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爛柯人
-
2 # 紅雨說歷史
先不論事情是否真實,面對此事想起老百姓面對不肖子孫的時候,經常聲嘶力竭的喊“作孽啊”,面對焚書行為或許所有人都會對他們喊“真是造孽啊”,有何顏面面對柳詒徵先生。
柳詒徵先生(音:宜紫,有地方也讀宜徵)江蘇人,是現代儒學宗師,曾執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先生博雅宏通,專心治學,醉心國學古籍修復,一生桃李滿天下茅以升,宗白華等都曾是先生弟子。1956年2月3日,在上海逝世。平生布衣蔬食,卒後僅遺一床一桌,書10餘箱。
先生嚴謹治學精神,豐富的學識和文人風骨為我們高山仰止,心嚮往之。先生光一部《中國文化史》引經據典,引用古今中外600餘種著作,寫成70萬多言的皇皇鉅著。
如果其子孫如此行為與當年始皇“焚書”罪過有什麼區別呢。知識是無價的,對於書籍,我們每個人都應有著一種崇敬,更何況是先生畢生精力,傾注心血的書冊呢。後人如此行為對知識的嘲弄,也是對先生的大不敬,應該道歉。如果遭到一定的口誅筆伐也算罪有因得。但是重要的是要理性對待,嚴厲批評和深深的反思。我們這個時代對知識,對書籍的態度,我們是否真的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做到了尊敬嗎?
-
3 # Fandy
崽賣爺田不心疼。因資產分配不均,後人焚燒撕毀柳詒徵先生的藏書。真是讓人覺得可恨又可憐。
可恨這些後人利慾薰心,為洩私憤不惜損毀先人遺物,國之瑰寶。柳詒徵先生是上世紀的大儒,他不僅是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還是學衡派的核心人物,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
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現代儒學宗師。可以想象其藏書之精、之要、之貴。柳先生在世時,一定非常的珍惜、酷愛這些藏書,希望後人能夠永遠的儲存流傳下去。而他的後人,完全辜負了先生的一片期望。這些珍貴的藏書,不僅沒有好好的保護。反而被焚燒損毀。讓起碼有點常識的人,都無法接受。
可憐這些後人愚昧之極,只看到了藏書的物質價值,未悟到先生的精神實質。書是死物,裡面記述的文字才是精神的流傳。儒家看重物質,但也講究不為物質束縛。孔子最欣賞的顏回,正是儒家安貧樂道、追求仁義精神的典型代表。
柳詒徵先生作為儒家傳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儒家精神,在他的德行和學問上深刻體現。相信他,也希望自己的後人,能追隨他的腳步,把儒學的精髓傳承下去。
可憐這些後人,只繼承了先生的財產,卻未繼承先生的精神。就像當年那個可憐的王道長,以收破爛的錢,賣掉了敦煌幾千年的文化。
物質終有盡,精神永流傳。可憐柳先生的這些後人,居然沒有一個有大局觀念。寧願把寶貴的藏書,換成印出來的紙幣,也不願精心保管、流傳後世。更可氣的是,所有的後人都成了衝動的魔鬼。究其原因,還是自私自利在作怪。
總結一句話:精神丟了,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精神來了,可以產生無法估量的價值。 -
4 # 夢露居士
一開始看到那條微博的時候,我也很吃驚和心疼,感覺這麼野蠻、無知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像大學問家的後人。
仔細看照片中的書,確實沒發現什麼特別有價值的,不太像大學問家所藏。
說不定真的是一則假新聞。但願真的是一則假新聞。
-
5 # 廖偉棠
柳詒徵先生,一個珍重對待中華民族精神遺產,編撰權威的《中國文化史》的大家,自己的精神遺產:藏書,卻遭到後人如此糟蹋,真是一個悲劇。
除了作為讀書人必然的心疼,我衷心希望這是一個謠言——事件裡的確有兩點經不起推敲的,一是先生去世已經超過六十年,所謂的後人爭產應該早就爭過了吧?二是即使再愚蠢衝動的後人,也應該知道十餘箱的古籍文獻,怎麼賣都不只是20斤4000元的賤價,更何況那是名家藏書,意義更不一般。
而且從圖片看來,毀壞成這樣的書,又不可能能賣20斤4000元的,因為已經沒有修復的可能性,是十餘箱傳下來的書都被撕毀還是部分?如果是全部,按每箱書20斤算也有四、五萬塊錢,我覺得敝國還沒有哪個舊書商能出於情懷買下幾百斤廢紙。
假如這是真的,收購這些廢紙的人值得一讚,他用無利可圖的行為向不識寶、不尊重先人精神的柳家人證明了一點:讀書人寄寓在書本中的精神,不是你唯利是圖、無利則毀的虛無主義所能抵銷掉的。柳家後人的愚蠢,也應該是五十年前新焚書坑儒運動的遺物,其極端,恰好說明了我們珍惜知識、尊重知識的極其必要。
-
6 # 滿樓說書
近日網上爆料,柳詒徵先生的後人因為資產分配不均而將柳先生的藏書一怒焚之,這事說來也是頗讓人無語的。
論私,這是私人財產,只要不違法,如何處置完全是個人自由,沒有人可以干涉;
但論公,柳詒徵先生的歷史文化大家,從圖片上看,這些藏書有些還是線裝版古書,其文化價值自不待言。如此譭棄,又是何必!
