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個家庭主婦呀
-
2 # 小編虎哥
在清朝諸多后妃封號中,“全”字是最少的,但有一位皇后卻得到了這一封號,她就是咸豐生母——孝全成皇后。
這位皇后27歲封后,卻在33歲暴斃而亡,和她的死亡的有關傳說有很多,諸如道光親自處死、孝和太后下毒以及孝全皇后為讓咸豐繼位喝下催產藥等,這些傳說是怎樣的來龍去脈?孝全皇后又是為何暴斃的呢?
錢士鑑《清宮詞》中有一首提到此事:“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
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諡之曰:‘全’。”
從《清宮詞》所隱含的意思來看,孝全之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被皇太后用毒酒毒死的;一種是因孝全犯了“家法”,道光在太后的逼迫下,不得不忍痛割愛,賜死了孝全。
第一種可能,“蟻杯鴆毒兆當筵”。相傳道光十五年孝和皇太后六十歲大壽時,道光帝為討太后歡心,親自制作了皇太后“六旬壽頌”十章。
在太后寢宮壽康宮(在圓明三園之一的綺春園中)裡當眾頌讀,以為祝賀。孝全為了討皇太后和皇帝的歡心,也當場揮毫潑墨,寫成“恭和御詩十章”,獻給太后。
過了幾天,道光向太后請安時,聊起皇后賦詩祝賀的事,頗為得意。太后卻說:“皇后敏慧過人,可惜啊可惜!”道光聽到太后話中有話,很是不解,忙問何意?
太后道:“婦人以德為重,德厚方能載福,若仗著一點才藝賣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道光諾諾而退。宮中有好事者把太后的這番話添油加醋地傳到了孝全的耳裡。
孝全心生不滿,心想:“我乃堂堂皇后,又生了皇子,將來是要身登大位的,我便是皇太后的命,怎麼就沒有福份呢?”
此後,孝全每次去壽康宮請安時,都難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甚至語存譏諷。皇太后當然無法忍受,婆媳從此失和。
道光十九年冬,孝全偶感風寒,生病在床。太后親臨皇后寢宮探望,態度十分慈祥,作為兒子的道光深感欣慰。
轉眼過了春節,孝全的病漸有起色,便坐上鳳輦去給太后叩頭謝恩。婆媳二人聊得很開心,關係似乎好轉。過了幾天,太后派人送來了一瓶好酒,孝全喝後就暴崩了。
這一說法,太像故事了,事實上也出自野史,不足為信。
第二種說法,“溫成貴寵傷盤水”。“溫成”指的是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死後賜諡“溫成皇后”),年僅三十一歲就去世了。
“溫成貴寵”應指孝全像張貴妃一樣,得到了皇帝的異常寵愛,但是也像張貴妃一樣,紅顏薄命,盛年崩逝。
至於“傷盤水”三字,卻透露出其他一些資訊。“盤水”,原意是盤中之水,指靜止的水。《漢書·賈誼傳》中有“盤水加劍”。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水性平,若己有正罪,君以平法治之也。加劍,當以自刎也。”所以後來“盤水”一詞就有了“處死”的意思。
“傷盤水”三字合在一起,就是“為處死(像溫成皇后一樣的孝全)而傷心”,其主語自然是道光帝。
也就是說,孝全是被道光帝處死的(當然,很可能是被迫的)。至於箇中原因,也有著種種猜測。
猜測一,孝全曾像張貴妃一樣為自己的親屬求官,事情被治宮嚴格的孝和太后知道後,逼迫道光帝賜死孝全。
不過此說比較牽強。嬪妃為“孃家人”求官是常事,雖然違反“嬪妃不得干政”的規定,但是眾多的例子卻表明,為此而得到處分的嬪妃是很少的。
