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德國當時沒有任何辦法贏。

    英法居左,蘇聯居右,就都是德國統一歐洲的攔路虎。而最強大的敵人,美國也是不可能允許德國統一歐洲並有時間去整合資源。倘若那樣的話,一個德國領導,擁有整個歐洲的人力資源、工業生產能力、不遜色甚至超過美國科技能力的歐洲同盟,將持續爆發出足夠撕碎美國的強大實力。

    當時歐洲是英法主導的安全體系,德國不擊敗英法就不能獲得廣大的殖民地,也無法獲得自然資源。所以,1940年的德國無法迫使英國屈服。對英國來說,承認德國控制法國及大半個歐洲,英國不僅將失去霸主的顏面也將最終在德國控制下的龐大歐洲(除英蘇)面前被徹底邊緣化成二流國家。因此,即便敦刻爾克的21萬英軍沒有逃離,英國也不會停戰,德國也無法渡過英吉利海峽。而當美國看到英國的抵抗意志,租借法案立即出臺。英國當然再也不會選擇與德國和談。

    同樣,蘇聯也是德國統一歐洲的敵人。事實上德國蘇聯1939年的互不侵犯協議就是蘇聯向德國做出的讓步,因為蘇聯不可能為了英法的歐洲秩序而去保護波蘭等國家不受英法綏靖政策培養出來的柏林怪物的侵犯,這個世界也沒有這樣專門利人的傻瓜。所以,當蘇聯的戰爭準備越來越強,先不說什麼大雷雨計劃,等美國完成戰爭機器的完全啟動,自會與英蘇一起圍剿德國,所缺不過一個戰爭藉口而已。

    有資料為證,1939年9月1日美國陸軍編制18.8萬人,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爆發前已擴張到168.5萬。這兩個資料完全能說明美國已為參加世界大戰做足了準備。

    結論就是,當時的德國沒有任何獲勝可能。因為美國不會給希特勒足夠的時間。蘇聯英國都不會對德國投降,這就是第三帝國的命。

  • 2 # 燃燒的島群

    1941年攻下莫斯科,1942年攻下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德軍佔據內線機動優勢,再打幾場圍殲戰,把俄華人的血流乾,培訓出一支烏克蘭偽軍,則大局可定!

  • 3 # springswallow

    如果美國沒有加入二戰,也沒有援助蘇聯,完全是孤立主義政策,德國贏的機會最多三成; 美國加入二戰,德國就註定必敗。

  • 4 # 渝採風

    不打蘇聯而是借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的鍥機拉蘇聯下水作德國的後背,集中力量拿下英國使美國失去反攻歐洲的跳板,並用佔領的英國海軍港口作為潛艇基地封鎖大西洋整個歐洲都會是德國的。

  • 5 # 大浪淘沙285543811

    因為當時的條件不允許,德國吞併的地盤太大,他的軍力達不到,而且蘇聯當時的地理條件又特別惡劣,德華人不適應。

  • 6 # 諸葛小蔡

    打下倫敦就能贏,不打蘇聯就能贏,不和日本結盟就能贏,不打仗就不會輸。這些說法都未能充分解釋當時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認為德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只要德國有不同決策就能左右歐洲和世界。實際上,德國與英法波矛盾頗深,這一仗是遲早的事情。打贏英法波,與蘇聯交戰也是非常可能(主要受兩國意識形態影響),而美國根本不可能置身歐洲戰爭之外。

    因此德國打仗的機率高於不打仗的機率。在德國與各大國交戰的前提下,考慮德國如何獲勝,遵從歷史基本背景的同時,研究歷史的不同演進,就是歷史的架空科學。

    1、德國原料不足以維持長期戰爭,如何打贏二戰?德國本土產原料主要是煤炭、鐵礦石和建築材料,其中鐵礦石不足以滿足德國鋼鐵業需求,必須進口。二戰軍用燃料主要是石油,德中國產量極少。特種鋼需要的稀有金屬,德國普遍短缺。生產飛機需要的鋁土,德國也必須進口。生產炸藥和火藥的許多原料,德國也需要進口。好在德國化學工業發達,可以用木屑代替羊毛,煤炭提煉石油,人造黃油代替真正黃油。但是有一樣是無論如何都代替不了的,就是糧食。總不可能啃泥土石頭。

    因此,寶貴的德國外匯不得不躊躇於要大炮還是要黃油的選項。即使戈林宣佈要大炮不要黃油,德國每年都從國外大量進口食品和食用油,消耗了許多外匯。如何解決糧食難題呢?

