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量說歷史
-
2 # 儒者讀書
漢文帝劉恆,劉邦第四子,公元前180年登基地位,公元前202年去世,共在位23年。
漢文帝是個極其出色的政治家,在他手中,漢朝穩步發展,“文景之治”有80%的功勞要算在他身上。
即位之初,劉恆首先透過拉攏的手段穩住自己的皇位,不僅賞賜了自己帶來的六人,還賞賜了擁立他登基以及開國的功勳元老們。接著,就開始打擊重臣周勃。團結一大批,打擊一小嘬,劉恆深諳其道。
僅靠手下支援還無法坐穩帝位,所以劉恆即位當天就直接對鎮撫軍(相當於禁衛軍)下手,將軍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槍桿子裡出政權,劉恆可謂是看穿了政治。
一手掌人事,一手掌軍權,似乎帝位已穩,但還是有一個不穩定因素,那就是宗室。劉恆此前只是一位諸侯王,並無太出彩處,所以其他諸侯王並不服他。對於這些本事不大,脾氣不小的諸侯王,劉恆出手即殺招,幹掉了少帝,震懾了其他宗室子弟。
帝位已固,接下來才是展示劉恆政治天賦的舞臺。
漢初的法律還是沿用的秦法,相當嚴苛。漢文帝在舊法的基礎上,廢除肉刑,用法也儘量寬刑,為後來的西漢皇帝開了個好頭。
經濟上漢文帝延續了無為而治的政策,還繼續給人民減租減賦,放開山澤禁令,在沒有大的自然災害情況下,社會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漢文帝時的低賦稅少徭役在整個封建時代都是比較少見的,正體現了漢朝的偉大。
漢朝內部處於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而外部,匈奴正處於強勢期,白登之圍剛過去不久,漢朝並沒有對匈奴發起大戰役的實力,所以漢文帝只能以和親的形式穩住匈奴,慢慢積蓄實力,做好反攻的準備。
除和親之外,漢文帝還採取了“募民實邊”和建立馬苑的政策一面抵禦匈奴,一面發展騎兵,為後來漢武帝打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對於南越,文帝同樣採取安撫的政策,一方面是南越實力較強,另一方面是南越自給自足,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所以對於南越,是政治外交為主。
縱觀文帝在位23年,國家經濟平穩發展,社會環境穩定,人民生活相對舒適,國力穩步上升,為漢武帝擊匈奴奠定了基礎。文帝本人生活簡樸,且深諳政治鬥爭之道,最終開創出“文景之治”,古往今來,能像他一樣的帝王也是極少!
-
3 # 腦波小蟲子
漢朝文帝、景帝時期,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一、輕徭薄賦。漢建立以來,漢高祖劉邦總結秦亡教訓,與民休息,到惠帝時進一步推進了黃老無為政治。及至文帝、景帝時期,倡導以農為本,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文帝兩次下詔“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十三年六月,又“除田之租稅”,公元前156年,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稅一,併成為漢朝定製。又減少了地方的徭役、衛卒,停止郡國歲貢,開放山澤禁苑給貧民耕種,頒佈了賑災鰥寡孤獨的法令。減輕了農民負擔,使得農民生活得到相對的安定,對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約法省禁。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緩解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三,平定七國之亂。漢初分封同姓王埋下了隱患。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後,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等率大軍反擊,使諸侯王勢力受到致命打擊,七國之亂平定後,王國的行政權和官吏的任免權都收歸中央。“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
-
4 # 李飛熊
漢文帝以一介藩王而登上皇位,是有著運氣成分的。但是登上帝位的漢文帝,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原本一個爛攤子的王朝,重新煥發了生機,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也為後來漢武帝的雄起埋下了伏筆。
鞏固皇權漢文帝母子不受劉邦待見,被分封到偏遠的代地。但也因此,漢文帝劉恆也避過了呂雉的迫害。後來周勃等開國功臣誅滅諸呂之後,想要立一個柔弱的皇帝,以此來保證功臣集團的利益。漢文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被推上了皇位。但是劉恆的王后和四個兒子,卻是在他登上帝位的前後,直接莫名地死掉了。對於這位王后,歷史上沒有過多記載,大家都猜測她是呂氏女兒,所以她和她的四個兒子才會被功臣集團悄悄殺害,以躲避日後可能的復仇。
