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映像機
-
2 # 老曹講史
原因很簡單,比較好理解所謂“三傑”,是劉邦對三人的評價,並不是三人之間有什麼交情。同理,三人應該效忠於漢王朝,為漢王朝的利益服務。
漢王朝平定天下以後,主要的任務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恢復生產,休養民生。將兵多多益善的韓信對於此時的漢王朝來說,威脅遠大於利益,更何況牽涉謀反。於私於公,張良都沒有理由去幫韓信。
早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已經對韓信不滿當劉邦在滎陽苦苦抵擋項羽的時候,韓信受劉邦之命攻取齊地,不久韓信就攻取了齊國。當時的韓信實力雄厚,手握雄兵三十萬,比劉邦、項羽的勢力還大。此時的韓信漸漸顯露了他的功利之心,寫信找劉邦討要齊王的封號。劉邦接到信後非常生氣,一度要帶兵去打韓信。張良苦苦相勸,劉邦才勉強封韓信為齊王。
後來劉邦和項羽在鴻溝議和。趁項羽回兵的時候,劉邦約韓信到固陵匯合,共同攻擊項羽,但韓信沒有來。劉邦獨自面對項羽,結果被項羽打得大敗。此時劉邦對韓信的憤怒應該到了極點,還是張良勸說劉邦,又封給韓信土地,韓信才帶兵前來。
韓信的行為,不要說劉邦記恨,一向忠於劉邦,顧全大局的張良未必對韓信沒有看法。
漢朝一統天下,韓信還不能安份劉邦滅掉項羽後,在韓信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奪了韓信的兵權,改封韓信為楚王。項羽的部將鍾離昧與韓信交好,項羽兵敗後投奔韓信。劉邦知道了,要韓信殺鍾離昧,韓信不肯。
有人上書說韓信要謀反,劉邦帶兵來擒韓信,韓信害怕了,趕緊提著鍾離昧的人頭來見劉邦,劉邦赦了韓信的罪,帶他回到長安做淮陰侯。
從這起韓信對劉邦起了怨恨之心,後來勾結陳豨,陳豨在外起兵造反,韓信趁劉邦帶兵在外征討的時候,在長安招集人馬準備襲擊呂后和太子。事情敗露,在蕭何的謀劃下,騙韓信入宮,被呂后所殺。
“三傑”是漢朝的三傑,不是韓信的三傑。所以當韓信反漢的時候,蕭何設計,張良旁觀完全在情理之中。
-
3 # 小龍談歷史
張良不出手相救,主要是因為劉邦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決心已定,還有張良也想明哲保身。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韓信為什麼被殺說起。
韓信家境貧寒,他像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有抱負的年輕人一樣,喜歡遊俠不喜歡幹農活,也不喜歡經商。所以鬧出了很多笑話,比如韓信曾經到亭長家裡蹭飯吃,亭長夫人厭煩了,讓韓信吃了一次閉門羹。後來韓信到河邊去釣魚充飢,遇到了一位婦人,婦人看他可憐天天給他送飯吃,韓信曾經還受過胯下之辱。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韓信仗劍從軍投靠了項梁,項梁戰死後,韓信轉到了項羽的麾下,擔任郎中一職,因為得不到重用便離開了項營投靠劉邦,最後在蕭何的大力舉薦下,劉邦任命韓信為上將軍。韓信為劉邦制定了一套平定天下的策略,韓信認為首先要奪取關中,再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天下。
韓信採用明修暗道,暗度陳倉的方法奪回關中。後來韓信北上滅魏、滅代、降燕、滅趙、滅齊,戰功赫赫。韓信滅齊的這段時間,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這段時間是劉邦被動挨打最艱難的時刻,他日日盼著韓信派兵來解圍,可是他等到的不是韓信的援兵而是韓信的一封求封齊王的信。韓信希望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劉邦看到信後,破口大罵,但是劉邦實力太弱,只能順了韓信的意願。
從此以後,劉邦更加猜忌韓信,後來劉邦與項羽大戰於固陵,漢軍慘敗,韓信竟然不聽從調令,不參戰。劉邦無奈之下用加封來利誘韓信,韓信才答應出兵,自此劉邦對韓信徹底失望,韓信在他心目中只不過是一位乘人之危的小人罷了。後來韓信謀反只不過是導火線,劉邦早已對他失望,降爵滅族是必然。劉邦一向對張良言聽計從,那麼同為開國功臣的張良,為什麼不勸誡劉邦放韓信一條生路呢?