柳詒徵(1880-1956),江蘇省鎮江人,歷史學家、圖書館專家、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1948年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
如此文化大家,又多年負責圖書館事業,其對藏書的愛好和珍愛可想而知。以此論,此等後人之焚書之舉,無疑是不肖子孫之所為了。
事實上,書是越老越值錢,越有價值,因為古書儲存不易,如果是珍本、善本乃至孤本,那金錢上衡量不是小數字,文化上更是價值連城。
就為了爭家產,柳氏後人何至於如此光火,作出這等損人而不利已的傻事呢?
對於不看書的人來說,這種古書實在沒有任何意義,但對於文化學者來說,卻可能視為璧寶。
其實要處理這種事也不難,拿到孔夫子網上去拍賣就可,一來可以視其價值換一筆或大或小的錢,而來也儲存了古籍,有利於文化的交流。
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
7 # 年代君的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 |柳詒徵
《存疑!柳詒徵後人焚書坑爹事件:真假難辨,靜觀其變》
柳先生成人後,終其一生,奉行“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而現在,我隱約可以察覺,暗地裡XX正用您的名號“敷衍”著世人…
此事持續發酵,在網上,我看到的罵聲真多真雜,矛頭直指柳先生後人。我認為,真假難辨之時,更應當冷思考,比如在圖片裡“找茬”,從“事故”裡找故事,以人心難測看世事難辨!
▲柳詒徵先生——中國近現代史學的先驅、開創人之一。真假難辨痛心,立案,心疼,疑惑……
原某博PO文的博主,也表示“但願這是炒作”解答了我以及網友用“驚聞”,“質疑”,“找疑點”甚至痛罵等等方式,祈求“這不是真的”,希望此事有一個結果。
▲某博及對話
燒,明燒易解,暗燒難防!我向來是不會輕易相信看不到摸不著的事物。(藝嶼EYESVOT) 在圖片裡“找茬”接下來,是時候顯示“網友”真正的技術的時候,疑點將一個個被揭開,事實的真像等待各路“偵探”的破解:
▲圖中印章是柳曾符,此是柳詒徵先生長孫,2005年去世。
▲圖四 藏書章 “放不下憐世心腸,裝不出媚世面孔”。
▲……柳曾符先生的字和印是真跡,沒有看到屬於柳詒徵先生的字……
▲懷疑這是假的,柳先生56年去世,至少六十年前的書籍裝訂線居然如此之新,令人疑其為甚假。
▲無責任瞎猜:無良書商所為可能獲得一兩本柳曾符先生藏書,或有破損品相差或僅是殘頁而無法賣出高價,便將書與其他的大量無價值古書(或乾脆是造假古書)一同撕毀或燒燬部分並混合,讓人無法辨別古籍真假,便能以4000元20斤價格賣出。
▲“(明朝)是凡十六世二百七十八年,(南明)據江南十五年,鄭氏據臺灣奉永曆為,正朔全亡。皆天數也。” 能躲過滿清文字獄還能奉永曆為正朔的書居然毀了!這麼搞下去中國將無史可查! 柳先生是學衡派的,儒家式微之時尚能堅守儒學,熟料子孫不孝,把老先生的書撕的撕,燒的燒,其中不泛“孤本、精本” 撕了的可以再復原 燒了的如何修復?
看到這訊息!我的心在滴血!
▲今日聞聽柳家遭逢書厄,扼腕不已。 但又有幾個疑問
1.圖一(分贓用詞不確暫且不說)表示此為柳詒徵先生藏書。
一來先生去世幾十餘年,二來圖二落款及印章為柳老長孫柳曾符教授,圖中並無字跡證明為柳老藏書。
故不知此批慘遭厄運的書籍是柳老的還是柳曾符教授的?還是祖孫二人的?
