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概的模式分別是怎樣的?
8
回覆列表
  • 1 # 彎彎繞573

    南京那個賣靈芝的傳銷,據說還跑到人民大會堂去講的。從那以後人民大會堂再也不對外包場了。

    我就納悶了,為啥子傳銷來自歐洲,但是在我們這裡卻紮根了。沒有天敵嗎?為啥一個傳銷和P2P等等在歐洲不會太大就死掉,不會太久,一般一年多就會現行,人數一般不會超過5位數。這是什麼原理,難道是我們的貪慾過重嗎?

  • 2 # 金投手閒話理財

    在金融領域,“龐氏騙局”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詞,但卻是個極其好用、經久不衰的騙局。直到現在,無數的騙子還在不斷重複著查爾斯·龐茲自1920年就開始耍的那套把戲。

    說兩個最有代表性的龐氏騙局吧,一是美國的麥道夫,二是南韓的“曹喜八案”。

    “欺詐聖手”麥道夫

    出生於1938年的美華人伯納德·麥道夫,將龐氏騙局一次演繹的淋漓盡致。甚至在很多美華人的眼中,麥道夫的詐騙手段具有魔法般的不可抗拒性,因此也被成為“欺詐聖手”——同名電影可以瞭解下。

    麥道夫策劃的“龐氏騙局”涉案超600億美元,是美國金融史上最大的一起詐騙案。

    據說,當FBI探員詢問麥道夫的兒子:“你和你父親共事20年,從沒懷疑過他嗎?”

    麥道夫兒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你知道我父親是什麼人嗎?他主導創立了現代證券市場、創立納斯達克指數,他是國際證券結算公司的董事會主席,他被捧上了神壇,”一個騙子擁有這些重量級頭銜,誰都不會輕易對他產生質疑。

    麥道夫公司有很多重量級的客戶,如匯豐銀行、美第奇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高盛等,如果不是因為2007年次貸危機,導致他們要抽回大量資金,麥道夫的龐氏騙局很有可能會繼續存活下去。

    最終,麥道夫被判了150年的監禁。

    麥道夫回答:“他們(受騙者)都想不勞而獲,他們太貪婪...我告訴過他們不要把超過50%的資金用於投資,但他們不聽!”

    可見,麥道夫絲毫沒有懺悔的意思,而是把責任歸究到投資人的“貪婪”上。但不得不說,他的這番解釋也頗具意味。

    騙了4萬億韓元的“稀世詐騙犯”曹喜八

    在南韓,曹喜八號稱“稀世詐騙犯”,他是舉世罕見的龐氏騙局締造者。

    曹喜八瞅準的是醫療器械行業,他開了70多家皮包公司,騙了3萬多投資人,涉案額度高達4萬億韓元(一說5兆韓元),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與麥道夫不同,曹喜八更加的野蠻兇悍,在其騙局曝光後,他果斷選擇跑路。為了躲避司法機關的追捕,曹喜八買通了很多上面的關係,同時採用反偵察的手段,在投資人維權組織中安插奸細,時刻關注投資人動向。當有人發現曹喜八的藏身之處後,他不惜殺人滅口來毀滅罪證。

    最後,南韓警方在追查多年之後表示,曹喜八可能於2011年12月19日在青島一家醫院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但目前仍存質疑之聲。

    其他

    除此之外,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聞的e租寶、泛亞、錢寶網、巴鐵(華贏凱來)等金融投資,都算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的模式和特徵

    並不是所有的騙局都叫“龐氏騙局”,它必須符合下述模式和特徵。

    模式:借新還舊

    騙子會利用新加入的投資者的錢,來償還上一批投資者的本金與利息。這種借新還舊的過程就像擊鼓傳花一樣逐級傳遞,金額越滾越大,一旦新錢不夠償舊錢時,騙子的資金鍊條就會斷裂,投資人就會血本無歸。

    特徵1:誇大收益

    幾乎所有的龐氏騙局都會鼓吹“低風險、高回報”,藉此引誘投資人。他們會虛構或誇大某個投資專案,鼓吹先進的商業模式,投資年回報動輒高達30~40%甚至50%以上,而且宣稱幾乎無風險。這是龐氏騙局圈人的不二手段。

