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難逃避你那面孔

    朱元璋能得天下很大一部分歸功於這三人

     李善長 字百室,定遠人。幼年時就好讀書,有機智謀略,學習法家言論,謀劃的事情多能成功。朱元璋攻滁陽時,李善長前去拜見,朱元璋對他很是禮遇,留他做書記官。經常和他討論以天下大事,李善長說:秦朝大亂時,漢高祖劉邦起於平民,但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喜歡殺人,五年成就帝業。如今元朝綱紀紊亂,天下土崩瓦解,您佔據濠州距沛縣不遠,感應到山川王氣的影響,應當效法劉邦當年的作為,定能平定天下。太祖稱善。從此讓他參謀軍機,掌管錢糧,對他非常信任。有將士來投奔者,李善長觀其才德,建議讓擔任合適的職位。同僚間有起齟齬者,則幫著協調處理。郭子興想招羅李善長輔佐自己,李善長懇謝而不往,太祖更加倚重他。善長處理事務,裁決如流,又善於辭令,太祖的詔書多是他起草的。朱元璋親自率軍征伐,李善長多半居守後方,他能讓將吏帖服,居民安居樂業。轉運調撥兵餉無虧乏。設立鹽、茶法,制錢法,定魚稅,開鐵冶,使國庫更加富饒,而民不貧困。明初官制、律令多出自善長之手,並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及《大明集禮》諸書,制定天下刑獄,封諸王及功臣爵賞,事無鉅細,都有他的籌劃和參與。洪武三年,李善長被封為左丞相,魏國公,居百官之首。朱元璋常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

    劉基

       劉基 字伯溫,青田人。元朝至順年間考中進士,博學通達,經史子集無書不讀,尤其精於象緯之學。當時西蜀的趙天澤評論江左人才,首推劉基,把他比作諸葛孔明。朱元璋攻佔金華,聽聞劉基的名聲,用重金聘請他,他沒答應;總制孫炎再次致書邀請,他才同意出山。見到朱元璋以後,當面向他陳上時務十八條策略,太祖大喜,修建禮賢館作為他的府邸,恩寵禮遇隆重。太祖請教他征伐之計,劉基說:張士誠投靠元廷,不足為慮;陳友諒劫持自己的主公脅迫下屬,名號不正,而且他地據上游,時刻有亡我之心,應該先征討他。陳氏若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太祖大悅。剛巧,陳友諒也準備東下,其勢力強大,諸將或議降或議逃據鐘山,劉基張目不語,太祖召他入內宅私下詢問,劉基奮然說:“主降及奔逃者皆可以斬了。敵兵驕狂,待其深入,伏兵襲取之,必勝!”太祖用其計誘敵,果大破之。剿滅陳友諒之後,又取張士誠,北定中原,劉基多獻計謀。朱元璋即帝位,初定稅糧。依照宋朝的規制,又在每畝上增加半升,惟獨青田縣不加稅,還說:“令劉伯溫鄉里世世為美談也。”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不合,太祖因一些事情要處罰李善長,劉基勸說道李善長是功勳舊臣,能調和諸將,太祖對他說:李善長數次欲害你,你為何還護著他,真應該讓你來做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就如同更換樑柱,須得用大木,若換成小木頭,房子就立即倒塌了。劉基計劃籌謀,人神莫測,閒暇時講述王道,太祖每次都會恭謹聆聽,常稱呼他為老先生,還說他是自己的張子房。

    徐達

       徐達 字天德,濠州人,世代務農。從小就有大志向,性情剛毅勇武。太祖朱元璋初時只是郭子興手下一名小部將,徐達當時二十二歲,前去投奔,兩人見面談得很是投機,從此跟著太祖南征北戰。徐達重義如山,深獲稱許。到後來朱元璋破陳友諒、張士誠及北伐中原,徐達均獨當一面,戰功卓著。一生平定兩座都城,三座省會城池,郡縣數百個,市井宴然,居民不驚。太祖即帝位,任命徐達為右丞相;冊立皇太子後,又命徐達兼太子太傅副將軍。繼續率軍北伐,轉戰魯、豫、冀、晉、陝、甘等地,大破元軍,底定中原。並戍守北疆,曾率軍遠征塞北,與蒙古軍戰,阻其南侵。每年春季出征,冬季召回,如同駐守邊疆的長城。明朝初期的名將,首推徐達與常遇春,兩人均俱才勇,而徐達尤長於謀略;若收穫勇士,必結以恩義,俾為己用;且治軍極嚴,所過之處從不擾民,當年徐達擊破張士誠的軍隊,將要人城時,嚴令將士說:“搶掠民財者死,毀壞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大軍入城,百姓安居如故。徐達平日管理軍務,言簡慮精;令出不二,諸將嚴格遵從;他善安撫,與部下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恩效死,是故所向披靡。太祖與徐達私交甚厚,有布衣兄弟之稱,太祖稱讚他說:“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 2 # 歷史映像機

    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解釋:

     

    第一、時勢造英雄!

