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烎炊䇁䯕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陳子昂少時喜擊劍、行俠,後來打架鬥毆鬧出人命,才幡然悔悟,棄武從文。就是因為讀書晚,所以在詩文風格上顯得比較獨立,自成一體。詩寫的也不規範,比較粗直,辭藻不豐富。

    《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從軍邊關時做的。陳子昂內心充滿了俠氣,他渴望在軍旅中殺敵建功,但是統兵的武攸宜對他十分嫌惡,不僅聽不進他的建議,還把他貶為“軍曹”。在朝中、在軍營,他得罪的都是武家人。在這苦悶的日子裡,部隊剛好行軍到古代燕國的舊地。他把政治上的失意、鬱郁不得志都寄託在緬懷燕昭王上,一連寫了七首詩,熱情歌詠了七個與幽燕有關的人物,最後寫出了更像一首歌的這首詩,卻成就了他的藝術巔峰。明朝楊慎在陳子昂的小傳中發現了它,並推薦了它,後人給它取名為《登幽州臺歌》。

  • 2 # 二條山人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少而任俠,十八歲始棄武從文。公元684年,陳子昂進士及第,始為官。因性耿介,被排擠打壓。後武則天當朝,賞識其才,授“右拾遺”——也僅是個八品的小官。

    公元696年,陳子昂隨軍北征。他多次直言進諫,不但未被採納,還被斥降職。據陳子昂的好友盧藏用的《陳氏別傳》載:“子昂體弱多病,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鉗默下列,但掌兼書記而已。 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賦詩數首”即所謂“薊丘覽古”七首,每首各詠一個歷史人物。陳子昂心懷悲憤,詩情貫通,不可停遏,在這七首詩後率性吟出了《登幽州臺歌》。故而《薊丘覽古》可謂《登幽州臺歌》的前奏。故談《登幽州臺歌》的創作背景,不可不讀《薊丘覽古》七首:

    《軒轅臺》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

    《燕昭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

    《樂生》

    王道已淪昧,戰國竟貪兵。樂生何感激,杖義下齊城。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燕太子》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田光先生》

    自古皆有死,徇義良獨稀。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

    《鄒子》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郭隗》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隗君亦有幸,遂起黃金臺。

    因被排擠陷害,三十八歲的陳子昂辭職還鄉。四十二歲時,被一縣令害死在獄中。一顆詩星隕落天際。

  • 3 # 軒轅說文史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讀到此詩時,因該都知道,這是唐朝大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課本里都學過的。

    那麼詩人寫這首詩的原因和作者跌宕的一生是怎樣的呢?各位別急,聽本人慢慢道來。

    我們從課本里能瞭解到的關於陳子昂的生平大體也就這些吧:“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本人就加料抖一抖這陳伯玉,陳大詩人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商人家庭。陳老爸叫陳元敬,也舉過明經,調文林郎。也就是說,也是個大學問家,做過官。

    但後來辭官下海經商了,應該是或多或少靠著點政治上的老關係,生意經營的非常好,可堪稱是當地首富吧。

    如此說來,陳大詩人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啦,此時各位可以腦補一下,富二代應有的生活場景。

    有錢再加上因體質不大好,所以讀書就靠邊站了,腦子好使呀,性格又是那種任俠豪爽,那就練劍習武強身吧(唐人多喜劍術)。

    幾年之後,劍術大增,年輕再加上有錢,慷慨好施,交友頗廣,打架鬥毆的事情就免不了要發生了。

    俗語說的好,常在河邊走那有不溼鞋的,這不,突然一天因鬥毆,用劍誤傷了人,吃上官司了,最後家人出錢擺平。

    所謂禍福相倚,這不在陳子昂的身上體現出來了。因這次傷人事件後,小陳同學的性子忽然間變了。從此棄武學文了,浪子回頭呀。

    且看他,慷慨激情,浩然立志,斷絕一切舊友,埋頭深鑽經史。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回頭,多大都不算遲,二載的刻苦學習,便已學涉百家,時人評其才不讓乃父。

