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廣州大印文化

    演講的意義在哪裡?可以分為這五個類,大印文化的李萬博老師為您解析!

    1、使人知演講

    以傳達資訊、闡明事理為主要功能的演講。目的在於使人知道、明白。它的特點是知識性強,語言準確。

    2、使人樂演講

    一種以活躍氣氛、調節情緒、使人快樂為主要功能的演講,多以幽默、笑話或調侃為材料,一般常出現在喜慶的場合。它的特點是材料幽默,語言詼諧。

    3、使人激演講

    演講意在使聽眾激動起來,在思想感情上與你產生共鳴,從而歡呼、雀躍。如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說》,用他的 幾個“夢想”激發黑人聽眾的自尊感、自強感,激勵他們為“生而平等”奮鬥。

    4、使人動演講

    比“使人激”演講進了一步,它可使聽眾產生一種欲與演講者一起行動的想 法,它的特點是鼓動性強,多以號召、呼籲式的語言結尾。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二戰期間的演講《 告法華人民書 》。還有丘吉爾的永不放棄。

    5、使人信演講

    演講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賴、相信。它從“使人知”演講發展而來。它的特點是觀點獨到、正確,論據翔實、確鑿,論證合理、嚴密。如惲代英的演講《怎樣才是好人》。

    學習演講就來大印文化的《演講口才培訓》課堂,三天教會你演講技能,讓你站上舞臺,成為超級演說家!

  • 2 # 無量道

    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主講者的“主張思想”的傳播效率高。效果如何?取決於演講內容與聽眾切身關注度和演講的內涵及表達技巧。

  • 3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講清楚”事理使人明瞭,是說明性演講的目的。但許多演講者,從來沒有把自己的理念講清楚過。其實,這並不難……

    有一次,一個人把美國參議院調查委員會搞得坐立不安,如墜雲霧裡,就像你經常看到的演講者那樣。此人是政府高階官員,但他卻只知道不停地說,而且說得含混不清,毫無重點,根本就沒有把自己的意思講清楚。整個委員會的成員聽得困惑不已。最後,北卡羅來納州的參議員小撒姆爾·詹姆斯·厄文,好不容易逮到機會說了幾句話——字字含意深刻。

    他說,這位官員讓他想起家鄉一個做丈夫的人。這個丈夫通知律師,說他要把老婆休掉,不過他承認他老婆很漂亮,是個好廚子,還是個模範母親。“那為什麼還要休掉她?”他的律師問。

    “因為她總是說個不停。”丈夫說。

    “她都說些什麼呢?”

    “就是這個討厭呀,”丈夫說,“她從來沒說清楚過。”

    許許多多的演講者,不管男的女的,就是這個毛病讓人討厭,大家根本不知道他們在扯些什麼,他們從來就說不清楚,沒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講明白過。

    不要低估了“說清楚”的重要性及困難程度。我曾經聽一位愛爾蘭詩人在晚會中朗誦他自己的詩。只有少數的聽眾知道他在說些什麼。許多談話者,不管是在公開或是私下場合,也經常犯這種錯誤。

    普魯士名將毛奇元帥在法國與普魯士戰爭爆發之初,對自己的下屬官員說:“記住,各位,任何‘會’被誤解的命令,‘將會’被誤解。”

    拿破崙也明白這種情況的危險性。他經常向他的秘書下達的最慎重的一道指示就是:“要清楚!清楚!”

    上一章給了你一套公式,可以做簡短的演講而有效地獲得聽眾的行動。現在,我還要教你一些方法,幫助你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

    每天,我們要做說明性談話的時間很多,比如對某件事說明或指示,提出解釋和報告。每星期在各地對聽眾所做的各種型別的演講中,說明性的演講僅次於說服獲得行動響應的演講。清楚說話的能力,其實也是打動聽眾去行動的能力。歐文·D.楊是美國工業鉅子之一,他也強調清晰的表達能力的重要性:“當一個人擴大了讓人們瞭解自己的能力時,他也擴充套件了自己的作用。當然,在我們的社會里,就算是最簡單的事情,人們也應該彼此合作,所以他們首先必須相互瞭解。語言是瞭解的主要傳遞媒介,我們必須學會精確地使用它,不是粗略地。”

