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王朝,是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推翻了後周所建立的!並且是自秦漢以來,國運延續最長的一個王朝!

    • 宋朝的軍事實力

    1.宋朝的軍事體制:說到宋朝的軍事實力,首先我們要講宋朝自趙匡胤登基以後所設立的軍事體制。

    趙匡胤是後周時期的邊軍節度使,屬於軍事重臣,他的登基離不開這些擁兵自重的將領們的支援。所以,他登基以後,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

    杯酒釋兵權,消除了將軍對軍隊的掌控力度。接著進行軍事改革,對自唐以來的軍事體制重新進行制定。

    宋朝的軍事部門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樞密院,掌握軍權和軍令的;還有三司,具體統領部隊的;還有一個就是臨時設立的機構,叫率臣,是在發生戰事的情況下才會成立的部門!由此可以看出,趙匡胤為了軍事體制,也是費盡了心思,軍令和負責掌握軍隊的部門壓根就不是穿一條褲子的,甚至還帶著敵對關係。

    而且,他對領軍將領的任期也做了詳細安排,在一個部隊任期滿N年後,這個將領會被調到別的部隊,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將領把部隊私有化,成為這個將領的私兵!古代的部隊可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一個將領沒有徹底瞭解這個部隊,士兵也不熟悉這個將領的統兵風格。這樣成長起來的部隊,又會有多少凝聚力,戰鬥力!

    2.宋朝武將的地位: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但是他對於武將卻是格外的提防!他登基以後,在國策上,重文抑武,嚴重貶低了武將地位,同樣是一個品級的文官,卻可以不屑甚至羞辱武將,甚至可以說,武將在宋朝就是文臣的附庸。

    所有人都以詩詞歌賦為榮,以參軍衛國為沒有能力和素質的低下職業!即使在後期,這些高高在上的文人要依靠武將的拼死抵抗才能風花雪月,卻依舊不改看低武將的初衷。長期的社會風氣造就了軍人在宋朝的尷尬地位,也促成了宋朝的將軍們得過且過之氣。

    為什麼直到滅亡,也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1.燕雲的地理位置: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也講一下燕雲十六州在哪裡!燕雲十六州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區,它是中原王朝抵擋塞外異族的屏障。

    它是怎麼丟的呢?古代後晉朝的皇帝石敬瑭,與契丹勾結。契丹幫助他分裂唐朝國土,成立新的王朝,他則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供其使用。

    宋朝失去了抵抗外族的天然屏障,只得興建大名府,抵抗遼國的進攻,其實也僅僅是防禦而已。而遼國的兵馬則時刻都可以揮軍南下,襲掠宋朝。所以說,燕雲十六州對於宋遼兩國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

    2.宋朝上下對待遼國的軍事態度:遼國依靠強大武力屢屢攻打宋朝邊關,宋朝的民眾擔驚受怕自不必說。宋朝在建國之初,軍力是十分強盛的。名將輩出,士兵的訓練操典極其嚴格,擁有當時最精良的武器裝備。如果可以,宋朝是做夢都想消滅遼國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於遼國只能割地求和,納幣求安。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失去了和遼國戰鬥的勇氣,皇帝懦弱,文臣誤國,即使部分武將血氣方剛,也免不了被主和派和皇帝罷免下獄!後期的遼國對宋朝是予取予求,簡直成了遼國的後花園!

    總結:宋朝的軍事實力是十分強大的,無論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即使缺少戰馬,但是重步兵在戰場上依然擁有決定性的作用。導致收不回燕雲的原因,我想只能歸結於宋朝皇帝貪圖安樂享受,聽信庸臣讒言。打壓武將地位,使得武將心灰意冷,只得混日子;寵信文人,卻不知紙上趙括。上層一味避戰求和,稱臣納貢,失去了軍心民心,又如何收復燕雲!!!

