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
2 # 胡瑞嵐298
司馬昭滅蜀漢後,晉吳對峙10多年,晉將羊祜與吳將陸抗在西陵戰過一場,陸抗勝滅了步將軍(他投降晉:),正由於陸抗出色表現,陸抗死後晉才得以伐吳,擒孫皓一統天下
-
3 # 東閣村夫
晉滅吳之戰,是統一全國的戰爭,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晉具有各方面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弱小的 吳國面對強敵,反而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面的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的滅蜀,使司馬氏勢力進一步加強。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都洛陽。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司馬氏轉而採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強實力基礎。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如封劉禪為安樂公,後來還徵用諸葛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其他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東吳,收買吳華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衛奡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名將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濬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王濬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游逐漸建立起來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華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后,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名將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備戰,他還預見到晉兵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特別要求加強建平(今湖北秭歸)、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王濬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之以呈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
吳主孫皓不修內政,荒淫暴虐,自恃水軍強大,又有長江天險,故疏於戒備,加之主將陸抗死後,部眾分散,又中晉離間計,撤換了名將西陵都督張政,使西線守備更加削弱。
咸寧五年(279年),王濬、杜預(時羊祜已死)以吳主孫皓“荒淫兇虐”,上書建議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司馬炎即於這年十一月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
晉軍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分六路出擊:鎮軍將軍、琅玡王司馬伷自駐地下邳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由和州出擊),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平南將軍胡奮出擊夏口(屬今湖北武漢市),鎮南大將軍杜預自駐地襄陽進軍江陵(今湖北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晉軍東西凡20餘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總統眾軍。為了協調行動,司馬炎命王濬的軍隊下建平時受杜預節度,至秣陵(即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時受王渾指揮。晉軍分路出擊,意在迅速切斷吳軍聯絡,各個擊破,其中西面晉軍主攻,東面晉軍牽制吳軍主力,最後奪取吳都建業。