    學業有成後,家裡有錢就到京城最高學府國子監繼續深造,以備來年大考。然而,似乎學藝不精,時年二十一歲的陳同學,第一次高考落榜了。

    怎麼辦,下次再戰,於是回家後,遠離鬧市區,在當地的金華山上造了一所大房子,潛心研讀,這幾年苦讀,學業上可謂是百尺竿頭呀。

    史載其“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不可否認的是,這幾年的苦讀,為他後來的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十四歲時,再次入京參加高考,一展鴻鵠之志,這次老天爺似乎再次和他開了個玩笑,又落榜了。

    這次落榜後,陳同學並沒有立馬卷鋪開回家,而是在長安常住了,深刻反省了一下落榜的原因並深度研究了高考的遊戲規則。

    生長在商人的家庭,頭腦就是不一樣,很快找到了病因,那就是酒香也抵不住巷子深,考前籍籍無名再加上所言非歌功頌德的粉飾太平文,朝中無人,四處碰壁那是免不了的啦,如此,怎能不落榜。

    既然遊戲規則是這樣的,那就來個空前的營銷,在再次的高考來臨之前這位陳同學的營銷開始了。

    有一天,可能是因為書讀的累了,就到街上漫無目的閒逛。無意間看到有一個人在賣胡琴,在當時應該算是進口貨了。

    一問價格,嚇了一跳,此琴不議價,非千金不售。當時在場的高官和商人是挺多的,但無人能變優劣,價格也高得嚇人,一般的只靠俸祿生活的官人是買不起的,因此有價無市。

    這時的陳同學,腦子一轉,計上心來。不議價是吧,千金就千金,成交,周圍的人那可是驚住啦,既然琴識不得,買不起,那就問問這位大佬是何原因肯出如此高價吧。

    呵呵,各位:我最善彈的就是這種胡琴啦,各位如果想聽我的演奏,不妨明天到我的家裡,專為你們演奏幾曲,就這麼定了吧。

    第二天,陳同學的家裡可謂是高朋滿座呀,這時陳同學手握胡琴躍然登場,宛如一幅琴中高手的模樣,再加上眾所周知的天價琴,搞得列為無不是肅然起敬。

    正當人們摒著呼吸,正要拿出十二分熱情要欣賞琴曲時,陳同學突然站起,慷慨激昂地說:“我陳伯玉雖然沒有昔日二謝的才能,但也還是有屈原、賈誼之志,本人雖然來自六線城市梓州射洪,今帶來了詩文百餘篇,也曾多處投稿,但沒有人欣賞。此種樂器原本是低賤的樂工用的,吾輩豈能彈它!”

    話音剛落,便奮力一摔,千金的胡琴怎經得起這樣的折騰,頓時粉碎稀巴爛。在各位還沒來得及回過神時,陳同學變戲法式的已拿出了準備好的詩文,在坐的各位人手一份。

    不久後,陳同學再次參加了國考,由於先前營銷做得非常到位,這次沒用吹灰之力就進士及第了,接著順利透過明經科的考試,進入了武則天的視野,武皇愛其才,授予麟臺正字。

    從這個結果來看,陳同學可謂是營銷頂級高手,細究之,這個賣琴的人是不是陳同學安排的那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呀,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千金可就是左口袋到右口袋呀,幾乎沒用一分錢卻達到了千金的效果呀。

    陳子昂進入官場的前幾年還算是官運亨通的,據《新唐書·陳子昂傳》記載,武則天垂拱初年,曾下詔書諮詢朝臣:“用什麼辦法可以調養國家元氣?”陳子昂抓住時機,給出的建議被武皇採納,後累官至右拾遺,但他的志向並非只在如此。他的志向是高遠的,從他的詩文中可以看出。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從他的詩風可以看得出陳子昂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他的詩文一直強調的是漢魏風骨。一改南朝齊梁以來的豔靡之風,不再像一般的送別詩纏綿於兒女情長,陳詩從大處著眼,激勵出征者立功沙場。

