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
2 # 夢圓史話
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他不但在武力和西域的擴充套件上具有巨大的貢獻,同時在國家治理方面也政績卓著。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這些措施,在配合著武力的支援,使得大漢王朝成為歷史最牛逼的王朝之一。
都說漢武帝窮文黷武其實不盡然,沒有強大而統一和諧的國家,怎麼能支援他那麼多年的擴張戰爭呢。
-
3 # 東邊大馬灣
我試著回答。請指示。
眾所周知,笫一,在毛澤東眼中,除了秦皇就漢武帝。第二,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平定匈奴幾乎是常態,指揮若定,知人善用,衛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將;笫三,古今中外,打仗就要燒錢。而“燒錢”必需要強大的財力。而漢武帝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因為集團上下決心是一致的。
我個人認為:1、改革幣制。打仗需用錢,而錢在富商大賈手中,怎樣讓中央財政有盈餘?首先進行六次幣制改革,最著名的是“三官五銖”的改革,公元前(118年),廢三銖錢,也就是把以前的錢廢了,用新幣“五銖錢”代替。這五銖錢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鑄造,長達七百餘年,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貨幣。有點像今天的美元結算。2、加強中央財政財力管理,也就說以國企為主累財。(1)握住鹽與鐵,即鹽場,礦場。由政府設鹽官、鐵官,控制生產與規模,包括運售等一條龍。說白了就是壟斷;(2)打擊投機商人,加強稅收管理。如公元前110年,推行“均輸”,“平準”的新法。即由政府官員將各地貢品就盡轉運販賣,再買當地的特產轉賣。如此販運,將“財力”集中首都長安。這樣把富商大賈投機牟利的收入轉歸官府,國家財政大為改善。
其實漢武帝的做法,我們現在也在做,說明影響深遠!
-
4 # 北洋海軍炮手
漢武帝劉彘實際上純屬被誇大的貨色,因為自他開始把儒家定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所以歷來儒家也投桃報李,幫著漢武帝吹一波。實際上漢武帝因為他的好大喜功,把全國變成了一個大農村,還導致天下戶口減半,中產階級被滅絕,這一點也只有泥腿子出身的朱重八超越了他。漢初繼承了一個爛攤子,甚至壯丁還不滿千萬的水平,所以漢初採取了黃老之學,總結一下就是如下幾點:
第一、輕徭薄賦,一改秦朝賦稅過重的弊政,以低稅為長期國策。
第二、開放大量由國家長期控制的山林川澤等自然資源,任私人開採支付,只需要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稅。開放煮鹽、冶鐵甚至鑄幣等的行業限制,任由私人資本進入。
第三、無為而治。政府尊黃老之學,國家不折騰,不作為,不搞大工程,不搞文治武功。如此一來,政府財政輕負擔,又是前兩項政策得以維持的基礎。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效果也很明顯,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工商業也是一派繁榮,湧現了一批大商人,民眾經商致富風氣大盛。這也就是文景之治。這也是為什麼漢武帝敢於折騰,因為他爺爺和他爹給他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底子,他不是有點飄了,而是徹底飄了。
漢武帝在位期間和匈奴死磕,雖然開拓了河西走廊並賺夠了面子,但是足夠在史書上把牛皮吹破了。而且,劉彘和匈奴死磕,主動出擊漠北,並沒有把匈奴打崩,匈奴仍然時不時的南下提款,反而把文景之治留下的底子給禍禍的一乾二淨,導致漢朝陷入了財政危機。所以,漢武帝開始向國內的工商業以及依靠工商業致富的中產階級下了手。因為漢初無為而治的政策使得漢朝人口大幅增長,達到了六千萬人口的資料,但是人口增加必然會導致農業人口過剩,而過剩的農業人口的轉移途徑只能向城市或者人口聚集的鄉鎮轉移,成為手工業者或者是從事商業。但是劉彘不懂這個道理,他認為人就應該像植物一樣釘在土地上勞作,而不是從事工商業,因為人一旦從事工商業就必然會出現人口流動,這樣以古典王朝低下的行政效率根本無法完全控制,這是劉彘所不能接受的。因為人口一旦流動,他還怎麼壓榨老百姓。
