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加餐

    一代文豪歐陽修

    一番品:不像聖賢更像一個俗人

    首先歐陽修是個俗人?這一點也許會引發很多人第一次這樣思考。通常我們印象中的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大文豪、大歷史學家,而且還編過《新唐書》和《新五代史》。這樣一位響噹噹的歷史文化名人,他怎麼會是個世俗的人呢?

    歐陽修

    歐陽修剛剛考中科舉做官那會兒,他住在洛陽,愛喝酒、愛賞花、愛往歌妓堆裡扎。朋友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逸佬”。這個“逸”,就是驕奢淫逸的“逸”。你可以想象,年輕的歐陽修在朋友眼裡是一副什麼形象。

    歐陽修的詞,也有相當一部分屬於豔詞,比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再比如“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如果不是在脂粉堆裡久泡玩味,斷然是無法信手拈來的。比他晚一輩的人,像司馬光那樣的聖賢人物,就肯定不會去做這種調調兒的詞。

    司馬光

    更聳人聽聞的是,歐陽修一生居然兩次受到過亂倫的指控。一次被人指控他與外甥女,還有一次指控是他和她的兒媳婦。當然了,這類指控都是查無實據,只能是作為野史的捕風捉影來定論,未必能證明歐陽修的私生活真的不檢點。但是,他寫了那麼多豔詞俗曲流傳在外,即使指控都是汙衊,但種種流言蜚語安在他身上,也多少讓人將信將疑,起碼個人的私德被人詬病了千古。

    明典籍中的歐陽修

    那作為一任官員,一位政治家的歐陽修,其表現又怎麼樣呢?恐怕也只能說是表現平平,談不上有多突出。至少與同時期官場上的那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范仲淹相比較,無論是在文治武功還是治國韜略上都相差甚遠。

    范仲淹

    歐陽修一生官位也並不小,與宋仁宗皇相伴整整34個年頭。對皇帝,他是既敬畏又忠誠,偶爾也拍拍皇帝的馬屁,這與那些一般的世俗官僚相比,並沒有什麼太多的不同。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贍養老母親,歐陽修努力工作,渴望升官,渴望得到更高的薪資待遇。政治品格,只能說是正常,沒有汙點,也沒有亮點。就這麼一個人,一個與世俗大眾毫無二致之人。

    講到這裡,一個問題就產生了。歐陽修憑啥有那麼高的歷史地位?可是他怎麼就成了一代文宗呢?甚至曾國藩還把他列為“千古三十二聖哲”之一。

    曾文正公

    二番品:聖者聖其心

    歐陽修之所以有那麼高的歷史地位,是因為他為中國文化創造性地明確了三個原則,

    那就是:正統理論、忠君思想、名節觀念。

    具體的理論,這裡不做贅述。簡單理解就是三件事:

    當皇帝的,你是不是符合那個一以貫之的歷史標準?這是正統理論。

    當臣子的,你是不是徹底的,無保留地忠於皇帝?這是忠君思想。

    每一個普通人,你是不是按照嚴格的道德標準度過一生?這是名節觀念。

    歐陽修

    這些原則,讓當代的我們聽起來,肯定覺得很腐朽。但是在歐陽修身後的一千多年裡,中國文化的這些基本原則,就是從歐陽修這兒明確起來的。至少他是使這些原則在社會文化和政治生活中,形成、固化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就拿忠君思想來說,宋代之前的儒家,多多少少還認為,忠君,不是一個絕對的道德要求。比如孔子倡導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隱含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如果“君不君”則“臣”也就不”臣”了。之後的孟子則說的更為直白,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大意是: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馬,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強盜仇敵。在早期傳統的儒家看來,你忠君的同時,皇帝也得是那麼回事才行。皇帝太不像話,上天是要換人當皇帝的。從漢朝到五代十國,換皇帝的戲碼反覆上演,背後其實是有這麼個理論在支撐的。

    儒學二聖

    但是,到了歐陽修這裡,忠君就變成了無條件的了。確實,宋代以後,中國的內部果然就沒有成功篡位的臣子了。思想轉彎就是從歐陽修這裡開始的。

    正統、忠君、名節,這些詞在我們這代人聽起來非常迂腐。那歐陽修是個迂腐的人嗎?還真不是。在歐陽修那裡,這一套觀念系統,其實是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解決什麼?解決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

