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清案獄解讀
-
2 # 周秦漢唐
現在通常說“性格決定命運”,當然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龐涓最終身死馬陵,說到頭來還是因為其狂妄自大,嫉賢妒能所致!孫臏除了沉重消滅魏軍主力,也達到了報仇的目的!
孫臏與龐涓同為鬼谷子高徒,兩人也曾為同窗好友,本可以同為魏國效力,只可惜龐涓心胸狹窄,自認為所學不及孫臏,害怕孫臏將來超過自己受魏王重用,也因為孫臏是齊華人,龐涓想借助魏王消除自己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這一時期的魏國國力也可以說是魏國頂峰時期,佔秦國河西之地,壓得秦國抬不起頭,三晉兄弟南韓,趙國及燕國也時常受到魏國欺凌!但是魏國朝堂政見並不和諧,龐涓雖為魏國大將軍,但魏國的權利中樞在魏王的弟弟丞相公子卬,將相不和!畢竟是外人,導致魏王也不是完全信任龐涓!而龐涓又極想多多建功立業,證明自己!在和齊國確切的說是和孫臏幾次交鋒後都以失敗而終,龐涓也有些不冷靜了,沒有完全分析清楚列國形勢,而走向最終滅亡!可以說還是缺乏大局觀和政治頭腦!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狂妄自大,四處樹敵,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能否認龐涓的才能和功勳,但要想成為一個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有時還是需要冷靜一點沉住氣!
-
3 # 認真的猴小俠
兩人不同命運和背後的國運,在《大秦帝國(全新插圖珍藏版)》中有明確闡釋。
龐涓、孫臏本都是鬼谷子門下弟子。龐涓是弟,孫臏為兄。當時龐涓聽聞魏王以優厚條件招賢納士,便下山投奔魏國,並依靠自己的才幹贏得魏王器重。之後孫臏被墨翟舉薦,也投奔魏王。龐涓知道孫臏才幹高過自己,怕有朝一日被取代,於是設計陷害孫臏。因為孫臏是齊華人,便在魏王和孫臏之間挑撥離間,讓魏王誤以為孫暗通齊國,下令對他施行刖刑,砍掉膝蓋。之後殘廢的孫臏被齊國請去,最終在圍魏救韓中,殺掉了龐涓。
其實龐涓排擠優才的把戲不是第一次施展了。早在衛鞅入秦前,在魏國謀職期間,龐涓就因為老丞相臨終託付魏王重用衛鞅,稱他是“扭轉乾坤之大才”而心生妒意,三番五次喬裝試探,想讓衛鞅為己所用,卻又必須將之打壓在自己安全的勢力範圍內,永無出頭可能。見識過人的衛鞅就發現龐涓缺乏“成大事的器局和大德大謀”“龐涓可以為將為帥,但不可為相總國。”
龐涓的嫉賢妒能是魏國的縮影。戰國時期,魏國曾開文明風氣之先,有識之士紛紛以去魏國求學遊歷為榮耀。安邑、大梁兩座都城,曾先後成為天下人才最為集中的風華聖地,鮮有名士大家不遊學魏國而能開闊眼界者。為此,魏國若想搜求人才,可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魏國在戰國時期流失了大量的人才,以下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與魏國失之交臂:
● 孫臏,在魏國被龐涓陷害,後投靠齊國攻擊魏國。
● 商鞅,在魏國不受重用,後投靠秦國主導變法。
● 張儀,縱橫家,魏國大梁人,後也投提靠秦國破壞合縱。
● 範睢,魏華人,在魏國結仇投靠了秦國。提出遠交近攻,先滅魏國。
● 吳起,魏華人,後投靠楚國,並主持變法。
● 尉繚,魏國大梁人,入秦為國尉,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
以魏惠王為代表的幾代魏國國君,對待人才的態度可用四個字概括:外寬內忌。
一、大做尊賢敬賢文章,敬賢之名傳遍天下;
二、對身負盛名但其政治主張顯然不合潮流的大師級人物,尤其敬重有加周旋有道;
三、對已經成為他國棟樑的名臣能才分外敬重,只要可能,便聘為本國的兼職丞相(事實上是輔助邦交的外相,不涉內政);
四、對尚未成名的潛在人才一律視而不見,從來不會在布衣士子中搜求人才;
