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不能。梁山沒有成熟的政治主張和合理的管理制度。從這方面看,他們的規模和影響是不如方臘的。

    雖然小說中把剿滅方臘歸功於梁山,但我們都知道,剿滅方臘的依舊是宋朝的整體排程和各路大軍。

  • 2 # 小南史

    不能。

    從最初的梁山聚首,到末尾的宋江接受招安,梁山好漢實行的制度來看,梁山上的這群人更多的像佔山為王的強盜,並不是真正的農民起義,沒有形成自己的政權,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農民階級所具有的侷限性是非常大的,梁山上的這群人是承擔不了歷史的使命以及責任的。

    梁山(政權)的組成成分

    梁山一共108位好漢,然後每個好漢帶這一些人,這是組成整個梁山(政權)架構,從成分上來看,雖然有不少是以前的官吏,但是所佔據的比例很小,更多的是一些遊手好閒的遊俠兒,而兵馬更多的是農民,那麼這種情況下,梁山上的這群人就缺少長遠的眼光。

    梁山好漢們雖然打著替天行道的口號,但相比於其他農民起義,缺少一種核心思想,拿近的太平天國運動來講,太平天國在最初的時候是提出了天朝田畝制度為核心思想,但是因為後來的內部傾軋,加上太平天國運動依然沒能擺脫小農階級的侷限性,導致不能繼續貫徹核心思想,最終還是失敗的下場。再來看看梁山好漢,這群人連具體的核心思想都沒有,更談不上執行措施了,就這樣的人群怎麼可能會建立王國,從而推翻宋朝?

    從梁山好漢們的理想情況來看,他們中許多人都是被逼無奈而走上梁山,並不是非常堅定的主動的想要去反抗宋王朝,而且當時的宋王朝雖然政治腐敗,但是也總比秦始皇在位的時候要好得多,而宋朝也是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中人民幸福感最強的一個朝代。

    因此,就算梁山好漢們反抗,他們也翻不起什麼浪花兒,北宋王朝的統治還沒有達到人神共憤的地步。

  • 3 # 湯岐

    答悟空:梁山是不可能推翻北宋政權的。因為梁山還沒有一個有雄心大略政治頭腦的領導,宋江也只是一個押司而己,我覺得《水滸傳》中的柴進柴大官人此人倒是可以做一番事業的,他有對宋期政府的復仇心理,他可以召集天下各路好漢大聚義。但是,他已經看到:梁山氣候不到,他也沒有進入梁山的領導層。

  • 4 # 齊謙書院孟子厚

    推翻北宋又有什麼意義呢?不過是換個管理團隊而已。本質是一樣的。甚至梁山這群人的素質能對社會有貢獻嗎?可能性很小。

  • 5 # 好大一棵竹

    不能。

    宋江之流只是“替天行道”,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按現代的話講,就是格局不夠大,定位不夠高。

  • 6 # 丁建15

    推翻不了,建立一個王朝很不容易,得有武將文臣,得開國皇帝很有材能,單看水滸的宋江,領導人材能就不行,沒有宏圖大略,手下人也就是武藝可行,但治國建國光武將不行,再說這是一部小說,不是歷史,我們就是假設而己。

  • 7 # 五子龍女

    我認為梁山如果不招安,再和方臘義軍聯合,是完全能夠推翻北宋的。因為這兩支隊伍都是高手集結,武功超群的人,北宋朝廷幾次想滅他們,都以失敗而告終。我認為宋江不應該領著眾弟兄招安,應該和方臘義軍聯合推翻北宋。當時北宋朝中有高俅、太師等奸賊佞臣,皇帝又偏聽偏信,如果兩股義軍聯合,推翻宋朝,兩軍裡不管何人做皇帝,都是另一番景象。宋江偏偏要招安。高俅和大師又向皇帝諫言,讓宋江帶領兄弟們去打方臘,使兩隊忠義之士兩敗俱傷,白白斷送了兄弟們的性命。我認為宋江招安,是走了錯誤的一步棋,他對朝廷的忠是愚忠。看不清當時朝廷裡的情況,一心想著招安朝廷是為了眾兄弟的後來著想,結果適得其反,讓兩隊完全能夠推翻北宋的勇猛之士,全部死於非命,林沖含恨而死,武松斷臂當了和尚,《水滸傳》寫到最後,真是讓人慘不忍睹。如果最後寫出,兩隊人馬聯合起來推翻北宋,那將是大快人心的。

  • 8 # 用漢橋

    《水滸傳》是施耐庵根據大體的一些歷史事件編造出來的一個故事。要是說,如果梁山好漢不受朝廷招安能不能推翻宋朝 ?那就要看施耐庵的想法了。因為,歷史上,北宋確實沒有被農民起義推翻 。所以,施耐庵編造了一個受招安的結局。這就蠻符合這個故事的結果。

