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唐朝從中後期開始進入宦官專權時代,就是說,朝廷大權幾乎完全被宦官控制。宦官想廢皇帝就廢皇帝,想立皇帝就立皇帝,想讓誰當皇帝,他不想當也得當,從而把朝廷弄得一塌糊塗,大唐江山岌岌可危。所以後來就出現了幾個有道明君出來收拾宦官,就是下狠招進行滅宦行動。比較有名的就是唐文宗李昂在公元835年搞的那次甘露之變,結果事情敗露,宦官頭子仇士良進行瘋狂報復,對朝廷進行了一次血洗,完全控制了皇帝,使唐朝徹底進入宦官專權的深淵,再也不能自拔。

    不過到公元903年,出了一個牛人,此人痛恨宦官,為根除宦官干政老問題,他採取了霹靂行動,把宮裡宮外的宦官來了個一網打盡,一共殺700多個宦官,然而不幸的是,4年之後,沒有宦官干涉朝政的唐朝為何卻依然不能避免亡國?要知道,宦官被殺光之後,唐朝又有兩個皇帝上任,他們為何沒有抓住這天賜良機,重振大唐雄風呢?這宦官豈不是白死了?這個就是今天咱們要講的話題,即大家都知道唐朝是敗在宦官專權,但為何宦官被殺光之後唐朝卻亡國了?這宦官死得究竟冤不冤?

    一:一代梟雄橫空出世

    先說這個後來血洗宦官的牛人。此人姓朱名溫,他儘管起名為溫,可名不副實,性格一點都不溫柔,倒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性格極其暴烈、喜歡殺人的人物,此人是個標準的梟雄。

    朱溫於公元852年出生在宋州碭山縣(今安徽碭山縣)的農村,自幼家貧,但朱溫自小就不喜歡幹農活,他崇拜古代的英雄人物,並以為自己也將成為一個豪雄。因為他的不務正業,性格兇悍,喜歡打架滋事,所以很為鄉人所討厭。但亂世出英雄,時至唐代末年,天下要亂。公元877年,黃巢帶領起義軍路過朱溫的家鄉,嚮往當英雄人物的朱溫便參加義軍,跟著黃巢幹了。

    朱溫由於英勇善戰,胸有大志,腦子管用,所以不久就被黃巢所器重,成為其麾下一名得力干將。期初幾年他跟著黃巢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公元880年,黃巢率領60萬大軍攻破長安,建立大齊政權,自立為帝。

    在此後的兩年裡,朱溫率領義軍更是大展神威,先是勢如破竹地攻陷了鄧州等地,阻扼了由荊襄地區北攻的唐軍,穩定了新建的“大齊”政權東南面的局勢。接著朱溫又大敗唐將李思恭、李孝昌等軍。882年二月,朱溫攻取同州,並出任同州防禦使。

    之後,黃巢又派能力出眾的朱溫去攻打河東節度使王重榮。但王重榮擁有數萬精兵,勢力強大,朱溫數次戰之不勝,於是向黃巢求援。但他進上十次表章,均被黃巢的左軍使孟楷隱報。得不到黃巢的援軍,朱溫走投無路。此時他又聽說黃巢軍隊勢力大大下滑,將帥大多軍心渙散;他的親信將領胡真等勸他脫離義軍降唐,朱溫預見到黃巢起義軍必將失敗,於是他殺掉監軍,投降王重榮。

    唐僖宗久聞朱溫大名,得知他投降後大喜,於是任命他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並賜其名朱全忠,以期他對大唐效忠,拯救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接著,朱溫又被任命為宣武軍節度使,坐鎮大梁(開封)。期初,朱溫也確實為大唐江山出力不小,對他的舊主黃巢反戈一擊,不留情面,對起義軍進行血腥剿殺。

    失去朱溫的幫助,黃巢在唐軍的打擊下終於退出長安。朱溫不依不撓,聯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繼續追殺黃巢。最終黃巢戰敗身死,朱溫因功被封為沛郡王。但有心成為一代梟雄的朱溫豈能滿足這個小王?在剿滅黃巢之後,他就以汴梁為根據地,兼併周圍郡縣,擴張自己的勢力,已有了覬覦天下之心。

