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皇帝繼承有什麼內幕?
13
回覆列表
  • 1 # 向敬之

    明成祖朱棣選擇長子朱高熾繼承皇位,情非所願,但情勢所迫:

    一、朱棣發動靖難一役,次子朱高煦英俊孔武,奮力拼殺,幾次於混戰危難中救了朱棣的性命,並扭轉了戰局。故而,朱棣曾對朱高煦說,你大哥身體不好,將來立你為儲君。這既是父子之情,亦有戰友之義,朱高煦也贏得了丘福等武將的支援。

    二、太祖立國,欽定嫡長子繼承製,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而作為朱棣長子的朱高熾也被冊封為燕王世子。也就是,朱高熾是燕王朱棣的合法繼承人。此宗法制繼承辦法,贏得了文官集團的歡迎和支援。朱棣登基後,以大學士解縉、黃淮為首的文官集團力挺朱高熾為儲君,多次做成祖的工作。

    三、朱高熾雖然身體肥胖,也有疾病,卻仁愛智慧,深得太祖、徐皇后的喜愛和文官集團的擁戴。不僅如此,建文元年十一月,李景隆利用朱棣大軍南征,率五十萬將士襲擊北平,結果,朱高熾在姚廣孝的協助組成好城防,以萬人兵力擊潰李景隆,保住了朱棣造反的大本營。

    四、朱高熾生了一個好兒子,即朱瞻基,深得朱棣喜愛。解縉以“好聖孫”進諫,促成朱棣最後決意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熾被立為儲君後,進一步倚重楊士奇、楊溥等大學士,受到了內閣和文官集團的集體翊護。其子朱瞻基也在永樂九年被冊立為皇太孫,長期被朱棣帶在身邊,為之登基再次加碼。

    五、皇太子未必能成功繼承皇位。然而,朱高煦在儲位失落後,誹謗皇太子,還私養死士圖謀不軌,被徐皇后和大學士楊士奇及時報告成祖,削其護衛,力促就藩。而朱棣第三子朱高燧,竟然利用成祖在永樂二十一年患病期間陰謀篡弒,矯詔即位,被成祖察覺重罰。成祖后妃成群,但至生四子,一子幼殤,二子不軌,這也使朱高熾成功即位不再有懸念。

  • 2 # 才子八怪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繼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除頒佈政令恢復生產外,明成祖還做了另兩件大事:其一,修書——《永樂大典》;其二,立儲——長子朱高熾被立為太子。這兩件事的完成,背後都有一個人的身影——解縉。

    解縉,字縉紳,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洪武年間進士,後官至內閣首輔。解縉自幼聰穎,極具文才,與後世的楊慎、徐渭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永樂元年,解縉奉命主編《永樂大典》,姚廣孝為助手。永樂五年,《永樂大典》編撰完成。這部包羅永珍的大典,是明朝以前所有能蒐羅到的文化典籍的集大成之作,歷史意義自然不用多說!

    對於永樂帝來說,立皇儲是件難事!因為從“靖難之役”伊始,嫡長子朱高熾就因從小身體孱弱,只能留守大本營北平。江山是嫡次子朱高煦協助自己打下來的,且朱高煦曾救明成祖於危難之中:

    一、白溝河之戰:朱高煦親率精騎直衝敵陣,斬殺南軍大將瞿能父子,朱棣方全勝;

    二、東昌之戰:朱棣軍慘敗,麾下首席名將張玉戰死,燕王朱棣走投無路,最後是朱高煦率軍趕到,將朱棣救出;

    三、浦子口之戰:朱高煦再次率軍將敗局逆轉!

    永樂二年,在立皇儲之前,明成祖曾多次找過朝中重臣商議,也曾專門找過解縉談話,但解縉態度很堅定,認為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才是明智之舉。理由是:

    一、嫡長子朱高熾聰敏仁厚,深得太祖朱元璋喜愛;且立儲遵循宗法制,更利於政權穩定。

    二、好聖孫——朱高熾長子朱瞻基聰慧,深得朱棣喜愛。明仁宗朱高熾病逝後,朱瞻基繼位為明宣宗,父子倆共同開創了國強民豐的“仁宣盛世”!