原因很簡單,能提出這種請求的嬪妃,通常都是得寵之人,皇帝頂多是委婉拒絕,不大可能有什麼懲戒的。
以張貴妃為例,她就曾為自己的伯父張堯佐求官,白天求、晚上求,纏得宋仁宗沒法,差不多已經答應了,可是因為大臣反對,最後並沒有滿足她的要求。
仁宗不但沒對她有任何責難,或許相反,內心還有所歉疚。孝全貴為皇后,又是道光帝當時最寵愛的女人,若有所求,最壞的結果也就是皇上不答應,不大可能有什麼實質性的重罰。
播放GIF
猜測二,故意早產、事敗被處死。傳說,孝全和祥妃幾乎同時懷孕,為了比祥妃早一點生下孩子,孝全暗地裡讓御醫配製了催產藥物。
孝全吃了催產藥後果然比祥妃提早六天生下了兒子,即皇四子奕詝。孝全“早”生貴子後“母以子貴”,進封為皇貴妃,進而被正式冊立為皇后。
她的兒子奕詝,也成了最重要的皇位繼承人人選。正所謂一步遲步步遲,出生在六天之後的祥妃之子五阿哥奕誴,從小就不受道光寵愛。
奕誴十五歲時被過繼給了道光的兄弟、也就是他的叔叔惇親王綿愷,喪失了繼承皇位的機會,祥妃本人也“降級”為貴人。
孝全“早產”的策略雖然佔盡先機,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後來終於有人向皇太后告發了此事。皇太后盛怒之下(豈能拿龍子的性命開玩笑!?),令道光賜死了孝全。
此一猜測,曾經非常盛行,大概是皇四子和皇五子出生僅相差六天這一巧合而引起的聯想,但是並沒有多少合理性。
過去嬰兒的成活率本來就低,而主動地讓孩子早產,無疑會大大增加嬰兒夭折的機率,可以說是一招極險的棋。
成功了固然能夠“早生貴子”佔據上風,失敗了卻有可能母子俱損,實在得不償失。且清朝的皇位傳承製度與其它皇朝不同,從來就沒有“立長”的祖制。
從邏輯上說,早生兒子還是晚生兒子,跟能否繼承皇位沒有直接的關聯,因此,這一點也不是嬪妃們爭取的重點。
此外,這一猜測用五阿哥奕誴出嗣和祥妃降位來說事,也沒什麼道理。道光帝讓奕誴出嗣給自己的兄弟諄親王綿愷,自有他的道理。
奕誴雖然只比四阿哥奕詝小六天,但兄弟二人的智力水平卻有很大的差異。
奕詝雖也有許多的缺點(後文會提到),但是有一樣是出色的——文采,讀書寫文章水平相當不錯,按照清朝皇家的標準來說,皇子會讀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優點(所以咸豐死後的諡號才會是“文宗”)。
而奕誴呢,書讀得很糟,個性也比較粗獷,自然不合“父皇”的心意。道光帝想出的讓奕誴出嗣的辦法,可以說相當高明。
既明白地表示“五阿哥”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等於變相地對他進行了保護,免除了手足相殘的悲劇,同時又保證了他一生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奕誴名義上的“父親”綿愷,在奕誴出繼的時候已經去世,奕誴不但得到了一個現成的爵位,而且還有大筆的花不完的錢。
對於這個才具一般的兒子,道光帝也算是費盡心思,給他做了最好的安排。
至於奕誴的生母祥妃,後來的確一度被降為貴人;不過,被道光帝降位的嬪妃,並不是只有祥妃一人。
實際上,道光帝是清朝的皇帝中給妃嬪降位最多的一個,最極端的,可以從貴妃直降到貴人(成貴妃)。
這可能跟這位皇帝喜怒無常的脾氣有關,而與祥妃比孝全晚幾天生兒子,沒什麼關係。
雖然關於“早生貴子”的說法很可能是無稽之談,但是關於孝全的另外一個事實卻值得注意。
在她當皇后的六年時間裡,道光帝的後宮嬪妃們沒有生下過一個兒女,而此前她們生育了六男六女,孝全去世後也生了三男四女。是巧合?還是孝全使用了陰險的手段?