    本章的建議,讓你能清晰、精確地使用語言,讓聽眾毫無困難地瞭解你。陸德威·魏根斯坦說:“凡是可以想到的事情,都是可以清楚地思考的。而凡是可以說出口的事,也可以清楚地表述。”

    一、選擇演講題材以適合演講時間

    有一次,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向教師們發表演講時指出,一個人在一次演講中只能針對一個要點。他所說的演講,指那種時間限定在一個小時的演講。然而,我卻聽過一位演講者的演講,按照規定,他只有三分鐘的時間,但他一開頭就說,他想要針對十一個要點進行談論,請我們注意。我幫他算算,他如果要講完,平均十六秒半的時間就必須說明一個要點,怎麼可能!怎麼會有這樣“聰明”的人,居然想做如此荒謬的事情,不可思議吧?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那種錯誤的思考方式,也足以引起任何一個新手注意。這人像個導遊,帶著觀光客,要一天之內看完巴黎的風光。不是辦不到,就像你也可以30分鐘就看完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一樣,能看完,但是想看清楚和從中享受到快樂就不可能了。

    用勞工聯盟的題目講話為例吧,你別妄想能在3~6分鐘內告訴我們它們成立的原因,它們採用的方法,它們的建樹,它們的缺點,以及怎樣解決工業爭端等內容。絕對不可能,如果你拼命想這樣做,沒有人會對你所說的內容產生清晰的概念。它將只是一個混亂、含糊,而且太過簡單的大綱罷了。

    如果你只談工聯的一個方面,並且詳細講述,這樣做是不是更明智一些呢?那是當然的。這樣你會留給聽眾一個單一的印象,但容易記憶,透徹易懂。

    如果你要談論的內容有很多部分,那我建議你至少在結束部分做一個簡要的總結,這樣也能便於聽眾記憶。

    有一天早晨,我去拜訪一家公司的總經理,發現他門上掛著陌生的名字。我很奇怪,人事組長是我的老朋友,他告訴我說:“他的名字坑了他。”我不明白:“他的名字?他不是控制這家公司的董事之一嗎?”

    “我是說他的綽號,”朋友說,“他的綽號叫‘他現在何處?’人人都叫他‘他現在何處·鍾斯’。他沒能在這公司待多久,這個家族另換了一個親戚取代他的位置。因為他從來不肯花心思去了解公司的整體業務概況。他很少待在辦公室裡專心做事,每天在這裡做一下,那邊做一下,這樣做來做去、用滿場亂跑的方式打發時間。在他的觀念裡,覺得看到船運部門的職員關掉一盞燈,或見到速記員拾起一張紙,要比他研究一樁大買賣更重要。因此我們叫他‘他現在何處’。”

    “他現在何處·鍾斯”讓我想起很多演講者,他們的表現不能更優秀一點,就因為他們像鍾斯先生一樣,想在演講中包含太多的內容。你不是聽過他們的演講嗎?他們講到中途時,你有沒有想過:“他現在何處?”

    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演講者,有時也會犯同樣的錯誤。也許是他們身具多方面的才華,以致看不到精力分散的危險。你不要像他們,應該緊扣主題。如果你讓自己的演講清楚明瞭,聽眾就會這麼說:“我懂他說的,我知道他現在何處!”

    二、安排好邏輯順序

    所有的題材,幾乎都可以利用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者事物的邏輯順序進行發揮演講。比如時間順序,可以按照過去、現在、未來這樣的安排來處理自己的題材,也可以從某一天開始進行倒敘。所有演講的過程,都是從粗糙的原材料開始,然後經過各種各樣的製造階段,最後完成的產品。至於其中加入多少細節,則按你能有多少時間來確定。