這年十二月,王濬、唐彬率軍7萬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楊(今湖北秭歸東),尋進逼西陵峽。吳軍於此設定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暗置江中,以為以此即可阻止晉軍前進,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預作大筏數十個,縛草為人,立於筏上,使水性好計程車卒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即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燒融鐵鎖。晉軍順利排除了障礙,一路勢如破竹,進克西陵,繼克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松滋東北,長江南岸)。
與此同時,杜預率領的晉軍,幾乎兵不血刃,奪取了江陵,胡奮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處,大多不戰而勝。
隨即司馬炎又命王濬為都督益梁二州諸軍事,要他和唐彬率軍繼續東下,掃除巴丘(今湖南嶽陽),“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騖,直造秣陵”。同時命杜預南下鎮撫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陽(今湖南郴縣)、衡陽(今湖南湘潭西)。於時王濬遵命即克夏口,與王戎聯軍奪取武昌,隨後又“泛舟東下,所在皆平”。至此,晉軍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區。
至於東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渾率晉軍已抵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一帶,準備渡江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忙異常,急令丞相張悌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等率兵3萬,渡江迎擊。結果晉軍大勝,臨陣斬殺張悌、沈瑩、孫震等吳將士5800人。吳國上下大震。王渾率軍逼近江岸,部將建議他乘勝直搗建業。但王渾以司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納建議,停軍江北,等待王濬。這時琅玡王司馬伷的晉軍也進抵長江,威脅建業。
三月,王濬軍東下抵達三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吳主孫皓遣遊擊將軍張象率舟軍萬人抵禦,但吳軍毫無鬥志,“望旗而降”。孫皓企圖再湊2萬兵眾抵抗,這些士眾卻於出發前夜,即盡逃亡。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各路晉軍兵臨建業。孫皓用大臣薛瑩、胡衝計,分別遣使奉書於王濬、司馬伷、王渾處求降,企圖挑撥離間。按司馬炎原先的規定,這時的王濬晉軍應由王渾節度,而王渾屯兵不進,又以共同議事的名義,也要王濬停止進軍。但王濬不顧王渾阻攔,於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萬,方舟百里,鼓譟而進建業。吳主孫皓面縛出降於王濬軍前,吳亡。晉統一全國。
-
4 # 時光隧道2019
268年,晉與吳——合肥之戰
270年,吳與晉——渦口之戰
271年,吳攻晉交趾等郡之戰
273年,吳晉戈陽之戰
274年,晉攻吳枳裡之戰。 吳攻晉江夏之戰
277年,吳晉再次爆發江夏之戰
278年,吳晉皖城之戰 西陵之戰
280年,晉滅吳
公元279~290年的晉(西晉)滅吳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當時,晉具有各方面的優勢,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但是,吳國輕敵大意,毫無有效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司馬氏的勢力進一步加強。公元265年秋,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冬,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建國號晉(史稱西晉),都城洛陽。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