    不然,還真不好交代。大家想想,施耐庵把個梁山泊描寫得那麼厲害,兩贏童貫,三敗高俅。還有,在平田虎,收王慶時:“去時三十六,回來十八雙。縱橫千萬裡,談笑卻還鄉

    ”向這麼厲害的隊伍 威脅著朝廷,這真的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有它這麼大的威脅,朝廷真的是岌岌可危。施耐庵把個梁山泊描寫得這麼厲害,而歷史事實是朝廷並沒有被農民起義推翻 。這個故事怎麼編下去呢?那就編個受招安的故事吧。編這樣的結局蠻藝術。它既沒有否認北宋沒有被農民起義推翻的事實,也沒有抹殺梁山好漢的英雄形象,兩全其美。

    如果,撇開歷史事實不談,只按小說情節的發展來推斷,要是梁山好漢不受招安,再聯合田虎,王慶,方臘。那完全有力量推翻朝廷。為什麼呢?大家看 ,這四家裡,就梁山一家讓朝廷無可奈何。梁山對朝廷來說,不是一般的頭疼,而是心頭之患。朝廷對待它們不是一般的整頓社會治安的問題,是正而八經的去圍剿。大家看,他們兩贏童貫 ,三敗高俅。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阿?高俅,童貫帥領的是“國防軍

    ”阿,高俅是太尉 ,朝廷的高官阿。童貫是什麼官,是現在的“國防部長”。它們去圍剿梁山的軍隊都是朝廷很厲害的“國防軍”。而且練“國防部長”帶的軍隊,那更是國防軍裡的王牌軍。

    這麼厲害的隊伍,被梁山好漢打得落花流水,還“前頭捉了張輝瓚”,把他們的“國防部長

    ”童貫給活捉了。

    他們不只是偶而碰運氣就抓了一次“張輝瓚

    ”而是“兩贏童貫,三敗高俅”阿,可見他們的實力。根據這樣的描寫,我想,他們的實力比現在緬甸的果敢地區還要厲害得多。

    一個梁山就這麼厲害,要是他們四家聯合起來,那還得了,特別是南方的方臘 ,自己就要 稱帝了。

    綜上所述,如果梁山不受招安,和其它三家聯合起來,推翻朝廷是沒有問題的。

  • 9 # 地史館

    可能是《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影響力太大,以至於讓人們誤以為水泊梁山兵多將廣,實力強大。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宋江起義只不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中最不起眼的那幾支,無論是起義規模還是對北宋統治的打擊程度,都非常有限,遠遠不及方臘起義所產生的影響。

    《宋史·徽宗本記》是這樣記載宋江的:“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南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討之。”

    《宋史·侯蒙傳》記載:“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比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chān)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從宋史的記載來看,“宋江起河朔”,也就是現在河北中部地區,被稱為“河北劇賊”,然後輾轉進入京東(今山東西部地區)、江北(淮陽軍,今宿遷地區),最終在海州(今連雲港地區)被張叔夜擊敗招安。

    關於宋江起義軍的規模,候蒙在上奏朝廷的文書中說“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關於這三十六人的數字,有些人認為是以宋江為首三十個將領,不然也不至於需要數萬大軍討伐。那具體是多少人呢?我們可以透過宋江在從梁山轉戰海州所經歷的幾場戰鬥來推算。

    當宋江經過沂州的時候,沂州知州蔣圓的令人把手要道,使得宋江無法前進,宋江只好要求“借道”。蔣圓一邊假裝答應,一邊派人暗中觀察,發現宋江糧草不濟,於是發起突然襲擊,宋江大敗“北走龜蒙間”(今山東平邑)。

    宋江南下淮南轉向海州的時候,又遭到了官軍的討捕。宋江經過海州沭陽時,沭陽縣尉王師心“引兵邀擊於境上,敗之,賊遁去。”宋江在沭陽一敗後,逃到了海州的海邊,搶了十條大船,張叔夜知道後,徵集了千名死士,設伏圍攻宋江,先派少量士卒將宋江等人從船上引下來,然後火燒舟船,與埋伏在周邊的死士一同合擊,宋江戰敗投降。

    上述三次戰鬥中,先後擊敗宋江的有沂州知州蔣圓,沭陽縣尉王師心,海州知州張叔夜,分析他們三人的軍事力量便可以從側面推測宋江起義的規模。

    在北宋的兵制中,將全國的軍事力量分為禁軍、廂軍、鄉兵、土軍和弓手,其中禁軍是北宋最重要的軍事力量,由中央直接控制,駐守在京畿地區,是中央威懾地方的重要力量;廂軍則為各州府的地方軍,主要負責築城、製作兵器、修路建橋、運糧墾荒等雜役,一般不做訓練,也很少有軍事任務;鄉兵,也稱民兵,由地方農民組成,有任務需要的時候,臨時從農民中按比例抽調;土軍和弓手是政府從民丁中僱傭而來地方治安部隊,歸縣尉管轄。