五、對無法擠走的本國王族湧現的大才,分外戒懼,寧肯束之高閣。
自魏惠王開始直到魏假亡國,魏國對待人才的所有表現,都不出這五種做派。到了最後一個王族大才信陵君酒色自毀而死,魏華人才已經蕭疏之極,實際上已經宣告了魏國的滅亡。
反觀齊國,斥大量財力物力修建“稷下學宮”,相容幷包,廣納英才,孟子、荀子等均在此活動過,《管子》《晏子春秋》等著作均於此時編寫。稷下學宮開創了百家爭鳴的一代新風,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學術文化大繁榮的黃金時代的到來。
孫皓暉在《大秦帝國(全新插圖珍藏版)》的序言中指出,戰國時期是“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由此引發的人才競爭赤裸裸白熱化。無能的庸才被拋棄,昏聵的國君被殺戮,名士英才成為天下爭奪的瑰寶,明君英主成為最受擁戴的英雄。”人才是當時大國競爭的核心,魏國失才,齊國納才,誰贏誰輸,不需多言。
-
4 #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龐涓和孫臏同時學習兵法,學成後龐涓在魏國當將軍,而當時龐涓自以為比不上孫臏所以私下派人把他接到魏國。龐涓嫉妒孫臏,擔心威脅到他的地位,因此設立陷害,讓他致殘,偷偷把他藏起來。後來被齊國偷偷接走保護起來。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惠王十八年,魏國攻伐趙國,趙國求救於齊,齊國派田忌、孫臏救援趙國,結果在桂陵打敗魏國。魏惠王三十年,魏國再次攻伐南韓、趙國,齊國再次救援,這時候魏軍將領是太子申和龐涓。最後齊國再次在馬陵打敗魏國,而俘虜太子申,殺死龐涓戰死。
我們可以看到龐涓身死馬陵,而孫臏死裡逃生,在齊國建立戰功,還為後世留下了《孫臏兵法》。兩者命運大相徑庭。我們心裡有個問號,為什麼?
我們大家都會首先想到的是性格使然。 我們第一個印象就是龐涓嫉賢妒能,又喜歡輕視對手。你看他身為魏國將軍,不是舉薦自己的師兄弟給魏王,而是私下偷偷請來。《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樣記載: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刎,曰:“遂成豎子之名”。我們可以看到,龐涓臨死前,還在罵他的那位師兄弟為“豎子”。“豎子”在古代很多文章中出現,它的意思小孩子或者小人,充滿鄙視的意味。
孫臏這個人,我們不知道怎樣。根據正史描述來推測,他是一個充滿智慧而又低調的人才,能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習的兵法知識,軍事才能顯著。我們還可以看出,孫臏為人善良,不屑於官場鬥爭,至少他無害人之心。他重視同門情意,行事光明磊落。對於一起讀書的龐涓,他沒有懷疑,信任自己的師兄弟。
龐涓和孫臏之爭,這是當時各諸侯國朝堂官僚鬥爭的必然。不知道何時起,我們把一句話奉為經典,那就是“一山不能容二虎”。我們知道孫臏和龐涓同時修習兵家,學習領兵打仗、運籌帷幄的本領。所以兩個人對各自的才學應該一清二楚。所以如果同侍一個廟堂的話,就不可能都安然無恙。
這種事情我們見的太多,同樣的一幕幕不停地在歷史上發生。就說魏文侯時期吳起,他為魏國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為魏國拓展了國土面積,功勞無可比擬。可以是吳起的下場,是黯然離開。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子魏武侯繼位,魏國公叔爭權奪利,結果陷害吳起。這就是魏國朝堂。齊威王和齊宣王時期,雖然田忌和孫臏一起兩次打敗魏國,因為公孫閱和騶忌的讒言,陷害田忌和孫臏。只是孫臏還在沒有權力的時候遭到身為魏國將軍的同門師兄弟龐涓的陷害。