第一、韓信謀反是事實,不值得相救從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得大敗,韓信不聽從調令開始,劉邦就已經對韓信動了殺念。所以等劉邦把項羽解決完了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馬加鞭來到定陶奪取了韓信的兵權。
項羽兵敗以後,劉邦對項羽的部將下了誅殺令,項羽下手最驍勇善戰的猛將鍾離眛逃往楚地,投靠了楚王韓信,韓信和鍾離眛曾經都是項羽的部下,自然有幾分交情,韓信念舊收留了鍾離眛。
項王死後,鍾離眛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件事情就被劉邦的手下抓到了把柄,當劉邦知道韓信窩藏通緝犯時,非常生氣,立即下詔書命韓信逮捕鍾離眛。韓信把沒有執行命令,把劉邦的詔書壓了下來,還派兵保護鍾離眛,就這樣韓信給自己招來了大麻煩。
不久有人誣告韓信謀反,劉邦藉口遊雲夢澤秘密逮捕韓信,其實當韓信得到劉邦遊雲夢澤的訊息之後忐忑不安,他猜想是不是劉邦要逮捕他,韓信此時產生了謀反的念頭,後來又轉念一想,覺得不太可能,劉邦對他那麼好,不會對他下手的。等到劉邦真的逮捕他的時候,韓信後悔了。
其實劉邦心理清楚這是誣告,韓信被帶往長安的途中劉邦赦免了韓信,將其降為淮陰侯,劉邦並沒有讓韓信回到淮陰赴任,而是把他留在長安軟禁了起來。但是劉邦沒有限制韓信的人身自由,韓信還是可以在皇宮自由活動的。韓信被困在皇宮自然心裡很不舒服,整日稱病不上朝,劉邦沒有跟他一般見識。
韓信心理悶悶不樂,對劉邦難免有些埋怨,後來韓信挑唆鉅鹿郡守陳豨反叛,韓信告訴陳豨,只要他反漢,自己將是陳豨的內應。後來陳豨真的反了,韓信便準備放出囚徒攻打皇宮,卻被蕭何和呂后識破了,韓信因反叛被滅三族。
信方斬,遂夷信三族。——《史記·淮陰侯列傳》
很多古代或者現代學者都不太相信韓信謀反,但是筆者認為韓信真的謀反了,原因如下:
(一),如果韓信沒有謀反,那麼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動開國功臣,呂后敢嗎?自然不敢。韓信反叛這一年是劉邦廢太子劉盈意願最強烈的一年,如果呂后殘殺開國功臣,被劉邦抓住了把柄,趁機廢太子劉盈,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史記·留侯世家》
(二),呂后逮捕韓信沒有直接派人抓韓信,而且把他誘騙到長樂宮,如果韓信沒有謀反,呂后直接派人去抓就好了,為什麼要用誘騙的方式,很明顯韓信的住所已經佈滿軍隊。
(三),很多小夥伴認為韓信手握重兵的時候,在蒯通的多次勸誡下都沒有反劉邦,這個時候更不可能。筆者不這麼認為,當初劉邦實力太弱一直是順著韓信的,韓信也認為劉邦對他很好。後來韓信被劉邦逮捕的時候他才後悔,所以說形勢發生了變法。
所以,筆者認為韓信謀反是事實,他為了實現自己的軍事抱負跳槽很多次,他把功名利祿看得比較重,最後被劉邦一貶再貶,被逼反了。既然韓信是真的謀反,張良更不可能勸誡劉邦赦免韓信。
第二、劉邦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決心已定,說了也沒用從先秦到楚漢時期,分封分為兩種,一種是因功封王,另外一種是因親封王。西漢建國初期,劉邦採取的是因功封王。但是到了劉邦平息臧荼叛亂以後,劉邦的分封政策發生了變化,開始由因功封王向因親封王過渡,筆者可以為大家舉例說明。
其一、韓信由原來的齊王徙封為楚王之後,劉邦就把自己的庶長子劉肥封為齊王,劉肥沒有執政經驗,也沒有立什麼大功,卻被劉邦封為齊王。
