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史微課堂

    先看看他們晚年都做了什麼事情吧

    漢武帝劉徹:漢朝國力已稍疲憊,屢次出師報復,屢次失利,這時候漢武帝一心想長生不老,然後又出現巫蠱連環案,這件事情最終引發了“太子謀反”的驚天大案。由於常年打匈奴經濟一團糟,繁重的稅收,靠賣官衝實國庫,消耗了文景之治所有的積蓄。人口從5000萬驟減不到2500萬,百姓民不聊生。

    人們都說疏不間親,又云虎毒不食子,但晚年神經錯亂的漢武帝在奸臣江充的挑撥下,悍然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兒子、女兒、侄子、孫子,也的確算是六親不認、心狠手辣,唯一滅了自己三族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堵上耳朵,踹開諍臣,拎著鞭子辦事兒,李世民懷疑劉洎背後褒貶自己,便抓了個“謀執朝衡”的罪名,逼劉洎自殺了。貪戀酒色,蒐羅美女,連弟妹都不放過,不過以前嫂子也沒有放過。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總的來說李世民晚年的確昏庸,但是危害不是很大,最大的就是徵高麗,結果惡果自食,很快就死了。

    唐玄宗李隆基:說到唐玄宗不得不說“安史之亂”,唐玄宗晚年漸漸貪圖享樂,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他還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亂,導致一邊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叛亂,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為“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衰落。“安史之亂”使當時生產大受摧殘,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時也為以後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它們加深了政治黑暗,削弱了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這三位帝王前期都有不小的成就,後期都做了不可原諒的事情使民不聊生,罪過都很大,不過罪過最小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 2 # 明月清風閣

    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這三位帝王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赫赫有名!拿在歷朝歷代的皇帝裡一比較也是名列前茅,在治下的部分時間內,國力蒸蒸日上,民間百姓安居樂業。下面在比較之前先用最簡介的文段介紹一下這三位君王!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創年號、行推恩、尊儒家、破匈奴、敗閩越、通西域、開絲綢,改幣制、尊諡孝武皇帝!尊儒也避免了後世百姓在改朝換代後再次尋找新的治國方針道理上的傷亡!

    唐太宗李世民

    初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百姓路不拾遺,官倉庫庫滿盈,糧食更是便宜到歷史最低點,太宗一朝精簡三省六部、征服高昌、滅東突厥、創高句麗,設安西鎮、虛心納諫、重視農桑、休民養兵,外邦互通友好“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開創大唐貞觀之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更是讚譽唐太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更是開創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僅有的三個盛世之一,史稱開元盛世,當時的大唐一片繁榮景象,長安城內整日歌舞昇平,外邦藩使絡繹不絕,唐明皇頃刻之間誅滅韋后集團,勤工力政,勵精圖治大唐帝國在唐玄宗時期達到極盛,說是萬國來朝,眾邦臣服一點不過分!

    雄才大略的君王怪圈

    但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傑出的君王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晚年開始變得昏庸,殘暴,甚至隨心所欲!以上在三個帝王沒有一個逃出這個怪圈!

    窮兵黷武為漢武

    漢武帝和唐玄宗有些類似,都喜歡開疆擴土,或者說是窮兵黷武!漢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國力日漸強盛,是時候報當年高皇帝劉備的白登之恥了,也讓那些為了國家安定葬於異國他鄉的和親亡靈得到安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國內思想慢慢統一,漢朝上下矛頭一致指向匈奴!漢武帝痛擊匈奴,留下了萬世英明,漢武帝在位50餘年,幾乎全在打仗。多地用兵,百姓屢次遷移,無數百姓死在路中,無數嬰兒夭折於異鄉,導致人口從5000萬銳減到2500餘萬,具體資料或許我們永遠不得而知,但那無數百姓的荒古卻永遠鐫刻在漢武帝的功績碑上!晚年更因巫蠱之禍冤殺太子,那麼多無辜者被牽連誅殺,令人唏噓至今!

    不出意外晚年昏聵的李世民

    唐太宗晚年主要過錯就是不惜一且代價遠征高句麗時把戰爭攤派於民,導致民間部分地區生活困苦,一直到唐太宗臨時都不撤兵遺詔繼續攻打,也為其子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68年徹底消滅高句麗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關於唐太宗如此窮兵黷武的要滅掉高句麗現在對這件事的評價有些兩極分化,這裡也不做評價了,唐太宗晚年一樣,好大喜功,篤信方術。更是因教育問題導致太子李承乾起兵造反,妄圖把他父親的老路再走一遍逼父退位,結果當然是失敗了,太子承乾被流放不久便病逝了,也讓唐太宗晚年一直生活在深深的自責中。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 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 別鶴棲琴裡,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秋日即目》此詩為李承乾死後唐太宗思子所作。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

