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溯路之行2

    謝邀。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南宋朝庭面對金兵大舉入侵,放棄抵抗,偏安一隅,置百姓生死於不顧,哀鴻遍野、餓殍滿地,其情其景、慘不忍睹。李清照義憤填膺,痛恨朝庭無能、嘆民生之多艱,恨不能親上前線、手刃兇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充分表達了詩人的一腔悲憤之情。

  • 2 # 東哥副業

    詩是人創作的,而詩又是詩人思想情感、人生境遇、時代背景的再現。所以,《夏日絕句》當然是根據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境遇、思想情感所創作的!

    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迎來了它最恥辱的一年。由於皇帝聽信奸相蔡京,重用宦官,搞得名不聊生,各地暴發大規模起義,日益腐朽的北宋政權變得弱不禁風。就在這一年,金國看到了羸弱不堪的北宋,決定南下擊之。此時的宋朝幾乎沒有抵抗之力,最終徽欽二帝、連帶眾多嬪妃被擄走,史稱“靖康之恥”。

    此次事變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舉國南遷。《夏日絕句》的作者李清照原是山東章丘人,北宋滅亡後不得已跟隨丈夫趙明誠一同南遷。此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建康(南京舊稱)知府。

    夏日絕句 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古今第一才女:李清照,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面對山河破碎,空有一腔報國熱血,卻無能為力。誰讓她只是一個弱女子呢!“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直抒胸臆,做人要做人中龍鳳,死後也要做鬼裡面的老大。

    詩人的人生境遇

    李清照從小生活在書香門第,父親有很多的藏書,從小耳渲目染,在文學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早年生活愜意,無憂無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還常常記起到溪亭遊玩的那天傍晚,由於太過沉醉於周圍的美景,竟然忘記了回家的路;由於時間太晚,不小心闖入的荷花深處。多麼愜意的一幅畫。這是李清照早年生活的寫照。

    然而,好景不長,金兵南下後,舉家南遷。遷到健康定居後,建康城裡發生了一起叛亂,身為建康知府的丈夫卻臨陣脫逃。此時此刻的李清照,不僅為國家感到恥辱,更為丈夫感到恥辱。

    路過烏江時,李清照作下這首五言絕句《夏日絕句》,以當年自刎烏江的項羽來諷刺當今的皇帝和自己的丈夫。

    詩人的思想情感出生書香門第的李清照,從小受強烈的愛國思想薰陶。看到靖康之恥,看到自己的丈夫臨陣脫逃,這是多麼的悲傷。作者寫下這首絕句,一是對丈夫的鞭策,而是深深表達了李清照的愛國之情。就算李清照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才女,可畢竟也是一個普通人。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再強勢的女人也需要有一個依靠,可自己依靠的人卻是一個膽小怕事、畏畏縮縮的人,這怎麼能讓李清照接受呢!寫下這首絕句就不足為奇了。結言

    瞭解了李清照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境遇、思想情感後,對於《夏日絕句》這首詞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就很好理解了。作者創作這首詩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一是表達對丈夫臨陣脫逃的不滿,二是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第三點也可以說是詩人借詩發洩自己的情緒罷了。可以說是具有作者這種情感的人就能想到的創作,當然,怎麼創作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3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論一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是怎麼來的)

    寫詩並非由背景,偶然得之句殷殷。

    成稿一付與人後,讀者皆圍遭遇評。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公元1127年,由於奸相蔡京擋道,蠱惑皇上重用宦官,弄得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沒落的北宋王朝更加弱不禁風。金國趁火打劫,組織部隊南下打擊羸弱不堪的北宋。雪上加霜的大宋王朝已毫無還手能力,結果徽欽二帝及眾多嬪妃被擄掠而去。這就是岳飛說的“靖康恥”。

    靖康之恥後患無窮,導致了北宋的滅亡與舉國南遷。李清照也跟隨丈夫趙明誠一同逃向南方避難。此時,趙明誠出任建康(南京)知府。李清照隨即遷到建康定居。其時,建康城內發生了一起叛亂事變。身為建康知府的丈夫趙明誠不僅沒組織官兵進行地平叛,反而率先脫逃了。