  • 2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宋朝960年至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有十八位皇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創新高度繁榮昌盛,宋朝立國319年,二次傾覆,都是因為外患,是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封建王朝,當時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擁有世界最頂級的兵器,也收復不了幽雲16州,為啥還是打不過遼金,宋朝總結唐未武將亂國的歷史教訓,宋朝採用以文制武,發展文官制度,宋代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史學各方面都很突出,四大發明三個出現在宋代,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宋朝工商發達,經濟規模很大,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抑制商業的朝代,造船,火器,造紙,印紙,織布,燒窯工廠到處都是,百姓喜歡奢侈消費,硬實力很一般,但軟實力很厲害,軍事實力就是不能保家衛國,就是因為沒有實行秦漢軍功制,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宋朝有很強大的經濟軟實力,只能證明宋朝文治還可以,但是那朝那代,沒有武功,就沒有文治,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經濟再繁榮昌盛,文化再燦爛輝煌,再強大的敵人鐵騎面前也會被徹底摧毀,一文不值,宋朝的軍隊武器配備可是世界最精良的,有最好最堅固的鎧甲,有最鋒利的弩箭,最鋒利的斬馬刀,單兵配備總價值在200貫以上,一貫等於1000文銅錢,200貫是20萬銅錢,那時宋朝的銅錢和現在美元一樣,是整個亞洲硬通貨,相當於現在40萬人民幣,看上去很完美,就是不能打勝仗,每次演武都能勇得第一,但是就是不能上戰場,被白山黑水的野人塞北河套的蠻子,打得滿地亂滾,滿地找牙,摁在地上摩擦打滾,還提什麼收復幽雲16州,簡單做白日夢,痴心妄想,如果實行秦漢軍功制,魏國吳起魏武卒制,就是選拔精兵中的精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制精兵,打遍天下無敵手。才能收復幽雲16州,稱霸世界。

  • 3 # 彼岸歷史

    史學界一直有“弱宋”的說法,這來自於兩宋在與周邊鄰居交往中的弱勢表現,除了在軍事上的弱勢外,最讓人詬病的是泱泱天朝上國,居然得透過年年向蠻夷上貢(歲幣)來換取和平,所以很多人據此認為兩宋戰力為漢、唐以來最弱。其實,這還真冤枉了大宋,如果單就軍事技術來說,中原王朝一直是遙遙領先於西、北兩個方向少數民族的,到了宋代更是取得巨大進步,火箭、突火槍、火炮等各種火器已經大量應用於戰場,神臂弓、床子弩威力巨大,幾乎相當於現代的巴雷特狙擊步槍;水軍也不弱,“黃天蕩”一戰,完顏宗弼(金兀朮)幾乎被韓世忠包了餃子。比如“檀淵之盟”前宋、遼間最後一次對壘中,遼軍主帥蕭撻凜即在七百步外被“床子弩”一擊致命,客觀上形成了“以打促和”的效果。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擁有了軍事技術上的巨大優勢,那麼為什麼在與西夏的對峙中一直沒有取得絕對優勢,更沒能一舉奪得“幽雲十六州”而獲取帝國北方的地理屏障呢?這其中的原因讓人唏噓。

    一、“重文抑武”的宏觀國策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軍隊建制。為了一改五代十國兵賊將驕、軍漢強鷙的惡況,宋太祖趙匡胤可是操碎了心,他首先挖空心思地“杯酒釋兵權”,一群開國悍將紛紛回家養老。其次是練兵、統兵、調兵三權分立,各司其職,互不相干,比如某個將領即使訓練了數十萬精兵,沒有樞密院的令牌,他也休想調動一兵一卒。第三是將領頻繁調動,一個將領往往連中層幹部還沒認全,就又被調到另外一個單位了,這樣雖然避免了將士培植私人勢力,但卻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窘狀,導致整個北宋前線臨敵指揮的一團糟。第四是文官將兵。為避免武將因功而驕、因戰而大,以文馭武、文官將兵成為北宋的一大獨特景觀。以西北戰場為例,夏竦、韓琦、范仲淹一批文官一直佔據統帥位置,狄青、種世衡、郭遵等武將能力再強也只能打下手,外行指導內行,直接導致了西夏戰場上不勝不敗、迴圈拉鋸的尷尬局面。