    唐玄宗的最大過錯可以說是因為想要以胡人治理邊疆的胡人,重用安祿山,忽略了部分多族問題,而募兵制所招募的官兵和地方勢力糾纏在一起,盤根錯節,地方勢力做大,導致朝廷威嚴喪失,皇權淡化,地方與中央矛盾與日俱增,而朝廷軍隊戰鬥力日益衰退,唐玄宗不防安祿山,安祿山卻早就已經把唐帝國的盛世本質看的一清二楚,唐玄宗統治下外強中乾的大唐帝國朝堂上,前有口蜜腹劍李林甫,後有拉幫結派楊國忠,奸臣當道,朝堂潰爛,朝堂如果爛一點,天下便爛了一大片!最終安祿山領兵造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唐都長安城,馬嵬驛貴妃死,太子李亨外出領兵光復大唐江山,睢陽之戰到鄴城之戰、史朝義(史思明子)自縊,安史之亂結束,後來李亨重新撿起李唐皇室的傳統,迫父讓位,為唐肅宗,李隆基深宮等死!站前人口約5292萬人,戰後僅剩1700萬人,死亡人數高達3600萬!當然說法不一,但最少的推斷也是死傷上千萬!此後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人口急劇減少的禍亂之一!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杜甫《石壕吏》

    話說隨便一個人,站在他們的位置,有了許多實質性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下面的萬人對你恭恭敬敬,極力吹捧,如果不迷失自我才是奇怪呢!看,這三個封建皇權下的偉大君王哪個人的雙手不是血跡斑斑!哪個不是拿著無數天下蒼生的白骨堆積起來自己的萬世功勳!那有什麼罪過大小之分!都是一丘之貉!

  • 3 # 嶽之嵐

    李世民過錯較輕,影響最小。李世民晚年中風得病後,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他開始享樂,比如大興土木,將終南山上的太和宮重修擴建為翠微宮,將仁智宮重修擴建為玉華宮,做為避暑行宮。兩處宮殿都是富麗堂皇,耗費的人力財力不可勝計。 另外就是開始尋找長生不老藥,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帶來的恐懼,讓李世民想抓住一切繼續活下去的可能,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長生不老藥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這些都對朝政有所影響,但未禍及百姓。

    漢武帝晚年最大的事件巫蠱之禍。晚年的漢武帝疑心很重,有一天他夢到有幾千個木頭人手持木棍想要襲擊他,醒來後就感覺身體不舒服。大臣江充藉此上書漢武帝說是有人用巫術想害他,其實是想借此削弱太子劉據和衛皇后的勢力。於是漢武帝命江充為使者調查此事,巫蠱之亂正式爆發,數萬人因此而死。漢武帝最大的敗筆就是輕信了江充的鬼話而被利用為自己留下了如此大的汙點。 後來劉據迫於無奈起兵誅殺江充,漢武帝誤以為太子造反,太子劉據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後來在逃亡的過程中,自知難以逃脫於是自縊身亡,兩個兒子也在此時被害。而劉據的母親皇后衛子夫在太子逃亡的過程中也被漢武帝勒令自縊而死。 這些過錯殃及人員很多,對朝政影響也很大,也導致了漢朝開始由盛轉衰。

    唐玄宗在天寶年間,任命奸臣李林輔和楊國忠為宰相,朝政被二人搞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很多忠臣也被紛紛貶到遠方或者調往外地。其次,唐玄宗痴迷於酒色,終日裡和楊貴妃在皇宮裡廝混,不理朝政。由於其昏庸,任用奸佞,荒於酒色,爆發藩鎮安史之亂,生靈塗炭,從此唐朝失去了昔日輝煌,大唐由盛轉衰,禍烈深遠,影響最大。

    縱觀歷史,凡是大有作為的一代帝王,個人能力與政治行為對當時及後世都會產生歷史影響,但也要看到無論是朝代的興盛還是衰落,最後的落腳點都關係到黎民百姓。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誠如是也。

  • 4 # 有得觀史

    三位帝王晚年罪過最大的是唐玄宗,次之是漢武帝,最小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有三個比較大的錯誤,第一個是打高句麗,第二個是逼反太子李承乾,第三是建豪華宮殿。唐太宗晚年昏庸造成一定的財力損失和人員傷亡,但對大唐整體影響不大。所做之事並不算太過分,生活在貞觀年間的百姓總體上算是比較幸福的。

    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他在位期間基本上都在打仗,打仗消耗人力物力財力,老百姓生活一定是很苦的,但是戰爭換來幾百年北方的安定,國家可以安穩搞建設。漢武帝的戰爭惠及後代,功過相抵。但是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被奸佞之人利用,借刀殺人,數萬人冤死,造成社會動盪,加上因為戰爭老百姓日子過得很苦,社會矛盾突出,國本動搖,若非釋出輪臺罪己詔及時改正,漢朝很可能向秦朝一樣,很快滅亡。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怠政,寵愛楊貴妃,把精力都用在談情說愛上了,把工作交給奸臣李林甫、楊國忠,朝政亂了。他還重用安祿山,導致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大唐從此開始衰落。國政亂了,戰爭來了,老百姓日子也就苦了。這罪責當然是唐玄宗造成的。

    唐太宗的昏庸對當世有影響,影響不大,對後世沒影響;漢武帝昏庸對當世有影響,影響較大,因及時改正,對後世沒影響;唐玄宗昏庸對當世有影響,影響很大,對後世影響也大。

  • 5 # 踏雪擒龍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都有過錯,但應該不以一眚掩大德。要說誰的過錯大,也沒有一個統一衡量的標準,不能一併而論,需要結合當時社會環境客觀分析。

    老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平頭老百姓都會犯錯,更何況身份尊貴的皇帝。皇帝卻輕易不能犯錯,一犯錯就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存在,牽一髮動全身,從而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走向。我就從三位犯錯後的社會影響來說說吧