2.普本珍本是否真為圖一所說,燒燬或撕碎了?
存疑!存疑!存疑!@徽州張建平:和幾位先生聊了一下。
一,就算是藏書,應該只是其中一部分 大部分還好,
二,如此書厄對於現在而言也是損失巨大的,雖然基本是清刻本和民國排印石印本 但貴重在於其中的批校,
三,有可能是書販子的噱頭 以便出讓別的就說冠以劫後餘存之噱頭。
靜觀其變從“事故”裡找故事故事成了事故!
關於收藏軼事的陳年舊賬不少,歸根結底敗在一個“利”字。“和”無“口”而多出“雙立刃”,怎能不傷人傷己傷心…
@風月錦囊:抗戰爆發後,柳詒徵為保護古籍,將館藏書籍裝箱藏於朝天宮地庫,部分運至蘇北興化。至抗戰勝利回到南京,他便開始多方查詢,親訪接收大員,要求發還國學圖書館藏書和書架等裝置,為此甚至不惜“長跪以求”。——徐憶農說到這裡,數次感嘆,這樣的氣度真是讓後人難以想象。
@槐蔭侯朱大:劉寶瑞先生的單口《化蠟扦》裡描寫過財主家三兄弟分家的醜態:剩一筐煤球,數數兒分;剩一根筷子,剁三截;最後剩一個大子兒,買鐵蠶豆數數兒分,到了剩兩顆,扔!
@胖叔在做種國夢:外高祖父曾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大教育家在某個特殊年代不僅他的後人死於非命,家產被抄,藏書皆被焚燒殆盡…想來真是無比痛心。
@戰爭史研究WHS:很多藏家難逃的一道坎兒。長輩有個世交,收藏了幾塊珍貴的明墨。兒媳婦收拾遺物,說“這什麼玩意兒,髒了吧唧的”,順手扔衚衕垃圾桶裡了。他兒子回家一說價錢,兒媳傻眼了,趕緊去垃圾桶裡翻,哪還找得回來[允悲](老先生生前藏了個心眼,怕兒媳“底兒漏”,好東西都交代給兒子,沒跟兒媳說)
@月舞雲箏:挺正常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身邊就有這種,老爺子是收藏瓷器的。最後能拆開的杯子這些按人頭分。都不行的現場全砸了。因為賣都沒法賣,都覺得別人找來的收購者是幫著他騙我們的錢。其中一位原話說的就是,砸了至少大家不至於變成死仇
社會心理學 以人心難測看世事難辨!心理學家的解讀。
@武志紅:你絕不能比我拿得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都毀掉吧。 嫉羨心理作祟,其邏輯是:你手裡的好東西,我羨慕嫉妒,我想佔為己有,可我又覺得自己擁有不了,所以乾脆毀滅這個好東西吧,甚至連同擁有好東西的你一併摧毀。
憶往昔回憶柳先生。
@紅紅紅宏2016:印象最深的是南師附中的校歌是老先生詞曲,一代大家啊,依稀記得還曾任南圖館長吧,49年前的。心疼啊。。。這是什麼不孝子孫啊,拍賣分錢也行,撕了燒了圖什麼呀?
@紅燒老肉丸:佛家說人的財產要經過五難,剩下來的才是真正的財產,五難是水,火,匪患,官家,惡子。這位老先生屬於哪種?
@_白額山君:別人博物館裡有些搶來的文物,愛國青年一致捶胸頓足,憤然聲討。有時候覺得,搶走了,起碼還能留下來。留下來,根本不懂什麼叫珍惜。
題外話欺騙,流傳,送給,尋求,收取,召集,現象,跡象,驗證,證明……
這些從“詒、徵”二字中擷取的隻言片字,彷彿預示著一個大大的明眼人眼裡的“陽謀”,吃瓜群眾眼裡的陰謀,你說呢?