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史記·曹相國世家》
其二、劉邦誅殺項羽舊部,使得燕王臧荼惶恐不安,於是起事反漢,劉邦平息燕國叛亂以後,封盧綰為燕王,盧綰是誰呢?他是劉邦的發小,也是劉邦的同學和同鄉,可以稱得上鐵哥們。但是盧綰並沒有立什麼大功,所以劉邦封盧綰為燕王,很明顯是因親而封。
所以說劉邦封王的政策發生了變化,張良看得很明白,劉邦已經下定決心要剷除異姓諸侯王,劉邦的目的是要家天下,而不是公享天下,所以張良知道他說了也沒用。
第三、為了明哲保身劉邦登基稱帝以後,張良向劉邦提出隱退,他告訴劉邦,自己身體不好,而且秦國已經滅亡,他已經為自己的故國南韓報仇雪恨,夙願已償,所以他要雲遊四方去了。其實張良是打著身體不好的旗號明哲保身。張良可是一等一的謀士,他清楚開國功臣與君主之間的關係,一向是一起打天下的時候情同手足,公天下時視為心腹大患。
所以,韓信第一次被人誣告謀反之時,張良都沒有挺身而出,替韓信洗刷冤屈,更何況韓信後來真的謀反了呢?如果他替韓信說情,被劉邦猜忌了怎麼辦?張良知道劉邦登基以後對功臣的猜忌心重,連蕭何都被猜忌,他也不想引火燒身。
總而言之,韓信的一生是場悲劇,他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並不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他不懂怎麼與劉邦相處,也不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的政治潛規則。總的來說,劉邦對韓信是有知遇之恩的,但是韓信卻幾次違背軍令,以小人之心待劉邦,他怎麼能夠換來劉邦的厚待呢?這點上張良就做得很好。所以漢初三傑,韓信被誅,蕭何入獄,唯獨張良能夠獨善其身,這跟張良的智謀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史記》
《資治通鑑》
《漢書》
-
4 # 塞科說歷史
首先,所謂“三傑”,只是劉邦對三個人的評價,並非是因為三人交情有多好而被世人稱頌的“三傑”,雖然韓信對蕭何很有感激之情,但和張良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交情。
其次,韓信雖然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但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卻帶著幾個隨從衝入韓信軍帳,收走韓信的官印和兵符,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對這個功勞最大的功臣有多大的猜忌之心。
打天下的時候需要韓信,一旦得到天下之後,大將軍就成了最大威脅,必除之而後快,韓信雖然忠心耿耿,但依然難逃一死的命運。
其三,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何況是皇帝預設,呂后和蕭何出手,張良就算想救也沒有這個能力,強行相救只能讓自己一起死而已。
所以,張良不救韓信先不說有沒有這樣的交情,當時情況是“非不救也,是不能也”。
-
5 # 劉一千五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