    特徵2:華麗包裝

    那些高檔的商業辦公區,往往就是龐氏騙局的發生地。這些騙子公司門臉氣派,裝修豪華,甚至肯僱傭很多員工、在多地開設分公司,形成集團化佈局。龐氏騙局核心人員必須開豪車,出入各種高檔場所,出手闊綽——但這都是裝樣子,目的就是為讓投資者覺得騙子有實力、有錢、有背景,完全能實現對投資者的承諾。

  • 3 # 吳林寶1

    其實,銀行和股市都是龐氏騙局。拿銀行來說是,無非是拿儲戶的錢去放貸和支付老客戶提現。

    要是儲戶一齊提現,銀行也會破產。

    只不過,銀行利息回報率低,甚至不如通貨膨脹率,能一直撐下去而已。所以郭主席說,超過6%就很危險。

    理論上,只要資金鍊能夠一直維持,就不能算龐氏騙局,或者像銀行一樣,屬於良性的龐氏騙局。

  • 4 # 柏潤188

    樓市高企熱錢不敢輕易介入;股市基本靠編故事,龐氏騙局變種而已;聰明的華人依靠龐氏騙局的各種變種,各種花樣翻新,其實原理都是龐氏騙局。如p2p、網際網路金融、某些共享平臺、傳銷等都是花樣翻新的龐氏騙局。而對於科研創新的華為、格力等少之又少

  • 5 # 愉見財經

    Begin:1990年,以Sergei Mavrodi為首的三兄弟成立了一家以他們三人名字首字母命名的MMM投資公司,他們號稱要建立全俄羅斯最大的投資基金,專營股票的發行。MMM公司在民間引起廣泛關注,聲名鵲起,在媒體中曝光出現的頻率甚至超過了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

    Development:MMM投資公司在俄羅斯主要城市均開辦了大量分支機構發售股票,並宣稱只要向該公司投資100美元,便可在半年內收回500美元,年終回報率高達400%。憑藉其高知名度,在高回報的誘使下,俄羅斯民眾忽略了其中的風險,對MMM公司的股票進行了瘋搶。

    Peak:僅半年時間,MMM投資公司依託它的“金字塔”式投資返還方案,便吸收了數千億盧布的資金,在60多個城市設有代理處,其交易週轉金佔全俄羅斯交易週轉金的一半,每天出售股票獲得的收入達400億盧布。

    End:1994年7月,俄羅斯政府發聲,對MMM公司許諾的400%的年回報率持懷疑態度,政府也不保證對MMM公司投資的安全。至此,俄羅斯廣大投資者才意識到誘人的承諾不過是一種欺騙,於是信心發生動搖,停止投資、要求兌付,金字塔徹底倒塌,那些較晚參與投資的股東血本無歸,成為欺詐的最大犧牲品。

    龐氏騙局崩潰的原因,是由於很少或根本沒有合法收益,龐氏騙局要求新投資者持續不斷地流動資金。當難以招募新投資者或大量投資者要求兌現時,龐氏騙局就會崩潰。

    俄羅斯1994年的MMM騙局便深刻體現了這一點——高知名度建立的信賴低風險,宣傳的高達400%的回報率,金字塔式的資金流動,大量難以兌現時的崩潰。

  • 6 # 家族財富密碼

    索羅斯曾說過一句名言:“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

    人類經濟史上面騙局從來沒有停止過,且不斷的更新進化。

    什麼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簡單來說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透過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方案,許諾投資者高額的回報,用新投資者的錢來填補舊投資者的利息。

    比如一個人說交給他1萬元,1個月後將得到5萬元的回報,愚昧的人都會爭相投資,第二個月新投資的錢,被用來償還第一個月每人4萬元的利息,從此迴圈往復。

    龐氏騙局的重點在於,沒有實體,純靠噱頭和宣傳來集資,以新補舊,風險極大。

    如何識破龐氏騙局

    顯而易見,龐氏騙局利用了人類貪婪,無知,僥倖的心理

    中國有位經濟學家說過,回報率超過8%的集資,99%是騙局

    所以第一點,就是警惕那些高回報,輕輕鬆鬆就能賺到大錢的專案,如果真的那麼賺錢,為什麼還要拉著別人一起做呢

    研究投資專案是否有合理,合法的主體經營活動,銀行理財也是一種集資,投資,分紅的專案,與龐氏騙局不同的是,銀行用理財集得的錢,所投資的專案都是科學的,合理的,而龐氏騙局常用一些複雜,難懂,實則完全是空殼的經營計劃來誤導大眾