    李清照心潮澎湃。亡國的無盡恥辱,南遷的諸多無奈,丈夫的行為留下的羞愧一起湧上心頭。 路過烏江時,李清照懷著憂憤的心情寫下了五言絕句《夏日絕句》,以直抒胸臆的風格、平淡無奇的語言、難以言喻的憤懣成為了驚世駭俗的千古絕唱。身為女子,她以當年自刎烏江的項羽來諷刺當時苟延殘喘的統治者和苟且偷生的丈夫。 收到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受到過優良的教育和強烈的愛國思想薰陶。目睹靖康之恥,經歷丈夫臨陣脫逃,內心產生了無盡的悲傷。這首詩裡作者對丈夫的鞭策與警醒,對南宋統治階級的揶揄與諷刺,對自己身為弱女子,不能如項羽一樣帶領子弟兵縱橫馳騁於沙場,為國家收復舊山河的哀嘆。體現了李清照的愛國情懷。

    評價李清照是不能脫離她生活的年代的。她是熱愛生活的人,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縱是學富五車的才女,可現實中的身份是人之妻子。封建社會,倡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無論多麼優秀的女人也要夫唱婦隨。但自己的丈夫卻是一個膽小懦弱、貪生怕死的人!

    所以,李清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自己的人生境遇作了回顧,用這首短詩表達了以上思想情感。讓我們在祖國蒸蒸日上的今天再次品味這首能促使鬼哭狼嚎的小詩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5 # 流光言己

    自古至今,只要不是抄搬,差不多所有能被讀者口誦心惟的好文章都是在特定時代以及時間背景、心理環境下,根據作者思維狀態創作出來的,《夏日絕句》也如此。

    詩句的出處

    詩作者李清照,隱隱有“千古第一才女”譽稱,她在詞調中的造詣絕對可稱作古今大家,作為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很多詞句常被視作經典,甚至現在的影視劇名也直接引用其名句。可見其詞句的經典程度。

    不過李清照的詩句留存並不算多,很多散佚。可能大家最為熟知的便是這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李清照集校注》(王仲聞的1997年新一版)《易安詩全集》文寫到,本詩的題為烏江,而《繡水詩鈔》中題作為《夏日絕句》,

    文引《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歷朝名媛詩詞》卷七、《繡水詩鈔》卷一、乾隆《章丘縣誌》卷十二。《彤管遺編》、《名媛詩歸》、《章丘縣誌》、《繡水詩鈔》題作《夏日絕句》。

    《詩女史》作者明·處囊齋主人,文中是以烏江絕句作為詩首的,繡水詩鈔是清朝作者,提出這僅為探討,因為詩題以及題注本身便為詩句的一部分。

    詩作的創作背景

    李清照除了詩詞才情,被人熟知的還有其與夫趙明誠的三十年感情歷程。而她所處的時代,可謂兵禍不斷。1127年,宋朝徽宗欽宗二皇被擄,這邊是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而其夫趙明誠在其仕途上也不順暢,在江寧知府任上一年,下屬兵變叛亂,而趙明誠棄眾而逃,以一根繩子從城牆下逃脫,因此被罷官。而對於夫君的這種行為,李清照很是在心裡氣憤鄙夷。雖然未明言,但從此之後夫婦感情就此疏遠。

    不久趙明誠又或起用,接任命赴湖州任知府,而此時宋朝屬地依舊局勢很亂,李清照及趙明誠的很多藏書被兵火毀失。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二人深知此去一路艱險,隨時會遭受兵亂,而趙明誠曾經的懦弱已經在李清照的心裡留下了陰影面積。

    1129年,他們在去江西的逃亡路上,因為曾經的嫌隙,二人一路無語。路過烏江時,李清照面對滔滔烏江水,想起昔日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心潮澎湃的誦唸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傳世名句,之後,趙明誠也在當年因憂、病而亡。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熟,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金石錄後序》-李清照 詩句賞析

    李清照雖為女子,但正是因為之前的國仇家事,這才讓她在渡烏江時作出此等豪邁英雄的詩句。詩句中一股浩然正氣貫穿始終,詩人用昔日項羽寧做烏江鬼,不負江東人的英雄氣概,來諷刺當時宋朝統治階級以及夫君的畏縮。由此可見,當時李清照不僅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其憂國憂民之心也不輸男子。

  • 6 # 旭翔雙桂

    李清照一生寫盡閨中怨情、相思之苦,可以說妙筆生花,被奉之為"婉約派"詞人大家!

    那麼她又怎樣寫出一首充滿豪氣沖天的、全無女兒氣的、大丈夫偉岸的、勵志佳作?