韓信的橫死,蕭何的下獄,張良的隱退,反映了劉邦的陰暗的個性。一直以來,蕭何和韓信被劉邦都不公平的對待。劉邦對張良的態度卻一如既往,這恐怕是張良不尋常經歷和進退有度的人生態度決定吧。
六國反秦第一人,刺秦是張良走遍天下的通行證張良生存的國家是南韓,南韓是秦國的鄰家小妹。受秦國欺負得最厲害。戰國七雄中,沒有比南韓更能體會什麼叫“馬善被人騎,國弱被人欺”的道理。
張良的家人都是在南韓做官“五世相韓”,這樣的代代相傳,在戰國十分罕見。秦國壓著南韓打,南韓的申徒就是首先被欺負的物件。這個物件就是張良的家人。所以,張良一家對秦國非常仇恨。這種仇恨是代代相傳的。在張良年輕時,脾氣不好。他們一家在南韓破滅時,歷史書上說南韓是“韓王安請降”,韓王后來被殺時,南韓官吏跟著倒黴,張良一家被殺三百餘人。 張良跑了才倖存下來,他已經要爆發了,家裡死的人擺在那裡他也不管,背了一包金銀就出去找老師學習武藝,就是要殺秦始皇。 為南韓為家人報仇。六國被滅亡的宗室貴族都是這樣的“待遇”,對秦始皇苦大仇深。
張良找到了老師,刻苦學習刺殺藝術。結果糾集一夥人埋伏在博浪沙差點把秦始皇砸死了。秦始皇自然是大怒。命令官吏在全國各地找,把全國搞得雞飛狗跳。張良因此名聲大噪。找得越兇,張良的名聲越響亮。秦始皇這一折騰,反過來成就了張良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
張良因此走遍天下,享受反秦義士第一人的名聲。誰還敢對反秦英雄心裡不服氣?
劉邦對張良的稱呼,反映出他們之間的距離有利於他們的相當獨立張良在秦始皇勢力達到頂峰的時刻刺殺他,行動已經完美,差點把秦始皇殺了。秦始皇在自己的權利之下,竟然找不出張良幾個人來。說明秦朝下層的反秦情緒十分熱烈。不然為什麼找不出來呢?張良得到朋友們的幫助,藏在民間,說明民間的喜歡反秦人士,反秦勢力不小。
秦末戰爭一爆發,張良馬上帶著幾百人出來響應,要恢復南韓。這是張良自己的人馬。但是,他的力量弱,去找別的勢力支援,在半路上碰到劉邦。他們一起去找項梁。項梁給了他們各自的需要,張良回南韓輔佐他立起來的韓王成。這是張良自己的根據地和獨立的活動範圍。後來張良隨劉邦入關,是韓王成把張良“借調”給劉邦。
這些關係,張良與劉邦是“主與客”的平等關係,不是君臣關係。而韓信,蕭何與劉邦是君臣佐使關係。這是有區別的。
張良的理想就是恢復南韓。項羽劉邦打敗秦朝後。項羽把韓王成殺於彭城。張良回到關中,劉邦已經出了漢中。劉邦善待張良,張良就一直留在劉邦身邊。
他們之間的客氣,劉邦對張良,只有一招呼,就是“子房,子房”地叫。從這個稱呼裡,聽得出他們之間相對獨立的味道。劉邦對其他的讀書人 ,動不動就是破口大罵,把尿撒進儒生們的帽子裡,把諸侯王魏豹罵得整死也不合作。劉邦這些惡劣根性,在張良面前說不出口。可見張良的人格魅力,讓劉邦相形見絀,不敢撒潑。
張良不貪才,他把自己的財物拿出來給項伯,讓項伯說服項羽把漢中給了劉邦。如果沒有漢中,劉邦到了巴蜀幾乎就出不來了,因為漢中是巴蜀地區的門戶。
張良避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張良是韓信的知己。蕭何發現了韓信的才能,張良知道韓信的才能。要說在關鍵時刻起作用,張良對韓信的提拔比蕭何更大。蕭何在漢中把韓信追了回來,求劉邦給韓信一個發揮作用的地方。劉邦給了韓信。蕭何以後就少有與韓信往來了。到後來,呂后要整治韓信,蕭何多少有些不夠意思,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把蕭何對待朋友的故事說得清清楚楚。
