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方日記
-
2 # 新浪陽春白雪
如何理解書法的生命力?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有著無窮的魅力,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字是門面,是交往的身份證,字剛勁有力,說明意志堅強,字嫵媚逆勁,說明內懷錦繡。字開闊神遠,說明胸襟遠大,有將帥之才。字就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折射,反映了人的文化修養、精神面貌!
學習書法可以使人心靜神逸,忘俗事之煩惱,進入筆墨紙硯之中。享受書法肅然之美,酣暢淋漓之美,點劃成篇之能事。一帖好的書法作品就是書法家藝術的結晶,那是無價之寶。
書法的魅力是視覺盛宴,是音樂之美,是舞蹈之美,是禮儀之美。好的書法作品體現“仁和禮讓,精神飛揚,意志剛勁,才華橫溢”。
少年學書法,可知“無規矩不成方圓”,可知“書法中所寄於的愛國精神,和書法家勵志的過程”,對青少年成長有益,從小紮下愛國之心,為古人成就感到自豪,點燃了學習書法的熱情。
中年學書法,可提高自信,增長知識,使你工作交際等更順利。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你,關注你,崇拜你。也是成功人士簽名所必需的技能。會書法就是多生雙翼,使你脫穎而出,加速成功。
老年學書法,可以延年益壽,可以充實老年生活。可以大器晚成,讓你人生達到巔峰。
書法生命力
七律
書法價值萬代傳,精神文化受青憐。
整齊肅靜隸書煉,瀟灑行書靈性觀。
行草龍飛鳳在舞,蘭亭集序第一篇。
修身養性也勵志,書法永存萬世研。
-
3 # 馬德里的陽光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型經歷了由 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中國書法在古代已經是一門成熟的藝術,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實踐的總結,極大地影響了後人的書法學習和創作。
一般認為中國書法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漢字的起源時期。原始漢字的面貌和形成時期沒有確切的證據被發現,而目前發現的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漢字形態,從十九世紀末人們發現甲骨文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萬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開始成為人們藝術欣賞的物件,並從這些甲骨上發現了中國書法的元素:漢字書寫的結體、佈局等等。此後的兩千多年裡,毛筆一直是華人主要的書寫工具。使用毛筆書寫成為中國書法的重要特點,從此中國書法的整體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朝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諸侯國之間的各種制度差異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書”(《史記·李斯列傳》),即把原來各諸侯國所使用的各有差異的文字統一成為小篆。這說明,小篆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由當時的幾位大臣負責,對當時各諸侯國的文字進行改造後,統一整理形成的標準漢字形態。由於李斯在書法方面的名氣很大,後人把小篆也稱為“李斯小篆”,認為小篆是李斯一人發明的字型。
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從字型風格的角度來看,它具有規範整齊、勻稱優美等特點,在秦朝滅亡後的兩千多年裡一直受到書法家們的喜愛,幾乎歷代都有善於書寫小篆的大家出現。
此外,小篆也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製作官用印璽的首選字型,篆刻藝術就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一般認為,隸書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至戰國,到秦朝時已經大致成型。小篆的筆畫圓轉勻稱,寫出來很美觀,但是書起來比較慢,不能夠適應實際生活中快速書寫的要求;而隸書簡化了小篆的筆畫和書寫方式,從而得到廣泛地採用。
隸書的發明和普及,在漢字形態的發展史和中國書法史都是一項大變革,人們普遍認為,隸書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漢代的隸書從筆畫和結構上,都非常接近現代使用的漢字。實際上,隸書出現之後,漢字的各種字型在整體上都和隸書相近,而與小篆及以前的字型相差很遠。這是因為在隸書出現以前的時代,由於社會生活對於文字記錄的需求不足,以及書寫材料的昂貴等原因,能夠掌握漢字的識別和書寫的人是很少的。漢字識別和書寫的普及促成了隸書的出現,而隸書的使用反過來促進了漢字識別和書寫。因此,隸書是一個以實用性為目的的字型,這種實用性使得它和以前的字型都不一樣。也由於這個原因,隸書在其他字型出現後仍然沒有退出日常的實用領域。
