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裡想著小丸子小
-
2 # 大塊頭看古今
唐玄宗如果在開元最後一年突然去世,那他絕對會是中國歷史又一大明君。可惜他偏偏有多活了幾十年,終於墮落成唐朝由盛轉衰昏君,甚至中國歷史由盛轉衰關鍵人物。唐玄宗開始時確實一代明君,勵精圖治,開創了前所未有開元盛世。但權力絕對是一把毒藥,絕對權力就是絕對毒藥。長時間執政使其忘記居安思危,人過中年後產生了享樂主義思想,這和當前那些落馬官員異曲同工。主要有下面一些表現:一不顧人倫為了女色公然霸佔自己兒媳婦楊玉環,這比大多數君主素質都差,並且揮霍無度,個人生活日益糜爛;二任用口蜜腹劍李林甫,貶斥忠心耿耿名臣張九齡,朝政日益腐敗;三無限制發動戰爭消耗國家財富,與南詔吐蕃契丹等國家處於無休止戰爭中;四放任藩鎮擴大,讓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直接引發安史之亂;五視國家制度為兒戲,用楊玉環的無能貪婪哥哥楊國忠為丞相,弄得朝廷更加烏煙瘴氣,並且直接激怒了安祿山造反。
-
3 #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如果說用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來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想必除了秦皇漢武,唐玄宗李隆基絕對能夠算一個。這位集英明與昏庸、偉大與卑微、光榮與恥辱於一身的皇帝,不僅將唐朝帶入了風光無限的頂峰,也讓這個帝國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今天的我們在惋惜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的同時,也不禁要問:唐玄宗為何會有這樣一個過山車般的帝王生涯?他又是怎樣把大唐這艘頭等戰艦開入旋渦的呢?
01
理想不凡的年輕人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因為排行的緣故,宮中的人一直稱呼他為三郎。但李隆基卻不喜歡這個稱呼,他總是自稱阿瞞——沒錯,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透過這點,我們不難看出李隆基的理想。曹孟德在漢末亂世之中縱橫捭闔,從一個無名之輩崛起為主宰中原的霸者,其氣度、韜略、智謀、用人都堪稱一時之傑。李隆基自稱阿瞞,反映出他要效法曹操、成就一番偉業。而他也正是時刻以曹操的成長經歷鞭策自己,該出手時就出手,最終登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年僅25歲的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果斷誅殺韋后集團,擁立其父李旦繼位,並以此功獲得了皇儲的身份。隨後,他又剪除太平公主一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在血淋淋的宮廷政變中,李隆基憑藉他的殺伐果決成為了笑到終點的人。也正是靠著這股和曹操“休叫天下人負我”相似的氣場,李隆基最終從父親手裡得到了皇位。
02
勵精圖治創盛世
甫登大位,唐玄宗便將整個身心投入到建設國家的大業當中。他重用姚崇,用姚崇的才幹與理念構建起天下大治的基礎框架。為此,他將日常事務都交由姚崇辦理,並幫其樹立權威。姚崇起初有些縮手縮腳,對一些政務不敢拍板,前來請示玄宗。玄宗登殿接見,卻一言不發。姚崇不知何意,只得悻悻而退。隨後,玄宗對高力士說:“朕正要讓姚相總覽全域性,如此小事何必一一問朕,豈不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當高力士將玄宗的話帶給姚崇後,姚崇立即放開手腳,為大唐盛世不遺餘力地貢獻才智。