     

    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動盪,各方豪傑並起。朱元璋親身經歷過漂泊飢寒的生活,又聽說了一些反抗暴政的宣傳,也開始想要建立一番事業。回到皇覺寺以後,他開始發奮讀書,除佛經外,也廣泛接觸各類書籍;同時廣交朋友,建立了一些人際網路。這幾年寺廟生活成為他人生的重要積澱,為日後的成就打下了根基。

     

    第二、龍脈使然!

     

    傳說在朱元璋祖父一開始耕作的泗州有一個楊家墩,墩下有土窩。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農作之餘,躺在裡面休息。那天,剛好有師徒兩個道士經過這裡,師傅指著朱元璋的祖父臥的地方說:“如果一個人死後埋葬在這裡,他的後代就一定會出個天子。”躺在旁邊的朱初一聽得清清楚楚,朱元璋的祖父一直記得道士的話,他死前,囑咐他的兒子一定要把他葬在那個土窩裡。朱五四遵照他的意思做了,朱初一下葬半年後,朱五四的妻子陳氏懷孕,10個月後朱元璋降生。據說在朱元璋快要降生時,紅光滿屋,並有一股奇特的香味瀰漫在整個屋子裡。當時是晚上,紅光在黑暗中顯得特別亮。鄰居看到後,還以為失火了。到了第二天早晨一打聽,才知道是朱家有一個孩子出生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望採納!

     

  • 3 # 影子創作者

    25歲以前,朱元璋一直沉淪於社會最底層,命運悲慘。從25歲到28歲,朱元璋的命運曲線出現了一波迅猛的上升。回顧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道路,朱元璋之所以能在諸雄中脫穎而出,決定性的因素,在於他身上具有那些草莽群雄所沒有的至關重要的品質。

    1.天生對權利的慾望。幼時的朱元璋因為家境貧窮只能靠給地主家放牛來維持溫飽,後來父母家人的死更是對他的一個打擊,不得不去乞討為生,說白了那時候的朱元璋想要的只是一口飯而已,乞討時候別人的落井下石,別人的侮辱和辱罵,都讓他深深認知到了只有靠自己,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不被當時淘汰,才不會餓死。所以才有後來的這一切,簡單來說就是迫於當時的時勢,而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2.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朱元璋入伍之後因能幹和處事方式得當,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朱元璋深知郭子興是自己的伯樂,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利,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都上交給郭子興,漸漸的郭子興把他視為心腹知己,重要的事情都和他商量,最後,甚至把養女嫁給朱元璋,奠定了朱元璋後期的軍事領導地位;

    3.善用謀略,善網羅人心。在“紅頭軍”的長期鬥爭中,朱元璋非常的注重戰爭策略,從不逞一時之勇,不貪一時之功,因此獲得了天下有識之士的幫助,他深刻懂得只有具備長遠的眼光和全域性的觀念,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郭子興去世後,朱元璋繼承了他的實力,成為“紅頭軍”的領袖,開啟了他戎馬生涯,逐鹿中原的一生。

  • 4 # 歷史爆破手

    得國之正,首推朱明。一者,朱元璋乞丐出身,二者弔民伐罪、驅除蒙元。但在元末起義大潮中,朱元璋何以可取得天下?他贏在哪些方面?其實,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早期的經歷

    朱元璋出身貧苦,當年父母去世,甚至找不到一塊安葬的地方,“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父母埋葬時,連棺材都沒有,渾身上下都是破衣爛衫,用黃土草草埋了了事。此後,為了生存,朱元璋出家當了和尚,動機也是為了吃口飽飯。但不久之後,就連和尚也飯吃了。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出門流浪。為了活命,在流浪的過程中,可能偷雞摸狗也幹過。因為朱元璋當了皇帝后,看到“僧”、“盜”等字眼,都認為是在譏諷他,上奏摺的大臣有被殺頭的風險。