在陰森恐怖的後宮裡“一切皆有可能”。孝全是否因為某次行事不密被太后或者道光帝發現,最終被賜死呢?關於這一點,有一個“毒魚宴”的故事比較流行。
道光晚年,在考慮皇位繼承人的時候,誰都能看出,有資格成為皇太子的只有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訢兩人。
奕詝雖然是皇后所生,既是嫡子,又是實際上的長子,但從個人條件來說,不論是相貌,還是聰明度,不論是文才,還是武功,都遠不及奕訢。
這一點,就足以引起一心想讓兒子當皇帝的孝全皇后的嫉恨和不安。
據野史記載,一天,奕詝和奕訢哥兒倆在孝全居住的鐘粹宮玩耍,孝全留奕訢吃飯。臨近開飯,孝全偷偷叫來兒子奕詝,讓他不要吃桌上的魚。
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聽從,孝全只好把圖謀告訴了他。但奕詝與奕訢感情很好,吃飯奕訢要夾魚吃,奕詝就在桌子底下使勁踹他的腳。
聰明的奕訢當然明白其意,就沒有動筷吃魚。恰巧此時宮裡有隻貓跑來吃魚,吃完後就倒地死了。
此事驚動了皇太后。查清真相後,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賜死孝全。道光雖然不捨得,但母命難違,不得不賜孝全自盡。
關於孝全皇后的死因雖然有種種猜測,但是因為能夠作為證據的資料實在太少,所以至今也都是傳說而已,沒有定論。
不過,以上幾種說法,都和她的婆婆孝和太后有關,所以有必要把這位老太太也交代一下。這位孝和太后並不是道光帝的生母。
道光帝是嘉慶帝的第一位皇后所生,嘉慶二年這位皇后就去世了,嘉慶於是就讓孝和繼任皇后。
道光當皇子的時候,孝和一直對他很好,雖然她自己也生了兩個兒子(其一就是奕誴過繼的父親諄親王綿愷),但是當嘉慶皇帝在避暑山莊突然駕崩,一時找不到遺詔時,孝和卻主動傳旨讓道光繼位。
由於孝和在關鍵時刻的支援,道光帝對這位“繼母”尊重有加,不但尊她為太后,而且非常孝順。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是,孝和太后去世時,道光本人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
可是他還堅持按照兒子的禮節在靈前盡孝,以至於消耗了過多的體力,沒過一年自己也駕崩了。
道光帝在孝和太后死後還能不顧性命地盡孝,在太后生前不敢違拗,那是完全說得通的,那麼多的傳說故事把孝全之死歸因於孝和太后,原因大概就在於此。
透過眾多的傳說故事,我們也可以猜測一下孝全本人的性格特徵。有清一代,得到“全”做封號的妃嬪實在稀少。
孝全從嬪位開始就得此封號,她本人的才貌雙全,才華外露,不言自明。靠著道光帝所重視的“全”字,孝全二十七歲登上後位,可謂少年得志。
但也難免會鋒芒太露,令人側目。碰到孝和這麼一位強勢的婆婆,孝全還不知收斂,最後傳出因“賀壽詩”、“毒魚宴”等等引起的“賜死”慘劇,可見積怨非止一日、也非止一端。或許可以說,孝全的悲劇,也是她自身性格的悲劇。
-
3 # 吳學華看天下
孝全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道光朝第一位皇貴妃,第三任皇后,咸豐帝生母,曾祖父為乾隆朝駐藏將軍成德, 祖父為穆克登布,父親為清朝蘇州駐防將軍、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頤齡。
鈕祜祿氏不管生前死後都極受道光帝的寵愛及重視,從全嬪,3個月後升全妃,一年後以17歲稚齡超越所有老資格嬪妃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全貴妃,而後皇貴妃,直至母儀天下的皇后。她死後其子奕詝(後來的咸豐帝)能順利擊敗其他皇子最終繼承大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道光對她愛屋及烏,也因為孝全成皇后與道光帝感情極深,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關於孝全皇后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野史都說皇后死於非命,且矛頭都指向婆婆孝和皇太后。 