    明宣宗年間,驕橫跋扈的朱高煦起兵造反,被朝廷發兵擊敗,朱高煦本人被囚禁。但其頑劣本性不改,屢屢犯上,最後被忍無可忍的明宣宗下令燒死在銅缸中,幾個兒子均遭夷戮!

  • 3 # 五味社

    如果沒有“燕世子”這一身份,也許朱高熾真的不會成為後來的明仁宗。

    朱高熾因為體胖且體弱,不得尚武的朱棣喜歡,相比之下,朱棣更喜歡勇武的朱高煦。

    但朱高熾是朱元璋欽定的“燕世子”,深得朱元璋喜歡。雖然朱高熾文弱,但軍事才能不弱,“靖難之役”中成功保衛北平,抵禦李景隆的大軍。

    朱高熾在文臣當中具有威信,外加是朱棣的嫡長子,作為世子期間沒有大過錯,廢之無名。

    另外,朱棣極為喜愛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解縉曾以“好聖孫”說服朱棣,最終立朱高熾為太子。

    雖然朱高熾在位時間不足一年,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休養生息,停止征戰,平反冤案,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 4 # 魔智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外公是鼎鼎大名的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

    朱高熾自幼身體肥胖虛弱,走路都要內侍攙扶,因此不為洗好勇武的朱棣所喜。

    次子朱高熙勇武過人,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更是救過朱棣的性命,朱棣曾扶其背說“世子多病”的話。

    朱高熙與燕王舊部邱福、朱能較好,邱福、朱能屢次勸朱棣改立朱高熙為太子。

    對朱棣而言,他更喜歡次子朱高熙,朱高熾體弱多病,朱棣更擔心步建文後塵,數次動心廢長立幼。

    為什麼最後繼位的是朱高熾?

    朱高熾生性沉穩,識得大體,喜好讀書。幼年時就被朱元璋所喜歡,被朱元璋親自立為燕王世子。

    朱棣靖難起兵,朱高熾留守北京。以萬人抵擋李景隆五十萬大軍,為靖難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棣數次北征,都有朱高熾監國。朱高熾處理政務熟練得體,重視儒術研究,得到文官勢力的支援。

    朱棣數次想立朱高熙為太子,都因朱高熾是太祖所裡,平日監國又無過錯而作罷。

    相比起子孫,朱棣最喜歡的是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相傳,朱棣還是燕王時,夢到他的父親朱元璋送給他一個象徵權利的大圭,並對他說:“傳世子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就有人來告訴他朱瞻基出生了。朱棣覺得夢應在這個孫子身上,由此堅定了朱棣靖難的決心。

    朱棣不止請大儒教導朱瞻基,還親自帶在身邊教導。朱棣後期的幾次北征,都把朱瞻基帶在身邊。

    永樂九年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孫,朱棣一直把朱瞻基作為一個合格的皇帝繼承人培養,這是朱棣的幾個兒子都沒有待遇。

    朱高熾能當上皇帝,也有父憑子貴的意思。

  • 5 # 貳馬叄石説歷史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從侄兒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登基稱帝,史稱永樂大帝。奪得皇位之後,朱棣大力推行吏治改革,並且編修《永樂大典》,之後北征蒙古,南征安南使得大明的外患得以消除。此時大明國力蒸蒸日上,然而大明內部的一場皇位爭奪戰才剛剛拉開序幕。

    朱棣在登基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沒有立太子,引起了朝中大臣們的劇烈反彈,大臣們紛紛上奏請立太子,此時朱棣在大明王朝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了難。因為當時有資格爭奪太子之位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長子朱高熾,另一個是朱棣非常器重的次子朱高熙。

