂上開啟大口,從頭殼裡取出腦髓。在去掉內臟、腦髓等最易腐敗的部分後,葬入巨大的石冢中。墓冢是用石塊幹砌而成的,因而導熱性很低,亦即不大吸收外界的熱量,也不大透熱;但是冬天的冷空氣卻易於侵入內部,使冢下深達7米的泥土都凍結起來,每個石冢下均形成了一小塊永久性凍土層,木製的棺槨就埋在這樣的凍土層下。偶有水湧入墓穴便凍結成冰,屍體隨葬品都被常年不化的冰封凍起來。這樣出土的木乃伊,甚至還保留著光澤的面板,近於平常人的膚色。有的人身上還留著清楚的文身的花紋,刺繪著鷹、虎、羊以及神獸等等精美的圖案。

    馬王堆千年古屍在哥本哈根的丹麥國家博物館,1979年展出了一些鐵器時代初期的儲存完好的屍體,同時展覽了這些人穿的全套服裝。這些古屍是50年代從日德蘭半島中部的託隆得山谷地區一片泥炭沼澤地中發掘出來的。據記載,第一具古屍出土於1640年,但是當20紀50年代於沼澤地又發現另一具古代託隆得人的完好屍體時,丹麥當地警察還以為他們遇到了一宗發生不久的兇殺案。這是因為屍體看起就像是剛死不長時間的樣子,兩頰邊留著短短的鬍鬚,頭上戴著一頂帽子,此外全身一絲不掛,好像被絞死後剛剛埋入泥炭沼澤地中的樣子。科學分析表明,這片泥炭沼澤地的水含酸量和含鐵量很高,可能是古屍未能腐敗而成為一種“鞣屍”的自然條件。鞣屍就是肌膚柔韌,關節可以活動的“軟屍”,而不像中國新疆歷次出土的“乾屍”。泥炭土能把這種鞣屍很好地密封起來。

    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珍藏著一具製作精美的木乃伊,這是用一種原始的類似玻璃纖維的東西製作的,由飽浸膠粘劑的細麻布纏在一箇中空的木模上而形成,木模內即為一個儲存完好的古代埃及婦女的遺體。

    該博物館為了檢查這具外殼美麗的木乃伊有無腐化現象,同時看看殼體內還有什麼隨葬物品,在多倫多兒童醫院用一種最新式的全身層析X射線進行了透視掃描。在進行分層連續攝影時,還透過計算機測出了許多資料。根據掃描顯示出的纖維組織和骨骼的結構看,推測這具木乃伊生前是一位20歲左右的健壯少女,至今已存在2700年,仍無腐化現象。在她的腹部左邊發現了一個切口,上邊蓋著一個長方形的薄片。製作木乃伊時,就是從這個切口把內臟掏出(不包括心臟),經塗抹香料後再放回體腔,進行包紮的。切口處覆蓋的金屬片(或蠟片)上還繪有圖案。在心臟上方和胸部,分別放有護身寶石,形制及圖案都很像公元前1355年埃及第18朝法老吐丹卡門王的護身符。

    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是中國考古學領域十分驚人的發現,也是世界考古學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從葬具、隨葬品到屍體都儲存得相當完好,幾乎使人難以置信。

    2000多年前的古屍儲存如此完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最根本的一條是在地面的若千米以下,築成一個不透氣、不滲水的墓室。造成這樣一個近似真空的墓室的條件,第一是深葬。此墓深達16米,是長沙一帶古墓罕見的,並且上面還有底徑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第二是屍體殮入多達6層的厚木板塗漆棺槨;第三是在棺槨四周用黏性和緻密性很強的白膏泥、吸溼性很強的木炭填實。這些顯然經過仔細研究的程式,對減少地面上的影響,防止雨水和地下水滲透及隔絕空氣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在棺內放置了特殊的防腐藥物,以殺死隨著屍體和隨葬品入葬時附帶的細菌。關於防腐劑,中國最古的藥物書《神農本草經》裡就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醫學家。馬王堆漢墓棺內大量的紅色液體,無疑是含有防腐藥物的,這個複雜的科學問題,尚待有關部門進行深入研究。