    全詩可謂一氣呵成,淋漓盡致的抒發了詩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從詩文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讀來令人如聞戰鼓,沙場蒞臨,有種氣壯山河的豪氣之勢。

    或許是由於陳子昂個性所致吧,身邊諸多的同僚並不欣賞他,導致他的諸多建議武皇都沒有給予實施,反而是那些平日裡靠溜鬚拍馬的人活得滋潤的很。

    致使陳幾乎成了武皇愛才作秀的工具,這樣的現狀對於陳子昂來說那是非常鬱悶的了,他的詩文表達了這一感受。

    感遇

    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

    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詩中借用了兩個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表達了詩人的觀點。一個是為了貪立軍功,忍心吃兒子肉羹的樂羊。對待骨肉之情都如此的人,對你武皇會是真的忠心嗎?

    一個人能夠憐憫孤獸,為得到國君允許的情況下,私自把獵物放生。但國君並沒有責罰他,相反卻提拔他做了王子的太傅。

    詩人想說明的是,對一隻孤獸尚且有惻隱之心的人,對國君肯定是能忠心到底的,我陳子昂就是這樣的人,武皇你知道嗎?

    這首詩可以說是一首諫詩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雖然武則天還沒有正式稱皇,但她的大全基本在握了,為了掃平走向女皇的道路,殺了許多李姓的宗室,包括太子李宏、李賢、皇孫李重潤。

    如此的帶來的後果就是,上行下效,滿朝文武大臣為了效忠於武則天,做了許多自以為“大義滅親”的殘忍事。

    當時有個叫崔宣禮的大臣犯了罪,武皇本想赦免他,但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卻堅決要求判處崔宣禮死刑,武皇為允,這小子便頭觸殿階,表演得超一流,把腦袋都磕破了,用這種拙劣的手段表示了他的不私和忠誠(讀到這段的文字,腦補一下那場景,都感覺噁心)。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是一首詠史詩,實質上是針砭當時政治風氣的諷諭詩。陳子昂對這種殘忍奸偽的政治風氣十分厭惡。但是又不能正面譴責,只能寫這首詩抒發內心的憤懣吧。

    心情鬱悶的陳子昂在朝堂是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了,他選擇了疆場為國效力。昔年曾給武皇的獻策中提到的邊患問題不久真的發生了。

    據歷史記載陳子昂一生兩次從軍,第一次是686年隨喬知之西征,一直打到丁零塞。第二次是696年隨武攸宜東征契丹,也許是這次的隨徵導致了後來的人生結局。

    此次他的官職是隨軍參謀。在今天津薊縣,因武攸宜出身親貴,對軍事全然不通,作為有過殺敵經驗的陳子昂的計謀屢次不予採納。

    陳多次慷慨陳詞,反遭貶斥,降為軍曹,從此結怨,此次的征伐也是以失敗告終。懷才不遇的陳子昂在此期間寫了多首弔古抒懷的詩篇。

    燕昭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此詩一看便知是借古諷今,感人至深。當時心情鬱悶,出征在外,登臨碣石山頂,極目遠眺,不免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弔古抒情,懷才不遇和報國無門的痛苦心情有感而發,充分的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強烈進取的精神。

    細細品之,詩人有了歸隱之意。697年,唐王朝結束了對契丹的戰爭,也就在這次戰徵後不久,三十八歲的陳子昂藉故老爸身體不好,需要照看為由辭官歸去,後老爸去世更無心於朝堂。

    最終年僅四十三歲的陳子昂被同為武家的武三思,暗地裡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迫害,冤死於獄中。

