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棒槌襖襖

    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矛盾起因要從關東諸侯討伐董卓說起。

    公元190年,董卓劫持漢獻帝向長安遷移,徵召幽州牧劉虞為太傅,因道路阻隔不通,詔令沒有送到幽州。袁紹和冀州牧韓馥商議,認為年幼的皇帝被董卓控制,天下百姓無從歸附。劉虞是漢朝皇室中有名望的人物,民心仰望,應該擁戴劉虞做皇帝。他們派遣使者去勸說劉虞,劉虞始終不肯接受。袁紹等人又勸劉虞暫時代理皇帝的職權,劉虞還是不答應,但表示還是會和袁紹等人共同討伐董卓,迎回漢獻帝。

    劉虞的兒子劉和此時在長安擔任侍中之職。漢獻帝想回到洛陽舊都,派劉和假裝從董卓那裡逃出來,偷偷出武關去見劉虞,讓劉虞帶領軍隊前來救駕迎接。劉和途中經過袁術控制的南陽,袁術想利用劉虞作外援,就扣住劉和不放他走。要劉和給劉虞寫信,派兵來共同攻打董卓。劉虞收到劉和的信,就派了幾千騎兵去和劉和會合。

    公孫瓚當時在幽州統兵,他知道袁術有野心,不想派軍隊去,勸阻劉虞,劉虞救子心切,沒有聽從。公孫瓚害怕袁術聽到他勸阻劉虞而怨恨他,也派自己的堂弟公孫越帶領一千騎兵去袁術那裡,以便結好袁術,並教唆袁術扣住劉和,奪走劉和的幾千騎兵。於是,劉虞和公孫瓚矛盾更深了。

    這時,袁術派孫堅駐紮在陽城抵禦董卓,袁紹又派部將周昂奪取了陽城。孫堅和公孫越奉袁術之命攻打周昂,公孫越被流箭射中身亡。公孫瓚大怒,說:“我弟弟的死,完全是由袁紹挑起的。”於是出兵駐紮磐河,準備報復袁紹。

    袁紹也不示弱,派遣大將麴義和鮮于輔帶兵攻打公孫瓚。公孫瓚的軍隊多次戰敗,於是逃回易京堅守。他在易京周圍挖了十道壕溝,在壕溝內築起五六丈高的土臺,上面建造高樓;最裡面壕溝內的土臺高達十丈,公孫瓚自己住在上面,囤積了三百萬斛糧食,意圖深溝高壘和袁紹對峙。袁紹派兵將攻打,幾年都沒能攻下來。

    公元199年,袁紹出動全部人馬包圍公孫瓚。公孫瓚派兒子向黑山賊求救,又想親自帶領精銳騎兵衝出包圍圈,聯結黑山賊竄犯冀州,截斷袁紹的後路。結果這個想法被他的長史關靖勸阻了,公孫瓚只能困守孤城。

    此時,公孫瓚的兒子搬來了黑山救兵,和公孫瓚約定點火為號,內外夾攻袁紹軍。袁紹的探子得到了這個情報,於是袁紹將計就計,按照約定時間點火。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就率軍配合出擊。袁紹設下埋伏,把公孫瓚打得大敗,公孫瓚又退回防守。袁紹挖掘地道,突擊破壞他的土臺高樓。公孫瓚知道自己必敗無疑,把他的妻子兒女都殺死後,就自殺了。

    袁紹消滅掉公孫瓚後,佔據幽、冀、並、青四州,完全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隨後,起兵南下,在黃河兩岸和曹操展開了爭霸天下的大決戰。

  • 2 # 風光藝境

    袁紹採用將計就計及土工作業的方式,一舉擊滅勁敵公孫瓚。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正月,渤海太守袁紹起兵,與關東諸州牧刺史聯合討伐權臣董卓。袁紹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董卓迫於壓力,遂脅迫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群雄開始內訌兼併,袁紹聯絡幽州將領公孫瓚擠走冀州牧韓馥,竊取了冀州,自領冀州牧。

    公孫瓚有才力,精於騎射,驍勇善戰,因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有功,拜奮武將軍,進封薊侯。公孫瓚組建精銳部隊“白馬義從”,又殺害德高望重的漢宗室幽州牧劉虞,據幽州同袁紹相爭。

