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莊不周
-
2 # 塵子渝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投降之後的表現很重要,劉備也跳過很多槽,但是劉備從沒有像呂布一樣每次跳槽還把原公司老闆給告(殺)了,于禁就更倒黴了,先投降關羽,結果關羽被孫權給殺了,于禁又被迫歸了東吳。
孫權被劉備集火,先是將博士仁、糜芳以及殺害張飛的那倆小兵都送回蜀漢,然後又害怕曹丕也來火上澆油,將於禁也送回曹魏。于禁就也是“三姓家奴”了,曹操雖然失望但對於禁應該不會太過為難。
可惜曹操這時候已經病故了,于禁拜謁曹操陵墓的時候,曹丕將龐德寧死不降,抬棺而戰的畫面和于禁跪地投降的畫面放在一起羞辱于禁,于禁因此羞愧而死。
呂布的確是縱覽三國都是反叛無忠之人,即使丁原和董卓並非明主,但是呂布自己換的主公,又自己殺掉,無論如何洗白都抹不去的汙點。
張遼的投降是在主公呂布都死了,已經沒有效忠物件的情況下才投降的。張頜和高覽則是在曹操攻打烏巢的時候,向袁紹進言要去救烏巢,結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郭圖進言,可以乘機攻打曹操大營。
袁紹自然是又聽了壞注意,袁紹就是那種五十道判斷題都能完美錯過正確答案的“優秀”學生。
結果張頜高覽自然攻不破早有防備的曹操大營,結果郭圖害怕被懲罰又惡人先告狀,表示張頜和高覽因為袁紹沒有聽從建議,而沒有盡力攻打曹操大營。
這時候張頜和高覽知道這種情況,回去會和田豐一樣,若是袁紹勝利還不會被懲罰,失利就必死無疑。這時候投降的張頜自然無可厚非,更何況投降曹操以後張頜為國操勞了一輩子,戰功赫赫,最終被諸葛亮埋伏射死,也是為國捐軀。
張遼更是威震逍遙津,以八百打的孫權十萬大軍丟盔棄甲,自此東吳用張遼之名可以止啼小兒,曹丕徵吳,孫權還告誡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
因此,張頜,張遼因為投降的時機和原因以及投降後的表現而被後世所讚譽就不足為奇了。
-
3 # 赤道企鵝
其實就是因為投降的動機不同。
呂布先投靠丁原,而後殺丁原而降董卓,殺董卓後流亡了一陣子又投靠劉備,沒過幾天又把劉備的徐州給奪了,後來因為人品太差,被部下捉住獻於曹操,此時不僅不羞愧,反而幻想著曹操能放過自己一馬,貪生怕死的本性暴露無遺。
于禁呢,雖說跟隨曹操多年,被人稱之為“五子良將”,並且當年在跟隨曹操平亂張繡時,殺了軍紀渙散的青州兵,一時之間曹操以古之良將比之,不過後來關羽水淹七軍,因貪生怕死而降於關羽,反倒是跟隨曹操不舊的龐德力戰而死,曹操恨恨的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而張遼、張郃就不一樣了,張遼本為呂布的部下,試想,呂布那樣一個三姓家奴,對待張遼這種虎將,自然是不能盡其用,張遼歸順曹操只是想讓自己的才能盡情的釋放出來,況且在張遼降曹之前,呂布已經降曹,良臣擇主而事,那自然就歸順了曹操。從張遼歸順曹操以後的表現看來,張遼的人品還是值得稱讚的。
官渡之戰,袁紹放棄了張郃的建議反而聽信了郭圖,派張郃去攻打曹營,曹營沒打下,烏巢也被燒了,郭圖反過來又陷害張郃。我獻的計策不聽,現在又反過來要殺我,你不仁,那就別怪我不義,於是張郃也就投降了曹操,這屬於被迫投降,因為完全沒有必要為一個昏庸的主公殉葬。
所以張遼、張郃的降曹並沒有成為他們人生中的汙點,反倒是因為降曹,才讓他們成為了一代名將,為後世所樂道。
-
4 # 曹老師xixi
情況不一樣,下面我簡單的講一下,就明白了。
呂布原為幷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丁原視其如子,後丁原多次反董卓,為董卓恨。董卓都知道,是亂臣賊子,並且殘暴弒殺,典型的反派,而丁原無論實力如何,在當時屬於正義的一方,呂布受恩於丁原,可以講沒有丁原就沒有呂布,但呂布為了金銀寶馬,殺丁投董,屬於忘恩負義,棄明投暗,並且還落個不忠不孝不義之名。
于禁原是鮑信部下,後鮑信為救曹操戰死,鮑信部將自動轉編到曹操,于禁從一個小將,一路被曹操恩寵提拔,官至左將軍假節鉞,僅次於前將軍夏侯惇,備受曹操器重,樊城之戰曹魏處於生死存亡之際,曹操無帥可用(夏侯惇殘疾,夏侯淵陣亡,樂進病逝,曹仁被圍,張遼等人非嫡系)只有于禁可用,被曹操寄予厚望,但是于禁違逆兵家駐鎮,七軍灰飛煙滅,猶如後來的馬謖失街亭,于禁是受重恩於曹操,雖然天災而至兵敗,但掙扎都沒掙扎就投降了,屬於有負曹操,辜負的曹魏。