所以劉彘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就對中產階級痛下殺手。第一招便是加稅,即針對商人收取歧視性的高額賦稅。稅令下達後,商人紛紛隱匿資產,這也是人之常情。劉彘眼看第一招出師不利,於是在全國上下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舉報隱匿財產的運動,鼓勵民眾向政府舉報中產階級隱匿資產的行為。一旦舉報屬實,被舉報者財產全部沒收,舉報者分得財產的一半。這個損招充分利用了人性的貪婪,對全國可謂是一番浩劫,閭里四鄰紛紛互告。最後的結果是所有的中產之家,即大商人、大工業主、金融家,幾乎全部破產。可以這麼說,當時的漢朝可謂是大抽風。當然,這個殺雞取卵的第一招下去,劉彘很快就充實了府庫,但是卻把全國拖入了赤貧,導致收稅也收不上來。所以,劉彘又很快的祭出了第二個殺招。在均富(共同赤貧)達人桑弘羊的指導下,漢朝推行了鹽鐵官營、酒水專賣等政策。原來開放給私人資本的、利潤最大的鹽、鐵、鑄幣三大行業收歸政府,由國家壟斷經營。當然,這種做法完全違背市場規律。由於壟斷排除了一切競爭,坐收巨利,官府賣的鹽比起私鹽,質量差,價格高,還強制攤派。
官府鑄造的農具,不考慮農民實際需求,能否買到還要看官方售貨員的臉色。也沒有人下鄉推銷,農民往往長途跋涉購買農具還被吃閉門羹。最後的結果是,大量農民退回到了石器時代,用木製農具甚至石器耕種,吃植物上和鹽鹼地裡苦澀的天然鹽分。終漢一朝,鹽鐵官營政策再也沒有廢除。
在均貧達人桑弘羊的指導下,全國各縣設定均屬平準官,也就是官商,廉價買進當地土產,再運到別處銷售,由此賺取差價。如此一來,徹底斷了私營工商業的活路。如果還想要分到一杯羹,那也只有官商勾結一途,正好劉彘大搞賣官鬻爵,門路清晰。
這種玩法的結果就是誕生了大大小小的官商利益集團,這些官商的貪得無厭,遠超原來的私商。而官商們因手中握有權力,做惡更甚。按照桑弘羊的設想,均輸官本應在地方上收購土特產,再運到別處轉賣,結果卻是,均輸官利用手中的權力,故意徵收當地不產的物品。結果民眾只能地當低價賣出手頭的土特產,再高價買進當地不產之物以滿足均輸官的要求,而各地的物產都在均輸官手裡,要買也只能到他手中去買。這種玩法確實給漢朝帶來了工商業繁榮的盛況,但是有什麼用呢?違背了市場的規律,收穫的只是財政更加拮据。而且,劉彘這種玩法還開了一個壞頭,就是商業必然要依附於官僚集團,甚至官僚也變相參與到工商業當中牟取暴利。而且商人在致富之後不是去追求財富增值,而是買地捐功名,或者是讓子弟考功名,從商人轉移到士紳,以避免朝廷對工商業的打擊。這對商品經濟、對市場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是因為工商業一直位於社會底層,商人只能用這種手段來躲避歧視,躲避被朝廷當提款機。
漢武帝對於漢朝這一通禍禍,效果也是十分明顯,那就是老百姓普遍陷於赤貧狀態,全國戶口減半,各地流民四起。這也難怪劉彘的繼承者們會改變漢武帝的玩法,恢復了漢初無為而治的政策,以休養生息,恢復民力,這也是漢朝中後期的昭宣中興。而且,劉彘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政策,也恢復到漢初的消極防禦,因為實在折騰不起了。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都無限吹捧漢武帝,但是沒人學漢武帝的玩法,尤其是沒人像劉彘那樣當中產殺手。
全文完
-
5 # 鷹志
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皇漢武”,不用說他的政治才能是非常優秀的。漢武帝除了在軍事上武功卓絕外,他在財政方面也是有大貢獻的,不然的話,如何能承受得住多次的對外征戰?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遊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 從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戰爭消耗是非常大的開支,如果只靠農業稅收是根本無法滿足戰時所需的,所以這就需要強大經濟後盾。
一、開闢了絲綢之路。
漢武帝非常重視經濟的發展,開闢了絲綢之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向世界各國輸送絲綢等各種經濟作物,促進了各國的貿易、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各國的經濟的發展。
二、鬻武功爵。
武功爵是漢武帝時為籌集軍費,令民買爵而設。這其實也是一個特事特辦的方法,按當時的國情,為了儘快籌集軍費,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畢竟邊疆戰士可等不了長時間沒糧草補充,可戰機轉瞬即逝,所以這也是個好方法,當然這所賣的也只是一些虛職,也就是說沒有實權的官職,並不會對當時的政局造成大影響。《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有司曰“請置賞官,命曰武功爵。”瓚曰:“茂陵中書有武功爵:一級曰造士,二級曰閒輿衛,三級曰良士,四級曰元戎士,五級曰官首,六級曰秉鐸,七級曰千夫,八級曰樂卿,九級曰執戎,十級曰左庶長,十一級曰軍衛。此武帝所制以寵軍功。”