    在北宋那一代知識分子看來,五代十國時期,雖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皇帝換了一大把。那個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部下殺皇帝就像殺豬一樣稀鬆平常。這樣的世道誰願意在裡面生存,不但皇帝的寶座保不住,老百姓也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歐陽修

    那怎麼辦呢?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搞了一個杯酒釋兵權,但也只能是一個權宜之計,並不是長久的辦法。要想社會徹底轉型,從亂世變成一個穩定的社會,最終還得在思想上轉彎子。所以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宋代的儒家,最終搞出了全套的理學體系,這是最大的政治背景。而歐陽修,就是這個思想轉型的始作俑者。更準確地說,正統理論、忠君思想、名節觀念,這不是歐陽修一個人的發明,這是儒家思想演化到宋代這個時期,出現的一個共識。歐陽修只是系統地、準確地、持之以恆地把它表達了出來而已。

    杯酒釋兵權

    這個觀念系統就很有意思了,普通人被私德約束,士大夫被名節約束,大臣被忠君思想約束,君主被正統約束。這套東西,最終為每一個華人,尤其是上層士大夫,確立了一套環環相扣的行為準則。道德,不再是私德,每個人的道德和一個更大、更宏觀、更超越時空的價值聯絡起來了。

    三番品:賢者行其道

    之前娛樂君曾發過一篇關於岳飛的文章,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當時就提到了一則歐陽修和狄青的故事。北宋年間,有一個著名的將軍叫狄青,這是一個從奴隸到將軍的傳奇人物。皇帝把他提拔為武裝部隊最高指揮官,就是樞密使。這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一個武將能到這樣的位置,本來是一段非常難得的佳話。但是歐陽修不幹,三天兩頭給皇帝打報告趕狄青下臺。

    狄青

    是因為歐陽修覺得狄青這個人差勁嗎?並不是。

    歐陽修這麼做,一方面是對國家負責,他認為武將掌握軍權對國家不利,對皇帝不利。這個教訓五代十國時期有的是。另一方面,他認為這也是為狄青好。他擔心狄青這樣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武將,原則性不強,被手下蠱惑,一旦像趙匡胤那樣黃袍加身,變成了亂臣賊子,丟了晚節,就可惜了一世英名。在歐陽修看來,他是在保護狄青。

    還有一個事,歐陽修還對我們大家都很熟的包拯包青天過過招。

    是這麼回事:包拯曾經彈劾過當時的財政部長,趕他下臺。皇帝說,你覺得他不行,那你自己幹唄。包拯說,可以啊,我幹就我幹。

    這本來沒啥吧?歐陽修又不幹了。他跳出來說,你彈劾別人,然後取而代之,那你原來彈劾他的動機就存疑。這就是有損名節的大事啊,所以這個財政部長,你不能當。

    包拯

    你看,這兩個故事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歐陽修和他攻擊的物件之間,沒有什麼私人過節;

    第二,歐陽修也不認為他攻擊的物件,有什麼私德上的過錯。

    歐陽修對他們發難的原因,是對方的行為,有損“名節”。換句話說,就是你的這些行為在私德上沒有過錯,只是和那些更高、更大、更久遠的原則衝突了。

    知味回甘:世俗之人的自我修養

    說到這兒你就明白了,歐陽修強調的名節,不是用來欺負普通人的,不像理學發展到後面,非要女人裹小腳,而是束縛那些大人物,那些肩負社會責任的人的。這哪裡是迂腐?這是歐陽修那一代知識分子對華人行動規範的重要貢獻。

    一個俗人,也能成為聖賢,所以並不是說你要活得毫無瑕疵。

    歐陽修的一生,其實給我們示範了一條世俗之人也可以登上人生高峰的道路。

    簡單說就是四條:

    第一,精準地判斷出時代的問題;

    第二,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潛在共識;

    第三,嘗試把這個共識清晰地表達出來;

    第四,堅持這個共識,把它變成你判斷一切事情的清晰原則。

    歷史從來都不會辜負這樣的判斷者、表達者和堅持者。

    歐陽修

    參考:《歐陽修傳》章敬平

  • 2 # 舊時樓臺月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這個詞彙就經常被提及並且使用。“文人墨客”是什麼意思呢?文人,一種意思是指周之先祖。在《詩.大雅.江漢》裡有寫:“告之文人。”一種意思是指會讀書能寫文章的人。

