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秀才說歷史

    辛棄疾是個人物,上馬能衝鋒陷陣,斬敵酋。下馬能握筆寫春秋!文滔武略齊備,是個難得的奇才!而且人長得偉岸俊郎,是人中之龍!且懷報國之志,時刻把收復古土,逐除韃虜,作為己任,因不能實現抱負,一生鬱悶愁苦。確實是個仁人志士!更可敬的是,他有著非同一般的文采,其詩詞雄邁大氣,障顯著英雄本色!是人中之傑!男兒中的大丈夫,民族的英才豪傑。

  • 2 # 蜀中快客

    能青史留名的,都是當時代的天之驕子。當然,有以正直聞達,也有奸詐成名,能讓人感嘆一次圓滑或圓通,不難,一生都讓人為之拍案叫絕的,類似《鹿鼎記》裡韋小寶。

    另一個能被世人稱道的是李鴻章,在內外交困,倍受慈禧猜疑,廣受國內批抨的行情下,仍能立身立世,同時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感嘆,若與李鴻章位置交換,李比他一定做得好,他不如李鴻章。

  • 3 # 歸莊祚明

    哈哈,首推五代時期的馮道啊。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瞅瞅這位,絕對的政治常青樹啊有木有,雖然後世的人們(主要是歐陽修,司馬光他們)在儒家傳統的忠君思想下,認為馮道是“不知廉恥之徒”“奸臣之尤”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在五代那樣一個混亂的時期,北方政權多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民族矛盾是很尖銳的,馮道在服務少數民族君主時,也是在極力的維護漢族百姓的利益(說白了就是推進少數民族漢化)。在我個人看來這位絕對的人精,伴君如伴虎的年代下經歷了十位皇帝,還能有善終(病死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追封瀛王,諡號文懿。)是真的不容易。

  • 4 # 從前1那些事兒

    聽說過“最美不過西施,最精不過賈詡”嗎?此人不顯山不漏水,卻實在是三國第一聰明人。

    他眼光深遠,很有謀略,但所獻之計往往損人利己,在此簡單介紹一下他 的事蹟。

    自從董卓被誅殺之後,他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感到大勢已去,便向皇帝上書 請求赦免。可是王允認為這幾人(包括賈詡)是董卓的幫兇,拒絕赦免他們。

    李郭二人很害怕,準備拋下軍隊,從此亡命天涯。這時,賈詡站出來阻止了他 們。他說:“反正你們也不要軍隊了,不如先打一下長安,打輸了再跑也來得 及。”李郭二人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結果攻進了長安,開始了長達三年的血腥 統治,牽連而死的百姓數以萬計,幾個人很是逍遙了一段日子。

    不久賈詡母親去世,他藉機離開長安,回到家中,一待就是兩三年,避開了李郭帶來的不利影響,開啟了他的“洗白之旅”。

    隨後在張繡麾下,他看出曹操志向遠大,勸張繡歸附曹操,隨後的官渡之戰也 證明了這點。當曹操欲立太子,賈詡暗示曹操,廢長立幼,會造成混亂,支援曹丕,後來曹丕即位,為答謝賈詡,封其為太尉。

    因而有人評價他:在亂世中審時度勢,活得時間最長,還保全了家人,是真正 的大智慧。

  • 5 # 神舟六

    三國時的劉備,真是一個人精啊。

    本人出身草根,賣草鞋草蓆的,愣是不屈不撓,以平黃巾為名先納關羽張飛起家,先後跟隨公孫瓚,當過平原縣令;投過袁紹打過袁紹,投過呂布打過呂布,投過陶謙佔據徐州,投過曹操又同曹操反目結果被曹操從徐州趕到荊州,又投劉表。

    凡正劉備前半生投誰誰倒黴。要不是曹操痛打落水狗,曹操也不能倖免。

    劉備劉玄德被對手曹操稱為英雄,“天下能稱為英雄的,唯吾與使君耳"!劉備還被民國時期”黑厚學家”李宗吾大加推崇,稱其臉皮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以能”哭“著稱於世。動不動就能垂淚,該大哭時還能大哭,甚至能捶胸頓足痛哭流涕。

    就這樣,劉備就象打不死的小強一樣,三顧茅草屋,請出了諸葛亮,拿下荊州益州,臨死還給諸葛亮戴上精神枷鎖:劉禪”能輔則輔,不能輔則取而代之”。

    真是一個人精啊!