被迫自殺孝和睿皇后此說法有兩個版本,一是為父乞官被太后責備,羞愧自殺。《清宮詞》中第二首寫孝全成皇后的詩云: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諡之曰:‘全’。”照這首詩看,孝全皇后暴崩,似是新年宮中家宴,酒中為人下毒所致。但“溫成貴寵傷盤水”兼用宋仁宗張貴妃恃寵稱驕及慶曆八年(1048年)近侍作亂縱火,曹皇后率宮人救火擒賊的故事,含沙射影,牽連到了孝和皇太后。史載:宋仁宗張妃頗與聞外事,曾為其伯父堯佐乞官,或者孝全皇后亦有類似的舉動,為父親頤齡向道光帝求官,而孝和皇太后有所責備,孝全皇后因而羞懼服毒。真相究竟如何,沒有人敢再追查下去,只能不了了之,誠所謂“宮闈事秘,莫得聞矣”! (闢謠:皇后父頤齡早在道光十四年以前就過世) 《清朝野史大觀》中還有一種說法,即謀害奕訢陰謀敗露,被迫自殺。奕訢(即後來的恭親王)是道光帝的靜貴妃(後諡孝靜成皇后)所生,文武雙全,而且聰明過人,後來更支援洋務運動,和西方人(華人蔑稱為“洋鬼子”)接近,有“鬼子六”之稱;而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則軟弱無能,一副老好人模樣,難堪大任,道光帝原先最中意奕訢,有意立他為嗣。孝全皇后為確保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皇位,遂擺下毒魚宴,企圖毒死奕訢。一天,奕訢正好來孝全皇后和奕詝所住的鐘粹宮找奕詝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訢之母靜貴妃,說讓奕訢在自己寢宮裡吃飯。臨近開宴,皇后偷偷叫來兒子奕詝,讓他不要吃桌上的魚。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聽從,皇后只好把圖謀告訴了他。但奕詝忠厚仁慈,且與奕訢關係最好,所以在吃飯時,當奕訢要夾魚吃時,他狠命地踩了奕訢一腳,如此數次,聰明的奕訢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沒有要吃魚。皇后的圖謀沒有得逞。這時,皇后宮中的一隻貓在桌底下吃了奕訢吃掉下來的魚骨頭,但吃完沒多久,就突然狂竄起來,沒跑多遠就倒地而死。奕訢大驚,回家告訴了母親靜貴妃,靜貴妃也大吃一驚,忙去告訴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賜死皇后。道光帝雖然不捨得皇后,但母命難違。孝全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保全,只好自盡。 (闢謠:孝全成皇后是病逝,具體細節見下面的“死因真相”)然而這兩種說法都有著極大的硬傷:孝全的家族極其顯貴,其祖為清朝著名將軍,戰功顯赫,其父擁有世襲爵位,更在實際職務上官至從一品的駐防將軍,孝全並沒有為其父乞官的必要。二來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當時既是道光帝的嫡子,又是長子,很難想象同為嫡長子的道光帝會偏心庶子。 且終道光一朝,孝全皇后所獲盛寵也遠非奕訢之母靜貴妃所能稍及,且當時奕詝身體尚且健康(他受傷坡腳是在孝全皇后去世後),據說面貌也頗似皇后,且一直有“仁孝”之名,綜上所述,起碼在孝全皇后還在世時,奕訢並沒有形成對奕詝的威脅,很難想象道光會在孝全皇后還在世就屬意奕訢。孝全皇后沒有必要冒著嚴酷的清朝家法謀害一個年幼的庶子;更何況,孝全皇后已經母儀天下,就算將來她的兒子不登大寶,無論哪一個皇子繼位,她都是名正言順的母后皇太后,無論從哪一方面評論,毒害庶子都經不起推敲。另一個原因則是這樣說的:孝全皇后當年在做“全貴妃”生下皇四子的時候搗了鬼。全貴妃原本的預產期,在生下皇五子的祥妃之後。但當時皇長子早逝,誰要是先生下了兒子,誰的兒子就是事實上的庶長子,日後能問津帝位。於是全貴妃就暗中找了太醫,軟硬兼施,逼著太醫配製了催產藥物,終於比祥妃提前七天生下了兒子。——世上沒有不漏風的牆,皇太后與皇后婆媳反目,皇后又失了權,於是就有人向皇太后報告了這個多年前的隱秘。此事一發,皇太后更不能容忍,於是逼著皇后自盡。 (闢謠:咸豐皇帝並非早產兒,是足月生產,有檔案《全貴妃遇喜檔》為證,記錄了全貴妃懷孕生子的前後,“道光十年八月有孕,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在圓明園湛靜齋生下四阿哥”) 不過,在眾多說法中,這種說法倒是最站不住腳的。且不說清宮中對后妃生育管理極嚴;也不說以那年頭足月嬰兒尚且極低的成活率,焉有哪個後宮女人願意主動讓自己的兒子“早產”,增加夭折的機率;就是這種說法的理論根據——事實上的庶長子能夠問津帝位,其母能夠爬上皇后之位,就已經很不對頭。清朝皇位傳承與其它皇朝不同,從來沒有“立長”的祖制。況且皇四子出生時,佟佳皇后還活得很精神,一點也沒有提早死掉空出後位的跡象。 -