    漢武帝劉徹 求仙問藥,大興巫蠱。功不補患,漢運轉衰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老生常談,功績偉業自不必多說。我們只來說說他的過。漢朝在元光六年(前129年)之後四十四年進行的一連串對匈作戰中,戰果明顯,戰績頗豐,基本平定了匈奴邊患。劉徹或許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便開始盲目自大、志得意滿起來,行為處事日見暴戾驕橫。比如說動不動就封禪泰山、為求長生動不動就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久而久之就虛耗了國力。

    後期,更是昏聵到寵信酷吏,著迷方術,濫殺姻親的地步,釀成了牽連40萬人的“巫蠱之禍”,大大激化了內部潛在的各種矛盾,“文景之治”留下的盛世之況從此一去不復返了,《漢書.夏侯勝傳》言:武帝雖有攘夷狄、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侈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裡,或人民相食,蓄積至今未復。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

    後期雖然悔悟過來,盡力彌補過錯,挽回損失,甚至還下了“罪己詔”,但終究是亡羊補牢,無濟於事了。西漢國運由此開始衰落。

    唐太宗李世民 一生輝煌,到老糊塗,卻不是老糊塗

    李世民是當仁不讓的明君好皇帝,這一點無可非議。如果抹去“玄武門之變”中殺兄弒弟的汙點,他的一生似乎找不出什麼比較大的過錯。他重視民生、虛懷納諫、內修善政、外撫,一手促成了“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的“貞觀之治”,奠定了“開元極盛”的基礎,使大唐國威遠播四海。

    李世民的一生都處於萬人讚美歌頌的輝煌之中,久而久之不免會身心俱疲,安逸享樂的思想也就順勢滋生。《新唐書.太宗紀》對李世民的晚年做了這樣的評價,“牽於多愛,復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事實上唐太宗晚年也確實如此,早時積極進取的心逐漸懈怠,不像以前那麼願意接受批評了,轉而開始大興土木,鋪張浪費,鍾情於參佛悟道的事情中去了。

    不管怎樣,勿以一眚掩大德,他所犯的錯誤與他的功績相比總歸是次要的。

    唐玄宗李隆基 前生天堂,後生地獄。長恨綿綿,永無絕期

    李隆基是盛唐造物者,在大唐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來人們對他的評價也都或是極端,或是譭譽參半,總之是褒貶不一,評頭論足莫衷一是。李隆基即位時接下了武周王朝培育的好苗子,加上自己又是兢兢業業的勵精圖治,重用賢良,使開元盛世的得來水到渠成,毫不費工夫。盛世之時,萬國來朝,國庫豐盈,百姓安樂富足,遠蓋貞觀。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怪圈,就是當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很容易丟掉初心,迷失方向。這一點,李隆基也不能免俗。開元盛世之後,唐玄宗深陷於聲色犬馬之中,不理朝政,整日與楊妃廝混,重用楊國忠、安祿山等奸臣弄臣......

    經過這一系列的瞎折騰,大唐盛世的天空驟然變色,天寶十四年(755年)由安祿山、史思明挑起的“安史之亂”更是使崩潰達到了高潮,從根本上一次重創了唐朝,大唐開始由盛轉衰,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最終叛亂雖被平定,遺留的弊端卻無盡無窮,比如說節度使林立,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土皇帝越來越多,正牌皇帝卻淪為傀儡......

    唐玄宗是大唐盛世的肇基人,也是大唐亂世的始作俑者,經他手中的唐王朝成就了一段大起大落的傳奇。

  • 6 # 國史春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帝王是人,自不能免俗。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帝王晚年都有一些過錯,犯過一些糊塗,那麼誰的罪過最大呢?

    漢武帝劉徹

    三位皇帝中,漢武帝是位戰爭狂,天不怕地不怕,渾身上下都是膽,只要看不順眼,不管你是誰,馬上就糊了上去。漢武帝在位54年,其中44年在打匈奴,其間還捎帶的征服西南越族、降服西域諸國,平滅衛滿北韓。漢武帝是一位開疆擴土型的帝王,構建了中國版圖的基本框架。漢武帝一生的汙點就是巡遊一萬八千里,痴迷神仙方術被騙的傾家蕩產,還搭上了長公主的青春,製造了巫蠱之禍。晚年武帝幡然醒悟,於是輪臺罪己,還百姓修養生息,為昭宣中興做好了鋪墊,隨後的漢朝進入了真正的繁榮。總體而言,武帝一生功要遠大於過,晚年的睿智和擔當更是難能可貴,因此罪過可以忽略不計。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是一位智慧型皇帝,他喜歡武力,富有武力,但不濫用武力,他人為天下大同,以和為貴才是各民族發展的終極方向。同時,唐太宗更不懼怕武力威脅,敢於挑戰大唐威嚴者無論你在雪域高原,還是西南邊陲,即便是大漠草原,唐軍兵鋒所指,定讓其灰飛煙滅,片甲不留。太宗皇帝為人謙和,廣開言路,從諫如流,他統治時期部門最為簡潔,政治最為清明。太宗晚年親征高句麗,雖重創敵方,但沒有完成預定目標。班師途中染上疾病,此後身體每況愈下,後來寄希望於佛國神丹,致使病情雪上加霜,最終不幸殞命。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唐朝的全面強盛打下基礎,晚年疾病纏身,壯志難酬,亂了心智,總體而言瑕不掩瑜。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典型的家裡中大王,權利控,眼中既無親人也無父子。為了奪權,他殺掉了韋皇后、姑媽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當然其中不乏該殺之人;為了維護權力,唐玄宗不問事情原由就將三子(李瑤、李瑛、李琚)貶為庶人,最終慘遭武惠妃與李林甫的殺害,而玄宗一臉漠然,不聞不問。玄宗的宗旨是誰敢動他的乳酪,無論有心還是無意,一律偷借刀將其殺雞儆猴;為了美色私慾,玄宗堂而皇之的搶了自己的兒媳,還恬不知恥的締造所謂的千古愛情,而當“愛人”香消玉殞的時候,他又為了苟活殘生而無動於衷,聽之任之。