龐涓的失敗註定。經歷了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君主的努力,魏國國力已經達到頂峰。所謂盛極必衰。那時候在位的魏惠王就是“外寬內忌”。面對他祖、父兩代努力造就的強大魏國,已經自信心爆棚,對於人才已經失去了信心,以為自己是天下霸主,戰無不勝。而且我們通攬史書,龐涓很少出現,他為將帶兵的征戰記錄很少。可以推測,龐涓在魏國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用。
孫臏雖然不幸,但他又是幸運。戰國初期的齊國,經歷田氏代齊後,諸侯國先後攻伐齊國,齊國戰事從沒停歇,國家沒辦法發展。經歷了齊威王的努力,國力才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候正需要人才為國效力,幫助國家強大,而孫臏很幸運能夠得到齊國的重用,能夠施展自己才華,齊國也因此成為了當時天下強國。
不過我們唯一欣慰的是,龐涓還有做人的最後一絲底線。對待孫臏,只是將他致殘,而沒有謀害他的性命或者趕盡殺絕。雖然這一點讓人很費解,但也能說明一點優柔寡斷。
龐涓只是害怕孫臏威脅他的地位。他以為孫臏殘廢後,他就不會被魏國君王重用給與將軍的位置,這樣無法再帶兵打仗。後來孫臏在齊國的時候,齊威王看他懂兵法,拜他為師,還想讓他帶兵。這是孫臏知道自己不能和別人搶軍權,毅然決然退居幕後,甘當軍師為齊國大將田忌出謀劃策,雙方配合良好,取得了對魏國戰爭的勝利。
-
5 # 水墨鄂州
魏國的惠王覺得秦孝公找到了一個人才,所以才讓他的國力變得更加的強大。他自己也是很心動,於是在全國範圍內積極的去尋找。最後有個叫做龐涓的人來面試,講了很多行軍治國的道理。
惠王覺得他這個人還是很厲害的,於是就把他留下來為自己做事。他確實在軍事方面特別的有才能,他每天去操練軍隊,然後向周圍的幾個國家發動了攻擊,都取得了勝利,後來甚至還把強大的齊國打敗了。
所以這時候惠王非常的尊敬並且信任他,他的勢力也就越來越大。雖然他認為自己確實是個能人,但是他知道自己還有個朋友孫臏在軍事方面也是很厲害的。在他心裡其實一直都在暗暗的和孫較著勁。
惠王也是知道孫的名聲的,有一次龐涓和惠王說到孫。所以龐就讓人將他請來和自己一起共事。看似是好心,但是其實心裡面打著別的主意。後來他誣陷孫臏私通齊國,惠王非常生氣,最後要處罰孫臏。
而且懲罰非常的嚴重,惠王在他的臉上刺了字,而且還挖了他的兩塊膝蓋骨,當時齊國有一個人正好到這裡來所以就把他救走了,後來他被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很重視他,很多的事情都讓他來參與。
在有些戰爭中,威王其實是想要封他為將軍的。不過他認為自己是個殘疾人,所以不可以當將領。但是他和齊國大將田忌聯手,為齊國贏得了很多場戰爭,最後他和龐涓兩人終於因為魏國發動對南韓的戰爭而成為敵手。
在這場戰爭中,孫臏充分的體現了自己才智。他設計讓龐涓認為他們駐紮的軍隊越來越少,因為每一天他們做飯的灶臺都在慢慢的減少。龐涓信以為真,真的認為他們之間有很多人都因為害怕逃跑了。
所以就帶了很少的人去堵截他們,但是最後發現自己上了當。即便是這樣,他也無計可施,當看到龐涓過來的時候,那些埋伏在暗處的弓箭手們都開始行動,龐覺得很無奈,然後就自殺了。齊軍也打敗了魏軍,孫臏的名氣就更大了。
-
6 # 華豎
人常說,小功小業靠術,大功大業則要靠道,龐涓和孫臏同為鬼谷子的門下,但結局完全不同就是因為兩個道行不同。
鬼谷子,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 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傳說鬼谷子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對數學,兵學、言學、出世等具有很深的造詣,這其中兵學教出了龐涓和孫臏,而言學則教出了蘇秦與張儀,其它如商殃、李斯等都有著不凡的成就。
可以這麼說,鬼谷子的學生左右了春秋戰國的程序,也可以說是左右了歷史的程序。