    但正是這三年的流浪生涯,不僅使得朱元璋有機會接觸廣大底層勞動人民,也使他有機會了解風土人情以及山川形勢。從朱元璋開始投奔郭子興開始,到後來朱元璋成為和陳友諒、張士誠一樣的割據勢力,朱元璋基本固定在一個範圍內。早年的流浪經歷使得他往往能知己知彼、常打勝仗。這使得朱元璋積攢下了十幾萬兵馬的家底,也是他爭奪天下的基礎。

    朱元璋尊賢重才

    朱元璋雖是乞丐出身,但他對讀書人十分尊重,並且大力任用他們。和張士誠的胸無大志以及陳友諒的恃強黷武不同,朱元璋能禮賢下士,結納知識分子。當年李善長投奔朱元璋後,“太祖深倚之”。後來,他又接受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以此顯示自己毫無野心,也避免了初期被敵對勢力集火。劉基、宋濂這些大儒,更是被朱元璋請來輔助自己。

    當朱元璋自己還領兵打仗的時候,每攻下一座城池,朱元璋都要打聽當地的名士大儒。對於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朱元璋也給予相應的官職。這樣的做法,不僅極快地穩定了統治,也使得朱元璋能團結廣大地主階級以及讀書人,這無疑加快他一統天下的速度。

    朱元璋愛民不嗜殺

    朱元璋因為自己的出身和早年流浪的經歷,所以從他帶兵之初,就十分注意軍隊的紀律。等到朱元璋後來權柄愈重,威嚴愈深,更是對此嚴格要求。徐達北伐大都的時候,朱元璋還諄諄教導:“克城之日,毋擄掠,毋焚蕩,毋妄殺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就連元朝的宗親,朱元璋都善意保護,足見其心胸廣闊。而在之前攻取鎮江的時候,“民不知有兵”,足見朱元璋的軍隊令行禁止到了什麼程度。

    清朝的趙翼,甚至有“明太祖以不嗜殺得天下”的論斷。雖然以後朱元璋對功勳大臣大肆屠戮,但對於百姓民生,一直是關懷有加。朱元璋嚴於官而寬於民,這是老百姓擁戴他的原因。而且,在自己攻佔的勢力範圍內,不僅僅是天災人禍的時候,朱元璋給予減免賦稅的恩惠。有時趕上豐年,原先承擔徭役比較重的地區,朱元璋也不吝嗇減免賦稅。雖然這其中有邀取民心的嫌疑,但至少百姓受到了他的恩惠。

    朱元璋的運氣極好

    這一個原因,也幾乎是所有開國皇帝的共性,而朱元璋身上更為明顯而已。暫且不論朱元璋出生時的異象(紅光滿室等等),這些不足深究。但是當初朱元璋投奔起義軍之前,占卜自己的前途,去留皆不吉。當占卜到投奔起義軍的時候,得了一個大吉,這才堅定了朱元璋投奔郭子儀的決心。

    等到了郭子興軍中,朱元璋又好幾次差點被殺死,幸虧有馬皇后和郭子興夫人救護,這才得以倖免。那時的朱元璋還要衝鋒陷陣,親冒矢石,但他一直毫髮無傷。等到朱元璋想要發展自己的勢力的時候,又在軍中得到以徐達為首的24人,此24人許多都是大明開國功臣。這一系列的事情連起來,也不由得人不相信,朱元璋是受上天庇護。李善長親自投奔朱元璋,即使郭子興親自招攬都不背叛朱元璋。此後,許多有能力的將領紛紛投奔到朱元璋麾下,使得朱元璋帳下人才濟濟。

    綜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天下,贏在了他本身的能力上(能上陣衝鋒,也有優秀的大局觀,比如和常遇春辯論如何北上攻取大都。常遇春主張直搗黃龍,而朱元璋則主張先去除大都羽翼,最終取大都如探囊取物。最終的結果,也確如朱元璋所料)、早年的經歷上、對待人才的態度上、對人民的愛護上,再加上朱元璋超人的運氣,足以使得他在元末群雄中脫穎而出。

    朱元璋25歲投奔軍伍,經過15年的艱辛奮鬥,終於在他40歲的時候一統中華。當初被石敬瑭割棄的燕雲十六州,歷經430多年後,終於又再次回到漢人政權手中。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幾乎可以媲美漢唐,歷來被人稱道。