    玄宗皇帝迎來一個盛世,又親手結束了一個盛世。晚年親小人遠賢臣,奸相李林甫獨霸相位19年,大肆誅殺異己,把持朝綱,坐視安祿山為患邊疆,為唐朝的衰敗埋下伏筆。李林甫死後,玄宗縱容外戚楊國忠繼續禍國殃民,以權謀私,整個大唐朝王朝烏煙瘴氣,腐朽不堪。玄宗皇帝不僅荒廢政務,而且昏庸無道,安祿山謀反的野心昭然若揭,而他卻將舉報者全部綁送安祿山處理。最終安史之亂徹底擊碎了大唐朝的盛世美夢,藩鎮割據愈演愈烈,閹宦之人獨攬大權,大唐政權苟延殘喘,名存實亡。

    總結:漢武帝是民族的驕傲與霸氣並存,唐太宗是帝王中的楷模,唐玄宗坐享其成,昏昏然,紛紛然,為後人詬罵和不齒。所以罪過之大非玄宗莫屬。

  • 7 # 趣談國史

    這個沒的說,肯定是玄宗罪過最大。在他任期內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元氣大傷。唐朝滅亡,根兒在玄宗這裡。把一個好好的盛唐,搞成這個樣子,玄宗見到祖宗肯定是羞愧難當的。

    除了玄宗,漢武帝和唐太宗雖然是公認的一代雄主,但在晚年其實也是犯過錯誤的。不過,他們的錯誤沒有玄宗的錯誤那麼嚴重。

    先說漢武帝。

    武帝晚年比較作,常年窮兵黷武也就罷了,還搞內訌,逼死了皇后、太子。後來事情真相大白,武帝又悔恨不已,但太子已死,怎麼都無法復活了。

    凡事皆有正反兩面。這件事的正面意義是,武帝從此幡然悔悟,開始反省自己晚年治國的一切弊政,然後下了罪己詔。

    此後,武帝不再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而是開始關注民生悽苦,讓百姓休養生息,為以後的昭宣中興打下了一定基礎。

    所以,漢武帝的晚年罪過雖大,但好在彌補及時。因此,在與太宗和玄宗的比較中,他的罪過最小。

    再說唐太宗。

    昔日太祖提起古代明君,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為尊。其實,唐太宗的功業很大,晚年的罪過也很大。

    就像幾乎所有的雄主一樣,晚年的太宗也開始昏庸了。曾經為他掙來賢君名聲的錚臣魏徵,被他砸掉了墓碑,從此沒人敢再直言進諫;他好大喜功,數次出征高麗,可總是無功而返,反而把自己弄病了;他對自己的兒子們過於殘酷,非殺即囚,最後把能幹的都幹掉了,江山留給了平庸的高宗李治。結果高宗受制於武則天,高宗死後,武則天篡了李唐江山。要不是狄仁傑等大臣給力,連勸說帶逼迫,讓武則天把江山還給了兒子,大唐到此就結束了。

    瞧瞧,太宗的罪過之大差點就要與玄宗並駕齊驅了。

    至於玄宗,都不稀得說他了。年輕時多麼威武英明啊,幹掉韋后,又幹掉太平公主,把李氏江山攬入懷中,然後勵精圖治,搞出了一個開元盛世。

    可年紀一大,毛病就來了。又是寵幸楊貴妃,又是寵幸安祿山,各地刺史的勢力那麼大,玄宗卻一點危機意識都沒有,結果釀出了安史之亂,差點亡了大唐。

    一生功過,如此對比強烈,遍覽史冊,也是沒誰了。

  • 8 # 楊朱學派

    漢武帝罪惡最大。李世民晚年雖有罪惡,但不及漢武帝萬分之一。

    一、尋仙求長生。

    漢武帝是傾盡天下之財尋仙求長生。致使餓殍遍野,民不聊生。漢武帝把尋仙求長生搞成國家行為。

    唐太宗是自己出錢,僱傭方士煉仙丹。沒有花國家的錢。是私人行為。

    在這一方面,漢武帝是有大罪。唐太宗是有過無罪。

    二、濫殺無辜。

    唐太宗一直提倡言論自由。到了晚年,卻誅殺柬者。濫殺無辜。

    漢武帝年輕時,就重用法家酷吏張湯,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妄議朝政,誹謗天子者——誅。

    漢武帝年輕時。便指使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漢武帝之罪】

    董仲舒因災異之說誹謗天子。而被下獄,幾乎被殺。

    漢武帝年輕時。便指使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漢武帝晚年,更是大肆屠戮骨肉至親。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江充,以巫蠱之禍誣陷皇族。把皇族屠戮殆盡。

    漢武帝即位之初,大漢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富庶。國富民強。漢武帝晚年,吏治腐敗,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減半。國家千瘡百孔,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對匈奴最後一戰。也以大漢的失敗而告終。。

    漢武帝把強盛的大漢王朝搞得幾乎滅亡。漢武帝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

    唐太宗即位之初,大唐積貧積弱,外有突厥的威脅。唐太宗在這個爛攤子上,開創貞觀之治。使大唐繁榮、富庶。還滅掉突厥。

    唐太宗是一代雄主,英雄的雄!