    第二點便是認真鑑別專案投資計劃書,看看是否真的可行,有沒有重大漏洞

    其實不只是普通大眾會被龐氏騙局欺騙,曾經多國王子,富豪,甚至國家高層也被龐氏騙局騙去過大筆的財產

    只要是有貪婪的地方,就有騙局。

  • 7 # 房產和金融分析師

    朋友圈一位美麗女孩,懷孕了,但相處三年的男朋友給了她50萬元要她打掉,她不肯,於是因愛生恨,準備將這50萬元人民幣在朋友圈散光,就是為了洩恨。但她可不是白白的給你多少錢,而是要你先打一筆錢給她,然後她再返給你十倍。她這個資訊不但在朋友圈發,而且還給每一個人私信。我們來分析她的騙錢手法。

  • 8 # 匯小查

    龐氏騙局其實已經很古老了,早在19世紀就已出現,但由於人類的貪婪是永遠不會變的,龐氏騙局雖然被拆穿,但總是會換上一件新衣,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龐氏騙局的經典案例,最著名的莫過於龐氏騙局的“開創人”

    龐氏騙局的來源是歷史上一個叫龐茲的義大利人,給投資者承諾可以在三個月內回報40%的利潤,然後又用這種承諾吸引新的投資者投入,從剛剛入局的人身上,拿40%支付給前面的人,前面的人真的獲得了40%的回報,自然就認為這個投資是千真萬確的,開始奔走相告,越來越多的人將錢交給龐茲,以此迴圈,在半年左右時間就拉到了三萬多名投資者。

    最後騙局被拆穿,投資者血本無歸,就被稱為龐氏騙局。用我們華人的老話來解釋,就是“拆東牆補西牆”的騙術。

    近幾年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在匯圈瘋狂收割後跑路的外匯資金盤,如沃爾克、IGOFX、普頓PTFX等平臺,就是典型的龐氏騙局,這些平臺宣傳可以讓投資者獲得30%甚至更高的收益,開始人們總是持懷疑的態度,接著有些人投資幾千元、幾萬元嘗試,結果發現真的收到了預期中的收益,然後開始加大投資,拉下線,賺取分紅。

    外匯資金盤就是不斷用後入者的錢,支付給前入者,以此讓這一騙局持續下去,直到有一天老闆帶著鉅款跑路了,網站打不開了,才發現上當受騙了,這個時候就已經晚了。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幫助,誠邀您幫我三個忙:

    3.閱讀我的簡介,說不定對您有幫助哦。

  • 9 # 樹人園丁

    歷史沒有新鮮事。同樣的套路,每天都在上演。

    龐茲 “龐氏騙局”的創始人

    何為“龐氏騙局”?

    旁氏指的是查爾斯·龐茲。義大利人,盜竊分子。

    1903年,21歲的龐茲,來到美國淘金。他在銀行工作時,詐騙過儲戶;販賣過人口;做餐廳服務員時,甚至連顧客用過的餐勺也沒放過。

    出獄後的龐茲冷靜下來了,他認為自己不能再做那些沒有技術含量的生意了。一個詐騙犯開始看書學習了。

    1919年,他發現了一種可以套利的郵政票據——回信券。這種有價票據,相當於現在的預支郵費。回信券可以兌換郵票,可以套利。

    當時,歐洲受到一戰的衝擊,經濟非常低迷,美國卻發展迅速,欣欣向榮。而且,歐美之間信件來往頻繁。

    龐茲成立了公司,利用歐美之間的經濟差距、時間差,認知差,忽悠投資人買這種“回信券”,承諾並真實對付高額的紅利。

    膽小的、貪婪的、看熱鬧的投資人親眼見到,膽子大的投資人,從龐茲那裡得到了,三個月40%的紅利回報後,不淡定了,瘋狂了。

    越來越多人把本錢交給龐茲。7個月,龐茲吸引到了3萬名投資者。直到一年後,這個騙局才徹底破產。

    服刑結束後的龐茲,已經52歲了。他被美政府遣返回義大利。但是他對自己的事業,熱情不減,甚至想把墨索里尼變成自己的獵物,終究沒有得逞。

    1949年,身無分文的龐茲,死於巴西的一所慈善機構中,死因:“窮”,這年,他67歲。

    有哪些經典的“旁氏騙局”