    次子朱高煦長得是高大威猛,在“靖難”過程中立下了非常大的戰功,深受朱棣的器重。

    建文二年,朱棣率領的燕軍與名將之後李景隆的政府軍,在今天的河北雄縣和定興一帶爆發了白溝河之戰。當時雙方几十萬大軍擺開陣勢準備決一死戰,鏖戰開始後,為激勵士氣朱棣也率領一批部隊向政府軍發起了進攻。經過一番激戰之後,朱棣大敗,只得向後回撤。政府軍則在後面緊追不捨,期間朱棣換了三匹戰馬,都被射殺了。最後沒辦法朱棣只得跳下馬跑到河堤上,然後揮舞馬鞭佯裝河堤後面有援兵。政府軍擔心有埋伏就沒有追,但是大隊人馬是堵在堤壩下面,隨時準備衝上去的。就在這緊急時刻,朱高煦率領一隊騎兵趕來,把朱棣給救了。

    當時燕軍的騎兵在軍中的地位非常高,朱高煦能在戰場上率領騎兵,可見朱高煦在軍隊中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且在雙方鏖戰之中,他能及時發現三軍主帥陷入困境,說明朱高煦很有大局觀。在之後的多次戰役中,朱高煦都有這種臨陣救父的的舉動,這也讓朱棣對他加分不少,甚至後來朱棣還多次跟朱高煦說:你好好幹,你大哥身體不好。這也說明了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朱棣還是偏向於朱高煦的。

    長子朱高熾在北京保衛戰中也立下大功,還擁有正統繼承人的資格

    在“靖難”過程中,朱棣率領精銳燕軍南下,留在北京的只有一萬多的老弱殘兵。建文帝發現朱棣老巢空虛,便派了50萬大軍圍攻北京,此時一旦北京被攻陷,那麼朱棣的靖難之役必敗,然而就是這一萬多老弱殘兵,竟然守住了北京。朱高煦張的比較肥胖,自己也沒有打仗的經驗,更不善於戰場廝殺,但是他善於使用人才,像姚廣孝,顧成等人的建議,都為他防守北京提供了不少幫助。

    朱高煦還是朱元璋親封的燕王世子,是合法的燕王繼承人。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有一次讓朱高熾等皇孫們前往軍營視察,之後別的皇孫們都回來向朱元璋報告視察情況,而朱高熾是最後一個彙報的。之後朱高熾解釋說,天氣太冷了,讓將士們晚點起來集合,朱元璋聽了很高興覺得朱高熾很有仁愛之心。還有一次讓這些皇孫們挑選奏摺給朱元璋看,朱高熾就挑選了些緊急的遞給了朱元璋。結果這些奏摺裡面有很多錯字,朱高熾解釋說這些錯字肯定不會給皇爺爺造成困擾的,朱元璋覺得朱高熾很不錯,能分得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當時支援朱高熙的是一部分武將,支援朱高熾的是大多數的文臣

    朱元璋死後,文臣在朝政中的地位遠遠高於武將,因為戰爭結束了,國家的治理是離不開文臣的。朱棣奪得皇位後,為鞏固自己的皇權,對建文的忠臣大肆屠殺,尤其是將方孝孺“滅十族”,使得一大批文臣對朱棣是離心離德。而治理國政又離不開這些文臣,這使得朱棣在立太子這件事兒上不得不考慮文臣的意見。

    支援朱高熙的是跟隨他靖難的一部分武將,而像成國公朱能這些武將是不支援朱高熙的,而朱高熾的支持者則是像解縉這樣有名的大才子。當時的兵部尚書金忠就非常反對立朱高煦,金忠是跟隨朱棣起兵的潛邸舊臣,在朱棣心中很有分量。他曾多次勸說朱棣立朱高熾,說如果不立長的話,就說明以後任何皇子都有爭奪皇位的機會,到時候諸皇子互相爭奪帝位,必然會給大明帶來動亂。

    在朱棣為此思慮再三的時候,解縉打破了這個僵局

    後來朱棣徵求解縉的意見,解縉非常明確的表態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意思是支援朱高熾,而朱棣本身不是很樂意立朱高熾,所以沒有表態,緊接著解縉有說“好聖孫”朱棣一聽這話,就點頭了。朱棣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解縉的這三個字相當於挑明瞭一個事實:要讓這個皇長孫繼承帝位的話,那必須傳位給他的父親朱高熾。