    陳子昂

    軒轅

    摔琴及第展崢嶸,

    策馬殲敵事未成。

    弔古撫今抒壯志,

    懷才不遇竟為空。

  • 4 # 文史道

    想成名,是根植於每個人骨子裡的情懷。

    現如今,有的人透過抖音、直播來出名;有的人摒棄傳統書法,以寫“醜書”來出名;更有甚者,有的人靠販賣良知來出名。林林總總,不可名狀。

    一千多年前,有這麼一位詩人,他才華橫溢,卻屢次落榜;他一心為國,卻壯志難酬;他歸隱山林,卻被人誣陷。最後含冤入獄,寫下了人間最孤獨的“詩”。

    他就是,陳子昂。唐代著名詩人。

    據記載,陳子昂出生在土豪家庭,家裡有田又有錢。很小的時候,陳子昂的父親,就給他找了個先生陪讀,盼望著他能夠早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陳子昂從小就非常聰明,常常被鄰居們稱之為“神童”。可是天不遂人願,被人看好的陳子昂,在第一次科舉考試中就落榜了。

    看著京城裡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流蕩不息的公子哥們,陳子昂心生一計,必須要劍走偏鋒,才能“出名”。於是,就開始了一場“炒作”,也可以說是“作秀”!

    話說,有一天,他在街上溜達。恰好看見一個老者賣古琴,手裡抱著一把“焦尾琴”,在叫賣,說他的琴是稀世珍寶,當時叫價一百兩銀子。

    當時街道上聚集了很多人,聽說有寶物都湊過來看熱鬧,但聽了價格,沒有一個人下手。

    “就這一把破琴,一百兩銀子誰買?”人群中不免有人輕蔑道。

    偏偏這時候,陳子昂將桌案一拍,大喝一聲:“我買了!”

    第二天,他一曲彈畢,贏得滿堂彩,他順勢跳到臺上,大喝道:“你們有眼不識泰山,這種好琴你們當破爛,本人苦讀詩書,如今方有成就,豈能給你們彈琴取樂?”

    於是啪地一聲,將琴摔個粉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伯玉砸琴”事件。

    這之後,陳子昂的大名在京城便傳了開來,不過聰明的陳子昂,在24歲的時候也考上了進士。再後來,他受到武則天召見,封了一個“右拾遺”的官位。

    拾遺的官職,說白了就是發表點小意見,對言官的缺漏進行補充。但是以陳子昂的性格,他可不覺得是小官,反而覺得自己身負重任。常常毫無顧忌,大談治國方針,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再後來,陳子昂與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舉兵出征契丹,誰知這個靠關係上位的武攸宜根本不會打仗,還沒開戰就害怕了,結果自然是屢戰屢敗。

    武攸宜見勢不妙就想撤兵,陳子昂不願輕易罷休,他直言急諫,試圖鼓動軍心。他豪情萬丈,一心想著衝鋒陷陣,請求率領萬人為國前驅。

    結果,不但沒有如願,反而被貶為軍曹(最低階計程車兵)。歷經了這次變故之後,他心灰意冷,一個人登上幽州臺,面對茫茫的天地,寫下了那首最孤獨,也最知名的《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

    詩作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自我形象非常鮮明。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22字,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

  • 5 # 鐵錘文史

    文學創作是重質量不重數量的手藝,有人著作等身卻如泥牛入海無訊息,有人寥寥幾筆卻石破天驚載入史冊。你這讓人上哪兒說理去?

    劉邦的《大風歌》算是一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是另一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二十二個漢字,一遍成誦,震鑠古今。看起來陳子昂似乎是個幸運兒,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他是一個倒黴蛋。

    講真,哪個大詩人不是倒黴蛋呢。

    鐵錘分兩段講一講自己的看法。第一段,這首詩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創作的。第二段,這首詩歌好在哪裡?