  • 5 # 松竹散人
    朱元璋能取得天下,主要是注意收羅人才,順應民心,注重保護百姓的利益

    朱元璋贏得天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當時元朝的統治非常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內耗嚴重,這是外部環境條件。

    第二:

    當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元朝旳統治不停的以各種形式予以反抗,實力比較大的如陳友諒、張士誠等,使得元朝疲於應對。當時朱元璋順應了這個形勢,帶領他的軍隊和元朝的軍隊作戰,能夠取得百姓的普遍擁護,元朝的軍隊因為內部不團結和加上腐敗,戰鬥力比較低下,朱元璋的勢力發展壯大很快。

    第三:

    朱元璋注意收羅人才。手下有劉基,李善長,徐達,湯和等一班文武人才,而且會用人。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每攻下一個城市,儘量不殺俘虜和最大限度減少對百姓的傷害,對於投降的敵軍將領照樣以禮相待,予以重用。

  • 6 # 阿童無敵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草根皇帝,從淮右一介布衣一步步走到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可謂逆襲之典範。朱元璋能夠當上皇帝,是因為他手上有一支能夠打勝仗的軍隊,這樣的軍隊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他一手打造出來的。

    朱元璋治軍出名的嚴厲,令出如山,決不妥協。在他手下有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等猛將,這些猛將都不是省油的燈,但對朱元璋絕對是唯命是從,這就得益於朱元璋對軍令的嚴格執行。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的軍隊裡缺糧,為了節省糧食,朱元璋下令禁止軍中用糧食釀酒。對一些人而言,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軍令也是可以用來違反的,一個叫胡三舍的人便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敢於打破規矩的人往往是自恃有點特殊的,這個胡三舍可不是尋常人,他是胡大海的兒子。胡大海是誰?來頭可不簡單,他是第一批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連劉伯溫、宋濂、葉琛、章溢等能人都是他推薦給朱元璋的,在明軍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明朝建立後,他雖已身死,但從朱元璋特贈其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諡武莊這些舉動,就可以看出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胡三舍作為胡大海的兒子,違反了朱元璋的禁令,朱元璋立即下令將其逮捕,準備斬首示眾,以正軍令。

    可是下面有將領勸朱元璋了,說胡三舍是胡大海的兒子,拋開他元老的身份不談,就光從胡大海此時正帶兵在浙東前線作戰這一條,也得慎重處理此事才行。如果此時殺了他的兒子,萬一逼反了胡大海,那對目前嚴峻的形勢更是雪上加霜了,不如稍微降低一些處罰,留住胡三舍的性命。

    對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合情合理的建議,朱元璋卻不為所動,他態度十分堅決:“寧可讓胡大海叛變,也絕對不能壞了軍令”。最後還是將胡三舍斬首示眾了。當然最後胡大海也並沒有反,一直跟隨在朱元璋身邊直到死去。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朱元璋為了維護軍令,那是敢冒任何風險的,因為他知道,軍隊的強大才是他最大的倚仗,而一支強大的軍隊得靠最嚴明的軍紀才能維繫。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軍隊的這個本質,才使得他擁有了一支強大到足以問鼎江山的鐵軍,成就了他的帝王之夢

  • 7 # 天涯坐看

    斷送的天下,能讓多少人警覺?

    “贏得天下”,在大多數文字上,我們經常看到的概念。

    但真正意義上,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幾乎沒有一家王朝的天下,是贏回來的。

    贏,必須有規則的,比如實力、環境不相上下的比賽,才有輸贏的概念。

    一位青壯年跟一位耄耋老人比武,不叫贏,那叫卑鄙,叫恥辱。

    歷史上的天下,都是前朝毫不珍惜,斷送的!

    運氣爆棚的後來者,只彎下腰,就撿到了。

    於是,撿到的人大吹大擂,宣揚自己如何艱苦創業,如何偉大高尚,在史書上炫耀一番。

    然後,若干年後,歷史再重演一次。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天下,不是贏回來的。

    譬如,洪武元年的天下,就是蒙元韃子斷送的,讓中彩的朱元璋撿到了。

    一、蒙古鐵蹄,蹂躪亞歐大陸,殺戮太重,埋下仇恨的種子

    蒙古帝國時代,殺人太多,對於中原地區的破壞太大。

    蒙古人連繁華到極致的都市都能燒成一片白地,造成了漢人對蒙古人的仇恨。

    所以,當蒙古鐵蹄踐踏,抗戰風起雲湧,寧死不屈的漢人堅持抵抗,江浙一帶,數以萬計的讀書人義無反顧,競赴怒濤,以身許國;崖山之戰,二十萬將士,還有不計其數的大宋子民,蹈海殉國!