    在這個節骨眼上又發生了一件事,有一天解縉帶領一批文人畫師給朱棣展示了一幅畫,這幅畫叫《虎彪圖》,畫的是一隻猛虎領著三個虎崽,其實這就是影射朱棣和他三個兒子。然後解縉在這幅畫上題了一首詩“虎為百獸尊嗎,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這就是在吹捧朱棣,說他既有猛虎的威嚴,又有慈父的情懷。朱棣聽了之後很受感動,當即下令將在北京的朱高熾召還回來,此時朱高熾的太子地位就確立下來了,永樂二年朱棣正式冊封朱高熾為太子。立太子這場風波,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最後在解縉的表態下才算正式解決。可見在處理難題的時候不能只在外圍兜圈子,要抓住問題的關鍵點。

  • 6 # 青悠論史

    相較於自己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熾在自己的父親朱棣面前並不受寵。因為自己柔弱好儒的性格,與父親更有幾分相似之處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頗有威望的朱高煦更得朱棣喜愛。朱高熾天生肥胖,連走路都需要有傭人攙扶,身體狀況十分糟糕,以至於朱棣曾撫摸著朱高煦的後背許願說:“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那麼為什麼最後朱棣選擇朱高熾而不是朱高煦即位呢?1,祖制難違

    與其他朝代新皇即位時的血雨腥風不同,有明一代一共16位皇帝,除了開國的朱元璋和透過政變上臺的明成祖朱棣外,只有明代宗朱祁鈺、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和崇禎皇帝朱由檢以藩王身份繼承大統,而其他10位皇帝都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而這與朱元璋定下的祖訓不無關係。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興分封,下詔曰:“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後來為了解決皇帝和藩王無子造成的繼位難題,朱元璋又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此兩點構成了明代皇位繼承製度的重要基礎

    朱棣作為一個雄才大略之主當然可以更改祖訓,但是因為他心裡清楚自己得位不正,為了標明自己繼位的正統性,他還是不敢改變父親朱元璋定下的規矩的。

    2.祖父的寵愛和群臣的反對

    雖然朱高熾在父親那裡並不受寵愛,但是因為他的儒雅和仁愛在祖父朱元璋那裡確是相當受寵的。此外,由於中國古代自古以來的封建長幼等級秩序的束縛,再加上朱高熾在太子期間並沒有什麼大的過失和文臣的關係較好,所以受到了以內閣為首的文臣集團的支援。

    3.自身卓越的表現和弟弟的“蠢助攻”

    雖然朱高熾身體狀況比較糟糕,但是這並不表明他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朱棣靖難北伐期間,由於身體原因朱高熾被認命守衛後方北平。在緊急關頭,他團結部下,以萬餘眾官兵成功的抵擋住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的圍攻,成功的守住了北平。北平的堅守使朱棣北伐沒有了後顧之憂,對靖難的成功有著深遠的意義。

    而他的弟弟朱高煦自從得到父皇朱棣所謂的“承諾”後變得越來越飄飄然,甚至以為皇位繼承人必然是他。於是暗地裡串通宦寺,陰謀奪嫡,後來因侍郎胡濙密疏朱棣,從此成祖才改變了換太子的意願。

    4.生了個好兒子

    我們都知道雍正的繼位有著乾隆的很大原因,但是朱高熾的繼位他的兒子朱瞻基幫助也很大。自己不像朱棣,但是自己的兒子風格像。此外朱瞻基十分聰穎可愛,朱棣十分喜歡他的這個小孫子,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朱棣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 7 # 喬江寶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一公元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推翻建文帝朱允炆政權於1402年7月17日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在位22年,享年64歲。

    朱高熾是朱棣長子,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8月16日),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七歲時被朱元璋冊封為“燕世子“。朱元璋很早就開始關注朱棣的幾個孩子,與朱棣不同的是,朱元璋喜歡性情沉穩,言行端莊,為人正派,博學儒雅的風格。而朱棣由於長年在外統兵征戰,殺伐氣過重,他偏向於喜歡具有弓努騎射本領的將帥之才的孩子。而且朱高熾不像朱棣那樣善於馬上功夫,好文厭武,導致體形過於肥胖,行動不變,而且腳有殘疾,需要宦官攙扶才能行走。