    公孫瓚同袁紹反目成仇,是因為其堂弟被殺:公孫瓚派遣堂弟公孫越率領千餘精騎前往南陽,與袁術結好;袁術遣公孫越跟隨部將孫堅去攻打堂兄袁紹所屬的豫州,激戰中公孫越中流矢殞命,公孫瓚遂遷怒袁紹,視之為死敵。自191年起,雙方展開連年攻殺,公孫瓚漸漸處於劣勢。

    198年袁紹再次大舉攻打公孫瓚。公孫瓚派遣兒子公孫續求救於黑山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的一支,大部二三萬,小部六七千,各部自立名號,活躍於今河北及河南浚縣一帶)諸帥,自己則打算親率突騎直出,傍西山以截斷袁紹的後路,與黑山軍夾擊袁紹。部將關靖勸諫道:“今將士皆懷瓦解之心,所以能在此堅守,是因為顧念其家眷,倚仗將軍為靠山。如能曠日堅守,袁紹必然會撤軍。若捨棄堅固的易京輕出,便會失去根本,易京的陷落可就在眼前了。”公孫瓚善其言,放棄主動出擊的計劃,決定固守易京(在今河北雄縣西北)。

    易京乃公孫瓚為防不測而精心打造的堅城,可謂固若金湯。公孫瓚圍塹築京,營壘廣佈,樓觀數十重,熔鐵為門,並儲備糧食三百萬斛,以備危急時刻固守待援。

    轉年開春,黑山軍首領張燕同公孫續率軍十萬,兵分三道救援易京。公孫瓚等不及援軍趕到,先秘密遣使懷揣密信前去與兒子聯絡。信中約定,公孫續率領五千精騎埋伏於北邊低窪地帶,舉火為號,公孫瓚自城內出擊,內外夾擊袁軍,一戰破敵。

    裡應外合的計劃是不錯,可惜信使被袁軍活捉,截獲了密信。袁紹看了密信,遂將計就計,預先埋伏好部隊,然後按照信中約定的時間點火發訊號。望見熊熊火光,公孫瓚大喜,以為救兵趕到,急忙開城出擊。袁軍伏兵四出攻殺,公孫瓚大敗,只好退回城內死守中城。中城堅不可摧,袁紹遂實施土工作業,命令士兵挖掘地道。地道挖至城樓下,用木頭支撐住,再挖,約摸挖至城樓中部,袁兵焚燒支柱,城樓頃刻間坍塌,袁軍順利攻入公孫瓚所居之中京。

    公孫瓚見大勢已去,自知無法保全身家性命,於是將其姊妹、妻子兒女盡皆勒死,然後燃火自焚。

    關靖眼見公孫瓚敗死,不由嘆恨自己給主公出了個餿主意,遂策馬馳至袁紹軍中慨然赴死;公孫續也被匈奴屠各部殺死。

    袁紹攻滅北部勁敵公孫瓚,又鎮壓了黑山軍,佔據了冀、幽、青、並四州,成為當時實力最為雄厚的大軍閥。

  • 3 # 我家的貓叫皮蛋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袁氏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但是袁紹實質上在取的冀州前後一段處境相當艱難,而公孫瓚卻長期兵馬精銳,但是在袁紹、公孫瓚的大戰中,袁紹逐步取得優勢,最終攻滅公孫瓚,統一青、並、冀、幽四州,成為最大的諸侯割據勢力。

    袁紹、公孫瓚早期之爭

    早期袁紹的勢力實質上很小,只是渤海郡的太守,地盤也只有一郡之地。

    袁紹並不滿足於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最後時機來了,冀州垂刺史韓馥部將麴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麴義結交。而此時公孫瓚發兵,南襲冀州,韓馥慌了手腳,在親袁紹的謀士的攛掇下,韓馥腦子一抽把冀州讓給了袁紹,袁紹得了冀州實力大大增加,文有田豐、審配、許攸、逢紀、荀諶等為謀士,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麴義等為大將,成為嶄露頭角有一州之地的割據勢力。

    而盤踞在冀州北部,佔據幽州的公孫瓚是袁紹的大敵。

    公孫瓚靠鎮壓黃巾軍逐步累積戰功,公孫瓚受幽州刺史劉虞節度,但因為公孫瓚自持兵力強大,便放縱自己的部隊,多次掠奪百姓,而劉虞則對百姓十分仁愛。因此兩人關係逐漸惡化,而劉虞懦弱,幽州軍權基本都為公孫瓚掌握。

