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陶德中士
-
2 # 野山一偶
嚴格意義來說,大象槍並非指的是一種針對大象而設計製作的專用槍支,也沒有一種槍支命名為大象槍。
大象這種動物個體很大,發起脾氣來讓虎豹雄獅都望而生畏。人們出於很多需求需要獵殺大象,平時使用的小口徑霰彈獵槍很難擊穿大象的厚厚的面板,往往需要很多發霰彈才能打倒一頭大象,因此打獵者有時候反倒成了被激怒的大象的犧牲品。就是使用平時的衝鋒槍和突擊步槍獵殺大象,往往也需要數十發子彈才能有效。這讓那些獵殺大象的人非常頭疼。
為了提高槍支的效能和殺傷力,獵人們不得不改變槍支的口徑,增加彈丸的重量和初速來對付大象和一些大型動物。有需求就有市場,因此,許多種大口徑的霰彈槍和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大口徑狙擊步槍應運而生,這些大口徑槍支的出現,再加上特製的彈頭,一兩發子彈擊中大象就會把大象擊倒在地,任人宰割。
這些槍支巨大的威力,讓人們意識到同樣可以用在戰場,因此,針對戰場設計製造的大口徑狙擊槍支也很快被投入戰爭,甚至發展出專門對付坦克裝甲的反坦克狙擊步槍。
故而,人們就把那些大口徑,威力巨大的霰彈槍和特製的大口徑狙擊槍籠統成為大象槍了。這種稱謂很形象的形容出此類武器恐怖的殺傷能力。
-
3 # 旺仔牛奶油巧克力
所謂大象槍,並不是指專門獵殺大象的槍支。而是以大象作為比喻,是口徑增大,類似於巴雷特等大口釐米的步槍,透過口徑增大以增加單發彈頭的殺傷力。
比如普通突擊步槍,口徑最大的應當是AK47系列,口徑為7.62毫米,AK74系列口徑已經縮小到不到6毫米,北約的制式突擊步槍口徑也一般不超過6毫米。而巴雷特狙擊步槍不提倡持續火力輸出,而是以高精度,大威力作為目標,其超過12毫米的口徑,足以對普通的汽車,裝甲車等目標形成殺傷,而比如人體或動物等目標直接可以撕碎。
上世紀初期各方面沒有有效對抗裝甲車的武器,出現了使用口徑大於20毫米的大口徑反坦克槍,這也是利用了大口徑大威力作為必殺技對裝甲車碉堡等目標進行殺傷。而二戰時期德國,蘇聯,盟軍坦克裝甲車的莊稼厚度一直在增加,防護力抵抗這些反坦克槍不費吹灰之力,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鐵拳”,“巴祖卡”等反坦克武器的出現。而這些大口徑的步槍,應該就是所謂的“大象槍”吧。
-
4 # 兵工科技
圖注:L39反坦克槍
大象槍簡單來說就是能用來獵殺大象的槍。以前歐美有很多探險家喜歡去非洲打獵,體型巨大的大象是他們眼中的終極獵物。最初,這些人用的是大口徑霰彈槍,但因為大象皮糙肉厚,捱上幾槍不僅不能致死,反而激起了大象的兇性,讓不少探險家損失慘重。
為此,一些民間槍械公司開發了一些大口徑步槍,並透過增加彈丸重量和初速來提高獵殺效果。這種槍的口徑普遍很大,通常在20毫米左右,使用鉛製獨頭彈,一般會透過增加裝藥量來提高彈丸初速,所以子彈的尺寸都比較誇張,和小炮彈差不多。由於威力很高,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基本上一槍就能使其斃命,因而廣受探險家、狩獵家們的歡迎,並將這類槍稱之為大象槍。
圖注:一戰時,德國在大象槍基礎上研製的反坦克槍