    在空間的順序上,可以用某個點作為立足點來安排你的想法,然後由此向外拓展;或者按照方位來處理題材,例如北方、南方、東方和西方。如果你要描述華盛頓城,你可以領著聽眾上到國會山莊的頂端,按照各個方向敘述有趣味的各個地方。如果說明一部噴氣引擎或一部汽車,最好把它分解成各部分的組成零件後再來談論。

    三、羅列演講的重點

    如果想讓演講給聽眾留下井然有序、條理清晰的印象,最簡單的方法之一,是在演講過程中明白地提示:你有幾個重點,現在你講的是哪點,接下來你又要講到哪一點。

    羅夫·J.邦奇博士任聯合國助理秘書長一職的時候,在紐約州羅契斯城市俱樂部主辦的演講會上發表過重要的演講,他從一開始就採用這種直率的方式:

    “今晚我決定挑選的演講題目是‘人際關係的挑戰’,有兩個原因,”他說。順序是“首先……其次……”從頭到尾,他都小心翼翼地讓聽眾明白,他的每一個重點,都引領著聽眾,最後得出結論:“我們不能對人類向善的天性失去信心。”

    經濟學家保羅·H.道格拉斯,在國會聯合委員會想方設法,試圖刺激一度停滯不前的商業會議上,以委員稅務專家和伊利諾伊州長參議員身份演講,巧妙有效地使用了相同的辦法。

    他這樣開始:“我的主題是:最迅速、最有效的行動方式,是透過對中、低收入民眾——那些幾乎會用去所有收入的人們——採取減稅。”然後用這樣的方式繼續他的談話:

    “具體說……”

    “進一步說……”

    “此外……”

    “有三個主要的理由,第一……第二……第三……”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的是立即對中、低收入民眾實行減稅措施,以增加需求與購買力。”

    四、將陌生和熟悉的事物對比說明

    有時你辛辛苦苦地忙了半天,仍然沒有把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你是很清楚這件事的,可是要讓聽眾也對它明瞭,就需要深入的解說。那該怎麼辦呢?試試把它和聽眾熟悉的事情相比較:告訴他們這件事就和另一件事一樣,和他們所熟悉的事一樣。

    門徒問耶穌,他為什麼使用比喻來向大眾講道,耶穌回答說:“因為他們雖然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卻聽不見;更不瞭解。”

    當你向聽眾談論他們不熟悉的話題時,你能希望他們的瞭解程度超過人們對耶穌的瞭解嗎?很難。所以,我們得想想辦法。當耶穌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怎麼做呢?用你所能想到的最簡單、最自然的方法去解決,把人們不知道的事物,和他們已經知道的事物聯絡起來。天堂……那會是什麼樣子呢?要怎麼說才能讓那些從沒受過教育的巴勒斯坦的農民知道呢?耶穌用人們熟悉的名詞和動作來這樣描述天堂:“天堂就像酵母,婦人拿了它,放入相當數量的玉米粉,直到全部發酵完畢。”“還有,天堂像尋求美好珍珠的商人……”“還有,天堂像拋入大海中的網……”

    這種比喻,清楚易懂,大家都能明白。聽眾中的家庭主婦,每個禮拜都要使用酵母;而漁夫每天都把網撒入大海中;商人要買賣珍珠……

    我們來看大衛又是如何述說耶和華的眷顧與慈恩呢?

    “上帝是我的牧羊人,我不能一日沒有他。他令我躺在青草地上,他帶引我來到清水旁邊……”

    在那荒涼的青綠草原……羊群可以飲用的清水池塘邊——這一切,都是牧羊人所能瞭解的。

    還有個令人驚奇又有趣的例子:傳教士想把《聖經》翻譯成非洲附近部落的土話,也是用這種方法的。其中有這樣一句:“雖然你的罪惡一片鮮紅,但它們終將白如白雪。”怎樣翻譯這一句呢?逐詞逐句照翻?沒有意義,而且荒謬,那些土人從來沒有在二月的清晨掃除過街上積雪的經驗,在他們的詞彙中甚至沒有“雪”這個字,他們根本不知道雪和煤炭有何差別。但他們都曾經爬過椰子樹,搖下幾顆椰子作為午餐;因此,傳教士就把“白”和他們熟悉的椰子聯絡起來,把那句詩改成:“雖然你的罪惡一片鮮紅,但它們終將白如椰子肉。”

    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再找到比這更好的翻譯了,難道不是嗎?