玄宗努力扭轉官場上的弊政,他下詔廢除了員外、檢校、試、斜封等各種非正規途徑選拔上來的官員,保證了公務員隊伍的相對純潔,同時裁汰冗員,減少了政府開支。他精簡機構,勒令年老混日子的官員提前退休,提高政府運轉效率,成效顯著。在他的努力下,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政令也更加暢通無阻。
玄宗還十分重視地方官的選拔和任用。他認為,地方官的形象與政績,直接影響到百姓對朝廷的態度;而中央的惠民措施能否落到實處,也全靠地方官具體實施。因此,他即位不久,就一一召見京畿地區各縣令,告誡他們務必體恤百姓,不得恣意妄為,否則國法從事。開元四年(716年),他借新任命縣令陛見謝恩之機,突然考問他們治民之法。結果除一人及格外,其餘四五十人都被遣回家鄉重新學習,連負責選拔工作的吏部侍郎盧從願、李朝隱也引咎辭職。
03
功蓋貞觀垂青史
在唐玄宗心中,其最崇拜的帝王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因此,打造一個比肩乃至超越太宗“貞觀之治”的治世,也是唐玄宗一直在茲念茲的一件事。為此,他大力效法太宗,虛心納諫。他接受太子舍人賈曾的批評,遠離聲色;聽從宋璟的建議,不以私心授人官職;批准汝州刺史韋湊的上疏,不再違反禮法抬高生母竇德妃陵寢的規格。連大和尚一行勸其降低公主們出嫁的禮儀排場,他也完全照準。納諫不僅使玄宗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更使得朝野上下風氣大振。史籍對此評價道:“貞觀之風,一朝復振。”
太宗“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主張,被玄宗奉為圭臬。開元前二十幾年中,名臣賢相不斷湧現,姚崇、宋璟、張說、杜暹、張九齡、源乾曜、蕭嵩、裴光庭等紛紛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登上政治中心,以自己的才幹來為大唐盛世添磚加瓦。一個接一個的棟樑之材,在玄宗的指揮下,不斷地為大唐政壇注入新的活力,也締造出了永垂史冊的“開元盛世”。
相比於太宗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無疑更具有大治的性質。唐玄宗成功地超越了他的偶像唐太宗,躋身於中國歷史偉大君主的行列。
04
180°大轉彎
然而,如果時間就此停止,或者玄宗就此身死,那麼他的身後評價就不會有那麼多爭議。但歷史不容假設,一系列因素的交織作用,終將這位帝王拉下神壇,使他成為了“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的代名詞。
之所以會有這般180°的大轉彎,和他對政事的倦怠不無關係。二十年如一日的宵衣旰食、嘔心瀝血,不管你是多麼精力旺盛也是吃不消的。更何況當盛世來臨後,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更讓玄宗對沒完沒了的國事感到厭煩。他累了,這種腰痠背痛腿抽筋的疲憊,加上國泰民安、萬邦來朝帶來的自我滿足,使這位明君開始嚮往起“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以便徹底地放鬆身心,好好犒勞一下自己的辛勤付出。
皇帝放假了,但政務還得有人來管,玄宗將其交給了宰相。時任宰相有兩位,對於他們大家都很熟悉——張九齡和李林甫。張九齡是個直臣,看見不對的地方就要諫,皇帝不聽更要諫。時間一長,只想享受生活的玄宗豈能對他有好感?李林甫呢,則是十分擅長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百官都對他服服帖帖。他曾對言官們訓話:“如今明主在位,天下大治,負面的話,諸位應當少說,以彰明主之偉大。沒看見那些儀仗馬嗎?別看吃的是三品料,一旦不該叫的時候叫了一聲,立馬就被斥去,後悔都來不及。”
如此,言官們再也沒有人直言進諫了。這樣玄宗便毫無掛礙地待在深宮之內優哉遊哉了。很快,張九齡被玄宗毫不猶豫地踢開,朝堂上成了李林甫的天下。