    先看一下她寫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首絕句借古喻今,抒發心中之悲憤,語出驚人,直抒胸臆,透出男兒英豪之氣而又充滿慷慨之悲壯。

    生的時候就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死了也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可見她愛國之心,躍然於眼前!

    她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呢?

    宋朝已是窮途末路,金兵入侵中原,己是國破家亡,金兵燒殺搶掠,匪壞宋王朝的宮殿玉苑瓊樓,還挾持宋徽、欽二帝北上,而趙宋小王朝又南逃。已是無路可退的李清照夫妻過起了顛配流離的逃亡生活!

    後來她的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的知府。在一天的夜裡發生了叛亂,而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沒有盡忠職守,趁亂逃跑了。叛亂被抨定後趙明城被革去了官職。

    李清照為丈夫的逃跑,感到深深的羞愧,這樣的丈夫不值得她去擁有與愛,現在的生活也法繼續下去,貌和神離,她對丈夫的感情漸漸冷淡無話可說!

    她們再次過起了逃亡生活,一路相伴無語。她們向西行進,來到了烏江邊上,當年一代僥雄楚霸王項羽敗自刎的地方,就在眼前,往事歷歷在目,心潮激越盪漾,面對著江濤浩浩。

    李清照站在烏江邊上,脫口而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恨國破家亡,恨南宋的無能,只顧逃命不管百姓死活,也恨丈夫軟弱,沒有男人氣概!

    愛國激情昂揚溢於言表。她的丈夫聞聽此詩後,羞愧難當鬱郁寡言而後不久病發而亡!

    李清照是人們值得讚賞的地方,女人也有憂國憂民之心!

  • 7 # 讀書悟道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的知名度很高,作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詩的主人公是項羽,詩的內容記述的是項羽兵敗,烏江自刎的故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項羽的欽佩之情,和作者的人生態度。

    唐朝詩人杜牧也寫過一首項羽的詩,《題烏江亭》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也寫過一首《題烏江項王廟詩》,詩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後人認為杜牧的詩那首最有兵家常識,王安石那首最能說明民心所向,而唯有李清照這一首是最具有氣節!

    李清照在這首詩上突出表達了項羽的氣節,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相關。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此題,分別從作者、創作背景和解析。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宋朝歷城人(今山東濟南人)。據古文字研究專家黃盛璋先生,在《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中載,她約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卒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後,大約活了六七十歲。

    她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前半生經歷了表面的繁華,北宋末年的危機四伏,後半生則陷入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動盪不安。南渡前後的生活反差,從豐裕走向苦難的現實生活,釀就了她一顆千迴百轉的詞心。

    她的作品,依照她人生的經歷,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在中原北宋時期,後期是在江南南宋時期,也就是南渡前和南渡後。南渡前的詩作較詞題材寬廣,描寫少女、少婦的閨中生活及情趣,詞風活潑明快、清新自然。南渡後的詞,由於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她的詞體現了家國情懷,政治性比較強,情調低沉。

    根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李清照集》,輯詞七十八首(其中存疑三十五首)、詩十五首、文三篇,另有《打馬圖經》暨賦、序若干篇。當然這些遠不是李清照所作的全部著作,但足以說明她是一們多才多藝、詩詞成就極高的女作家。

    在封建社會之下,在二程理學盛行的時代,李清照能衝破層層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詩詞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實屬不易。她的詞,不僅在宋代女詞人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同時代的男性詞人中,也毫不遜色。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從宋詞的流派評價她,說“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辛棄疾)稱首。”他指出李清照屬於婉約一派,這一結論,基本上獲得後世的公認。

    《夏日絕句》創作背景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發生了歷史上史稱的“靖康之變”。同年,青州被金兵攻陷,趙明誠家的幾屋藏書毀於戰火。為了逃難,李清照南下尋夫,趙明誠當時正做江寧知府。

    但是趙明誠的江寧知府並沒有做多久,原因是作為一城之主,當聽說城內有叛亂時,居然第一時間選擇了逃跑,棄城而去。叛亂被平定後,趙明誠的烏紗帽也丟了。之後,夫妻二人準備擇居安家。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李清照 和丈夫趙明誠離開金陵古城,從江寧乘舟抵安徽蕪湖時,途經和州烏江縣,唐朝在此建了西楚霸王祠,在《金石錄》中也有記載。夫妻二人熟讀《史記》,對項羽熟悉且敬佩,因此前往憑弔西楚把霸王祠,李清照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

