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號風手
-
2 # ruixuezhaofeng
馬赫迪是什葉派無黨籍人物,在2018年伊拉克大選後各派紛爭、特別是什葉派各勢力難以求得共識的基礎上成為折中人物被推舉,薩德爾派是議會第一大黨,但他反美不被美國認可,反伊朗不被親伊勢力推薦,只能等待時機。
馬赫迪並不親美,但他無力反美以改變伊拉克現狀;他同情伊朗,又不能大張旗鼓。他的兩位前任馬利基和阿巴迪分別任職8年、4年,而他剛過13個月就被逼辭職,沒有政黨背景,沒有軍隊和安全部門強力支援,在國內混亂,石油收入增加卻沒有惠及就業及民生,外部爭鬥加劇,伊拉克夾在中間的尷尬背景下,下臺是遲早的事兒。
-
3 # 國際視角淺說
在今年10月初,伊拉克境內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活動,民眾抗議政府腐敗無能,對國內缺少就業崗位以及伊朗“干涉內政”表示強烈不滿。因為示威群眾的情緒極度不穩定,所以很多地區的示威抗議已經升級成了暴力衝突。雖然伊拉克政府採取斷網的手段控制了國內輿論,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但是要平息這場風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而就在伊拉克內部亂成一鍋粥的時候,伊拉克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突然宣佈辭職,並表示希望伊拉克能夠儘快重回正軌。外界將邁赫迪的辭職理解為出於對人民的愧疚,因為他無法化解國內矛盾,也無法向人民做出交代。也有人認為他的辭職是一種逃避,因為他無法解決問題,所以也不願意去面對。但是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邁赫迪的辭職並不能讓伊拉克恢復平靜。
其實邁赫迪的辭職更像是“謝罪”,伊拉克的示威者一直抗議政府高層與伊朗什葉派走的太近,甚至認為伊朗干涉了伊拉克的內政,而邁赫迪又正好是什葉派穆斯林,所以難免會成為眾矢之的。作為什葉派穆斯林,和伊朗的什葉派走的近也很正常,但是這一次伊拉克的老百姓不允許,因為他們認為伊朗干涉內政,那麼邁赫迪只好透過辭職來表明決心,也算是對人民的交代。
伊拉克這個國家也是命途多舛,戰後重建工作都還沒有完成,結果內部又引發了一系列矛盾。伊拉克這些年能夠順利重建得益於美國的幫助,但是這次騷亂也有美國在背後推波助瀾,美國不希望看到伊拉克和伊朗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玩曖昧。現在伊拉克民眾對親伊的高層極其不滿,也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一點,或許這場騷亂沒有達到美國的目的,是絕不會停下來了。
-
4 # 江淮聖手
伊拉克動亂到目前為止已經造成了300多人死傷,在近期動亂中,警察不得已使用實彈射擊,儘管安全部隊也有傷亡,但現階段局勢還沒有好轉的可能,鑑於此,伊拉克總統薩利赫宣佈馬赫迪總理可以辭職,薩利赫也表示將會提前進行選舉,以組建新的立法機構。不過馬赫迪認為,如果自己的黨派同意有人替代自己,完全可以辭職,但是拒絕出現權力真空。
其實美國在伊拉克,搞出新政府以後,還是實行的教派分權制度,伊拉克的總理必須由伊斯蘭的什葉派擔任,由於伊朗也是什葉派掌權,所以伊拉克民眾認為伊朗已經滲透到了伊拉克國內,導致現行的制度無效,其實伊朗也在伊拉克國內扶植了新自己的武裝力量,而這些武裝力量都是支援伊拉克總理馬赫迪的。馬赫迪是一個得到美國承認的人,不過也參加了伊斯蘭革命委員會,這是一個伊朗的組織,可以說兩邊都能吃得開。