    先說創作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陳子昂已經35歲了,對於唐朝人來說,這是一個可以自稱老夫的年齡了,青春不在,功業未建,陳子昂老師的心情是焦急的。那時候武則天派遣侄子武攸宜征討契丹,陳子昂是隨軍參謀。武攸宜是個抱姑媽大腿當的將軍,打牌可以,打仗絕對是一隻肉雞,被契丹人一頓胖揍鼻青臉腫。陳子昂著急了,再不立功就沒有機會啦。於是向武攸宜提供了很多軍事建議,沒想到這個武攸宜自己打仗不行,還聽不進去意見。陳子昂逼急了說,要不然這麼著吧,你劃撥一萬兵馬給我,我按照自己的計策去打契丹成不成?武攸宜越看陳子昂越煩,怎麼著覺得我不行,你要自己上啊?萬一你打了勝仗,我這張老臉往哪兒擱?我弄不過契丹人還弄不住你嗎?降職!

    於是,急於立功的陳子昂老師從不帶長的參謀變成了軍曹。鬱悶到死的陳老師那天就來到了幽州臺,幽州臺的典故大家可以自己去查,大體來說就是名將樂毅遇到了賢主燕王的故事。

    陳老師在幽州臺上來回溜達,搖頭嘆息,你說樂毅運氣咋就這麼好,能遇到那麼賢明的領導,我咋就這麼點背,攤上武攸宜這一灘臭狗屎呢。將來的話,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吧,可是唯獨我,落在了這個時間軌道上。

    前不見古人,不見禮賢下士的君王;後不見來者,不見未來的明主。真特麼不爽啊,鬱悶啊。

    所以要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以上是為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雖然有想象的成分,基本歷史事實沒有跑偏。

    那麼問題來了,這首滿腹牢騷的詩歌,到底好在哪裡呢?讓那麼多後來人擊節長嘆呢?

    這是因為陳老師在發牢騷的同時,流露出了超越時空的宇宙生命意識,這玩意就比較牛了。而且這種生命意識,在中國文人血脈裡面,是有傳統的,自從孔老夫子登上農山那一刻起,這種心態就刻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之中,錢鍾書先生給它起了一個專有名詞:農山心境。

    孔聖人登上農山之後,拔劍四顧心茫然,感慨的說:

    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登高的人並非各個想跳崖,為什會心悲呢。其實也不難理解,我們不去說那些虛頭巴腦的文學理論,就以每個人的自身經驗來體會。你到了一個空曠的高處,天地如此之大,是不是反襯自己如此之小?在感覺到自己渺小的時候,就會升起世事無常的幻滅感覺,也會升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自己存在的價值在哪裡?生命的價值在哪裡?諸如此類的亂七八糟的念頭總有一個會打進你的靈臺大穴,讓你有所觸動。而這種感覺,一代又一代的被文化人記錄詠唱。孔夫子不用說了,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時候,一開始也是歡天喜地的,可是寫到最後又是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王勃寫《滕王閣序》寫了半天美景,拍了一大圈馬屁,到最後呢: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包括張若虛寫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

    人類對死亡的畏懼,對時間的感慨,是一個永恆的心魔,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有誰不怕時間的流逝呢?《金剛經》中反覆強調,要無人相 無我相 無壽者相。想要無我,想要不在乎生命的長短,難如登天。陳子昂在詩歌中流露出的這種千古一貫的生命精神,或許才是它千古流芳的奧秘所在吧。

    總結一下:《登幽州臺歌》既是一首作者吐露心中鬱悶不滿的牢騷之歌,也是一首感嘆生命流轉的時間之歌。正因為它高度概括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困境,使得它得以千古流傳,讓人沉吟至今。

  • 6 # 瀚墨尋夢

    先了解一下陳子昂在唐代詩人中所處位置,唐帝國建立時,詩壇瀰漫梁陳餘風,形式上講究調聲,題材內容沿襲宮體,武則天當政,唐詩開始了新的面貌,王勃.駱賓王等唐初四傑等改造了宮體詩,完成了五.七言律體,完善了七言古體,題材內容由宮廷的淫靡改變為都市的繁華和正常的男女之愛,擴大到寫江山之美.邊塞之情,風格由纖弱轉為明快清新,而同時的陳子昂則從漢魏風骨中汲取素養開闢唐詩彊域,以新的語言表現對超現實的嚮往,他上承阮籍.曹植,下開李白.杜甫,在唐朝詩人中有一定地位。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劉旦宅畫陳子昂。