此外,除了主流的字型隸書之外,漢朝還出現了草書,以及原始的楷書和行書。草書是在書寫隸書的時候以更簡化的筆畫、更快的速度書寫出來的一種字型。漢章帝很喜歡草書,因而這時的草書也稱為“章草”。東漢末年的張芝是第一位有名字的草書大家,他把早期的草書進一步簡化為“今草”。
到了三國、魏晉的時候,中國現在流行的大多數漢字字型都出現了。在這個時期,五種基本字型,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已經基本發展成熟,其中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型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從此以後漢字字型上的發明基本停止,中國書法開始了以書法名家和流派為主線的發展歷程,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書法理論。同時這也是華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和欣賞書法作品的時代,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書法家,他們創作的很多作品被後世尊為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成就最傑出的書法家,被譽為“書聖”。他的行書作品《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之一,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受王羲之影響,他的兒子王徽之、王玄之、王獻之,孫子王淳之都擅長書法;尤其是王獻之與其父齊名,兩人並稱“二王”。
人們普遍認為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的第一個高峰,由於魏晉時期的人們崇尚神韻、氣度,後人就用“尚韻”來概括這個時期中國書法的整體風格。
南北朝
250px-Wei_Ti.jpg印刷和手寫的魏體楷書:左上角為印刷字型,其餘為碑刻的拓片。南北朝時期開始於公元420年南朝宋取代東晉政權,結束於公元589年隋朝滅亡南朝陳。在此之間的160多年,中國南北方各出現了相繼的、或相互並立又相繼的若干個政權,一直是一種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成果,繼續有所發展,尤其以楷書書法的成就最高。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秦漢以來的又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大一統時期,這個時期在很多方面也達到了秦漢以來的又一個高峰。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體制度在隋唐時期正式確定下來,知識分子無論出身如何都可以透過科舉入仕。文學方面,詩歌有“李杜詩篇萬古傳”,散文有韓愈“文起八代之衰”。同樣,主要以詩文為文字內容的書法藝術也得到了眾多士人的喜愛和修習。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書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曾經用重金蒐羅王書,死後還把《蘭亭序》陪葬於昭陵。他的這種喜好有助於唐朝書法藝術的繁榮,而王羲之一派的書風能夠在書法史上長期居於主流地位,也與李世民對王書的推崇分不開。李世民本人的書法也被後世稱頌,他的行書作品《晉祠銘》是現在發現最早的行書碑刻。
柳公權楷書《玄秘塔碑》拓片(區域性)。唐朝在楷書方面成就最為後世推崇,“唐楷”以法度嚴謹的整體風貌著稱,在中國書法史上與“秦篆”、“漢隸”並列,是手書漢字形態的典範之一。唐朝擅長楷書的書法家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和薛稷並稱“初唐四家”,都是擅寫楷書的大家。顏真卿的楷書被稱為“顏體”,他之前的楷書風格大多以“瘦硬”為特點,而顏體則看來筋骨豐滿,筆力雄健,他因此也被視為楷書的改革者、書法史上繼王羲之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大師。柳公權也是一位楷書大家,與顏真卿並稱“顏柳”;他的楷書被稱為“柳體”,也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字型之一。
唐朝書法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楷書,草書、行書、篆書也有眾多書法家和作品產生,張旭和懷素人稱“顛張醉素”,是唐朝最負盛名的兩位草書大家,他們開創了草書中最揮灑如意的“狂草”。
在書法理論上,唐朝也富有成果:孫過庭的《書譜》既是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也是一部系統的書法理論著作。歐陽詢的《三十六法》,主要闡述了書法的筆勢和結體。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體現了張旭書法修養的全面性,還說明了唐代書法家在理論上的繼承關係。