    龐茲去世57年後,旁氏騙局像幽靈一樣,披著網際網路金融(P2P)漂亮的外衣,來到人間。這就是經典的旁氏騙局。

    P2P業務,2017年在中國達到了頂峰,僅在這一年,全行業的交易規模就達到了4萬億。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2008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政府也才放水4萬億。

    開始,P2P機構還是循規蹈矩,將投資人的錢拿給正經借款人,做正經生意。但是實業投資回低,風險高。這顯然不能滿足貪婪的莊家和投資人的胃口。

    莊家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人,他們給出了更高的利息。甚至直接將投資人的本金直接投到股市、期市、數字貨幣等高風險市場裡。

    2015年的股市"大水牛"中,就能看到不少P2P機構的影子。

    賺了還好說,虧錢了怎麼辦?他們開始直接將後來投資者的本金直接劃轉成投資人的紅利。至此,旁氏騙局,原形畢露。

    龐氏騙局的模式是怎樣的?

    龐氏騙局,按照我們通俗的說法,就是“拆東牆,補西牆”。操盤者以低風險(甚至是無風險)、高回報為誘餌,引導投資者上鉤。

    承諾的高額利息是從下一批投資者手中劃轉的。投資者越多,這場騙局持續時間就越長。

    這種欺騙模式巧妙地利用了“倖存者偏差”、“羊群效應”等理論。

    在這個遊戲當中,最先入局的投資者,往往會得到豐厚的回報。膽小、貪婪的旁觀者就會產生錯覺,認為這個遊戲是安全、高效的。

    這些心裡長草的投資人,就不再去研究類似的失敗案例,也不會再瞭解那些虧本的投資人。投資者往往都是傲慢,而且偏激的。

    只要有人往套子裡鑽,形成趨勢,後面就會有更多無腦的人跟著往裡衝。這個遊戲就算是成功地開始運轉了。

    還有一部分人是知道騙局的,但是他們心存僥倖心理,認為自己是聰明人,肯定不是接最後一棒的倒黴蛋。

    這些人為了自己安全上岸,甚至充當了莊家的幫兇,現身說法,騙更多的投資人入局。

    遊戲結束的時候,看似都是受害者。其實,有人是為自己的傲慢與固執而買單;有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有些人太輕信別人。

    不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貪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貪婪、傲慢、偏執的人類

    結局

    最後,送給那些自認為很聰明的,投資者兩句話:你知道的,都是你想知道的,和事實,結果無關;你知道的,也是別人想讓你知道的,和事實,結果無關。

  • 10 # 老威觀史

    龐氏騙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專案本身是不賺錢或不怎麼賺錢的,而專案負責人卻向投資人允諾鉅額的回報,吸引投資人不斷地對專案進行投資。比如這個專案本來一年只能賺取5%的利潤(甚至沒有任何利潤),但專案的負責人卻允諾投資人每年能給到20%的回報。雖然投資專案無法兌現投資人的回報,但專案負責人能夠利用新投資人投進來的錢去還原先投資人的本息,如此反覆運作下去,由此製造賺錢的假象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對專案進行投資,這種騙局在中國又稱之為“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等。

    因為這種騙局在世界上首先由一個叫查爾斯·龐茲的人“發明”,所以便被稱為龐氏騙局。這裡我想說的經典“龐氏騙局”,便是美國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麥道夫案。

    ▲美國史上最大“龐氏騙局”案的主犯麥道夫

    麥道夫案的主角叫伯納德·麥道夫,他的“龐氏騙局”涉案金額高達650億美元,是美國史上歷時最長涉案金額最高的詐騙案,案件曝光後,很多人都認為今後“龐氏騙局”可以改名叫“麥道夫騙局”了,可見麥道夫案影響之大。