    唐太宗的功績比漢武帝大一萬倍。罪惡比漢武帝小一萬倍。

  • 9 # 尋根拜祖

    一目瞭然,唐玄宗的晚年罪責滔天!三位中國歷史上的大有為明君聖主,晚年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年輕時候的光彩。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晚年的狀態,唐代宗是“疲勞性懈怠”,漢武帝是“間歇性糊塗”,唐玄宗是“永久性墮落”。

    唐太宗的懈怠,對家國影響不大,基本是個人層面的“失聰”。漢武帝則給政局帶來大動盪,影響了社會安寧和歷史軌跡。唐玄宗則是一個急轉彎,把大唐帝國的列車開翻了,直接毀了大唐百年基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疲勞性懈怠的唐太宗

    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跟漢武帝的“武”不一樣,李世民是親自上陣砍人的。由於“玄武門事變”的詬病,李世民一生活得戰戰兢兢,一心想透過自己的政績,重新整理自己的形象。

    天道酬勤,李世民成功了,大唐帝國在他的領導下,萬國來朝,他成了王中王(天可汗),“貞觀之治”也成了政治清明,國富民強的代名詞。當然背後的代價,就是李世民的健康。

    作為一個長期征戰疆場的軍人,李世民其實身體基礎條件不是一般的好,有記錄說他曾經幾天不吃飯,人不離馬鞍作戰數日。看起來二十三年皇帝生涯,耗盡了李世民的心血,讓他年僅51歲就駕崩了!

    這個年齡,按理來說身體條件即便下滑,也不至於昏庸,為什麼後人說李世民晚年昏庸呢?

    其實,這個說法有點過於嚴厲,李世民晚年,雖不像年輕時候那麼銳意進取,也開始追求享樂,但跟昏庸掛不上邊。指責李世民昏庸的理由大概有以下幾條:

    一為個人享樂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二廣招美女聲色犬馬;三寵幸僧道求仙問藥;四遠征高句麗窮兵黷武;五遠離賢臣不納忠言。對於這五條,我們可以做個簡單分析。

    史書記載了,李世民晚年修建的兩處規模稍大的宮殿,即翠微宮和玉華宮。這兩座宮殿都建於貞觀二十一年,離李世民去世僅僅兩年時間。宮殿都是在原有宮殿基礎上改擴建的,且這兩倆地方李世民都不止一次臨幸,這說明這兩座宮殿的規模都不大,很可能不到一年就完工了。所以,指責李世民“大興土木”有點言過其實。

    廣招美女聲色犬馬也許有的,皇帝的特權嘛。不過這個說法有點空洞,按制度皇帝每隔幾年都要徵招美女,這不稀奇,關鍵要看規模,還要看李世民的行為。有人說武則天就是這次徵招入宮的,那純粹扯淡。武則天入宮時14歲,李世民駕崩時,她28歲,也就是說武則天在李世民身邊生活了十四年,入宮時間在李世民早年,而不是晚年。

    歷史上一直認為,李世民晚年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誤信僧道,亂吃丹藥,是被丹藥毒死的。不過也資料分析說,李世民吃丹藥,是發生在病體已經無法醫治的情況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服用,而且量不大,史書記載的結果是,丹藥沒效果,也沒有害處,就放棄了。因而,李世民的死,跟服用丹藥沒關係,就是正常病故。

    遠征高句麗窮兵黷武的說法更不成立。一般情況下,倦於政事的人,不會無事生非,甚至御駕親征,軍營裡哪有皇宮舒服?相對隋煬帝徵高句麗的慘敗,李世民則是完勝,兩次殲敵二十幾萬,虜獲大量城池和居民,如果不是李世民,現在的東北是什麼樣還真不好說。

    晚年的李世民,不願意聽逆耳的話是事實。其實,有誰一輩子俯首帖耳聽人教訓,年輕的時候,李世民也經常發怒,甚至想殺了魏徵,何況功業大成之後的老人。

    總之,說李世民晚年昏庸,有點言過其實,如果跟他年輕時候比,確實“昏庸”了。但考慮到人之常情,李世民晚年的作為無可指責,比那些昏君們“明”多了,頂多可以勉強給他戴上“疲勞性懈怠”的帽子。

    間隙性糊塗的漢武帝

    漢武帝晚年跟一般人不一樣,他是時而“大昏”,時而“大明”,有點間隙性糊塗。

    漢武帝為人刻薄寡恩,導致大家對他畏之如虎,如非強權政治,他早就眾叛親離,這一點他遠不如李世民與李隆基。假如漢武帝遇上安史之亂,他根本沒有翻盤的機會。這種情況下,漢武帝的內心是極度寂寞的,沒有安全感的,江充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別人不敢靠近大老虎,江充敢,他及時地給漢武帝送上了“溫暖”,幫他排解那份不安全感。這就是巫蠱之禍的根源。