    這首短詩,深刻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心情,語言蒼勁奔放,極富感染力,歷來被人傳誦。陳子昂是個有政治見識和才能的文人,24歲舉進士,他直言敢諫,批評弊政,不為採納,反受打擊,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心情苦悶。這首詩寫作時間應在697年,前一年,契丹人攻陷營州,武則天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幕府任隨軍參軍,隨同出征,武攸宜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陳子昂請求帶兵作前驅擊敵,不允,後又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連受挫折,報國之願成泡影,登上薊北樓(幽州臺,今北京德勝門外),寫下"登幽州臺歌"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前詩與後七首詩一起讀,會有助對前詩的理解。後七首詩中,分別寫了燕昭王,郭隗,樂毅,太子丹,田光等人,歷史上,燕國受齊攻擊,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士,先選郭隗,為他建府,以老師對待,影響之下,樂毅從魏趕來,鄒衍從齊趕來,後燕國強盛,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其他幾國,重擊齊國,洗刷先王恥辱。陳子昂這幾首詩,對戰國時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回到"登幽州臺歌",燕昭王那樣前代賢君不復可見,後來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生不逢時,登臺遠眺,只見茫茫天地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淚下。詩人的這種悲哀為歷史上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故此詩得到廣泛共鳴,傳頌千古就不奇怪了。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特色,上兩句俯仰古今,表現時間綿長,第三句寫出空間遼闊,在無垠時空背景下,第四句寫出詩人孤單苦悶的情緒,悲壯氣氛和深刻的人物形象使人為之激動和感慨。句式上受"楚辭"中"遠遊"篇影響,"遠遊"篇中有"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弗及兮,來者吾不聞"。陳詩明顯從此化出,而意境更蒼茫遒勁。全篇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 7 # 文字的二三事

    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雖然只有寥寥四句,卻寫出了時間的綿長和空間的遼闊,與詩人的個體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詩人在政治上失意和懷才不遇的境況下的孤獨寂寥的心境。

    《登幽州臺歌》的全詩如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的大意是:

    看不見以往那些禮賢下士的君主,也看不見後世那些器重人才的英明帝王。

    想到天地遼闊,浩瀚無邊,我卻獨自悲慼憂傷,熱淚盈眶。

    創作背景:

    陳子昂是一個有政治才幹的能人,初被武則天所重視。然多次向武帝進言納諫,均不被武帝採納,甚至因株連而有過牢獄之災。之後陳子昂以參謀的職位隨軍出征,所提出的作戰建議為軍隊將領所排斥,就在政治上失意和懷才不遇的背景下作出了這首《登幽州臺歌》和其他詩作。

    詩意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前“:以往,過去;”古人“:過去那些禮賢下士的君主;”後“:後世;來者”:後世那些器重人才的英明帝王。看不見過去那些禮賢下士的君主,而過去那些禮賢下士的君主也看不見詩人;看不見後世那些器重人才的英明帝王。而後世那些器重人才的英明帝王同樣也看不見詩人。詩人縱觀歷史和未來,從時間的角度寫自己生不遇時,時運不濟。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念”:想到;“悠悠”:空間廣闊。“愴然”:悲惶淒涼。天地遼闊,時間悠長,詩人就在這樣廣袤無垠的大背景下,獨自登上幽州臺,悲慼憂傷,熱淚盈眶。這種“以大襯小”的手法,表明了詩人落寞寥寂的心境。

  • 8 # 弄笛聽雪

    《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抒發壯志難酬的一首詩,詩的創作背景是陳子昂在武則天時期,進言不被採納反被降職之時,登上幽州臺有感而發所寫。