    公孫瓚對富饒的冀州早想收入囊中,實力比剛剛取得冀州的袁紹要強大的多。戰爭是公孫瓚首先發動的公孫瓚率軍南下奪取冀州,一開始公孫瓚打的十分順利,冀州郡縣紛紛是望風歸降。

    袁紹其實是很雄武的一個人,袁紹親自帶兵雙方在界橋大戰,史稱界橋大戰。戰鬥中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公孫瓚由於勝仗打多了,加上欺負麴義兵少,下令讓騎兵正面衝鋒,結果被早有準備的麴義軍後面的千張強弩齊發,白馬義從損失慘重。公孫瓚全軍混亂,袁紹軍乘機掩殺,公孫瓚大敗。

    界橋大戰公孫瓚先勝後敗,損失慘重,但之後袁紹派部將崔鉅業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公孫瓚打的大敗,七八千人陣亡,公孫瓚乘勝追擊,卻又在龍湊被袁紹打敗,雙方戰成均勢。

    冀州一系列的戰爭讓袁紹站穩了腳,而公孫瓚之後又忙於奪取幽州的最終控制權,讓袁紹得以趁機擴大勢力範圍,屯糧屯兵。

    公孫瓚攻滅劉虞

    幽州刺史劉虞認為公孫瓚窮兵贖武和袁紹連年的作戰是對百姓嚴重的迫害,故而想要節制公孫瓚的行為,不想公孫瓚卻有了弒主之心,起兵攻打劉虞。

    但是劉虞兵力不足和公孫瓚作戰大敗,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劉虞的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家屬。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師,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

    公孫瓚為人殘暴,奪取幽州後,任意妄為,尤其是殺了名聲很好的劉虞,得罪了整個天下,劉虞兒子、劉虞舊將紛紛投靠袁紹,讓袁紹實力進一步提高。

    公孫瓚敗亡

    公元195年,劉虞的舊將鮮于銀等率劉虞舊部為劉虞報仇,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大敗公孫瓚軍,公孫瓚實力銳減,已經不復當年之氣勢了,之後袁紹也率軍陸續討伐公孫瓚,佔領了幽州不少地盤,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

    公元198年,袁紹親領大軍攻打幽州,所向披靡,此時的袁紹已經有青州、冀州、幷州三州之地,兵多糧足, 袁紹軍所向披靡,佔領幽州大部,進而圍攻易京。

    而公孫瓚卻一再作死,公孫瓚據守各地的將領中,有人被敵軍圍困,公孫瓚不肯救援,他說:“如果救了這一個人,會使其他將領以後依賴救援,不肯努力奮戰。”結果公孫瓚部軍心動盪,袁紹軍上架雲梯,下挖地道,不斷加強攻勢,易京危如累卵,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潰散。

    公孫瓚看大勢已去,就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兒女,然後放火自焚。

    消滅公孫瓚之後的袁紹擁有冀、青、幷州及幽州大部,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最強的割據勢力,實力大增,成為當時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割據勢力。

    公孫瓚唯一的機會是袁紹剛剛取得冀州兵少將缺,但是公孫瓚,沒有抓住機會先勝後敗,公孫瓚本人有武才而為人殘暴無治國之才,等到袁紹發展起來,滅亡是早晚的,其實袁紹本來就是一代雄主,只是一場官渡之戰讓後人將其完全否定,這是不公正的。

  • 4 # 臨石觀海

    袁紹採用什麼手段打敗公孫瓚?

    袁紹是透過實力來打敗公孫瓚的,沒錯,早期的袁紹還是有點東西的,後來實力強了,勢力大了,反而迷失了自我,但我認為公孫瓚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他自己作死的。

    那麼我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下這兩位三國前期的大咖。

    帥哥袁紹的成長之路

    袁紹出身名門之後,四世三公,名冠天下,人又長的帥,早年入朝為官,跟隨大將軍何進對抗宦官集團。由於何進優柔寡斷,死於宦官之手,袁紹反殺宦官,從而博得了聲名。

    之後董卓進京,與袁紹政見不一,袁紹憤而離京,而董卓忌憚袁紹威望,封袁紹為渤海太守,袁紹憑藉自己的威望,起兵討伐董卓,並組成討董聯盟,並出任盟主。之後不滿於自己先前的地盤,出兵冀州,冀州韓馥性格軟弱,迫於袁紹的聲望及勢力,不戰而降,自此袁紹得到了有“天下重資”之稱的冀州,開始邁向人生巔峰。