    公元884年,黃巢曾經的部下秦宗權在蔡州稱帝,其勢力威脅到朱溫,於是朱溫聯合山東等地軍閥,討伐秦宗權。秦宗權戰敗被殺,朱溫遂兼併其地,佔據了河南大部分地盤。接著朱溫又打敗了盧龍節度使等,佔據了山東、河北等地;又屢敗晉陽節度使李克用等,兼併了山西部分地區。此時的朱溫佔據中原及北方大部領土,已露一代梟雄之相,連皇帝都要對之敬畏三分。

    二:朱溫與宰相崔胤聯合血洗後宮,誅殺宦官700多人

    此時的大唐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邊緣。公元888年,唐僖宗病逝,其弟李曄繼位,即唐昭宗。唐昭宗時年21歲,風華正茂,史載此人性格剛直,明斷是非,他有心挽回大唐的頹廢之氣,重振朝綱。所以他面對禍患無窮的宦官問題,欲效仿先帝唐文宗,進行滅殺宦官的行動。當時文宗是循序漸進,先採取以宦制宦,借力使力的辦法打擊宦官,期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此時的唐昭宗卻不想拖泥帶水,欲採取果斷行動,就是不再透過宦官之間的矛盾讓他們自相殘殺,而是欲直接依靠大臣的力量解決宦官。他重用的是宰相崔胤。

    崔胤向來痛恨宦官,內心素存剷除宦官之志。他先後幫皇帝除掉了專權的宦官宋道弼、景務修等。他的舉動當然令其他宦官們十分憤恨。於是兩個宦官頭子,左神策軍中尉劉季述和右神策軍中尉王仲先決定下手反擊。他們暗中聯合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開始發難。

    公元900年十一月。一次唐昭宗打獵時酒醉誤殺了一個宮女,李季術宣稱:“主上所為如是,豈可理天下?”,於是他領兵入宮,發動政變,扣押昭宗及皇后,並幽禁到少陽院。李季述將門鎖上,不許任何人出進。當時正值嚴冬,皇帝隨從的官人衣服不能禦寒,凍得要死,號哭之聲傳到院外,其狀甚慘。

    接著劉季述等立太子李裕即位,並殺昭宗所寵愛的宮女、方士多人。他本想殺掉宰相崔胤,但崔胤也有強大的靠山。他的靠山就是朱溫。所以他們還未敢對崔胤動手,只是罷免了崔胤的相位。

    崔胤密信朱溫,說皇帝被宦官囚禁,讓朱溫率兵趕來勤王。朱溫得知後便以勤王為名,出兵討伐劉季述。他先派大將率軍進攻河中,劫掠晉州、絳州等地。

    宮廷鬥爭向來先下手為強。朱溫尚未入關,崔胤已經開始動手向宦官發難。當時有一神策軍大將叫孫德昭,此人也十分痛恨任意侮辱天子的宦官,崔胤想策動他起事,就遊說他說,“劉季述廢立天子,罪大惡極,天下共憤。但很多人迫於劉季述的權勢,不敢將他怎麼樣。您若能乘機誅殺此賊,迎回天子,就會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孫德昭頓受鼓舞,連聲稱是。於是崔胤與他結為同盟。然後,孫德昭就突然出手,設下伏兵,誅殺劉季述,迎回昭宗重登帝位。

    唐昭宗即位後更加重用崔胤,讓其執掌大權,軍國大事盡以付之。但指揮神策軍的權力,仍歸於宦官韓全誨等。當時宦官極畏懼崔胤,事無大小,皆稟命而行。但崔胤認為宦官若不盡除,朝廷終不得安,必須完全誅之以絕後患。宦官韓全誨心中十分害怕,曾哀求皇帝放他一馬。但昭宗不置可否。

    宦官們不放心,派人監視崔胤,因而得悉崔胤將盡誅宦官的密謀。為了自保,韓全誨等便秘密聯絡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與崔胤對抗。當時李茂貞、朱溫都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而朱溫已屢次擊敗宿敵李克用,他的勢力更大一些。崔胤探知韓全誨聯絡李茂貞,而且自己的密謀已經洩漏,於是致書朱溫,讓他進京共謀大事。