  • 6 # 師明禮

    李勣。

    不管跟著誰,都會受到重用,不僅受重用,還很受尊重。

    (1)向翟讓獻計:搶東西別搶老鄉。

    李勣,就是《隋唐演義》裡的徐茂公,觀其一生,真是神人。

    他出身富豪,看見天下大亂,就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當時瓦崗軍還在做著打家劫舍的勾當,李勣就跟翟讓說,附近(河南滑縣)這裡跟您和我都是鄉里鄉親的,都互相認識,不應該搶他們的東西,不如去滎陽,梁郡,那裡的商旅多。翟讓聽他的話,果然很快就發展到萬餘人。

    兔子不吃窩邊草,搶東西不搶家鄉人,要搶就搶外鄉人。。。。。。

    離狐徐世勣家於衛南,年十七,有勇略,說讓曰:“東郡於公與勣皆為鄉里,人多相識,不宜侵掠。滎陽、梁郡,汴水所經,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資。”讓然之,引眾入二郡界,掠公私船,資用豐給,附者益眾,聚徒至萬餘人。(《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紀七》)

    (2)向李密獻計:搶糧倉放糧。

    李勣眼光十分的毒,看問題入木三分,當時天下大亂,盜賊紛起,李勣向李密進言,如今天下大亂,只不過是為了吃飽肚子,我們要是能搶到黎陽糧倉,大事可成。

    李密聽從李勣之言,搶到糧倉,發給老百姓,隨便吃,十幾天裡,招募到二十萬兵。

    歷史上每次亂世,大多數人只不過是為了吃飽肚子而已,但是一般誰能想到這些?李勣說話一針見血,直接招到二十萬兵。

    勣言於密曰:“天下大亂,本是為飢,今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密乃遣勣領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掩襲,即日克之,開倉恣食,一旬之間,勝兵二十萬餘。(《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

    (3)曲線投降,李淵大悅,賜姓李。

    李勣,本名徐世勣,瓦崗寨頭領李密投降李淵之後,徐世勣接手瓦崗,準備向李淵投降,可是他沒有直接下投降書,而是寫了一封文書給李密。

    文書是什麼內容呢?

    徐世勣認為,這裡(瓦崗寨)本是李密的,現在李密投降了,他不能帶著這裡的土地人民向李淵投降,這是拿他人的財富去邀功,這樣做是羞恥的。於是徐世勣把本地的軍民戶口等詳細資料整理出來,送給李密。

    李淵聽說之後,說徐世勣感念主人的恩德,實在是純臣,下詔賜他姓李,改名李世勣。從此以後的到李淵的重用。

    未有所屬,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

    (4)向李治:此乃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

    李治想立武則天當皇后,群臣反對,特別是幾個高階官員,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不支援。李治問李勣,李勣說,這是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呢!

    李治聽了大悅,此後武則天為皇后,二人都非常信任李勣。

    它日,李勣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

    縱觀李勣的一生,堪稱完美,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人精,洞察人性,他本人也是一個仁義重感情的人,先後跟隨翟讓,李密,竇建德,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竟然每個人都對他評價極高,信任重用,實在是太了不起了!

  • 7 # 暮雨夜行歸何處

    果斷三國毒士賈詡,出的計策奇狠詭譎,亂了三國諸侯、害了無數人性命卻能位處高位、獨善其身、落個善終。

    年輕時候的賈詡就很擅長隨機應變,年輕的時候做了孝廉,後因病辭官,然後回鄉途中被羌族人抓了,他為了脫身,詐稱自己是在羌族人心中威望很高的段穎的外孫。羌族人不敢惹,也就放了他,他走之後,除他之外的一行人都死了。有人也許說這個很簡單,但是你要想想,一堆人裡面就他自己能騙成功這一群羌族人,而且安全的逃脫了,其中的艱難不言而喻。

    之後的他投奔了董卓,董卓死了之後,他手下的西涼兵群龍無首,都想解散,賈詡一尋思,這要都跑了,後來朝廷追查下來可沒自己好果子吃,為了保命,也為了以後能有富貴功名,於是他勸說李傕、郭汜,聚集殘兵打長安,最終使得東漢又亂了好幾年,死了好多的百姓。