ps:
種種跡象表明,也許這是一個策劃已久的欺騙,在坊間流傳,送給世人莫名的心痛,人們試圖尋求幫助和解答,揭穿不良書商的騙局,驗證一個個疑點,盼此事真相早日柳暗花明。
-
8 # 迷樓
看到柳詒徵的後人因為分遺產不均,對撕起來,把柳老收藏的珍貴線裝書和各種抄本都撕毀,然後把碎片便宜處理掉,確實很痛心。
柳詒徵(1880年-1956年),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又號龍蟠迂叟,江蘇省鎮江丹徒人。他是個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書法家,曾經任南京圖書館館長、中央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新儒學的代表人物。著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等。
我買過兩套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說實在柳老的文風過於老派,有點詰屈聱牙,我真沒有讀下去。但我知道,這是寫《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自然有其獨特價值。
柳老在1933年至1935年間,編印三十巨冊《國學圖書館總書目》,正續編所收書達223848冊,匯善本、普通本、叢書於一體。解放前夕,他將宋、元、明、清善本、稿本、抄本、名家批校本等十多多萬善本書妥善儲存,避免流落海外。因為逝世過早,這些年柳老名聲不彰,唯有學術界知道一些。
前幾年,我看到柳詒徵的後人把柳老儲存的晚清進士十數人信札共百餘頁拿出來拍賣,其中含鄭紹謙、龐鴻文、陸士奎、陳豪、高心夔、劉綸寰、劉昭文等人。我知道,柳詒徵還有收藏有一些好東西的。
看到柳老後人毀壞他秘藏的抄本之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柳詒徵,以文化名世,他的後人這麼沒有文化、沒有教養,為爭遺產不惜毀壞燒燬,致使珍貴書籍損壞斯文掃地,這是我斷斷無法預料的。這也是現在有些人只認錢、不認文化的結果。
這也引出一個身後如何處理藏書的問題。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在生前都把這些藏書拍賣掉,讓它們流入市場,回到懂它、愛護它們的藏家手中。香港董橋這幾年逐步把藏品拍賣,就是這樣的做法,我覺得很好。一可以拿錢來改善晚年生活,二可以讓藏品在識貨者手中得以延續生命,這是最好的去處。願大家也來效法。
-
9 # 電影鏡頭讀名著
看到這個新聞,心裡真是五味雜陳。無論你是一個專業的藏書家,還是一個業餘的讀書人,這則新聞的打擊都是致命的。每個讀書人都有一個夢想,可以有一幢大書房,可以存放自己多年購買和蒐集的藏書。買書和藏書是讀書人終極夢想,因為這個夢想,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讀書人不敢想以後的事情,因為一輩子積攢的書,在百年之後會什麼樣的後果?根本不敢想。
柳詒徵老先生的這則新聞成為了讀書人的噩夢。這就是你一輩子辛苦收藏的圖書的後果,你全部的心血在一瞬間被一群不肖子孫毀掉了。就因為遺產分配不均,大概的心理就是“如果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一把火燒掉最好了。所以,這就引出了那個讓讀書人最恐懼的問題,如果你不想被後人毀掉你的藏書,你想如何處理?
一種通常的方式就是捐贈。但是這種方式也並不安全。因為大多數接受捐贈的都是國家機構或者圖書館,你把個人的東西捐贈給體制,最大的問題是,體制是冷冰冰的,它們缺乏同理心。怎麼理解同理心?簡答說,你覺得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如果交給一個不相干的人,他根本不會察覺這種東西的重要性,藏書也是如此,你用一生來成就自己的藏書,視若珍寶,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只不過普普通通的閱讀讀物。而且,捐贈給圖書館,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大名人,比如像柳詒徵先生這樣的大家,很多圖書館會覺得你的圖書很重要,需要重視,所以就藏起來,輕易不許被人翻閱;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名人,他們會覺得你捐贈的圖書沒啥意義,根本不重視,扔在哪裡,也許多年後就當過期圖書處理了。這種也是悲劇的。
除了捐贈,我更贊同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從哪裡來就放回到哪裡去。你從市場上辛苦淘到的書,不如就用市場流通的方式回到市場。要相信市場上,還有跟你有同好者,他們慧眼識珠,總會識別出哪些是好書,買回去繼續收藏。
用法國作家埃德蒙·德·龔古爾的遺囑來中處理藏書的方式形容就是:“謹依吾願,餘所庋藏之字畫、畫片、古玩、書籍——即豐富我此生之藝品也者——等等物事,切莫移交博物館冷藏,任由無心過客懵昧觀覽。務必託付賣場標售落槌,藉此,餘長年逐一搜羅各物過程所得之種種樂趣滋味、品味雅興,方可再度一一施與同好中人矣。”
所以,市場是保管藏書最好的方式。
-
10 # 談古論金
有哪一個舊書商或者廢舊物品回收商有用200元一斤的價格回收撕成碎片的普本的情懷?
有嗎?沒有嗎?有嗎?