    朱溫得書後,遂於公元901年十月,引兵向京。韓全誨聞知朱溫要進京,頓感大事不好,於是又下狠招,再次發動政變,挾持了唐昭宗,去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那兒尋求保護了。當朱溫到長安,聞知昭宗已被劫走,乃揮軍西上,包圍鳳翔。李茂貞急了,連忙求救於李克用,於是李克用便攻打晉州、絳州等地以牽制朱溫。朱溫只得回師對付李克用。他擊敗李克用之後,接著攻打李茂貞,於公元902年冬兵圍鳳翔。

    當時天降大雪,鳳翔城中食盡,凍死餓死者不可勝數。李茂貞自知孤城難守,於是只好殺掉前來求助的宦官韓全誨,與朱溫求和,然後送唐昭宗回長安。

    朱溫和皇帝回到長安後,崔胤知道機會來了。因為朱溫跟崔胤一樣,向來痛恨宦官,於是他再次向皇帝提出滅殺宦官的事。數次被宦官要挾的昭宗當然立馬同意。就這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誅殺宦官的行動開始了。當然這件事就是朱溫直接乾的。他召集軍中武士突下狠手,來了個血洗後宮,將宮裡的幾百名宦官全部誅殺。即便還在外監軍的宦官,他也令各地藩鎮將他們全部幹掉。這次行動,加上之前他殺的老宦官,以及李茂貞在鳳翔殺的韓全誨等宦官,共計殺死宦官710人!記住,此時是公元903年。

    這下後宮裡清靜了,再也沒有那些不男不女的聲音發出。朝廷內外一時稱快,唐朝二百年來的宦官問題終於徹底搞定。按說,唐昭宗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重振朝綱,復興大唐,然而為何4年之後,大唐就亡國了呢?

    因為朱溫可不是省油的燈,此乃梟雄一尊。是梟雄就要搞事情的,可不像宰相崔胤想的那麼簡單,誅殺宦官就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著想。殺完宦官之後,朱溫直接廢除了禁軍即神策軍,然後找藉口殺掉了跟他合作的宰相崔胤,便學起了當年的曹操,控制唐昭宗,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三:唐朝亡國,究竟跟宦官有沒有關係?宦官們死得冤不冤?

    跟當年的曹操幾乎一模一樣,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完全把皇帝控制到自己手心裡。可他比曹操更狠,於第二年,即公元904年,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殺掉唐昭宗,然後廢掉太子李裕,立年僅13歲的李柷為帝,即唐哀宗。有不少末代皇帝都叫哀宗,唐朝混到這個地步,也確實悲哀。

    接著朱溫又殺掉廢太子李裕,殺掉9位王子,殺掉30位朝臣,把唐朝廷清洗乾淨,逼迫唐哀總退位。公元907年,朱溫正式稱帝,建立政權即後梁。至此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唐朝徹底壽終正寢。

    唐朝的滅亡令人惋惜,然而更令人遺憾的是,唐朝是把為患多年的宦官徹底消滅之後亡國的。唐朝亡國距滅宦僅4年時間,似乎大唐的江山是隨著宦官的消失而消失的。那麼問題來了,都說唐朝敗在宦官手裡,那麼唐朝的亡國究竟同宦官有沒有關係?宦官們死得究竟冤不冤?

    對於這個問題,後世史家向來眾說不一。肯定派認為,唐朝的亡國當然跟宦官有關係,而且宦官是導致唐亡的第一要素。因為正是宦官的把控朝政,禍國殃民,才導致江山社稷爛掉的。

    而反對派則認為,宦官專權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唐朝的衰退其實還有更大的原因,就是各地節度使權力過大,威脅到中央政權,才導致最終的亡國的。最終滅掉唐朝的朱溫後也是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還有就是農民起義,黃巢的義軍點燃了唐朝滅亡的導火線。

    但肯定派認為,地方割據其實都是表面現象,當初唐憲宗李純就曾以雷霆之勢擺平各地節度使,統一了大唐的。但他沒有意識到宦官專權的問題,或者解決不了宦官的問題,所以他也是死於宦官之手,以至於後來的宦官徹底把控了朝政。因此宦官問題才是基本問題。而農民起義是很難成氣候的。