    後來賈詡可能覺得自己惹禍惹大了,於是便離開了他倆,去投靠了段煨,誰知道他卻一直忌憚賈詡的能力,後來,賈詡決定留下老小,不辭而別,去投靠張繡。臨走的時候,朋友說你不帶走老小不怕段煨殺了他們嗎?賈詡說:“段煨是忌憚我的能力,所以容不下我,這下我不辭而別,他肯定很開心,再加上他想靠我在張繡面前熟幾句好話,拉攏一下關係,更會好好待我的家人”,事實證明,賈詡說的都對。

    哎呀,這個人把人心都算的這麼透徹,難道不可怕嗎?

    後來在張繡手下,有一次曹操來打,張繡投降了,但是由於曹操行為不檢點,玩了人家嫂子,結果張繡不樂意,於是賈詡出謀劃策,突然反叛,殺得曹操措手不及,損了大將典韋和侄子曹安民和親子曹昂。

    就在曹操大敗的時候,張繡要率軍追趕,賈詡極力勸阻,趙繡不聽,追了過去被殺的大敗;剛回來,賈詡有勸他去追,張繡半信半疑的去了,結果殺得曹兵大敗。回來之後張繡問賈詡為什麼,賈詡說:“曹操用兵如神,剛敗的時候怕人追擊,一定會用精兵殿後;主公你被打敗之後,曹操放心了,於是便放鬆了警惕,全身心後撤。”張繡這一次是真的服了,日後都對賈詡言聽計從。

    後來,袁紹和曹操對峙於官渡,袁紹和曹操同時排使者來勸降張繡,張繡請教賈詡,賈詡建議投降曹操為什麼不投降強大的袁紹而且就算投降曹操,張繡也很擔心之前和曹操的過節會被曹操記恨。賈詡說:“袁紹強大,咱們這點兒勢力投降了他也不會在意,不會被重用,而且袁紹名聲大,能力差,不足以成大事;曹操雖弱小,但是兵精將廣,必能成大事,咱們現在去投靠他,無異於雪中送炭,他肯定會不計前嫌的重用你。”於是張繡聽了賈詡的話,事後的事兒也正如賈詡所料。

    加入曹操的賈詡成為曹操手下的五大謀士,也是奇計百出,一手抹書間韓遂,輕易地瓦解了馬超和韓遂聯盟,把他們打回了西涼。

    有一次曹操問賈詡對於自己改選誰為繼承人的問題。賈詡沉吟半晌,曹操疑惑的問他在想什麼?賈詡答到: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故事。曹操聽後哈哈大笑。

    這一手,真高啊,不動聲色的說出自古立長不立賢,亂了規矩太容易出事兒了。和聰明人說話根本不用把話說透。

    同時,賈詡在朝中從來不結黨站隊,對於家人也一直不讓他們亂結交朝中大臣,對於子女後代都是好好教育,從來不與權貴、忠臣婚嫁。這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和做法,他才一直身居高位,備受兩代君主信賴,多年以來,恩寵不減。

  • 8 # 奶粉的搬運工

    馮道

    馮道號稱五代不倒翁,早年效力於燕王劉守光,從後唐李存勖至周世宗柴榮,歷仕10位皇帝,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連耶律德光也不例外,真正的五代第一宰相。不過後世對於馮道頗有微詞,歐陽修說他不知廉恥,司馬光罵他是奸臣中的奸臣,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在五代大亂世,能活下來的都是人精,更何況每朝都擔任宰相,更是有他獨特的生存之道。五代時期,馮道有事親濟民、提攜賢良的美名,也算是他作為五代官場第一人的優勢吧!

  • 9 # 子屠龍

    中國歷史從來不缺人精,有些人甚至精似妖,比如春秋的易牙把親生兒子煮熟送給齊桓公吃。但是,人精往往下場不好,一朝得勢一朝失勢,清朝和珅就很典型。

    能夠做到“頂級人精”的人並不多,但是還是有的,比如著名的“十朝元老”——馮道。馮道出名到死後,女兒都要被封神,這怎麼講呢?