劉邦在彭城之戰後,問張良怎麼辦?張良說,漢王你手下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只有韓信。不如讓韓信去開闢北方戰場。劉邦就讓韓信去了代國趙國,並把這些地盤打下來了。
鴻溝條約後,是張良陳平慫恿劉邦追擊項羽的。但是,在固陵被項羽反戈一擊,劉邦動不了啦!劉邦讓韓信,彭越發兵來 解圍。兩個傢伙不來。張良說,把今後打敗項羽的地盤分成三份,一個一份該來吧。開始發點老弱病殘的兵來的彭越韓信,這回帶大部隊來了。劉邦能不恨嗎?張良看透了這些人的貪得無厭,也明白了這是個什麼後果。
韓信要做代理齊王,劉邦破口大罵,張良提醒劉邦,劉邦派張良到齊地立韓信為齊王。這些情況說明,韓信與張良的關係比較密切。往來也比較多。
有功勞,知進退。淡出權利中心,禍害就找不上門了韓信被劉邦從齊王位上拉下來,成了楚王,又從楚王降成淮陰侯,閒著不用。以張良的聰明和對人性的認識,他認識到了劉邦要搞“家天下”了。這樣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功臣成犧牲品。
劉邦當上皇帝后,婁敬勸告劉邦建都城於關中,張良支援婁敬,劉邦把都城長安建設在關中平原上。
韓王信被遷往馬邑後,張良知道南韓的一切都不存在了。韓王信又被劉邦逼反,繼而被殺,這是當初張良要復立的南韓的國王而且是劉邦自己承諾了的,但是劉邦反悔了。張良在混亂的權利鬥爭中,沒有點明哲保身的本事是不可能的。在這期間,異姓王連劉邦女婿張敖都被下架了,就別說其他諸侯王。被逼反的諸侯們在北方勾結匈奴掀起連年的叛亂,劉邦親自出徵,淮陰侯韓信被蕭何,呂后誅殺於長安。
劉邦想整治張良已經晚了,呂后保護著張良呂后與戚夫人鬥爭,太子劉盈的位置岌岌可危 。張良被呂澤之劫持,不得已想了個“商山四皓”幫助了呂后渡過難關。卻把戚夫人劉如意拋到另一種危險的境地。劉邦能沒有想法嗎?
張良保住了劉盈的地位,等於找了個新主子。張良對呂后母子有恩,在劉邦病重的時候,劉邦連樊噲都要殺的人,卻奈何不了張良。從呂后問劉邦對於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這些丞相次序的安排,可以看得出,劉邦與張良的相對獨立的個人位置關係。劉邦動不了張良,張良與呂后劉盈關係特殊,張良就一定會對劉盈呂后有用,這樣的人,劉邦不會殺 也是殺不了的。
更何況張良次次對劉邦的幫助都是站在劉邦大業的基礎上出發的。劉邦雖然有時不滿,但是沒有理由要害張良,更何況張良沒有把柄落在劉邦之手。劉邦大病後,實際上是呂后把持住了未央宮。張良對呂后有大恩,呂后顯然是保護張良了。
劉邦死後,呂后加封張良,張良不要,呂后說不要不行,人生一世,如白駒國隙,何必自己苦了自己。該吃就吃,該樂就樂,必須接受。張良不得已而接受了呂后的加封。
-
6 # 江湖小曉生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好嗎?可以這樣說,這兩個人壓根就沒什麼關係,甚至可以說是站在對立面的關係。
雖然都是漢初三傑之一,但是張良對韓信沒有任何恩情,韓信對張良也沒有什麼幫助。這兩個人都是漢高帝劉邦的臣子,而且張良還曾經多次站在韓信的對立面。
因此當韓信出事的時候,張良為啥要出手相助呢?於公於私,張良都沒有任何理由出手相助。
一、真正跟韓信關係好的,其實是蕭何。蕭何在劉邦集團,那是元老級別的人物,當年起義的時候劉邦一度曾經想讓蕭何來做這個大領導。不過蕭何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果斷推辭了。
