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霸貓講網

    我的看法是秦統一六國是社會的進步。從公元前230年攻打南韓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秦始皇用不到20年時間,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50多年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這個大帝國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古代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2 # 郎807

    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同一事情,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對於同一歷史事實,有完全相反的兩種看法就不是很正常了,這必然是有一方錯誤或者兩方都錯了。而導致錯誤的原因無外乎前提條件考慮不周、論據錯誤或者不充分、邏輯錯誤或不夠嚴密等。

    現把歷史背景和其中兩種最針對的觀點明確列出來,供列位看官評判,看到底哪個更有道理更經得起檢驗。

    一、歷史事實:戰國後期,周天子日益衰弱,對諸侯控制名存實亡,導致“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經過兼併、分裂等動盪,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逐漸形成了以“戰國七雄”為主的局面。各國家之間相互攻伐,混戰不休,同時,思想繁榮,各種思潮相互激盪。在動亂中,各個國家為了強國圖存,變法逐漸成為主流趨勢。比較成功的變法是魏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其中最徹底最成功最系統的是商鞅變法,變法後經過以秦惠王、秦昭襄王為主的苦心經營,使秦國具備了超過其他國家實力戰爭能力。嬴政親政後,展現了過人的眼光和用人才能,從而一舉統一了六國,除了在楚國遇到較為激烈的抵抗外,其他五國相對來說比較順利。統一後,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建馳道等,同時進行了“焚書坑儒”、橫徵暴斂,留下了“暴秦”的罵名。後來由於接班人選擇不當,導致二世而亡。經過楚漢爭霸後,漢承秦制,但是吸取教訓,改變了秦的嚴刑峻法,先是無為而治,後尊奉儒家,從而奠定了農耕時代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會倫理。

    二、正方觀點: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是歷史的進步。中央—郡—縣—鄉的管理層級基本現在仍在沿用,說明郡縣制的科學性。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建馳道,降低了社會交往的成本,增強了國家認同和文化凝聚力,提高了社會動員能力,為以後中華民族應對遊牧民族的挑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保證了中華文化的不中斷和在漫長的農耕社會遙遙領先於歐洲。

    三、反方觀點: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等,是歷史的倒退。暴秦的統一,是出於秦始皇私心的需要,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造成了民族的奴性。由於實行中央集權,一旦中央衰落,會導致整個國家的崩潰,無法抵擋遊牧民族的入侵。大一統下缺乏競爭,導致了現在的落後,如果秦始皇不統一六國,當前的中國會像現在的歐洲一樣繁榮富強自由。

    四、上人點評:秦政雖暴,秦制合理,所以後世基本採用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逐步最佳化,透過推廣儒家思想,改變了嚴刑峻法的弊端,並形成了對皇權的約束。透過政統、道統、法統相結合,保證了社會治理的合理。大一統、中央集權、統一的文字、強大的文化凝聚力等是歷史的趨勢,是進步的體現,是兩千多年領先的關鍵所在。

  • 3 # 隹紜

    是社會的進步:(一)中國的疆域版圖,自秦至今沒有大變動,古代中國在黃河流域,秦後到了長江、珠江流域,但上述疆域是戰國以來陸續開闢而成的,南至安南,北至北韓,長城方面則到達大同。 古代中國蠻夷雜處,有耕稼與遊牧兩種人民,是以文化分,不能以血統分。血統不能決定國家,乃以文化來決定。當時人民有兩種生活與文化,便是耕稼與遊牧。民族之形成除血統外,尚須有文化構成。 (二)關於人口問題。秦統一中國後,全華人口一起總算,當然大量增加。秦始皇二十六年滅六國而統一中國,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駕崩,秦二世二年為趙高所殺,立子嬰僅一年而秦亡。由於秦之統一,因此中華民族遂融凝會合成一體。從前華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隨即消融,而成為一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之社會。當時之巴蜀開闢於秦,兩廣及安南要待秦並六國後,遂開始為中國之郡縣。於是全華人民生活於同一版圖,沐浴於同一文化。 (三)中國至此有統一的新政治制度。秦是郡縣制的統一。從前之封建制度終於徹底破壞,不能再興矣。直至今日,仍可說是郡縣的國家,統一的國家。此時期之中央政府不再封國家,郡等於省,省再分若干縣。秦分為四十二郡,郡下再分縣。封建只是封一國之諸侯,子孫相襲,是世襲的貴族。郡則派太守任三五年,或十年八年亦有,但不讓其子世襲。