現在伊拉克境內出現了支援伊朗的軍事力量,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伊拉克的總理和伊朗有密切的關係,伊拉克這個總理之所以能夠上臺,可以說是各種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不過在伊拉克境內有很多的親美勢力和世俗勢力,這些人是極端鄙視伊朗的。當然這次出現如此大的動亂,也有很多反美的勢力出現,總之這些民眾就是反對外華人,主張建立本國的政府,因此現在伊拉克遜尼派的人又開始上臺,也就是原來薩達姆的人,不過只是換了另一種形式,其實伊拉克並沒有真正形成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而是形成了一種教派掌控軍隊,政府低能低效,各種利益集團相互錯綜複雜的制度,所以說政府總理在管控各方勢力的立場上,總是那麼的沒有力量。因為這個總理是一個無黨派人士,所以要團結統一這些有軍事實力支援的教派力量,絕對不是那麼容易的。
伊拉克的總理總是在換,馬赫迪的前任馬利基僅僅擔任8年總理,而阿巴迪也僅僅做了4年總理,可見伊拉克的總理是非常難做的,因為伊拉克之前常年動亂,經濟不好,現在又被各個軍事集團所掌控,因此如果政府總理無法協調整個局面,那麼伊拉克很有可能會爆發戰爭,重新選舉也只是暫時維持和平的一個手段,也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說白了伊拉克現在的狀況就是,很多的軍閥裹著宗教的外衣在爭權奪利。
-
5 # 高山流水116820061
伊拉克民主制度是美國幫助設計的,由於考慮到教派和民族關係,三大權力機構分別由不同教派和民族的人選出任。比如,總統一直由庫爾德人擔任,總理則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人士出任,剩下的議長職務則歸屬遜尼派。所以,不用問,現任伊拉克總理馬赫迪是什葉派人士。
(馬赫迪)
伊拉克的政治體制實行的是議會制共和制,總理負責行政事務,對議會負責,具有實際上的權力。而總統則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所以,最具權力的職務當然要由實力最強的教派人士擔任。
不過,伊拉克的政治體制看似設計的很合理,但教派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伊拉克新政府建立後,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反而更尖銳,兩派衝突不斷。庫爾德人的離心傾向也更明顯,他們並不看重總統這個虛職,他們追求的是實際利益,及為追求實際利益所必需的高度自治甚至獨立,庫爾德人的這一目的實際上早已達到了。
由於各行其事,整個伊拉克像一盤散沙,沒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央政府也沒有足夠的權威控制各方,這就導致伊拉克長期處於半無政府狀態,暴力事件接連不斷。這樣的國家怎麼會安心搞經濟建設呢?伊拉克戰爭後,除了石油生產得到恢復外,其它產業基本上沒什麼發展。而伊拉克人口卻突飛猛進,增長迅速,總人口數已由2002年的2400萬增加到現在的3800萬,且青壯年勞動力更多。僧多粥少,又沒什麼產業,伊拉克失業率連年上升,這引起民眾的普遍不滿。
早期的動盪和混亂說成是推行民主的陣痛,民眾還可以接受。不過十多年了,陣痛成了長痛,而且看不到生活好轉的希望,人們開始變得越來越失望。並且,由於中央政府缺乏權威及約束機制,伊拉克上下權力部門貪腐成風,這更引發民眾不滿。所以,從10月1號開始,伊拉克的遊行示威在伊拉克各地迅速蔓延,並演變為騷亂和暴亂。
很不幸,人們把矛頭主要指向了伊拉克政府,而現任總理就是馬赫迪。民眾要求現政府解散,馬赫迪辭職。在巨大壓力下,為平息民眾不滿,馬赫迪只能準備辭職了。
伊拉克民主政府雖然按美國設計成立的,但並不親美。當然由於受制於美國,也不敢公開反美。馬赫迪作為什葉派的一員,自然會和本教派保持一致。不過,包括馬赫迪在內的什葉派從骨子裡並不歡迎美華人,而是和同屬什葉派的伊朗有天然的親近感,並且這幾年兩國有了密切交往,這讓美國很反感。所以,伊拉克本輪騷亂,美國特工從中煽風點火,試圖搞亂伊拉克,並讓兩伊產生矛盾,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美國來這一手也有警告伊拉克什葉派的意思,不允許伊拉克和美國走得太遠。