蕭何只適合做輔佐之臣,真正做領袖他是沒有這麼大的本事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劉邦非常信任蕭何。
因為蕭何不僅能力出眾,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蕭何不會去搶奪劉邦的大位。因此劉邦把自己的所有家底都交給蕭何來打理。
韓信剛到劉邦那兒的時候,壓根就不受重用,也就是遇到了蕭何,如果是其他人,比如是樊噲推薦的韓信,那劉邦看都不會看一眼,更不可能將他任命為大將軍。
之所以將一個剛認識的人封為大將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看在蕭何的面子上。因為劉邦信任蕭何,而蕭何信任韓信,所以劉邦也就信任韓信了。
所以說,蕭何是韓信的伯樂,是真正跟韓信關係好的人。漢初三傑裡面,蕭何跟韓信處得好,其實張良就比較尷尬了,因為他不能再跟這兩人當中的任何一個人處好關係。
因為韓信有將才,蕭何有相才,這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已經夠可怕的了。如果張良這位謀才再加入的話,那劉邦估計天天晚上要睡不著覺了。
創業的時候,你們關係越好,說明團隊力量越強。可是守業的時候,你們關係越好,那老大的位置就越不穩,張良必須要跟他們拉開距離,這樣才能讓劉邦睡幾個好覺。
二、張良始終都是站在韓信的對立面去考慮問題的。張良是半路出家,他本來是南韓的貴族,一直輔佐韓王。後來韓王成被項羽宰了以後,張良才算是徹底跟著劉邦混了。
而張良再次來到劉邦集團的時候,韓信已經被封為大將軍。因此張良錯過了結識落魄韓信的機會,只能跟高高在上的大將軍相處了。
這關係就完全不同了,你跟他好,那人家會以為你巴結他。你跟他不好,那人家會以為你清高。因此張良索性就跟韓信不扯上任何關係,他一心為劉邦著想就好了。
當時韓信已經貴為大將軍,而且勢如破竹,先後攻滅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正在對峙中,劉邦命令韓信前來相助,可韓信這個時候卻要求做代理齊王。
劉邦很憤怒,可陳平踩了劉邦一腳,劉邦才反應過來,連忙讓韓信做了正式的齊王。而前去冊封韓信為齊王的人,正是張良。
可以說這是張良和韓信為數不多的一次見面,不過這次見面,張良純粹是代表劉邦來冊封韓信的,跟韓信沒有任何感情上的維繫。
鴻溝協議簽訂後,張良發現項羽腹背受敵的局面,因此果斷讓劉邦撕毀了條約,追擊項羽。而此時韓信和彭越卻沒有前來相助。
問題又來了,這倆貨又起什麼么蛾子呢?張良表示,這兩個人雖然都被封為了王,可沒有劃定疆界,所以他們心裡都不爽,因此不來。
為此劉邦趕忙將陳地以東一直到沿海,劃給了齊王韓信。將睢陽以北到谷城劃給了梁王彭越。沒多久他們倆果然都來了。
由此可見,幫助劉邦對韓信實行緩兵之計的也是張良。從這些角度來說,張良已經成為了韓信的敵人,他又怎麼可能去救韓信呢?
三、連蕭何都落井下石,張良更沒理由插手了。張良向來都沒有追名逐利的想法,在建立了大漢朝以後,他雖然是漢初三傑之一,但是卻只被封為了留侯,而且功勞排名也是靠後的。
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沒有追名逐利的想法,而且他是半路出家,不是劉邦集團的嫡系成員。因此張良始終都過著明哲保身的生活。
試問這樣一個人,又怎麼敢去插手韓信的事情呢?別說張良了,就連跟韓信關係最好的蕭何,都在給韓信挖坑,你說張良能咋樣?