    在《與吳質書》裡有寫:“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由於各歷史王朝統治者的刻意引導,文人變成了只會讀書、只讀書的讀書人,就像韓邦慶在《海上花列傳》中說的:“而那些封建舊文化培養出來的文人墨客、風流雅士,置國事與不問整天吃花酒做豔詩。”漸漸的,文人變成了只讀書做文章的讀書人的代名詞。

    其實縱觀古今,有很多文人墨客,他們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在很多領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不僅僅是文人還是“能人”。他們的身份不只是文人還身兼數職。在歷史長河中,有太多的文人,他們除了詩詞文章做得好,而且還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

    (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內政外交愛國左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們所熟知的第一部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離騷》中的名句。這首詩詞的作者屈原不但能寫《離騷》,還是內政外交的愛國左徒官。他擔任左徒官的時候,諸侯國秦國異常強大,為了擴張版圖不斷的攻伐各國。屈原認為聯合六國的力量一同對付強大的秦國是當下最有效的保護國家的辦法。

    懷王十一年,屈原終於透過不斷的奔波和自己舌戰群儒的口才成功的聯合了諸侯六國,一同對抗強大的秦國,楚、魏、韓、趙、燕、齊六個諸侯國的君王都在楚國的郢都聚首,當時,楚國的強盛僅次於秦國,他們都讓楚懷王做聯盟的首腦。聯盟的力量如同屈原的設想一樣制止了強大諸侯秦國的擴張攻伐。同時,屈原更是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內政外交都交給屈原處理。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之後,秦國的相國就謀劃挑唆楚國的昏聵的貴族一同陷害屈原並且瓦解了六國聯盟。也就是在屈原遭受貶低陷害的時候,創作了一篇偉大的著作楚辭《離騷》。

    這首楚辭是屈原自述的政治生涯的傳記,透過浪漫抒情的方式敘述自己的事蹟和抱負;賦、比、興這三種修辭方式靈活的結合相互轉換是這篇文章言語表達的主要特點,無論是對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還是描繪一些香草等事物的特徵都採用了大量的誇張浪漫主義手法來表現,引用許多神話傳說,展開幻想的多彩小翅膀讓《離騷》的浪漫主義色彩更加豐富。

    《離騷》全詩共有九個部分,十四個意段。主要是敘述了屈原回顧之前的生活經歷,闡述了詩人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立志要報效國家,愛護百姓。他看到百姓們飽受戰爭之苦,力勸楚懷王任人唯賢,在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中,不斷地遇到的挫折以及不氣餒不退縮不斷的積極自修,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因為詩人的見解和政治思想不溶於當時的世家貴族,不被他們理解,受到他們的誣陷排擠,不願屈服,陷入孤獨和絕望的境地。

    後來,受到姐姐的勸誡,跟重華暢談,並接受靈氛和巫咸的建議,離開楚國,卻又有愛國之心的矛盾不忍心放棄自己熱愛的祖國而離開,片尾期盼著懷王能夠回心轉意並且展開美好的幻想願景。全篇反映出作者屈原對於振興楚國的濃烈的願景,他的愛國感情像熱戀的男女一樣痴狂,並且整首詩都在無情的斥責國家昏聵無能佔用資源的世人貴族和揭露當時權高腐敗的暗黑勢力和糜爛的政治前景。

    屈原左徒官雖後期不得重用,為國家腐敗無力挽救投江自盡,卻也在前期展現了他內政外交的政治手腕,聯合六國抗秦。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他不失為政治領域的領頭羊,佼佼者。

    (二)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中郎將相如平定西南夷

    “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一曲獨具特色的《鳳求凰》幫助司馬相如贏得自己心上人的眷顧相隨,也為後代青年男女的戀愛自由和婚姻自由豎起了一面旗幟,也曾促成無數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更為後世文壇常用,多次被《西廂記》、《牆頭馬》、《玉簪記》、《琴心記》等等文學作品所使用。

    這部作品使用了通體比興的手法,不單單是包含了熱情而又濃烈的求偶情感,還透過比興的手法描繪了兩個主人公的非凡理想、默契的知音和高尚的旨趣等等豐富的意義含韻。

    整首詩集言語淺簡,深含寓意;感情熱烈而又奔放,纏綿而又深摯,結合了楚辭的旖旎綿邈以及漢代民歌的明快清新於一體,此篇詩集不失為一部鉅作,但是我們的詩人司馬相如不單單文采出眾。