因此,針對美國參與策動伊拉克騷亂,伊拉克當局雖然也抓獲了30名美國特工,但不會做出進一步反應,而且美國特工很快也會釋放。畢竟現在的伊拉克還是身不由己,必須從大的方面還要看美國的臉色。至於馬赫迪,由於主導和伊朗改善關係,顯然引起美國不滿,美國當然希望看到他早點下臺,而美國透過參與伊拉克騷亂,確實也達到了這一目的。
-
6 # 老狼48440790
現年77歲的伊拉克總理邁赫迪是什葉派無黨派人士。伊拉克長期的動盪,已經造成300多人死亡,15000多人受傷。他因無法控制動盪的局勢11月29日被迫宣佈辭職。
※伊拉克前總理邁赫迪
邁赫迪是親美人士,與伊朗也有親密關係,在處理美伊關係上,得罪了美國,在美國的暗中操作下,成了犧牲品。
首先,伊朗勢力在伊拉克的壯大,美國表示嚴重的不滿。美國認為伊拉克的葉什派民兵武裝,是伊朗一手扶持的武裝力量,已經發展到10萬人,邁赫迪政府,在其中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第二,美國在伊拉克的大使館多次受到武裝襲擊,美國認為與伊朗政府的慫恿或者說放任自流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美國從敘利亞撤軍本來是要撤到伊拉克境內,但是,伊拉克政府發表宣告:不允許!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不得不發表講話,美國的軍隊只是從伊拉克過境。這惹怒了美國。
邁赫迪的成長經歷與西方淵源很深。他,從伊拉克大學畢業後到法國深造攻讀經濟學碩士,並長期在法國從事相關研究工作。
※伊拉克的街頭騷亂
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邁赫迪立即回到伊拉克參加過渡政府的工作,參與新憲法的制定,並先後任伊拉克財政部長丶石油部長丶副總統等職務,受到美國西方的高度信任。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年輕的邁赫迪前往伊朗加入由伊拉克什葉派人士組成的“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流亡政府,在伊拉克生活了一段“愉快的時光“。對伊朗形成難忘的印象,同情伊拉克什葉派武裝。
※伊拉克騷亂一角。
邁赫迪是一個“中立"的政治領袖人物。在美伊中間走鋼絲,以色列早已對其政權不耐煩,今年6~10月曾4次出動戰機,遠途奔襲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武裝總部和分部,造成伊拉克什葉派領袖人物身亡。美國認為邁赫迪的中立是在偏袒伊朗,因此,在背後支援伊拉克親美派的騷亂。
邁赫迪是典型的美伊鬥爭的犧牲品!
-
7 # 天下會會天下
伊拉克總理馬赫迪是什葉派,擔任總理13個月,從他的作為來看是個明顯的親伊朗派。
伊拉克的高官大多是親伊朗派
伊朗對伊拉克的滲透太深了,近期數百份伊朗情報資料外洩,記載之詳細前所未有,充分暴露了一個驚天秘密,伊朗幾乎控制了伊拉克所有的關鍵部門,他們不但控制內閣成員的任命,而且滲透進了伊拉克軍方的高層。
為什麼伊拉克高官們選擇投靠伊朗,其實也是被迫,被挾持了。因為伊朗在伊拉克勢力太大了。
伊朗在伊拉克的三大抓手
伊朗在伊拉克有三大抓手,既有明的,也有暗的,伊朗的情報機構聖城旅深耕伊拉克多年,在伊拉克對反伊朗人士進行暗殺,反面宣傳等;
伊朗在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十多萬人,這支準軍事部隊,不隸屬伊拉克的軍警系列,卻是得到伊拉克的財政供養,這在全世界都是奇觀,一支效忠外國的民兵組織卻能得到財政支援,如果說功勞的話,在伊拉克庫區準備獨立的時候,他們出兵鎮壓了;
第三點就是宗教滲透,伊拉克人絕大多數都是什葉派,而伊朗是什葉派的宗主國。
伊朗控制著伊拉克的政治經濟
靠著三大抓手,在伊拉克根本沒有黨派、宗教人士或者是個人敢和伊朗叫板,伊朗的什葉派民兵經常利用內亂,清洗反伊朗人士,甚至有時候主動挑起內鬥。
伊朗這些年受到美國經濟制裁,所以加大加重了對伊拉克的剝削和掠奪,這才是引發近期伊拉克示威的主要原因。