    解讀《夏日絕句》

    這是一首詠史詩,其主要特點就是簡潔凝練,直抒胸意。詩中的“人傑”和“鬼雄”為典故,君有出處。“人傑”是劉邦稱讚張良、蕭何和韓信的話,“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出自《史記·項羽本記》。“鬼雄”出自《楚辭·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詩的前兩句是說,人活著就應該做一個像張良、何蕭、韓信那樣的人,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謂是豪傑。死後則應該成為像屈原所歌頌的為國捐軀的那些戰士,他們是鬼魂中的梟雄。

    後兩句用項羽的故事來加強“人傑”和“鬼雄”的形象,項羽在生死關頭不肯過江東,不求苟安,不失為蓋世英雄。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在楚漢戰爭中被劉邦擊敗,最後從垓下突圍至烏江。烏江亭長勸其過江之後,可以從長計議,然而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遂自刎而死。”

    項羽作為一個末路英雄,卻倍受李清照欽佩,李清照不以成敗論英雄,這種獨到之見在當時實為罕見。但此詩的意義不在於歌頌項羽,而是意在譏諷不圖恢復的南宋朝廷和宋高宗的逃跑主義。

    李清照所提倡的生作人傑,死為鬼雄的人生信仰,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人還是要有點精神的”,這句話出自偉人毛澤東。這種“精神”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種不甘平庸、不甘屈從、不甘得過且過的血性和品節。以小見大,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民族,無精神不立,無精神不強,正是這首詩的現實意義。

  • 8 # 趣文社

    《夏日絕句》是南宋時期李清照所作,李清照生於亂世,經歷了兩次政治上的大事變。(元祐黨禍和靖康之恥)所以這位詩詞婉約派代表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政治諷刺詩。展現了她與眾不同的女詩人的豪氣。

    靖康元年,金兵大肆南侵,由於宋徽宗和宋欽宗的昏庸無能導致了歷史上一次最為痛心的事件,“靖康之恥”北宋也就這樣滅亡。後面趙構在南京稱帝,史稱南宋。

    然而,眼前的和平並沒有維持多久,金國再次來襲,趙構的軟弱,使他根本就不敢和金人對抗,窩囊的帶著一群大臣向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在其中。這個時候的李清照已是中年,經歷了少年時期的無憂無慮,青年時期的幸福生活,這個時候的李清照可以說是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跟隨著丈夫趙明誠追隨著趙構的足跡,以南京為起點,一路沿經揚州、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可以說是如驚弓之鳥、身心俱疲。

    逃至烏江這個地方,李清照感慨萬千。想起了英雄項羽,本有機會逃走,可是想到愧對江東父老,無顏面對。展現出了一位英雄應有的氣魄,自刎於此。這時的李清照寫下了這首詩: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短短的幾行字,飽含了作者對項羽的敬佩之心,凸顯了作者身為女兒身,但滿腔的報國熱血,又恰當的暗諷了當時的趙構以及群臣,當然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在大敵當前,竟然棄城而逃,這是對趙構之流的“懦弱”行為進行有力的抨擊,對中原淪陷敵手錶達的憤慨。

    作為一位學富五車的才女,恨不能自己親自上陣殺敵,馳騁疆場,只好借用豪邁的詩句來抒發她的愛國情懷,堪比五代花蕊夫人的絕唱“四十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 9 # 謎石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李清照的著名小詩《夏日絕句》,又名《烏江》。

    按理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之類優美小巧的詩句才適合《夏日絕句》這類題目,而如此悲壯的詩句和題目完全格格不入。

    有學者稱,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一起去江西置業,行至蕪湖烏江項羽廟時,寫下此詩,創作此詩之時“大約在夏季”。不用說,此理太過牽強。

    那麼,一首懷古詩為什麼要起這麼一個沒頭沒腦的名字?