    要說到這個案件,我們就要從麥道夫的早年經歷說起了。

    故事的起點在1959年,當年麥道夫雖然還只是一個大四的學生,但他卻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證券生涯,只不過他所交易的並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上櫃”公司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店頭市場。店頭市場就是不在證券交易所交易,而是在櫃檯交易的公司股票。在麥道夫還是學生的時代,店頭市場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規模,但是這些市場比較分散,管理也比較鬆散,有很多股票標的公司也是剛成立沒多久的公司。

    簡單來說店頭市場就是一個交易還沒有上市的公司股票的市場,這樣的市場風險大,但是一旦買中了收益也會超高。拿到中國來說,當年如果有店頭市場,馬雲就可以在阿里巴巴剛創業的時候拿著公司的股票到這種市場募集資金。如果你當年能在店頭市場買到阿里巴巴這樣的股票,那麼如今的收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美國早期交易的“粉紅單”

    麥道夫在他岳父開的會計事務所裡的一張空桌子上開始了他的證券生涯,他所開的公司拿到我們這裡可以理解為券商,也就是買賣股票的地方。當時要開一家證券公司除了要辦齊相關執照外,還有一張“粉紅單”,所謂的“粉紅單”就是每天股票的報價單,在哪個還沒有開始電子交易的年代,“粉紅單”是人們買賣股票最為重要的依據。這種“粉紅單”在當時來說,需要報價局的人員手工收集8000多個公司的報價並整理出來,在印完後幾個小時之內就要送到全美數千家券商的手中,而這張報價單也不是白給的,是要付錢的,每年大約需要460美元的訂閱費用,而這筆錢拿到今天來說相當於4000多美元,這對於剛剛創業的麥道夫來說算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了。於是他便透過撿別人丟掉的前一天的報價單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時由於沒有即時報價機制,在報價單印出來的時候很可能股價就已經變動了,所以實際上當時的報價單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而上面真正有用的資訊是你所看中的股票在市場上有哪些券商在做,其名稱和電話是多少,實際報價還是要打電話過去問才是最準確的,因此買賣股票的時候實際上也不需要所謂的報價單,過期的報價單其實也是可以的。

    在拿到報價單以後,麥道夫就開始好好地做他的生意了,不過他的膽子也夠大的,當時的市場有個所謂的妥適性原則,就是作為一家證券公司,不能賣給客戶風險太大的金融產品,即便是出自這個人的自願也不行,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維護市場的穩定,但麥道夫完全不在意這點,只要是客戶想買的股票,他都會賣給對方。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資人買的股票漲了還好,大家皆大歡喜,但是如果跌了呢?麥道夫為了保持投資人的信心,當股價下跌的時候他就會直接拿公司的錢用原價把投資人的股票買回來,藉以掩蓋實際上的損失,由於當時的店頭市場透明性不好,所以也就給了麥道夫這樣的操作空間。在做了這番操作後他會告訴投資者,其實股價沒有跌,直接報了一個假的股價給投資者,簡單來說就是用公司的錢填補投資者的虧損,讓人們覺得在他那裡投資是穩賺不賠的。

    到了1962年的時候,店頭市場開始崩盤,公司的錢已經沒法填補資金的缺口了,在這個緊要關頭,他找岳父借了三萬美金才勉強度過了這個難關,當然為了保持投資者對他的信心,他也從未跟投資人提起過這個事情。

    從麥道夫早期的經歷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頭腦非常聰明且有著強大心臟的人,撐過了1962年的那次危機之後,他開始變本加厲,擴大了投資規模。這次他還是找了他的岳父幫忙,由岳父幫他介紹投資人,並利用岳父的會計事務所開了個賬戶把資金匯進去,之後再統一交給麥道夫的公司進行投資,在得利後再把錢交給會計師事務所,由會計師事務所按照相應的比例分給投資人。當時投資人在麥道夫哪裡投資,不但要付給麥道夫一筆投資費用,還要額外支付給麥道夫岳父公司一筆費用,投資人之所以願意在麥道夫哪裡投資,是因為麥道夫的投資獲利非常穩定,起伏也很小,那麥道夫是怎麼辦到的呢?他當時用了一個投機取巧的方法,叫做無風險套利,即利用同一產品在不同市場上短暫的價差賺取其中的利潤。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麥道夫要購買花旗銀行的股票,按照美國當時的情況,花旗銀行在洛杉磯和紐約的價格都是10元1股,但由於當時的諮詢技術不發達,那麼就可能在洛杉磯有了一筆交易記錄,成交價是9美元,但這個訊息並沒有馬上傳到紐約,紐約還是10美元的報價,他就乘著這個訊息的時間差,趕快從洛杉磯以9美元的價格買入花旗銀行的股票,然後在紐約以10美元的價格賣出,透過這個操作,麥道夫就從中賺取了1美元的價差。這就是當時麥道夫的無風險套利模式,這種模式的秘訣就在於“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要快。