而龐涓與孫臏作為同門師兄弟,在魏國招賢納賢的過程中,龐涓到魏國向魏惠王進行自薦,說如果任他為將,則可平定六國統一天下,魏惠王聽到他的言論就任用了他。在龐涓為將後,展現了自己超凡的才能,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強國齊國軍隊,讓魏國成為一時的強國。
龐涓與孫臏為同窗,二人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龐涓知道普天之下,超過自己才能只有孫臏了。他就想辦法將孫臏請到魏國,許諾推薦孫臏共同建立一番大事業。不知是計的孫臏就到了魏國,之後在龐涓的羅織下,孫臏被處於臏刑和黥刑,想法置其於死地。而孫臏則裝瘋賣傻,以此讓龐涓放心。
好在,孫臏找到了一個機會,向齊國使臣說明了自己的境況,齊使將他偷偷帶回了齊國。而孫臏到了齊國以後,得到了田忌的賞識,並透過賽馬一事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能。後來,齊王拜它為主將,用圍魏救趙的策略解了趙國之圍,而且以逸待勞大敗魏軍。後來又在馬陵之戰中,被孫臏一步步逼入了絕境,最後自殺身亡。
同為鬼谷子的弟子,同樣才華橫溢,軍事才能出重,但兩個人因為有著不同的為人之道,而走向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龐涓之死應該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結果,他妒賢嫉能,背信棄義,為了維護自己的私利而將同門師兄弟進行殘害,這種有能無德的人,越是任用,害處越大,危害越大。而孫臏則不同,其計謀出眾,但也深得為人之道,誠實守信,德行出眾,所以能夠行之久遠,成就出眾。
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才能,做人的根本必須堅持,失掉了道德的束縛與做人的底線,往往就會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決定成功的根本,不是術,而是更深層次的道,有了濃厚的道行,成功就一定是必然。
-
7 # 精彩阿奇吖
龐涓,魏國名將,治軍嚴謹,用兵如神,手下軍隊使命必達,命令傳遞沒有阻塞,帶領他們大潰趙兵,打敗秦軍。後期更是率領軍隊擊退了秦、趙、齊三國的聯合兵,致使三國與魏國簽訂結盟條約,讓魏國成為唯一一個戰國時期同時打敗秦、趙、齊的國家。因此,單看軍事才能,龐涓完全可以媲美孫臏。但是,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龐涓最後被孫臏逼死,末了留下了一句:“遂使豎子成名”。
其實,龐涓輸給孫臏,輸的不是本領,而是性格,龐涓輸給的是自己。
孫臏與龐涓二人是同窗,共同拜於鬼谷子門下之時感情很深厚,學習數年後,龐涓認為自己已有所成,於是拜別師門,下山求仕,孫臏則依然留在師門,繼續學習。
龐涓到了自己的祖國魏國,覲見魏惠王后把自己幾年的所學講出,提出了很多軍事戰略方面的好建議,魏惠王深深被其折服,遂拜他為上將軍,讓他執掌魏國兵權。
做了上將軍後,龐涓的文韜武略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自己亦認為自己取得了蓋世奇功,變得不可一世,捨我其誰。
於此期間,孫臏繼續在鬼谷子身邊學習,之後,墨翟遊歷至魏國,向魏惠王推薦了他。魏惠王在瞭解了龐涓和孫臏是同門之後,命龐涓寫信請孫臏出山,孫臏接納了請求,來到了魏國,故事由此開始。
孫臏來到魏國後,龐涓深知倘若任孫臏施展其才華,成就必在己之上,於是暗地裡開始了對他的陷害。終於有一日,龐涓找到了一個機會,捏造了孫臏私通齊國的罪名,將他處以了臏刑和黥刑,想讓他終生成為一個廢人而無法施展才華。
孫臏在成為一個“廢人”之後,忍辱負重,隱忍不發。終於有一日,他聽說齊國的使者來到了魏國,於是就偷偷的與他見面,期間談論了許多,使者深感孫臏的才華,冒著風險把他藏到車裡運送到了齊國。到了齊國後,孫臏得到了田忌的賞識,把他推薦到了齊威王那裡。“人才到哪裡都會發光”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錯,齊威王在與孫臏的對話中深感孫臏的謀略智慧的高深,於是便拜他為師。孫臏也終於開始了他的施展才華之路,帶領齊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大的成就。