    現在讓我們把詩題先放在一邊,來看看這首詩具體寫了什麼。

    首句“生當作人傑”,

    《文子·上禮》:“行可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使分財,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傑也。”

    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言行智謀道德卓越高邁,可做眾人表率之人,方可稱之為人中俊傑。

    次句“死亦為鬼雄”,出自《楚辭·九歌·國殤》: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總之,人傑、鬼雄工整相對,渾然天成。

    後二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隨即點破主題:像項羽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傑和鬼雄,才值得我們欽佩追思。

    需要注意:這裡對項羽的歌頌,屬於反用典故。

    古人對項羽自刎烏江一事基本以負面評價為主,認為項羽傲慢不仁,咎由自取。

    李清照將項羽比作頂天立地、藐視生死的人傑與鬼雄,屬於反用典故。在今人看來或許不覺得如何,但在古人眼中,這很“非主流”。

    然而,語出反常必有所指。

    且看項羽不願渡江而自刎前的一番言論: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一番豪言,形成了一句著名的成語:“無顏見江東父老”。

    故而,李清照此詩之所以極力誇讚項羽讚頌的正是項羽看重顏面和尊嚴、深知廉恥的態度,她明裡是在褒揚項羽,暗裡卻是在指摘有些人“厚顏無恥”!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感情裂痕說——李清照以此詩諷刺丈夫趙明誠?

    歷來評詩者認定《夏日絕句》所譏誚諷刺者有二:其一是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其二是南渡的宋室君臣。

    先來看第一點,為什麼說有學人認定李清照要譏諷趙明誠?

    趙李夫婦這次出行,是在丈夫趙明誠被免去了江寧知府之後。趙明誠在江寧(即南京)知府任上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其被免職,主要是因為一場兵變。

    據相關史料記載,一個名叫王亦的御營統制官密謀宮廷兵變,轉運副使李謨發現苗頭後,緊急通知了趙明誠。可是趙明誠並未理睬,李謨只好自己率兵伏擊王亦。當夜一場戰鬥,王亦叛軍被擊潰。早上,李謨想找到趙明誠向他通報勝利訊息,卻發現趙明誠和另外兩名官員已在前夜用繩索墜下城牆逃跑了。

    後趙明誠被革職,但並沒有被宋高宗趙構嚴辦,於是他才攜妻子李清照與去江西置業生活。二人行至烏江,李清照寫下了《夏日絕句》。

    所以有學者稱,這是李清照用詩句表達對丈夫臨陣脫逃行為的不滿。

    然而,我對此說存疑。一來兵變相關史料較少,且記錄簡約,主要見於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書。

    二來是文字記錄簡約,趙明誠逃離兵變的前因後果並不十分清晰,雖然出逃的確不是光彩之事,但也在戰亂之時,在敵強我弱形勢不明的情況下,難道必須束手就擒才算高尚麼?

    第三,趙明誠一直在為國效力,奔波於任上,雖因兵變一事為朝廷革職,但就在之後的六月又被徵召任湖州知州,以至於他和李清照去江西置業的計劃泡湯。趙明誠只好草草把李清照和家室安頓在安徽池州,隨即匆匆策馬赴任,直至病死於湖州任上。可以說,趙明誠為南宋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且按照李清照本人在《金石錄後序》中記載,趙明誠在六月十三日與她辭別那天,“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而別”。可見,趙明誠不論被貶還是覆被任用,其狀態絕非萎靡。而夫妻二人的離別時的款款深情,更不像今天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出現了隔閡與裂痕。

    其四,在李清照所寫的吊念丈夫的祭文中寫道:

    “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見《四六談塵》)

    李清照把自己比作“杞婦”,即《列女傳》中所記載的戰國時的杞梁殖之妻。杞梁殖乃齊國將領,為國戰死,其妻抱著他的屍首在城牆下傷心痛哭十日,城牆崩塌。

    而句中所說“龐翁”,則是將丈夫趙明誠比作東漢名臣龐參。此人曾任漢陽太守。他到任之時,聽說當地有一位叫任棠的名士便去拜訪。任棠早已在家等候了,他將一大盆水和一大株大薤放在門口,抱著孫子往門口一坐,見到龐參一言不發。龐參的隨從認為任棠非常無禮,龐參卻低頭琢磨,明白了任棠的用意:放一盤水,這是讓自己為官清廉;放一大株薤(即藠頭,一種很難拔除的草),這是讓自己要剷除豪強;抱著小孫子,這是讓自己要體恤孤老幼小。龐參悟出任棠的暗示之後,也果然是這樣做的,清正廉明,抑強扶弱,受到一方百姓愛戴。聯中的“機捷”二字,即是指龐參聰穎善悟。