  • 4 # 西遊不遊

    歷史的程序始終都是碾過那些無情的歲月,秦朝統一六國已經2000餘年前,所以其作用很大,第一統一文字。第二度量衡,第三國土面積。所以嬴政是牛X的。

  • 5 # 大秦魂的微博

    我們今天不談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嶺南的蓋世武功,不談秦帝國留下的長城、都江堰、靈渠、棧道、直道、馳道、鄭國渠等偉大的歷史遺蹟。只談談文化、制度方面秦朝的歷史意義,和我們的關係。

    秦帝國的建立,不只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郡縣制國家的出現。西漢以後近兩千年的歷史當中,統一的王朝社會制度,基本上都是半郡縣制的,對於邊疆的統治一直都是都護府、都司等羈摩制度。我們中國的歷史是全世界最完整的,中國也是唯一一個完完整整記錄了長達三千年歷史的國家。

    透過歷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見,郡縣制統治下的國土,都是最穩固的,一般都在王朝統治的最後才會由內部產生分裂。而且在新王朝建立初期,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迴歸統一,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個是文化的認同,大家同文同種同血同源,這也得益於秦帝國統一文字度量衡的深刻影響。第二個原因就是,郡縣制統治下的人民百姓只知道有國,不知道有諸侯,因為他們的領導總換啊。而一方的諸侯也是隨時的調換,很難形成派系、黨羽,也就難以形成勢力了。

    而羈摩制度下的地區就完全不同了,那些地方的實力統治者,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大多都是當地的貴族後裔,他們對中央政府只不過是名義上臣服,權利非常獨立,更不可靠的是,他們世世代代承襲地區的統治,有自己的完整的下屬體系,統治機構,乃至軍事機構。可想而知,一旦中央政府發生一點變故,這些邊疆地區就可能立刻脫離出去,很多時候都成為中原王朝的邊患。這些問題歷史上有許多人早就提出來過,最著名的,當數柳宗元的《封建論》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來讀一讀。

    秦朝還建立了相當完備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法治制度的完備程度,也不是周朝時代可以同日而語的。這些制度當中,有許多都沿用至今。在後世漫長曆史當中,只有隋朝的科舉制,對秦朝的制度做了歷史性的發展和完善,其他朝代幾乎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變。

    可以說,自秦朝以後,中國一直沒有發生過和周秦之變相比擬的變革。打個比方來說,周秦之變,如同win95視窗系統的出現,相比dos系統黑黑的螢幕,win95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雖然我們的xp系統,甚至win7系統,比95系統更強大,更漂亮,更穩定。但它與win95之間的差異,與win95與dos之間的差異是不能比擬的!

  • 6 # 楊朱學派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在六十年前,稱秦朝代替周王朝。是新興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是社會的進步。那是一個說謊的時代。

    周王朝的奴隸,占人口的比重不到1%,並非奴隸社會。而秦朝的奴隸占人口的比重,高達10—20%,是不折不扣的奴隸社會。奴隸的來源除了戰俘外。還有收孥。即一人犯罪,妻子、兒女沒籍,充為奴隸。秦國統一天下後,更是採用暴力手段,將工匠、商賈直接沒籍,充為奴隸。考古出土的秦國竹簡中,更是以法律形式捍衛奴隸主的利益。秦朝是不折不扣的奴隸社會。