    話說,陝西有座澄城縣,縣裡山上有座九龍廟,廟裡供奉9個龍神1個龍妃。這個龍妃就是馮道的女兒,因為她父親“生計事十主”,所以人們就調侃他女兒“女亦飛九龍”。

    馮道,字可道,河北滄州人,公元882年生於晚唐亂世,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活足72歲。

    他無愧於政壇“超級不倒翁”,早年跟著燕王劉守光,後來又深得後唐莊公、後晉高祖、後漢隱帝、周世宗的信任,出使遼太宗耶律德光也給人家留下好印象。

    無論朝代怎麼更替,馮道始終受到當局的重用,死後還沒有被誹謗,追封為“瀛王”、諡號文懿。這樣的政客水準,讓歷史上大多數的人汗顏,大奸臣自愧不如、大忠臣沒這待遇。

    “虎狼從裡求生存”,馮道對舊主子沒什麼恩義,只會巴結新主子,支持者認為他心裡沒有把這些人當皇帝看。論其他方面,馮道還是挺出彩,在國內屢次諫言君主要愛護百姓,會憑才能選拔下層人士,出使契丹則出錢贖買中原難民……

    但是,馮道是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人們對他的看法非常極端?

    王安石給他很高的評價:能屈身以安人,如諸佛菩薩行。據說,馮道出殯的時候,全城的人都悲傷撒值錢,以至於把道路兩旁的樹枝都變成白色。

    歐陽修說他“不知廉恥”,司馬光罵他“奸臣之尤”,明清時分的王夫之、王鳴盛、趙翼批判更激烈,當代史學家范文瀾稱之為“奴才中的奴才”。

    那麼,馮道對自己是怎麼評價的呢?他在《長樂老自敘》結尾處寫道“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

    馮道的一生,真如他所言“亂世不快樂”嗎?還是他為後世名聲而編造的謊言?你覺得這個“超級人精”怎麼樣?

  • 10 # 錢品聚

    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為人處世必然滴水不漏,但太聰明也不好,容易居高自傲,小細節上得罪人可能會不自知,要說歷史上哪個人最精明,我腦海裡第一印象冒出來的,就是唐睿宗李旦。

    作為一個傀儡皇帝,能在武則天的眼皮子底下不動聲色,任由武則天把持朝政,這份氣度與隱忍對於帝王來說,無疑是出類拔萃者。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這裡面的事兒很多,十分跌宕起伏,李旦的每一步棋,都堪稱步步驚險,且容我娓娓道來。

    李旦,於龍朔二年,即公元662年,生於長安,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自幼性格溫和,謙遜好學,自青年時期便受到唐高宗的重視,一路封王,到嗣聖元年,即684年,登臨帝位,稱唐睿宗。

    《舊唐書·睿宗本紀》:及長,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乾封元年,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衛大將軍。儀鳳三年,遷洛牧。

    然而時值武則天垂簾聽政,李旦名為皇帝,卻無實際皇權,身為傀儡,大事小事皆聽從武則天的旨意,乃至於皇權分裂。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為皇帝。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

    到690年,武則天不再甘居幕後,而是走到臺前,廢黜唐睿宗帝位,降為皇嗣,軟禁於皇宮之中,武則天便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稱武周,年號天授。

    《舊唐書》:五月,皇太后加尊號曰聖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寶圖”曰“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加位特進,並立廟。

    這段歷史,相信很多朋友都清楚,但最能體現李旦隱忍的,卻是天授元年,即武則天稱帝前的那段歲月,從684年李旦登基,一直到690年被廢,整整6年時間,圖謀大權的武則天不惜殺了一干皇親國戚,卻唯獨放過這個兒子,期間經歷過皇權動盪,乃至各地頻發叛亂,這時的李旦經歷了第一次生死抉擇:

    武則天讓權。

    何謂讓權呢?

    因為早在嗣聖元年,即684年,英國公徐敬業眼見武則天圖謀李唐皇位,便在揚州起兵反抗,之後隨著各路人馬的紛紛響應,大有烈火燎原之勢。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敬業起一州之兵,複稱嗣聖元年,開三府,一曰匡復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移檄州縣。

    而當時的李旦在做什麼呢?