    德國解決糧食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大農業投資,這首先要從畜力農業升級為能源農業。蘇聯和美國的對策是發展石油農業,德國缺油不能這麼做,只能發展燃氣產業,為農業和農村工業提供動力。歐洲天然氣當時利用率不高,只要敷設管道,就可以得到廉價的天然氣(例如波蘭和羅馬尼亞油田的天然氣可以送往德國),德國自己也可以發展沼氣(德國完成了世界最早的沼氣生產體系),另外德國有非常豐富的煤層氣可以利用。如果軍用車輛也使用燃氣,就可以大大節約石油消耗,雖然效能不如汽油和柴油,後方運輸也可以湊合一下。燃氣農業特別適合於缺乏石油資源卻富含煤炭和生物資源的歐洲、東亞、南美各國,德國完全可以向國外出口燃氣農業技術和裝置,締造德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區別於當代美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樣一來,德國不僅解決了農業問題,還實現了鉅額貿易順差,發明了適用全球的現代化模式,或許不需要戰爭就能掌握世界經濟政治霸權了。但是假設是遵從歷史,因此德國把賺來的錢進口原料,發展冶金和軍工。儲備油料增長兩倍,為2500萬噸,稀有金屬、天然橡膠儲備量也暴增數倍,初步解決了原料問題。

    2、開戰後無法再進口原料,如何打贏持久戰?德國利於速決不利於持久,但是戰爭能否速決,不完全取決於德華人的主觀願望。還是要做好持久準備。這樣就只能減少物資特別是油料消耗,增加有限儲備的使用期限了。以石油為動力的軍用機器比煤炭為動力的軍用機器效能好,燃氣技術還不夠成熟,在前線使用還有危險(自燃機率較高且航程不夠遠),因此軍隊作戰單位使用汽油柴油重油,後方運輸訓練單位使用燃氣,爭取把陸軍和平時期油料消耗降低70%,戰時油料消耗量降低50%,空軍也儘量開發一些省油的機型,例如水上飛機、炮兵觀測機、聯絡機、運輸機、滑翔機必須省油。海軍可以多裝備一些煤炭動力的輔助船隻。商船當然燒煤。城市交通使用有軌電車和地鐵。國內版民用汽車都燒煤氣。最省油的舉措,莫過於減少修築高速公路,大量修建鐵路。機車主要是煤炭蒸汽機車,還可以引進美國的電力機車。德國鐵道兵至少需要20萬人,以迅速完成佔領區鐵路敷設任務。水運數量大,運費低,可以燒煤,也是一個重要方向。至於天然橡膠和稀有金屬,只能節約使用,尋找替代品。大體上,軍隊要儘快量產裝備突擊炮和自行火炮,提升火炮的生存機率,減少火炮的生產需求,雖然增加了汽油消耗,總體還是划算的。這些武器特別適用於火力密度高的激烈戰場。開發全履帶車輛也能節約寶貴的天然橡膠,但是消耗很多鋼鐵,而且油料消耗也會增加,需要權衡利弊。

    3、糧食和工業原料解決了,人力怎麼辦?雖然二戰德國組建了300多個師,還是無法匹敵美英蘇的龐大軍力。蘇聯在戰場上隨時保持對德軍的數量優勢,在主攻地區有數倍甚至十倍優勢,是蘇軍最終獲勝的重要原因。依賴戰術技巧能夠解決的問題畢竟是有限的。德軍必須組建更多的部隊,才能真正應付美英蘇的正面攻擊,初步估算需要500個作戰師,算上海空軍與輔助部隊,至少1800萬人,這些人當然不能用老弱病殘充數。但是德華人力是有限的,日耳曼民族大約在7000萬到8000萬之間,德國佔領區人口頂多2億人,多數人口生活的國家都有游擊隊活動。如果都由日耳曼人擔任德軍,那麼日耳曼民族就不再有適齡男子作為後備兵源,工廠裡面也全部是外華人了。這顯然會讓德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處於全面危機。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發展超越國別的意識形態軍隊。與要求德國公民的國防軍不同,武裝親衛隊可以大量招募外華人、非日耳曼人。這要求德國的意識形態進行某種調整,放棄基於血統的種族理念,改為基於能力和表現的集團理念。也就是鼓吹各民族由精英分子多少來劃分地位,德意志的精英最多,是最優秀民族。武裝親衛隊與國防軍的作戰師至少達到1:1的比例,如果後方留守也由武裝親衛隊和外國志願者部隊擔任,國防軍的人數可以限制在500萬以下,武裝親衛隊佔去100萬人,也就是600萬人,德華人力緊張的狀況就能得到緩解。在佔領區推行燃氣農業,減少農業人口,就可以保障工人和兵源,同時確保糧食生產。