    再看一例,假設要討論化學對工業的一項貢獻——催化劑。你如果告訴人們這是種物質,能使別的物質改變而不會改變自己。雖然簡單,然而如果說它像個小男孩,在校園裡又跳、又打、又鬧、又推別的孩子,結果自己卻安然無恙,從沒有遭人打過、碰過,這樣不是更好嗎?下面的兩種方式,也能讓你的話更清楚易懂。

    1. 將事實用圖畫說明

    你如果問月亮有多遠?太陽呢?最近的星星呢?科學家們會以一大堆的數字來回答這些太空之旅的問題。可是科普作家都知道,這不是讓普通聽眾瞭解的方法,因此,他們將數字轉化成圖畫。

    著名的科學家詹姆·金恩斯爵士對人們想探測宇宙的渴望特別感興趣。身為數學專家,他自然懂得高深的數學,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寫作或演講時如果偶爾用上幾個數字,效果才最好。

    我們的太陽和周圍的行星這樣靠近我們,因此我們不瞭解在太空中旋轉的其他物體究竟離我們有多遠,於是他在《我們周圍的宇宙》一書裡這樣指出:“即使是最近的一顆星星(普洛MAXIMA·森多里)也在25 000 000 000裡以外”,那麼這是一個多大的數字呢?為使這數字更鮮明些,他又解釋說,假如一個人由地球上起飛,以光速——每秒183 000裡飛行,他需要四年零三個月才能到普洛MAXIMA·森多里星。

    他以這種方式來說明太空的廣闊浩瀚,比起我在密蘇里州州立華倫斯堡師範學院聽到的描述阿拉斯加的大小這麼簡單的問題,金恩斯的解釋可真實多了。那個人說阿拉斯加的面積是590 804平方里,人口是64 356人,然後就丟下不管了,再不把它的大小顯示給聽眾。

    50多萬平方里——這對一般人有什麼意義呢?普通人顯然沒有這樣的概念。大家不會去想到什麼平方里,無法在腦海中形成具體形象,根本想象不出50多萬平方里和緬因州究竟是誰大誰小。但如果演講者說:阿拉斯加及其所屬島嶼的海岸線比環繞地球一週的距離還長,而它的面積比佛蒙特、新罕布什爾、緬因、馬薩諸塞、羅德島、康涅狄格、紐約、紐澤西、賓夕法尼亞、迪拉威、馬里蘭、西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喬治亞、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及田納西等各州加起來還要稍微大一點。這樣豈不是能令所有人對阿拉斯加的面積產生一個相當明確的概念嗎?

    再如,他說阿拉斯加有64 356人。我敢打賭,10個人中能記住這個數字5分鐘的人沒有一個——甚至一分鐘也記不住。為什麼?因為,以那麼快的速度說出這龐大的數字不能給別人留下清楚的印象,只會給人一個鬆懈、不可靠的感覺,就像是在沙灘上寫字,下一波的浪潮會把這些完全抹掉。如果用聽眾們熟悉的詞句來陳述這個人口數字,不是要好一些嗎?例如,聖喬瑟夫離這些聽眾們居住的密蘇里小鎮並不是很遠,他們有很多人到過聖喬瑟夫;而阿拉斯加當時的總人口比聖喬瑟夫還少了一萬。所以最好是用演講所在的那個小鎮做比較,來談論阿拉斯加的人口:“阿拉斯加的面積是密蘇里州的8倍大。但它的人口只有我們所住的華倫斯堡人口的13倍。”這樣不是更好嗎?

    看下面的兩個例子,哪一種比較清楚易懂?是A還是B?