    他被軟禁於宮中,名義上還是皇帝,但權力卻一直被武后所掌握,而武則天正因為英國公徐敬業的舉兵焦頭爛額,武則天便找來宰相裴炎,問他該怎麼辦?

    結果宰相裴炎趁此機會,上書武后,請求武則天還政於李旦,畢竟唐睿宗李旦才是名副其實的大唐皇帝,而徐敬業等人全都是為了唐皇李旦才起兵反抗,然而裴炎的請求太過“實在”了,監察御史崔詧(chá)聽說以後,便在武則天面前煽風點火,說“裴炎受到您的重用,又身為朝中宰相,已經擁有了很大的權力,如果沒有異心,為什麼還要讓太后把皇權還給睿宗?”

    果不其然,聽完崔詧的話後,武則天勃然大怒,當天便將上奏還政的裴炎打入大獄,扣上的帽子自然也是謀反之罪,未過多久,便將其斬首示眾。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太后問計於炎,對曰:“皇帝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若太后返政,則不討自平矣。”監察御史藍田崔詧聞之,上言:“炎受顧託,大權在己,若無異圖,何故請太后歸政?”太后命左肅政大夫金城騫味道、侍御史櫟陽魚承曄鞫之,收炎下獄。丙申,斬裴炎于都亭。

    李旦聽說以後,立馬採取了措施:

    首先,他對宰相裴炎的死,並未表態。

    可能有人會問,不表態也算措施?

    當然,因為像宰相這種朝廷重臣,可不是說殺就能殺的,殺之前也必須得過問皇帝,但武則天直接越權把裴炎給辦了,而李旦得知以後,卻並未有任何言語,因為他知道這時候不論說什麼,都有很大可能會忤逆到武則天,因此保持沉默,便是一種策略。

    其次,又過了將近兩年時間,各地叛亂如火如荼,武則天依舊忙的焦頭爛額,但在垂拱二年的正月,武則天突然下詔,說要還政於李旦。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詔復政於皇帝。

    這一招打的李旦猝不及防,於是他果斷進行了第二項措施:

    拒絕。

    可能又有人要問了,之前武則天是緊撰著皇權不給你,想要都要不來,而今她主動說要給你,你為何又不要了呢?

    這是因為李旦透過問題表面,看清了事情的本質。

    他心知肚明,武則天權慾薰心,根本不可能會如此輕易的將皇權放還給自己,一方面當時的叛亂基本都是打著反抗武則天的旗號而為之,如果接過皇權,那起兵反抗的這些李唐宗親,也就偃旗息鼓,可是武則天卻仍舊毫髮無傷,並且她還可以再度退居幕後,等天下打著復興李唐正統的人們都消停了,繼續垂簾聽政,早已被架空,在朝中幾乎沒有親信的李旦,根本沒有反抗的機會。

    另一方面,李旦心知這是武則天在刻意試探自己,試探自己是否心懷復位,如果他接受了武則天的還政,基本活不到第二天的早上,當天便會被武則天用手段給謀害,但凡是有一絲能威脅到武則天權力的存在,她立馬就會斬草除根,比如在垂拱二年,武則天下令,連殺南安王李穎等十二名宗室成員,幾乎殺乾淨了李唐皇室內部能夠威脅到她權力的皇親國戚,就連剛剛被勒令自縊的太子李賢的兩個兒子,她也沒放過,為的就是防止自己的權力受到一絲一毫的威脅。

    說到李賢,在他被武則天治罪後,李賢的二兒子李守禮,便和唐睿宗李旦一起被軟禁在宮中,然而和李旦不同的是,李守禮因為其父有罪,三天兩頭便會挨一頓杖責,試想如下一副場景,李旦每天睜開眼,巧不巧就看見自己的親侄子,被吏官拉出去,說著你父親如何如何,然後三下五除二的打一頓,這心裡怎麼能好受?