目前伊朗的商品充斥著伊拉克市場,令伊拉克本國的商品在本國卻沒有市場,原因當然是伊朗人把持著伊拉克官員,進行暗箱操作,結果是伊拉克年輕人大量失業,引發了示威。
一些抗議人士表示,伊朗支援的什葉派民兵領導人搶佔了當地政府的要職,公開腐敗,生活奢侈,大秀優越。伊拉克成了被伊朗支援的什葉派民兵統治下的國家。
開槍鎮壓引發總理辭職
伊朗在伊拉克居然有五處領事館,示威爆發後,這些領事館遭到了縱火,28日伊拉克軍方開始開槍鎮壓,造成至少4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對此濟加爾省省長和納傑夫省副省長因為抗議軍方殺害抗議者而辭職。
開槍後,伊拉克國內群情激奮,伊拉克什葉派最高神職人員也出來呼籲議會議員重新審視對總理馬赫迪的支援,一向反伊朗的薩德爾也出來,要求馬赫迪立刻辭職。
在眾多壓力下,親伊朗的馬赫迪29日被迫表示會向議會遞交辭職申請。
結語馬赫迪的辭職並不能立刻改變伊拉克目前的政治生態,事實上伊拉克靠內生力量很難對抗伊朗的國家機器,這也是為什麼伊拉克政治精英選擇投靠伊朗的原因。
伊拉克的社會財富的蛋糕卻是由伊朗人來把控,雖然短期內仍然無法改變,但是經過這次示威以及馬赫迪的辭職,對伊朗在伊拉克的勢力是一次很大的打擊,至少那些什葉派民兵的頭目會收斂很多。
要最終解決問題,關鍵還是在伊朗,只要伊朗一天不放鬆對伊拉克的控制,伊拉克的內亂還會繼續。
-
8 # 小柳聊聊兵
伊拉克總理邁赫迪,現年77歲,他是伊拉克什葉派無黨派人士,11月29日,他為伊拉克政府無法控制當前的動盪局勢,而正式宣佈辭職,因為,伊拉克持續數月的動盪,已經造成了300多人的死亡,和1萬多人的受傷;而這麼大的傷亡,必須要有人為其負責,邁赫迪自然的,就成為了 這場騷亂的犧牲品;
要問伊拉克總理邁赫迪,是屬於親美還是親伊朗?筆者認為,邁赫迪本來是親美派,因為,伊拉克現任政府就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但是,邁赫迪本人是伊拉克什葉派領導人,與同樣是什葉派國家的伊朗,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這就使得伊朗勢力,在伊拉克境內迅速壯大,美國對此表示嚴重不滿,多次警告過邁赫迪政府,不要與伊朗走得太近,但是,邁赫迪政府依然與伊朗保持親密的關係,並得到了伊朗的幫助,在伊朗的幫助下,麥克迪政府已經發展到了10萬人規模的 什葉派民兵武裝力量;
此前,伊朗向敘利亞境內,運送了將近10萬名伊朗武裝力量,還向敘利亞境內運送了大量的武器補給裝備,都是經由伊拉克運往敘利亞境內的,這一下徹底激怒了美國,於是美國派出了數量眾多的間諜 前往伊拉克,企圖藉助伊拉克的騷亂,徹底推翻這個由美國親手扶植起來的伊拉克政府;
也就是說,伊拉克近一段時間以來的大規模騷亂,是美國一手策劃出來的,就在前幾天,伊拉克當局抓捕了30名美國特工,並對其進行了審訊,透過審訊得知,這些人確實受到了美國的指使,他們的目標就是,利用伊拉克的此次騷亂,推翻伊拉克現任政府,他們的資金來源全部由美國提供,目前,伊拉克當局 已經凍結了這些特工的資金賬戶;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伊拉克總理邁赫迪,是親美派,但是,由於他與伊朗走得太近,徹底的得罪了美國,於是美國策劃了此次的伊拉克騷亂,並企圖利用這次騷亂,徹底的推翻伊拉克政府,於是,邁赫迪就成為了伊拉克此次騷亂的犧牲品,被迫辭職 。
-
9 # 歷史哨聲
阿迪勒·阿卜杜勒-邁赫迪是1982年在伊朗建立的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二把手
什葉派、長期流亡在伊朗,因為邁赫迪自然比較傾向伊朗。但由於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不管是誰,親伊朗還是親美,出任伊拉克總理的人,都必須在親美和親伊朗上保持平衡。
但這種平衡,在伊拉克示威爆發後,似乎要被打破了——伊拉克示威的一個潛在要求是:
伊拉克是伊拉克人的伊拉克,不是美國的伊拉克,也不是伊朗的伊拉克。
這次伊拉克示威的人群是什葉派人士,以傳統上具有強烈親伊朗思想的伊拉克南部地區為主。