起先,大象槍除了用於打獵和收藏,和軍隊沒啥關係,因為太過笨重,後坐力也特別大,並不適合士兵使用。但到了一戰期間,在戰壕對峙中的狙擊與反狙擊戰時,德軍狙擊手會藉助一些厚重的鐵質盾牌來掩護和推進,而當時英軍裝備的制式步槍無法擊穿,於是有人想起了大象槍。很快,大象槍的巨大威力,就讓德軍狙擊手再也不敢頂著盾牌移動。
圖注:一戰時英軍士兵的大象槍
作為反制,德軍也用起了大象槍,並很快將其發揚光大。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大象槍雖然不適合普通士兵使用,但如果對彈藥進行改進,將彈丸換成穿甲彈頭,大象槍可以用來對付坦克。自此,就有了反器材步槍這一武器門類,如今各國的大威力反器材步槍,其實都可以稱為大象槍。
-
5 # 大山野夫
芬蘭“大象”:LAHTI L-39 20mm反坦克步槍來看看芬蘭的特產,配有雪橇的槍吧(老照片,芬蘭士兵L-39試射)一戰以後芬蘭就已經開始了反坦克槍的研製工作,最初設計方案的口徑參照了一戰中德軍毛瑟M1918型反坦克槍,為13mm 。到了1930年代,由於坦克防護能力的逐步提升,芬蘭軍方對反坦克槍的口徑大小產生了分歧。新方案選擇20mm口徑,同舊方案的對比測試工作持續到1939年。(在反裝甲步槍中屬元祖級的德軍毛瑟M1918型反坦克槍)(毛瑟M1918 反坦克槍和人一樣高啊)從理論上講,13mm和20mm口徑產生的初速和穿甲力差別不大。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20mm彈藥產生的破甲效果更好。芬蘭軍方最終選擇了20mm口徑,設計工作也交給了20mm方案的原創人之一-艾密歐.拉哈提。拉哈提在1939年夏完成了20mm的原型槍。1939年8月11日,原型槍通過了所有測試,達到並且超過了設計指標。定型為拉哈提39型(L-39)。1939年9月6日,芬蘭陸軍海茵瑞其斯將軍命令立即開始生產這種效能優異的武器。(夠長了吧)拉哈提L-39型反坦克步槍尺寸長,份量重,擁有步槍式槍托,手槍式握把。彈匣類似於ZB-26/布倫式輕機槍,設定在槍身上方。長槍管外的護套開有散熱孔,槍口安有多室制退器。(上為L-39,下為通用機槍)拉赫蒂L型39反坦克步槍配備了不尋常的“雙重”兩腳架,有兩個套腳,其中一個為釘鞋狀使用在較堅硬的地面而另一防滑鞋型使用在較軟地面或雪地,外型類似雪橇,便於雪地機動。(不愧是北歐國家,雪橇是一定要的啦)前線部隊給L-39起了個綽號叫“大象”。這種槍不僅重量大,而且後坐力驚人。槍膛壓力非常大,儘管有槍口制退器,射手抵肩射擊時,承受的後坐力是常人無法忍受的。“ 每次射擊後,我的上半身被頂回來6英寸(15釐米)”,一位射手回憶到。L-39是一種半自動步槍,每次射擊後自動復位,很快可以再次開火。但是射手由於經受了巨大的後坐力,往往要花些時間才能恢復過來。(L-39發射的震撼力,您不能錯過)L-39相當沉重。它的彈匣差不多就二公斤重了,整體武器稱了大約50公斤,所以它常由馴鹿或馬來拖曳。在戰場上,通常是雙人一組來使用。L-39配備了不少附件:備用彈匣;帆布罩;防護墊;槍口罩;牽引掛繩;兩個工具盒以及運輸箱。(右一是20mm的子彈,也是夠大顆了,右二是50機槍的子彈)金屬製的槍口罩用一根鏈條連在槍管上。在非射擊狀態時,牽引繩拴在加裝雪橇的兩腳架上,一名射手在前面拖,另一名在後面推,以便快速轉移射擊陣地。除非緊急情況,射擊前應該卸下雪橇。(平地上還可以讓L-39坐輪椅)1號工具盒裡裝有:備用的復進簧等易耗部件;小號槍油壺;槍械清理和保養工具。