司馬昭計劃3年滅吳、由於各方條件不具備。司馬氏轉而採取措施整頓內部,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強實力。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還徵用諸葛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及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收買吳華人心。晉帝司馬炎又遣特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與此同時,司馬炎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公元269年(晉泰始五年),晉武帝(司馬炎)派羊枯鎮守襄陽,羊祜率部眾又練兵,又生產,提高晉軍的戰鬥力,使晉軍由“軍無百日之糧”變為“有十年之積”。羊祜死後,繼任者杜預,繼續練兵習武,屯積軍糧,加緊備戰。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司馬炎派王濬為益州刺史,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晉王朝的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游逐漸地建立起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備戰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政權卻是每況愈下。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社會矛盾加劇。孫權死後,圍繞即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到264年,孫權之孫孫皓稱帝。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名將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多次上書要求加強備戰,。孫皓一概不予重視。陸抗憂慮而死。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公元279年(咸寧五年),王濬、杜預上書建議司馬炎舉兵平吳。司馬炎於是開始了平吳的軍事行動。晉軍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晉軍分六路出擊,意在迅速切斷吳軍聯絡,各個擊破,其中西面晉軍主攻,東面晉軍牽制吳軍主力,最後奪取吳都建業。他們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大多不戰而勝。晉軍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區。
公元280年初,王渾率晉軍準備渡江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忙異常,急令丞相張悌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等率兵3萬,渡江迎擊。結果為晉軍所敗,全軍覆滅。吳國上下驚慌失措。王渾率軍逼近江岸,部將建議他乘勝直搗建業。被拒絕,大軍駐紮江北。這時司馬佃的晉軍到達江北與王漕會和率軍東下,大軍到達三山(今江蘇南京市西南)。
吳主孫皓遣遊擊將軍實施抵抗,吳軍毫無鬥志,投降了,孫皓企圖再湊2萬兵眾抵抗,這些士兵連夜逃亡。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各路晉軍兵臨建業。3月15日王濬率兵8萬,船隻綿延百里,擂鼓吶喊而進軍建業。吳主孫皓投降,吳亡,晉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
5 # 穿越再現彼岸
263年,曹魏滅蜀國之時,劉禪派遣使者請東吳幫助,當時吳國做了兩手準備,一路軍隊進攻曹魏的壽春(今天安徽淮南壽縣),牽制曹魏的軍隊,由將軍丁奉率領;另一路則是由丁封、孫異率軍進軍沔中(湖北仙桃沔中),直接救援蜀漢。但曹魏早有準備,丁奉無功而返,而丁封、孫異的部隊也在得到劉禪投降的訊息確認後退兵。
關鍵時刻東吳還是派兵援助蜀漢了,吳主肯定了解唇亡齒寒的道理,無奈蜀漢太菜了,堅持一年估計形勢將會大變。
此後曹魏政權需要整頓四川等地的民眾,而曹魏也經歷了司馬昭病故,司馬炎即位,建立晉王朝,一切都需要安撫,規劃。而東吳的吳景帝孫休於264年病故,孫皓執政,也需要時間磨合。因此曹魏滅蜀漢之後的幾年內都沒有刀兵相向。(吳主孫皓喜歡術士,術士稱孫皓將來會到洛陽,果不其然被押送洛陽)
西晉和東吳的戰爭及其結果。西晉建立之後,還是要消滅東吳完成統一的,雙方在十幾年內也是戰爭不斷的。
一、吳攻西晉之合肥之戰(268年)。
這是吳主孫皓打的一套組合拳,東吳主將是丁奉、諸葛靚,西晉的守將是石苞。丁奉對石苞沒有戰勝的信心,於是施展了離間計,離間司馬炎和石苞的關係。丁奉派人到洛陽附近傳播民謠,這首民謠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如下:
宮中大馬幾作驢,大石壓之不得舒。