張遼原屬呂布,呂布乃無仁無信之人,並且張遼在呂布麾下的時候,忠心不二,英勇拼殺,沒有對不起過呂布,反而是呂布一直坑下屬,下邳之戰,張遼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刻,被俘後還罵曹操,雖然最終投降,但屬於棄暗投明,張遼的發展和培養主要還是靠的曹魏。
張郃原屬袁紹,官渡之戰不少出力獻策,但由於袁紹集團內耗,張郃成了被迫害的物件,,無奈的情況下投降曹操,袁紹有負於張郃,而非張郃有負於袁紹,屬於擇木而棲,同張遼一樣,張郃的發展和培養也是靠的曹魏。
忠孝在古代是最高的品格,張遼張郃雖後期歸順曹魏,但並沒有對不起原主,在新主處也盡心盡力,反而值得稱頌;呂布和于禁其實不應該並列,呂布是無信無義之人,背主求榮,被罵不虧;而於禁是有負曹操,不得已被主但沒求榮,值得同情,不至於被罵。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演義的描寫很清楚。
一般戰敗的武將被綁縛到勝利者面前有兩個態度。
第一種是罵罵咧咧,不服氣,引頸就戳,勝利者先是懇求投降,失敗者死活不依,為了使其歸附,勝利者主帥還下跪敗將表達仰慕情義,最終失敗者被感動而歸附;
第二種就不一樣了,同樣被綁縛推到勝利者面前,未待勝利者開口,失敗者就立馬懇請饒命,表達願意歸附。
單單這兩種,被罵的一定是第二種,很不幸,呂布和于禁就是第二種情況。
張遼與張郃不一樣,屬於第一種,視死如歸,他倆的投降儘管有些煽情,但因為抱著大不了一死的心態去見勝利者,情形已和死過一回相差無幾,投降只不過是開展第二次人生罷了。
于禁的骨頭軟是在水淹七軍才被揭露的,重點是呂布,人品惡劣是天下諸侯皆知,他投降你,您敢收?
丁原、董卓包括劉備,哪一個不是被呂布幹掉或者篡奪了權勢、地盤。
團隊裡的軟骨頭和忠誠度低下的肯定要被指責,捱罵的,於是乎,于禁和呂布也不例外。
-
6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張遼張郃關羽投降曹操,是自己威武不屈,曹操愛才。
于禁呂布投降是卑躬屈膝,讓人看不起,沒有大丈夫氣概。
-
7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從古到今成王敗寇都是一個恆古不變道理,在對待投降的將領的態度上,投降失敗者就是背主求榮,投降勝利者就是棄暗投明棄暗投明。這個規則本身就不具備公平性,所以呂布成為了三姓家奴,于禁晚節不保,而張遼和張郃投降之後都受到了禮遇。筆者認為呂布、于禁、張郃、張遼這四個人中呂布的道德水平是最低的,于禁投降是迫不得已,張郃背主求榮事實成立,張遼投降實屬無奈。
呂布並沒有真正投降過任何一方勢力,他往往是依附在其他諸侯的身邊,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突然發難取而代之。呂布最初的時候是丁原手下的大將,在董卓的利益誘惑下,呂布毫不猶豫的就殺死了丁原投奔了董卓。董卓開始的時候對呂布非常的好。對待他就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然而呂布是狼子野心,沒過多久就殺死了董卓。呂布殺死董卓當然不是為了天下大計,主要還是因為呂布想透過殺害董卓來獲得高官俸祿,奪取董卓的勢力。後來呂布先後投奔過袁紹、袁術、張揚、劉備,每一次呂布都因為種種原因和這些人翻臉。特別是在投奔劉備期間,呂布更是偷襲搶奪了劉備的徐州,將劉備趕到了曹操處。可以看出呂布這個人是沒有任何道義可言的。因此他承擔罵名是理所應當的。
于禁承擔罵名是非常冤枉的,從曹操開始創業開始,于禁就跟著曹操四處征戰,前後跟隨曹操30多年,給曹魏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在襄樊戰役期間,于禁的軍隊遭到了大水的衝擊,士兵死傷慘重,最終被關羽俘虜。于禁被俘是遭到了天災,投降本身就是無奈之舉。假如說關羽一口氣滅掉了曹魏,于禁也就不會再承受任何罵名了,然而關羽在不久後敗亡,于禁的名聲就開始臭了起來。後來于禁輾轉回到曹魏,被曹丕羞辱致死。實際上于禁並非是一個真正的背主求榮之人,他的投降實屬無奈,曹魏不念及他30多年的功勞,最終將他逼死,是一種無情的表現。
張遼投降曹操是典型的棄暗投明,因為張遼是在呂布被俘虜之後投降了,當時擺在張遼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投降曹操繼續征戰天下,要麼被殺草草結束一生。此時的呂布已經死了,張遼一身好本領,給呂布陪葬顯然是不值得的。在張遼投降曹操後,幫助曹操抵禦東南的孫權,一直做到了曹魏集團的徵東將軍,發揮了自身的價值。