    所以見多了武則天的手段以後,李旦更心知肚明,如果不像自己的六哥,也就是太子李賢那般慘遭毒手,只能在武則天假意提出讓權後,回以拒絕。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詔復政於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后復臨朝稱制。

    且李旦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多次上書拒絕,變著法的說還是武后您老人家執政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總之不停的說好話,最後武則天一看李旦果然識相,便沒有再動除掉他的心思。

    可見《資治通鑑》裡說的也很明確:“睿宗知太后非誠心”,著實為李旦捏一把汗,為了延續李唐宗室,而費盡心思的思考,怎麼才能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活下去,堂堂一國之皇,卻忍辱到這種程度,不可謂心不大。

    這是李旦第一次明確的讓權,既甘願被軟禁於宮中,緊接著又拒絕了武則天還政給自己,兩次選擇都處在武則天的威脅之下,然而李旦與其他執意要反抗武則天的皇子不同,他的選擇都為自己爭取到了生機,可謂明哲保身,聰明至極。

    第二次選擇,足以可見李旦的政治智慧,實非常人能比。

    公元698年,即聖曆元年,由於狄仁傑等忠臣的勸誡,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武則天,終於決定將皇權歸還於李唐,並將之前被她廢黜的唐中宗李顯召回。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狄仁傑)又勸太后召還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謂仁杰曰:“朕夢大鸚鵡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託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戊子,廬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

    當時的李顯人在房州,屬於被半軟禁,半流放的狀態,不到一年,武則天便復立李顯為皇太子,皇權內部的矛盾相對緩和,聰明的李旦此刻做出了明智的決定:

    對外稱病。

    不等武則天過問,他便上書說自己“久病不可過問朝政”,而順水推舟把皇位讓給李顯,即唐中宗。

    我估計武則天當時聽到李旦的決定,很大機率會勾起嘴角,緩緩點頭,心裡可能還得唸叨一句“算你小子識相啊~”

    雖然當時的李旦名義上是皇嗣,而且還是剛剛退下來的皇帝,李顯則比李旦早登皇位,按照這個順序來說,理應由李旦復位,但李旦心知肚明,武則天一直重視李顯,所以他沒有提出任何意見,直接了當的“稱病”,再不問朝政。

    (圖:唐中宗·李顯)

    這第二次主動讓位,更說明了李旦的智慧,當得起聰明至極四個字。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三月,己巳,託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戊子,廬陵王至神都。《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

    原因除了上述一部分外,還有另一部分:

    在李顯回朝之前,發生了一檔子大事兒,有多大呢?

    大概就是朝廷重臣甘願用刀將自己的五臟剖出,以此表明李旦絕無謀反之意。

    很多人都知道,武則天在稱帝后,任用了像索元禮等一大批生性殘忍的酷吏,命他們掌管制獄,並放權給這幫人,要求他們在整個朝中挖出心懷異見者,且當時告密成風,一旦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即使被告密者本身清白,但只要告密者揭發其私藏禍心,便會被抓入制獄,而索元禮等人就會對被告密者嚴刑拷打,經過他們一番審訊,幾乎就沒有能活著走出制獄的,如此在武則天稱帝早期,朝廷中的告密之風尤甚,而制獄那種地方,也成為了人人談及色變的活地獄,不少皇室宗親便是被“告密者”揭發,就算沒異心的,最後也被屈打成招,而慘遭屠戮。

    李旦當時遇到的,便是這種狀況,雖然已經是皇權穩定的階段,但武則天曾經對告密者大加封賞,不少人整天就想著透過告密來升官發財,尤其是李旦這種敏感人物。

    果不其然,武則天收到告密說李旦想要謀反以後,當即下令調查李旦,此時李旦命懸一線,是非曲直,全都由制獄那一幫人說了算,如索元禮,如果他一心想讓李旦死,絕對有各種手段能達成目的。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太后命來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

    幸虧李旦的親信,也就是當時的樂工,即負責宮廷祭祀樂舞的樂工——安金藏,當場抽刀破腹,並當眾大喊:“吾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則天聞之震驚,且大受感動,便立即命人救助安金藏,同時也放過了追查李旦,李旦則因此逃過一劫。

    所以結合這一點,再結合前文所說,李旦跟李顯有一點不同,是他每天都處在武則天的嚴密監控之下,可以說分分鐘就性命攸關,而李顯雖然也是被軟禁被監視,但好在他身在房州,不在武則天的眼皮子底下,總歸安全一些,而李旦既然能在如此複雜敏感的環境中,連續兩次做出規避之舉,不得不說他的隱忍與機敏,實屬難得。