    朱高熾雖然武功不如朱高煦等其他皇子,但他處理政務的能力和謹慎的思維言行不但深受朱元璋的賞識,而且也使自己躲過了父親朱棣和朱高煦一次次佈下的陷井。一次,太祖朱元璋為了考驗諸皇子統兵的能力,下今他們帶領自己的部隊接受檢閱,等諸多皇子列隊完畢之時,朱高熾帶領的軍隊才姍姍來遲,眾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朱元璋問他為何遲到,朱高熾回答說:因為天氣寒冷,不忍士兵受凍,所以等他們吃過早飯才出來。朱元璋大加讚賞。

    還有一次,朱元璋為考察諸皇子的執政能力,分別讓他們批閱朝臣的上疏和奏章,其他幾位皇子無論大小問題一把抓,並無明確的指導方針,而朱高熾只揀選那些重要的軍政要務批閱,並不糾正小的錯誤和暇疵。朱元璋事後問他原因,他說:這些都是小問題不需要勞煩天子。朱元璋大為感嘆到:“小子異日不可量也。”

    朱棣雖然偏向於喜愛類像於自己的朱高煦,但在"廢長立幼”的大事上還是很有主見的,因為這是國之根本,輕易不能觸碰,歷史上有很多廢長立幼而導致朝政動盪的經典例子,朱棣身為一代明主,他知道其中的利害關親,面對同樣能力出眾,威望極高的朱高煦他也很是無奈,只能好言安慰:“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這是暗示,也是一種許諾,但更是一張畫餅。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發起“靖難之役"。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統領五十萬大軍北伐,由於朱棣非常瞭解李景隆的草包行頭,對他的軍事才能並不擔心,也為了給朱高熾一個鍛鍊機會,於是命他留守北平統領軍政。這雖然是個機會,但也是個陷,如果作為燕王一族的老巢北平稍有閃失,正好成為朱棣拿下太子位的理由,也不會給眾人留下反對的口實。當朱棣率精兵離開北平奔襲蒙古草原的時候,留給朱高熾的只有一萬多名老弱殘兵,李景隆聞訊大喜,趁機包圍北平。李景隆以為缺少朱棣的坐鎮指揮,北平城不堪一擊,沒想到一頭撞在堅硬的冰牆上。朱高熾知道自已的短處,馬上功夫他不如父親朱棣和幾個兄弟,在則城裡也沒有可用的精兵強將,唯一的辦法只有憑城堅守不出,一面消耗李景隆計程車氣,一面等待朱棣回援。正值隆冬季節,朱高熾命人不停地往城牆上澆水,使之結成厚冰,既可防備大型攻城器具的破壞,也可抵擋攻城士兵的攀爬。

    李景隆一直未能攻破北京城,直到同年十一月份,朱棣回師北平,在鄭村壩與朱高熾內外夾擊大敗李景隆的南軍。此戰最終奠定了朱高熾在朱棣心目中皇位繼承人的地位,在取得政權後,當朱棣帶兵北上掃除元朝殘餘勢力時,都由朱高熾留守南京監國,並由最初的左右搖擺的態度,到時時觀察培養朱高熾的能力,這是一個大的轉變。當然,風險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朱高熾的有謹慎、明辨的思維。最危險的一次是李景隆進攻北京時,建文帝親筆寫了一封信給朱高熾,其目的就是分化瓦解朱棣集團的內部,引起自亂。這個舉動被朱高煦等人提前報告了朱棣,危險時刻,朱高熾果斷地將信原封不動地送給了朱棣,請他定奪。正是由於朱高熾堅韌果敢、聰明睿智的性格使自己躲過了一次次的危機,最終贏得皇帝寶座。

  • 8 # 文史磚家

    明成祖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本來沒有資格繼承帝位,而只是負責鎮守邊塞、抵禦蒙古、擴土開疆的藩王(燕王)。然而朱棣野心勃勃,並不滿足於藩王的身份,而是一門心思想取代皇侄建文帝,做君臨天下、萬國來朝的皇帝。正因如此,等到朱元璋死後沒多久,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史稱“靖難之役”(1399-1402年)。