壓制住了言官,趕跑了政敵,李林甫開始為所欲為了。他擔心武將立功後會躋身相位從而威脅到自己的權勢,建議玄宗以缺乏文化素養的遊牧民族將領出任邊帥。糊塗的玄宗答應了,於是擁兵自重如安祿山等人迅速崛起,成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林甫時期,雖然唐朝政治每況愈下,但整個帝國還依然被盛世的光環所籠罩。看不到危機的玄宗更加認為自己的做法沒有錯,於是仍舊每日沉醉在他的溫柔鄉中。
05
跌入深淵險亡國
李林甫之後,執政的便是國舅爺楊國忠。這位靠著裙帶關係上臺的宰相不學無術,一朝得勢遂毫不掩飾地胡作非為。他貪得無厭,府庫中財寶堆積如山。不論是誰,不給他送禮,就無法辦成任何事。
要說光是貪財好貨也就罷了,可這位胸無點墨的大爺偏偏還想建立一番功業。恰好此時唐朝與南詔關係緊張,楊國忠覺得機會來了,便兩度徵發大軍進攻南詔。但應了那句話,有多大臉現多大眼,南詔聯合吐蕃,將唐軍打得落花流水。兩次南征,唐軍幾乎都是全軍覆沒。大量富有作戰經驗的精銳部隊的損失,使得唐朝在應對後來的安史危機時,少了重要的依靠力量。
終於,安祿山瞅準時機,扯起了反旗。不管他是被楊國忠逼反的,還是本來就要反,總之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夠阻止這場劇變的到來。曾經殺伐果決的唐玄宗,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自廢武功”之後,除了昏招迭出外,就什麼也不會做了。冤殺高仙芝、封常青,逼迫哥舒翰出戰,叛軍就這樣在唐玄宗自毀長城的幫助下,順利拿下了洛陽、長安。
倉皇逃往蜀地的唐玄宗一路走、一路丟,先是丟了他最愛的女人,又丟了皇位。到了成都,只剩下一頂毫無意義的太上皇的桂冠。如果不是他的兒子肅宗領導平叛,收復長安,恐怕唐玄宗就要作為亡國之君遺臭萬年了。
從大盛世到大敗亡,唐朝和唐玄宗一樣,都如同過山車一般從頂峰滑向了深淵。而這樣戲劇性的大轉折,也終將其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了千夫所指的物件。
-
4 # 四野後人論歷史
唐玄宗任賢相則為明君,任奸相則為昏主。他成為昏庸的君主這和他霸佔兒媳婦楊玉環沒有太大的關係。唐玄宗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子,他的父親相王唐睿宗李旦是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少年時代的李隆基適逢武則天專權,他受過了不少磨難,他和他的父親都差點被武則天以謀反罪處死,但也是因為磨難成為了李隆基,也為他將來開創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宗李顯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謀殺後,韋皇后妄圖效法武則天建立韋氏王朝。相王李旦膽小懦弱,是李隆基揹著父親發動了政變,迅速剿滅了韋氏集團,處死了韋皇后。李旦為帝后,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唐睿宗為人寡斷,凡遇問題,均問三郞知否,太平公主知否。李旦禪位李隆基時,專權已久的太平公主試圖廢掉李隆基。李隆基果斷出手,太平公主集團被立即瓦解,太平公主被逼自殺。大唐的歷史進入了輝煌的開元盛世。這段時間裡,李隆基在賢相姚崇、宋璟、張嘉貞、韓休、張九齡的輔佐下,唐王朝的國力達到了最鼎盛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李隆基越來越聽不進去直言,他在位期間最後的一位賢相張九齡因為總是勸諫李隆基而被逐出了相位。大奸相李林甫正式登場主政。這也標誌著李隆基從明主走向昏君的開始。李林甫死後,楊貴妃的族人楊國忠出任宰相。這傢伙不學無術,毫無治國能力,至此大唐國政日非,終於釀成了長達十餘年的“安史之亂”。
-
5 # 光芒萬丈34957
治國如管理企業一個道理,唐玄宗接手大唐江山時,是一個年青有為的董事長,手下有一批同樣年青有為的管理者,才能開創唐朝的“開元盛事”。
後來唐玄宗老了,手下的管理者也老了,拼不動了,需要注入年青的人才,可是太子又太幼稚了,整天只有理想,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又不懂得帝王之術。