    反對派又認為,宦官為何權力那麼大?就因為他們掌握了軍隊,即神策軍,就是相當於禁軍的武裝。期初的神策軍戰鬥力確實強大,但到後來,神策軍也嚴重腐敗,戰鬥力不堪一擊,面對地方勢力,或者農民起義軍,基本沒用。所以,即便是宦官完全控制了神策軍也沒用。宦官對於唐朝的亡國責任很有限。

    綜上所述,小編以為,宦官專權是導致唐朝衰敗的根本原因;但宦官又不能對唐朝亡國負責。殺不殺宦官,唐朝都要亡。當時堅決誅殺宦官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宰相崔胤,他認為殺盡宦官就可以挽救大唐江山了,但事與願違,因為他靠的還是軍閥朱溫。而朱溫殺宦官純粹是痛恨這些不男不女的人,並非是為了唐朝江山考慮。其實在最後階段,因為神策軍的頹廢,宦官已經不具備很大的勢力了,從宦官韓全誨的出逃就可以證明,他儘管挾持了皇帝,但還是跑到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那裡尋找保護。

    而最後朱溫誅殺的宦官基本都是弱者,都是手無綁雞之力的人。所以殺他們對朝廷基本沒有什麼影響,他們就是活著也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不過從滅宦本身的意義上來說,還是有歷史功績的。他大大震懾了宦官這一特殊行業人的一批人。朱溫的梁朝也確實有幾十年時間裡再沒有宦官出現,朝廷清靜了不少。但是還是那句話,殺宦官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廢除宦官制度才是根本。儘管朱溫稱帝后,他的梁朝不再招聘宦官,但宦官做為一種毒瘤,並沒有壽終正寢。朱溫一朝之後,宦官很快死灰復燃,又開始在皇帝的後宮大量湧現。

    可當初朱溫為什麼不徹底廢除宦官制度呢?其一,他也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只是圖一時之快,把宦官殺個精光,過過癮罷了;再者,他即是下令廢除了宦官制度,也沒有意義,因為他沒有統一天下,他只是在他的梁朝不執行宦官制度,但他管不了別的王國。當時五代十國,天下各自為政,他無法影響別人。如果換成唐太宗,在天下已定時,宣佈廢除這項制度,恐怕會很有效。只是唐太宗也沒有這個理念或者勇氣,為何?

    因為宦官的存在在後宮是很重要的。皇帝后宮佳麗太多,為防止後宮淫亂才誕生宦官這一職業的。如果不要宦官,得有個前提,就是後宮佳麗的消失,這就意味著皇帝只能娶一個媳婦,就是實行一夫一妻制,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首先在個人私慾上,皇帝不可能“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那麼純情,在古代數千年曆史上,也只有明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一個人娶一個老婆堅持到底。

    還有就是在文化上,中國的儒家文化決定了男尊女卑,這就使在中國古代不可能實行一夫一妻制。即便是像朱熹這樣的聖人也是妻妾成群。但在西方則不然,歐洲是基督文化統治,上帝規定一夫一妻制,所以在歐洲的皇帝也不敢多娶媳婦,他頂多是偷偷摸摸地弄個情人之類的。所以在西方基本上不存在宦官或者太監這種職業。

    說到底,朱溫的這次滅宦行動,基本沒用,只是殘害了一些生命而已,這700多宦官死得還是很冤枉的。不知各位看官意下如何?