由此我們可見,漢文帝登上帝位的時候,內憂外患。其他劉氏子弟對他也不是很服氣,因為劉恆母親的出身非常卑微。所以漢文帝的首要任務便是穩固皇權,只有自己的位置穩固了,才能治理天下。因此,漢文帝在入宮的第一天,便讓自己的親信掌握了護衛皇宮的軍隊。對擁立自己的功臣集團大加賞賜,還分封了許多劉氏子弟。對於人民,則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經過這些努力之後,漢文帝才算慢慢坐穩了皇位。
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漢文帝是非常仁慈的一位君主,他非常重視農桑,“三十稅一”,甚至期間十幾年的時間,還免去了全天下的百姓的田租,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此外,對於成年男子的徭役,由一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這就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可以讓百姓安心生產。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當初皇帝的車攆,都難以找到四匹一樣的駿馬,宰相甚至只能乘坐牛車。漢文帝的“清靜無為”的舉措,給了社會生產恢復的時間。
另外,雖然許多諸侯不服氣漢文帝,時不時地有人造反。但漢文帝的態度一直都是“姑息諸侯”,除非他們造反,漢文帝對他們保持了最大的剋制。雖然這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卻也是為後來的景帝爭取了時間。避免了老百姓的流離失所,使得勸課農桑的政策得以執行。此外,漢文帝對工商業也不排斥,開採礦山、發展鹽業,這就使得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後世評價漢文帝這些舉措,“後世鮮能及之”!
改革刑罰制度“緹縈救父”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正是因為淳于意事件,漢文帝廢除了刺青、斷足、割鼻等肉刑。在此之前,漢文帝還廢除了株連制度,避免以前“一人犯罪,全家株連”。這些舉措,使得民心更加凝聚。此外,對於80歲以及90歲以上的老人,官府負責配送米糧、衣服等。民生問題,一直都被漢文帝所關心,自然也就收攏了民心。
勤儉節約,以身作則漢文帝在位的時候,一直勤儉節約,以身作則。甚至他的龍袍上甚至都打著補丁,他本人穿著草鞋去上朝。當初他想建一座露臺,但是需要花費百金,這是當時10戶中等人家的財產,於是漢文帝便取消了這個想法。在漢文帝的帶領下,後宮嬪妃穿衣不帶彩色,各級官員也非常清正廉明,氣象蒸蒸向上。
對外避免啟動戰爭處理好國內的矛盾之後,對外部漢文帝也是儘量用懷柔政策。對於匈奴還是“和親”為主,雖然這樣不如後世的漢武帝揚眉吐氣,沒有那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但是正是因為漢文帝、漢景帝兩代打下來的基礎,才能支撐後來的漢武帝對外多次發動戰爭。如果漢文帝像漢武帝那樣折騰,說不定漢朝撐不到漢武帝的時候便滅亡了。對於南越趙佗,漢文帝也並沒有輕啟戰端,也是道德感化為主,使得趙佗名義上臣服於漢朝。此外,漢文帝遷徙百姓到邊地開荒,改革兵役制度,為後來軍事強盛奠下基礎。
綜上所述,,漢文帝從農業、商業、吏治、軍事制度、對外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切實的努力,為“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他的出發點都是穩固皇權,但老百姓卻是實實在在地受到了好處。所以後世對漢文帝的美譽,也是當之無愧的。
-
5 # 視覺黃河
漢武帝劉恆,生於漢高祖五年,死於文帝后元七年。是西漢“文景之治”的開拓者和封建社會中一位難得的賢明皇帝。
一、劉恆登基是即是偶然,也是必然。劉恆是劉邦與薄太后生的,排行老四。八歲的時候被封為代王,十七年後,呂后去世,齊王劉襄聯合周勃等人滅了呂后集團。這時大臣們就需要推選一位新皇帝的人選,有人提議讓齊王劉襄繼位,多數人不同意,因為齊王的丈母孃家族勢力太大,大家擔心會出現另一個“呂氏專權”。周勃和陳平提議讓劉恆繼位,理由是:1、劉恆是劉邦親兒子;2、人品好、又有能力;3、薄太后從不問政。最後大家統一了意見,決定讓劉恆繼位。劉恆開始感到意外,拿不定主意,便問母親,為了不讓兒子冒險,先派人見了周勃,瞭解了真是情況後,這才放心下來,啟程登基。
二、施政方略有那些?1、重農為本,薄賦輕搖。
文帝非常重視農業發展。他說,糧食是天下的根本,人民是靠它養活的。如果人民不重視耕種,就不能生活。於是文帝親自帶頭在春天的時候下地耕田,有些農民缺少種子或者沒有口量的,可以到官府去借。一系列好的措施,讓糧食產量逐年增產,西漢出現了開平盛世的景象。文帝同事還採取了薄賦輕搖政策,文帝二年,免除一半田租;文帝三年,免除太原民眾三年賦稅;文帝十二年,只收租稅一半;文帝十三年,免除全年租稅。文帝之後的景帝延用這一政策,使得漢代農業和牧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2、減輕刑律,以身守法。