太子是有權力開府的,是可以正式向外招收人才,等於組建接班政府,右相是沒權力開府的,不能向外招收人才,成立接班的政府。
可是右相卻能鬥得過太子,還有保皇派,把握朝堂,成為名符其實的第二政府,隨時可以接管李家王朝。
這就是右相的水平,可以架空唐玄宗,讓他也無可奈何,要麼滅了他,要麼被他滅。
可是唐玄宗心裡苦啊,沒有可限制右相的人才,太子又不爭氣,只會談理想,不會用名和利去收買天下人才,被右相給捷足先登了。
導致唐朝從國有企業改制變成民營企業,各地節度史都投靠右相,將國有資產據為己有,不在聽唐玄宗號令了。
唐玄宗也就不敢殺了右相,怕一殺引起天下大亂,長安二萬守軍,打不過各地節度使的五十萬大軍。
太子又沒能力打敗右相,有秦始皇打敗呂不韋之才,唐玄宗怎麼敢將唐朝交給太子,害怕右相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明君一定要有明臣相輔,明臣一定要服從明君,才能君臣一心,共建唐朝輝煌。
可唐玄宗晚年貪圖享受,忘了去尋找可對抗右相的大才,等他醒悟時,人才都為右相所用,無法管控住右相了。
太子又太高傲,不懂得吸引寒門貴子投靠,吸收向元載,程岺,張小敬這樣的人才為他賣命,而是重用與他一樣同是理想主義者的李泌這些名門之後。
大家不要小看元載這樣的人,比右相更奸,還是大將軍的女婿,對付右相不落下風,可太子李泌卻不懂得用,才有後來的“安史之亂”。
個人見過很多牛逼哄哄的創業者,口號喊的震天響,可就是脫離群眾,走高大上的道路,最後都死的很慘。
反而是那些走群眾路線的創業者,最後都取得成功,成為百年企業,比如同仁堂,張小泉等等。
人民群眾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只有喊出人民群眾心聲的口號,並配上相應的政策,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援。
比如改革政府機構,不在按資歷上位,而改成考核制,讓寒門貴子取代舊官員,比如改革軍事機構,實行戰功制,讓有軍功的寒門貴子,取代舊軍閥,比如改革稅收制度,讓有軍功計程車兵享受不交稅的待遇,就能將人民和軍隊緊緊抓在手上,就不怕有人會造反。
企業管理者最怕員工不聽話,只聽從董事長,那樣他們就會失業下崗,也就不敢把董事長架空。
企業管理者最喜歡員工不聽董事長的話,就能將員工和董事長隔開,讓自己成為雙方對話的橋樑,就能達到架空董事長的目的,壞事都讓董事長背,自己只管撈錢就是了。
-
6 # 北都
唐玄宗(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享年78歲,在位44年,做了6年太上皇。
唐玄宗也算一個有魄力果決的皇帝了,先是和它的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剷除想當第二女皇的衛後集團,後世叫做“唐隆政變”,後又發動了“先天政變”,將權勢日隆的姑姑太平公主集團剿滅,並將太平公主賜死家中。
肅清了朝局後施行了三個方面的改革:
政治上,改革機構,整頓吏治,人用了一批賢臣如姚崇,宋璟等;
經濟上,清查土地,將豪強隱瞞的"籍外之田"沒收並分給農戶;
軍事上,改革兵制,發展屯田,設定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首次將東北三省納入中國版圖。
透過種種措施,到開元年間,就使得唐朝國力達到頂峰,這就是被後世稱為的“開元盛世"。
可以看出唐玄宗在這個時候還至少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這也是他的形象頻頻出現在評書、相聲和戲劇裡面,以至來到現在也經常將他搬上銀幕的重要原因。
古話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唐玄宗李隆基很完全的踐行了這一條。
唐玄宗雖然開啟了唐朝的另一個盛世“開元盛世”,卻也抑制不住人生達到極巔後的空虛和放縱。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開啟了開元盛世的皇帝,是如何一步步跌入的萬丈深淵的呢?