三、鹽鐵官營。
實行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並設定行政機構具體管理。在全國鹽鐵經營事業,統一了鹽鐵的銷售,這這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四、改革幣制。
“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併兼之徒。” [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此即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幣制的改革,一方面穩定了金融的發展,統一了貨幣的鑄造,杜絕了貨幣私鑄、盜鑄問題。另一方面也就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漢武帝在財政方面的作為也是卓越的,為國家的的財政收入作出了巨大貢獻的。
-
6 # 自歷史來
漢武帝在軍事上武功卓絕,戰功赫赫,同樣,也是由於長年用兵,軍費大增,加上浩繁的宮廷開支,財政極其困難。於是,漢武帝在張湯、桑弘羊的協助下,實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財政措施,包括國家壟斷鑄錢、鹽鐵官營、平準、均輸等,把地方控制的財權以及工商業者獲取的一部分利益收歸於朝廷。
(桑弘羊)
改革幣制西漢立國後沒有建立統一的幣制,允許郡縣諸侯王國和私人自由鑄錢。因而,各種錢幣雜行於市,大小不一,輕重不等。市場物價紊亂,國家的財政管理也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從禁止私人鑄錢入手,然後由國家統一鑄造新錢幣,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
(五銖銅錢)
鹽鐵官營漢朝商人把持著鹽、鐵業,依靠壟斷的優勢大發橫財,但卻“不佐國家之急”,因此漢武帝下令把鹽、鐵業收歸國家專營,由國家在各地設鹽官、鐵官管理鹽、鐵的生產和銷售。這樣,使漢朝廷獨佔了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控制工商和打擊私商漢武帝在地方上設立了均輸官,歸大司農領導,專門負責管理排程徵發地方的各種貨物。同時,在京師又置平準官,負責收購各地的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以調劑市場有無,平衡物價。使“官商大賈亡所牟大利”,而把“大利”歸諸朝廷,成為“安邊足用之本。”
(漢武帝)
以上就是漢武帝在財政上的一些措施,這些措施打擊了一部分豪強和大商人,也為漢朝廷增加了財政收入,其中的鹽鐵官營自漢武帝開始一直延續到了現代。
-
7 # 血山飛蟲
漢武帝在軍事上面很業餘,就是作對了一件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生就拼命吹捧他,哈哈,如果不吹捧漢武帝,儒生就顯得格調就低下,因為如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一個2貨,儒生肯定會被世間人搓脊樑,漢武帝這麼爛,儒生肯定也被隨機聯想很爛,哈哈,舉國之力打了匈奴40年,人口減少了一半,哈哈,最後媾和,你可想而知史書上的戰績水分多大,最後大漢士兵邊行軍邊跑,到了目的地跑掉一大半,哈哈,這個明顯是將帥無能,底層士兵被搞怕了,不想送命,只能逃跑。
-
8 # 高廣銀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去世,16歲的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從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漢武帝統治中國長達53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少數幾個皇帝之一。在他統治時期,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他的文治武功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漢代傳統的中央中樞政治體制是皇帝之下的丞相負責制,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主持中央政府曰常行政的運轉,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但到漢武帝時,由於原有的行政中樞丞相軟弱無力,不能適應漢武帝改弦更張的時代需要,武帝於是設立了一個"中朝"來協助他處理政務、提出各種對策建議。