  • 2 # 道祖

    沒有宦官是不行的。古代任用宦官,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只是為了防止其淫亂,否則無法解釋為何宮中會有沒閹割的侍衛,而歷史上侍衛與宮女通姦的案例也不是沒出現過,但也沒見哪個皇帝惱羞成怒就把侍衛都抓來切了。對於一個帝王來說,維持權力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王室的一切需求都必須從權力的視角來看。 宮廷用宦官,是因為宦官根本沒有反叛王室的能力,是最值得信任的奴才。 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瞭解古代社會結構。在古代整個國家其實完全沒有現代民族主義國家的概念,雖然國家有一定的公職人員,但絕大部分的管理和福利職能是由家族提供的。比如古代沒有大型公共醫院,即使是太醫院也不過是為皇室一個家族服務的。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一個人脫離了家族的庇護,那麼就只剩下當土匪和從軍兩條路了。在公共設施極不發達的古代沒有了集體的照顧,一個人根本無法存活。 宦官透過去勢,其實就是宣告了與原家族的決裂。畢竟家族權力的基礎是血脈的傳承,其中孝道又是家族最核心執行準則,一個沒有繁殖能力的人是沒有辦法完成家族傳承的,自傷身體也被視為是大不孝。權力的執行必須要維穩,即使宦官有心報效家族,家族的人又怎麼可能放心這樣一個不安定因素,把權力交給一個殘疾人呢?再說民間擅自使用閹人是犯法的,權力沒有合法性根本維持不了。因此,不管宦官之前多麼愛家,從去勢的那一刻起,他都永遠被自己的家族拋棄了。 沒有了家族依附,宦官唯一可以依靠的就只剩下皇室了。所有宦官的權力基礎都來自皇室的傳承,是皇室保障了他們權力的合法性,因此宦官只能完全忠於皇室(不是皇帝個人,而是整個皇室家族)。他們即使有篡奪皇權的野心也無法實施,因為如果沒有合法的血統傳承,就沒有辦法維持權力的穩定與傳承,宦官反皇權就等於反自己權力的基礎,即使權力到手也維持不久。權力的另一極是官僚,官僚的權力與皇室的權力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官僚需要皇室提供執政合法性,皇室也需要官僚提供專業技能來治理國家。在這種前提下,官僚也需要維持權力的平衡與穩定,沒有任何人會聽命於一個不能生育的宦官,因為一旦宦官死了,權力無法平穩傳承,馬上就會出現權力真空,從而打破複雜而脆弱的官場平衡,這對官僚家族也是有很大影響的。權力的動盪是相當致命的,即使是皇室也不得不遵從一個絕對確定的規則來防止動盪:比如嫡長繼承製。必須要保證老皇帝死後,所有人無條件的、無比明確的向同一個新皇帝效忠,繼承人的不明確都會引發大亂,更何況太監根本沒有子嗣。即使是宦官領養一個養子,這個養子背後的家族也得不到包括皇權在內的所有階層的承認。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曹操的爹不就是太監的養子嗎?那是一種特例,歷史學家都猜測曹操很有可能來自夏侯家族,這可是一大旺族,曹操背後真正的勢力是門閥不是宦官。除了維持權力穩定的需要,沒有生理期,適合隨軍和出遠門,特徵明顯,無法被冒充.所以宦官在古代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在很多國家都有出現過.

  • 3 # 致守仁

    宦官的主要職責其實就是負責皇帝和後宮一眾嬪妃的起居,他們哪裡來的本事去禍害江山。歷史上那些禍害江山的宦官哪個不是因為皇帝的錯誤信任和朝政的崩潰,把錯誤推到這幫人身上未免有點牽強了。

    先說一說到底能不能少了宦官,眾所周知宦官就是失去了生殖能力的男性,其實也不一定是這樣,宦官最早出現於夏商,在西漢之前,宦官並不都是閹人,也有身體健全的男性入宮當宦官,畢竟有些活男的幹起來就是利索,而且有些掌管皇家庫房,替皇帝抄抄寫寫等有政治偏向的活是斷然不會讓一個宮女乾的,但是身體健全的男性入宮容易出大問題,所以到了東漢宦官就都成閹人了。

    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比較嚴重的朝代有東漢、唐、明。

    東漢宦官為什麼能掌權,主要原因是因為外戚權力太大,皇帝多年幼且長於深宮,朝臣基本找不上,只能找宦官幫他們和外戚作鬥爭,一來二去宦官的權力就上來了,而且還有點收不住,也就導致了後來的十常侍之亂。

    唐朝差不多也是這樣,安史之亂後,國內藩鎮割據,唐朝皇帝想要保證自己的地位手裡就必須要有一支像樣的軍隊,於是一支十萬人規模的神策軍出現了,但是這幫人由誰統領呢?大臣絕對不可能,又不是沒吃過虧。於是唐朝皇帝就把軍權給了宦官了,剛開始宦官還是聽話的,但是很快,皇帝就被宦官控制了,為什麼,因為人家手裡有權啊。

    明朝則不一樣,明朝的大宦官,無論是王振劉瑾還是魏忠賢,他們手裡的權力都是皇帝給的,別看你今天鬧的歡,說收,你的權力瞬間就沒了。

    但是不論是東漢唐朝還是明朝,不論宦官的權力是怎麼來的,歸根結底都源於皇帝和大臣之間的互相不信任才給了宦官的機會。為什麼皇帝和大臣之間互不信任,因為中央集權,因為封建專制。

  • 4 # 日慕鄉關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沒有宦官真不行!