唐朝書法是晉朝以來的有一個高峰,因此後人多以“晉唐”並稱,而後來學習書法的人也有很多先是從唐人入手,向顏、歐、褚、虞等人學習,然後上溯至晉人,直接取法“二王”。整體上,唐朝書法崇尚法度,對於後世學習書法的人而言一方面有規律和方法可以依據。
面對唐朝的書法成就,宋朝的書法家有所變革和突破。蘇軾總結自己的書法特點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與唐朝書法崇尚法度的做法相反,信手而來,追求個人的自由創造。黃庭堅早年學習周越,俗氣未脫,後來師從蘇軾,“乃得古人筆意”,擅長行書和草書,和蘇軾齊名。米芾在繼承傳統上用的功夫最深,自稱他的書法是“集古字”。他先是遍習唐朝顏、柳、歐、褚諸家,後來接受蘇軾的建議,開始學習晉朝人的書法。
“宋四家”之外,宋朝的許多文人、大臣和皇帝也擅長書法。例如歐陽修、范仲淹、蔡京、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秦檜、岳飛、范成大、陸游、張孝祥、朱熹、姜夔、文天祥等。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趙佶,他的楷書瘦直挺拔,自成一體,被後人稱作“瘦金體”。
元朝在其統治初期就恢復了科舉制度,尊崇屬於漢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元朝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是趙孟,他出身於趙宋宗室,卻在元朝出仕。趙孟在書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隸真行草各體皆精,尤其是他的楷書,風格典雅秀美,人稱“趙體”,與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歐陽詢的“歐體”齊名,至今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典範之一。
趙孟行書自作七絕詩。其辭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事,雲在青天水在瓶。子昂為中庭老書。趙孟主張學習書法應廣泛汲取古人的長處,在他的影響之下,元朝計程車人學習書法多以“復古”為尚:一方面,元朝的書法家以晉、唐人的作品為榜樣,重視書法基本功的訓練,與宋人作書崇尚“意造”的旨趣大異;另一方面,和趙孟本人的成就相似,元朝的書法作品也呈現出一種不同於前朝的多樣性。
建立明朝以後不久,便恢復了透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後來更要求科舉考試必須採用八股文的形式作答。
八股取士的做法不但對文章的格式規範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對書寫文章所用字型的風格也有明確導向,也就是倡導“臺閣體”。臺閣體並不是以某個書法家的作品為範本,而是明朝官方所提倡的書法風格,即一種端莊雍容、規範整齊的風格。由於科舉是普通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寫八股文、練臺閣體就成了他們的必修課。倡導臺閣體的結果,就是造成書法風格的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受此影響,明初書法除了擅長章草的宋克等少數書法家之外,整體水準不高,能夠代表明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還沒有出現。
明朝中期,以吳中四家——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和王寵——為代表的文人書法,體現了這個時期的書法成就。祝允明、文徵明和唐寅都是當時的才子,以詩文名動天下,而文、唐二人在繪畫上也是當世巨擘,王寵則擅長篆刻。這些人藝術修養全面,書法風格方面追求個性,與仕途必修的臺閣體書風截然不同。祝允明的草書成就最高,總體而言,他們學習書法多從近朝書法家入手,向趙孟、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學習,然後循唐代大家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而上,最後取法二王、鍾繇,而且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書法到了明朝,尤其是明朝後期,已經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明末清初,很多書法家慢慢放棄學習晉唐的帖本風格,反而學習更古老的漢朝碑刻的隸書體。漢隸碑刻屬於左規右矩,法度森嚴一派,為官定的標準書體……
你說面對傳承幾千年且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歷史,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這些人類文化史上的明珠傳承下去呢?