    這種套利模式只是一種較為低階的方法,還有更為高階的方法就是利用公司的可轉換債權進行套利,或者是買那些還沒有上市就在交易的股票,所謂的預期交易市場也有很多套利空間,不過這樣的套利一般散戶是沒法做到的,因為這樣的套利一般利潤率都非常低,如果散戶這樣做的話,一連串的快速交易中產生的手續費就會把微薄的利潤吃光,而且這種方法最為講究的就是速度,只要隨便一個耽誤,利潤空間就消失了,所以只有真正的金融體系內的人才有辦法做到,因為他們的手續費比散戶少,速度也比散戶快,麥道夫就靠著這樣的無風險套利在市場上賺到了不少錢。

    ▲電子化交易使麥道夫成為了市場上的改革派,名聲開始打響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交易也逐步走向了電子化,麥道夫也逐漸意識到,這是讓他的小公司脫穎而出的好機會,因為原本券商全都靠電話來聯絡客戶,而客戶在選擇券商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知名度大的券商,對於小型券商一般都不會注意,而且當時大大小小有幾百家券商,誰會注意到麥道夫的公司呢?而電子化交易就不同了,價格更加公開透明,只要給出的價格好,電腦就可以立即幫投資人找到這家券商購買股票,麥道夫這樣的小型券商就有被關注到的機會了,於是他很快就加入了電子化交易陣營,這也改變了公司的形象,瞬間從無名小公司變成了市場的改革派。

    有了電子化交易後,麥道夫的生意開始蒸蒸日上,他開始投入所謂的“第三市場”,第三市場就是把上市公司的股票拿到店頭市場的櫃檯上進行交易,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在交易量很大的時候如果透過公開市場交易的話手續費會很貴,如果轉由櫃檯交易的話,手續費會變得很低,這個差別在於交易量越大的時候效果就會越明顯,因為這個情況的出現,第三方市場交易逐步火爆了起來,麥道夫的公司也跟著這股浪潮漸漸提升了在華爾街交易的佔有率,並打出了自己的名號,他也因此結識了許多大神級別的投資人,生意變得越來越好。

    到了1985年,他開始了一種全新的交易策略,麥道夫稱之為價差套利轉換,這種交易實際上是利用了一種選擇權的交易,選擇權其實就是一種合約,麥道夫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購買到這份合約,合約會保證即便未來股價上漲,麥道夫還是可以用合約中所約定的價格來購買這隻股票,這就類似於中國證券市場上的權證。比如現在股價是100元,投資人花10元買了一張選擇權合約,合約保證投資人能在一個月之後還是用100元買這張股票。如果一個月後股票漲到了200元,那麼投資人就可以用100元的價格買入股票,所以就賺到了200-100元的中間價差,再減掉購買選擇權合約所花費的10元,就賺到了90元。如果一個月後股價下跌,跌到了50元,投資人也可以選擇毀約不進行買賣,如此一來就只是損失了10元而已,避免了當時購買股票會損失50元的情況。

    對於賣選擇期權的人來說,其實就是與投資人進行對賭,如果股票漲了,原本能賣200元的股票就只能賣100元,那麼損失就是200元減去100元的價差加上10元的選擇權費用,損失了90元。如果跌了就賺了10元的購買選擇權的費用。簡單來說選擇權雖然會稍微減少投資者的利潤,但是也可以確保投資者不會賠太多,賺的時候少賺點,卻增加了安全性。