張頜投降曹操的行為並不光彩,在《三國演義》中張頜投降曹操是因為受奸臣的陷害,而在正史上張頜投降曹操,僅僅是因為攻打曹操的軍營失利,擔心回去後會受到袁紹的處罰,就帶著袁紹的軍隊投降了。張郃的這個行為,屬於典型的背主求榮,只是後來袁紹被曹操擊敗,張郃成為了曹操的大將,名氣越來越大,背叛袁紹的行為也就成了棄暗投明。
-
8 # 生活問道
投降對於無論是對一個國家或是一支軍隊抑或是個人來說,都是具有貶義的。而且,越是亂世越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
《三國演義》中這樣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即便是忠義無雙的關羽也有過降曹的經歷,無論他日後如何的過五關斬六將,投降這個汙點是無論如何也洗不掉的,不過能把投降演義的這般鐵血範,也只有關羽關二爺了。
同樣的,今天的四個主人公也在投降這件事上遭遇了不同的解讀,那為什麼同樣是投降還有這麼大區別呢?我和朋友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呂布
呂布出場就是戴著光環的“人中呂布”加上董卓贈送的赤兔馬,後人就送了他“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無上高光美譽。
其實這個稱謂的“馬中赤兔”是帶有嘲諷的。呂布原本姓呂,這是他的本家姓氏,呂布為了謀取好的前程投靠了荊州刺史丁原,這也符合時代特徵,畢竟“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畢竟軍功是實現人生抱負的一個途徑。但是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呂布在投靠了丁原後,立刻拜了丁原為義父,因此,呂布又叫“丁布”(倒過來就是布丁了)。
李肅做為呂布(丁布)的同鄉,深諳其人其德,“……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李肅向董卓索要了赤兔馬做為給呂布的見面禮。
果然,呂布見到赤兔馬,就已經忘記了所謂的大義了。李肅和他開玩笑說經常和你父親來往,呂布知道他說的是誰,很不好意思的說:“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
很多人都會誤解呂布,說這不是呂布還是很有羞恥心,是非觀的嗎?他也知道認作別人做義父不是很光彩的事。
恰恰相反,呂布並不是因為認義父而感到慚愧,而是因為認的這個義父官職低微(其實荊州刺史已經是封疆大吏),昔日同鄉李肅都能高高在上而慚愧。因此,當李肅提出去為董卓做事的時候,呂布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並且殺了義父丁原做為投靠董卓的見面禮。
在那個時代,其實認義父也屬於大家可以理解的範疇,例如劉備就認了劉封為義子,關羽認關平為義子。但是義子反噬義父的大逆不道之舉,這就屬於十惡不赦,為人所不齒的行徑了。
呂布為了最快的達到想要的地位和財富,投靠董卓之後立刻改投董卓名下認作義父。“三姓家奴”由此成為了大家對他的共識,更是由張飛之口喊的盡人皆知。
呂布因為一匹赤兔馬投降了董卓,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匹任人騎乘的赤兔馬呢?因此,呂布的改弦易主揹負罵名一點也不奇怪了。
我們再來看看于禁
鑑於劉備的五虎上將(歷史上沒有,小說中杜撰的)威名,曹操為自己的部下也做了個榮譽的封號,稱為“五子良將”,而於禁則是五子良將中的佼佼者。
于禁跟隨曹操的時間在武將中僅在樂進之後(夏侯惇、夏侯淵屬曹操本家,不計在內),屬於曹操資本的原始股。
于禁第一次展現謀略是在回援濮陽與呂布直接交鋒的時候。曹操和呂布的第一次交鋒以失敗告終,于禁在軍隊失敗,士氣低落的時候建議利用呂布嬌勝必傲的心理提出突襲,果然大獲全勝。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帝許都,第一次對部下進行了正式的封賞,于禁與樂進、徐晃等都被封為校尉。這個時候于禁的官職並不是很出眾。