    秦始皇還為扼殺思想和言論,還創立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始皇立法,是中國法治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打碎了一箇舊世界。建立了一個新世界——秦朝。我們先看舊世界:

    一、人與人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鄭國大舉伐宋,華元帥軍抵抗。在戰前,華元賞賜羊肉給將士,但遺忘了為其駕馭的車伕,車伕便在大棘之戰中,駕著戰車直奔鄭軍之中,導致主帥華元被俘,宋國大敗。之後宋國以兵車百乘將其贖回。

    不久,宋國築城,華元任工程總監。築城的役夫見華元巡視工地,便作歌吟唱,以諷刺他兵敗被俘。由於華元隨從人少,寡不敵眾,只得離去。

    華元身為宋國六卿之首,著名政治家。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長期任右師,執掌國政。且身兼築城總指揮。卻被役夫嘲笑、譏諷。

    這說明周王朝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不存在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說。人民沒有絲毫奴性,役夫當面譏諷卿大夫、國君十分正常。

    二、執政者對人民有敬畏之心。

    《詩經·莆田》有云:我取其陳,食我農人。在耕種季節,周天子慰問農夫,給農夫送飯。孔子曰:使民如承大祭。此詩中的周天子便符合儒家君道的標準,對人民有一顆敬畏之心。以法家思想治國的秦始皇對人民斷不會有敬畏之心,而是視人民為草芥、螻蟻。因為在法家眼裡,人民生存的唯一價值,就是被君主奴役,為君主致死盡忠。

    三、執政者忠於人民。

    孔子所提倡的“忠”本意為與人坦誠相待,工作盡職盡責。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都可以互相盡忠。

    在《左傳·莊公十年》中,有一則曹劌論戰的故事:

    曹劌問魯莊公,你憑什麼和強大的齊國作戰?莊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所言,是指魯莊公是盡職盡責,忠於人民的合格君主。

    《左傳·桓公六年》有曰:“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又曰:“民者,神之主。聖王先成與民而後致力於神。”

    但韓非卻將儒家之忠“法家化”。把原本的“工作盡職盡責,與人坦誠相待”篡改為“君主的利益高於一切”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只限於下級對上級,臣民對君主盡忠。

    四、人民言論自由,有批評議論政治的權利。

    《詩經》的成書得益於周王朝的采詩制度。目的是“觀民風,知得失,自考正。”側面反映了周王朝言論自由,支援人民批判和議論政治。這與《左傳》中子產不毀鄉校互為印證:

    鄉校是先秦時期,人民休息和議政之所。子產執政時,鄭人常聚集鄉校,謗子產之政。然明建議毀掉鄉校。子產卻認為,鄉校是人民休息,議論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則行知;民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何以毀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如吾聞而藥治之。”

    仲尼聞後,盛讚子產大仁。

    由此可知,無論是子產,還是孔子,都是反對專制獨裁,支援言論自由,支援人民批評和議論政治的。

    五、職業平等無貴賤。

    在周王朝,各行各業平等。所謂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但法家卻認為工商與儒家一樣,皆是國家的蛀蟲,應當消滅。秦朝統一天下後,更是採用暴力手段,將工匠、商賈直接沒籍,充為奴隸。

    (自漢代起,一直至清朝滅亡。對工商的態度。既非儒家思想,亦非法家思想。而是採用黃老學派主張。採用非暴力手段。在經濟上制裁工商,在政治上鄙視工商。工商皆為賤民,非良家)

    正因如此,孔子才會維護周禮。

    而秦朝則把全國建成一個大監獄。以韓非思想為指導:大臣是“從主之法,順上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人民是——“戰時用其死,安平盡其力”,“赴湯蹈火,死節之民,寡聞從令。”臣民生存唯一的價值,就是踏踏實實作奴才,致死為君主盡忠。

    此外,先秦儒家已經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舊思想。與法家立法為君,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夷族連坐,寧枉勿縱的新思想爭鋒相對,水火不容。