2號工具盒裡裝有:備用兩腳架;其他工具;大號槍油壺和快速彈匣更換工具。按照規定,射手在攝氏零下20度時儘量少用槍油;零下30度時禁止往槍上塗抹槍油。在多次射擊後,應儘快清理槍栓等部件,避免積累的汙垢造成卡殼。實戰中L-39加裝了夜視裝備,以適於夜戰。另外有一種防空改進型。1943年起蘇軍伊爾-2攻擊機給前線部隊帶來了很大威脅。這種被稱作“空中坦克”的對地攻擊機火力猛、裝甲厚,一般的輕武器很難對付它。因為20mm穿甲彈的威力,作為權宜之計,L-39開始被用於防空。由於攻擊機低空飛行速度慢,L-39勉強能夠打中幾次,但射速太慢。1944年夏,大約300支L-39進行了全自動改裝,定型為拉哈提39/44型(L-39/44)防空槍。這種型號仍可用作反坦克,它擁有一個靈活的支架,視野也更加良好。(一般反坦克槍的瞄準戰車的要害位置)到了1960年代,L-39作為反坦克和防空武器都已經顯得過時了。芬蘭國防部將1000支L-39連同20萬發20mm彈藥出售給美國槍械收藏協會。這也許是這位哥們兒手中的反坦克槍的來歷。(再來聽聽20mm的怒吼吧)
-
6 # 鍛刀煉心
刀君之前介紹過現代反器材狙擊步槍的爺爺-------反坦克步槍,今天就介紹一下反坦克步槍的爸爸-------大象槍吧。
這是大象獵槍
話說這火藥咱們的古人發明以後,是用來風花雪月的煙火。傳到西方後卻被用來發射子彈(初期叫彈丸),槍是炮的縮小版。口徑這個學名是線上膛槍(rifles 音譯就是來復槍)出現後才有的,早年間槍和炮都是用彈丸的磅數來區分的。這是刀君看了其他答主秀的文章忍不住要講明的。沒搞清槍械的來龍去脈就瞎解釋,誤人子弟,誤人子弟啊。
現在答題:大象槍是狩獵大型動物滴,是槍的變形分支。這也是大象槍
槍是炮的便攜版,前裝藥時期的滑膛槍狩獵大象犀牛這種大型皮厚的動物-------獵手基本不去打,惹不起啊。還有虎和熊也屬於這類。槍口初速低導致彈丸威力基本打不透上述動物的皮,於是有部分獵人就用增加槍膛火藥容量(槍口變粗,注意不能說口徑)和彈丸的重量來增加威力。其實是又變回“炮”了。這時人們管這種槍就------不叫大象槍,叫手炮,或者說抬炮。(小刀頑皮吧)
抬炮,有打大象的本錢了。
言歸正傳,有了這個思路。時間又回到了線膛槍初期,人們還想打大象啊(人類就有這種死磕的精神),但是當時的線膛槍初速還是低(主要是火藥不過關),怎麼辦呢?就接著回到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傳統命題上。增加口徑(這時叫口徑),加粗子彈。終於轟開了大象皮,犀牛皮,狗熊皮。這種槍人們親切的叫它-----大象槍(不叫犀牛槍,狗熊槍刀君猜是因為大象最頂級吧)
這時一戰開始了,獵手們被徵召變成了戰士。面對坦克的出現,戰士們想起了大象。於是在大象槍的基礎上,改良了火藥,增加子彈的出膛速度(加長槍管長度)生產出最初的前線單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步槍(這沒人說叫大象槍!這在戰爭裡叫狙擊槍)
反坦克步槍(注意槍管長度)
-
7 # 浩宇辦公裝置孫錫冰
大象槍,並不是指專門獵殺大象的槍支。而是以大象作為比喻,是口徑增大,類似於巴雷特等大口釐米的步槍,透過口徑增大以增加單發彈頭的殺傷力。
-
8 # 漩渦鳴人yy
大象槍我倒是沒聽說過,看了一下問題上面的圖片好像是持反器材步槍。