    “靖難之役”持續3年時間,起初建文帝佔盡優勢,數次有將叔父消滅的機會,然而朱棣就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總能在關鍵時刻擺脫危機、儲存實力。等到朱棣吞併寧王朱權的精悍部隊後,便開始在戰場上扭轉劣勢,一路上連戰連捷,最終竟能渡過長江、攻陷南京。京師淪陷後,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則篡位稱帝,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

    朱棣稱帝后,憑藉著恢弘的氣度、遠大的志向和超強的軍事天賦,在漠北、東南亞和西北等地進行遠距離投送、大兵團作戰,不僅親率大軍數次北伐蒙古,還派軍征服安南,真正具備“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的能力。明成祖在位期間,周邊的小國紛紛稱臣納貢,其中有不遠萬里來表示歸順者,由此可見明朝國力之盛。

    然而“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在大力開疆拓土的同時,朱棣不得不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將來該由誰繼承?換句話說,該選擇誰來做太子?其實,這本不應是個問題的問題,因為就身份、才能、品行而論,嫡長子朱高熾最有資格擔任太子。更何況,早在朱棣擔任燕王的時候,朱高熾已經被立為世子,除他之外,沒有人更有資格做太子。

    然而朱棣卻並不鐘意朱高熾,除了他性格過於仁厚,缺少殺伐決斷的勇氣外,更要命的一點還在於他是個殘疾。據史書記載,朱高熾不僅體型肥胖,而且腿上患有疾病,走路時總是跌跌撞撞,平時需要由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走路,如此形象實在不堪做人君。從朱棣內心深處來看,他比較傾向於大多數武將的意見,很想冊立嫡次子朱高煦為太子。

    原因無他,朱高煦不僅相貌頗肖其父,而且勇武絕倫,在“靖難之役”中曾屢建殊功,並多次救助朱棣於危難之際,由是頗受其父器重。不僅如此,朱棣曾意味深長地跟朱高煦講過:“努力,世子身體不好。”而這,也被很多人視為朱棣屬意由朱高煦接班的訊號(“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見《明通鑑·卷十三》)。

    若按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宗法原則,朱高熾理應被立為太子;但按照“獎功賞能”的原則,朱高煦完全有資格做儲君。然而太子之位只能由一個人擔任,該選擇誰來承擔此任,讓朱棣大傷腦筋。正因如此,等到淇國公丘福提出冊立朱高煦為儲的意見時,朱棣便將內閣首輔解縉召來,向他徵詢立儲的意見。

    作為文官集團的首領,解縉當然屬於支援朱高熾的一派,所以見到皇帝后便大誇特誇世子的仁厚慈孝,聲稱若由他擔任太子,將來必會成為造福帝國、萬民擁戴的仁君聖主。解縉說了半天,發覺朱棣無動於衷,所以略加沉思後,便巧妙地抓住皇帝溺愛孫兒朱瞻基(朱高熾的嫡長子)的心理,意有所指地說了三個字:“好聖孫!”隨即便閉口不言。

    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朱棣聽後卻是如夢方醒,並微笑著連連點頭。原來,朱棣想到長子雖然形象不佳,但孫兒卻是聰明可愛、文武雙全,而且英氣果敢頗肖自己,若能得到機會加以鍛鍊,將來必然會成為一代雄主,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也算是託付得人。正因如此,朱棣決定選擇朱高熾做太子,而放棄此前看好的朱高煦。

    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事實證明,朱棣的選擇沒有錯,無論是朱高熾(明仁宗)還是朱瞻基(明宣宗),在位時都是勵精圖治、仁慈寬厚的有為之君,並共同締造了可與“文景之治”相媲美的“仁宣盛世”,在歷史上的評價非常高。由此來看,正因為解縉在關鍵時刻說的三個字,幫助朱棣為明朝擇立了兩位好皇帝,功勞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 9 # 愛歷史張老師