這裡所說的大馬指的是司馬炎了,大石則是指的石苞了。這一招果然起了作用,司馬炎命人占卜測算,結果也不是太好,於是安排了重兵對付石苞。石苞見此情景只好自我脫離軍隊,回到了洛陽。(丁奉像)
丁奉看到時機成熟,於是展開全面攻勢,吳將施績攻擊江夏、萬彧進攻襄陽、顧容進攻鬱林郡(廣西貴港或者右江),南北各自進攻西晉的地盤。不過襄陽、鬱林郡的進攻都被當地守將擊退。此時原來警戒石苞的西晉軍隊開始援助合肥等地的駐軍,丁奉等人無功而返。
二、吳攻西晉之谷陽之戰(269年)。
丁奉是東吳後期的著名將領,西晉對他還是十分忌憚的。269年,丁奉進攻谷陽(今天安徽宿縣,谷陽此後被撤),可能是訊息走漏的原因,西晉守將將谷陽附近的群眾全部轉移,堅壁清野,丁奉得到一座空城,一無所獲只得退兵。
三、吳攻晉之交州(交趾)之戰(269-271年)。
263年,交州(交趾)刺史孫諝殘暴、貪婪,引起當地人的嚴重不滿。當時交州郡的一個叫呂興的官吏糾集人員將孫諝殺死,並向曹魏當局投降,晉朝滅亡曹魏之後自然就歸順了西晉。(陶璜形象圖,率軍佔領歸晉的交州)
269年,孫皓派遣虞汜、陶璜、薛珝進攻交趾地區,於271年攻克交趾治所,其他地方也歸順了東吳,按照軍功的大小,陶璜功勞最大,他被任命為交州刺史。
四、吳滅內亂之西陵之戰(272年)。
吳主孫皓相當殘暴,他於272年8月召見西陵督、昭武將軍步闡覲見。步闡害怕自己做錯了事,會被孫皓滅了,於是派遣自己的兒子、侄子到西晉的洛陽做人質,西陵守軍投降了西晉,這是召見一事之後一個月的事情了。
西陵叛變,孫皓命令陸抗進攻西陵,而西晉則派遣楊肇、羊祜等軍支援。陸抗決定派遣一部分軍隊打援軍,此時陸抗的一支軍隊叛逃西晉,自己軍隊的排兵佈陣都可能讓晉朝軍隊獲得了,形勢非常危急。陸抗隨機應變,將計就計,將自己軍隊中戰鬥力薄弱的少數民族軍隊撤換,換上了自己的精銳部隊。
晉軍楊肇部果然全力進攻陸抗軍原來的薄弱軍隊,此時換上精銳的東吳軍隊,西晉軍隊大敗,楊肇的援軍只得撤離,陸抗接下來全力進攻西陵,將西陵拿下,斬首步闡,夷滅三族。(陸抗率軍漫畫)
西晉將領楊肇被免職,羊祜被降級留用。
五、吳攻晉之弋陽之戰(273年)。
273年孫皓派薛瑩、魯淑(魯肅遺腹子)率十萬軍隊進攻弋陽(今天的河南潢川縣)、新息(河南息縣),魯淑進攻弋陽,薛瑩進攻新息。
晉朝大將王渾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率軍突然出現在薛瑩、魯淑軍前,東吳軍隊沒有準備,很快被王渾軍隊擊敗。(魯淑像,魯肅的遺腹子)
六、第二次江夏之戰和枳裡之戰(274年)。
吳主孫皓頻繁用兵,目的是疲憊晉軍,沒有空閒集中力量進攻東吳。274年,吳將孫遵、李承進攻講下,純屬騷擾,被西晉守軍擊退。同年,晉軍陳騫打下了東吳的枳裡城,應該是一座小縣城了。
七、孫慎的騷擾戰(277年)。
吳將孫慎這次出征沒有明顯的目標,在江夏、汝南等地騷擾當地民眾,劫掠1000多戶老百姓進入東吳境內,純屬騷擾性質的出兵。
八、西晉滅吳之戰(279-280年)。
東吳攻打西晉幾乎沒有大勝過,除了丁奉合肥之戰、陸抗西陵之戰、薛瑩、魯淑的弋陽之戰中兵力雄厚之外,其他戰役大都是中小規模軍隊的騷擾戰。
279年,晉武帝司馬炎已經完全準備好滅亡吳國了,於是下令賈充都督手下的八支部隊開始了六路進軍東吳。
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唐彬八位主將各自率領一支部隊,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這六支部隊進攻東吳國都建業外圍的六合、當塗,以及軍事重鎮武昌、夏口、江陵等重要的戰略節點,目的使得東吳應接不暇。而王濬、唐彬則率領水軍(蜀國投降的水軍)順流而下,直搗東吳首都建業。
孫皓自知不敵,讓手下將自己反手綁了,抬著棺材出城投降,東吳滅亡。(孫皓投降,帶著棺材)
九、孫皓兒子的復國之夢(310年、318年)。
310年,吳地豪族錢璯趁西晉王朝戰亂之際,自立為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並且劫持了孫皓的一個兒子孫充擔任吳王,利用孫氏的號召力,不久反被錢璯殺了。
316年,衣冠南渡,東晉剛剛建立。318年,孫皓的兒子孫璠起兵,準備恢復吳國,很快被滅。
三國時期的東吳孫氏在當地確實有一些聲望,但西晉對吳國孫氏後裔控制的都比較嚴格,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
6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268年 吳攻江夏之戰 楊稷破劉俊交州之戰 晉與吳合肥之戰 270年 吳晉渦口之戰 271年 吳攻晉交趾等郡之戰 272 陸抗平西陵之戰 273年 吳晉戈陽之戰 274年 吳鎮壓奚熙之亂 晉攻吳枳裡之戰 吳攻晉江夏之戰 277年 吳晉江夏之戰 278 晉吳皖城之戰 晉吳西陵之戰 279年 吳攻郭馬之戰 280年 晉滅吳之戰
-
7 # 人者仁義也
蜀漢滅亡,曹魏很快也滅亡了,司馬炎登基稱帝,建立西晉。東吳的國防壓力陡然增大,以至於孫皓一度遷都武昌防守來自上游的西晉勢力。西晉和東吳的戰爭主要是南北兩個方面。