4 # 曾經故事
孝全皇后,鈕祜祿氏,滿州鑲黃旗人,出身高貴,祖上三代都是著名將領。幼年時,隨父前往姑蘇任職,受到江南水鄉的薰陶,鈕祜祿氏比起統領滿人多了些靈秀之氣。
鈕祜祿氏十五歲時,入宮為妃,一開始被封“嬪”,並且得到了賜號“全”。而此後機會每年都會晉升,甚至到了26歲,她已經是皇貴妃了,在死了兩任皇后以後,27歲的鈕祜祿氏憑藉超寵愛,順理成章做了皇后。
人們都推測,道光愛孝全皇后,才愛屋及烏疼兒子咸豐,也是不無道理的。
然而到了1840年,皇后年僅三十三歲就去世了,可能就是因為死的太突然了,民間多有揣測。例如,說她是被太后逼殺的。而這種說法,恰恰出自沒有考證的野史中,且所秉持的理由(一是皇后為父親求官;二是皇后謀害庶子)都因不符合大背景而牽強。
事實究竟如何,以下《清實錄》記載或許能說明點問題:(只提取相關語句)
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十七日:(上)進膳畢。幸湛靜齋。視皇后疾。(這是記錄那天皇帝乾的每件事,以句號隔開。同時可見,但是皇后就病了。)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六:奉皇太后臨視皇后疾。(當時可能已經病的不輕了,太后也在關心。)
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丑時,皇后崩。(皇后死在了冬季的凌晨。)
-
5 # 浮生若淺
她是道光帝的第三任皇后,也是道光帝最愛的女人。但為何在封后僅六年,便離世了?這其中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
孝全皇后其人孝全皇后鈕鈷祿氏,雖然也是鈕鈷祿氏,但她所在的鈕鈷祿氏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支,與她婆婆孝和睿皇后所在的鈕鈷祿氏並沒什麼關係。
道光二年,鈕鈷祿氏透過選秀被冊封為全嬪,這嬪位還沒坐熱,道光三年二月,全嬪晉封全妃,這樣快速的晉升,足以說明她十分得到道光帝的盛寵了。
道光四年,全妃懷孕,道光帝大喜,晉全妃為全貴妃。這距離鈕鈷祿氏入宮還不到兩年,晉升速度可以說是飛速了啊!道光四年、六年、十一年分別生下皇三女(11歲夭折)、皇四女壽安固倫公主、皇四子奕詝(咸豐帝)。
道光十三年,孝慎成皇后病逝,同年,全貴妃被晉為皇貴妃,攝六宮事。道光十四年,全皇貴妃正式冊立為後。但在道光二十年時,孝全皇后在圓明園病逝,年僅33歲。此時距離她封后僅六年。
孝全皇后死因的幾種猜測根據史料,孝全皇后死因有兩種猜測:被迫自殺以及太后下毒。
被迫自殺
關於被迫自殺有幾種猜測:
1、為父乞官遭拒絕,羞憤自殺。但這種說法站不住,孝全皇后的父親在她立後之前已經去世了;
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2、為保住自己親生兒子奕詝的地位,企圖謀害能力優秀的奕訢(靜貴妃所生)陰謀敗露,被迫自殺。
3、為了爭奪成為皇長子,在鈕鈷祿氏還是全貴妃時,生奕詝時,給自己下了催產藥,導致奕詝早產,順理成章成為長子。後事情敗露,太后大怒,逼迫其自殺。
太后下毒
孝和太后與孝全皇后關係一直不睦。道光十九年,孝全皇后染病,在其養病期間,太后瞅準機會,賜給了孝全皇后一杯毒酒。
阿淺說綜合上述的原因揣測,矛頭都直指一個人,那就是太后(孝和睿皇后)。太后與孝全皇后之前的婆媳矛盾是確實存在的。孝全皇后才華能力不俗,而太后反而不喜歡這樣的才能,加之後宮其他方面事務,綜合之下兩人矛盾直線升級。但是太后是否真的下毒毒殺孝全皇后,未有確鑿的證據指向,這也成為了一樁謎案。
各位看官,你們覺得呢?