真正讓于禁展現出過人之處是在曹操宛城戰張秀之時。由於曹操的失誤,導致了張秀的反叛,作戰中大將典韋、大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難。曹操遭遇自起事以來最大危機,甚至連自己的原始資本青州兵都出現了騷亂。
危難之際,于禁臨危不亂,率眾安營據守,協諸軍主動出擊張秀。在於禁的捨命搏殺之下,張秀大敗,逃到了荊州劉表處。
曹操評價于禁:“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並加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于禁雖忝列五子良將序,但並不是以武藝出眾而聞名。曹操更看重的是于禁的臨機應變能力,于禁每每被委以重任,可以看出于禁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真正改變了于禁人生的是於關羽的對決。
關羽策應劉備在漢中攻勢,率兵攻打樊城的時候,曹操沒有徵求部下的意見,直接點將於禁。于禁欣然應允,並要求曹操為他指派一員前鋒。這說明,于禁知道自己的優劣勢,同時對與關羽作戰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龐德的主動請纓為這次出征埋下了隱患。龐德原為馬超手下,馬超後來降了劉備,龐德沒有跟隨馬超,而是歸降了曹操。
雖然于禁懷疑龐德的忠心,但由於曹操的信任,于禁只有接受現實,帶領龐德出征。將帥不和從一開始就為這次作戰埋下了隱患。
果然,龐德依仗曹操信任,並不服從於禁排程,一心只想殺了關羽證明自己的忠誠。而於禁的目的不是主動出擊打敗關羽,而是立足於防守,讓關羽無功而返,靜待東吳的合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曹操對於龐德的信任,讓于禁感覺到了信任危機,因此,對於不服從排程的龐德同樣處處制肘。
于禁錯誤的把兵屯於罾口川,讓關羽借大雨水淹七軍。
兵敗讓于禁他瞬間心灰意冷,因為這次兵敗不同以往,很有可能將陷曹操於萬劫不復的境地。而這次兵敗主要原因是因為于禁剛愎自用造成的,這也讓于禁失去了拼死一戰的勇氣。再有,于禁屬於曹操手下元老,對於關羽心中始終心存敬畏。幾個原因疊加。也就不難理解于禁為什麼要降了。
于禁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人盡皆知,誰也不會想到陪伴曹操九死一生的于禁會投降。曹操甚至因此都想要遷都避禍,可見於禁投降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多大。曹操也感嘆道:“于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也?……”
因此,于禁揹負罵名也不足為奇了。雖然之後于禁又回到大魏,但是始終無法擺脫投降的醜聞,終於鬱鬱而終。
張遼與張郃
說完兩個揹負罵名的,再來看看兩個因為投降而名垂青史的。碰巧的,這兩位都姓張,一個張遼,另一個張郃。
張遼一生征戰無數,從軍之路也比較坎坷,先是從丁原處,又隨呂布投到董卓手下,董卓被剷除後依舊跟隨呂布,是呂布手下八猛將之首。
雖然呂布罵名滿天,但是張遼拼死相隨。後來呂布被擒,在曹操感召之下歸順曹操。
歸順曹操的張遼每戰必前,戰袁紹、攻烏桓、驅遼東、平叛亂,功勳卓著,尤其是合淝一戰,險些生擒孫權,“張遼止啼”講的就是這件事。
張遼以降將身份死後獲諡號:“剛候”,也是對他一生最好的寫照,忝列古今六十四名將。
張郃歸順曹操前默默無聞,原是冀州刺史韓馥手下,袁紹攻取冀州後,率部投降袁紹,雖然名為河北四庭柱,但是依舊沒有顯著功績可炫耀,也並沒有受到袁紹足夠重用。
歸順曹操後,張郃展現出了出眾的軍事能力,跟隨曹操屢立戰功,但是丟失漢中也負有不可推卸責任。夏侯淵戰死後,接任主帥位置主管陳倉,封為“蕩寇將軍”。
真正讓張郃大放異彩是在三國後期對蜀國的作戰,張郃以高齡之身身先士卒,屢次擊破蜀國的攻勢,尤其是街亭一戰從根本上粉碎了蜀國對大魏的攻勢。自街亭被張郃佔領後,雖然蜀國又發動數次對魏國的進攻,但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
公元231年,張郃在一次追擊蜀軍的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膝蓋而死。諡號:“壯候”。
觀張遼、張郃的一生,雖然也是投降另主,但是根本的不同在於無德從有德,天下大勢,順流而為。
或許,這就是張遼和張郃能受人尊重的原因!