說實話,關於獵殺大象這一點我本人是存在疑惑的,因為當時獵殺大象那個時候應該是第一次是大戰之前把很多歐洲的冒險團隊會到非洲進行盜獵活動就是我去獵殺大象啊,還有那些野生動物來獲得象牙或者是獲得珍貴的野生動物拉到歐洲開個動物園或者開個博覽會來賺錢,這個裡面最著名的就是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他被人親切的稱為泰迪,但是事實上,這位美國總統殺心可不是一般的重。
他就曾經率領過自己的團隊去非洲,去獵殺野生動物賺取相應的利益,我也不記得是有什麼目的,好像還挺高尚的,收穫頗豐!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戰利品就是象牙,用於拍賣。
當時我就想,美國總統羅斯福帶著一大幫子人跑到非洲進行獵殺。如果說野生動物突然抱走,把你反殺了,這怎麼辦呢?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吧,後來看到一個歐洲人拍的紀錄片,片子有點老,屬於黑白片,上面就詳細地記錄了一個歐洲的捕獵者獵殺一頭非洲大象的經過。
首先獵殺大象,你必須要有一頭大象,或者是一輛車把自己壘得儘量高一點,就是在大象或者車上面住一個高臺,然後跟著那一頭大象走,追上大象以後跟大象保持同樣的相對速度,然後拿出一管槍,這把槍直接瞄準大象的脖子,也就是脊椎或者是腦袋那個地方,一槍打下去,大象直接倒地,然後你獵殺成功。
我當時在想,乖乖,這到底什麼槍,那個時候就有這種威力了,我親眼見過一些紀錄片裡面某些野外的記錄人員會去對野生動物的屍體進行解剖,大象那種龐大的身體這得多皮糙肉厚啊!你如果不能一擊斃命,他順過手來,直接撞你一下,不死也得殘,而且這把槍打下去以後要有相對的威力,能把它脊椎一下子打斷。
經過這個問題提醒我到想起來了,很有可能是反器材步槍的前身。
當初這個東西備用上戰場是用來對付敵人的坦克的那個時候,敵人的坦克就只是拿鐵皮稍微包了一下,就相當於一個由鐵皮包成的薄皮大餃子,所以加大一下子彈的重量還有動能是可以打穿裡面的鋼板的,但是後來由於當時的人發現。子彈的重量可以增加子彈的動能,可以增加,但是人承擔步槍的那個反作用力是有限的,如果說再繼續加大子彈的重量或者是子彈動能的話,你人的胳膊是要廢掉的,所以這一款步槍,事實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就沒人用了,只有前蘇聯還保留了一些。
如果說這種步槍用於獵殺大象的話,那確實在當時那個技術條件之下,威力足夠,仔細想想的話,這款大象槍確實也可以被稱為。現如今大口徑反器械步槍的老祖宗,也真是想不到,這款槍械竟也真是想不到,這款槍械竟然會有這樣的誕生史,活到老,學到老。
-
9 # 國平軍史
倘若顧名思義,以為大象槍,是專門用來射殺大象的槍械,那就大錯特錯了,所謂的大象槍,其實是一種反坦克的槍械。
此槍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毛瑟1918式T-Gewehr反坦克步槍,長槍管型全長竟然有1.69米,小個子的步兵還沒此槍高;即便是短槍管型,其長度竟然也達到了1.58米。
毛瑟1918式T-Gewehr反坦克步槍,口徑13.2毫米,初速每秒805米,採用單發裝填發射模式,有效穿甲距離150米,在200以的距離外,能擊穿25毫米的裝甲。