文帝和大臣商量說,沒有法律是難以治理天下,但法律的目的是禁止橫暴,鼓勵善良,可現在一個人犯了法,家人都同罪,這個做法不好。只要法律公正,百姓才會遵守。於是廢除了連坐和肉刑,給許多人有了一次悔過自新的機會。
3、和親匈奴,睦鄰四方
文帝對少數民族採取了睦鄰友好政策。他不好大喜功,而且同匈奴、南越以禮相待,互稱兄弟,這對於中原地區人民與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與友誼起到了重要作用。
4、提倡節儉 民生為先
文帝自己生活非常節儉,在位23年,他常穿用粗糙的絲綢縫製的衣服,為自己建造陵墓時,都不用瓦器,不準用金、銀等貴重金屬作裝飾,不修高達墳墓,以便節省人力和資金。後元七年,天下大旱,發生蝗災,文帝下令免除一切進貢,做到了封建帝王真正關心民生疾苦的榜樣。
5、虛心納諫 廣開言路
文帝具有勤於政事和傾聽大臣意見的才能。如:賈誼的《治安策》,認為當時天下的形式,如患了腫病的人一樣,一兩個指頭痛起來就不得了,不及時治療,就會成頑疾。文帝採取了意見,封了許多諸侯,讓大諸侯的地盤變得小了,力量也被消弱了。他還鼓勵人民向朝廷提出意見,對不同意見不給與處罰。
-
6 # 二月一日
文景之治作為西漢乃至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海清河晏,國泰民安,在歷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開創這太平盛世的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位皇帝,本文著重介紹漢文帝。
【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是漢太祖劉邦的四子,西漢第五位皇帝,劉邦死後,呂后專政,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眾大臣剿滅呂氏集團,扶持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登基後,受“黃老思想”中“無為而治”思想的形象,實施了一系列的治國安邦策略,使得漢王朝迅速崛起。
經濟方面與民休息,發展農業、輕賦薄斂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業就是古代中國的國家支柱,農業興國家盛,漢文帝本人也非常重視發展農業,為此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發展農業
《漢書·文帝紀》:“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漢文帝為鼓勵農民生產,在鄉村設立三老、孝悌和力田等職,他們在農耕時節帶領民眾耕種,而且漢廷還鼓勵農民開墾荒地耕種,對糧食產量高的農戶對其加以獎勵,這些政策在當時極大的調動起了農民耕種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大提升,國家倉廩富足。
輕賦薄斂
《漢書·食貨志》:“於是文帝從錯之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在古代,農民每年都要向國家繳納田租,稱為田租稅,田租稅繳納的越多,農民的負擔也就會越重,漢文帝年間,曾多次下詔減免農民田租稅,比如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就下令稅租減半,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則下詔免除農民一年的租稅。
漢文帝時期,在算賦方面(人頭稅)也從漢初每人每年120錢減到每人每年40錢,減少了三分之二之多,徭役 (古代男子必須承擔的無償勞動)也改為每3年服役一次。史書記載:“丁男三年而一事”。
“輕賦薄斂”政策減輕了民眾的生活負擔,使得民眾得以修養,百姓得以安寧,從而也保證了政權的穩定。
軍事方面保持和平,穩定邊疆、平定叛亂【影視作品中漢文帝形象】
穩定邊疆
漢文帝在位期間,延續了漢初以來漢朝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匈奴在此期間雖也曾對漢朝邊境有所騷擾,但漢文帝在當時兵馬尚不強盛的情況下采取了剋制的態度,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為漢朝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
平定叛亂
在漢文帝在位期間,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先後起兵叛亂,漢文帝派兵鎮壓,迅速平息了戰亂,保證了“國內無戰事”。
和平是國家興盛的前提,不管是剋制對外用兵還是國內鎮壓叛亂,漢文帝一直都是採取和平的治國策略,此舉也為漢朝“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現提供了堅實的環境保障。