    說完了袁紹,我們來說下公孫瓚

    靚仔公孫瓚的崛起之路

    公孫瓚雖不及袁紹的出身,但也是貴族,人也長得漂亮,由於在邊境作戰勇猛,白馬義從英勇善戰,屢立大功,被朝廷任命為奮武將軍,封薊侯,威震塞外。之後大破黃巾軍,更是威名大震。

    之後與劉虞共處幽州,但劉虞為人仁慈,心繫百姓,而公孫瓚熱衷殺伐,因此兩人關係貌合神離,彼此看不上。

    結下樑子

    而袁紹和公孫瓚這兩位處在上升勢頭的大咖也開始有了摩擦。

    怎麼回事呢,當時孫堅攻打董卓,而袁紹手下週昂乘機奪取了孫堅的後方陽城,於是孫堅與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反攻周昂,好巧不巧,公孫越被流失所中,一命嗚呼。於是樑子就此結下。

    然而兩位都有野心的人就算沒有這次偶然事件,最終也會拔刀相向,為何,因為他們都有逐鹿天下的雄心。於是雙方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而公孫瓚也開啟了他的失敗之旅。

    多方樹敵,引起圍攻

    戰爭一開始雙方勢均力敵,互有勝負,誰都沒有討得便宜,然而公孫瓚的對手不止袁紹一個,本來跟公孫瓚一路的劉虞因看不慣公孫瓚的窮兵黷武,禍害百姓,忍無可忍派兵攻打公孫瓚。

    然而劉虞打仗是外行,輕易被公孫瓚反殺。本來這對公孫瓚也沒啥大影響,但劉虞不會打仗,不代表他下面的人不會打,公孫瓚這下捅了馬蜂窩。

    劉虞手下大將糾集了本部兵馬,加上鮮卑,烏丸等援兵,朝公孫瓚殺奔而來,之後劉虞之子與袁紹大將麴義也加入戰團,合兵一處,共討公孫瓚,於是形勢就此明朗,公孫瓚屢戰屢敗,屢敗屢退,最後逃回了自己的老巢易京,採取龜式防守。

    龜式防守,疏遠親信

    怎麼個龜法,這個要好好講講,很有意思。他深挖戰壕,壘起高丘,自己住在最高的裡面,裝上鐵門,身邊只留女眷,七歲以上的男子不得入內,而且還讓女人練習嗓門,用來傳達命令,這種做法雖然看似很安全,但卻疏遠了自己的親信,也冷了手下將士的心。

    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三國志》見死不救,失去人心

    更要命的是袁紹把他手下包圍的時候,他居然見死不救,說如果去救,他們以後就會養成等救兵的習慣,不救的話他們才會奮勇殺敵。這腦回路堪稱清奇。於是,失去了人心,原先為他賣命的將領或降或走,戰鬥力急劇下降,最終被袁紹大敗,兵敗自焚。

    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紹侯者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兵至,遂出欲戰。紹設伏擊,大破之,復還守。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三國志》

    總結:因此公孫瓚失敗的主因還是敗在自己剛愎自用,失了人心。這點其實跟後期的袁紹有點像,都太過以自我為中心,不聽人言,這樣的人註定成不了大氣候。這也是他們與曹操,劉備,孫權等三國雄主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

  • 5 # 人者仁義也

    首先公孫瓚的部隊在東漢末年的前期是有很強的戰鬥力的,因為公孫瓚的部隊參與了征討當時東漢邊境少數民族的戰爭,此後又參加鎮壓張純,丘力居的烏桓叛亂,所以公孫瓚和他的手下軍事經驗十分豐富,袁紹其實最開始並不是公孫瓚的對手,公孫瓚的對手是劉虞和韓馥。