    二、“幽雲十六州”的地理優勢。首先,這十六州從渤海灣綿延到山西,從一個事上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秦、明兩代長城都沿此線路而建。換言之,這一狹長區域一直是胡、漢民族的天然分界線,就像鄰居之間的院牆。而現在,一家把“院牆”圈到自己家裡了,另外一家還有安全感和秘密可言嗎?而且,燕山險要相比於華北平原呈“俯瞰”之勢,一旦被異族佔據中原直接無險可守,“俯瞰”立馬變為“俯衝”。其次,從華北平原往南直到南海,自古以來就是農耕區,“幽雲十六州”這一胡漢交界處就成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牧馬地,一旦丟失,騎兵無法組建,也就失去與少數民族對抗的一大利器。第三,這一帶在中原體制下形成的先進的農、工、商業對遊牧民族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和補充,蕭太后就是把這裡的賦稅制度推向了全國,讓遼國從此有了長期而穩定的財政支撐。

    三、大遼國胡漢無異的民族政策。在清朝以前的所有少數民族政權中,契丹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獨特之處即在於他“胡漢平等”的民族政策。這個政策出自著名的“蕭太后”蕭燕燕,始於宋遼“檀淵之盟”後。其一,實行科舉制,大批漢人進入遼國決策層,士人階層從此失去對北宋的依賴。其二,取消種族歧視,不允許契丹人再欺負漢人,胡、漢真正實現平等——這一點是劃時代的,對於北宋來說也是致命的——漢人從此對遼國有了歸屬感,就像出生在美國的華裔一樣,你還指望他們為中國效力嗎?其三,遼道宗時期更出了一個創舉:把北宋的“歲幣”直接頂替了“燕雲十六州”的賦稅,用北宋的錢收買漢人的心,該地區的老百姓為此歡欣鼓舞,從此更是死心塌地——老百姓想的很簡單,要求也極低,不管誰執政,對他們好就行了。

    綜合一下這幾方面的因素就可以看出,北宋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主、客觀原因並存,但歸根結底還是北宋政府的自我弱化和不圖進取所致。

  • 4 # 十八星座

    宋朝經濟強盛盛,其經濟還到了封建時代的高峰,但與漢唐元清不同其軍事一直是短板,宋朝建立以前後晉石敬塘把漢地的幽雲十六週割與契丹大遼自已如願當了後晉皇帝,宋朝建立以後幾次用兵都為收復北方十六州,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失敗,聞遼色變,由於宋重文輕武,怕武將割劇及分裂,所以重視經濟,不整頓軍,事,雖然有範中淹及王安石都沒有扭轉宋朝軍事所以對西復遼金釆取守勢,用錢求和平,直到宋滅亡,感覺宋一很窩囊,比請差點,清對外夫敗對內還是很強,的

  • 5 # 資政學生

    我個人認為宋軍的戰鬥力是很弱勢的:首先在於軍事制度上的落後,以及對於武將的防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以及頻繁的更換軍隊將領,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尷尬處境,使的軍隊戰鬥力大大下滑。還有就是宋朝的經濟空前繁榮,雖然為軍隊提供了精良的武器裝備,可是組織生活的富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宋朝國民的鬥志,相較於作為遊牧民族的契丹人以及後來的女真人有著太大的差距。沒有鋼鐵一般意志的軍隊,又怎麼會有多少戰鬥力呢。所以我認為宋軍戰力羸弱。

    至於為什麼收不回幽雲十六州,我們需要了解一定的歷史背景,幽雲十六州是誰弄丟的,怎麼丟的,失去它的意義,它在各個朝代中的發展歷史及後人的正確評價。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之於南方猶如嶺北行省之於北方,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元朝稱之為腹裡。

    相信凡是熟悉北宋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幽雲十六州”的丟失讓北宋吃盡了苦頭,因為這一帶正好是抵禦異族鐵騎入侵的天然屏障。連亡國皇帝宋徽宗當初和金人“海上之盟”約定攻遼時提出的條件都是索要“幽雲十六州”之地,可想而知,這片土地早已成了歷代北宋皇帝內心的頭等大事。