    巫蠱之禍發生在徵和二年,序幕拉開在徵和元年,那一年離漢武帝駕崩,還有五年。面對江充明目張膽的栽贓陷害,漢武帝一併當好意收下,哪怕代價是親人的血。其實漢武帝未必全信,他需要江充的“溫暖”,更需要借他的手,清理一切可能的危機,真假是其次。

    正是在這種放縱的心理下,導致局勢無法收拾,直到太子捲入此案,一場席捲整個朝廷,導致數萬人喪生的悲劇發生。

    間隙性的糊塗,給自己帶來如此大的傷痛,漢武帝悔恨不已。其實,這場災難如果僅僅停留在皇家內院,也就算了,活該你劉徹自作孽,問題是還有好幾萬人跟著喪生,大漢地動山搖。幸虧沒有別的事件共振,否則大漢亡國不算意外。

    不過,正是這場讓漢武帝痛徹心扉的教訓,讓漢武帝間隙性糊塗症好了。他痛定思痛後,釋出了一則《罪己詔》,對自己錯誤的政策全面糾偏,讓頻臨滅亡的漢帝國,重新獲得了生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對匈政策。

    巫蠱之禍前一年,李廣利的大軍還在大漠遲騁,馬蹄下不光是匈奴人的血,還有大漢百姓的呻吟。後世史學家說,漢武帝有秦始皇的亡國之舉,卻無亡國之實,跟他的醒悟有關。他一腳急剎車,止住了大漢帝國滑向深淵的列車。

    永久性墮落的唐玄宗

    漢武帝止住了,唐玄宗卻沒踩住剎車,或者說,剎車被他早就拆了,早於大唐帝國墮落的是,他的心。

    李隆基的墮落,自開元二十五年,當他第一次見到楊貴妃時,就已經開啟,那一年唐玄宗52歲,在位二十五年,離他禪位,還有整整十九年,離他駕崩足足又一個二十五年。

    普京說過: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李隆基用他的行動,早已經給普京做了垂範,大唐在唐玄宗的治理下,迎來最繁榮昌盛的時期:開元之治!

    讓普京羨慕的是,造就了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此時剛過五十歲,正是政治家的好年齡。再給你二十年,偉大的唐玄宗,你會將大唐帶向人類想象的極限嗎?

    這麼說,並非將責任推給楊貴妃,根子都在唐玄宗。就像很多少年天才一樣,李隆基有資格驕傲,他能以非長子身份即位,年輕時候表現出來的能力,就已經足以折服天下。二十五年來,他不光止住了大唐衰敗的跡象,還不可思議地超越了曾祖李世民,不值得驕傲嗎?

    天才的創造力無可比擬,天才的破壞力也難以想象。李隆基用十九年的時間,將盛世大唐的根基,全部蛀空,空留一副表面繁華。直到安史之亂的鼓角聲傳來,他才慌不擇路地棄國逃難。

    八年安史之亂,大唐幾近廢墟!唐玄宗一手創造的盛世,又被他一手毀滅。頭二十五年是成就創造輝煌的神,後十九年成了禍國殃民的魔,原來神和魔也可以合體,也就在那一煞那間。

    毫無疑問,唐玄宗永久性的墮落,給大唐帶來災難是難以估量的。光一場安史之亂,無辜喪生的百姓就達三千多萬人!整個經濟崩潰,邊疆失控,藩鎮割據,吏治敗壞,全部由安史之亂開始。

    唐玄宗罪責滔天!

    三位帝王的悲歌

    三位帝王,都是創造過輝煌的千古明君,但晚年都留下了遺憾。

    李世民像一個勤懇踏實的農民,一輩子小心低頭耕耘,所有小墮乃人之常情,他一生謹小慎微,雖“疲勞性懈怠”,也不至於偏離軌道,屬於瑕不掩瑜。

    漢武帝像一個志向高遠的強人,一輩子與人鬥與天鬥,永不停息。他一生大開大合,極度自信,又極度獨裁,在“間隙性糊塗”的狀況下,做出了危害國家的事,好在信念支撐他能有反思精神,不至於失控,未釀成不可挽救的過失。

    唐玄宗像得志少年,不知天高地厚,極度自負,少年功成忘乎所以,又不懂自律,目標缺失下,被人性好逸的本性所吞沒,最終成了可恨的傷仲永!他的“永久性墮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其罪不可赦!

  • 10 # 喬島

    我覺得是唐玄宗,因為唐玄宗後期逐漸疏於朝政 ,親小人,遠賢臣。比如開元后期天寶初年,重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李林甫在朝中大肆發展黨羽 ,致使很多名臣遠離朝廷,比如名相張九齡等。其後又極度寵愛楊玉環,縱情聲色,愛屋及烏,又在李林甫之後非常倚重楊國忠,最終在邊境作亂的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唐朝經歷這次大的動亂,最終損失了很大元氣。國運就此衰落,所以我認為唐玄宗的影響最大

  • 11 # 前方高能請注意

    唐玄宗的罪過最大,他既是盛世的締造者,又是盛世的終結者。

    28歲登基,剷除異己勢力,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泰山封禪。

    然而晚年怠政,任用奸臣,全國上下一片奢靡腐敗之風,又疏於對邊關藩鎮的管理控制,認胡人安祿山為義子,並派其擔任三個藩鎮節度使,傭兵數十萬,實力遠超唐中央軍。

    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安史之亂爆發。中央軍毫無抵抗能力,唐玄宗棄城逃跑。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人口和國力銳減。

    後期雖由郭子儀平亂成功,但唐朝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對各地藩鎮和西域的威懾力大大下降,逐漸不受控制,各自割據對抗朝廷,唐朝自此衰落。

  • 12 # 草民亂侃

    必須是唐玄宗呀!