有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第一,驕奢淫逸。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裡面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卻也沒想到成為後世膾炙人口的名句。就是對當權者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驕奢淫逸生活的諷刺。
第二,寵奸用佞。
唐玄宗的驕奢淫逸讓他在選官任官上開始變得任憑喜好。慌惰政事後,讓宰相就開始有了弄權斂財的機會,先是李林甫重用胡將安祿山,使得其坐大,為“安史之亂”埋下禍根,後有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矛盾爆發釀成八年之禍的安史之亂。
第三,藩鎮割據。
唐朝開元中期以後,為了穩定邊疆和剿滅叛逆,將大部分的精兵強將調往駐守。往往節度使統領數州之地,是這些地區最高軍事長官,所以節度使地位權利頗重。這也是安祿山能夠有起兵實力的原因。後安祿山兵鋒甚盛,唐玄宗一路逃到四川。中央機構的潰散就不能很好的組織各個節度使的兵力進行鎮壓,所以後期經歷了長達八年的平叛戰爭。
唐玄宗一路人馬在逃跑的過程中,太子在靈武即位,就此,唐玄宗的時代落下帷幕。
-
7 # 夏慈史
老龍: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提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才為官,他任用的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人,確實才能傑出。透過唐玄宗君臣之間的勵精圖治,大唐也恢復元氣,國力蒸蒸日上,所以明君都是被時事逼出來的!無道帝王:貪圖享受之心暴露,使用奸臣和其心意
墮落:面對這大好局面,唐玄宗開始有了奢靡享受之心,這就需要大量錢財來支撐。而張九齡等賢臣,一直堅持清正廉潔、勤儉節約的做法,這和唐玄宗此時的胃口對不上了。
昏聵:在這種情況下,李林甫等善於揣摩唐玄宗心意的奸臣開始上位了,他們想法設法為唐玄宗撈錢,可這些都是透過稅收轉嫁到老百姓手中,讓基層人民苦不堪言,唐朝統治者和老百姓的矛盾開始激化。
老龍: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是無心朝政,貪圖女色,將大權交給李林甫、楊國忠等人。這些人的上臺,將大唐官場風氣徹底改變,使得官員無心為政,只會送禮求得官場進步。。遺臭萬年:安史之亂後還想最後一搏,可惜回頭已晚安安史之亂的爆發,將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徹底抹殺,他也在匆匆忙忙中退位,也失去了自己的摯愛楊玉環。在暴亂平息後,唐玄宗還想繼續執掌政權,但太子李亨已經得到朔方軍支援,開始登基執政,唐玄宗雖有一些支持者,但也被自己的兒子唐肅宗一一清除了!
老龍:本是匡扶社稷的中興之君,最終卻在掌握權利後最終被權利腐蝕墮落,晚年落得被監視軟禁的悲慘命運!一步一步落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
8 # 秉燭話春秋
唐玄宗李隆基,這個帶領大唐走向巔峰,為後世創造了盛世神話的帝王,為什麼在後半生讓大唐從巔峰跌落到深淵,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就讓我們回到大唐盛世,探尋輝煌和隕落的原因。
李隆基執政前期,勤於政事,重視人才,任用賢相。他勵精圖治,革故鼎新。創造了前無古人的“開元盛世"。
經濟繁榮、兵力強盛、萬國來朝的盛唐,是縈繞在無數華人心中的夢想。李隆基就是就是這個繁華夢想的創造者。
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個兒了,他英明果斷,多才多藝,尤其精通音律。他聯合太平公主誅滅了韋氏的叛亂,公元712年,睿宗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
李隆基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他注意撥亂反正,罷去冗職,選用官吏,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
他大興科舉制度,長安城中人才濟濟。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大力推行社會改革,注意發展生產等,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詩中這樣描寫開元盛世: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但是李隆基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沉迷於藝術和愛情之中。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大唐衰敗埋下了隱患。
李隆基在位前期,才子們聚集在長安城,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樑。這些大唐才子們,可以在朝堂上運籌帷幄,也能在沙場上威震邊疆。
經濟富足,文化繁榮,萬國來朝,大唐帝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富足,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面對這些,晚年的李隆基感到志得意滿。
進入晚年的他,已經失去了曾經無畏的冒險精神,和強烈的競爭意識。
他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開始疏於政事,導致邊疆的潘鎮權力越來越大,藩鎮長官節度使,不僅掌控了兵權,還把持地方財政、稅收,逐漸膨脹的藩鎮,成為威脅大唐的一顆炸彈,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