中朝的人員不固定,職位也很低,但是這些人思想敏銳,銳意開拓,為漢武帝各項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積極寶貴的建議。因為"中朝"的地理位置處於皇帝所在的禁中,與宮廷之外的丞相府形成了內外的關係,故丞相為首的原有行政中樞被稱為外朝。中外朝的形成是漢代政治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丞相不再擁有實際政治權力。實際政治權力在中朝。
推恩令的頒佈
七國之亂後,諸侯王的勢力削弱,但仍然獨霸一方,擁有種種特權,構成與中央相抗衡的力量。漢武帝於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可以繼承王國爵位外,還可以將王國內的土地分給其他子弟為列侯。"推恩令”頒佈後,諸侯國的王子都可以在王國內分得土地,這樣王國就被拆分為一個又一個小小的侯國,諸侯力量大為削弱。
漢武帝又頒佈了《左官律》和《附益法》,禁止人們私自在諸侯國充當官吏,禁止朝廷官吏與諸侯王交通,禁止諸侯王招募賓客從事非法活動。同時找各種藉口削奪列侯的爵位。如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以列侯所獻酎金(一種供中央祭祀的黃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為理由,奪去106個列侯的爵位。這些行動,消除了諸侯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刺史制度的建立
如果說中外朝的形成是加強專制統治的話,刺史制度的設立就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為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初置部刺史",正式設立刺史制度。這項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即冀、幽、並、兗、徐、青、揚、荊、豫、益、涼、交趾、朔方。每州設定刺史一人,負責監察所在州的郡國的官吏。
刺史秩六百石,相當於漢朝縣令的最低職級。刺史每年八月巡視郡國,年終回京師彙報情況。
"以六條問事"。
"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即監察豪族兼併土地,橫行鄉里的情況。
"二千石不奉沼書、遵承典制,倍(背)公問私,旁沼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即監察地方高階官員以權謀私,損害百姓的情況。
"二幹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實訛言。”監察地方高階官員執法不公平的情況。"二千石選署不平,阿附所愛,敝賢寵玩"。監察地方高階官員在選舉時偏向袒護自己喜歡的人,使賢能的人得不到選抜任用的情況。
"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監察地方高階官員子弟仗勢欺人,勾結地方官員的情況。
"二幹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也。”監察地方高階官員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結,破壞或阻礙政令實施的情況。
六條都明確針對地方豪強和郡國高階官吏。刺史非六條不察,刺史要嚴格按照相關法規行事,此六條之外的事不監察,表現出鮮明的監察專項性。刺史制度是中國古代巡視監察制度的開始,刺史直屬於皇帝,直屬於中央,刺史制度的設立對於加強中央集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在首都地區設定司隸校尉,專門糾察京師百官和附近地區的官吏。從而構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巡視監察系統,實現了對所有官吏的權力行使的監控和全覆蓋。皇權對官僚的控制更加嚴密。
漢武帝之前官吏選抜任用的措施主要是軍功爵制。漢武帝時期,隨著時代的變化,人才選抜制度的創新,需要網羅更多人才服務於國家需求。漢武帝選拔人才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內容。
察舉制