    把一個好好的開元盛世整成了個半拉子工程,從盛世直接變亂世。

    放任安祿山,導致安史之亂,將中原王朝的力量消耗殆盡。之後的五代十國,差點讓我堂堂漢族亡國滅種。直到宋朝,才結束了各族中原之亂戰。但宋朝也是個跛腿朝代,一直未完全恢復中原故地。直到明朝才完全恢復了中原故地,讓漢族堂堂而立。

    唐玄宗回京後被太監屢屢欺辱,含恨而終。更連累子孫後代當皇帝當的那個憋屈,也被太監、臣子欺辱。在中國歷史上也當得奇葩二字。

    漢武帝、唐太宗在晚年也是糊塗了,逼死太子,濫殺無辜。但所幸最後有所悔悟,王朝也沒有陷入混亂,民族也沒有進入危亡之境,貽害不多,尚儲存了一世英名。

    綜合起來,還是唐玄宗罪過更大。

  • 13 # 小川讀歷史

    一場安史之亂,就足夠讓唐玄宗晚年的罪過比漢武帝和唐太宗更大了。

    人無完人,再偉大的帝王,都會有犯錯的時候,而區別在於所犯的錯誤大小。

    在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人當中,唐玄宗晚年所犯下的錯誤無疑是最大的。

    漢武帝尚且能夠認清自己的錯誤,穩定國內局勢。

    晚年的漢武帝迷信鬼神之說,追求長生不老,最終引發了巫蠱之亂。這場動亂最終導致太子劉據的冤死,眾多功臣之後被株連,一度給大漢王朝造成的不小的震盪。不過漢武帝能夠認清自己錯誤的地方,很果決的斬殺那些方士,還是成功的穩定了國內局勢。

    唐太宗並無大的錯誤。

    唐太宗晚年有什麼罪過?這點我很是疑惑。要說承乾太子叛亂吧,尚處於萌芽時期就被唐太宗發現並撲滅了。要說武則天吧,在唐太宗時期,武則天只是後宮中妃子之一,並沒有什麼實權。要說迷信長生不老吧,坊間傳聞唐太宗是服用印度僧人的丹藥過量而亡,可這是人家自己的愛好啊,並沒有給國內局勢帶來什麼影響。所以在唐太宗的晚年,並沒有什麼錯誤的決策能產生可以與漢武帝及唐玄宗晚年作為對比。

    唐玄宗晚年過於自信,最終在他的縱容之下,唐王朝由盛轉衰。

    回顧大唐三百年,由盛轉衰的時間節點就在唐玄宗時期。在開創了開元盛世後,唐玄宗逐漸的沉溺於奢靡當中。由於國力的強大,局勢長期穩定,他開始滿足,追求享樂,不再推行節儉之風,也不再勵精圖治的鑽研治國良策,開始疏遠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反而親近那些阿諛奉承之人。信任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安祿山委以重任,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千秋功業毀於一旦。

    在我看來,唐玄宗對安祿山等人的縱容,最終到是唐王朝走向崩潰,是他最大的罪過。與他相比,漢武帝晚年引發的巫蠱之亂只能算是小兒科,而唐太宗並無大的過錯。所以說,在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人當中,唐玄宗晚年的罪過是最大的。

  • 14 # 何運超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應該是唐玄宗,眾所周知,他的晚年直接帶來了亂局出現,似乎前面兩個皇帝和他沒有什麼可比性。但是如果安史之亂的出現不那麼簡單,問題的根源是唐朝的制度環境埋下的隱患,這個問題不是玄宗李隆基的禍事,唐朝前期制度淵源都在李世民身上,玄宗是對太宗很崇拜的,所以盛世的危機一早就在李世民身上種下了,這一點,筆者專門有分析貞觀盛世的危機。

    這裡簡單說一下李世民的唐朝制度危機。

    安史的問題主要就是邊疆策略,表面上李世民打下天可汗威名,把邊疆問題處理的很好,事實上,唐朝正是對邊疆部族很高高在上的心態,中土大朝的優越感埋下根源的一個重要時期。唐朝的包容開放和多元文化是不對等的,喜歡外族來到長安洛陽,但是我們自己對外部世界是一無所知的,和後來諸多王朝沒太大區別。