      當然,說到“幽雲十六州”的丟失,肯定繞不開一個人,便是五代時的軍閥石敬瑭,正是由於他急於向遼國求援來對抗當時的後唐政權,才主動割讓了“幽雲十六州”。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後晉高祖,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是為(後)晉高祖。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時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

    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後,石敬瑭時為河東節度使,雙方互相猜忌。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後唐軍兵圍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稱帝滅後唐,定都汴梁,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北宋共發動了三次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戰爭

    第一次是在979年滅北漢後,宋太宗率軍攻到幽州城下,在高梁河之戰中大敗。第二次是在986年,宋軍兵分三路再度攻遼,在陳家谷之戰中楊業部全軍覆沒,最終失敗。第三次是在1125年宋金聯合攻遼,只分到了幾座空城,毫無價值,並且很快金軍便大舉攻宋了。十六州最終全部落入金人(女真人)之手。看一下詳細的經過。

    幽雲十六州地區(即下文所說的"南京")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東面大海,南望華北平原,西部和北部群山環抱,有居庸關、松亭關、榆關、紫荊關、古北口五關拱衛。古人對此早有精闢評述:“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而太行之山自平陽之絳西來,北為居庸,東入於海,龍飛鳳舞,綿亙千里。重關峻口,一可當萬。獨開南面,以朝萬國,非天造此形勝也哉!”這種特殊的地形意味著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誰若控制了此地,誰就可能佔據主動地位問鼎整個中國。遼天顯十一年(936),後晉皇帝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太宗立刻在會同元年(938)升幽州為南京,成為遼朝的陪都之一,這也揭開了其通向首都之路的序幕。遼太宗的這一舉動本身就證明對南京的重視程度。中原王朝分別發動了幾次北伐戰爭欲收回此地,也是基於對幽州之地的重視。後周顯德六年(959,即遼應歷九年),後周世宗不顧身患重病,依然下詔發兵北伐。四月宋軍接連攻佔了益津(今河北霸縣)、瓦橋(今河北雄縣)、淤口(今霸縣信安鎮)三關以南之地,五月初又攻克瀛州、莫州。此時遼朝的統治者正是有名的昏君“睡王”遼穆宗,此帝嗜酒常醉,酣睡長久,醒後愛殺人,對於朝政疏於管理。面對後周的進攻,遼朝極有可能喪失幽燕之地。但不幸的是後周世宗在即將攻打幽州之前突然病逝,使得後周軍隊群龍無首,被迫班師回朝,第一次北伐失敗。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遼景宗乾亨元年),宋太宗在收復北漢以後,揮師東進欲一舉攻下幽燕。六月,宋太宗親率大軍從鎮州出發北上攻入遼境。宋軍經過數月戰爭已經將士疲乏,人心渙散,使得交戰之時士氣低落;又加戰線過長,兵力消耗過大,宋軍在戰爭過程中顧此失彼。相反,遼軍則兵強馬壯,士氣高漲,作戰勇敢。面對宋軍進攻,權知南京留守韓德讓指揮遼軍固守住南京城堅固的城池,頑強抵抗,遼景宗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部救援。雙方在南京郊外高梁河發生激戰,宋軍三面受敵,潰不成軍,宋太宗僅乘驢車南逃而歸,第二次北伐失敗。