政治方面無為而治,厲行節儉、修改刑罰【漢文帝和漢景帝像】
“無為而治”是漢文帝執政的核心理念,漢文帝的治國理念都是圍繞著此思想展開的,漢文帝登基後,瞭解到秦朝強徵暴斂的苛政給民眾帶來的深重災難,於是採用了“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
何為“無為而治”?《淮南子·覽冥》中記載“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也就是減少苛政擾民。
厲行節儉
《漢書·食貨志上》記載:“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漢文帝平時十分注重節儉,在位期間車輦衣服都沒有增添,而且下令禁止郡國進貢珍奇異寶,漢文帝的節儉在當時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王公大臣也不敢奢侈浪費,給百姓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修改刑罰
漢文帝在當時還有一項非常惠民的措施,就是修改刑罰,在秦代,刑罰較為嚴厲,比如收孥相坐律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連坐”,一人犯罪全家受罰,一人犯罪,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都會受到懲處,輕者為奴,重者處死,漢文帝時期,漢文帝下令廢除此刑。
並且廢除了奴隸制五刑中的墨、劓、臏、宮四種肉刑,而改以笞刑(荊條抽打犯人)和杖刑(木杖擊打犯人),使得整個漢文帝時期的刑罰都較為寬鬆。
正是因為漢文帝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實施了以上政策,使得漢王朝在他的統治下逐漸走向強盛,漢景帝登基後,延續了漢文帝“無為而治”的治國安邦思想,“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現,而“文景之治”也為後續的“漢武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7 # 嘗這鴨沒
漢文帝以一介藩王而登上皇位,是有著運氣成分的。但是登上帝位的漢文帝,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原本一個爛攤子的王朝,重新煥發了生機,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也為後來漢武帝的雄起埋下了伏筆。
鞏固皇權
漢文帝母子不受劉邦待見,被分封到偏遠的代地。但也因此,漢文帝劉恆也避過了呂雉的迫害。後來周勃等開國功臣誅滅諸呂之後,想要立一個柔弱的皇帝,以此來保證功臣集團的利益。漢文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被推上了皇位。但是劉恆的王后和四個兒子,卻是在他登上帝位的前後,直接莫名地死掉了。對於這位王后,歷史上沒有過多記載,大家都猜測她是呂氏女兒,所以她和她的四個兒子才會被功臣集團悄悄殺害,以躲避日後可能的復仇。
由此我們可見,漢文帝登上帝位的時候,內憂外患。其他劉氏子弟對他也不是很服氣,因為劉恆母親的出身非常卑微。所以漢文帝的首要任務便是穩固皇權,只有自己的位置穩固了,才能治理天下。因此,漢文帝在入宮的第一天,便讓自己的親信掌握了護衛皇宮的軍隊。對擁立自己的功臣集團大加賞賜,還分封了許多劉氏子弟。對於人民,則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經過這些努力之後,漢文帝才算慢慢坐穩了皇位。
與民休息,輕徭薄賦
漢文帝是非常仁慈的一位君主,他非常重視農桑,“三十稅一”,甚至期間十幾年的時間,還免去了全天下的百姓的田租,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此外,對於成年男子的徭役,由一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這就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可以讓百姓安心生產。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當初皇帝的車攆,都難以找到四匹一樣的駿馬,宰相甚至只能乘坐牛車。漢文帝的“清靜無為”的舉措,給了社會生產恢復的時間。
另外,雖然許多諸侯不服氣漢文帝,時不時地有人造反。但漢文帝的態度一直都是“姑息諸侯”,除非他們造反,漢文帝對他們保持了最大的剋制。雖然這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卻也是為後來的景帝爭取了時間。避免了老百姓的流離失所,使得勸課農桑的政策得以執行。此外,漢文帝對工商業也不排斥,開採礦山、發展鹽業,這就使得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後世評價漢文帝這些舉措,“後世鮮能及之”!