    1402年,朱棣靖難成功,當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

    明朝的皇帝都為立儲很傷腦筋,明成祖朱棣在選擇哪個兒子當太子的時候,也是費了不少周折。

    最有希望當太子的是徐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尤其是第二個兒子朱高煦和第三個兒子朱高燧。

    朱高煦和朱高燧為了當太子,用盡心機、煞費苦心。

    但是,明成祖朱棣最後選擇了朱高熾繼承皇位,其中原因是錯綜複雜的。

    先來看看明成祖朱棣的三個兒子。

    大兒子朱高熾

    朱高熾天生性格沉穩,講究禮儀、寬宏大度、愛好讀書。

    但是,朱高熾身體肥胖得變了形,腿部也有比較嚴重的殘疾,正常走路都需要兩位身體強壯的內侍攙扶著。即使有兩人攙扶,走路時,還是經常搖搖晃晃、甚至跌跤。

    二兒子朱高煦

    朱高煦比哥哥朱高熾小兩歲。

    朱高煦長相威猛帥氣,性格很像父親朱棣。

    朱棣起兵靖難後,朱高煦一直跟隨父親,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

    朱高煦作戰勇敢,立下很多軍功。

    有幾次,朱棣身處危難,都是二兒子朱高煦捨身救護,才得以保住性命。朱棣曾經對朱高煦說:你大哥身體不好,以後皇位由你繼承。

    因為聽見過父親的承諾,所以,朱高煦心中總是想念太子的寶座。

    明成祖即位後,冊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屬地位於雲南,朱高煦就是不去就任,賴在南京、留在朱棣身邊,一心等待機會。

    朱高煦經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

    朱高煦請求增加護衛的人數,又依仗自己勇猛善武,經常跟隨在父親身邊,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

    朱高煦在父親面前告狀,致使大學士解縉含冤致死,原因是解縉主張冊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多次在父親面前,據理力爭,企圖奪取太子之位,但是都沒有成功。

    1417年,永樂15年,明成祖強行命令朱高煦到山東樂安州就任藩王。

    在十分不情願的情況下,朱高煦到了樂安州,心中還在盤算著如何奪取太子寶座,以致後來起兵造反,要強奪侄兒的皇位。

    三兒子朱高燧

    朱高燧,比朱高熾小5歲。

    朱高燧在外任職,每年回到京城拜望父親,臨走的時候,大哥朱高熾都會拖著沉重的軀體,將三弟朱高燧送到很遠的地方,然後,才與三弟告別,再拖著沉重的軀體回京。

    儘管大哥朱高熾對朱高燧很愛護、很真誠,可是,朱高燧還是希望奪取太子之位。

    朱高燧依仗父母的寵愛,做了很多違法的事情。

    為了奪取太子之位,朱高燧與二哥朱高煦密謀,經常在父親面前,告大哥的狀、說大哥下屬的壞話。

    朱高燧甚至圖謀毒死父親。

    1423年五月,父親朱棣身體不舒服,朱高燧命令護衛孟賢與太監、內侍勾結,打算在父親的藥中下毒。

    朱高燧命人擬定一份詔書,內容是廢黜太子朱高熾,冊立趙王朱高燧為太子。

    一旦毒死明成祖朱棣,太監就會把詔書公佈於世。

    可是,參與謀反的人中間有一個太監叫王瑜,膽子很小,生怕謀反失敗,連累自己,就密告了皇上。

    皇上非常憤怒,命令禁軍立即將孟賢逮捕拘押,從孟賢手中查獲了擬好的偽詔。

    明成祖將孟賢等參與密謀的人,全部處死。

    朱棣把朱高燧叫到面前,聲色俱厲地問道:是你做的事嗎?