    △《水滸傳》中的林沖,就號稱八十萬禁軍教頭

    因此,沂州知州蔣圓和海州知州張叔夜基本上呼叫的歷史州府的廂軍,在以弱聞名的宋軍中,廂軍的戰鬥力更是慘不忍睹,於是蔣圓最開始面對宋江的時候,只能守住要道不敢貿然出擊,張叔夜圍剿宋江是也要“募死士,得千人”,才有信心對宋江下手。而沭陽縣尉王師心,作為一個縣尉,其手下的土軍和弓手在宋朝最多也只有一百多人的規模。

    綜合這蔣圓、張叔夜、王師心的兵力,推測宋江起義軍的規模在100-1000人之間。如果超過一千人,很難想象一個縣尉僅憑手上一個“縣大隊”就能打得宋江“北走龜蒙間”,而低於100,又很難想象張叔夜為何需要募集1000死士。

    綜上所述,宋江起義軍規模太小,其實力不足以推翻宋朝統治。而同時期“數日有眾十萬,遂連陷郡縣數十,眾殆百萬,四方大震”的方臘起義極盛時期的方臘佔領了杭州在內六州52縣。可就在自起義後的第七個月,北宋朝廷調集了十五萬大軍,在青溪消滅方臘主力,方臘及其妻、子和主要將領被俘殺,方臘起義失敗。

  • 10 # 歷史湮滅的足跡

    就當時社會的腐敗而言,宋朝被推翻是遲早的事。但梁山只會是先驅者,絕不會成為最終領導者!

    任何人或團體能取得最終勝利的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是自己而非對手。梁山好漢註定要以悲劇收尾的原因也在於他們的自己。

    初衷已為失敗埋下的伏筆

    “逼上梁山” 一詞很形象,梁山人絕大都是走投無路,逼不得已才上了梁山,為的就是有條活路。梁山好漢打的旗號是“替天行道” ,宋江想效仿三國劉備,萬事以義氣當頭,他們最看中的是兄弟義氣。但看人家劉備創業時打的旗號是什麼——“匡扶漢室”這才是真正要幹大事的氣勢。相比之下“替天行道”像是一個沒有組織的俠客,基調不一樣。

    梁山這群人的初衷並不是如何推翻當前腐敗的王朝,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即便有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能活下去稱霸一方已經足矣了。

    梁山的人員組成

    上梁山的人各個階級層的都有,主要有五類分別是:

    1.底層官員,如 教頭、捕頭、劊子手像林沖、宋江、李逵這類人屬於梁山的核心群體;2.朝廷將領,如話花榮、孫立、關勝等佔團體的三分之一;3.幾個文人,如吳用、蕭讓等大概十個左右;4.一些賭賭徒、草莽、商人,如孫二孃、史進、周通等;5.特殊人員,如盧俊義、柴進身份比較尊貴 也就一兩個 算是領軍人物。

    這五類是梁山的主要組成人物,梁山起義並不算是農民起義,裡面農民很少,有幾個也是上梁山前才成為農民的,比如宋清。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是由於自己的利益被迫害或是想不勞而獲或是被逼無奈才聚到一起的,很多都是燒殺搶掠的草寇,大部分都是有能力但文化水平低的人也就是有勇無謀的人比較多。

    他們並不代表最底層廣大貧民的利益,他們的眼界高度 也讓他們不會以廣大貧民謀利為目的。這也是他們得不到更多人支援的原因。

    資源有限、人心不一

    隨著上梁山的人越來越多,要養活那麼多人就必須需要更多的糧食和錢財。這些都從哪來,他們都不是可以做下地、養蠶等下等工作的人。

    梁山的資源一直以來主要靠搶奪,搶奪富農或朝廷的錢糧為生。這種方式必然不能長久發展。 梁山人各個行業的都有,他們有各自的本領和想法。內部也分好幾派看似有共同目標,其實人心不齊四分五裂。 所以他們自己其實心裡也知道要推翻整個王朝很難,風險很大,與其如此還不如被招安,安全還能有個官做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梁山被招安是必然趨勢。如果他們沒有被招安 宋朝也會被推翻,因為宋朝的形式已經腐敗到了崩潰的邊緣,有壓力就有反抗,但梁山只會成為先驅者,絕對不會成為領導者。

  • 11 # 老趙談熟食

    即使梁山不被招安,它推翻北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歷史上梁山起義或者說宋江起義,規模及影響遠遠沒有那麼大,比同時期的方臘起義都要遜色許多,單說人數上就要少的可憐,至今在濟寧梁山地區還流傳著:"去時三十六,來時十八雙,若是少一人,誓死不還鄉",從這就可以看出宋江的起義,無論頭領人數,還是總和人數,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是施耐庵為符合天罡地煞之數擴大了三倍,變成了108人!不說別的,單從人數上就已經註定了不可能同當時的宋王朝進行大規模抗衡的!更莫說推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教師100條建議》這本書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