"察舉"是經地方官考察後,自下而上向中央推舉官吏的一項制度,也叫"選舉",但與我們今天的選舉不是一個概念。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漢武帝第一次下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不久,又根據董仲舒的建議,令郡國舉孝廉、茂才。舉孝廉是面向全體"吏民";當然是指有"孝"或"廉"的事蹟的人。舉主為郡國守相;歲舉;每郡國有人數限制。開始各郡國並不重視,長期不舉。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武帝又下沼"不舉孝、不奉沼,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如果不舉孝廉,就是不敬皇帝,就是為官不勝任,就要免去其官職。這樣察舉制才真正建立起來。除了舉孝廉外,還有對已經擔任官吏的人向更高一級察舉的舉茂才(秀才)制度,舉茂才當時還沒有形成制度化,到東漢才形成制度化。舉茂才的舉主比舉孝廉的舉主身份要高。舉茂才,就是舉秀才的舉主為三公九卿、將軍司隸、州牧,茂才地位較孝廉高,如茂才可以直接出任縣令,而孝廉一般是先在中央為郎官,然後出任地方官。
孝廉、茂才是察舉的主要科目,是常科。除此之外還有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明法、有道、敦厚、尤異、治劇、明陰陽災異、勇猛治兵法等等科目,但這些是特科,不是每年都有。
徵召
徵召是針對有特殊才能的人,由皇帝下沼書徵召為官。所徵之人不拘一格,凡有專長並被皇帝看中的,隨時徵召。漢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文學家都是透過徵召途徑而來的。如漢武帝時的《詩》學大師魯申公,是透過徵召來的。著名文學家枚乘也是這樣召來的。
徵召並不是定期的,徵召的人員也各不相同。但政府都很重視,命令途經各地地方要招待迎送。召來之後經皇帝提問,合格者即可得到官職。
置博士弟子
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博士弟子每年考試,稱為"射策”。即抽籤考試,上者為甲,次者為乙。優秀者授予官職。這類似於學校培養。
透過以上這些措施,漢武帝時代可謂人才輩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贊說:"漢之得人,於茲為盛。"也就是說漢朝得到的賢能的人,在漢武帝時代是最多的。我們今天很熟悉的董仲舒、司馬遷、司馬相如、東方朔、朱買臣、桑弘羊、張騫、蘇武、衛青、霍去病、霍光等等,都是這個時代湧現出的了不起的人物。
統治思想的變更、政治制度的變化、社會發展的要求,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強化法制,以法律的形式將一切固定下來。漢武帝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法律修訂,其主要內容如下
貨幣改革
漢初允許私人鑄幣,幣制混亂,貴族商人豪強手中有大量金錢,而朝廷捉襟見肘。
漢武帝決心改革幣制。首先把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設水衡都尉,這是鑄錢的專門機構,把全國的銅收集起來運往中央。下令禁止郡國和私人鑄幣。還規定非三官錢(上林三官:鍾官、辨銅、均輸)不得流通。同時,提高三官錢的鑄造工藝水平。從此,三官鑄造的五銖錢通行於世,穩定了財政。我們今天在考古發現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漢武帝時期鑄造的五銖錢。
鹽鐵官營
漢初以來,鹽鐵私人經營,國家僅收稅。鹽鐵私營造就了許多富商大賈和地方豪強,也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危機。西漢政府決心收回鹽鐵利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司農屬下的大農丞東郭咸陽、孔僅和桑弘羊共同主持商議鹽鐵官營之事。東郭咸陽和孔僅本人就是大鹽鐵商,而桑弘羊為“洛陽賈人之子,以心計""言利事析秋豪矣",桑弘羊是一個商人的兒子,非常會算計,就是關於利益方面的事他能算得清清楚楚。他們經過討論後由大司農顏異向漢武帝提出一個計劃:將鹽鐵收歸政府管理,收入補充賦稅。
均輸平準
當時,各郡國都必須把本地的土特產品作為貢物輸送中央,這不僅要徵用大量農民從事勞役,妨礙農業生產,而且貢物運到京師後按市價售賣,還不足以償付車船的運費。甚至有些東西在運輸途中就壞了。
平準是在京師設定平準機構,國家運用均輸後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資,責時拋售,便宜時收買,打擊商人投機,穩定市場物價。
算緡和告緡