    二、蒙元實行敲骨吸髓的殖民主義政策

    1279年,蒙元入主了中原,中國成了一個完全由異族統治的國家。

    從此,中原變成蒙元的“奶牛”。

    蒙元統治者對漢人敲骨吸髓。

    漢人不僅要繳納賦稅,還要額外給萬里之外的“三都”、漠北、漠南繳納金銀和絲綢。

    這還不行,“凡諸王及后妃公主,皆有食採分地”。

    這些貴族居住在大都,采邑地的漢人必須萬里迢迢繳納貢品。

    漢人百姓在風餐露宿、出生入死的納貢的途中,還要受到沿途漢奸狗腿子的雁過拔毛,盤剝掠奪。

    三、蒙元對華人分三六九等,嚴重種族歧視

    蒙元推行種族歧視,將百姓分成四等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在為官、打官司、科舉、行政等領域,實行等級限制管理。

    甚至,元人對漢女享有初夜權,漢人被迫摔死頭胎,以保證血脈的純正。

    理所當然,會引來百姓的強烈反彈。

    四、拒絕先進漢文化,不改橫蠻的遊牧民族之風

    不僅拒絕先進的漢文化,拒絕民族融合,還頑固地堅守“草原本位”政策。

    在中國五千年發展中,蒙元是唯一拒絕融合的少數民族。

    從頭到尾,蒙古人不認為自己屬於中華。

    在蒙元漠北,居住著蒙古人,他們在中原、江南有采邑。透過“站赤”制度,每年數不勝數的財富被輸送到漠北。

    於是,往日荒涼的漠北漠南,畸形地繁榮起來,堪與中原媲美。

    大漠上, “煌煌千舍區,奇貨耀日出”,商旅滾滾,手工業極其發達。大都,更是成為擁有數十萬市民的城市。

    相反,漢地百姓血汗流失,赤貧千里,出現了“富誇漠北,貧極江南”的現象。

    元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被無知地割裂,民族對立越演越烈,也造成了蒙元的鞭長莫及,最後崩潰。

    五、中原百姓家破人亡,人自相食

    蒙元暴政,給百姓造成了巨大痛苦,據記載,“帝王之都邑,豪傑之淵藪,禮樂之風土,富豪之人民,荒空蕪沒,盡為窮山餓水,而人自相食”。

    由於蒙古貴族的暴虐,人民紛紛破產、逃亡,往日繁華的都市成為荒蕪的窮山惡水,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六、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元蒙統治四面楚歌,顧此失彼

    各地起義軍抓住元蒙統治與經濟中心割裂的罩門,打擊其經濟命脈。

    白蓮教,紅巾軍,方國珍、張士誠、明教……

    各地起義如錢塘潮一般,勢不可擋,殘暴的元蒙,氣數便嘎然而盡。

    這就是朱元璋“撿得”天下的原因,他的後世,同樣不知警醒,也因其中的一些原因,也把他的天下斷送了!

    國是如此,家將如何?是不是一脈相承的道理?

    朋友,您覺得如何?很想聽一下您的意見!

  • 8 # 漫步在竹林

    朱元璋其人

    朱元璋,字國瑞,幼名重八,江蘇沛縣人,1328年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其祖父和父親為生活所迫,四處遷徙,最後才在濠州定居。

    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因瘟疫相繼去世,朱元璋無以為生,便到皇覺寺當了和尚。但恰逢饑荒,朱元璋只好到外地化緣。此時,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朱元璋深受影響。1352年,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作戰勇敢,才華出眾,深受郭子興的賞識和提拔。1356年春,朱元璋破釜沉舟,親率水陸大軍,取採少(進安徽馬鞍山西南)、下太平(進安徽當塗),又在半年之內,掃清了集慶(今南京)外圍的元軍和地主武裝,佔領了集慶,改名為應天(今南京),並在應天設定大元帥府,統兵十萬。

    1357年,徽州老儒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很受朱元璋的認可,並將其作為建立大明朝的行動綱領。