    最後,在墓室密封之後,不僅完全消除了外界光線、溫度、溼度等對於葬具、隨葬品和屍體的損害。而且在墓室裡形成了恆定的溫度,還有相對穩定的溼度。由於開始時帶進去的某些細菌的作用而產生了沼氣,從而產生了超過外界相當多的大氣壓。發掘者在正式動工前用探鏟打了一個洞,從裡面噴出很強的沼氣流,這種飽和的沼氣反過來又起殺菌防腐的作用。我們知道,充氣的罐頭就是食物裝好之後,加大里面的氣壓而使細菌無法生存的。

    上面的各種原因,也許還有其他的原因,使這位貴夫人在無菌地下室裡面完好地度過了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古代的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已經掌握了儲存屍體的辦法,為什麼我們今天還不能瞭解其中的全部奧秘呢?難道現代科學還不能分析闡述千百年前的現象嗎?

    是的,現代科學不能完全解釋古代的許多現象,但這絕非是說今天的科學技術不如過去,而是說明現代科學技術仍未發展到足以解釋過去發生的一切這樣高的水平。更何況,古代的遺蹟都歷經滄桑鉅變,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現象已大都並非當時的具體實際。馬王堆女屍棺內的藥物,我們可以分析出它包含著多少化學元素,卻不能說出其中到底有哪種中草藥。科學研究是沒有止境的,因此我們說古屍不腐之謎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還很難得到全面的科學闡述

  • 7 # 書硯觀世

    決對是個假古屍,不存在不腐爛的情況,骨頭沒爛我倒是相信,骨頭不爛那都要有個特別好的樹木做棺材,才能得以千年不腐爛。

  • 8 # 影視文化感染者

    提及古屍,人們自然會想到古埃及的木乃伊,他們多是古代法老的屍體,儲存在金字塔下的墓室裡,經過特殊防腐處理而完好地儲存下來。

    中國也發現大量埋葬於地下的古屍,這種古屍未經人工處理,有別於人工防腐處理後形成的“木乃伊”,又不同於在中國內地出土的在棺槨內盛放石灰、木炭之類乾燥劑後形成的乾屍。他是一種在乾燥、高溫的特殊條件下自然形成的乾屍,完全是大自然的傑作。

     

    古屍何以逝千年而不朽?究其形成原因,至少有下列幾點:首先出土古屍的墓地,大多見於氣侯乾燥地區,極端乾旱的環境,使土壤微生物類群和數量極其稀少,活動能力也比較弱;其次,乾旱區一般都是積鹽區,高度鹽化的土壤,會抑制致腐生物的生長和活動,有利於屍體的儲存;出土古屍的墓穴大都不密封,且埋葬甚淺,使墓葬環境直接受到外界極端乾旱的大氣、土壤環境影響,屍體可迅速脫水乾燥,使微生物失去生存條件,不能展開有效地分解作用。另外,在同一處墓地,寒冷季節入葬的屍體也更易幹化。因為嚴寒,微生物一般停止代謝作用,處於休眠狀態,但大氣、土壤與屍體的水分交換仍在進行之中。在寒冷過去後,屍體已大量失水,隨地溫升高,迅速完全乾燥,微生物再次失去活動環境,難以對屍體進行有效分解,使得屍體得以完好儲存而千年不朽。

    人們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瞭如此的事物,給後人研究當時的生活、經濟水平、社會狀態、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證據。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一種方式,透過古人的某種醫學藥物,加之獨特的地理環境。首先,安葬時進行了嚴格的藥物處理。藥物起到了棺內殺菌、消毒、吸潮的作用,既可殺死細菌、防止細菌入侵體內,又避免了體內水分的蒸發,起到屍體本身的殺菌、消毒、保溼、保鮮作用。其次是葬具好、埋藏深、密封嚴。從葬具看,棺為楠木、槨為柏木,均有木質堅硬,紋理細密,耐腐朽的特點。從埋藏地下四米來看,春夏秋冬終年溫度基本不變。棺木分為六層密封,棺內空氣、溼度與外界隔絕。這幾種原因使棺木幾成真空。千年不朽的古屍,是人類防腐史上的奇蹟……

      

  • 9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古人認為人死後,魂氣升於天,而形魄歸於地。死不過是生命的又一個輪迴,在另一個世界也是像生前一樣的生活。因此他們一方面要幫助魂氣順利升入天庭,另一方面就要好好地伺候形魄。因而人們古人尤其重視屍體的防腐工作。