-
4 # 胡大砍刀
記得物理大師李政道先生說過: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最高階的藝術形式。我深以為然。
在全球無數種書寫文字裡,唯一可稱之為藝術的只有中文書法。說它最高階,那其他的藝術形式肯定不服氣啊!憑什麼這麼說呢?憑的是“抽象”這一點: 書法藝術抽象到了極致。類比說明一下,繪畫和雕塑,無論寫實還是寫意,都要能大致反映事物的原貌,否則那是塗鴉或堆砌而不是藝術;再如音樂,也要用一定的節奏和旋律來模擬真實世界的聲音。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具象”,這與我強調的書法“抽象”的特點很不相同。從具象昇華而產生的美感,可以讓外行人在第一次接觸這些藝術種類的傑作時就產生心靈的觸動。
而書法藝術則大不一樣。其抽象的程度之高到了讓外行人看起來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老話說“外行看熱鬧“,對於書法而言,外行連看熱鬧的資格都沒有,即使硬要看的話,那也是毫無感覺,味同嚼蠟。而一旦入了門,隨著水平的提高,內行看門道,則越看越有味道,其在欣賞佳作時搖頭晃腦如醉如痴的狀態,會讓外行人以為他有病。
也正因為其抽象,所以難以描述,即使你文學水平再高,搜腸刮肚用盡好詞,你也難以說清楚一幅字到底好在哪裡。所以,不同欣賞水平的人之間交流之困難有如“雞同鴨講”,任高水平的你磨破嘴皮子,什麼“力透紙背,遒勁有力”啦,什麼“矯若遊龍,翩若驚鴻”啦,水平低的一方只會一臉懵懂地瞅著你,心裡面肯定是一萬個在看大忽悠表演的感想。
評價書法作品的水平高低,絕不能用寫得像不像正體字這一點來作為依據,否則草書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那懷素的絕唱《草書千字文》早就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裡去了;也不能用是否規整美觀來作為好壞的標準,否則顏真卿大師的泣血之作《祭侄文稿》就不可能有天下第二行書的美譽。總之,借用佛家用語,“不可說,不可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一幅字好還是壞,相同水平的欣賞者之間竟然能達成無法言說的共識。這真是書法藝術獨特的奇妙之處。
就憑以上這些理由,我贊同李政道先生的說法: 書法是藝術的最高形式。這是國之瑰寶,作為中華兒女,一定要學一學,至少也要有一定的欣賞水平,這樣才不辜負這門中華文明獨有的藝術形式。
-
5 # 神韻軒書法
中國書法歷經幾千年不衰,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為什麼呢?
一,有傳承中國文化的作用。書法要表達崇高思想境界,是以文字和國學為根基,所以它是傳播國學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書法這棵大樹,因為植根於傳統文化(國學),所以才不枯竭。
二,有表現時代精神的作用。晉人尚韻。力求中和之美,氣韻高雅。唐人尚法。重"法度″,強調筆法、字法、章法。宋人尚意。注重個人意蘊、情感抒發。明人尚態。追求通篇氣勢。
三,有不斷的被繼承創新作用。例如蘇軾、何紹基、錢灃、張改琴都臨過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在繼承的基礎上,他們取法不同,自出新意。創作出基於原帖又別於原帖的新風格(見下圖),表達了作者不同的審美思想,這也是書法生命力強大的原因之一。
-
6 # 翰墨書道
書法的生命力在於作品的藝術性和受眾的喜愛程度。
書法作品藝術性不高,就不可做到廣泛的流通,沒有一定的流通範圍,可以說只能是宅書法,閉門自賞。好酒不怕巷子深。好的書法作品是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他,比如王羲之的帖和顏真卿的文稿。他們之所以數千年長盛不衰,原因就在於其藝術性,特別是作品創新性,經典性。
從歷史發展的眼光看書法的生命力,就要屬一個時代就有創新性的經典書法作品了。當然這是從理論或正面來看待這個問題的。
一副書法作品的流傳於世需要機遇和條件,如果條件機遇不的天時地利人和,恐怕也談不上生命力的問題。這些都是不實際的問題,如果從我們現代書法的生命力來看,要使得書法的生命力遠播廣佈,就需要作品的藝術性和對傳統的傳承度了,最有生命力的書法作品往往是那些既有藝術創新和對傳統的繼承的作品。其他的作品往往是曇花一現而已。
-
7 # 藍鶴樓
書法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程序中,逐漸升為一種藝術,這在世界各種文字發展中,都可謂是一個奇蹟,中國書法藝術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是因為書法它有了生命力,它不再是一個枯燥的字型,而是摻雜著作者對它灌輸的生命力。我們通常說,字如其人。因為有很多前輩為書法付出了很多艱辛,也賦予了書法的生命。我們的書法是藉助漢字的書寫來表現作者精神美的藝術,漢字又組成了文,形成了中國文化。好的書法不僅是藝術的,更是文化的,書法不僅僅是寫幾個字,更重要的是書寫時代,以書煥道之採,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應該體現出它的文化內涵。我們通常書寫書法,會寫一些詩詞歌賦,是因為我們在文字選擇上,要考慮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意蘊,這個意蘊包括在漫長的歷史文化裡,運用藝術創造手段,使我們所選擇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後的歷史和文化,煥發出世界光彩,更好的感染人,這是很重要的。書法要滿足這個時代對藝術的期待,符合這個時代最大數人數的需求,只有這樣藝術才可以永葆生命力。下面我們欣賞毛主席、王羲之(拓本)、趙孟頫的書法。