    公孫瓚此人的起家是靠著自己的岳父遼西太守侯太守,這位侯太守現在的名字已經失去了,姑且叫他侯太守,侯太守在公孫瓚做書佐的時候,很欣賞公孫瓚,把女兒嫁給了公孫瓚,還讓公孫瓚前去盧植讀書,也就是給公孫瓚鍍金,公孫瓚回來之後就擔任了遼西郡的郡吏,遼西郡的劉太守獲罪被押送洛陽,公孫瓚棄官,隱姓埋名假稱是劉太守的侍從,一路跟隨劉太守到達洛陽,最後劉太守被髮配日南郡的時候,公孫瓚送行,由此名震天下。東漢一朝是二重君主觀念的比較強烈的時代,也就是一個郡的郡吏把郡守看著君主,郡守的君主是東漢皇帝,這些春秋戰國時期封建觀念的殘存,公孫瓚對待自己的君主劉太守如此忠義,於是名震天下,很快就被舉為孝廉,擔任郎官,最後被任命為遼東屬國長史,遼東屬國是東漢時期為安置、管理內附漢廷的烏桓人,設定的地方建制機構,公孫瓚由此進入邊疆,開始了軍事生涯,並且開始在幽州邊境征戰少數民族。

    此後在東漢末年,幽州地區爆發了張純勾結烏桓丘力居的叛亂,在場叛亂裡,公孫瓚並不能夠打敗丘力居,最後是朝廷任命劉虞擔任幽州牧,最後丘力居投降,張純被殺。但是在戰爭公孫瓚積累了經驗豐富的戰鬥部隊,最後公孫瓚帶著步騎萬人駐紮在幽州的右北平郡。在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公孫瓚實際上和劉虞的關係很微妙,一個是幽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另一個則是幽州的軍事首腦。但是此時又發生了一件事,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擔任侍中,漢獻帝想要東歸,於是派劉和前去求援劉虞,劉和在路上被袁術抓住了,袁術的想要拉攏劉虞作為援兵,於是讓劉和寫信給劉虞表示可以出兵同袁術一起向西,之後劉虞讓公孫瓚派兵,公孫瓚一開始不同意,後來還是派兵聯合袁術,但是幫助漢獻帝這件事不了了之,相當於公孫瓚送了一批人馬幫助袁術,而劉和後來北上幽州,被袁紹扣留。當然這段話時間公孫瓚在渤海郡大破青徐黃巾軍,一時間威名大震。但是他和劉虞的關係從此走向了破裂。這是公孫瓚此後被袁紹大敗的重要因素。

    公孫瓚在界橋之戰雖然被袁紹大敗,但是這一戰並沒有徹底擊垮公孫瓚。公孫瓚真正的失利是在殺死劉虞之後失去了幽州大族的支援,最後袁紹聯合幽州的豪族一同進攻公孫瓚,公孫瓚最終敗亡,

    公孫瓚在攻破青徐黃巾軍之後攻打冀州,而在這個時候韓馥讓位給袁紹,當時冀州各個郡縣開始叛逃袁紹,以至於袁紹不得不把冀州的大郡渤海郡讓給公孫瓚,但是公孫瓚繼續南下,最終雙方在界橋大戰,但是這一戰並沒有把公孫瓚的元氣打光,畢竟在在此之後公孫瓚又和袁紹發生了龍湊打仗,接著被再次打敗。而且袁紹與公孫瓚所置青州刺史田楷連戰二年,最後袁紹派長子袁譚和田楷再戰,依舊沒有分出勝負,最後是朝廷派趙岐前來和解,最後雙方退兵。但是此時公孫瓚卻和幽州牧劉虞的關係陷入低谷,因為劉虞在看到公孫瓚失敗後,派兵攻打公孫瓚,意圖殲滅公孫瓚,只是很可惜沒有能夠成功,劉虞反而被公孫瓚所殺。此後公孫瓚統治幽州。

    這裡要說明一下劉虞此人是漢朝的宗親,相比較公孫瓚這個公孫家族庶出的兒子,劉虞是很受幽州的大族支援的。而且公孫瓚這個人不喜歡當時的這些大族,比如公孫瓚在進攻劉虞的時候,就曾經大肆屠殺大族

    瓚攻及家屬以還,殺害州府,衣冠善士殆盡

    這個“衣冠”一般指代士族,也就是幽州跟隨劉虞的大族,此外公孫瓚再幽州期間,凡是大族的子弟一定會把他們放在窮苦的地方,所用的人都是平民百姓,比如三個富商,算命的劉緯臺、販繒的李移子、商人樂何當。當然這不是出自公孫瓚的變態,而是這些人都支援劉虞,此後這些人全部倒向了袁紹。