    A. 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在35兆裡之外。

    B. 如果一列火車以一分鐘行駛一里遠的速度行駛,將要費時4 800萬年才能到達離我們最近的星球;如果在那星球上唱歌,而聲音再傳回這裡,也要經過380萬年。如果用蜘蛛絲把地球和那星球連起來,蛛絲的總重量將會有500噸重。

    又如:

    A. 聖伯多祿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長232碼,寬364呎。

    B. 它的大小等於把兩棟華府國會大廈一樣規模的建築物重疊在一起。

    奧利佛·羅吉爵士向一群普通聽眾解釋原子的大小及特性時,很形象地使用了這種方法。他對一群歐洲聽眾說,一滴水的原子數目和地中海的水滴數目一樣多。因為聽眾中有很多人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從直布羅陀乘船到蘇伊士運河,經過了地中海。他又說,一滴水中的原子數目,等於地球上所有的草和樹木。

    作家理查·哈定·戴維斯告訴一群紐約聽眾說,聖蘇菲亞回教寺院“大約和第五街劇院的大廳同樣大小。”他說,布林底斯(義大利東南部的一個城市)“看來就像美國長島市,如果你是從它的後面進去的話。”

    記得好幾年前,我們訓練班的一個同學,用驚心動魄的圖畫描述公路上車禍死亡人數多得可怕:“你現在駕車橫穿全國,從紐約往洛杉磯。假設路旁豎著的不是路標,而是棺木,裡面各裝著一名去年公路大屠殺的受害者。當你驅車疾馳,一路上你的車子每隔5秒鐘就得經過一個這樣陰森恐怖的標示,自全國這頭至那頭,他們是每裡豎立12個!”

    以後每次開車,車行不遠,這幅景象便以驚人的真切清晰地浮映在我的腦海裡。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聽來的印象不容易持久,它們像霰彈打在櫸樹光滑的樹皮上,隨即滾落。但是看到的印象呢?很多年前,我親眼看到一顆炮彈嵌入一幢立於多瑙河岸上的老屋裡——一顆拿破崙的炮兵部隊曾在烏爾姆戰役中所發射的炮彈。視覺印象就像那顆炮彈,以排山倒海聲勢撲面而來,深深嵌入你的腦子,牢牢地附著在上面,驅走一切反對的提示,正如拿破崙趕走奧地利人一樣。

    從此以後,你可以把這項原則應用在你的演講中。如果你要描述大金字塔,首先告訴你的聽眾,它有451呎高,然後就用他們每天看得到的建築物做比較,讓聽眾瞭解它究竟有多高。可以說大金字塔的底座面積能蓋住多少條街道。不要只是說有多少千加侖或是幾萬桶的什麼東西,你應該同時說明,這麼多的液體可以裝滿多少間你現在演講會場的房間。如果你要說20呎米高,為什麼不說“是到這天花板高度的一倍半”。如果要說有多少裡的距離,不妨改說有從這兒到聯合車站或是到某條街道的距離這麼遠,這樣不是更令人容易明白嗎?

    2. 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如果你是從事某種技術性的專業工作——例如律師,醫生,工程師,或是高度專業化的行業——當你與行業以外的人談話時,要加倍小心地使用普通的詞句來解釋,同時加上必要的細節。

    我說過,要加倍小心,是因為由於我的專業責任的關係。我已經聽過幾百場因為不小心而失敗得相當慘的演講。演講者顯然完全不知道,一般聽眾對他們的特殊行業普遍缺乏瞭解。這樣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他們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用他們經驗中常用的詞句,這些詞句對他們自然有意義,但對於外行的聽眾來說,卻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就像大雨過後,愛荷華和堪薩斯新翻的泥土流入密西西比河,造成河水混濁不清。

    這樣的情況應該怎樣避免呢?演講者應該去讀一讀前任印第安那州參議員畢佛裡吉的建議:“最好的方法,是從聽眾群中挑選出一個看起來最不聰明的人作為物件,然後努力讓那人對你的演講產生興趣,你只能用清晰易懂的事實敘述,清楚地說明,才能做到這一點。另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演講目標針對於那些讓爸爸陪著的小男孩或小女孩身上。

    “然後,你在心裡對自己說——或者,如果你喜歡的話,你也可以大聲對你的聽眾說出來——你試著講簡單明白一些,讓那個小孩子也能夠了解並記住你對問題的解釋,事後還能夠把你演講過的內容講給別人聽。”