-
9 # 海浮人
同樣都是投降,歷史評價卻不一,取決於投降者以什麼動機投降。
先說說歷史評價不好的。
單從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來談。三姓家奴呂布典型就是因為賣主求榮貪生怕死而投降。人中呂布 ,馬中赤兔。呂布原為丁原部將,為依附董卓而殺死丁原,後來為了得到貂蟬又殺死董卓而依附司徒王允,而後被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從而依附袁紹,後又被袁紹猜忌依附張揚。可以說,反覆無常真小人。下場就是被曹操擊敗,殞命白門樓。
同樣都是投降,歷史評價卻不一,取決於投降者以什麼動機投降。 先說說歷史評價不好的。單從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來談。 三姓家奴呂布典型就是因為賣主求榮貪生怕死而投降。人中呂布 ,馬中赤兔。呂布原為丁原部將,為依附董卓而殺死丁原,後來為了得到貂蟬又殺死董卓而依附司徒王允,而後被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從而依附袁紹,後又被袁紹猜忌依附張揚。可以說,反覆無常真小人。下場就是被曹操擊敗,殞命白門樓。 對於于禁的瞭解,相信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印象最深刻肯定是動漫鎮魂街裡的于禁。臺詞振奮人心,“末將於禁,願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當然這只是動漫,歷史上的于禁可沒有那麼好名聲。于禁原是濟北相鮑信的部下,是討伐董卓的十八鎮諸侯之一,後來鮑信為救曹操而死,于禁就歸了曹操。于禁隨曹操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後來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主帥于禁,副將龐德都被關羽擒拿。就是此戰,于禁晚節不保。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斬殺,而於禁 ,委曲求全而投降關羽。後來回到魏國,被曹丕百般羞辱,被封為“厲侯”。 張郃和張遼可都是正經八百的投降曹操的。但人家
郃對於于禁的瞭解,相信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印象最深刻肯定是動漫鎮魂街裡的于禁。臺詞振奮人心,“末將於禁,願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當然這只是動漫,歷史上的于禁可沒有那麼好名聲。于禁原是濟北相鮑信的部下,是討伐董卓的十八鎮諸侯之一,後來鮑信為救曹操而死,于禁就歸了曹操。于禁隨曹操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後來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主帥于禁,副將龐德都被關羽擒拿。就是此戰,于禁晚節不保。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斬殺,而於禁 ,委曲求全而投降關羽。後來回到魏國,被曹丕百般羞辱,被封為“厲侯”。
張郃和張遼可都是正經八百的投降曹操的。但人家可是負有盛名。古語有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這二位都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張遼本是呂布部將,後降曹,為五子良將之一,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戰功累累,後來以八百人打退孫權十萬大軍,威震逍遙津,為古代六十四名將之一。