回覆列表
在清朝諸多后妃封號中,“全”字是最少的,但有一位皇后卻得到了這一封號,她就是咸豐生母——孝全成皇后。
這位皇后27歲封后,卻在33歲暴斃而亡,和她的死亡的有關傳說有很多,諸如道光親自處死、孝和太后下毒以及孝全皇后為讓咸豐繼位喝下催產藥等,這些傳說是怎樣的來龍去脈?孝全皇后又是為何暴斃的呢?
錢士鑑《清宮詞》中有一首提到此事:“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
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諡之曰:‘全’。”
從《清宮詞》所隱含的意思來看,孝全之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被皇太后用毒酒毒死的;一種是因孝全犯了“家法”,道光在太后的逼迫下,不得不忍痛割愛,賜死了孝全。
第一種可能,“蟻杯鴆毒兆當筵”。相傳道光十五年孝和皇太后六十歲大壽時,道光帝為討太后歡心,親自制作了皇太后“六旬壽頌”十章。
在太后寢宮壽康宮(在圓明三園之一的綺春園中)裡當眾頌讀,以為祝賀。孝全為了討皇太后和皇帝的歡心,也當場揮毫潑墨,寫成“恭和御詩十章”,獻給太后。
過了幾天,道光向太后請安時,聊起皇后賦詩祝賀的事,頗為得意。太后卻說:“皇后敏慧過人,可惜啊可惜!”道光聽到太后話中有話,很是不解,忙問何意?
太后道:“婦人以德為重,德厚方能載福,若仗著一點才藝賣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道光諾諾而退。宮中有好事者把太后的這番話添油加醋地傳到了孝全的耳裡。
孝全心生不滿,心想:“我乃堂堂皇后,又生了皇子,將來是要身登大位的,我便是皇太后的命,怎麼就沒有福份呢?”