    舉一個我們訓練班上的例子,有一個醫生在一次演講中說:“利用橫膈膜呼吸,對腸道的蠕動作用有顯著的幫助,是對健康的一種恩賜。”他想用這句話帶過這部分的演講內容,然後急忙講述別的東西。老師打斷了他的演講,請同學們對橫膈膜式呼吸與其他方式呼吸如何不同,為什麼它格外有益於健康,以及蠕動作用是什麼三個問題有明確概念的聽眾舉手。表決的結果讓醫生大吃一驚,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概念,因此他回頭重新講解:

    “橫膈膜是一層薄薄的肌肉,在肺葉基部形成胸腔的底部和腹腔的頂部。當胸腔呼吸時,它弓起來,像個上下倒置的洗臉盆。”

    “在做腹腔式的呼吸時,每一次呼吸都會迫使肌肉弓狀物往下推,使它幾乎成平坦狀,此時便會感覺胃腸受到腰帶壓擠。橫膈膜這種往下的壓力會按摩並刺激到腹腔的上部器官——胃、肝、胰、脾等。”

    “當把氣撥出時,胃和腸又被往上擠迫著橫膈膜,再做了一次的按摩,這種按摩有助於排洩功能。”

    “許多影響健康的原因都來自腸胃的不適。假使我們的腸胃因為深深的橫膈膜呼吸而有適當的運動,大部分的不消化、便秘及體內中毒現象都會消失。”

    不論做什麼解說,由簡入繁會比較好。比如,你想對一群家庭主婦解釋為什麼冰箱必須除霜。如果這樣開始便錯了:

    “冷凍的原理是蒸發器從冰箱內部吸收熱氣散發到外面。當熱被吸出的時候,伴隨的溼氣會附著在蒸發器上,堆起厚厚的一層,造成蒸發器絕熱的現象,造成頻頻開動馬達,以補償逐漸增厚的霜層形成的絕熱。”

    大多家庭主婦是不會明白你所說的道理。如果從主婦們所熟悉的事物開始,那就容易讓她們明白了:“各位知道肉類是放在冰箱的那個位置嗎?那各位也知道霜如何聚結在冰凍器上了。霜一天天的越結越厚,最後冰凍器就得進行除霜,以保持冰箱運轉良好。冰凍器四周的霜就像你躺在床上時蓋的毯子,或者像牆裡用來隔熱的石棉。霜結得越厚,冰凍器就越難從冰箱裡吸出熱氣,要保持著冰箱內的冷度,冰箱馬達就要開動得更頻繁,更久。如果在冰箱裡裝個自動除霜器,霜便沒有機會結厚,馬達運轉的次數和時間也能減少了。”

    關於這個問題,亞里士多德也曾有一句忠言:“思維如智者,說話如常人。”如果必須使用專業術語,就等給聽眾解釋過後再用,這樣能讓人人都懂得演講的主旨,而你頻繁使用的關鍵詞更需要如此。

    一次,我去聽一位證券經紀商對一群婦女講話。這些婦女想了解一些有關銀行與投資的基本原則,他使用簡單的語言,用會話的方式讓她們輕鬆下來。本來他每件事情都說得清清楚楚,只有一些基本詞對她們很陌生。比如他提到“票據交換所”、“課稅與償付”、“退款抵押”,以及“短期買賣和長期買賣”。好好的一場精彩動人的討論就這樣變成了一團迷霧,只因為他沒弄清楚聽眾對他的專業話不熟悉。

    不過,即使你知道某個關鍵詞聽眾不會了解,也沒有必要避開它。只需要在使用時儘快解釋它就行。一定要去解釋,要知道你有很多詞典供你使用啊!