    屍體防腐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而產生的有意識的行為。古人認為,墳墓是死後在陰間生活的另外一個場所,所以為了保證自己在地下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所以很重視墓室的修建,並進行一定的措施進行保護。而對於屍體的儲存,則是保證形魄的重要措施,所以墓葬之內的防腐處理也就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對屍體的防腐處理,二是對用以儲存屍體的棺槨進行處理。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古人們絞盡腦汁,想出了屍體防腐的八大秘籍。

    防腐秘籍一:死後即時沐浴消毒

    馬王堆女屍用此法炮製千年不腐

    為了保持屍體的完好,古人死後入殮之前首先要進行沐浴,先要用香湯沐浴屍體,再用酒擦洗。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員小宗伯下就有鬱人和裸人兩種差役,前者用鬱金香草煮湯和用黑黍釀酒,後者則用香湯和黍酒沐浴屍體。浴屍活動一般選在招魂之禮進行完畢之後,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負責實施。

    《周禮註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後沐浴時用酒浴屍的記載:“王崩大肆,以秬”,就是說,周朝的王侯死後都要進行沐浴,沐浴用的就是黍酒。據說這樣沐浴出來的屍體能夠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對此,賈公彥疏:“大喪築鬻,則此酒中兼有鬱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其實,用這種以混合鬱金汁液的酒對屍體進行沐浴,和活著的人用於煮蘭湯以沐浴的蘭一樣,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之後,有關研究人員對棺液進行化驗,檢測出了乙醇和乙酸。這說明了說明埋葬之時棺內放置使用了酒。人死後進行沐浴的習俗,主要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人死後的靈魂要到祖先那裡去,人不乾淨,祖先要拒納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屍體,經過蒸煮後,實際上具有一種消毒和殺菌的作用。酒的噴灑則更有利於封棺後加速棺內氧耗,建立缺氧條件,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使屍體在最初的腐敗過程減慢或停止下來,這樣對於屍體防腐及儲存是有作用的。這大概就是古今屍體沐浴習俗流行的原因。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用汞、砷對屍體進行防腐的習俗。經化學鑑定,馬王堆女屍之所以千年不腐,在於其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經過了汞處理,二是對屍體進行了黍酒及其他物體的浸泡。考古人員分析棺液沉澱物,驗證了裡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對屍體細胞起到了固定作用,這成為古屍不腐的一個關鍵因素。

    防腐秘籍二:使用多層紡品纏裹

    屍體的腐敗,細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而細菌又分為需氧菌和厭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動除了要實現殺菌消毒外,必須嚴密密封屍體以防止空氣進入。

    在先秦時期,對人死後的衣著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給屍體服衣稱之為小斂,放屍入棺為大殮。小斂之時所用的襲服,《儀禮·士喪禮》載:“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算。”三稱,就是指爵弁服、皮弁服、緣衣三套衣服,但是這不包括沐浴之後所穿的明衣。實際上來說是至少要穿四件衣服。除了包裹厚厚的衣物外,還要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結跗、縛手、套屍,然後在外面再以衾(單被)包裹,以絞結紮。可謂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

    防腐秘籍三:運用冰塊降低溫度

    屍體的儲存,除了上面兩種方式之外,用冰塊冷凍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冰的防腐作用,主要表現在降溫方面,這對於降低腐敗菌的活躍程度,延緩屍體腐敗所起的積極作用。

    春秋時期的國君、貴族死後,舉行完招魂,在陳放屍體供人瞻仰時,如果是夏天,一般要在屍體周圍擺放冰塊,用以降低溫度,防止屍體迅速腐敗。《禮記·喪大記》:“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士並瓦盤,無冰。”《儀禮·士喪禮》:“士有冰,用夷盤可矣”,但是那時沒有現代的製冰手段,冰的儲存是非常困難的,因而只有達官貴族才具備使用冰的條件。

    古代不是沒有冰箱而是沒有製冷的冰箱。冬天的時候,人們在冬天把湖或河的冰鑿成一塊一塊,然後窖存起來用稻草、泥封好。等夏天的時候取出來用來儲存易壞的食品。那時一些官宦人家有一種冰箱,這種冰箱分為兩層,上面放食物下面放這種天然冰。儲存屍體也是同一個道理。在夏天時,把冰放在大盆裡然後把盆在屍體下面。以此達到防腐的目的。