而此時的李隆基卻遇見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當富於才華而熱愛音樂的李隆基見到傾國傾城同樣有著藝術天賦的楊玉環時,深感相見恨晚。在歌舞昇平中,李隆基沉浸於藝術創作和愛情中,他沒有感覺到也沒去想他的帝國在浮華背後,正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而此時李隆基仍沉浸並享受著藝術, 由李隆基作曲,楊玉環編舞的大型舞劇《霓裳羽衣舞》,成為舞劇藝術史上經典之作。
公元755年,身兼三個節度使,擁有二十多萬兵(當時大唐約五十多萬兵)的安䘵山,從幽州南下,進軍長安。
公元756年,叛軍突破作為長安最後防線的潼關,長安危在旦夕。曾經英勇無畏的李隆基卻沒有選擇抵抗,而是帶著楊玉環及部分軍隊悄悄離開了大明宮,逃到馬嵬坡,軍隊發生了兵變,殺死專權的楊國忠,並迫使楊玉環自諡身亡。
李隆基出逃後四天,安䘵山佔領了都城長安,毀壞宮殿,洗劫財物,屠戮皇族。自此,盛極一時大唐,開始謝幕,血雨腥風中的長安城,再無法回到當年盛世繁華。
-
9 # 溫讀
很多人都覺得玄宗在前期的時候是明君,而在後來卻變成了昏君。其實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就明君和昏君來說,是沒有一個具體界限的,所以我們不能透過一些事的表現去隨意評價他們。
唐玄宗的一生他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子,同時也是唐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他在位的時候是唐朝全盛的時期,正是因為他的執政才使得唐朝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造詣等再度出現了極度繁榮的狀態。他在前期的時候,設計誅殺了不可一世的韋后,也剷除了韋后身後的大集團、大勢力,後來隨著李旦的禪位,使得他登基成為了萬人敬仰的皇帝。在成為了皇帝后,他便勵精圖治,想要將自己的王朝,自己的國家再度開闢一個新的盛世,一個新的時代。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嚴於律己、勤政愛民,任用賢臣和能人,排斥小人和姦邪,慢慢的便使得他的國家開始從最初量的積累,變成了質的飛躍,正是在他的手上,唐朝迎來了又一個盛世,也就是後來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開元盛世”。
使用李林甫是昏庸的表現?其實並不是,之所以很多文人會在史料上記載一個皇帝的昏庸,往往是因為在那個時候,皇帝並沒有給這些文人“面子”,有的皇帝甚至不僅不給面子,還直接“壓制”和“拋棄”,這就使得這些文人們會在後來的歷史上做文章,就如明朝時期的嘉靖皇帝而言,就這個皇帝來說,他是一個極度聰明的皇帝。他只是在後期不上朝,但是在檔案的批閱上,以及政策的下達上,都是由他親自過目的,可是因為他在大禮議上很不給文官面子,而且在後來的行政中也是如此,才使得這些文官們在史書上進行“報復”,在給後世看的文獻上進行報復。
所以李隆基也是如此,因為文官們對李林甫這個人很不喜歡,所以也就慢慢的將其延伸到了皇帝的身上。說起李林甫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成語,這個成語便是“口蜜腹劍”,這是因為他在做事的時候,嘴上和政敵說的很甜,可是在背地裡卻捅別人刀子;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古代的官場上很是多見,而之所以李林甫會被作為典型拿出來說,也是因為他的行為得罪了大量的文人。
其實玄宗在後期並不是昏庸,相反來說他還是很精明的,可之所以他會被扣上昏庸的帽子,一是因為他專寵楊貴妃,而二則是重用李林甫。其實就這兩個說法來說,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在之前玄宗也曾經專寵過一個貴妃,而且正是在那個時候,他一手創立了“開元盛世”,所以說只是以單單專寵楊貴妃來說明玄宗後期的昏庸,其實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說法。
而第二個重用李林甫被扣上昏庸的帽子,也是不對的,畢竟李林甫的能力是有的,要不然也不會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而且“開元盛世”的形成,他是出了很大的力。
而且就李林甫和一些普通的文人來說,他的能力以及做法會很符合皇帝的心意,這便是他的獨特之處,很多文人在知道皇帝要做什麼比較突破他們底線的事情時,便會藉口一些堂而皇之的大道理來阻撓皇帝實現要求,而李林甫不同,他會順著皇帝的心意折中去做,這往往會使得皇帝對他很是滿意,所以可能正是如此,才使得朝中的一些文人墨客會很痛恨他的原因。
所以說玄宗後期昏庸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這只是一些文人主觀的態度。
唐朝衰落的關鍵這個關鍵便是“安史之亂”。要說安史之亂的發生並不是因為皇帝過於寵幸安祿山造成的。要知道節度使的權力在那個時候正在慢慢的擴大,“邊境兵眾,中央兵寡”是一件歷史性的問題,為了防止大員們造反和叛亂,皇帝便會利用一系列的好處去拉攏,畢竟想要一時解決這樣的狀況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當時皇帝對於安祿山的寵幸,其實是出於拉攏節度使的思維去考量的。
綜上所述,之所以後期唐朝會衰弱,是因為“邊境兵眾,中央兵寡”所引起的安史之亂。
-
10 # 小仔觀天下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唐玄宗李隆基剛開始上位的時候,勵精圖治,野心勃勃,他曾發誓要將這大唐再創輝煌,把這大唐盛世之相更進一步!