蕭何是韓信的引路人,也是他的伯樂。可以說他跟韓信的關係,在劉邦集團是最好的。但是關鍵時刻,蕭何為了自己的前程,選擇倒向了劉邦那一邊,從而將韓信給收拾了。
這一選擇顯然是非常正確的,不過從人性的角度上來說,蕭何的確有些不地道。他仗著韓信很信任他,所以才做成了這件事。
出賣了人家對你的信任,你讓以後別人還怎麼去信任你呢?信任的確很重要,不過跟家族前程相比,似乎又沒那麼重要了。
連蕭何都選擇放棄了韓信,你說張良又有什麼理由去拯救韓信呢?雖然張良沒有救韓信,卻也沒有參與謀害韓信的事情,這算是比較厚道了。
總結:張良深知自己該效忠誰。如果說蕭何當初跟韓信還處於曖昧的狀態下,那麼張良就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了劉邦那一邊。因為張良深知,跟韓信比起來,還是劉邦靠得住。
不過張良是個厚道人,在劉邦誅滅各路異姓諸侯王的時候,張良是沒有參與的。包括誅殺韓信這件事,張良也沒有參與。
這個時候的張良,已經處於即將歸隱的狀態了,他可不想插手任何一件政治鬥爭的事情。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幫呂后保住了太子劉盈的地位。
也正是因為這一件事,使得張良一大家子都得到了呂后的善待。這是他在為自己的子孫謀福利,畢竟他這輩子只能靠劉邦了,而他的子孫們還需要靠劉邦的後人。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
7 # 葉飄刀
漢初三傑只是一個並稱而已,並不能說明這三人的個人交情會有多好。類似的並稱有很多,比如什麼初唐四傑,甚至類似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彼此之間還打生打死。
而且張良不幫韓信是相當的正確的,要說漢初三傑,誰和韓信關係最好,那自然是蕭何而非是張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蕭何與韓信的關係,自然要比張良與韓信的關係要密切,而事實上韓信也可以算是被蕭何坑死的。
相比蕭何與韓信的關係,張良與韓信的關係才哪裡到哪裡那?
而且張良冷眼旁觀已經很地道了好吧,張良最應該做的其實應該是類似蕭何那樣,把韓信往死裡坑。
這麼說是要先弄明白,誰才是張良的老闆,張良的老闆自然是劉邦了,張良存在的價值就是幫助劉邦解決各種麻煩。那麼當劉邦想要解決韓信這個麻煩的時候,張良更應該做的就是主動出謀劃策,看看怎麼才可以滿足劉邦心意的把韓信給弄死。
你看看人家一樣是三傑之一的蕭何,是如何主動介入把韓信給坑死了。
張良給劉邦打工,劉邦要殺韓信,那麼張良有什麼理由要幫韓信呢?
-
8 # 棲鴻看紅樓
讓我換一個說法:當劉邦與韓信不共戴天時,張良選擇了劉邦。
張良、蕭何與韓信,都是劉邦的手下。不管他們之間有沒有友誼,友誼是否深厚,總之他們首先是劉邦的下屬,劉邦才是他們的領導。
這不是一個單位、一個公司,合則留,不合則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在漢朝已經建立、天下已經初定的時候,如果不做劉邦的大臣,就只能造反、“另起爐灶” 了。
張良也好,蕭何也好,並沒有“另起爐灶”的能力。他們只不過是一個好的後勤人員,一個好的謀士。而唯一有能力與劉邦分庭抗禮的,是韓信。
在未央宮之前,韓信有沒有造反的意思,這真是一個千古疑案。但是走到未央宮這一步,雙方都沒有退路可走了:即使呂后的桃木棒打不死韓信,劉邦也不得不繼續殺韓;即使韓信原來沒有想造反,逃出未央宮後,也不得不舉兵造反了。
所以這時候的張良,不是幫不幫韓信說話的問題,而是選擇劉邦或者選擇韓信的問題:跟隨劉邦,做他的開國大臣;或者跟隨韓信造反,重建一個新的王朝。
張良選擇了劉邦。
-
9 # 脂肪故事
如果張良不想死,就得保持沉默!