    麥道夫的策略就是先買入許多績優公司的股票,讓他所持有股票的漲跌走勢跟績優股的走勢大致相同,再利用選擇權買賣來減低損失的風險,簡單來說就是麥道夫的資本夠大了,就可以靠廣泛、大量的持有來獲得一個風險較低的操作策略,這是屬於正規、有公信力的一種操作策略,他自認為這個策略是穩贏不輸的,他的公司也在1985年躋身證券業公會的前百大公司,同年還當選了公會理事,雖然他的公司當時規模不大,但他的影響力在日益提升,他也正式登上了證券市場的大聯盟。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508點,跌幅22.6%,美股遭遇了市場上罕見的大崩盤,麥道夫也因為這次大崩盤導致投資人失去信心,開始大量地想把投資的錢取回來,麥道夫的公司也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根據麥道夫所說,這次大崩盤導致的現金壓力就是他日後搞龐氏騙局的根源。

    不過麥道夫還是挺過了這次危機,至於怎麼過去的,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麥道夫開始用新進來投資人的錢去補原本投資人的虧損和提現要求,不過麥道夫否認了這個說法,他說龐氏騙局是之後幾年的事情。

    他在1987年股災前投資建設了全新的電子裝置,同時他花了大筆資金投資辛辛那提交易所,這個交易所最終成為了全美第一家全電子化交易所,因此麥道夫在業界和主管部門之間達到了名聲的鼎盛,1990年他成為了納斯達克的主席。

    聲名大噪後投資者紛紛湧入,大量的投資者都想把錢交給麥道夫投資,但他之前的兩種手法,無風險套利和價差套利轉換策略都有交易數量的上限,績優股只有那麼多,每天可交易的量也就那麼大,選擇權買賣也有一定數量的限制,這些操作在資金規模不大的時候沒關係,但是資金量太大的時候就沒地方投資了,但麥道夫還是要維持原有的投資回報率,不然投資者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於是麥道夫就想出了一個新的辦法,龐氏騙局。

    ▲麥道夫騙局暴露後,他被媒體諷刺為了“小丑”

    只要大多數投資人不動用賬戶裡的錢,再把利潤投入本金的話,他就可以用源源不斷的新資金支付那些少數要求贖回的款項。麥道夫就這樣將整個龐氏騙局維持了將近20年,從1990年一直到他被抓的2008年,我們能看到麥道夫始終維持了一個穩定、可觀、可預期的收益,每年大約10%-12%,這對於投資者來說簡直就是找到了投資的天堂,只要把錢交到麥道夫手裡就再也不用擔心虧損的問題,就可以確保收益,便有多少錢就交給他多少錢了。

    麥道夫一直對投資者宣稱,他們一直用的是價差套利轉換、買賣選擇權來維持穩定的收益,但是背地裡他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他甚至還把龐氏騙局操作進一步自動化了,他請了專門的軟體設計師幫他設計出能夠自動生產出數以千計的假對賬單的軟體,投資者收到對賬單之後會以為麥道夫是正常的在投資股票,那隻股票獲利多少,全部獲利多少都寫在了上面,清清楚楚,投資人看了非常放心,但這些只是拼湊出來的假資料而已。更有趣的是他還請人設計了一套假的交易軟體,讓外人進來的時候可以看到交易員正在電腦上進行交易的場面,但實際上那個交易員只是在亂敲鍵盤而已。

    就這樣麥道夫的龐氏騙局越做越大,到最後連跨國避險資金都把錢放在了麥道夫那裡,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美地格林威治集團了,根據《華爾街日報》統計,美地格林威治集團直到2008年麥道夫被抓為止,總共投入了75億美元,而麥道夫公司所管理的4800個賬戶,賬面資金高達近650億美元,一夜之間全部蒸發,其中包括了200億美元現金 ,受害者遍佈全球,估計有超過300萬人受到了影響,是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案。甚至有人說,龐氏騙局以後就乾脆改名叫麥道夫騙局算了。

    ▲監獄中的麥道夫,他被判了150年的有期徒刑,這輩子是出不來了

    麥道夫最終承認犯下了11條罪名,全部合計最高可以判處150年有期徒刑,當然法官也知道對於70歲的麥道夫來說,只要判處他超過20年的徒刑就等於是判了他終生監禁了,但是法官認為此案有重大象徵意義,因此最後判決全部都以最高刑罰計算,實實在在的判了他150年的有期徒刑。

    如今關在獄中的麥道夫會怎麼想呢?或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牛市來了,應該怎麼確認,有什麼訊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