    劉虞的部下幽州從事鮮于輔,騎都尉鮮于銀、齊周、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誘烏丸、鮮卑,最後聚集胡、漢數萬人,這些人大敗公孫瓚的手下漁陽太守鄒丹,斬殺了鄒丹。之後袁紹把自己扣留的劉虞兒子劉和派往幽州,同時跟隨的還有袁紹的大將麴義合兵十萬,在鮑丘再次大敗公孫瓚,公孫瓚最後退守易京,而且這個時候幽州的各個豪族全部起兵,在幽州的代郡、廣陽郡、上谷郡、右北平郡殺死公孫瓚派遣的官員將領,呼應劉和,鮮于輔。公孫瓚至此山窮水盡,只好在易河旁挖了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修建鐵門,只讓七歲以下的男孩進入,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等待時機變化。只可惜這個時機再也沒有來。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最後猛攻公孫瓚,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聯合黑山黃巾軍救援自己,只是黑山賊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三道來救公孫瓚。但是公孫瓚派出去聯絡公孫續和張燕的使者被袁紹抓住,袁紹在公孫瓚和張燕約定的時間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至,於是率領騎兵出營壘作戰。結果袁紹設伏大破公孫瓚,公孫瓚再度回守。袁紹於是派人挖掘地道,當這些人到了土丘上營壘在地下的柱子時,於是用力砍伐柱子預計到達一半的時候,最後用火燒柱子,土丘上的營壘就會垮掉,最後就這樣突破到了公孫瓚所在的土球營壘,公孫瓚認為自己不可避免的滅亡,盡殺妻子,然後自殺

  • 6 # 史海撲通

    袁紹和公孫瓚是一對老冤家,倆人為爭奪彼此的地盤一直糾纏不休,都想做北方的老大,倆人從公元前191年就開始打,直到公元前199年袁紹才把公孫瓚消滅,中間一度因為雙方都沒有了糧草才休戰了一段時間。在袁紹與公孫瓚的對戰中,有兩次戰役至關重要,一次是界橋之戰,公孫瓚騎兵精銳損失殆盡;另一次是袁紹與劉虞部將聯合攻打公孫瓚於鮑丘,袁紹斬殺公孫瓚兩萬多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界橋之戰

    公孫瓚的騎兵很厲害,尤其是古代打仗,騎兵機動性強,速度快,騎兵在馬上衝殺,步兵很難抵擋。但恰恰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的騎兵就敗給了袁紹的步兵。根據史書中記載,雙方在界橋擺開陣勢,公孫瓚步兵三萬,列於中軍,左右兩翼各五千騎兵。這種是比較常見的排兵陣型,騎兵衝鋒,步兵壓上。而袁紹這邊呢,先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前驅,強弩押後,袁紹坐鎮中軍。示意圖如下:

    公孫瓚輕敵大意,沒看出袁紹的戰術,令左右騎兵向袁紹的八百精兵突擊,這八百人也不逃跑,就地伏下,用盾牌掩護,待到騎兵衝到近前時,精兵強弩齊發,將數千騎兵斬於馬下。公孫瓚大敗而走,麴義領兵追擊,反覆衝殺,大破之。就這樣袁紹以步兵與強弩兵組合的方式破了公孫瓚的騎兵,此戰之後,公孫瓚實力大大被削弱,也很灰心喪氣。

    鮑丘之戰

    退居薊縣後,又與幽州牧劉虞產生矛盾,於是劉虞帶兵討伐公孫瓚,反被公孫瓚所敗,但是公孫瓚比較過分的是,不光殺了劉虞,還殺了劉虞家眷,以及幽州城裡支援劉虞的豪族,一下子得罪了好多人。於是劉虞之子劉和以及劉虞的部將,又召集了漢人胡人數萬之眾一起給劉虞報仇,袁紹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又派麴義出兵,聯合大軍十萬,在鮑丘大敗公孫瓚,斬殺兩萬餘人,公孫瓚被迫退守易京。

    退到易京的公孫瓚加大防禦工事,死守易京,袁紹率大軍圍攻,公孫瓚終是不敵,城破,公孫瓚自焚,袁紹徹底打敗公孫瓚,兼併了公孫瓚的勢力。

    袁紹擊敗公孫瓚的過程,可謂曠日持久。界橋之戰,公孫瓚輸於輕敵大意,不知如何對付對方的陣勢;鮑丘之戰,完全是他之前得罪的人太多,被群起而攻之,終致大勢已去。

  • 7 # 歷史的真假

    感謝提問。

    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分開解答,公孫瓚的失敗是否全由袁紹攻克??