    宋雍熙三年(986,即遼聖宗統和四年),三月,于越休哥上奏北宋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路由曹彬、米信率領,從雄州(今河北雄縣)挺進;中路由田重進統率出飛狐口(今河北蔚縣黑山嶺),西路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帶領宋軍出雁門關,攻打雲州(今山西大同市)、朔州(今山西朔州市)。除此之外,宋太宗還命宋軍沿海道北上趨平州(今河北盧龍北)、營州(今河北昌黎),截斷遼軍水路,最後三路大軍匯合於南京城下。面對來勢兇猛的宋軍,蕭太后親攜聖宗揮師南下,精心部署積極應戰,沿途督戰並鼓舞士氣。“統和四年五月丁亥,發南京,詔休哥備器甲、儲粟,待秋大舉南征。六月丁未,度居庸關。”聖宗派身經百戰的大將耶律休哥任主將,在東路攔截曹、米大軍;命耶律斜軫等人迎擊潘、楊軍隊;命勤德從平州截斷宋軍水路。東路大將曹彬率軍曾經兩次佔領南部重要城鎮涿州,但是又兩次主動放棄,這使得軍心不穩,同時造成將士疲乏不堪,這恰好給了遼軍喘息的機會。大批遼軍集結在燕京城下,蕭太后親臨戰場欲一舉反攻。五月,遼兵追擊宋軍至歧溝關,雙方激戰,宋軍人畜死傷大半,曹彬夜渡拒馬河而逃。另股東路宋軍與遼軍相遇於孤山,宋軍再次戰敗。在西路,由於宋軍內部不和造成主將楊業在朔州狼牙村中埋伏,被耶律斜軫的軍隊生擒,楊絕食而亡,宋軍其他將領不戰而逃,西路大軍潰敗。至此,北伐的兩路主力大軍遭到重創,也就意味著宋軍的這次北伐全面失敗。

    公元976年,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消滅山西的北漢政權和收復幽雲十六州自然就落在了他的頭上。公元979年正月,北宋大軍與北漢的軍隊交上了火,經過幾個月激戰北漢投降,緊接著趙光義命令軍隊繼續北上,想攜滅北漢的餘威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

      這個命令下的深受後世史學家和軍事家抨擊,因為消滅完北漢之後,宋朝大軍已經人困馬乏了,還要繼續從太原向北京進發,太原與北京的直線距離是400多公里,還要翻越太行山,這是典型的遠距離奔襲,而且主要靠兩支腿走過去。

    果然,當宋軍抵達幽雲十六州後,起初打了幾場勝仗,但是最終受阻於幽州城下,隨後遼國各路援軍到來,高粱河一戰,宋軍大敗,趙光義也受了傷,慌亂之中,趙光義乘坐驢車南逃。此戰讓宋軍產生了畏敵心理。

    從此幽雲十六州就成了宋朝君臣心中的痛。其實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就是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正值開國初年,北宋也消滅了各割據政權,軍力強盛,可惜趙光義急功近利,率疲憊之師長途跋涉,最後還受阻於堅城之下,犯了兵家大忌。

    高粱河一敗,宋朝再也無力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北伐。使得幽雲十六州離開漢族統治400多年,直到徐達北伐。失去了幽雲十六州也客觀導致了北宋滅亡,使歷史在這一戰之後發生了轉彎。

    遼聖宗時遼國全盛,甚至今天俄華人都為當時的遼國的強盛稱呼中國為Kitan(契丹),總之,北宋奪不回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不只在於自己內部,還在於遼國的到達鼎盛了,而南宋,則因為趙構那一脈相承於五代的忌諱武將兵權膨脹的思想。還有運氣很背的碰上了百年不遇的鉅奸。把最有希望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錯過了。再後來,趙構死後二十五年,幽雲十六州被鐵木真拿去了,這時再提收復就可笑了。

    毛主席曾評價:“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的確,宋人不僅在戰術上不反省,在戰略上也不反省,北宋連金抗遼,南宋連蒙抗金,可以說宋朝在這條戰略的陰溝裡,竟然連續翻了兩次船,可惜了。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幽雲十六州,中原恨悠悠。

    宋朝的軍事力量一直被人詬病。如果說到紙面實力,宋朝的軍事力量並不弱,在綜合國力方面更是成為東亞霸主級的國家。可是光有軍事力量還不行,因為軍隊還需要一個更為重要的東西——軍魂。