    秦始皇依據法家思想建立的新世界,使人民失去了平等、自由和人權。

    在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最接近民主法治社會的時期有二:一是周王朝,二是北洋政府時期。最為專制獨裁,社會最倒退的時期也有二:一是秦朝,二是某個時期。

    法家和秦朝是民主、法治、憲政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 7 # 大王九棟

    這個問題還是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一。六國結束多年戰爭對峙的局面,有利於時代的進步,一個統一的龐大帝國的建立,為後代的中國統治者立下了榜樣。大一統的中國從此誕生。我們看下商周就可以知道,商是一個活躍在河南流域中原腹地的統治力量,其影響力並沒有延伸到長江之南的區域,而周朝的分封制,中央的力量太過於弱小,國中國的出現最後就是各個小國你爭我鬥,根本不利於發展。而秦統一六國後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秦的出現,堅定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良好開端,我們至今受益。

    二,說到倒退,很多人會說到秦的殘暴和專制。可是這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必經歷程,中國如此,西方文明也是如此,沒有什麼好講的。我們不能要求一個國家或者社會出現超越其本身認知的形態出現,我說您還講道理不?秦專制,其他六國也好不到哪去吧?不用懷疑。

    最後,綜上,秦的出現是社會的進步。不管是社會屬性還是國家制度,他都好於六國混戰的戰國時代。

  • 8 # 大山137006094

    這倒是個新鮮問題。社會和時間一樣不會倒退。只會向前。任你和以前一模樣,那也不是以前。所以無論怎麼折騰這個這會,拆了也好,重修也好這都是與時俱進。

  • 9 # 伊森3號

    或許,更大規模國家的出現,是歷史發展或者說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不是秦國,也會是其他。未來,或許一個星球只是一個國家。

  • 10 # 君山話史

    秦統一六國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個人認為,秦一統天下,對中國社會發展是一種倒退。

    前221年,秦始皇以風捲殘雲之勢收拾天下,面對前所未有的龐大的國土,秦始皇不愧為一代帝王,雷厲風行地廢除實行達二千年之久的諸候分封制,改為實行郡縣制。在這裡,廷尉李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李斯的理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候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候不便。”李斯的理論似是而非,秦帝國並不能實現萬世而安,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短暫的一個王朝,這就是明證,而後世所尚用秦帝國的制度,終於使中國一步一步走向衰微。

    歷史事實是衡量政治理論的最好註腳。秦之前實行諸候制的三個王朝(夏、商、周),其共延續達1800年之久,而之後2100年的時間裡,中國基本上都沿用秦帝國的郡縣制,卻出現了不計其數的王朝,“城頭變換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臺”就是這2000餘年政治之真實寫照。

    以此分析,中國政治由盛而衰之分水嶺,以秦一統中國為分水嶺,之前中國文明是上升之勢,之後中國文明是下降之勢。中國洋洋五千年文化,奠基於夏、商,而大成於春秋戰國,自秦帝國後,中國文化只是集中在註解先秦經典和引進印度文化、並融合印度文化上,罕有開拓者,這種文化的退步,是政治制度造成的。

    分封諸候制與郡縣制區別,實際上是分權制與集權制的分野。雖然在諸候制中,天子仍然是名譽上至高無上的一國之君,但實際上其政治權力並不能滲入到各諸候國的內政中,諸候國不僅有一套領域中的政治權力機構,而且還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各諸候國並不是對君王絕對、無條件的效忠。《史記·夏本紀》:“夏后氏德衰,諸候畔之。”,“湯修德,諸候皆歸湯”;《史記·殷本紀》:“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候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不可否認的是,在夏商周三朝的大多時間裡,貴為天子的君王有著比諸候更大的權力與實力,但是各諸候紛紛選擇叛離而聯合對付君王時,則能完全佔據上風。