    現代人所接觸的電影電視,大多把太監形象醜化,以至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太監都是搬弄是非、以權謀私的變態貨,幾乎沒有一個好東西,即便有,也是片刻的良心發現。

    太監究竟好還是不好,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一個行業,或者說一個延續兩千年的群體,很難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能夠在伴君如伴虎的環境下存留兩千年,太監本就有很強的合理性。

    太監起源於先秦時期,具體到哪個諸侯國難以考證,這一崗位最初設定的目的與政治無關,更多是國君的私心作祟,又想找個體力大能幹活的,又不想戴綠帽子,想來想去,想到了這個充滿嫉妒心的變態辦法。

    有了太監,後宮生活就有了安全,可謂兩全其美,但無論國君還是大臣,都很快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太監這個職位很重要。

    站在國君或者皇帝的立場,太監是他們的身邊人,不僅可以聊天解悶,還能出謀劃策,更重要的,太監沒有生育能力,沒有家眷,沒有龐大的人際關係網路,把事情交給他們辦,不會出簍子。

    而對大臣來說,伴君如伴虎,既想討好皇帝,又想勸諫皇帝,最好能夠採取“軟著陸”的辦法,而能做到“軟著陸”的,只有太監。

    一來二去,太監成了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橋樑,其作用變的不可替代!

    如果這種關係正常維持下去,可謂十分完美。

    但人性都是貪婪的,無論是太監還是普通人,一旦有了權力,都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最有名的莫過於唐朝太監,發展到後來,竟然可以廢立皇帝,儼然是大唐朝的太上皇,明朝的太監也不差,江湖人稱:站皇帝,說的就是他們。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太監這麼壞,這麼可惡,為什麼皇帝不找人把太監做了,取消太監這個職位呢?

    答案就是:離不開太監!

    還以唐朝為例。

    唐德宗李適上臺後,有感於太監亂政,一度把禁軍的統帥大權交到司農卿白志貞手裡,白志貞以前在李光弼那做官,口碑不錯,李適覺得,有這樣個人坐鎮,自己放心。

    但白志貞上位後,馬上腐化墮落,自己貪汙腐敗不說,還搞了一堆門閥子弟吃空餉,把個守衛京畿的禁衛軍搞的烏煙瘴氣,涇原兵變中,倉皇失措的德宗皇帝逃出長安,堂堂神策軍竟無人護駕,反倒是竇文場、霍仙鳴兩個宦官不離不棄,一路陪在皇帝身邊。

    心灰意冷的德宗皇帝終於明白:人都是一樣的,太監亂政的確有,但那些大臣們不聽話,比太監還嚴重,從此以後,宦官典軍成為定製,一直到大唐朝終結。

    那麼為什麼太監口碑這麼差呢?

    其實這個是個觀念問題,大臣篡奪江山,大家覺得合情合理,認為那是人家個人能力的體現,而太監專權,完全是利用皇帝的信任耍陰謀詭計,加上生理殘缺,所以不被接受。

    例如東漢末年的十常侍,可謂臭大街,但曹操篡漢就不一樣了,再比如唐朝太監,壟斷權力幾十年,但大唐卻並非亡於太監,而是朱溫,還有明朝,崇禎上臺三個月,就把權傾天下的魏忠賢給廢了,但許多人依舊認定,是太監毀了大明朝!

    其實吧,認為太監誤國,就如同說女人誤國一個道理,我們總喜歡為尊者諱,為國家衰敗找替罪羊,仔細想想,但凡皇權強盛,太監就被壓在小角落裡,做他的端茶倒水,而皇權衰落的時候,太監又跑了出來,興風作浪,說到底,還是皇帝能力不行,你說你連個太監都玩不過,還好意思說人家問題,要怪,也的怪自己啊!