    當然,也有一些因為自然因素導致屍體被冰化現象而保持多年的例子。1991年,在阿爾卑斯山區發現了一具“冰人”屍體。這個冰人臨死時穿著鹿皮外套,外加一件防寒防雨的草編大衣,頭戴一頂圓形小帽,此外,還帶著一張弓、十幾支箭和一把銅斧。

    防腐秘籍四:屍體摘髒脫水風乾

    人死後屍體會很快腐爛,主要是由內臟及軟器官腐爛並引起其他部位腐爛所致。如果將內臟及軟器官及時摘除並輔助以其他措施,能夠相對容易的較長時間儲存屍體。

    古代木乃伊的製作便是其中的典型。木乃伊法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屍體儲存技術,它的製作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中國古代雖然有類似的屍體儲存技術,但是論最完善的技術,當以古埃及的製作方法為首。

    首先是用融化的松脂塗在面部,保護面部形象,防止它乾燥得太快。接著就是進行摘髒方式了:先將鑿子從左邊鼻孔塞進去,將篩骨搗碎,再用工具在顱腦中轉動破壞腦髓,用一根很細小的長柄勺從鼻孔裡伸進大腦將腦漿舀出來,最後把一些藥物和香料塞進空空的頭骨中去。接著就是取出內臟。胃、腸、肝、肺等都要掏出來,然後用棕油作清洗液,洗淨胸腔腹腔。

    防腐秘籍五:利用葬玉儲存屍體

    在今天看來,這種方式應該屬於最無效的一種,但是卻被古人相當看重,此處暫且略作介紹。前文已經提到,劉勝的金縷玉衣並沒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樣保全他的屍骨,但是古代帝王們為何如此熱衷於用玉石陪葬呢?要解開這個疑團,還得從他們的信念上尋找原因。

    玉石在新石器時代即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商周時期的玉石器有禮儀、實用、裝飾等多方面的用途,死後也有專門用於隨葬方面的用處,比如放在死者口中的玉琀、握在手中的玉片、蓋在死者面部的綴有玉石片的絹帛面幕及圭璋等禮玉。《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周禮·春官·典瑞》:也曾提到“璧琮以斂屍”。

    到了漢代,盛行玉石可保證屍骨不朽的信念。《後漢書·劉盆子傳》雲:(赤眉)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抱朴子·對俗篇》也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因此,劉邦及其後人們非常推崇用玉石儲存屍體。漢代專門為儲存屍體而做的葬玉在漢玉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有玉衣、玉琀、九竅塞、握玉四種。而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綴玉面罩”和“綴玉衣服”在這時也發展成為玉衣,它是皇帝和高階貴族死後專用的殮服。完整的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依據墓主身份的差異,文獻記載有金縷、銀縷、銅縷三個等級。這些玉衣的玉片,有表面平素的,有雕刻有柿蒂紋或雲紋並鑲飾金絲或金葉的,有表面印有蟠螭紋的。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的玉衣“縷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世謂蛟龍玉匣”。

    那麼,玉石為何除了作為玉衣等陪葬品之外,還被製成九竅塞呢?九竅塞是填塞或遮蓋死者的眼、鼻、耳、口、肛、陰等九個竅孔的,其目的是防止體內的“精氣”從九竅中逸出,企圖使“死者為之不朽”。其中含在死者口中的九竅塞是最重要的,這種塞子被稱為琀。以什麼材質作琀,本無定製。商代為貝,到了漢代一般就是用玉來做了,而玉琀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則是玉蟬。漢魏六朝,玉蟬的使用極為廣泛。以蟬作琀,可能與蟬的生態特點有關,希望死者像蟬一樣,在土中復生。只可惜,在已發掘的漢代墓葬中,蟬形玉琀依舊,而那些屍骨倒已無存了。

    防腐秘籍六:棺內放置花椒香料

    香料可以保持空氣清新,也可以使人體散發迷人香氣。同時,由於它本身還具有防腐殺菌的效能,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塗抹在屍體上用來防腐了。古埃及人用乳香製造的香屍(木乃伊),至今還儲存在金字塔裡。中國出土的古屍千年不腐,其中也有龍腦、安息香等香料的功勞。