    非我誇張,因為有不少李唐皇子,最初也只是被囚禁,武則天在殺還是不殺的問題上,也曾陷入糾結,但正因為是前赴後繼的反抗與起兵,導致她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來他個斬草除根,為了皇權,即使李旦是她的兒子,也可以不惜一切的剷除。

    畢竟算算武則天殺過的自己的孩子,簡直令人髮指,她掐死了自己的女兒安定思公主,又毒死了自己的大兒子李弘,就是後來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又逼自己的二兒子李賢自殺,還是勒令自縊。。

    (圖:章懷太子李賢影視劇照)

    接著又命人活活鞭死了孫子李重潤,連她孫女李仙蕙、外加侄孫武延基也沒放過,到最後整個李唐皇室的正統,只剩下李旦和李顯兩個子嗣。

    甚至可以說一句,為了當這個女皇帝,她不惜大義滅親,但凡有一絲能威脅權力的角色,一概不留。

    所以李旦能在這種恐怖的環境中,存活到最後,和他個人的智慧以及策略是分不開的,外加一絲運氣,比如遇到了金安藏這種“切腹佐證”的死忠臣子,再比如有狄仁傑這些老臣為了李唐的國運而不斷諫言,否則李旦但凡露出一丁點異心,也早在天授元年就被秘密處決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zz這一套,講究的其實就是看誰活的久,所以李旦在神龍元年,在隱忍了將近整整二十年以後,才有東山再起的實力,最終聯合太子李顯,一起發動神龍政變,成功逼迫武則天退位,至此武周垮臺,唐朝復辟。

    《舊唐書·桓彥範傳》:“太子(李顯,之前被武則天覆立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時則天在迎仙宮之集仙殿,斬易之、昌宗於廊下。”

    後來又透過一系列事件,先後經歷了韋后之亂,即韋皇后把持朝政,想要復辟武則天那一套成為第二個女帝,在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殺死韋皇后之後,由李隆基提議,李旦最終接過大統,再次登臨帝位,距離他首次繼位,已經過了整整21年。

    (圖:韋皇后)

    這21年,李旦始終寄人籬下,作為一個傀儡,他每日所做的,就是不斷念及兄弟姐妹們的慘死,還有他那些忘不掉的酬志,可以說,如果不是能忍,或許他會早李顯一步發動神龍兵變,從而奪權。

    但當時的大權皆在武則天一人手中,就算李旦起兵反抗,也跟琅琊王李衝一樣,戰到第七天就兵敗身死,甚至以李旦當時並無實權的勢力來看,他根本就沒有起兵造反的機會,尤其是整日被軟禁在宮中,能不能活著看到第二天的太陽都是問題。

    所以如果說歷史上哪一個人最聰明,能說他一句人精,我覺得數次抉擇正確,數次明哲保身,最終還能再次稱帝,並且在退位後仍舊能作為太上皇垂簾聽政的李旦,絕對算一份。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最難揣度的,仍舊是帝王心吶~

    ——————

    宣告:本文只討論李旦如何精明,對武則天的政績並未予以否定,武則天在位時的確有功,推出的各項舉措也使整個國家大為發展,本文只討論唐睿宗李旦如何精明,對武則天的政績並未予以否定,武則天在位時的確有功,推出的各項舉措也使整個國家大為發展,對武則天未予否定!未予否定!未予否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

    參考文獻:

    ·《舊唐書·睿宗本紀》:及長,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乾封元年,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衛大將軍。儀鳳三年,遷洛牧。

    ——————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為皇帝。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敬業起一州之兵,複稱嗣聖元年,開三府,一曰匡復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移檄州縣。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詔復政於皇帝。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詔復政於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后復臨朝稱制。

    ——————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五月,皇太后加尊號曰聖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寶圖”曰“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加位特進,並立廟。

    ——————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太后命來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太后命來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

    ——————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狄仁傑)又勸太后召還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謂仁杰曰:“朕夢大鸚鵡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託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戊子,廬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三月,己巳,託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戊子,廬陵王至神都。

    ——————

    ·《舊唐書·桓彥範傳》:“太子(李顯,之前被武則天覆立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時則天在迎仙宮之集仙殿,斬易之、昌宗於廊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備為了拉攏趙雲不惜摔阿斗,可為何直到稱帝都沒重用趙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