    這首詩寫於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當時的陳子昂經常進言以針對武則天武周時期的弊政,但是都不被採納,甚至曾經因“逆黨”被株連下了獄。後來在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孫萬榮攻陷了營州,武則天便派其侄子武攸宜率軍前去征討。但是呢武攸宜是一個輕率且缺乏謀略的人,這個缺點對於領軍打仗之人自然是大忌,果不其然,次年兵敗。而陳子昂是武攸宜幕府的參謀,當時便隨軍出征。在兵敗的情況下,陳子昂上書武則天請求可以派遣萬人作為前驅擊敵,同他一如既往那樣,他的進言沒有被採納。陳子昂再次進言,這一次武則天不僅沒有準其所奏,而且還將陳子昂降職為軍曹。

    懷才不遇極度鬱悶的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又稱薊北樓、黃金臺),觸景生情,想到戰國時期的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想到燕太子丹禮遇田光,再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空有抱負的境遇,不由悲從中來,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幽州臺"是戰國時期燕國燕昭王為招賢納士所建,因將黃金置於其上,所以也叫“黃金臺”。這首詩中詩人陳子昂所作第一句“前不見古人”正是想到了作為古人的明君,感嘆自己沒有福氣遇到那樣的明君,然後又想到未來如果再有明君之時自己也沒有機會再遇見,便寫下了“後不見來者”。

    我認為這兩句詩雖然非常簡潔,但是達到的諷刺效果可以說是非常尖刻:我生不逢時,明君不在當朝,那些招賢納才的古往和未來的明君我都無法遇到,真是天地之廣,歲月悠長,我卻只能無奈的獨自品嚐著這份悲憤抑鬱。想到這些,詩人帶著悲憤傷懷的心情揮筆而就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只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9 # 葦說歷史

    據《周禮·夏宮》之記載,天下共分為: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和幷州九州。《周禮》中"東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又云:"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

    幽州作為九州之一自古有之,自周武王滅殷興周之後,大封天下,封召公於幽州。

    幽州的大致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管轄,後幾度易名,隋唐時期,幽州的軍事地位逐漸突出,成為北方的軍事重鎮,於是被重新設定為幽州。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臺位於現今的北京大興.,又名“薊北樓”,也稱為"燕臺"。

    幽州臺原本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專為招納賢才之用,因燕昭王曾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了大批的賢才,其師郭隗就是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而黃金臺招納而來的名將樂毅,更是連破齊國七十餘城,使之幽州臺名垂千古。然而在歷經滄桑之後,幽州臺早已不復存在,能讓北京人記住這座歷史古蹟的,也只有盛唐時期著名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為陳子昂曾任右拾遺,所以後世也稱其陳拾遺。

    陳子昂是進士及第,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陳子昂是一位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詩人。面對武則天時期的弊政,陳子昂常常是直言進諫,但並不為武則天採納,武則天的霹靂手段世所共知,因此陳子昂曾一度以“逆黨”的罪名而下獄。即使是在陳子昂解職歸鄉之後,仍受人陷害,最終憂憤而死。

    陳子昂作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現存的佳作有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展示了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透過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抒發了他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表達了他在理想破滅時的寂鬱心情。《登幽州臺歌》語言蒼勁奔放,極富感染力,即酣暢淋漓又餘音繞樑。

    《登幽州臺歌》的大意就是“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溼了衣襟!”平心而論,武則天雖算不上是位千古名君,但作為“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承前啟後者,她的歷史功績還是有目共睹。

    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阮籍在登上廣武城,觀看了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交鋒的古戰場後,也曾發出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感慨。而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堪稱是相得益彰,假如陳拾遺、阮步兵這對知音邂逅之後,不知會哭還是笑,但作為一名北京人,還是應該記住陳子昂和他的《登幽州臺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期間,日軍對被俘盟軍戰俘存在大量虐待、奴役、屠殺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