    第一,管理不善,不得民心,恃其軍力而驕傲,不體桖百姓,縱容收下亂殺無辜,而且幾次對百姓燒殺搶掠。

    第二,無視領導,本來與領導劉虞合作愉快,但是恃才傲物,與劉虞分道揚鑣,由友而敵,使老領導劉虞的部下奮起反抗,不斷的消耗公孫瓚的兵力與財力。

    第三,輕視敵方,從官渡之戰來看,袁紹並非軍事天才,但是公孫瓚卻嚴重輕視袁紹,以為自己兵多,不講兵法,結果冀州大戰損失慘重。

    第四,公孫瓚不講義氣,不營救自己的盟軍,導致袁紹襲擊的時候,部下要麼投降,要麼逃跑。軍心徹底亂套,將士各懷叛亂之心。

    至於袁紹打敗公孫瓚的手段,本人認為,袁紹截取了公孫瓚發給他兒子公孫續的求救信,挖地道直接進入公孫瓚的辦公室,公孫瓚覺得勝利無望,自己點了一把火燒死了自己。

    公孫瓚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為自己火葬的人。

  • 8 # 小小的酸奶

    在東漢末年,袁紹與公孫瓚都是早期河北的軍閥,擁有著很強的實力,在爭奪河北歸屬權的戰爭中,以袁紹勝利終結,最後,袁紹佔據河北四州,成為當時天下第一諸侯。

    那麼袁紹是如何戰勝公孫瓚的呢?

    首先,我們從實力變化來看。

    公孫瓚的實力的變化。

    公孫瓚最早是個郡中小吏,後來被太守看中,招為女婿,一朝顯貴。後來前去洛陽拜師,先後有兩位老師:盧植和劉寬。與劉備、王邑、傅燮等人為同學。後來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接下來開始正式的政治生涯。

    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剛好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倖免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這之後公孫瓚因為他的功績被任命為涿縣縣令。

    《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遷為涿令。

    到了公元187年,張純、張舉引誘烏桓丘力居發生叛亂,在平叛的戰爭中,公孫瓚因功成為騎都尉。之後又對烏桓用兵,被封為降虜校尉,都亭侯,兼領屬國長史。而大名鼎鼎的“白馬義從”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而公孫瓚在塞外的名聲也正式打響。

    《後漢書·公孫瓚傳》: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領屬國長史。職統戎馬,連線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在同一年中,劉虞來到幽州任職。公元189年,公孫瓚被封為奮武將軍,薊侯。而當時公孫瓚在幽州的名聲極響,但是與幽州牧劉虞因為理念不同有著深深的矛盾。但是劉虞無法節制公孫瓚。

    在公元191年,公孫越被射殺。公孫瓚認為是袁紹的錯,於是對袁紹用兵。袁紹當時剛奪得冀州,先向公孫瓚示好,將渤海給了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但是公孫範直接與公孫瓚響應。然後公孫瓚就開始膨脹了,直接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

    《三國志·公孫瓚傳》: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

    於是公孫瓚與袁紹發生了界橋之戰。此戰因為袁紹部將鞠義的發揮,使得公孫瓚損失慘重。

    幽州牧劉虞認為公孫瓚遭受重大挫折,就趁此機會起大軍企圖消滅公孫瓚,但是因為劉虞的軍隊不善征戰,最後被公孫瓚以少勝多,劉虞被生擒,最後被殺。而公孫瓚當時的職位變為了前將軍,易侯。

    這個時候的公孫瓚算是得到了整個幽州。但是沒過多久,劉虞舊部為了報仇,紛紛起兵,聯合鮮卑、烏桓兵馬共同進攻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公孫瓚屢戰屢敗只得堅守易京。

    最後,袁紹也開始北上幽州,公孫瓚最後兵敗自焚。

    袁紹的實力變化

    直接從討伐董卓之後開始說起好了。

    公元191年,袁紹奪取韓馥的冀州,得到了大量的人才、糧草、軍隊,實力有了一個質的變化。同年,公孫瓚攻打冀州,因為鞠義的活躍,袁紹大勝,奪得界橋之戰的勝利。當時,袁紹後院起火,黑山軍攻破袁紹的鄴城,袁紹無法乘勝追擊,只得回去處理黑山軍。