算緡是國家向富商大賈和高利貸者徵收資產稅的一項政策。各家資產甶各家自己呈報,凡呈報不實的,罰戍邊一年,沒收資產,一半歸公,一半歸告發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頒佈算緡令、告緡令,由楊可主持。史稱:"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告",政府"得民財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也就是說透過算緡令、告緡令,全國中等以上的人家,都被告發了,而政府從中獲取大利,算緡、告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危機。
透過以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面的措施,漢武帝時期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空前的加強。
回覆列表
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賢者治國關於經濟民生具有很多的理念,究其根本,乃是食祿之家不與民爭利。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百姓都是華人,在實行貴族民主制的西周時期,統治者加收賦稅,須得得到多數人的同意方可實行。
秦始皇時期全國大一統,秦始皇用統一度量衡、文字等手段塑造了權力的至高無上性。為了應付眾多的國家工程,秦始皇橫徵暴斂,奴役人民,“收太半之賦,法閭左之戍”,徵發全國一半的男人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戰爭,如築長城,戌五嶺,修陵墓,攻匈奴,打南越,“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路,死者相望”,終於被人們推翻。
(秦始皇首開以大一統之術斂財)
秦始皇的全國大一統開始於秦朝,然而,金立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之後,漢朝的統治者自然知道,賦役太重,民不聊生,江山也不得穩固。於是漢朝子出年開始實行黃老之治,與民休息,老百姓總算有喘息的機會。經過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劉徹即位的時候,國家非常富足。
自漢武帝開始,漢朝改變了無為而治的傳統,一對匈奴作戰為轉折點,漢武帝一朝的主旋律即是戰爭與和平。在馬邑事件中,漢大將王恢設計“引蛇出洞”陰謀,誘騙匈奴入馬邑搶劫財貨,乘機伏兵襲擊。匈奴人發現後沒有上當,由此而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政策,雙方關係迅速惡化,持續200多年的漢匈戰爭就此開始。
戰爭是一種燒錢行為,打仗是需要人力物力財力。漢武帝對匈奴以及周邊其他民族發動的戰爭,很快就把文景之治積攢下來的鉅額積蓄揮霍殆盡。於是漢武帝就啟用興利之臣如桑弘羊、孔僅和東郭咸陽,酷吏如楊可、杜周、張湯等,嚴刑峻法,利析秋毫,進行了一系列搜刮民財的財政改革。
(漢武帝辦大事就要花錢)
在漢武帝時期,朝廷徵稅的目標已經轉向了兒童,即向兒童徵收人頭稅。漢高祖時期,是針對成年人(16-56歲)徵收算賦,每人每年120錢。在漢武帝時,開始向兒童徵收一種叫做口錢的人頭稅。每個3歲以上到15歲的兒童每年繳納23錢,還有不少地方孩子一出生就要求繳納。23錢的口錢中,20錢用於奉養皇帝,3錢用於為戰爭購買軍馬。
漢武帝為了搜刮民財,還大行賣官鬻爵,納錢除罪,入粟補官。入粟拜爵在景帝時已經實行,但漢武帝賣官鬻爵的程度和範圍遠遠超過其父親。設立賞官制度,每一級爵位明碼標價17萬錢,買了武功爵地五級的人,可試用為候補官吏。後來還允許小吏可以“入谷補官,郎至六百石”。有犯罪記錄禁止做官或參與政事的人,可以納錢贖取政治自由。買武功爵到千夫位置時,犯罪可以減二等。漢武帝因為大量的出售軍功爵,以至於漢武帝后期軍功爵制度形同虛設。
漢武帝同時還大肆徵收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在內的財產稅,要求商人據實向政府呈報財產,有二緡(一緡為1000錢)財產的即抽取一算即120錢,稅率為6%,一般小手工業者每四緡抽取一算,稅率為3%,這叫做“算緡”。除官吏、三老和北邊騎士外,凡有軺車的,一乘抽取一算;販運商的軺車,一乘抽取二算;船五丈以上的抽取一算;這叫做“算軺車”,可能是歷史最早的車船稅。對隱瞞不報,或呈報不實的人,罰戌邊一年,並沒收他們的財產。對告發者政府賞給他沒收財產的一半,這叫做“告緡”。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屬佔有土地和奴婢,敢於違抗法令的,即沒收其全部財產。為了將這個制度落到實處,漢武帝任用了一批殘酷無情的酷吏打手,派遣御史和廷尉去各地審理告緡專案,用雷厲風行和嚴刑峻法,搜刮了數以億計的民間財富,將數千萬奴婢沒入官府,其他沒收入官的土地、住宅更是不可勝數。沒收性的財產稅加上鹽鐵專賣,國家財政於是得到極大改善,而民間中等人家紛紛破產,老百姓有一點錢就立即吃盡花光,今朝有酒今朝醉,從此不再進行儲蓄和投資。