-
8 # 小小鳥vlog
戰國七雄的年代,是一個沒有常理的時代,很多傳統道德觀都被摒棄,不要說國家兼併,君臣相仇,就連同門師兄弟之間也常常發生激勵衝突,這就是孫臏與龐涓之間的故事。
孫龐二人的恩怨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但其中的細節很多人可沒有深入想過,那就是龐涓為什麼要加害於孫臏的原因。
1、龐涓加害孫臏的原因 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孫臏有才華,超過了龐涓,讓龐涓心生嫉妒,所以要除之而後快。這樣說是對的,但只是對了一半,另一半沒有說出來。那就是,龐涓的嫉妒心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樣發展成為一定要除掉孫臏的地步?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隱藏於他們的性格之中。 孫龐二人一起學藝於鬼谷子。但是龐涓下山早,當他已經是魏國的上將軍時,孫臏還在山裡鑽研學問。等到孫臏下山時,時間已隔了三年。這三年中,不知道鬼谷子給孫臏教了什麼,這是龐涓一直想弄明白的。他覺得老師有所偏心,把好的東西保留下來,專門給孫臏開小灶。 所以當孫臏受邀來到魏國時,龐涓特別希望他把後來新學的東西告訴自己。
2、龐涓個性:多疑而忠君 這件事反映了龐涓多疑的個性。當然也反映了他非常深刻的“學院情結”,都畢業三年了,還想著“母校”給自己的幫助。這樣的人,可以說並沒有真正融入社會,眼光還侷限於過去。 後來,龐涓找了個藉口,給孫臏上了刑罰,讓他成了殘廢。這件事,其實有一箭雙鵰的效果,一是給龐涓自己除去一個競爭對手;二是為魏國消除了隱患。前者反映了龐涓的小心眼,後者則是一種戰略性考量。 在當時,魏國雖然實力很強大,很魏國國君對於引入人才,並不熱衷了。在魏文侯、武侯以來,到當時的魏惠王,人才引進呈現下降的趨勢。國內的公族的勢力變得很強大,很多官職重新被宗室子弟佔據。這樣的背景下,魏國對於孫臏也不太重視。而孫臏不受重用,必然會跑到別的國家,這樣一來,會對魏國造成很大的威脅。這些都是龐涓考慮到的。 應該說龐涓給孫臏上刑,更是一種殘忍的計謀,是為魏國的利益服務的。 這一點反映出龐涓的忠君思想比較重。 龐涓的忠君在他後來的失敗中也表現出來了。當齊國用了一招圍魏救趙時,龐涓率領大軍回國救援時,他相信確信在歸路上有齊國軍隊的伏兵。然而他不敢怠慢,仍舊急急地趕路。這是因為,魏王的催促令讓他容不得喘息。假如他對魏王的忠誠不是到了愚忠的地位,肯定不會置大軍安危不顧而急行軍的。 龐涓的忠君還體現在他再一次戰敗於齊軍時揮劍自盡的行為。古往今來,很多有節氣的將軍都堅持做斷頭將軍,而不做投降將軍。因為一旦投降,他們對君王的忠誠就會被玷汙,這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對君王的忠誠常常表現了寧折不彎的行為,龐涓為此忘記了勝敗無常的兵法常識。
3、孫臏個性:陰柔 龐涓的這種忠直,跟孫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孫臏的表現非常的“詭”,他在魏國受刑後,能夠躺在馬糞堆裡裝瘋;到了齊國後,又堅決辭去做將軍的邀請,以身體殘廢為由,只做了一個“軍師”;在齊國,孫臏一直輔助田忌,但田忌後來在權力鬥爭中失利,逃亡國外;此時孫臏也能保全自己,擺脫干係。 甚至在一次大戰中,孫臏率齊軍擒獲了龐涓,他本可以報仇雪恨,卻沒有這麼做,而是把龐涓給放了回去。 可見孫臏的處世手段比較柔和,能屈能退。他對君臣關係也看得比較清,不會當權力鬥爭的急先鋒,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對個人恩怨也看得比較開,對他人沒有記恨心理
-
9 # 迷途加菲
一個人的命運不僅和自己的才華有關,更與人的性格關係密切。