改革刑罰制度
“緹縈救父”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正是因為淳于意事件,漢文帝廢除了刺青、斷足、割鼻等肉刑。在此之前,漢文帝還廢除了株連制度,避免以前“一人犯罪,全家株連”。這些舉措,使得民心更加凝聚。此外,對於80歲以及90歲以上的老人,官府負責配送米糧、衣服等。民生問題,一直都被漢文帝所關心,自然也就收攏了民心。
勤儉節約,以身作則
漢文帝在位的時候,一直勤儉節約,以身作則。甚至他的龍袍上甚至都打著補丁,他本人穿著草鞋去上朝。當初他想建一座露臺,但是需要花費百金,這是當時10戶中等人家的財產,於是漢文帝便取消了這個想法。在漢文帝的帶領下,後宮嬪妃穿衣不帶彩色,各級官員也非常清正廉明,氣象蒸蒸向上。
對外避免啟動戰爭
處理好國內的矛盾之後,對外部漢文帝也是儘量用懷柔政策。對於匈奴還是“和親”為主,雖然這樣不如後世的漢武帝揚眉吐氣,沒有那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但是正是因為漢文帝、漢景帝兩代打下來的基礎,才能支撐後來的漢武帝對外多次發動戰爭。如果漢文帝像漢武帝那樣折騰,說不定漢朝撐不到漢武帝的時候便滅亡了。對於南越趙佗,漢文帝也並沒有輕啟戰端,也是道德感化為主,使得趙佗名義上臣服於漢朝。此外,漢文帝遷徙百姓到邊地開荒,改革兵役制度,為後來軍事強盛奠下基礎。
綜上所述,,漢文帝從農業、商業、吏治、軍事制度、對外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切實的努力,為“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他的出發點都是穩固皇權,但老百姓卻是實實在在地受到了好處。所以後世對漢文帝的美譽,也是當之無愧的。
-
8 # 曼巴星
漢文帝是個很特別的帝王。
論人個形象,他既沒有父親劉邦那指點江山、氣吞山河的雄心,更沒有孫子漢武帝橫刀立馬、縱橫四海的氣魄,他的形象是謹小慎微、因循守舊、亦步亦趨、瞻前顧後,好象沒有一點兒帝王的派頭;論政績,好象也沒有搞出什麼轟轟烈烈、名垂青史的大動作。
他夾在一前一後兩個特色鮮明的千古一帝之間,反而實現了超越,開創出了史上最為清明的“文景之治”,看來這漢文帝必有過人的政治智慧。
其實所謂的“文景之治”,只是後人給出的評價,並不是漢文帝當時要追求的什麼“名聲”。如果回到漢文帝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恐怕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什麼“泱泱漢風”和“盛世氣象”,他真正面臨的,是一個破爛攤子、一堆難題兒和人們不停的質疑之聲。
漢文帝劉恆能當上皇帝,實屬偶然。他的母親薄氏只是劉邦的一個夫人,沒什麼地位,在一大堆皇子當中,劉恆是被邊緣化了的,根本沒有被劉邦看重,封到了偏遠的北部邊疆代郡,時刻面臨匈奴的進攻。把持朝政的呂后一死,劉姓宗室看到了爭奪皇位的機會,紛紛與朝庭重臣結合,平定所謂的“諸呂之亂”,想借機登上皇位。這代王劉恆覺得反正也沒自己什麼事兒,根本就沒摻合。
不爭就是爭。宮廷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更不用說這皇帝的位子。眾皇子爭得狗血噴頭,反而失去了機會,劉恆壓根沒想,反而撞上了大運。也可能是大臣們看重了劉恆謙虛、穩重的一面。迎立自己當皇帝的訊息傳來,劉恆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首先想到的,會不會是朝中那一幫詭計多端的大臣們,要設計害死自己。所以又是燒香又是算卦,遑遑不安。最後悄悄派舅舅薄昭到京城打聽一下,才稍微放了點兒心。
在基層的艱苦經歷,恰恰錘鍊了劉恆謙遜、務實、低調、沉穩的性格底色。
剛剛當上皇帝,劉恆不但沒擺什麼譜兒,反而對大臣們相當尊敬。開過會之後,他要親自站起身來送宰相出宮,人家都走遠了,還在那兒頻頻招手。
光謙虛不行,這皇帝並不好當的。尖銳的問題馬上就擺在了桌面上。
青年才俊賈誼,先給 文帝出了一道大題目。這賈誼的才氣是上了史冊的,他的名篇《過秦論》、《論積貯疏》等等,至今還是我們上學的教課書啊,賈誼年輕氣盛、有不凡的見識,著急為國家建功立業,主張破舊立新,提出不少關乎國家大事的新主張。按理說,應當重用。可是,賈誼的見解雖好,實施的時機並不成熟,而且這小子資歷淺,官場上又沒有經驗,周勃、灌嬰等一幫軍機重臣跟他槓上了,看見他都討厭,非要把他趕出朝庭。