    朱高燧十分恐懼,話都不敢說了。

    旁邊的太子朱高熾替朱高燧解圍,他說:一定是手下人乾的,高燧肯定不知道這件事。

    朱高燧才免受處罰。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選擇朱高熾為太子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原因:受到父親朱元璋的影響

    小時候,朱高熾很熱愛讀書,言談舉止無不流露出儒雅與仁愛。

    朱元璋每次看見這個孫子,都是非常高興。

    1395年,即洪武28年,朱元璋跟兒子朱高熾說,將朱高熾立為世子。

    朱元璋很關注孫子朱高熾,也很注重考察他的能力。

    一天凌晨,朱元璋派遣朱高熾去檢閱軍隊。

    很快,朱高熾回來稟報朱元璋:檢閱軍隊要等到吃過早飯,不然,士兵太冷,容易受到傷害。

    朱元璋覺得朱高熾十分仁慈。

    桌案上擺著十幾份大臣奏章,朱元璋讓朱高熾審閱。朱高熾看看奏章,將他們分成文的、武的兩個類別,並且分別寫出了摘要。

    朱元璋為孫子朱高熾嚴謹的思維和作風感到高興。

    因此,朱元璋多次對兒子朱棣要求,要好好培養朱高熾。

    在確立太子這件事上,朱棣多多少少還是受到朱元璋影響的。

    第二個原因:徐皇后與老臣們的幫助

    在徐皇后和老臣們的心中,傳統禮法中的長幼次序是十分清楚的,典章規矩不能隨意破壞。

    徐皇后以及老臣們都盡力維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

    當朱高煦增加自己的護衛力量、並且不去就藩樂安的時候,徐皇后與老臣楊士奇等人經過多番努力,終於說服朱棣,朱棣削弱了朱高煦的護衛力量,並且強行命令他去就藩。

    徐皇后與老臣們的作用,對於朱高熾保住太子之位,肯定是功不可沒的。

    第三個原因:朱高熾兒子朱瞻基一錘定音

    朱棣當上皇帝后,一心希望自己朱家江山穩固萬年。兒子繼承皇位只是自己身後一代,二代能不能統治天下,還是需要看看孫子這一代。

    朱棣很看好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瞻基的出世就與一個神話傳說密切相關。

    1398年二月初八深夜,朱棣做了一個夢:在夢中,父親朱元璋授予朱棣一個巨圭。朱棣仔細看看,上面寫有八個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醒了之後,朱棣覺得這個夢是吉兆,便問徐王后:今天有沒有哪個兒媳生孩子了?

    恰巧,長子朱高熾派人來報:長頭孫子出世了。

    朱高熾非常高興,認為夢中情景正好應了這個孫子。

    孫子滿月的時候,朱棣仔細端詳了孫子的容貌,覺得孫子與夢中所見一模一樣。

    於是,朱棣給孫子起了名字:朱瞻基。

    朱棣對朱瞻基特別寵愛。

    當上皇帝后,明成祖安排姚廣孝給朱瞻基當老師。姚廣孝是靖難之役的第一個大功臣。

    朱瞻基沒有辜負祖父朱棣的期望。他天資聰穎、專心學習、用功讀書,很快便滿腹詩書、學貫古今。

    1405年,明成祖朱棣召解縉入宮,與他商討冊立太子的大事。

    明成祖有意向冊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

    但是,解縉沉默良久,然後說:“微臣直言,冊立嫡長子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嫡長子孝順仁慈,天下民心所向,如果拋棄長子冊立次子,一定會引起爭端。”

    解縉繼續說:“一旦開了先例,恐怕很難有安寧的日子了。歷朝歷代這樣的事情,可以作為前車之鑑啊!”

    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聽了解縉的話,朱棣有點不樂意,他對冊立太子還是猶豫不定。

    看出了朱棣的心思,解縉對朱棣說:“好聖孫!”

    三個字,一下子說到朱棣的心坎上了。一想到朱瞻基,朱棣頓時眉開眼笑,當場決定冊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棣讓解縉立即撰寫立儲詔書、告示天下:冊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家的太子選好了,可是害慘瞭解縉。

    從此以後,朱高煦對解縉耿耿於懷,總是找機會陷害解縉。解縉最後終於蒙冤慘死。

    解縉參與朱家家務,盡心盡力、忠心耿耿,到最後慘死雪中,還是沒有學到歷史上良相的智慧。

    明成祖朱棣為了自己朱家江山代代相傳,根據“好聖孫”出類拔萃,從而冊立朱高熾為太子,還是很有道理的。

    遴選接班人,當然要面向未來、面向大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五代時期後梁名將王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