    龐參的器量、才幹、人品俱佳,後升至三公之位,依然竭盡忠節。龐參所任太守一職,恰恰與趙明誠所任知府知州的地方官相匹配,所以這個比喻非常合適。

    更有意思的是,無論杞婦的丈夫杞梁殖,還是龐參,都是曾經犯過錯誤被朝廷懲罰之人。而相比於他們的功勳和德行,以往的過失也不過是白璧微瑕而已。這也恰恰與趙明誠的情況一致。

    不管怎樣,從這個弔唁祭奠性質的對聯中,李清照對丈夫完全是誇讚和褒揚的態度,完全看不出有任何責備之意,也看不出她與夫君有任何隔閡矛盾。

    更何況,李清照在聽到夫君病危的訊息後,“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親到病榻前欲以煎藥服侍,可惜為時已晚,丈夫已經誤服大寒之藥,她只有“悲泣倉皇”(見《金石錄後序》)。

    在趙明誠死後,李清照依然堅守二人的共同志趣——金石之學,將二人多年研究的心血撰寫成書。這些事蹟,怎麼也看不出二人有絲毫的同床異夢,貌合神離。

    綜上,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因“臨陣脫逃”一事而產生心理上的隔閡,乃至夫妻感情出現裂痕,純屬後人不深思細究,想當然之結論。

    一直以來,很多寫道李清照生平事蹟的文字都會沿用“感情有裂痕”的說法,然而,“趙李不和睦說”卻完全是捕風捉影,主觀臆斷。真可謂謬種流傳!

    因此,李清照以《夏日絕句》譏諷趙明誠的說法也純屬無稽之談!

    從靖康之恥到建炎南渡,《夏日絕句》悄悄點破一個重要“時間點”

    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訊息欠劉琨

    南遊尚怯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

    這是李清照曾經寫過的兩個著名聯句。人們由此也得知了這位女詩人的愛國志向,她一定心向北伐,希望宋室能有像晉代劉琨那樣的名將,擊敗入侵中原之敵,收復失地。

    一一二七年,靖康二年或建炎元年,這一年,金人擄走了徽宗和欽宗二帝,宣告了北宋的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稱帝,是位宋高宗,標誌南宋開始。而高宗自登基以來,其主導思想就是與金人求和,退守自保。其間雖然起用過像宗澤、李綱、岳飛這樣的主戰派,但不過是虛與委蛇,以迎合民心,並非出於真正的主觀意願。所以主戰之臣始終得不到重用,往往半途而廢,乃至竟然可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而主和甚至主張投降之臣則一直被他所重用,像秦檜這樣的宰相甚至可以做到“終身制”了。

    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宋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高宗的政治主張本質就是“屈膝投降”:

    高宗之畏女真也,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

    如果不特意說明,恐怕很多人不敢相信,高宗給金人的書信已經卑微無恥到就要自稱兒皇帝的地步了:

    “今以守則無人,奔則無地,此所以朝夕諰諰然惟冀閣下之見衰而赦己。前者連奉書,願削去舊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國之尊無二上,亦何必勞師遠涉而後為快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偏安苟活,甚至是屈辱投降的心態,高宗才會在一幫主和派臣子的簇擁之下放棄中原,不斷南逃,被金兵從南京(今河南商丘)一路追擊至建康(今南京),後又一路南遁,輾轉逃亡。

    那麼,以高宗為首的主和派(投降派)是何時成為宋朝國家和軍民的主人呢?

    正是在金人攻打東京汴梁之時,即1127年前後的“靖康之難”期間。1127年4月,金人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北上,北宋宣佈滅亡。1127年6月,康王趙構在南京(商丘)稱帝,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稱“建炎南渡”。北擄去的宋室皇族受盡奇恥大辱,而南逃的君王臣子已在溫柔鄉中歌舞宴飲。

    可見,無論“靖康之恥”還是“建炎南渡”,重大事件的集中發生時間是在1127年4月到6月間,正值春夏交接之日。

    故此,我們才明白《夏日絕句》詩題中“夏日”的真正含義!影射的正是“二帝蒙塵北狩,建炎偏安南渡”的那個夏天!