    之後,袁紹除了區域性用兵外,基本處於休養生息階段。而後對幽州公孫瓚用兵,最後全取河北。

    袁紹的勝利

    袁紹對公孫瓚可以勝利,從上述的介紹來看,有幾點:

    公孫瓚一直有後顧之憂。

    早期的時候,公孫瓚因為與劉虞的理念不同,有著很深的矛盾。公孫瓚出兵不能不防著劉虞。

    後來,公孫瓚殺死自己的上級幽州牧劉虞,但是沒有清除劉虞的殘餘勢力,使得這些人聯合起來共抗公孫瓚。

    而袁紹戰勝黑山軍後,黑山軍損失慘重,短時間沒有能力再次進攻袁紹,同時袁紹還有一個強力的盟友——曹操,頂住了來自陶謙和袁術的壓力。

    實力的此消彼長。

    最開始時,公孫瓚的實力是要強於袁紹的,尤其公孫瓚有著騎兵的優勢,但是在界橋之戰過後,兩人的實力差距一直在縮小。尤其是之後幾年,公孫瓚雖然得到了幽州,但是劉虞殘餘勢力的存在,使得幽州戰亂不斷,而且,公孫瓚遭遇幾次大敗,實力更是變得弱小。而袁紹戰勝黑山軍後,就開始處在一個半修養的狀態,而且袁紹佔據的是最為富庶的冀州,不像幽州是個苦寒之地。此消彼長之下,袁紹的實力就越來越強。

    袁紹的人才要遠遠多於公孫瓚。

    因為袁家“四世三公”的名聲,再加上是諸侯討董時期的盟主,如此名望,投靠袁紹的人才就不計其數。在拿下冀州後,原本在韓馥麾下不得志的田豐、審配等人都得到袁紹的重用,再加上原本冀州的官員。袁紹的人才要遠遠多於公孫瓚,同時質量也比公孫瓚的高。

    此外,後來的公孫瓚因為不救被包圍的城池,導致人心渙散,更是加劇了其滅亡。

    結語

    公孫瓚唯一有機會打敗袁紹的時機就是界橋之戰,但是此戰戰敗之後,兩人的實力立馬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直到最後滅亡。

  • 9 # 歷史都付笑談中

    一開始,公孫瓚的實力是強過袁紹的,袁紹甚至有點害怕威震北疆的公孫瓚。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戰爭持續了七年,袁紹也是一點一點地扳回局勢。

    界橋之戰

    界橋之戰,是有名的以步兵破騎兵的戰例。

    此戰,袁紹以麴義為先鋒,麴義舊居西涼,熟悉羌人的戰法。面對公孫瓚的騎兵,麴義先示敵以弱,命令部隊都伏在大盾下,公孫瓚的騎兵衝過來,打算把麴義的部隊活活踩死,麴義冷靜沉著,等公孫瓚的部隊逼近,發出訊號,部隊掀起盾牌殺出,同時萬弩齊發,公孫瓚的部隊猝然遭到打擊,一時間大亂,這一戰斬殺了公孫瓚的大將嚴綱,挫了公孫瓚的銳氣。

    公孫瓚殺劉虞

    劉虞是漢室宗親,素有賢名,劉虞在幽州,和公孫瓚的政見不合,公孫瓚就殺了劉虞。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公孫瓚殺劉虞,乃不義之舉,怎麼都說不通。劉虞的舊部給劉虞報仇,和公孫瓚作戰,擊殺了公孫瓚部將鄒丹。

    同死,袁紹也和劉虞之子劉和聯合,共同對公孫瓚發起進攻,大大削弱了公孫瓚的實力,強弱對比發生了變化。

    攻破易京

    公孫瓚連續失敗以後,喪失了進取心,開始採取守勢,在易京建造高樓,又儲備了三百萬斛糧草,自以為十分堅固,無懈可擊。袁紹一開始的確拿公孫瓚的防禦沒辦法,但後來袁紹採用地道戰,挖地道直通公孫瓚的高樓下方,公孫瓚見大勢已去,便自殺了,自此,袁紹終於打敗了公孫瓚。

    總的來看,這是一場持久的較量,袁紹在軍事上、民心上、智謀上下了很多功夫,才以弱勝強,擊敗了公孫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互爻、錯爻、蹤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