    在漢武帝時期,他還曾先後任職於郎官、中郎將,在任郎官之時,恩威並施釋出《諭巴蜀檄》,安撫巴蜀百姓,收復巴蜀民心,在任中郎將的時候,他受命持節出使西南夷,籠絡西南蠻夷,平定西南夷期間,將舊有的關隘拆除,擴大了西漢邊關。並且,將靈關道開通,在孫水之上搭建橋樑直接聯通笮、邛。所以,他不單只是文采出眾的文人墨客,還有其政治手腕安內攘外。

    (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代奸雄平定中原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首詩詞是曹操求賢若渴於天下的明確表現。

    據說,這篇詩詞是曹操赤壁之戰前後所做,跟曹操其他詩作相同,具有非常強烈的政治性質,都會跟曹操當下的政治策略和路線相吻合,這首詩詞的政治意義和內容都新增在濃烈的抒情意境中,整首詩使用了比興的修辭手法,寓理於情,充分地發揮了詩歌的特長,以情動人。

    當時,他釋出了各種舉賢令來充沛自己的陣營,並透過詩詞宣傳他的主張。曹操的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在《短歌行》中使用對情人翹首以盼的飢渴來做比喻,顯示他急切而又熱烈的情感。亦如他官渡之戰赤腳迎許攸的作為。

    曹操不但是歷史有名的文人墨客還是胸懷大志、心懷天下的大丈夫,他敢做敢當、不拘泥於小節,用雷厲風行的手腕平定中原,改革了東漢年間殘留的許多惡政,實行屯田制,努力發展生產,為何亂世的百姓們抑制豪強,提倡節儉並推行法制,穩定了當時的大半天下。

    他這一生有大勝也有大敗,但是卻一直自強不息,樂觀奮發先後創作《觀滄海》、《龜雖壽》為後人所傳唱,內含老當益壯、不因暮年而消沉、永不停止、不為天命而菲薄的統一天下九州、穩定中原局勢的理想和抱負。亦如我們的毛爺爺所說的,小說裡的曹操是跟劉備形成對比的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演義為了突出人物特點刻意加深了曹操的奸雄特色。

    其實綜合考慮,曹操並不算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正義一方的,他為百姓的悽苦而心酸,對百姓在戰亂年代的悲苦命運而感到淒涼,他為一統中原而努力,漢是沒落腐敗的,已經不能再為天下百姓搭建庇護傘了。他還說喜歡曹操的詩,充分體現曹操的慷慨悲涼的心境和氣魄雄偉的抱負胸懷,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四)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臨川先生低息貸糧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一首詩詞是跟蘇軾一起被大家稱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創作的最著名的思鄉詩,這是他晚年退居南京,縱情在山水之間的詩詞。前一句寫美景宜人,後一句現思家情懷,看似前後不太協調,卻是透過樂景寫哀情,讓悲傷哀怨的情感更加淒涼悲哀。

    王安石的詩詞經常被我們吟誦,但是他作為百姓的父母官也是特別有代表性的實幹派系官僚,他在其位謀其職為窮苦百姓們辦實事,在任職期間,幫助百姓改善了農田水利的灌溉,組織百姓挖坡塘修堤堰。在百姓青黃不接的時候,用管庫裡的存糧低利息貸糧給百姓,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雖然他的變法由於後期沒有及時接收反饋,脫離現實。

    但是,他的變法也是根據現實,從上到下的政治教育、軍事、和經濟的全面改革,帶著濃重的法家思想的色彩。他本身含有是儒家學說的治世理想,體現了百家學說結合的趨勢,客觀推動當時的君主專制的發展。

    結語:

    不管是屈原的合六國抗強秦,司馬相如的平定西南夷,還是曹操的平定中原統一九州,或者是王安石利民,造福百姓的低息貸糧,他們都是傑出的文人墨客,也可以在自己的理想抱負領域一展所長,積極奮進,自強不息。

    文人墨客並不僅僅是讀書做文章的代名詞,也不單單是置國事與不問,整天吃花酒只會做豔詩的風流雅士,他們不僅會作詩寫文章舒展自己一腔熱血、抱負胸襟,他們還有對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實踐的真知灼見,他們為自己的抱負理想努力付出,他們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他們共同推進歷史齒輪的轉動他們一起搭建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寶塔,為中華文化投石奠基。

    這裡所說的幾位文人名家還只是歷史長河之中的冰山一角,有千千萬萬的文人墨客,從事各個行業領域尚待我們去發現,你有發現嗎?