龐涓和孫臏同為鬼谷子門生,相較之下,龐涓在資質方面稍遜孫臏,這倒也無妨。但龐涓為人猜忌心重,又愛嫉妒;而孫臏為人則細膩而冷靜。這些性格區別註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走向。
龐涓學成之後在魏國得到重用,這是一件好事。龐涓只要一心一意繼續努力,事業一定會有不錯的發展,但他忌憚孫臏比自己更有才能,竟然不顧同門之誼設計加害孫臏 ,讓其變成了殘廢人。利令智昏,龐涓的兇殘人性暴露無遺。這個性格的弱點註定他命運最終的結局是個悲劇。
孫臏在慘遭酷刑之後,選擇忍辱蟄伏,伺機而動,最終找到機會離開魏國,施展才能,最終不但滅了魏國也殺死龐涓,為自己報了仇,隱忍剋制、後發制人的性格成就了孫臏。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一點都不誇張。龐涓和孫臏之間的性格特點決定了自己命運的走向,同時也決定了魏國的命運。試想,如果龐涓和孫臏這一對師兄弟同心協力輔佐魏國,也許,魏國的歷史就會被改寫。
以上是個人觀點。
-
10 # 趣向雜談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龐涓(—前341年),戰國初期魏國名將。相傳與孫臏同拜於隱士鬼谷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於己,因而設計把他的膝蓋骨颳去。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南韓,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
其二人皆是鬼谷子的學生!
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說春秋戰國衛國朝歌(河南淇縣)人;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 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採藥修道,於嵩山東南學仙。“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老學:蘇張(蘇秦和張儀) 、 鬼谷一派;申、 韓一派; 楊朱一派;莊、 列一派;尹文一派。 他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佔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祛病延年,服食導引,平地飛昇。 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鬼谷子的師尊就是譽為世界辯證法創始人、世界哲學之父、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老子。
龐涓死的時候,那句“使豎子成名”很好的詮釋了孫臏與龐涓的國際地位。孫臏一輩子沒幹什麼事,以軍師身份提提建議打贏了兩場仗,最終使得名垂千古的成了他。這裡提供我曾經部落格寫的一篇文章給題主參考。
“圍魏救趙”是龐涓發明的
公元前354年,趙國率先發兵向南進攻垂涎已久的魏國附庸衛國,魏惠王大怒,即命龐涓領兵八萬救援衛國,,龐涓帶著八萬魏宋衛三國維和部隊出發了,目標 趙都邯鄲!趙國的軍隊正在衛國嚴陣以待,卻發現龐涓的軍隊直接攻打邯鄲去了,不由大驚,趕緊回師去救,卻不想中途中了龐涓的埋伏全軍覆沒。龐涓趁勝掃清邯鄲周圍軍事據點,兵臨邯鄲城下,將其圍了個水洩不通,日夜攻城不止。史稱“邯鄲之難”。
邯鄲一戰,龐涓以八萬師攻破強趙之都,從此名震天下! 即使 吳起白起,也沒有做到!
而《孫子吳起列傳》是這樣描述的: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我們可以看一下:戰爭的意圖:解邯鄲之圍。那麼邯鄲之圍解了嗎?“魏果去邯鄲。”魏國的軍隊果然離開了邯鄲。但是並沒有說“魏果去邯鄲之圍”!