南面晉吳雙方的戰場是交州,交州在吳景帝孫休開始反叛,主要是交阯太守孫諝徵發過度,使得郡吏呂興煽動百姓造反,在263年四月,呂興殺死孫諝正式在交州造反,同時派人聯絡當時的曹魏朝廷,但是到了263年蜀漢滅亡,曹魏佔領南中地區,於是曹魏派遣霍弋直接支援交阯郡支援曹魏的勢力,這使得交州的叛亂持續不斷,其後不久呂興被他的功曹李統所殺,但是交阯郡最後被曹魏乃至西晉控制,呂興去世後,司馬炎於是派爨谷為交阯太守,但是此後爨谷又死,又派馬融擔任交阯太守。馬融病逝之後,南中監軍霍弋又派楊稷代替馬融,吳國當然不肯罷休,在268年,雙方大戰,楊稷與將軍毛炅,九真郡太守董元,牙門孟幹、孟通、李松、王業、爨能等人,從南中發兵來到交阯,大破吳軍於古城,斬東吳前來討伐的大都督修則、交州刺史劉俊。在269年,吳軍再度發起大規模的攻勢,這一次軍隊以虞汜為監軍,薛珝為威南將軍、大都督,陶璜為蒼梧太守從荊州南下,而另一支軍隊由監軍李勖、督軍徐存率領從建安海道南下,雙方想要會合於合浦,用來擊破交阯郡。東吳對於西晉軍隊發動進攻,一開始李勖以建安道不利行軍為藉口,殺了作為嚮導的將軍馮斐,擅自帶著軍隊回去,結果被孫皓滅族。而薛珝,陶璜所在的這一支軍隊作戰不利,但是陶璜夜襲董元成功,此後趕往交阯,董元抵禦陶璜,但是被陶璜大敗最後被襲殺。交阯被攻破後,楊稷被吳軍俘虜後殺死,九真郡功曹李祚想要繼續效忠西晉最後也被殺死。最終東吳平定交州。
北方戰場上前期主要是對於西陵的爭奪,西陵也就是夷陵,當時的孫皓讓昭武將軍、西陵督步闡回到都城,步闡心中恐慌擔心被殺,於是投降了西晉,就這樣雙方開始在西陵發動戰爭,當時吳軍的主帥陸抗派遣將軍左弈、吾彥率領軍隊討伐步闡,而司馬炎派荊州刺史楊肇支援步闡,車騎將軍羊祜率領步軍出江陵,巴東監軍徐胤率領水軍攻擊建平,陸抗命令西陵各軍築造高峻的圍牆,從赤溪一直到故市,內可用來圍困步闡,外可以此抵禦晉兵。同時陸抗挖破了江陵城北面的大堰,導致羊祜運送糧草困難,行軍艱難,而楊肇到達西陵之後被陸抗大破,東吳軍隊大破西晉軍隊,佔領西陵,誅殺步闡和同謀將吏數十人,皆夷三族。此後在西陵都是陸抗和羊祜的小規模摩擦。並沒有大的戰事。最後東吳的大將陸抗去世。
西晉滅吳之戰。西晉在279年大舉討伐東吳,計劃是以賈充為元帥,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從塗中出兵,安東將軍王渾從江西出兵,建威將軍王戎出兵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兵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兵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魯國唐彬率領軍隊從蜀中順流而下,這一戰基本上沒有懸念,吳軍盡數崩潰,孫皓派遣丞相張悌帶著丹楊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領眾三萬渡江抵禦王渾的進攻,但是被王渾部將薛勝、蔣班,張喬大破,吳軍損失慘重。最後還是王濬帶著水軍趕在王渾的前面來到建業,孫皓先是派遊擊將軍張象率領舟師一萬多人抵禦王濬,但是張象和他的部隊直接投降,陶浚來到建業,孫皓託付兩萬水師,但是在出發的前一夜全部逃跑,最後王濬趕到建業,孫皓投降。
至此西晉和東吳的戰爭結束。
-
8 # 甲申以後風雲逸紀
好在東吳有陸抗和陶璜兩個方面大帥,各擎河山半壁,當孫皓的裱糊匠,西晉在西北忙著對付外族叛亂,滅吳計劃擱置起來。修修補補又苟延殘喘十多年。
-
9 # 孫郎談古
發生戰事數場,分為大小場,主動和被動場,無形戰爭和有形戰爭等。
無形戰爭簡單理解為就是:外交上的口舌之爭。不要小看文人的口舌,幾句話就可以改變一個 國家的命運。
“舌戰群儒”的吳國使臣紀陟智對司馬昭刁難
公元264年,司馬昭進封晉王,掌控魏國權力,成為魏國的實際掌權者;吳國新帝孫皓登基不久,正是大展拳腳的時機。新掌權的司馬昭先是詔封交阯郡太守,將吳國的交阯郡納入自己的版圖;接著又派吳國降將徐紹、孫彧為使臣前往吳國宣揚國威。實則是下馬威,給吳國出了一道選擇題:要麼學劉禪乖乖投降,大家都好;要麼負隅頑抗,等著大軍南下。
剛上位的孫皓正是血氣方剛,豈能苟且偷生,當然是學習他的祖父孫權一樣拒絕稱臣,堅決抵抗。話說回來拒絕歸拒絕,禮數還是要周到,畢竟這是孫皓登基以來第一次的外交。於是他派紀陟、弘璆前往魏國,向司馬昭表明誠意。
紀陟剛踏入魏境便遭到壽春守將王布的刁難,好在紀陟機敏,沒讓王布佔到便宜,反倒把他奚落了一番。到了魏國宮廷,晉王司馬昭設宴招待了紀陟一行人。席宴一開始,雙方就開始鬥智。
負責接待的使者向紀陟、弘璆介紹了兩位特殊的來賓:一位是前蜀漢君主劉禪;另一位是匈奴大單于。
這位使者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向吳國使臣挑釁,告訴他們,蜀漢和匈奴兩國這麼強大,都成為我們晉王的臣下,區區你們一個吳國,能擋住我們的大軍?紀陟這麼聰明,豈能不知此番用意,於是他就義正言辭的回了過去:“蜀漢君主丟失國土,晉王用心待他,讓他三代同朝為官;匈奴遠在邊塞,晉王能用包容的胸懷對待,讓他們可以坐在這裡,真是恩威遠揚!”紀陟一番話,說得這位使者沒脾氣。其實簡單理解就是,你們晉王該不會心胸狹隘,才會來攻打我們的吳國吧?