張郃原本是袁紹部將,降曹之後,頗有戰功,後被諸葛亮在木門道射死,追封“壯侯”。可以說,張郃也是五子良將裡面善於利用地型作戰的專家,張郃不死,司馬懿這冢虎也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說啊,投降也是看物件的,假如於禁在投降蜀漢之後也立下赫赫戰功,沒有從魏投漢,再歸魏,也不會如此下場。
姜維不就是投降蜀漢的名將嗎。
-
10 # 看遍山川
呂布就不用再多說了,“三姓家奴”的帽子戴了一千多年了,他在動手殺董卓之前也猶豫過,畢竟他們還有父子關係。王允對他講那算個啥,他姓董你姓呂,八竿子打不著的父子,呂布想想也是,估計他在殺丁原的時候也有過這想法,不管怎樣利字擺中間,義字站一邊,呂布的做人哲學註定遺臭萬年。
假如於禁去解救樊城之圍和他搭檔的不是龐德,假如龐德也和于禁一起投降了關羽,那麼于禁本人的犯罪感和後來承擔的罵名還會少一些。龐德在之前是馬超的部下,就是因為自己是降將,遭到曹操內部人的猜忌,為了表達自己不會見異思遷絕對忠於新主子,龐德公開在曹操面前是下了必勝的決心的,不是關羽殺他就是他殺關羽。
于禁和這一位打算去和關羽拼命的夥計合作奔赴樊城前線,就像身邊無時不刻樹立著一個至高的道德標杆,戰敗後龐德慷慨赴死,兩下對比于禁偷生就更顯得卑微了。連曹操都說他和于禁相識30年,危難時反而不如新人龐德。曹操的話給於禁貼了標籤,同樣是投降,于禁屬於臨危懼死而降,屬於武將中最不光彩的投降。
良禽擇木而棲,三國時期文臣武將改換門庭也是常有的事,只要經過選擇後死心塌地從一而終幹出一番事業,沒有人覺得不正常。 張遼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他是呂布敗亡後投靠曹操的,曹操有知人之明,大膽放心使用張遼,他在其後曹魏集團歷次大戰中都有出色表現,成為曹魏陣營裡一流的大將。
張遼獨當一面固守合肥威震逍遙津,殺得孫權丟盔卸甲,曹魏集團的武將中很少單獨有如此傳頌千古的戰例。另外張遼和關羽是山西老鄉,兩人一見如故相當談得來,後來關羽被圍土山還是張遼出面勸降了關羽。人們愛屋及烏,關羽眼光多高啊,他看得上的人肯定差不了,既然被關老爺看得起,和關老爺要好,那張遼人品方面一定是不錯的。
曹魏集團另一位名將張郃原本是袁紹部下,官渡之戰曹操燒了袁紹囤糧的烏巢,袁紹和郭圖計劃重兵攻擊曹操的大本營,而張郃力主先主力出擊救援烏巢。事實與張郃估計的不錯,按照袁紹等人的計劃,兩頭用兵都沒有取得戰果。張郃又遭到郭圖的誣陷,他擔心小心眼的袁紹事後報復,就投降了曹操。
之後張郃隨曹操四處征伐,打敗袁紹殘餘勢力,平馬超破韓遂滅張魯,所向披靡屢建奇功。張郃的形象與戰績和小說《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大不同,他是一位智勇兼備的戰將。街亭之戰陳倉解圍,張郃被拜“徵西車騎將軍”(這個名頭有點怪),僅僅次於大司馬曹真和大將軍司馬懿。
張郃同司馬懿在和蜀漢對抗的策略上是有分歧的,但是他畢竟受制於司馬懿,最終不得不聽其號令,並且付出了生命代價。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缺糧退兵,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認為諸葛亮勢必會有埋伏,大軍不宜追擊窮寇。但由於司馬懿的軍令他必須得執行,在木門道張郃中埋伏被亂箭射死。
有一說是司馬懿和張郃有過節,司馬懿有意安排張郃出擊,但這也只是猜測,司馬懿城府太深,做個套讓人鑽,表面上看不出啥問題,這種事司馬家的人都拿手,這反而讓後來人普遍對張郃產生同情。
還有《三國演義》裡寫的是張郃主動要求去追擊諸葛亮的,還不聽司馬懿的勸告,這和事實嚴重不符合。
回覆列表
亂世中君擇臣,臣亦擇君。
但是如果一開始就跟了一個不怎麼賢明的君主,在情勢所逼下,轉投明君會得到大家的同情和認可,如張遼和張郃;
而在君主賢明的情況下背主投敵就不受人喜歡了,尤其是還有一個龐德作為襯托,就更顯得於禁的氣節不足;
而對於認主做父,卻又兩度手刃義父的人,到哪裡都是讓人看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