我們再看看《資治通鑑》怎麼說:
十六年,齊威王使田忌救趙……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而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於桂陵。魏師大敗……十八年。秦衛鞅圍魏固陽,降之。魏人歸趙邯鄲。與趙盟漳水上。——《卷二 周紀二》
原來魏國軍隊是拿下了邯鄲之後才離開邯鄲。由此可見,孫臏圍魏救趙這一計根本沒有成功。
《資治通鑑》說出了全部事實,而《史記》卻為了人物形象只說了部分事實(這是史記常犯的錯誤,比如項羽本紀的部分內容)。
以大梁城堅固的城牆、發達的水網,以及完整的水陸防禦體系,當時軍事能力並不強大的齊國根本不可能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威脅,那麼圍魏救趙從何談起!
魏國地處河南平原,基本無險可守,所以才會更加重視城牆的修築,特別是國都大梁的城防,在當時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
事實上,作為戰國時代城防最堅固的超級都會,大梁城就從未被人力攻破過,後來秦國名將魏冉、白起也都曾兵臨城下,但也都只能望城興嘆,悻悻退兵。整個戰國時代,大梁城只有一次被攻破,那就是戰國末期秦將王賁引水灌城,水淹大梁3個月,直到城牆被水浸毀,秦軍才將其攻破。
田忌和孫臏想用南攻平陵來調動龐涓所率軍隊,好有機可趁,並派了不知軍事的齊城、高唐都大夫來指揮這次戰役,結果被魏平陵守軍擊敗。田忌想以此來麻痺龐涓。對於齊軍在平陵失利,有的學者認為,此進一步強化了龐涓驕兵輕敵之情緒,變得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了,而放心的將主力全力攻打趙衛,以至於後來的驕兵必敗的必然了。這顯然是把龐涓當作一名普通小將看待了。《孫子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龐涓所率八萬甲士至衛境,就是阻擋齊國援軍的,不消滅齊國援軍主力而全力攻趙衛,這簡直是亂謀兵事。在不明敵軍主力的情況下,一個稍有頭腦的將領都不會輕易出動主力,而是冷靜分析敵情,以靜制動。退一步而言,平陵易守難攻,堅持一段時間是不成問題的,聰明的將領便可觀察圍攻平陵的敵軍規模,持續時間長短,兵力多少,透過這些資訊來判定這場戰爭的大小,並制定作戰計劃,戰或不戰,以及如何戰。結果平陵之戰齊軍被魏國地方兵輕易打敗,龐涓認識到了平陵之戰只是誘餌,因而不予理會,也沒有派兵救援平陵。
平陵之戰,齊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但失去了部分士卒,而且也沒有達到調動龐涓主力的目的。齊軍大概是氣急敗壞,只得派出少量兵力西馳梁郊,分兵徐徐跟進,作出大舉進攻魏都大梁的陣勢。齊軍也是最後一招棋了。齊國只是救援趙國,不具備與魏國直接開戰的理由,所以一般不會直接攻打敵國國都,況且,魏國實力強大,以齊國一國是不敢單獨對抗魏國的。此時楚國也出兵北上攻取了魏國南端的一些城池,使齊國有了自信而西馳梁郊。
國都告急,魏惠王--要死要活的,下死命要求龐涓回援。龐涓作為一個武將,如果此時不聽命--其性質就成了,叛變,不忠不義。因此在魏惠王的一再強烈壓迫之下,龐涓無論怎樣都要回師。龐涓如何處理?龐涓使了一招虛張聲勢。大打旗號,放棄輜重,以少量兵馬日夜兼程援救大梁。這一招有效果,齊軍聞龐涓親率大軍來救援,便撤兵設伏於桂陵。齊軍以絕對主力擊敗龐涓的小股軍隊,並俘虜將軍龐涓。這次龐涓又贏了。齊軍的目的並不是擒龐涓或殺龐涓,而是消滅龐涓所率的八萬甲士。龐涓單刀赴會,為魏國儲存了有生力量,以至於在談判桌上,能挺住腰桿。從史料來看,桂林之戰,齊國雖勝,也沒有從魏國和趙國得到多少利益。
別忘了桂陵之戰後還有襄陵之戰,魏國聯軍擊敗齊國聯軍。又有多少人知道孫臏的圍魏救趙計齊人是失敗的?