    考古人員在挖掘河北滿城劉勝墓、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時,都在墓內發現了花椒、香囊、香枕等物品。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一件陶燻爐裡也裝滿茅香,還有一件裝有高良薑、辛夷等和茅香混合物的燻爐。湖北江陵漢墓中,棺內放置有殺菌作用的香料,加上棺槨四周以木炭、沙石填塞,使墓室與外界隔絕,造成了密閉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之下,再用殺菌藥物香料消毒,對屍體儲存極為不利的腐敗菌就很難生存了。另外,花椒、香料的氣味具有較強的揮發性,充溢於棺內的這種氣味對棺內微生物的活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古代,這一類物品被大量用於墓中。古代的文獻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盧弼《三國志集解》卷六引《述徵記》雲:劉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搗四方珍香藥物數十石,著棺中。蘇合消疾之香,莫不畢備。永嘉中(310年),郡人發其墓,表貌如生,香聞數十里。

    當然,用香料浸泡屍體或者將其放在屍體周圍,除了消毒之外,還對屍體保鮮有較好的作用。所以,古人用特製的香酒沐浴,達到了屍體的防腐敗和防自溶的作用。另外,人們還在古墓中發現了一些用來存放薰香的香爐,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發現薰香對屍體也有防腐、防毒的作用。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長安中大疫,宮人得疫”,燒了闢疫氣的月支香以後,“宮中病者差”。可見,古人用香料陪葬,不僅僅是想保持屍體散香,更主要的是為了防蟲、去蠹、祛邪,防止屍體腐敗、黴變。

    防腐秘籍七:優質材料製作棺槨

    西漢“黃腸題湊”用木15880根

    除了對死者進行必要的防腐措施外,古人還對棺槨進行了一些技術上的設定。制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儲存屍體,所用的材料及其厚度都要有利於儲存屍體。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很熟練地認清了各種木材的種類和效能。不知道是理論的積累,還是實踐的歷練,柏木、松木、梓木、楠木等很早就被人們列為製作棺槨的備選木料,並且還排列出了各個級別用料的標準:柏槨者,謂為槨用柏也。天子柏,諸侯松,大夫柏,士雜木也。

    防腐秘籍八:選擇高地進行埋葬

    防腐技術有多種,除了上面的幾種形式外,對於墓地的選擇也有很深的學問。在古代,高地埋葬是人們選擇墓地的一個普遍規律,其原因在於,一是對“形勝吉地”的選擇,二是它能夠比較有效的防止屍體腐爛。《呂氏春秋·節喪》記載:葬不可不藏也,藏淺則狐狸掘之,深則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

    這是說高地埋葬可避水溼、狐患。高地之上利用瀝水,避免地下水對墓室進行滲透,也就可以有地效防止棺槨及屍體過早地腐朽了。

    高地埋葬最早源於戰國時期。齊康公的高山之巔墓葬,開獨特墓葬形式之歷史先河,為後代帝王的墓葬形式提供了很有建設性的參考標準。齊康公墓位於山東煙臺芝罘一座高山上,至今經歷約2300多年風霜雪雨的剝蝕,仍然存有一個約有四五十立方米的封土堆。封土堆的中心地帶,現存一個長約2米,寬1.5米,深不過1.5米的坑穴,可惜裡面的齊康公屍體,早已經不知去向。他生前可能未曾想到,高山墓葬可以抵制身體的快速腐朽,但是不一定能抵擋得住盜墓賊的侵擾。

    高地墓葬的形式發展到後來就是實行崖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川地區的懸棺葬。它們的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在懸崖上打鑿數個孔釘,用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者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懸棺因此而得名。

    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但是由於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屍體,在貴族中還是十分盛行。不過至今,岸葬仍存在許多令今人費解的疑惑:一具冷冰冰的屍骨,一口沉甸甸的屍棺,如何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呢?懸棺又如何安葬呢?

    現代有學者曾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把一具重約150千克的“棺材”吊進了一個距離水面20多米的懸崖洞中。他堅信此舉“重現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從而“解開了中國懸棺這一千古之謎”。但是,由於脫離了距今千百年的時代和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說古人採用絞車、滑輪之類的技術令人實在難以信服。

    清代許瓚則認為,古人是利用雨季水位抬高,船載棺槨將其運進預先選好的洞穴裡,等水位降低後,棺槨便留在了懸崖絕壁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甘藍和粉條怎麼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