    參考文獻:

    《史記》 《離騷》《鳳求凰》

    《三國志》《資治通鑑》

    維基百科

  • 3 # 畫說吧

    詩詞對於古代文人而言只是一種基本素養,兼有娛樂的功能,所有能稱為文人的基本上都會,連武人都必須會一點,說古代文人只會這個未免太狹隘了。政治、文學才能俱佳的人很多,比如曹操,曹丕,唐太宗,虞世南,韓愈,柳宗元,王維,白居易,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司馬光等都是。

  • 4 # 西廨七叔

    曹操,魏徵、王安石等還有許多。學而優則仕從正面的理解,應該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古時候有抱負的文人會努力實現修齊治平的理想。

  • 5 # 大馬哈10

    古代文人只會詩詞創作是一種誤解。在古代,文人接受的訓練面廣且深,詩書禮樂御射六藝無不精通,自隋唐開科舉以降,對士人要求更為嚴苛,絕非清代末季八股文堪比。詩詞創作只是文人應和酬答,工作之餘的副產品罷了,李白類純詩人畢竟極少數,屬文人另類。

  • 6 # 福榮

    自隋朝隋文帝開創科舉制起,中國的文人能透過讀書出仕,求取功名。

    古文人學識是全方位的,他們從小就得熟讀"四書五經",熟讀"六子全書",會寫"八股文章"。所以作詩、作詞,寫文章如小菜一碟。

    拿唐宋八大家來舉例。唐.韓愈,他不僅詩作得好,散文寫得也很好。著名的散文有:"師說"、"進學解";唐.柳宗元也是如此,他的散文:"捕蛇者說"、"黔之驢"、"永某氏之鼠",還被今天編入中學語文課夲;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蘇軾更是個大文豪,他遺留下的詩有四千餘首、詞有三百餘首、另文章也有四千餘篇。這四千餘篇文章的文體,有:散文、政論文、史論、信函、小品、隨筆等,還未包括對聯、賦等;其他如:王安石、蘇詢、蘇轍、曾鞏等人也都如此。

    未列入八大家的如唐.王勃"滕王閣序"名垂千古;白居易"廬山草堂記"、"冷泉亭記";杜牧"阿房宮賦";李商隱"李賀小傳";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更是膾炙人口的美文。

    問古文人除了文學,在政治上也有貢獻的例子嗎?那肯定有。"學而優則仕",那怕進士出身,一開始起碼九品縣令。唐.韓愈進士出身,開始任"行軍司馬",後降為潮州刺史。宋.歐陽修、王安石都任到宰相職。蘇軾最高職位也相當於副宰相。范仲淹開始"龍圖閣直學士",後升任樞密副使,參政知事等。宋神宗年間,王安石推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掀起改革的波瀾,影響很大、很深遠。

  • 7 # 在老去的老胡

    其實您可能對古代的文人有誤解。

    這個誤解可能來自明末“程朱理學”的盛行和清代為愚民而弄的“八股科舉”,造就了一批酸儒,一批假文人,而近現代我們國家在對古文,古文人的定位上也比較模糊,所以給很多人造成一種錯覺,中國的古文都只會傷春悲秋,無病呻吟,中國的古代文人都只會烹茶煮酒,吟風弄月。

    其實中國儒家的三綱八目分別是《禮記.大學》中所述的: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中可以古代文人是有抱負和政治追求的。古人平時所學“六藝”就有“禮,樂,射,御,書,數”。您所說的詩詞創造只是“書”中的最小最基礎的部分。

    只是在舊社會,由於社會性的限制,可能讓很多文人沒有舞臺施展自己的學問和抱負,只好如陶淵明一般“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這是社會的侷限性,非文人之過。

    而且從古至今,多少文人用胸中所學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在史書上留下燦爛的一筆,我就不一一贅敘。

    最後我想說,我們要珍惜現在這樣開放民主的時代,讓所有都“有所學,有所用,有所樂”。

  • 8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古代文人當然不是隻會詩詞創作。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後世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