    諸候制本身並不是民主的政體,但與民主政體相似點在於諸候制實現了權力的分割,權力的相互制約是維繫一個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也使得國家的政治不會長期陷入腐敗和糜爛中,因為君王的胡作非為必將引起諸候的恐懼與反叛。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屬於政治的清明時期,這種清明從現在傳下的史料《尚書》中也可見一斑,即使臭名昭著的夏桀、商紂,同後代的暴君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

    諸候制發展到登峰造極,是春秋戰國時代,君王的至高無上地位被架空,僅是偶爾在諸候諸雄的競爭而,被作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此時的國家權力已全然轉移到諸候各國的手中,此時的中國略似於近代歐洲各強之競爭,觀春秋戰國之歷史,為中國歷史上進步最快之時期,也是文化最昌明之時期,同期之政治除各國之爭鬥外,諸候各國內政清明,罕有暴君的出現,此為我所謂的“黃金時代”。

    或反駁曰:春秋戰國戰事綿綿不斷,何能稱為黃金時代。答曰:自有人類社會,戰事本來就從未停止,這是各國各時代均不能避免之事,奈何獨舉春秋戰國?據我研究,夏、商、西周因史料奇缺勿論,春秋以降,敢問幾時中國戰事曾停止過?諸候割據之時代,戰事為諸候國與諸候國之戰爭,因政治清明,絕少人民起義,而往後各朝,莫不是以人民起義為王朝更替之先兆。人民起義之破壞力與慘重之傷亡,是諸候爭霸戰中所未有的,秦末之陳涉,西漢末之綠林,東漢末之黃巾,唐末之黃巢,明末之李自成、張獻忠,清末之洪楊,舉難勝舉。

    中國以儒學治國兩千年,卻未能得儒學之醇。儒學之核心,在於仁政,然於秦之後郡縣制度下,仁政其實只是空話。郡縣制取消了分封諸候,帝王大權獨攬,君臨天下,是為集權制。孟子在宋代成為亞聖,其著作堂而皇之位列儒家《四書》,對於孟子所鼓吹的推翻暴君的言論,似乎並未遭皇帝們的封殺,或許皇帝們根本就不相信有誰能撼動其堅不可破的權力。的確,宋、元、明、清各朝,皇帝之至高無上的權力,根本就沒有任何遭遇多大的挑戰。在湯武革命時,革命的主力軍是各諸候,而後世集權制下,最終只能由最下層的平民百姓為了生存的權利,起而反抗暴政,所以每次的王朝更替,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血腥的殺戮。

    高度的集權制導致中國近2000年曆史跳不出一個標準的模式:王朝的建立者都是一世雄才,其子輩孫輩尚能兢兢業業地守業,過三、四代後,皇家的溫室終究培育不出推倒一世的君王,直到被推翻為止。漢、唐、宋、明、清等,都在這個歷史迴圈中打轉,即使有識之士力圖挽救歷史之宿命,也只能是徒然無功。其實不是歷史的宿命,而是集權制的宿命。笙歌與美女,加上無止盡的權力,最終國家的機器由高速運轉而漸趨癱瘓,當鏽紋與腐敗俱生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奏響王朝的輓歌。

    先秦學子有著後世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在諸候國林立的國度裡,“能用則留,不能用則去。”在深邃的思想背後,多了幾分從容與瀟灑。孔子的周遊列國,老子的西去函谷,墨子、孟子游說於各君主,進一步則施展平生抱負,利天下萬民,退一步則自在從容,著書以傳千秋萬代。自秦後,中國再也無法重現春秋的風采,這也是環境所逼,除了吟哦風月外,學子們的政治抱負不免帶上悲劇的色彩,因為這是一君號令天下的漫長的歷史,儒家所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之人生態度,在明儒中盡現無遺。論起剛直與勇氣,明儒可能還要超過其先秦之先師,但從方孝孺到楊鏈到黃道周,卻都被籠罩著一層濃厚的悲情色調,透過這種色調,是高聳、冷酷、窒息的專制樓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鍋飯番茄牛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