當民窮財盡之時,漢武帝還在想辦法開展更多的戰爭,大臣們搜尋枯腸,苦思冥想增加收入的手段。當時皇帝的禁苑養了很多白鹿,皇帝的私家庫房裡也有很多銀錫之類。於是就想到製造皮幣和白金錢。漢朝的諸侯們在重大慶賀活動中,要向皇帝進貢蒼璧之類的玉石,於是有人建議皇帝說,可以要求諸侯們使用禁苑的白鹿皮作為蒼壁的襯托。因為皇家壟斷了白鹿,白鹿皮自然可以賣出高價。一張一尺見方的皮幣賣價40萬,而一塊蒼璧則不過數千錢而已。這當然是強迫諸侯王們出血。有一個人和當時官至九卿的大臣顏異議論說,一塊蒼璧不過數千錢,而襯托它的皮幣卻要40萬,本末不相稱。顏異動了動嘴唇,沒有發表明確的意見。酷吏張湯卻據此指控顏異“不入言而腹誹,論死”,結果顏異以“腹誹”最被處死。“腹誹”之罪也從此登上中國歷史舞臺。
(漢武帝時政治高壓下的腹誹之論)
如果說皮幣剝奪的僅僅是諸侯王,受害的人數有限的話,製造白金幣的影響就非常巨大了。所謂白金幣,就是用白銀和錫混合製造的錢幣。白金幣分為三品,幣值分別為三千、五百和三百。這是赤裸裸的貨幣大貶值,是瘋狂掠奪民財的行為,也引起瘋狂的盜鑄犯罪問題。因盜鑄而被處死的達到幾十萬人,盜鑄而自相殘殺而死的人更是多不勝數。因為涉嫌犯罪的人太多國家不能完全判罪,不得不赦免自首的盜鑄者,被赦免的就有百萬之眾。
漢武帝斂財有術,最有效的辦法卻是鹽鐵專賣。鹽鐵專賣在春秋時齊國的管仲即實行過,但後來併為大面積推廣。漢朝鑄鐵煮鹽的商人都發了大財,於是興利之臣就給武帝建議實行鹽鐵專賣,由政府給民間發給煮鹽的牢盆之類工具生產食鹽,並對違反者予以重罪,“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釱左趾,就是在左腳上戴上腳鐐。主管官員的全國巡查鹽鐵專賣事項,在鹽鐵產地設立鹽官鐵官主持專賣事業。但國家壟斷的鹽鐵專賣,生產的鐵器質量低劣不能使用,鹽鐵的價格卻非常昂貴,但官府卻強迫老百姓必須購買。鹽鐵之外,對酒也實行專賣。
漢武帝還在市場流通中實行了均輸平準制度,國家以強權介入商品的流通買賣,賤買貴賣,賺取差價。
經過漢武帝君臣上下其手的長達半個世紀的折騰,漢朝經濟凋敝,全民陷入赤貧的境地,國家行政力量全方位涉足經濟生活,法律成為維護帝王權威的工具。中國大一統的思想輿論、財政制度都在這一時期成型。
漢武帝時期的財政制度,是在傳統農業經濟的社會里大行苛剝之法,而非是鼓勵貿易等商業流通的增值稅收,屬於零和博弈,是害民之法,在當時就有很多老百姓因為反抗被處以刑罰,多達數百萬之多。漢朝統治因此發生動盪,在武帝末年發生了多次農民起義,漢朝統治岌岌可危。
為了緩和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危機,公元前81年2月,漢昭帝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60多人到京城長安,與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共同討論民生疾苦問題,後人把這次會議稱為鹽鐵會議。會上,漢朝朝廷對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以至屯田戍邊、對匈奴和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關於國家大政方針的辯論會。
(漢昭帝有選擇地修正了武帝時的苛剝之法)
在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全面抨擊了漢武帝時制定的政治、經濟政策。在經濟方面要求“罷鹽鐵、酒榷、均輸”。他們以儒家思想為武器,講道德,說仁義,反對“言利”,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違背了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古代淳樸的社會風尚,引誘人民走“背義而趨利”的道路。他們提出了戰國以來法家的重本抑末說,認為官營工商業“非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指責官府經營工商業是“與商賈爭市利”。賢良文學還提出“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張,實際是主張恢復漢初與民休息的主張。
這次會議的結果是廢除了全國的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漢武帝時行政力量侵奪民財的做法。然而,由於漢武帝時期的財政政策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後世的統治者往往效仿,亂世中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