隨後又有陪臣發難,問:“你們吳國的邊境如何?”
紀陟回答:“從西陵到江都,共五千多里。”
陪臣又問:“防線這麼長,這麼遠,那能防得住嗎?”
紀陟再答:“防線雖遠,但是在緊要關隘處就那麼幾處。好比人的身體,雖有八尺身軀,但也有患病之時,而我們只要保護好幾個地方不讓他受到風寒就無事。”
紀陟幾番的答辯後,讓司馬昭很是滿意,知道吳國不像蜀漢那麼輕易征服,所以暫時打消了南征吳國的決定,轉而答應與吳國保持友好外交。
張儼大放光彩,客死晉國
公元266年,吳國遣使大鴻臚張儼、五官中郎將丁忠前往晉國弔唁晉文帝。此時司馬昭的長子司馬炎已經受禪上位,改國號為晉。張儼等人此行出晉,一是做弔唁晉文帝,二是開拓晉吳兩國外交關係。吳國對司馬昭之心是熟知在心,與司馬昭和睦共處還是心裡有底。新君司馬炎剛上臺,孫皓反而摸不準他的路數,所以就藉此機會去試探試探。
在張儼出發前,孫皓還不忘囑託道:“如今想要使南北兩國通好,還非愛卿不可,因為您有這個外交能力,所以委屈您代為出使一趟。”
張儼聽後,很是感動,表示無論如何都要為國爭口氣,不負君主厚望。來到晉國後,張儼同樣受到晉國眾臣的“口水戰”,先後有車騎將軍賈充、尚書令裴秀、侍中荀勖等人用刁難的問題來考驗他。
張儼憑藉他的外交天賦和口才,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得晉國眾臣是心服口服,並與尚書僕射羊祜、尚書何楨結成好友。可以說,張儼圓滿完成了孫皓交代的任務。可惜,張儼在回國途中,客死他鄉。
上述兩場無形的戰爭,都是所謂的“口水戰”。場面堪稱激烈,不亞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兩場“口水戰”都是吳國大獲全勝。晉吳的被動戰爭晉吳有兩場大的戰役:西陵之戰和交阯之戰。嚴格來說,這兩場戰爭都是屬於吳國的內戰,晉國只是得了個便宜,並沒有用主力軍和吳國交戰,所以稱為被動戰爭。
陶璜收復交州失地
吳景帝時期,郡吏呂興殺太守自立,以郡歸附了魏國。後來魏亡,交阯就成了晉國的領土。說來也可笑,一個在吳國境內的晉國領土,孫皓自然不能放任不管。於是,在公元268年,孫皓派遣兩路大軍進攻交阯。
一路由虞汜擔任監軍,率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從荊州進軍;另一路由李勖擔任監軍,率督軍徐存從建安走海路進軍。李勖在半道上嫌建安道路不暢通,殺死導將馮斐,引軍回去。後來,在何定的誣告下,李勖及徐存連同家屬都被殺死。收復交阯的軍隊就剩陶璜、薛珝這一支。陶璜先是在分水和晉軍交戰,大敗而歸,薛珝大怒,欲引兵而還。到了晚上,陶璜覺得早上輸的太沒面子,就親率幾百名士兵趁夜偷襲了晉將董元的軍隊,繳獲了大量的珍寶和器械、物資。
陶璜偷襲成功,也讓薛珝見識到他的能力。薛珝便委任陶璜兼管交州之事,指揮這場收復戰。陶璜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在和董元的正面交戰中,屢次識破董元伎倆,直接擊敗晉軍。晉軍大敗而逃,陶璜等人最終重新奪回交阯郡,同時收回九真郡及日南郡。
這是吳國第一次和晉軍交鋒,在吳國的國土上,以陶璜收復故土取勝而告終。
陸抗的西陵之戰