在戰鬥狀態下,長槍管型重量為15.8公斤,短槍管型重量為16.6公斤,此槍不管長短,皆有2人組成戰鬥小組,一個是射手,另外一個則是觀察手,負責目標指示和觀察射擊效果。
毛瑟1918式T-Gewehr反坦克步槍生產了15800支,其有效射程500米,主要就是用來反坦克的,是伴隨著坦克出現而出現的一種步兵反坦克武器。
當英華人的“水櫃”(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時,面對步槍和輕重機槍的射擊,竟然皮毛無損,德國步兵被驚得目瞪口呆。
但很快德華人發現K型子彈可以擊穿水櫃的側裝甲,於是,K型子彈被配發到前線的每個步兵手中,但狡猾的英華人只是將鋼板的厚度增加了幾個毫米,K型子彈就毫無作為了。
水櫃給了高傲的日爾曼人當頭一棒,只得求助於毛瑟公司,要求為前線開發一種用來反裝甲的戰防槍。
1918年2月,毛瑟1918式T-Gewehr反坦克步槍橫空出世,作為世界上第一種專門用來大口徑反坦克槍械,屬於戰時的應急軍品,似乎沒有什麼突出的亮點,只是簡單地將M-1898式步槍放大後的設計而已。
回覆列表
大象槍其實是一種早期的老式反坦克步槍,該槍出名是在1939年底發生的蘇芬戰爭。這場戰爭打了3個半月,最終以芬蘭慘敗告終,而且還被迫割讓了10%的領土。但是龐大的前蘇聯贏得這場戰爭也是付出了相當大的大代價,光戰死計程車兵就多達10萬多人,更是有3000多輛坦克被摧毀,而這麼多坦克被掉的的原因就因為芬蘭軍佇列裝了的大象槍。
這款著名的反坦克步槍於1939年時該槍剛剛被當時著名的槍械大師艾莫-拉蒂用時3個月設計出來,命名為M39。正好趕上了蘇芬戰爭,隨後首批100支被緊急生產出來裝備了芬蘭軍隊。該槍採用20毫米口徑,最開始時配用20毫米博爾西反坦克步槍彈,其威力能夠有效的對付前蘇聯軍隊當時列裝的所有型號坦克;M39全重達到49.5公斤(不包括裝滿子彈的彈匣重量為6.8公斤),長為2.2米,採用了10發彈匣供彈,槍口初速可達800米每秒。芬蘭士兵根據M39開槍時產生的巨大後座力,愛稱它為“大象槍”。
由於質量太重,M39在攜行時需要兩人配合。既然能打穿當時的坦克,那麼也證明M39的穿透力很可觀(在當時),100米距離上該槍可穿透30毫米90度的垂直鋼板,300米距離時可穿透20毫米厚的傾角為60度的鋼板,在500米時可射穿16毫米厚的傾角的鋼板。實際上這種穿透能力也就是對早期的坦克有威脅,二戰後期的坦克基本上M39是無能為力的。因此,M39就在蘇芬戰爭期間大發神威。
1941年開始,該槍開始大量規模列裝芬蘭軍隊。大約有1800多支在實戰中使用,由於體積太大,一支槍需要配4人槍組。戰場是對武器的最好檢驗,一款武器到底有沒有戰鬥力,幾場實戰下來就會露出原型的。必須快速升級換代,不然在遇到同等水平的對手時,不加快更新武器就會被淘汰。對於M39來說也是一樣,隨著坦克裝甲越來越厚,M39很快就無能為力了。最多也就斷個履帶打個醬油,但是這槍精度不錯,打其他裝備威力夠大,芬蘭軍隊很快給它找了個新活,也就是現在我們都很熟悉的大口徑狙擊步槍幹得活兒,裝上瞄準鏡後對付工事,碉堡,機槍陣地相當好用。甚至後來還改成防空步槍來打老式的攻擊機,為了追求射速,防空型M39都是採用全自動射擊方式。由於這次找對了路子,M39就一直在這個領域稱霸下去,直到1988年時才完全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