-
8 # 小易講方法
我的理解是: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它如此魅力,究竟在於什麼?不難而知,能流傳下來並得到發揚的文化藝術一定是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書法藝術的情、形、神,滿懷激情,以形傳神, "道舍自然"."書為心畫",靈動與典雅間書寫生命本真,使書法作品真正具有了較高的審美價值與意義。所以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人們對於書法藝術的品評,也雄辯的證明了書法藝術反映大自然之美的事實。中國書法藝術也是文字書寫的藝術.它以其簡煉...的,所以作為表達美的符號就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賦予書法藝術的生命力...
我曾看過蘭州博物館陳永革專家關於對書法藝術的見解,我非常認可,中國書法的生命力就體現以下三點:一、時代精神,賦予書法巨大的生命力。社會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革,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藝術,書法作為文化藝術的一部分,離不開社會這個有機體,它自覺或不自覺地隨著時代進步的步伐演變著,不斷推陳出新,為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服務。書法自我更新的能量與動力就是生命力。如果書法不緊跟時代,自我更新的運動停止,生命就會死亡。
二、繼承傳統,給予書法持久的生命力。傳統是歷史的根本,是基礎,是源泉,書法和其他藝術一樣,必須追本溯源,當今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應該繼承傳統,讓祖先給我們的這枝生花妙筆,讓真、行、篆、隸、草書,竟放異彩,讓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苑百花盛開,呈現一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還要合理、大膽創新,給予書法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合理創新,讓書法藝術綻放更新的生命力。書法傳統是繼承的基礎,創新是理想的發揚,也是書法藝術的養料和動力,更是個性和精華的再造,如果書法藝術不進行自我更新,“同化或異化”它將失去活力,只有合理、科學的創新,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中國的書法藝術數千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自我更新。在各個歷史階段中,自我更新愈突出者,其生命力就愈強大。
-
9 # 抱庸詩書
謝邀。書法的生命力取決於兩個最關鍵的因素,①作品本身所散發的藝術能量;②書法藝術受眾的認可程度。沒有爐火純青的書法技藝不可能穿過滄海桑田般的歲月變遷而始終熠熠生輝,再優秀的作品如果深埋塵土不為人知,也同樣不會有生命力。書法受眾的肯定接受與緬懷記憶,那是後來的事情後來的歷史,而書法人活在當下,只有傾力打磨豐潤作品的藝術境界來賦予其生命力。
沒有藝術“質地”能量作為根基,書法作品的生命力無從談起。歷史上的書法大家們之所以名流千古,仍被世人尊奉為經典,就是他們的作品質地珍貴,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鍾繇,二王,張芝,顏柳歐虞,張旭懷素,米蔡蘇黃,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祝允明文徵明……哪一個是吃乾飯的?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句詩用來形容書法的生命力再恰當不過。古人的經典作品,個個懷絕技,人人有殺手鐧,所以仍將長期流傳下去,萬古而常青。反觀今日一些今人“大作”,被當成奢侈品一樣在拍賣市場標為天價,究其質則是“山間竹筍嘴尖皮厚根底淺”,幾無藝術成分可言,不過是名氣加炒作的玩物。這樣的作品,是不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