    宋太祖他做了皇帝,為了避免出現不好的事情,他想起了一個辦法叫做“杯酒釋兵權”。他把很多將領的兵權都給解除了,然後賜給他們大量的土地和財富,鼓勵他們追求享樂。

    伴君如伴虎啊,皇帝既然有這樣的要求,如果這些將領不照辦,那麼就是有心要與皇帝奪權,所以包括石守信、王全斌這些在宋朝初年名噪一時的大將,都紛紛交出手裡的兵權,然後,縱情聲樂。他們很快就發現了享樂果然要比戰場廝殺來的更加溫存和愜意,鬥志逐漸消磨。

    除了這些還不算完。

    宋朝還盛行以文治武,文人的地位空前提升。這體現在兩個方面,文人做官都是高薪;同級別文武,以文官居首。宋朝是真的實行了高官厚祿的國家,公務員的薪水相當高。公務員拿了這麼多的錢幹嘛去啊?只能是消費、享樂。很快,這些文人也發現了讀書才是最快實現人生價值的方法。這比起在戰場上建功立業風險小的多,收益卻大的多。

    既然宋朝的公務員那麼好,那麼公務員好考嗎?

    公務員其實並不好考,但是宋朝的公務員數量多啊!宋朝的公務員數量要比唐朝多三倍以上。為啥呢?原來為了防止權力集中,宋朝把官職一分為三,相互制衡。

    宋朝皇帝也大力鼓勵天下百姓讀書考公務員,像“書中自有黃金屋、自有顏如玉”等都是宋朝皇帝說的,還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是宋朝盛行的詩句格言。

    因此,宋朝是一個科舉王朝,是中華文化風向轉變的時刻。“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就是宋朝社會的縮影。軍人社會地位低,為了防止他們逃跑,還在臉上刺字,被稱為賊配軍,其他方面對武將也是頗多限制。

    宋朝守內虛外的國策如此,如何能奢求戰鬥力呢?宋朝直到滅亡也沒能收回幽雲十六州,這是因為宋朝人已經沒有了“大丈夫萬里覓封侯”豪情與霸氣,他的軍隊數量、經濟實力都冠絕一時,卻始終打不開領土縮小的困局。

  • 7 # 江北陸遜

    宋的軍事實力,說白了,既沒那麼強,也沒那麼弱。

    弱宋,大慫,都是貼在兩宋頭上的標籤。但要說宋朝軍事完全不值一提,也不對。準確的說,應該是進攻稀屎一坨,但防禦戰還是頗有功底的,頗見功績。

    比如,從宋立國開始,除了南征荊楚、南唐、南漢等南方弱國以外,北方面對各大遊牧王國,打得都是一塌糊塗。

    宋太宗趙光義,喜歡運籌帷幄什麼什麼之中,動輒賜以陣圖,戰果則是高粱河慘敗,出了個高粱河車神。

    一戰讓契丹人打得丟盔棄甲,宋太宗大腿上中了兩箭,不得已搶了一輛驢車,一路從高粱河(西直門外)狂奔百餘里到了涿州,號稱“高粱河車神”。

    除此之外,雍熙三年,宋太宗本想趁遼國新君繼位,年尚幼小,太后蕭綽主政的機會,大舉北伐,即所謂的雍煕北伐。但結果是20萬大軍丟盔棄甲,宋初所謂名將曹彬、潘美原形畢露,曹彬先勝後敗,逃跑過程中先渡拒馬河,死傷無數;剛要修整,卻被遼兵趕入沙河,史載““為遼師衝擊死者數萬人,沙河為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西路軍潘美坑死楊業。楊業,大概是雍煕北伐唯一的亮色了,畢竟楊家將流名千古,忠義之心直衝霄漢。但可惜的是,這抹亮色,留下的也是苦澀。

    但這次雍煕北伐攻的一塌糊塗,但緊隨其後宋軍調整防守,遼軍也就無計可施了。

    將近二十年後,1004年,遼國再次南侵。還是熟悉的劇本,前期遼軍攻城略地,但隨著戰線的拉長,很快難以為繼,而宋軍則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宋軍一箭射死遼軍主將蕭噠攬,隨後雙方都無力繼續進攻,最終達成和議。

    據後世著名宋遼史學家金庸先生考證,遼軍退兵是因為蕭峰段譽虛竹挾持了遼帝,是否屬實,正史無載,存疑。

    遼軍退兵,宋稱臣納貢,繳納歲幣。於是,雙方之間維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實際上,澶淵之盟之後,宋遼基本停戰,收復幽雲十六州也就無從談起,因為這邊都不打仗了,咋收啊?