對文帝來說,這道題不大好做,以賈誼的名氣,用不好,就會落下“用人不當”的千古罵名。用了,就要得罪一幫老臣,可能會造成政局動盪。最後,文帝還是決定將賈誼下放到地方。賈誼也運氣太差,官兒們沒當好,還年紀輕輕33歲便抑鬱而終了。
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落下“罵名”。
但探究背後的深層原因,這恰恰是文帝施政成功的秘訣:不折騰。
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是高祖劉邦定下的國策,也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正確決策。正是文帝、景帝等幾代帝王近用了近六十年的時間,始終堅持這一國策不動搖,才有了武帝時期的輝煌。一般而言,多數帝王們更想著青名留名,在自己的任上,弄出點兒大動作,好顯示自己有作為、有魄力、有遠見卓識。所以,帝王們往往想方設法在自己任上“折騰”點兒事兒,弄出幾個“政績工程”,好名垂青史。
“無為而治”雖然是國策,道理都明白,但要讓一個有為的帝王真正做到“不折騰”,其實是很難的,心理上這一關恐怕都很難過。
這就需要極強的政治定力,這一點,漢文帝劉恆真的做到了。
還有一件有爭議的事兒,對文帝來說,也是個嚴峻考驗。就是如何處理劉姓諸侯問題。
劉邦建國時封的劉姓諸侯國,到了文帝時已經尾大不掉了,有的蠢蠢欲動、覬覦皇位,甚至出現了淮南王劉長,意圖謀反的嚴重事件。賈誼、晁錯多次上書要解決諸侯國問題。對文帝來說,這是個“火藥桶”,是個大難題。如果不處理,是關乎國家命運的隱患,如果處理不當,立馬就會發生判亂。
顯然,文帝對形勢看得是很清楚的,但在時機不成熟、應對措施不充分的情況下,不能輕舉妄動。他選擇了隱忍。
他清楚:穩定壓倒一切,小不忍則亂大謀。
文帝的太子劉啟跟吳王劉濞的兒子做遊戲時,失手把劉濞的兒子打死了。文帝將屍體運到蘇州,劉濞又賭氣運回京城長安,專門給文帝難堪。而且從此不上朝,公然對抗。文帝看在眼裡,默不作聲,不但不責備,還專門給劉濞寫信,致謙安慰。你不來上朝,說腿腳不好,那好,我專門給你送一拐仗,身體不好嘛,保重身體。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兒子景帝跟他差了一大截,景帝剛接任不到一年,就聽信晁錯意見,倉促啟動削藩,立刻引發了“七國之亂”。 當時晁錯的看法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反正都是造反,那就不等了,直接動手吧。這顯然是欠考慮啊,諸侯反了怎麼辦?怎麼應對?晁錯根本就沒有拿出預案來,就倉促上馬,這風險也太大了。
面對複雜尖銳的矛盾,面對虛名的誘惑,面對世俗的面子,漢文帝身為皇帝,能夠越然物外,始終堅持基本國策不動搖,始終保持極強的政治定力,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才是“文景之治”真正的秘訣。
-
9 # 豌豆尖兒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惠帝劉盈之弟,母親薄姬,西漢的第五位皇帝。
一、登基為帝
劉恆從小就不被父親劉邦所看好,所以做事就格外小心,從不惹是生非。在劉恆七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他做了代王。在代地安心當他的代王,成功逃脫了呂后的魔爪,成為劉邦眾多兒子中最幸運的一個。在公元前180年,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后死後,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這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劉恆。
一、鞏固帝位,穩定局面
劉恆知道皇位來之不易,同時也清楚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透過大肆封賞、詔舉賢良的方式,逐步清除了呂氏的影響,而且削弱了老臣的勢力,穩妥地樹立起自己的權威。透過平息濟北王劉興、淮南王劉長的兩場叛亂,漢文帝的地位基本穩固了下來。
二、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漢文帝仁孝淳厚,節儉敦樸,寬容平和。漢文帝將“躬修玄默”作為自身的行事準則,繼承和發展了漢初確立的“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基本國策,同時奉行“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官吏與百姓的能動性,極大激發了社會的活力。