抱庸妄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10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生命力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詞。
只要漢字存在,只要漢字還有人在使用,書法就有生命力。但請不要過度解讀生命力,用於”書法藝術創作“。生命力這個詞,很容易讓人想象。能夠存活也是生命力,表現出各種活力也能說是生命力。我的觀點說在前面:不要用生命力這個詞包裝變成”書法藝術“,想當然肆意創作。
一、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只要我們漢字還一直被使用書法就會存在。
書法說到底是寫字,漢字能夠存在書法才能夠給存在。這是一個前提,書法能夠存活和發展是因為漢字的特點。我們公認的書聖王羲之,已經距今1600年。
王羲之一傳生卒年(303年-361年),滿滿超過1600年,王羲之的字有沒有生命力。
《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多少人魂牽夢繞,近代幾十年前,我們也有一場”蘭亭論辯“。
收集篩選王羲之字而成的《聖教序》,成了學習行書的範本,必學教材。
1600年的前人寫得字,現在還有人學,還有人推崇是不是很有生命力。再比如說秦相李斯(前284年-前208年)規範秦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篆,至今還是小篆最好的範本。
2200年前的字,還有人繼續學,這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
這裡要說一下,阿拉伯書法和歐美藝術字設計是很相似的,並且阿拉伯世界對圖形的設計能力非常的強。如果要糾結其他地方也有書法,我個人覺得其他地方只是藝術字設計和我們書法完全不同。
二、不管是不是進行”書法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礎,才有生命力。
生命力除了能夠留存多久,還有一點當然是創造變革新生的力量,文藝一點就是”新生“。很多人都想著創新,在書法史中留下一個位置。
可是到目前為止,尤其是我們當代,各種基礎都沒打好的人進行各種神奇的創造。
舉個例子,上圖是知名大學教授王冬齡所創的亂書。像王冬齡這樣的”書法家們“並不少,不能都說是騙子,其中肯定也有本來有些基礎但一直想著創新的人。
如果真要把書法、和其他西方的其他相比。比如雕塑、西方繪畫、古典音樂,書法和這三個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水平一定越來越高,越來越好。雕塑、西方繪畫、古典音樂包括我們的書法,最高峰都不是現在。
一人有感書法說到底是寫字,漢字是我們中華文化非常重要的基石。如果漢字消失,用漢字記載的歷史也會消失。
漢字在我們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才會有同文同種這個詞。
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因為漢字才有如此強的生命力。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11 # 千載遺蹤
書法傳承千年,生生不息,當然是充滿生命力。歷朝歷代不但有浩如煙海的碑牌資料,而且清晰地昭示了中國文字演變脈胳,篆隸楷行草,各呈其美,並且成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書法講究飛白布局,濃淡枯澀,或厚重端莊,或矯若驚龍!琴棋書畫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藝術形式,並且蘊含重要的哲學思想,兼具修生養性之功,成為中華文化的靈魂,並且具有民族凝具力和民族認同的重大作用,必將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
12 # 雲海聽濤yhtt
人類的文明是靠文字來傳承,而書法將人類的文字上升的藝術和美的境界。特別是我們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世界藝術之林有著崇高地位和誘人魅力。繼承和發揚這一神聖的藝術事業,是我們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的祖先自創造漢字以來,經歷了甲骨、金文、大篆、小篆、隸、楷、行、草的漫長旅程,在這變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著名書法家。特別是魏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使轉之大成,把行草書體推上了一座高峰,到了唐代的顏真卿,集書法提按之大成,又把楷體推到了峰巔。