    4、作戰順序如何?發展武裝親衛隊,推行燃氣農業都需要一定時間。改造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至少需要兩到三年,也就是1940年才能開戰。穩妥起見,可以先解決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確保鋁土和石油供應。到1943年攻擊波蘭等地。南斯拉夫佔領成本高,儘量和平解決。希臘窮,不佔領也沒啥。這時候再打法國有一定難度,實在不行,考慮媾和,同時鞏固在巴爾幹的霸權。就此結束二戰是最完美的。如果是按照歷史,1939年在波蘭開打,那麼,必須以徹底殲滅英法,消除西線威脅為主要目標。籠絡法國以後,英國不和談,就立即登陸,為此需要從1939年開始編組登陸部隊,進行登陸演習,發展護航艦艇。魚雷轟炸機是登陸成功的關鍵,1940年至少要有500架的規模才能確保壓制英國海軍的活動。100架次的攻擊可以保證擊沉一艘英國戰列艦,500架進行5000架次攻擊是有可能的。輕巡以下艦艇由俯衝轟炸機對付也有重創把握。大體上,德國只需要發展一定數量的中型轟炸機,大量的魚雷轟炸機(可以充當中型轟炸機),較多的俯衝轟炸機,壓倒優勢的戰鬥機,就可以打敗英法了。也就是說,歷史上的德國空軍建設是走了彎路。佔領英國本土,並不能保證戰爭結束。英華人完全可能在加拿大指揮作戰,美華人很樂意提供支援,延宕德國在歐洲的發展。蘇聯是否有朝一日攻擊德國也說不準(大體是美英登陸歐洲取得優勢以後才可能參戰,就像太平洋戰場)。因此,德國陸軍還要攻擊中東地區,奪取英國的石油資源,拉攏伊朗和土耳其,向印度進軍,一旦攻克中東油田、埃及、印度,英帝國就無法維持存在了。這個任務可以主要由武裝親衛隊完成。德國國防軍部分復員以強化生產,完成歐洲各地的現代化,推進歐洲的復興。國防軍的精銳負責警衛歐洲地區,足以威懾任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即使德國登陸英國本土的時候,蘇聯和美國就同時對德國宣戰,打英國本土也不會超過50個師,450個作戰師防禦美蘇同時進攻沒有難度。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的德國師還不到200個,就算能夠同時動員的只有250個師,防禦作戰有200個師也足夠了。

    5、對付美蘇沒有速決戰,只有持久戰。不管英國是否屈服,只要佔領印度,英國就會喪失作戰能力。但是比英國強大的美蘇,依然可能繼續戰鬥。對付這兩大強國,沒有速決戰的可能,只有持久戰。蘇聯不太可能為了資本主義世界賭上一切,適當的時候談和就好。美國喪失了英國基地,想空襲德國也沒那麼容易,頂多海上封鎖,登陸騷擾。德國贏面很大。

  • 7 # 園園132810173

    沒機會!

    德國一開始的目標是討回一戰吃的大虧!並沒有預計到後來的情況!依照德華人的風格,如果一開始就計劃平推英國,英國沒任何機會能擋住的!

    再強調一遍,敦刻爾克是最大的騙局!英國透過非正常渠道散出要和談的訊息!希特勒為了表示誠意才放英國一馬!

    最後的騎士精神,永遠消失在新一代資本主義帝國崛起的所謂二戰中了。

  • 8 # 戰略論

    如果只是單純的實力對比的話,德國別說最後的勝利,哪怕是初期的波蘭戰役還法國戰役都不可能如此快速又代價輕微的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因為德軍的實力並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甚至是處於劣勢中。可是希特勒還是取得了初期一系列的勝利,暫時成為了歐洲的主人。所以我們以純粹的實力對比來判斷德國不可能贏得二戰的勝利是不合理的,是典型的“事後諸葛亮”的判斷思維。

    德國在二戰有多次與勝利擦肩而過,而具有決定性的失誤有兩個,一個是敦刻爾克,一個是地中海。敦刻爾克讓三十萬聯軍部隊安全的撤回了英國本土,雖然他們丟掉了全部的武器裝備,但是英國本土的軍工可以對他們實施再次的武裝,這三十萬加強了英國本土的防禦,併成為了後來地中海作戰的主力,對軸心國的影響非常深遠。尤其是對德軍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的影響,如果希特勒沒有下令讓古德里安的裝甲師停止前進,圍殲了這支大軍,那麼當時英國本土防禦真的就是形同虛設了,德軍不需要經過太多的準備,利用傘兵和一部分陸軍的登陸就可以拿下英國,從而徹底了保證了西線的安全,沒有英國這個基地,盟軍不可能從這裡開闢第二戰場,德國將徹底解決兩線作戰的問題。