    其實,不僅對遼軍如此,對西夏也是如此。進攻乏善可陳甚至是大敗虧輸,但是防守總是能夠扳回局面,直到後來碰到金。

    與西夏的戰爭態勢整體走勢與宋遼之間的戰爭局勢完全不同,宋遼之間有攻有守;而宋與西夏之間的戰爭,早期宋基本上沒有發起過像樣的攻勢,但在北宋將要亡國的時候,宋卻雄起了一把。眼看宋徽宗要牛一把,卻沒想到靖康恥直接重來笑柄。

    宋與西夏之間,所謂的三大戰:好水川之戰、三江口之戰、定川寨之戰,基本都是夏攻宋守。這三次大戰,雖然都是西夏主動進攻,宋軍防守,戰爭結果都是西夏軍慘勝。其中有點例外的是好水川之戰。

    好水川之戰依然是西夏主動挑起戰爭,但是戰況與以往宋軍習慣的打法不同。當李元昊率領西夏軍隊大舉南下的時候,宋兩位主帥意見有了分歧。范仲淹主守,而韓琦則主張合兵主動出擊:

    元昊雖傾國入寇,眾不過四五萬人,吾逐路重兵自為守,勢分力弱,遇敵輒不支。若並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賊驕惰,破之必矣。

    於是韓琦命令大將任福領兵一萬八千人,以桑懌為先鋒,繞道懷遠城欲圖抄李元昊後路。結果在好水川被西夏全殲,五萬宋軍無一生還。這仗宋軍敗得非常慘。

    從此以後,宋軍再也沒有主動出擊,基本都是被動防禦為主。但防禦戰宋軍卻打得有聲有色。如此局面下,宋與西夏握手言和。

    而隨著西夏內亂不止,宋在宋神宗時期隨著王安石新政的推行,國力上升,先後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包括所謂的熙河開邊和元豐五路伐夏,戰果都不甚理想。

    轟轟烈烈的熙河開邊,一方面試圖切斷吐蕃與西夏的聯絡,另一方面試圖收復河湟谷地,從東西兩路夾擊西夏。戰略構想很完美,但宋軍的攻擊力實在是不盡人意。熙河開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雖然號稱拓地千里,但是戰線太長,當地蕃人反抗不斷,不僅沒有起到夾擊西夏的作用,反而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維持當地的穩定,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而元豐五路伐夏,則把宋軍軍隊的弱點暴露無遺。這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就是宋軍的軍制和組織結構從來都不是以打勝仗為出發點的。

    元豐四年,趁西夏內亂,宋神宗部署五路伐夏。其中,李憲部出熙河路,種諤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環慶路,劉昌祚部出涇原路(劉昌祚受高遵裕的節制),王中正部出河東路。問題是,這五路軍互不統屬。真正的統帥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宋神宗和朝堂上的袞袞諸公們。

    由於宋軍缺乏前線統一指揮,互相之間極為缺乏協調,所以這次西夏內部一塌糊塗,可本應大佔優勢的宋軍取得的戰國依然是少得可憐。

    此戰,宋接近全國總動員,卻依舊只是佔領了銀、石、夏、宥諸州和橫山北側一些軍事要點,完全沒有傷到西夏的根本。

    如此興師動眾,得到這麼一個結果,宋軍的進攻實力實在是讓人無力吐槽了。

    但你要說宋軍完全是菜,卻也不盡然。

    我們前文已經說了,宋軍雖然進攻不行,但防守卻可圈可點。

    防守方面最典型的例子,除了上文提到的西夏三大戰,最後都是靠防禦穩住了局面,使得西夏雖然每次都取得了勝利,但所獲卻極為有限,不得不與宋議和。

    而最典型的就是其中冒出了一個防禦戰的大師,范仲淹。其實我一直覺得老範的文學水平、治國水平不容懷疑,不過他的軍事才華是注了水的。不是有這麼一種說法麼,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之類的。宋朝將領應該還沒有誰能嚇死西夏軍的。