他做到了。前期的唐玄宗勤政事、關民生,而且從武氏手中從新收回權利之後,他接過手的可是大唐的頂峰盛世,所以天時地利接在他手中。再加上剛剛上位的他也是勵精圖治,所以創造了“開元盛世”之景,萬國來朝可不是說說而已的。
可惜,英雄難過美人關,然而“溫柔鄉,英雄冢”,中年遇見了楊貴妃,大唐這一代明君正式開始了下滑。對於政事已經不那麼看中了,而且再加上把權利都轉交給了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重用藩鎮割據的節度使安祿山,最後更是爆發了安史之亂,大唐終於盛世不再,走向了下坡路。
而唐玄宗李隆基也正是在這樣的節奏之下,從一代明君,到貪戀酒色,重用奸臣,最後留下了不怎麼好的名聲。
美色這一關,真的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克服的。對此,你覺得呢?
回覆列表
唐玄宗繼位以後,他選賢任能,撥亂反正,迅速將唐朝的頹勢扭轉過來。唐玄宗用人有先祖李世民的風範,他不看出身,只看能力與品行,而且能夠虛懷納諫,聽取大臣們的建議。除此以外,唐玄宗還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把府兵制改為募兵制,親自監督朝廷賑濟災區,減輕賦稅,發展經濟。唐玄宗時期的文化政策極度開放與包容,文化十分繁榮。在唐玄宗的治理下,唐朝國力達到鼎峰,出現萬國來朝的盛況,史稱“開元盛世”。
然而鼎峰之後往往是衰落,開元盛世成為唐朝的轉折點,也成為唐玄宗的轉折點。隨著盛世的開創,唐玄宗逐漸驕傲自滿,他開始沉迷於聲色犬馬,宮中奢侈無度。同時唐玄宗變得愈發剛愎自用,他將宰相張九齡等一眾賢臣罷免,任用善於諂媚的李林甫。此後唐玄宗又寵信楊玉環,並重用他的族兄楊國忠。楊國忠上臺以後打壓異己,朝政混亂,官場急劇腐敗。而逐漸勢大的安祿山野心也在不斷膨脹,邊境頻發騷動。然而唐玄宗對此卻不聞不問,整日沉迷在後宮當中。
沒有人知道為何堪比堯舜的“聖人”李隆基卻突然性情大變,也許是盛世讓他膨脹自滿,也許是美色讓他神迷顛倒,總之曾經的明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左擁右懷的李隆基。當“安史之亂”爆發時,唐玄宗驚慌失措,他在叛軍攻陷長安前倉皇出逃。當眾人來到馬嵬坡以後,隨軍將士發生譁變,將楊國忠殺死,李隆基被迫縊死楊貴妃。不久以後,逃到朔方的太子李亨擅自即帝位,即唐肅宗,李隆基莫名其妙的就成為了太上皇。
其實至此以後,唐玄宗的時代已經過去,安史之亂結束以後,他生活在興慶宮,不問政事。起初李隆基在興慶宮的生活是悠閒的,他的身邊有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與陳玄禮,還有親妹妹玉真公主以及舊時的宮女。然而宦官李輔國卻與高力士等人不和,他向唐肅宗說道:“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資治通鑑》)不久以後,李輔國帶著數百名刀斧手,圍住唐玄宗,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李隆基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而荒謬的,行矯詔之事的李輔國卻沒有遭到唐肅宗的責罰,反而是高力士、陳玄禮等人遭到流放,玉真公主被迫遷出,甘露殿只剩下形單影隻的唐玄宗以及上百位肅宗親自挑選的太監。
寶應元年(762年),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這位從血海當中殺出來的皇帝,這位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明君,這位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終於走完了他的一生。有人曾說過如果李隆基沒有長壽的話他一定是一位青史留名的明君,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李隆基沒有早逝,他見證了安史之亂,見證唐朝由盛轉衰,他將自己艱難開創的盛世親自摧毀。這就是李隆基,以及他的多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