    另一個戰略失誤就是地中海問題,希特勒並沒能給予地中海以足夠的重視,而這裡確實決定了德國命運的所在,正是在地中海盟軍發起了最先的反攻,迫使軸心國最弱的義大利退出了戰爭,德軍喪失了這個雖然很弱卻重要的能有,大量的德軍被牽制在義大利,而這些兵力是東線急需的,當時德軍庫爾斯克會戰就是因為盟軍在義大利登陸而被迫中止的,關係東線命運甚至德國命運的決戰由於地中海而嘎然而止,德國失去了最後的機會。而且盟軍在義大利成功的登陸作戰給予了盟國很大的信心,讓他們最終下定決心在西線再次實施一次大規模的登陸行動,從而讓德軍面臨三線作戰的絕境。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在1940年10月希特勒下令中止海獅行動到1941年6月開始巴巴羅薩計劃這半年多的時間裡,德軍強大的陸軍和空軍無所事事,而這些兵力只需要很小的一部分就可以在地中海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因為當時的英國忙於本土的防禦,其在地中海的力量是在太弱小了。

    尤其是敦刻爾克的失誤幾乎是致命的,沒能征服英國讓希特勒不得不留置相當數量的軍隊在西線和挪威等地防禦可能的登陸,這個數量一直保持在50至60個德國師,試想下這股力量投入東線戰場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德軍還會像實際那樣在每個戰略目標面前都缺少“決定性的最後一營”嗎?

  • 9 # 歷史領域愛好者

    沒機會 敦刻爾克的時候 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已經嚴重和後面部隊脫節 除非古德里安想被殲滅他面對的可是還有40萬軍隊 再衝下去古德里安很有可能被直接吞掉 海獅計劃更是不可能 憑藉傘兵能成事也是人才了 傘沒有後勤補給落入敵人領土 德意志除非全民超人 否則傘兵普通泡沫一樣就被消滅了 再說了不列顛空戰 最危險的時候道丁元帥手機還握著一支空軍預備役 當時納粹德國的飛機一旦被擊落 意味著一個飛行員就要沒了 起碼納粹要有兩倍的飛機才能擊潰英國 飛行員就要更多了 而且納粹德國當時的石油只有從法國搶來的一些 還有羅馬尼亞搞到的少量室友 支撐不起那麼多飛機 英國消滅不了 註定小鬍子要面對兩線夾擊了

  • 10 # 秒讀世界

    二戰無論德國怎麼打都是贏不了的?

    德國正確的戰略戰術應該是:鞏固佔領區稱霸歐洲大陸,已經是極限成果了。德國在戰爭中所出現的重大失誤主要有:

    1,敦刻爾克未能有效殲滅英法有生力量,給自己後期帶來西線禍患。

    2,英吉利空戰未能有效殲滅皇家空軍有生力量和軍事生產工廠,把自己拖入持久戰。幹掉英國是不現實的,英軍再弱,美國考慮到厲害關係始終會援助它。有世界第一強國的援助,德軍能佔領英國嗎?

    3,冒險進攻蘇聯,這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戰爭潛力而小看了蘇聯的潛力,最終讓自己陷入雙線作戰的被動。

    日本也是犯了同樣的錯誤,能佔領半個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已經很不錯了,應該鞏固佔領區以戰養戰,就此罷手,建立半個他們所謂的“共榮圈”。但日本卻繼續深入中國西部,進攻美國,甚至北進蘇聯,使自己戰線過長,顧此失彼,遭到中國和美國等嚴厲打擊導致失敗。

    這就是兩國在二戰中所出現的嚴重戰略失誤,其實說到底是兩國領導人的狂妄和心急。但有一點要向樓主說明,站在軍事學專業角度來說,德國當時基於進攻蘇聯和日本當時急於進攻美國,也是出於無奈之舉,準確的說應該是孤注一擲的冒險一搏。在當時的形式下,你要稱霸全球,只能在對手還尚未完全做好準備或處於被迷惑時而進攻。等對手完全做好了準備你再去打就更沒有取勝的希望。比如斯大林知不知道德國要打他們?肯定是知道的,只是沒料到會那麼快就來了。同樣美國也知道日本遲早會騷擾自己,也沒想到偷襲那麼突然。偷襲珍珠港的時候居然雙方使節都還在桌子上談和平共處。所以從專業角度來說,德軍進攻蘇聯和日本發動偷襲既正確的戰術,但是是錯誤的戰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袁心玥和劉宴含頒獎儀式行軍禮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你怎麼評價她們本屆世界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