  • 5 # 釣叟漁樵話風月

    不能說宦官都是危害朝政的,但是可以說中國的宦官制度,是古老而又漫長的君主專制政治孕育出來的怪胎,東漢,唐,明代都是飽受宦害的朝代,最終導致的是皇權旁落,國家混亂人民飽受塗炭。黃宗羲又認為:“閹宦之如毒蛇猛獸,數千年來,人盡知之,乃卒至裂肝碎首者,何歟?則由於人主之多欲也。其實這句話就很明白,宦官可以說是毒蛇猛獸,但是千百年來,這麼多君主。卻從來要沒有廢除過宦官制度,皆因君主的慾望。

    一、作為皇帝后宮服侍及日常維護的需要。《周禮》則謂:王者除立一後以外,還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後漢書·皇后紀》載,秦“宮備七國,爵列八品”,即除秦本宮外,還把滅六國所得的美人,全部收入後宮,光爵位就分八級(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至漢武帝、元帝以後,“世增淫費,乃至掖廷三千,增及十四”。現在想來皆不可思議。那些多的女眷,自然需要人服侍,但是女子的體力自然不比男子,很多粗重活做不了,那就需要男子來承擔,但是又要禁止夫權旁落,宦官是一個最佳選擇。

    二、宦官作為宮廷的娛樂生理需要。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宦官的首要身份就是皇上的“家奴”,侍奉皇上及后妃即是宮中宦官最主要的職責。清道光三年諭敕所言:“我朝列聖相承,家法極為嚴肅,太監不過供宮廷灑掃奔走之役,從不許干預朝政”,正如實道出了宦官基本的職掌範圍,不過宦官卻不止於灑掃奔走。歷史上有博戲太監,樂舞太監,圍獵無騎射太監,甚至是男寵太監。漢代就有不少喜歡男寵的皇帝,漢武帝劉徹就是一個例子,喜歡男寵李延年,李延年就是受過宮刑的,所以宦官也是宮廷裡不可或缺。

    三、是皇帝或皇子乃至後宮女眷的情感宣洩及辦事的需要。最是無情帝王家,作為皇帝往往最親近的不是父親母親兄弟姐妹,而是宦官。宮廷往往充滿著生死相殺,毫無情感可言,而宦官閹人既無嫡親後裔,又無社會地位,他們是家奴,不管作為個人還是宦官群體,都得依附皇權而生存,因此他們都是作為皇帝的爪牙、耳目與心腹。像肅宗李亨就跟權宦李輔國十分親近,有患難與共的情誼。

    存在即合理。宦官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自然,作為皇權附屬的怪胎,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而消失。

  • 6 # 聽三哥說歷史

    皇宮中沒有宦官還真不行。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皇宮中各項事務,比如皇帝后妃皇子公主們的生活起居、灑掃庭除等都離不開宦官,連皇帝的性生活都得靠宦官來記錄和管理。少了宦官,整個皇宮的運轉就要停擺。因此,不能因為宦官在歷史上曾經把持朝政、危害國家而否定他們的作用,重要的是,皇帝要善加管理這批家奴,防止他們為患政權。

    要理解宦官的作用,先從宦官的起源說起。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王宮都設定了宦官。很多人可能認為,宦官就是閹人,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最開始的時候,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當然也有閹人。但從東漢以後,宦官就全用閹人了。

    那麼,閹人是怎麼來的呢?古代有五刑:墨、劓、剕、宮、大辟。墨是在臉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剕是剁掉腳指頭;宮對於男子就是閹割,對於女子就是拘禁;大辟就是殺頭。其中,受過宮刑的男子能做的事就是“守內”,也就是在貴族的內室中服務,這樣可以防止他的眾多妻妾與別的男人私通。明朝大名鼎鼎的Nautilus鄭和小時候就是作為被明軍征服的俘虜家屬被閹割的,後來隨軍服務,並被燕王朱棣賞識。

    李蓮英

    除了受宮刑的犯人之外,還有窮苦人家的孩子為了生計,自願閹割,進宮服務。清末太監李蓮英就是個例子。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會多次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呢?這要從宦官的特殊地位來分析。

    宦官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一是因為他們同樣深居宮中,與外臣少有交往,結黨營私的可能性小;二是因為宦官是沒有家室的,營私的念頭可能淡些;三是宦官貼身照顧皇室成員生活起居,時間一長,關係更為親密。