此後,孝全每次去壽康宮請安時,都難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甚至語存譏諷。皇太后當然無法忍受,婆媳從此失和。
道光十九年冬,孝全偶感風寒,生病在床。太后親臨皇后寢宮探望,態度十分慈祥,作為兒子的道光深感欣慰。
轉眼過了春節,孝全的病漸有起色,便坐上鳳輦去給太后叩頭謝恩。婆媳二人聊得很開心,關係似乎好轉。過了幾天,太后派人送來了一瓶好酒,孝全喝後就暴崩了。
這一說法,太像故事了,事實上也出自野史,不足為信。
第二種說法,“溫成貴寵傷盤水”。“溫成”指的是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死後賜諡“溫成皇后”),年僅三十一歲就去世了。
“溫成貴寵”應指孝全像張貴妃一樣,得到了皇帝的異常寵愛,但是也像張貴妃一樣,紅顏薄命,盛年崩逝。
至於“傷盤水”三字,卻透露出其他一些資訊。“盤水”,原意是盤中之水,指靜止的水。《漢書·賈誼傳》中有“盤水加劍”。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水性平,若己有正罪,君以平法治之也。加劍,當以自刎也。”所以後來“盤水”一詞就有了“處死”的意思。
“傷盤水”三字合在一起,就是“為處死(像溫成皇后一樣的孝全)而傷心”,其主語自然是道光帝。
也就是說,孝全是被道光帝處死的(當然,很可能是被迫的)。至於箇中原因,也有著種種猜測。
猜測一,孝全曾像張貴妃一樣為自己的親屬求官,事情被治宮嚴格的孝和太后知道後,逼迫道光帝賜死孝全。
不過此說比較牽強。嬪妃為“孃家人”求官是常事,雖然違反“嬪妃不得干政”的規定,但是眾多的例子卻表明,為此而得到處分的嬪妃是很少的。
原因很簡單,能提出這種請求的嬪妃,通常都是得寵之人,皇帝頂多是委婉拒絕,不大可能有什麼懲戒的。
以張貴妃為例,她就曾為自己的伯父張堯佐求官,白天求、晚上求,纏得宋仁宗沒法,差不多已經答應了,可是因為大臣反對,最後並沒有滿足她的要求。
仁宗不但沒對她有任何責難,或許相反,內心還有所歉疚。孝全貴為皇后,又是道光帝當時最寵愛的女人,若有所求,最壞的結果也就是皇上不答應,不大可能有什麼實質性的重罰。
猜測二,故意早產、事敗被處死。傳說,孝全和祥妃幾乎同時懷孕,為了比祥妃早一點生下孩子,孝全暗地裡讓御醫配製了催產藥物。
孝全吃了催產藥後果然比祥妃提早六天生下了兒子,即皇四子奕詝。孝全“早”生貴子後“母以子貴”,進封為皇貴妃,進而被正式冊立為皇后。
她的兒子奕詝,也成了最重要的皇位繼承人人選。正所謂一步遲步步遲,出生在六天之後的祥妃之子五阿哥奕誴,從小就不受道光寵愛。
奕誴十五歲時被過繼給了道光的兄弟、也就是他的叔叔惇親王綿愷,喪失了繼承皇位的機會,祥妃本人也“降級”為貴人。
孝全“早產”的策略雖然佔盡先機,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後來終於有人向皇太后告發了此事。皇太后盛怒之下(豈能拿龍子的性命開玩笑!?),令道光賜死了孝全。
此一猜測,曾經非常盛行,大概是皇四子和皇五子出生僅相差六天這一巧合而引起的聯想,但是並沒有多少合理性。
過去嬰兒的成活率本來就低,而主動地讓孩子早產,無疑會大大增加嬰兒夭折的機率,可以說是一招極險的棋。
成功了固然能夠“早生貴子”佔據上風,失敗了卻有可能母子俱損,實在得不償失。且清朝的皇位傳承製度與其它皇朝不同,從來就沒有“立長”的祖制。
從邏輯上說,早生兒子還是晚生兒子,跟能否繼承皇位沒有直接的關聯,因此,這一點也不是嬪妃們爭取的重點。
此外,這一猜測用五阿哥奕誴出嗣和祥妃降位來說事,也沒什麼道理。道光帝讓奕誴出嗣給自己的兄弟諄親王綿愷,自有他的道理。
奕誴雖然只比四阿哥奕詝小六天,但兄弟二人的智力水平卻有很大的差異。
奕詝雖也有許多的缺點(後文會提到),但是有一樣是出色的——文采,讀書寫文章水平相當不錯,按照清朝皇家的標準來說,皇子會讀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優點(所以咸豐死後的諡號才會是“文宗”)。
而奕誴呢,書讀得很糟,個性也比較粗獷,自然不合“父皇”的心意。道光帝想出的讓奕誴出嗣的辦法,可以說相當高明。
既明白地表示“五阿哥”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等於變相地對他進行了保護,免除了手足相殘的悲劇,同時又保證了他一生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奕誴名義上的“父親”綿愷,在奕誴出繼的時候已經去世,奕誴不但得到了一個現成的爵位,而且還有大筆的花不完的錢。
對於這個才具一般的兒子,道光帝也算是費盡心思,給他做了最好的安排。
至於奕誴的生母祥妃,後來的確一度被降為貴人;不過,被道光帝降位的嬪妃,並不是只有祥妃一人。
實際上,道光帝是清朝的皇帝中給妃嬪降位最多的一個,最極端的,可以從貴妃直降到貴人(成貴妃)。
這可能跟這位皇帝喜怒無常的脾氣有關,而與祥妃比孝全晚幾天生兒子,沒什麼關係。
雖然關於“早生貴子”的說法很可能是無稽之談,但是關於孝全的另外一個事實卻值得注意。
在她當皇后的六年時間裡,道光帝的後宮嬪妃們沒有生下過一個兒女,而此前她們生育了六男六女,孝全去世後也生了三男四女。是巧合?還是孝全使用了陰險的手段?