    王玄策、玄奘、鑑真都是後來推崇的人物,兩個和尚都是私自越境。王玄策在正史沒有傳記,也是在佛教書籍才留下一些記錄,長期都被懷疑沒有這個人。

    李世民對西域昭武九部的態度是不大感興趣的,當時大食已經開始向東發展,波斯和昭武九部希望唐朝重視他們,給與幫助,李世民只是說一些漂亮話,根本不管。之後直到玄宗繼位,已經失去九部的信賴,張孝嵩、高仙芝先後插手西域事務被批評,更不用說高仙芝主動應對石國和突騎師等國立功,很快激起石國王子投靠大食呼羅珊總督,這就是怛羅斯戰事的爆發,唐朝丟了西域,這些人就是安史的遠親。昭武九部諸胡的淵源很複雜,唐朝遷移了很多到內地,從敦煌、河西到華北都有,安史就是安置他們的內地胡人後裔。

    西北危機唐軍敗績,西南危機再次敗績,這是楊國釗的徵南詔失敗,直接導致安史認為官軍毫無作為,就發生了大亂。

    玄宗是後期昏庸,但是促成安史動盪的根源是唐朝邊疆事務的不正確積累的產物,不是李隆基用錯安史就一定會發生大亂,沒有因果必然因素。而是唐朝的制度釀成安史這些胡人對唐朝不服,外加安史能夠聚集私兵,這才是他們能夠作亂的原因。

    這種現象不是李隆基的問題,而是李世民奠定的邊疆策略,這是唐史的熱門課題,但今天很多人都很忽視,從這個問題看,李世民帶來的負面是很多的,像吐蕃。薛延陀、高昌、以至於征討高句麗,不能說李世民平定邊疆不對,但是他的做法是很成問題的,事實上唐朝在這個問題上並不服眾,雖然他收攏了很多番兵番將,得到天可汗的名聲,但遷移大量部族定居,為唐朝後期的動盪隱患太大,這一點就是當初東漢遷居五胡的翻版,假如不是東漢遷居部族,按以前即便匈奴威脅也只在內蒙山西邊界,但是遷居之後,大量部族生活在山西河北內地,一旦出現問題直接亂在內地了,這就是魏晉亂世的淵源。安史為何被認為是此後藩鎮五代的起因?從8世紀一直到10世紀,難道不是另一個局面?李世民不是問題的肇始嗎?

    他對部族問題的核心就是功利和利用,這受限於時代認識,但這也就是悲劇的真正原因。

  • 15 # 鄧海春

    古代的帝王往往會出現年輕時勵精圖治,中年之後逐漸自滿於自己的功業,所以逐漸懈怠朝政,甚至犯下許多錯誤。漢武帝北征匈奴,弘揚儒學,開創“漢武盛世”,唐太宗則治理唐朝,締造貞觀之治,唐玄宗唐玄宗中興唐朝,並創造“開元盛世”,他們三位帝王都在統治前期功蓋千秋,但晚年都犯下錯誤,那麼,他們在晚年誰的罪過最大呢?

    我們先來看看漢武帝劉徹,他的暴脾氣是出了名的。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以文治武功著稱,但性格確實非常的急躁,體現這一點的典型例子便是李陵事件。李陵本是“飛將軍”李廣之孫,他帶兵很有一套,天漢二年(前99),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北上,卻不幸遭遇匈奴主力的數萬騎兵,李陵被匈奴軍包圍,情況十分危急。

    李陵帶領手下士卒拼命廝殺,才終於突圍,並以少勝多,用步兵擊殺了數量多於自己的騎兵。他且戰且退,向漢朝疆域撤去,但皇帝的援軍遲遲不到,最終李陵被俘虜,無奈之下只得投降。訊息傳回朝廷,漢武帝十分生氣,不久,又傳來李陵為匈奴人練兵的謠言,漢武帝竟然直接殺了李陵全家。

    隨後,為李陵辯護的司馬遷也被判處死刑,太史公選擇用宮刑代死,才得以留下《史記》。漢武帝晚年對匈奴的戰爭取得的效果很小,但每次他都給出鉅額封賞,加上數量龐大的軍費,百姓深受其苦。徵和四年(前89),漢武帝寫下《輪臺詔》,向天下宣佈停止戰爭。

    而說到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汙點,除去各種野史和陰謀論,可能便是要求修改《起居注》了。《起居注》是記錄帝王言行的重要史料,而它也歷來是不允許帝王本人觀看修改的,但李世民很愛惜自己的形象,害怕其中有對自己不利的記載,便多次要求閱讀。

    起初,掌管此事的褚遂良堅決拒絕,後來唐太宗又找到房玄齡,房玄齡將修訂後的《起居注》給了唐太宗,但未修訂的仍然存在並不為唐太宗所修改過。雖然修改自己的傳記有些不體面,但根據史料比對,唐太宗並沒有對其進行大面積刪改,只在“玄武門之變”上可能有些改動。

    唐玄宗比起另外兩位,名聲似乎要差上一點。他繼位前期,大力改革,任用賢能,確實締造了一個強盛的王朝,但“開元盛世”的背後暗藏著盛極必衰的定理。他先是罷免了賢相張九齡,改用善於迎合聖意的李林甫,後來又聽信讒言將自己的幾個皇子廢掉並殺害,另立太子。

    隨後,他奪走兒子的妃子,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楊貴妃。唐玄宗日益沉迷於楊貴妃,便將其兄楊國忠立為宰相,楊國忠為非作歹,朝政一片混亂。唐玄宗的對外征戰也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由盛轉衰,原本的“小邑猶藏萬家室”變成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看來,唐玄宗的罪過可謂另外兩位所“望塵莫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擁有一隻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