(就我所見,這是@廖偉棠老師首先提出的一個質疑)
就目前網上傳播的圖片所見,其中不乏疑似柳詒徵先生長孫柳曾符的書籍和手跡。
(就我所見,@藝嶼EYESVOT提出了這個質疑)
那就讓讓我們看看柳詒徵先生長孫柳曾符的相關物品在網上的售賣情況。
柳曾符,字申耆,1932-2005,江蘇鎮江人,國學大師柳詒徵先生長孫。生前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中國訓詁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褚遂良文學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
他的上述書法作品在孔網標價850元人民幣。
揚州文物商店致柳曾符的信件在孔網標價100元。
柳曾符與張佩英女士1968年的離婚證標價1000元。
隨便在網上找到的例子,從柳曾符本人的書法作品到另外的機構商店致他本人的信甚至包括離婚證,都充分市場化明碼標價,其遺產的繼承人或能夠處置遺產的人可以說是——
上窮碧落下黃泉、鉅細靡遺地蒐羅了可以賣錢的東西並實際在賣錢。他們會將精本全部燒掉?普本全部撕碎?我信了你的邪。我友趙老實指出了一種可能的套路:碎了一地的破瓷片,然後說精品可不多了哦……
另一方面,柳詒徵先生因為當初的工作和圖書館以及古籍保護有關,所以為了避瓜田李下之嫌,並不刻意收藏珍本善本圖書,他上世紀50年代去世時留下的10箱書籍,經過時代的發展,現在當然也很值錢,但應當不具有文物價值。此外,目前柳家子孫手上的書籍,多少是柳詒徵先生的,多少是柳曾符先生的,估計也搞不清楚。
至於究竟是子孫不肖煮鶴焚琴、暴殄天物?還是“有心人”幕後策劃炒作?個人覺得現在還沒有塵埃落定,還是靜觀事態發展吧。
-
11 # 小羅說深圳
驚聞史學大家柳詒徵先生後人因分遺產不均,把老先生藏書,精本全部縱火燒燬,普本撕成碎片,4000元20斤賣掉。
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不得不惋惜,痛惜這麼多珍貴的藏書就這麼毀於一旦,但我們也無可奈何,只能感嘆和可惜,因為畢竟這是私人財產分配不均勻而出現的事件。但是總會因為這樣的事件,讓我們感慨,對於目光短淺、好吃懶做的人來說,任何珍貴的資料和藏品都抵不顧一些利益的驅使。
每年因為子女爭財產的新聞屢見不鮮,這既說明了家庭教育和家風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立遺囑的重要性,要是柳老先生後繼有人的話完全可以透過遺囑留給他(她),而不會出現現在這種狀況了。唉!一聲長嘆~
-
12 # 寂寞的塵土163641884
首先要講文學也是財富的一種,失去了文化,先人的傳承也就失去。民族的根本是文化的傳承,一個家庭更所以是。為了一點金錢就做出這種不道德的事,也就是忘祖忘本之舉,從此財富與你們不再。
-
13 # 前路不明小卒先行
就目前所知,關於柳詒徵先生後人焚燒先生藏書一事都是網上所傳,事情的真實性令人存疑,柳詒徵先生是儒學大家,現代文化思想的開創者之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他的著作以及收藏無論是從文化還是從經濟上都有很高的價值!於情於理來說,他的後人應該不會如此荒唐,如果此事是真,那就真的是坑爹了!現在還不清楚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不好妄做結論,留待後觀。
回覆列表
多年前讀柳先生的《中國文化史》,深為先生的博學和見識所折服。今日網路流傳一則訊息,稱柳先生後人因遺產分配不均,一怒之下將老爺子藏書中的精本縱火燒燬,普本撕成碎片,並以4000元20斤的價格賣掉。
柳詒徵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和書法家,被譽為近現代史學先驅,是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老先生雖於1956年離世,但其影響卻始終不減,被視為國學支柱之一。
這樣的學者,是應該被歷史和後人銘記的。可惜,如今網路上傳出這樣一則訊息,稱柳先生的後人,疑因財產分配不均,將其藏書毀壞,也真實令人痛心疾首。
按理說,遺產是柳先生的,怎麼分配和處理,也是柳家人的事。不過,這樣的發洩和處理方式,未免太不尊重先人了。而且,老一輩學者的藏書,有很多都是善本,甚至是孤本,其價值難以估量。將這樣的藏書一把火燒掉,可謂是歷史和文化的罪人啊。
從網路公佈的圖片來看,確有不少藏書遭到毀壞。訊息一出,不少網友指出,這也真是算得上“焚書坑爹”了。不過,我相信焚書之人,當不是柳先生的兒子,可能是晚輩。
不過,如果損毀書籍的資訊準確,那麼這事兒也真的是太令人憤慨了。面對這樣的事情,其實更為柳老爺子感到惋惜,自己熱衷的傳統文化,歷經一生收藏的書籍,竟然遭此劫難,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