    所以,古代文人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古老的文學傳統早已規定了“詩言志”的準則。從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文人來看,“志”,無疑首先是儒家的政治理想。透過古代文學史,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偉大、深沉、感人的作品,大多與政治緊密相連。這透過古代文人的代表屈原體現的尤為明顯。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離騷》與《詩經》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離騷》中“長嘆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表達了深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貢獻的名人比比皆是,不勝列舉,例如後世的賈誼、陳子昂、、杜甫、王安石、范仲淹、蘇軾等等。古代政治家很多都是文人,但在從政的過程中,成功的不是很多。究其原因,還是文人的性格與政治生活的不相適應造成的。

  • 9 # 散落君

    可以去看看宋代的名人,他們基本上都是集政治家、關鍵、文人三種身份於一體。隨手一舉就是一大把,像晏殊(太平宰相),范仲淹(改革先鋒)、王安石(大變法家)、蘇軾(造福地方)、程頤程顥(理學開創)、李綱(抗金名將與《李綱集》)、岳飛(滿江紅與名將)、辛棄疾(名將與詞人)、陸游(詩人與北伐宣傳隊)、文天祥(正氣歌與毀家紓難)。

    至於只會詩詞創作,那是一些落魄文人留下的刻板印象,這主要集中於科舉制正規化以前的唐代。像李白、杜甫,號稱詩歌史的雙子星,卻沒有多少政治事蹟可言。還有一種情況是,雖然坐到了一定程度的官,但做到高官時,循規蹈矩,按部就班,也沒有什麼事蹟可言,這一類的有白居易、王維等人。

  • 10 # 韶華傾夢

    乾隆皇帝,不僅是清王朝一位比較有所作為的皇帝,還是一名“出色”的詩人。

    乾隆皇帝是歷史上最為高產的一位詩人,他寫詩的數量比專業寫詩六十餘載,有著9000多首的大才子陸游寫的還要多。他散步的時候寫,休息的時候寫,面見大臣的時候寫,就連上著廁所都還要寫。

    而乾隆之所以這麼喜歡寫詩,而且產量如此之高的原因如下。

    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

    古人講究的是立德立言。

    乾隆皇帝雖然是滿族人,但是他喜歡漢文化,接受儒家文學的薰陶。久而久之,自然也就熟悉寫詩的一些構造及特點,從而產生了寫詩的慾望。就好像一個人看小說,看得多了,也手癢的想寫一本自己的小說,乾隆皇帝也不例外。

    最主要的是,乾隆皇帝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而且十分自戀。一個追求完美,且雄才偉略的皇帝,在文壇上又怎麼能落後於其他人。

    所以,乾隆皇帝是卯足了勁去寫詩。而他寫詩有兩個特點。

    (1)詩多

    據不完全統計,乾隆皇帝御製詩有40000餘首。要清楚,在清代收錄前朝詩人,特別是收錄唐代的《全唐詩》也不過是48000首。這麼一看來,乾隆皇帝所寫的詩不可謂不多。

    (2)詩快

    乾隆皇帝寫詩,就好像現代人經常在微信朋友圈發東西一樣,一會兒一首還不算,最過分的是,乾隆皇帝還天天重新整理記錄。比如,清代詩人趙翼,就在一次偶然間看到了乾隆皇帝“火箭一般的速度”,上了一次廁所,乾隆皇帝就寫了四首詩,恐怖如斯。

    乾隆對唱和詩的運用

    所謂的唱和詩,就是一個人先寫一首詩,即為唱;然後第二個人,根據第一個人所寫的體裁,題材,或者是思想內容,作詩詞來應答。

    所以,唱和詩最主要的就是內容之上要互相的配合,不能牛頭不搭馬嘴。而這點上,乾隆皇帝運用的很好,而且也是他詩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為乾隆是皇帝,而皇帝寫了一首詩,讓臣子去和。在臣子看來,就是皇帝對他本人的看重,是一種榮耀。所以,每當乾隆寫了一首詩,把送到臣子的府上上,這些臣子就會興高采烈,絞盡腦筋的去想。

    而當和詩做出來,乾隆看到感覺很滿意之後,就會使用皇帝的權力,把這些詩收入自己的創作的詩集中,光明正大的佔為己有。

    總而言之,乾隆皇帝深受漢文化的薰陶,再加上他那追求完美的性格,造就了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皇帝,還是文壇上不可或缺的一股“泥石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池塘的小魚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