根據上世紀70年出土的《孫臏兵法》,龐涓曾經於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戰中被俘,所以10年之後的馬陵之戰的統帥是魏太子申而不是龐涓。
此外,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趙國都城已破,趙魏已經簽訂了絕對有利於魏國的合約,從後來馬陵之戰中趙國的表現來看,齊國在齊魏博弈中戰略上失敗,而桂陵之戰只是小規模的戰術上的勝利。由於魏國的在趙國獲得了大量的戰略收益,所以,齊國因此迫於形勢,放回在桂陵之戰中俘獲的龐涓。
今觀《擒龐涓》篇可知,齊國沒有圍大梁之事,更是沒有救趙成功。馬陵之戰,龐涓身死,魏國國家軍隊主力是尚存的。且說“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下’”。魏太子申為主將,龐涓降為副將,孫臏何以知曉一定是龐涓先追來,而非其他將領,要知道兩國交戰可不是孫龐二人私仇之間較量。龐涓如何馬陵道敗給孫臏了?那是為了救公子申,公子申不聽龐涓的勸,長驅直入,中了孫臏埋伏,龐涓能不救嗎?今觀《擒龐涓》篇可知,齊國沒有圍大梁之事,更是沒有救趙成功。魏惠王這個人好高騖遠,龐涓的很多建議他聽不進去。當時龐涓就有先滅秦,後一統天下的絕代謀略。不為採納。而且龐涓自己寫有兵書,名曰《龐氏兵法》,裡面軍事之精妙遠超孫臏兵法。所以歷史上說龐涓想殺孫臏奪書更是無稽之談。
歷史評價龐涓,龐涓是什麼人?一人死去,改變整個戰國格局的人,一個人單挑六國聯軍的人,一個被並不真實孫臏龐涓故事醜化的人;一個不能洞悉政治前景的樸實的龐城平民代表,想成為第二個吳起的人;一個打得秦國崩潰的人;一個逼迫六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人;一個幫魏惠王制定了弱趙以聯三晉,滅秦後圖天下的戰略方針的人;一個後人曾評價“魏惠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至於國之根本,竟成一俘者,皆因龐涓之一死。”的人!一個被被大秦焚書坑儒導致歷史少有記載的人!歷史就是成王敗寇!但是,成功的真的就是最強?失敗的就是水平低?孫臏是什麼人?他不是將才,只是一個謀士,而且政治野心大,從他勸諫田忌“擁兵入朝,以正齊綱”就可窺一斑啊!其實孫臏就和諸葛亮差不多,被文學和野史美化的人!
孫臏寫了本兵書就牛逼?古往今來寫過兵書的人成千上萬,只是有些人不出名所以兵書沒留下來而已(孫臏炒作成功出名了所以兵書留下來了),那些戰爭基礎知識任何一個將領都懂,把戰爭基礎知識寫出來就代表你牛逼?那謀士豈不是隻需要送給主公幾本兵書就萬事大吉了?主公不會自己買兵書看?要你何用?
龐涓和孫臏曾是鬼谷子門下師兄弟,龐涓被魏國求賢令吸引率先下山,並得到魏王重用。之後孫臏被墨翟舉薦,也來到魏國,龐涓擔心孫臏威脅自己地位,設計陷害了他,挖去他的膝蓋骨。後來孫臏裝瘋逃去衛國,最終在圍魏救趙中,將龐涓殺死。從水平相近的同門師兄弟到慘死一人之手,除卻個人性格命數等主觀原因,是否也有國運時勢等客觀因素呢?
回覆列表
龐涓人品太差,妒賢忌能。天不護佑他,下場可悲。孫賓每戰必勝,馬陵之戰,名垂千史。孫賓兵法世界聞名,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