美軍主要所在的伊拉克西部的遜尼派和北部的庫爾德人並沒有爆發示威活動。
這次伊拉克示威抗議的主題是伊拉克經濟分配結構的不合理,一般民眾得到的公共財政資金太少,都是排在政府公務員工資和軍費之後。
邁赫迪的辭職,並不能改善,因為伊拉克經濟分配結構的不合理,來自伊拉克政治結構的不合理——派系政治和神職政治太多。
如果伊拉克沒有摧毀這兩個政治基礎,伊拉克經濟分配結構的不合理就不可能解決。因此來說,伊拉克的問題,還需要看下次大選中,是否有更多的獨立、非神職人士的參選,派系和神職人員是否被挫敗。
邁赫迪個人經歷1、1942年出生於巴格達,1963年在巴格達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革命,1969年去法國讀書,父親是廣受尊敬的什葉派教士,曾任伊拉克王國內閣部長。
2、1982年伊拉克神職人員在伊朗建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邁赫迪是二把手。這段時期邁赫迪接受的是伊朗伊斯蘭教思想。
3、2004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邁赫迪出任伊拉克財政部長,2005年4月到2011年出任伊拉克副總統。2006年以一票之差輸給易卜拉欣·賈法裡落選伊拉克總理。2007年2月26日,邁赫迪躲過暗殺,暗殺造成10人死亡,這是邁赫迪遇到的第三次暗殺。
2009年邁赫迪的保鏢參與巴格達銀行劫案。
2018年10月25日出任伊拉克總理。
2019年5月,邁赫迪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會面,宣佈140億美元的升級伊拉克電力基礎設施。
隨後的8月或9月,邁赫迪居中牽線伊朗和沙特談判,意圖消除二國的對立關係。
-
10 # 落下m
近日由於伊拉克國內的數個城市突然爆發了大規模的騷亂,導致超過300名以上的伊拉克人,在騷亂中喪身,此外還導致了15000名伊拉克人受傷。
蹊蹺的是在在這場騷亂中,竟然有人喊出“伊朗滾出伊拉克”的口號,而且在後續的鎮壓行動中,伊拉克政府逮捕了約30名美國中情局的特工及其周邊人員,結果引發了美國方面的震怒,最終伊拉克總理馬赫迪,不得不被迫表示稱準備辭去總理職務,對國內暴亂的局勢負責。
為什麼伊拉克政府會在這場騷亂中逮捕美國的情報人員,以及為什麼伊拉克總理馬赫迪最終被迫辭職,都引發了國內和國際上對於伊拉克政權,究竟是親美還是親伊朗這個話題的關注。
畢竟現在的伊拉克政府是一個完全在美華人的監督下,建立起來的新政府,但是在對外政策上,卻做出如此反常的決定,實在是令人感到費解。
問題一、此次伊拉克國內發生的騷亂,為什麼要讓總理馬赫迪站出來承擔責任?今天我們看到的伊拉克政府,實際上是美國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按照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人為構造出來的一個新政府,在這個政府中,遜尼派阿拉伯人、什葉派阿拉伯人以及什葉派庫爾德人各自分得一塊利益,並且相互博弈和傾軋,結果導致了今天的伊拉克並非如美華人想象的那樣,傾向於自己。
從這個國家的政治結構來看,今天的伊拉克是聯邦制國家,政府的權利被掌握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內閣手中,此外伊拉克總理還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職務,其權利並不比薩達姆時代的總統差到哪裡去。
因此,今天的伊拉克總理馬赫迪,不僅掌握著政府的所有權力,而且還是伊拉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等於是伊拉克國家權力名義上的所有者,本著權力與責任相等的原則,伊拉克總理在國內發生嚴重混亂的時候,當然要站出來為事件承擔責任,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