    但范仲淹的一個創舉卻使得宋軍防守實力大增,也是我將之稱為防守大師的原因。

    其實說白了也沒什麼,就是堡壘戰術。透過建築一個接一個的堡壘,並將之連成體系,這樣的戰術後來被四川制置使吳玠吳麟兄弟而餘玠發揚光大。尤其是餘玠勾住的山城防禦體系,給戰無不勝的蒙古軍隊造成了巨大的麻煩,並且在釣魚城擊斃蒙古大汗蒙哥,算是范仲淹以來的堡壘防禦體系最輝煌的一筆。

    這個體系使得不管是金還是蒙古,在進攻巴蜀的時候,甚至還沒有進入巴蜀,在漢中就遭到了迎頭痛擊,吃足了苦頭。直到餘玠高徒劉整降元,元調整攻擊部署,放棄由巴蜀東下進攻江東的傳統套路,猛攻襄陽,巴蜀山城防禦體系才失去其作用。但整個巴蜀,尤其是巴東,還是讓蒙軍頭痛,最終是怎麼破解的呢?忽必烈以山城對山城,即見縫插針在南宋的山城防禦體系中構建自己的城堡,使得宋的山城形不成體系,不能互相支援,也就破解了這套防禦體系。

    但這種完備的防禦體系使得南宋成了橫掃歐亞非的蒙古大軍最難啃的骨頭。

    為什麼宋進攻實力差勁,可防禦如此優秀呢?

    進攻對於軍隊的指揮,前線將軍的指揮水準、臨敵處置權力,尤其是能否一統事權是非常重要的。而兩宋奇葩的軍事體制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防範軍隊造反使用,如何能夠削弱戰鬥力他就如何來。可歷朝歷代戰鬥力強的軍隊,其實通常都是人財物一體,兵將一體的。而宋從不如此。

    樞密院掌軍權、軍令而不統兵;以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率臣臨時領命出征。

    “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同時實行“更戊法”,畿輔與諸州禁軍定期更換駐地, 以使兵不識將,將無專兵。這就使得前線作戰的宋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戰鬥力從來無從得以真正發揮。

    但是這個時候,中國的政治組織能力已經達到了巔峰,而宋又是個非常富裕的王朝,人力物力充足,組織一流,這種結構的特點是非常適合防禦的,這才是宋進攻差勁,防守卻頂級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兩宋進攻實力最強的是北宋崩潰,南宋建立的那一段時間。

    (紹興十年六月)時張俊克亳州,王勝克海州,岳飛克郾城,幾獲兀朮。張浚戰勝於長安,韓世忠勝於泇口鎮,諸將所向皆奏捷

    可惜,這一切在紹興十一年十月,秦檜殺岳飛,而戛然而止。

    為什麼這個時候的宋軍進攻能力強勁,甚至岳飛號稱要“直搗黃龍”呢?

    因為這個時候的宋軍是最不典型的宋軍。當時岳家軍、韓世忠、劉光世、吳氏兄弟的軍隊責權利,財政、軍隊募集、出征等都由軍頭自己決定,事實上已經具備了私軍的特徵。

    這就使得宋高宗完顏構和秦檜要叫停北伐的真正原因。它已經完全背離了宋建軍的傳統。所以完顏構一定要拆解這些私軍,結果是殺岳飛,逼反劉光世手下軍隊,造成淮西兵變和苗劉兵變,使得趙構唯一的兒子也死於苗劉兵變,重新恢復了宋朝的傳統治軍方式,再也沒有收復河山的能力。

    可惜,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要求所有國家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對此俄羅斯會有什麼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