在陰森恐怖的後宮裡“一切皆有可能”。孝全是否因為某次行事不密被太后或者道光帝發現,最終被賜死呢?關於這一點,有一個“毒魚宴”的故事比較流行。
道光晚年,在考慮皇位繼承人的時候,誰都能看出,有資格成為皇太子的只有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訢兩人。
奕詝雖然是皇后所生,既是嫡子,又是實際上的長子,但從個人條件來說,不論是相貌,還是聰明度,不論是文才,還是武功,都遠不及奕訢。
這一點,就足以引起一心想讓兒子當皇帝的孝全皇后的嫉恨和不安。
據野史記載,一天,奕詝和奕訢哥兒倆在孝全居住的鐘粹宮玩耍,孝全留奕訢吃飯。臨近開飯,孝全偷偷叫來兒子奕詝,讓他不要吃桌上的魚。
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聽從,孝全只好把圖謀告訴了他。但奕詝與奕訢感情很好,吃飯奕訢要夾魚吃,奕詝就在桌子底下使勁踹他的腳。
聰明的奕訢當然明白其意,就沒有動筷吃魚。恰巧此時宮裡有隻貓跑來吃魚,吃完後就倒地死了。
此事驚動了皇太后。查清真相後,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賜死孝全。道光雖然不捨得,但母命難違,不得不賜孝全自盡。
關於孝全皇后的死因雖然有種種猜測,但是因為能夠作為證據的資料實在太少,所以至今也都是傳說而已,沒有定論。
不過,以上幾種說法,都和她的婆婆孝和太后有關,所以有必要把這位老太太也交代一下。這位孝和太后並不是道光帝的生母。
道光帝是嘉慶帝的第一位皇后所生,嘉慶二年這位皇后就去世了,嘉慶於是就讓孝和繼任皇后。
道光當皇子的時候,孝和一直對他很好,雖然她自己也生了兩個兒子(其一就是奕誴過繼的父親諄親王綿愷),但是當嘉慶皇帝在避暑山莊突然駕崩,一時找不到遺詔時,孝和卻主動傳旨讓道光繼位。
由於孝和在關鍵時刻的支援,道光帝對這位“繼母”尊重有加,不但尊她為太后,而且非常孝順。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是,孝和太后去世時,道光本人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
可是他還堅持按照兒子的禮節在靈前盡孝,以至於消耗了過多的體力,沒過一年自己也駕崩了。
道光帝在孝和太后死後還能不顧性命地盡孝,在太后生前不敢違拗,那是完全說得通的,那麼多的傳說故事把孝全之死歸因於孝和太后,原因大概就在於此。
透過眾多的傳說故事,我們也可以猜測一下孝全本人的性格特徵。有清一代,得到“全”做封號的妃嬪實在稀少。
孝全從嬪位開始就得此封號,她本人的才貌雙全,才華外露,不言自明。靠著道光帝所重視的“全”字,孝全二十七歲登上後位,可謂少年得志。
但也難免會鋒芒太露,令人側目。碰到孝和這麼一位強勢的婆婆,孝全還不知收斂,最後傳出因“賀壽詩”、“毒魚宴”等等引起的“賜死”慘劇,可見積怨非止一日、也非止一端。或許可以說,孝全的悲劇,也是她自身性格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