    你對歌唱廣告有意見要發表嗎?或者關於衝動的購買,關於人文科學課程或者成本會計,關於政府津貼,或反方向開的汽車,是否對孩童採取寬容的態度,或是LIFO評估存貨的方法等。不論什麼題材,都一定要讓聽眾對你這些領域裡的關鍵詞義,和你一樣對它們有同樣的瞭解。

    五、使用視覺輔助工具

    從眼睛通往腦部的神經,要比從耳朵通往腦部的神經多好幾倍。而且,科學實驗發現,我們對眼睛暗示的注意力是對耳朵暗示的25倍。

    中國有這樣一句諺語:“百聞不如一見。”

    因此,如果你想清楚表達,應該生動地描繪你所說的要點,把你的想法具體化。已故著名的美國全國收銀機公司Quattroporte派特森,就採用了這種方法。他在為《系統雜誌》寫的一篇文章中,簡要說明了他向工人和銷售人員講述了演講時使用的方法:“我認為,一個人不能指望僅僅憑藉言語去讓別人瞭解他的想法或得到別人的注意力。我們需要一些具有戲劇性的補充,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圖片,用圖片表現出對和錯的兩面。圖表比語言文字更具說服力,而圖片又比圖表更具說服力。對某一主題最理想的表現方法,就是將每一部分配上圖片,而文字與語言只是用來與它們配合的手段。我很早就發現,在和人們交談時,一張圖片勝過我的任何話語。

    “小巧而幽默的圖畫效果會很好。我有一整套的漫畫或圖表說明。一個圓圈內畫上美元的符號,表示這是一張鈔票,一個袋子畫上美元的符號,代表很多的錢。像月亮般的圓臉孔可以有很好的效果。畫個圓圈,添上幾筆作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把這些線條稍作變化,還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表情。落伍的老古板嘴角下垂;愉快、時尚的小夥子嘴角上翹。這些圖畫都很簡單,但最受歡迎的漫畫家並不是那些一心想畫出最漂亮的圖畫的畫家,重要的是表現出要表現的觀念。

    “裝錢的大袋子和小袋子並排放在一起,很自然表現出正確與錯誤方法的對比:一個表示賺很多錢,另一個則表示賺錢不多。如果你能在談話時迅速地畫出這些線條簡單的圖畫,聽眾的注意力絕不會分散,他們一定想看看你到底在幹什麼,也不會錯過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從而瞭解你要傳達的要點。有趣的圖畫還能讓大家感到輕鬆愉快。

    “我經常聘請畫家跟我到各個店裡走走,悄悄地把店裡不適當的做法素描下來,然後畫成圖畫。我召集所有的員工來,向他們顯示他們做錯了什麼。當我聽說市面上出現一種有立體效果的雙燈放映機,我立即買了一部。把圖畫放映到牆上,這樣做,當然比紙上更有效果。接著又出現了電影。我想是我買了最早出售的一部放影機。目前我公司的各個部門有很多放影機,還有6萬多張立體幻燈片。”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話題或場合都適合展示圖畫。但只要可以使用,我們就該使用它們。它們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激起聽眾的興趣,而且可以讓我們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

    但要記住一點,如果是使用圖表,就一定要讓它足夠大,可以看得清楚。千萬別把這樣一件好事做過了頭。一長串的圖表常常也會令人感覺無聊的。如果是邊講邊畫,一定要在黑板上簡單而快速地畫,聽眾對偉大的藝術作品並不感興趣。使用縮略字,要寫得大而容易辨認;畫或寫的時候,不要停止講話,隨時轉身面對聽眾。

    另外,利用展示物時,請注意以下建議,遵循照做可以保證你能獲得聽眾的注意。

    (1)展示物應先藏起來,直到準備使用時再出示。

    (2)使用的展示物應該足夠大,儘量使最後一排都能看見。聽眾如果看不見展示物,也就不能從展示物中學到東西了。

    (3)在講話的時候,絕不能讓展示物在聽眾間傳閱,這樣等於給自己找個對手競爭而奪去聽眾的注意力。

    (4)展示東西時,把它舉到聽眾看得見的地方。

    (5)記住,一件能打動聽眾的展示物,強過十件不能吸引人的東西。所以如果可以,先示範一下。

    (6)講話時不要盯著你的展示品,你是要與聽眾溝通,不是要和展示品溝通。

    (7)展示物使用後,儘可能收起,不讓聽眾再看見。

    (8)如果展示物非常適合做“神秘處理”,就把它放在一張桌上,演講時放在身邊,把它蓋住。演講時,多提它幾次,這會引發好奇心——不過暫時不要告訴聽眾它是什麼。這樣,當你展示的時候,你早已引發了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用視覺材料來增強演講效果的策略,已越來越重要。除非有備而來,在聽眾面前把自己腦子裡想的,說給他們聽,又展示給他們看,除此之外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可以保證聽眾會聽懂了。