三、強化軍權,安定邊疆
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一直是漢初以來存在的棘手問題,漢文帝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漢文帝仍然堅持謹慎的處理原則,力求穩妥,不急於求成,這是他一貫的行事風格。他放低身段,禮敬諸侯,即便是吳王劉濞對他不敬,他也隱忍不發,表示容讓。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採取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由於受制於國力、統治思想和馬匹、武器等具體物質基礎,文景時期對待匈奴的入侵併不組織軍隊主動出擊,以避免加重百姓的負擔,使恢復不久的正常的經濟生活再次受到破壞。
四、修養生息,減雜稅,促生產
漢初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減輕徭役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以鞏固封建統治。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佈減省租賦詔令。倡導百姓關注本業,並親自下田耕作。為鼓勵農業,他實行輕徭薄賦的財政政策,進一步降低田租的稅率,按"三十稅一"徵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
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透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漢初"無為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為",而是積極"有為"的。在漢朝統一王權的統治下,統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採取與時代相應的統治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因而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漢文帝劉恆,乃劉邦第四子,西漢第五位皇帝,確切的說應該是第三位皇帝,呂后立的兩位少帝並非正統,況且在位時呂后專權,垂簾聽政,兩位少帝根本沒有實權,所以不應該算在其內,劉恆是漢惠帝之弟,劉邦時期,被封為代王,封地為山西太原一帶。呂后被誅之後,由於當時少帝劉弘並非惠帝之子,乃呂后讓人假冒,故廢之,在太尉周勃及丞相陳平的一致擁護下,讓代王進京為帝,就這樣,劉恆一步登天,從此開始了他的輝煌歷程。
首先入主皇宮後要鞏固自己的帝位,採用恩威並施的辦法,一邊對各諸侯施加恩德,對擁立自己的有功之士加官進爵,對他們進行拉攏,另外對一些權臣進行打壓,防止他們權力過重,自己難以掌控,周勃曾兩次卸掉相位,皆劉恆之故,劉恆竭盡全力平衡朝中勢力,使其向更有利於自己的一方發展。
掌握軍隊是每個帝王權力的保障,劉恆也不例外,他一邊整理朝政,一邊派親信接管了南北二軍,皇宮近衛,使自己的人身得到了絕對的安全,並對反叛者加以圍剿,逐漸肅清了反對自己的勢力,使天下一心,為開創文景盛世打下了基礎。
漢文帝推崇黃老之學,講究無為而治,把法作為無為的界限,做到了執法公正,只要不觸犯法律,一切皆可行,這就給了人民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且劉恆廢除了連坐和肉刑,這是司法史上的一大進步。另外劉恆採納晃錯建議,以糧換爵以供邊防軍糧,減輕了農民負擔,使人民日益富庶。
減輕田租稅率,有的窮困地方乾脆免除賦稅。提倡偃武興文,減輕人民徭役,讓人民得以安定,並且開放山川林澤,允許私人開山挖礦,開發漁鹽資源,這使得大量人民得到了實惠,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這一系列的政策讓劉恆統治下的漢朝日益強盛,更何況劉恆非常提倡節儉,並以身做則,為天下人做出表率,使得各級官史紛紛效仿,全國儉樸之風盛行,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錢財,加上國民經濟的提升,國家財政收入穩步提升,整個國家一片繁榮景象,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