    但是,任何人一旦品嚐到權力的甜頭,都不願意輕易放下,這些身體有缺陷的宦官群體同樣如此。而且因為他們普遍知識水平不高、素質相對低下,如果掌握了國家權柄,為害可能比權臣和外戚更大。中國歷史上的東漢、唐朝和明朝是宦官之禍最大的時期。

    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管文書,左右皇帝視聽。為了牽制外戚勢力,皇帝重用宦官,結果又造成宦官專權,朝政日益敗壞,引發黃巾大起義。

    唐朝中晚期的最後一百年間幾乎可說是一種宦官政權。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握有軍政大權,管理禁軍。不說一般的文武官員要仰其鼻息,就是做宰相的如果不奉迎宦官,也不能安於其位。從唐憲宗到唐昭宗的九位皇帝中,有七個皇帝是宦官擁立的,還有兩個皇帝被宦官殺死。

    魏忠賢

    明初雖然朱元璋手訂祖宗家法,嚴禁宦官干政,但從其子明成祖朱棣開始,宦官就漸漸受到重用。明朝不僅用宦官監軍,由宦官掌管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而且司禮監太監代替皇帝掌握硃批大權,被稱為“內相”。到明末魏忠賢時期,宦官勢力達到頂峰。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享有良好聲譽的宦官也有一些,比如造紙術的發明者東漢蔡倫、明朝Nautilus鄭和等。但總體看,宦官專權是君主專制政體的寄生物,有皇帝在,宦官為害的風險就存在。

  • 7 # 興海亭

    這個問題顯而易見,存在即合理。比如現在,如果泰國廢去人妖,它的旅遊業吃得消嗎?還有日本的相撲,都是變相摧殘人的健康來取悅於大眾的東西,無奈人家趨之若鶩。甚至找配偶還很受歡迎。去“性”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我小時候幾乎家家養“獻雞”,就是把還沒有啼叫的公雞的睪丸折除,後來它就長得很大,肉非常好吃。還有“奸豬”就是把母豬的卵巢也割了,豬就長的很快很大。還有驢馬雜交生出來的騾子,又壯又高,但是沒有繁殖能力。這在動物保護者眼中,是不是犯禁不知道。

  • 8 # 賤議你讀史

    宦官雖然危害江山,但沒有他們這個群體的存在,還真不行。

    宦官,是專門為皇帝及皇室成員提供服務的職位。在東漢之前,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閹人,從東漢開始,所有為皇室服務的宦官,都必須進行閹割。

    並且宦官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產物,在北韓、越南、印度、土耳其等很多國家都有,甚至於在21世紀的非洲某些部落,都還存在著這個群體。

    我來分析一下,為何沒有宦官不行。

    帝王家的私人貼身服務人員

    為了保證皇家血統的純正,也為了讓皇帝的後院安穩,東漢開始實行百分百閹割率,只要進入後宮進行服務的男性,都不得帶把。

    如果沒有宦官這個群體的存在,單就從皇室生活服務質量來說,是會大打折扣的。當然,這種影響只侷限於後宮,對廣大百姓來說,根本沒有影響。

    但是呢,身為皇帝,是不會允許自己的生活質量打折扣滴,因此呢,依附於皇權而存在的宦官,其本質就是和皇權是相伴相生的關係。

    宦官是一把雙刃劍

    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長年累月的出現在皇帝身邊,自然會受到帝王們的青睞。

    宦官這個群體的得勢,往往出現在一個王朝的中後期,並且都是在皇權衰弱,外臣勢力強大的時候。這個時候呢,帝王們往往更加信任身邊的宦官,重用宦官作為制衡外臣勢力的籌碼。而趁機得勢的宦官,就是一把雙刃劍,能砍傷敵人,也能弄傷自己。

    宦官永遠不可能當皇帝

    對於皇帝們來說,他們心裡很清楚,就算宦官在怎麼胡作非為,永遠不可能當上皇帝,改朝換代。而那些外臣們就不一樣了,稍不注意,都有可能成為新王朝的開國者。

    細梳歷史,凡是得勢的大宦官,最後的結局都很悽慘。

    宦官這個群體,存在就是兩個職能:

    為皇帝及皇室成員提供貼身服務;作為皇帝制約外臣勢力的籌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星人為什麼一定會比人類強大,難道人類就不能比外星人強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