書法的美,早在孫過庭《書譜》中就作過闡述:“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和之際,優劣無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四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當仁者得志忘言,罕陣其要;企學者希風敘妙,雖述猶疏”。論述了書法創作的主觀和客觀的和諧,和則美,不和則乖。揭示了書法創作的和諧規律。體會書法的魅力和美,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陶冶性情,磨練心性。
所以,人類的文明靠文字源遠流長,書法的生命力也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
13 # 海口吃喝
正書法創作中的“自我更新”是書法藝術生命過程的特點,即同化與異化、攝取與排洩,中國傳統的詞語稱之為“吐故納新”科學的術語叫做“新陳代謝”如果自我更新的運動停止,生命就會死亡。自我更新的能量與動力就是生命力。
回覆列表
東漢著名書法理論家蔡邕在《書法九勢》中有這樣的論述: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所謂陰陽,即《易經》中所闡述的互補調和的變化規律。它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根植於每個華人的心裡,在中國歷史的發展程序中起到不容置喙的重要作用。書法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其本身又為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書法作品中的矛盾統一體現著淵遠的哲學思想,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是書法創作的重要原則,既矛盾對立而又和諧共存,最終要讓作品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孫過庭在《書譜》中有言“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最後的平正才是真正人書俱老時候的平正,此時書者化險絕而和諧共生,使得作品中既矛盾叢生而又“不激不厲風規自遠”。
沒有對比和矛盾關係,一副作品狀如運算元,這樣的作品不能稱之為書法。都把每個字寫得很平正,橫平豎直,像搭積木一樣,神采在哪裡?風格在哪裡?這就彷彿蓋房子的時候把房子都設計成火柴盒的樣子,四四方方,這樣的話建築設計師的意義在哪裡?而每一位書寫者就是一個設計師,你要寫出具有風格和神采的作品,而不是沒有生氣和活力的筆畫堆砌。清代的館閣體是這樣作品的典型的代表,那段歷史是書法史上的灰暗與倒退。筆筆中怯,沒有質感和風神,觀之乏味極了。
論正書和行草,都要做到如此。不要以為楷書就是一筆一畫,橫平豎直。例如楷書中的歐體就是矛盾統一的代表。歐體以險絕著稱,字勢凌厲,險象環生卻又處之泰然。“點如高空墜石”,懸崖之上的一顆石頭,將墜還穩,險而俞平,觀之過癮。行草書更不用說了,一副沒有矛盾關係,起伏平淡的行草書根本不耐細看,沒有玩味的餘地。
書法中矛盾統一無處不在,它體現在書法的方方面面: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無不遵循這個規律。
筆法上,提按使轉,起行收,每一處都充滿著對比關係。方圓、曲直、藏露、粗細、正斜、輕重、緩急、提按、頓挫等等用筆技巧都在詮釋著矛盾統一的原則。
字法,即結體上,有大小、高低、疏密、正倚、開合等等矛盾關係的存在。結體又稱為小章法,需要作者去用心總結排布。點畫呼應,順勢而生,平中寓險方為好的結體。不僅如此,一副字中出現相同的字一定要有變通,例如大家都知道的《蘭亭序》中20來個神采各異的“之”字就是很好的範例。
章法上更要有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意識。粗看一張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它的章法。章法上如果平了,就很難吸引人去關注其他用筆結字等方面。這一點在行草書中表現尤其明顯。章法上強調虛實相生、對比呼應、有斷有連、參差錯落、動靜結合、節奏變化、塊面對比等等因素,章法吸引人,作品頓時增色不少。
墨法方面體現在濃淡、乾枯、潤燥、晦明對比之間。墨分五彩,事實上國畫當中墨的顏色還不止五彩。這是我們偉大的先人的創造,用一筆水墨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黑白世界。墨法與章法聯絡緊密,章法中的虛實輕重塊面有時候要藉助墨法來體現。
有了以上各方面的矛盾對比後,最重要的是讓這些矛盾和諧共生,這就是統一觀念。光有險絕,沒有讓這些因素和諧統一,畫面感產生扭曲的時候,創作出來的必定是失敗的作品。這是考驗書者綜合能力的環節,這就需要有一個提前構思的過程,做到胸有成足。解決矛盾的過程,還包括落款、蓋印、題跋等手段。
綜上,書法是一個矛盾統一的結合體。學習和欣賞書法,我們都應當懂得這一規律原理,並運用到實踐當中。創作是極其艱難的,不僅要有對經典的深刻研習,更關乎個人才情的展現。我寫下這些文字僅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真正能夠做到也需要時日去掌握。願與每一個熱愛書法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