西陵長期由步氏家族鎮守,歷經兩代人。公元272年,孫皓要求鎮守西陵的步闡前來京城擔任京官,步闡害怕有人在孫皓面前進讒言,詆譭他,對自己不利。於是,據城反叛,舉城降晉。
孫皓收到西陵反叛訊息,立即派鎮西將軍陸抗前往平叛,晉軍則派車騎將軍羊祜、荊州刺史楊肇率軍支援步闡。兩軍都在爭分奪秒,佔據有利位置,大戰也將一觸即發。
所幸,陸抗趕在了羊祜前面修築好了工事,阻擋了羊祜大軍南下的道路。羊祜主力軍被阻擋,另兩路援軍從蜀地趕來支援。兩軍對峙期間,陸抗部下叛逃投敵,將陸抗的實力和弱點告訴了晉軍。陸抗則將計就計,用精兵替換了弱兵。果然到開戰時,晉軍直奔陸抗弱處。幸好陸抗提早做了準備,這才打的晉軍措施不及,大敗而逃。
兩軍僵持了一個月,晉軍見援軍遲遲不來,就放棄了支援步闡,連夜逃走。陸抗就順利的包圍了步闡,平定了此次叛亂。
這是吳國第二次和晉軍的交鋒,以陸抗趕走晉軍,平定內亂告終。
其餘戰爭都是小打小鬧,不足一提,最後一場晉吳對抗即晉軍滅吳之戰。晉軍兵分六路直取東吳,孫皓已失去陸抗這位良將,再也無力抵抗。最終,舉國降晉,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晉吳戰爭。
回覆列表
其實在吞併蜀漢政權後,西晉曾發起過一場戰爭,即西陵之戰,意欲吞併孫吳。但是,在孫吳將領陸抗的帶領下,吳國取得勝利。可以看出,孫吳政權在當時仍然有一定的實力,西晉滅吳的時機尚未成熟。 司馬家滅蜀之後為什麼沒有立刻滅吳? 司馬昭在泰始元年病逝,隨後司馬炎上臺,逼曹魏皇帝退位,建立西晉。剛剛建立的新政權面臨著朝內曹魏政權遺留的勢力,首先要做的是調整內部勢力關係,更好的鞏固自身統治。 朝內需要穩定局勢,朝外也同樣需要穩定局勢。邊疆地區發生了許多反對西晉的暴亂,包括匈奴、鮮卑的動亂,反晉牽制了西晉的部分兵力,剛剛控制的蜀漢的地區也需要派兵管理,穩定蜀地局勢。西晉既沒有充足的兵力進攻孫吳,朝內朝外也未提供安定局面環境進攻。 司馬家滅蜀之後為什麼沒有立刻滅吳? 西晉內部黨爭也影響了伐吳。羊祜率先提出伐吳,但是賈充等人極力反對,在雙方激烈衝突下,晉武帝不得不考慮對立雙方意見,使得伐吳決定一拖再拖。其次,新生的西晉政權實力不足以趁勢攻打孫吳,這在前文所說的西陵之戰已經顯示出來。司馬家滅蜀之後為什麼沒有立刻滅吳? 西陵之戰吳國勝利,雙方在邊境的對峙,表明了孫吳國力仍有餘,西晉並未處在絕對優勢,且西晉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這一戰爭。此外,江、淮、漢地區的水災不斷,需要國家大量物資人力對受災地區進行救援,沒有充足的財力和人力進行對外戰爭,此時進行戰爭也會加劇人民的困苦,造成國內社會秩序動盪。 司馬家滅蜀之後為什麼沒有立刻滅吳? 定都建業的孫吳政權,處在長江下游,儘管自身的實力較弱,但仍然能夠維持統治。可是吳主孫皓存在偏安心理,沒有進行必要的國防建設,逐步消耗著原有的實力儲備。同時孫皓實行暴政,失去民心,也讓西晉有可趁之機。陸抗死後,孫吳沒有優秀的武將保衛國家,西陵門戶大開,滅亡孫吳的時機來了。晉武帝僅僅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消滅孫吳政權,取得西晉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