    兩位美國總統,同為語言大師。他們都曾經指出,清晰的表達能力,是訓練與自我控制的結果。林肯說,我們必須狂熱地追求明晰。他對諾克斯大學校長賈立佛博士說,自己早年如何培養對簡單明瞭的文字的“狂熱”:“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遇到有人用我聽不懂的方式對我說話,我會非常生氣。在我一生當中還沒有對別的事情生過氣。可是,聽不懂別人講話總會讓我發脾氣,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我記得,有一次,在聽鄰居和父親歡談整晚後,我走回自己的小臥室,大半夜裡都走來走去,企圖弄懂他們說的一些語言的確切意義。在我開始這樣思考的時候,常常昏昏欲睡,可就是睡不著,一直到我能把它用簡單的語言說出來、並覺得這會讓我認識的每個男孩都理解才肯罷休。這是我的一種狂熱情緒,它一直緊緊地跟隨我。”

    狂熱的情緒?是的,一定是這樣子的。新撒勒姆學校的校長葛拉罕作證說:“我知道,林肯經常用好幾個小時,研究怎樣用三種最簡潔的方式來說明一件事情。”

    人們為什麼無法讓表達清晰易懂,有一個最普遍的原因:他們對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都沒有弄清楚。概念模糊,不明確、不清楚的想法,結果呢?他們先墜入一場精神的濃霧中,這種效果不會比用照相機在濃霧中拍照更清晰。演講者應該像林肯一樣,培養對語意不明及晦澀難懂的文字或語言的憤怒,一遍一遍,直到自己弄懂了別人才會懂。

    另一位傑出的總統伍卓·威爾森,寫過一些忠言,正好拿來作為本章結束的註腳:“家父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我最好的訓練就來自於他。他不能忍受含混隱晦。從我開始提筆寫字到1903年他81歲高齡去世為止,我總是隨身攜帶自己寫給他的所有東西。

    “他會讓我把它大聲讀出來,這對我來說真是苦差事。他經常在我讀的時候叫住我。問我‘你這是什麼意思?’於是我解釋給他聽,自然,我會用比寫在紙上更簡明的方式表達自己。‘那怎麼不這樣說?’他會繼續教育我。‘別用鳥槍來瞄射自己的意思,結果擊個漫山遍野、一片凌亂;要用來福槍瞄射自己要說的話。’”

  • 4 # 陳劍老師價投教學頻道

    借用TED演講的創始人的講法,演講最美麗的部分,就是你講自己腦海中的一個“Idea/想法”,植入聆聽你的聽眾們的腦中;只要你植入的是一個有正能量/積極意義的想法,你就是在在做著一件非常有建設性的事情,因為聆聽者可能會因為受到你的想法啟發,而突破一些他/她生命中的困惑。

    所以,一個演講者,有責任揚善棄惡,不能妖言惑眾。

  • 5 # 亞君口才說

    學習演講的好處

    演講是一個人說話但是會輻射影響一群人的能力。

    演講,影響力的代名詞。

    你能影響多少人,便能夠創造多少的價值,取得多少的財富,而演講是快速能夠影響別人的方式。

    演講可以擴大個人魅力。

  • 6 # 如果你想學演講

    我們學習演講不是要成為演講家,而是要成為一個會演講的專家,當你能把自己專業知識、能力、經驗、生命感悟透過演講的形式展現出來,演講就成了你一個極好的傳播工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韓國宣佈,不會續簽韓日軍事情報交換協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