    李清照對靖康之恥無盡傷心,對主張屈膝投降者無盡憎恨。然而,王公大臣尚不敢、也無資格直斥天子之非,更何況一個柔弱女子。不想一日行過烏江亭畔,煙波浩渺,也許又恰逢夏日,終於,她的一腔悲憤化作了一段簡短而鏗鏘的詩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10 # 山水144903882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如下: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湧出來,震撼人心。最後兩句,詩人透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傑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後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讚“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 11 # D東哥

    《夏日絕句》在歷史上有許多詩人都寫過,各有千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欣賞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夏日絕句》,看看她是怎麼寫出來的?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譯文:

    一個人活著的時候,應當做人中豪傑,就算是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人們還在思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可以說李清照的這首詩很著名,這首詩講的是歷史上項羽兵敗烏江自刎的悲催故事,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對項羽寧死不屈的欽佩之情。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中國歷史上最勇敢的武將。古人贊其“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短暫的一生裡,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故事,“彼可取而代也。”、破釜沉舟、作壁上觀、鴻門宴、錦衣夜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個個都膾炙人口。

    後來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讓人感慨,千百年來,引無數人追思,稱讚他的英勇無畏。歷代文人寫過許多詩篇文章來憑弔項羽。如:

    1、《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2、《題烏江項王廟詩》

    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

    肯為君王捲土來?

    3、《項羽》

    宋•錢舜選

    項羽天資自不仁,

    那堪亞父作謀臣。

    鴻門若遂樽前計,

    又一商君又一秦。

    4、《項羽》

    宋•陸游

    八尺將軍千里騅,

    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盡無施處,

    路到烏江君自知。

    5、《烏江項羽廟》

    宋•吳龍翰

    蓋世英雄只恁休,

    千年遺恨大江流。

    漢提義帝作張本,

    當日君輸第一籌。

    當然,寫得最有骨氣、氣節的還當屬李清照這一首《夏日絕句》。那麼,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是怎麼寫出來的呢?

    李清照能把這首詩寫得如此大氣磅礴,是和她的經歷、創作背景有極大的關係。

    下面我就幾個方面來為大家瞭解一下作者的生平、這首詩創作背景、以及對這首詩的個人解讀。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宋朝歷城人(今山東濟南人)。她的前半生經歷了祝富裕繁華,但後半生則生活在動盪不安之中。這種巨大的差距讓她知道了現實生活的殘酷,也為她後來文字創作提供了養分。

    縱觀她的作品,也就隨生活分兩個階段,南遷前,她的作品多以描寫少女、少婦的閨中生活及情趣為主,清新自然,典型的婉約派。南遷後,她的作品則多了些家國情懷的內容,政治傾向較強,風格上有點低沉。

    李清照一生文學成績巨大,她的詞,在宋代詞人中也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關於這首《夏日絕句》的創作,她也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話說公元1127年,北方的金兵攻陷北宋都城,發生了“靖康之變”。金兵挾持宋徽、欽二帝北上,嚇得趙宋小王朝南逃。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當時是江寧知府。作為一城的父母官,當城內發生叛亂的時候,他第一時間不是積極想法平叛,而是選擇棄城逃跑。可以想象,叛亂平定後,趙明誠的就袖免職了。

    李清照曾為丈夫的逃跑行為,深感羞愧,這之後,她們夫妻的感情就冷淡了,相互之間竟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

    建炎三年,他們離開金陵,坐船從江寧到安徽蕪湖,途經和州烏江縣西楚霸王祠時進行了憑弔。從霸王祠出來,他們還來到了烏江邊,注視著一代英豪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眼前浮現出當年的往事,此刻她的內心激潮澎湃,又像火一樣在燃燒。看著眼前江水浩浩,英雄的形象不停閃爍。李清照再也忍耐不住深藏已久的激情,揮筆寫下了這首令人激情澎湃的《夏日絕句》。

    欣賞李清照的這首詩,給人深刻的印象是,主題鮮明,語言精練。“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作者就是要崇拜“人傑”和“鬼雄”。告訴人們,一個人活著就做像張良、何蕭、韓信那樣的人傑,敢為人先,為國家效力。就算死了,也應該成為是鬼魂中的英雄。

    一個女流之輩,能說出這樣的話,可見她疾惡如仇,對南宋的政府不作為的痛恨。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了李清照對項羽的崇拜,為什麼一個失敗的人卻被視為英雄呢?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不屈不撓服的精神,受到了李清照佩服。當然,讚揚項羽的目的也是對南宋政府的無能不作為和逃跑主義的諷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1年選哪款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