蕭何、張良、韓信是劉邦奪取天下功勞最大的三個功臣,若單論軍功,當屬韓信最高,但是他的下場也是最慘的!不僅自己被誅殺,更被夷三族。
那麼,韓信被殺害時,張良為什麼袖手旁觀呢?
一、韓信謀反,張良不敢管公元前197年,劉邦親自率軍出征陳豨反叛,韓信說自己有病沒有跟隨。他暗中勾結陳豨,準備幹一票大的。他趁著劉邦不在,假傳詔書赦免了罪犯和奴隸,發給他們武器,準備襲擊呂后和太子。
沒想到謀事不密被人告發,呂后和蕭何把韓信騙進宮中,控制住以後在長樂宮鍾室殺掉了韓信,一代軍禮就此謝幕。
韓信被誅殺,是因為謀反,證據鐵板釘釘,張良怎麼幫他說情?難道他不怕被當成同謀嗎?歷朝歷代,謀反都是十惡不赦的大罪,誰說情都沒有用。
張良那麼聰明的人,怎麼可能自討苦吃呢?
二、張良與韓信沒有交情張良與韓信、蕭何同漢初三傑,並不代表他們三個的感情有多好,只是對三人功勞的並稱而已。
漢初三傑,韓信善於將兵打仗,張良善於計策謀劃,都是劉邦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但並不代表兩個人的關係就很好。
事實上,張良和韓信根本就沒有多少交集,更談不上交情了。如果硬要說有交情,蕭何曾經是韓信的舉薦人,對韓信有知遇之恩。
呂后要殺韓信,蕭何跑前跑後、出謀劃策,生怕被韓信連累,更不用說張良了。
相比較而言,張良和劉邦、呂后的關係,比跟韓信的關係好多了。張良這一輩子,除了這倆人,就沒有什麼朋友。
三、張良為了避嫌漢初三傑,各有所長,如果這三傑聯手,能幹出多少驚天動地的事情?劉邦一個人,能不能對付得了聯手的三人?
像劉邦這麼多疑冷酷的人,一定想過這種可能,並且不動聲色地進行了試探、打壓。
劉邦出征時,有人押解糧草去前線,他總是仔細詢問蕭何在長安幹什麼,問得事無鉅細,這擺明了是防著蕭何嘛!後來還給蕭何派了五百士兵保護他,這是保護嗎?說是監視還差不多。
逼得蕭何只能強買民房自汙,就這樣還被關進了監獄,整得死去活來。張良多聰明啊,早早就激流勇退,成天躲在家裡修道,就是怕被劉邦懷疑。
如果他為韓信說情,那不是說明他與韓信關係非同一般嗎?這不是洗淨了脖子朝劉邦刀口上碰嗎?張良有什麼傻嗎?
結語:對於君臣之間的關係,張良比蕭何、韓信看得通透君臣之間,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早早向身,激流勇退!
一旦奪得天下,關係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皇帝看誰都像要謀反的樣子,從此變成了孤家寡人!
韓信被殺,張良旁觀,卻未必是冷眼。既是為了自保,也為避嫌。更因為,兩個人的關係原本就淡薄冷漠。
韓信被殺,而且被夷三族,更讓張良感受到帝王家的冷酷無情,哪敢多言,不如裝沒看見好了。
回覆列表
最主要的原因,是韓信被殺,本身就是一個陰謀,張良參與其中,不會不知道。
那麼,韓信被殺是臨時突發事件嗎?顯然不是,這事早有謀劃!從陳豨叛亂時,韓信就身處危機之中了。這時,張良看不出劉邦呂后的心思嗎?顯然不會!然而,張良卻選擇了冷眼旁觀!
蕭何幫助劉邦呂后除掉韓信之後,自身卻陷入了一個大危機之中!原因很簡單,蕭何清正廉明,在百姓中威望越來越高!所以,這讓劉邦非常擔憂!後來,找了個由頭,將蕭何投入大牢之中!
以上就是我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