問題二、伊拉克總理馬赫迪到底是親美,還是親伊朗?2003年美國打垮薩達姆政府之後,為了標榜自己的自由和民主,以及防止親薩達姆的遜尼派勢力的反撲,將伊拉克的國家權力三分,交給了國內的三大勢力。
其中總統的職務交給了庫爾德人勢力,伊拉克政府以及總理的職務,美華人則交給了信奉什葉派的阿拉伯人,而議會議長的職務,則交給了遜尼派的阿拉伯人。
從美華人的角度來看,他們這麼分配權利,基本上達到了自己的戰略設想,各方都拿到了自己的那一部分利益,而且各自的勢力比較均衡,美華人可以在其中從容的漁利。
但是美華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伊拉克這個伊斯蘭國家,宗教信仰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世俗權力對人們的影響,由於伊拉克是一個以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佔多數人口的國家,這就導致了伊拉克政府在權力上的失衡。
從伊拉克國內的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伊拉克總統和總理都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這就導致了什葉派穆斯林在伊拉克權利高層,佔據著統治的地位,也同樣因為這個原因,新伊拉克政府在建立之後,在制定對外政策上,會嚴重地傾向於什葉派穆斯林的宗主國----伊朗。
這就導致了伊拉克權力高層,出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即由美華人扶持起來的伊拉克政府,在很多時候制定出來的政策在大多數時候都比較反美。
比如在今年10月份,美國宣佈從敘利亞撤離2000名美軍的決定時,伊拉克政府就突然釋出命令,不允許這些從敘利亞撤出來的美軍駐紮在伊拉克境內,只允許他們借道伊拉克,以“過境”的方式前往其他國家駐紮,最終美國不得不將這些美軍撤到了沙特國內駐紮了事。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今天的伊拉克總理馬赫迪及其領導的政府,在對外政策上還是比較親伊朗的,這也是為什麼此次在伊拉克爆發的反政府暴亂,與伊朗國內爆發的騷亂幾乎同時發生,以及他們的幕後策劃者都是美華人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伊拉克實現的是教派分權制度,總統必須是庫爾德人擔任,總理必須是什葉派的人擔任,議長必須是遜尼派的人擔任。
由此作為總理的馬赫迪,想都不用想都知道是什葉派的人。
那麼馬赫迪是親伊朗還是親美?
馬赫迪有西方留學生背景,深得西方信任。同時他參加去伊朗參加參加過伊拉克流亡的伊斯蘭革命委員會,所以與伊朗也有關係。
可以說馬赫迪是一個同時具有親美與親伊複雜關係的人,也因為他有這樣的背景,所以才能夠在去年當上伊拉克總統。
2018年伊拉克大選議會大選的時候,獲勝的是既反伊朗,也反美國的教士薩德爾領導的“行走者聯盟”。
但是你們看到薩德爾擔任伊拉克總統沒有?
顯然沒有嘛!
薩德爾沒有當伊拉克總統,那是因為無論是親美勢力,還是親伊朗勢力都不允許他上臺!
馬赫迪上臺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多方妥協的結果!
也由於馬赫迪在伊朗與美國之間屬於一個“中間派”,所以在美國與伊朗的鬥爭中顯的非常為難,從近期伊拉克的偏向於伊朗的動向來,馬赫迪還是親伊朗多一點。
這次伊拉克暴亂是有多方勢力參與,既有反美、反伊朗的伊拉克本土派勢力,也有反伊朗的親美派勢力。
美國的伊拉克的使館遭殃,伊朗在伊拉克的使館也遭殃,這很正常。
不過這次伊拉克暴亂本土派勢力多一點,他們要求終結伊拉克的“教派分權”制度。也就是打破總統必須由庫爾德人擔任,總統必須由什葉派擔任,議長必須由遜尼派擔任的壟斷制度。
說到底,這是伊拉克下層精英與伊拉克上層的三大派別勢力的鬥爭。
薩達姆被推翻十幾年了,伊拉克人民幸福嗎?
現在伊拉克政府在一定程度屬於外國勢力的傀儡,所謂的民主連根毛都看不到。
沒有薩達姆的伊拉克果然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