    1363年,鄱陽湖大戰,朱元璋消滅陳友諒,控制了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1366年,朱元璋聲討張士誠,並於次年,派徐達率20萬大軍南下,消滅了張士成的部隊,為北上滅元奠定了基礎。之後,朱元璋又先後消滅了方國珍、陳友定,攻克兩廣。統一了中國南部除四川、雲南以外的地區。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朱元璋就是後來的明太祖。不久,明軍逼近元朝大都,元順帝倉皇帶著皇后和太子們逃出大都,元朝滅亡。

    建立新的王朝後,朱元璋變得心狠手辣起來。他怕臣下覬髓他的皇位,又見太子軟弱。難以駕馭桀驁的有功之臣,怕朱氏政權他日落人別人之手,便大肆誅殺功臣。其中最讓人震驚的當屬胡、藍兩案,朱元璋借胡惟庸、藍玉之案將與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誅殺殆盡。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唯庸意圖“謀反”,株連冤殺3萬多人。洪武二十六(1393)年,藍玉又“謀反”,誅殺近2萬餘人,開國的元勳宿將,幾乎一網打盡。

    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於南京鐘山孝陵,終年71歲。

    二,成功秘訣

    1,九字方針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是明初謀士朱升向朱元璋進獻的良策。

    出處有二:一是: 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朱升)時務。(朱升)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明史.朱升傳》卷一百三十六。二是:《學士朱升傳》的記載很具體:“丁酉(1357),天兵下徽,上素聞升名,潛就訪之,升因進三策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上大悅。命預帷幄密議,所居梅花初月樓,上親蒞宸翰賜焉。”這裡的朱元璋更象劉備,是三顧茅廬請朱升。

    總之,不管是朱元璋招朱升,還是朱元璋請朱升。朱升給朱元璋出的這個主意是太高了。如果不是這條政策的正確性,我設想一下,朱元璋可能奪天下要費勁了。

    雖然只有九個字,卻是字字珠璣啊。

    高築牆,可以理解為建立一個堅固的根據地,有效的保衛根據地。不主動出擊。是根據地人民首先遠離戰亂。即得民心,也可以使原本流離失所的朱元璋部得到固定的休息之地。

    廣積糧,在根據地內,鼓勵生產經營,發展經濟建設。使朱元璋的軍隊裝備和錢糧優於其他部隊。使朱元璋根據地的人民富裕。打仗就是打錢,打補給。這個廣積糧,就是這個意思。

    緩稱王,大家知道,出頭的椽子先爛。誰先稱王必然是所有元末起義軍的共同敵人。所以緩稱王,不做出頭鳥,悄悄地,暗地裡培養自己的實力,不去炫耀。

    這個九字方針,為大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事實證明也是朱元璋成功的法寶。

    2,網羅天下名士

    朱元璋手下大將有徐達、湯和、李文忠、常遇春等等,這些人為滅元朝建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謀士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功不可沒!謀士李善長長裙舞裙,善納錢糧,為朱元璋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功在簿籍!謀士劉基,(劉伯溫)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貢獻巨大!還有陶安等等。

    3,打造鐵軍

    朱元璋的軍隊,由農民起義軍發展成無往不勝的鐵軍,是與他治軍嚴厲分不開的!

    下面舉兩個例子:

    第1,胡三舍。這位是胡大海長子,也是開國猛將。1360年,朱元璋攻克婺州後下禁酒令。胡三舍為了賺點小錢,偷偷摸摸造酒賣。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胡三舍。有人說胡大海正在攻打紹興,此時殺了胡三舍,可能會激怒胡大海,導致他兵變。朱元璋大怒,說:“寧可讓胡大海造反,也不能讓我的軍令無法推行!”於是,朱元璋親自動刀,把胡三舍給砍了。

    第2,

    正十六(1355),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朱元璋也因此被提拔為總兵官,鎮守和州,年僅28歲。當時有些將士不服,結果被朱元璋“一打一拉”,搞得是個個俯首帖耳。

    有一次,朱元璋準備外出,走到軍營門口,看到一個小孩哭得十分傷心。朱元璋上前摸了摸孩子的孬蛋,問他為什麼哭得如此傷心。

    那孩子擦了擦眼淚,說自己在等父親。

    朱元璋聞言後,心中納悶不已,又問了一句,你父親到底在哪裡呢?

    那孩子指了指軍營裡頭,說出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這個孩子的父親在軍營中養馬,而他的母親也在軍營之中,兩人明明是夫妻,但是卻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今天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父親,但是不敢進軍營找他們,只好來軍營門口等父親,但是等了好久,卻始終不見父親出來,這才在門口嚎啕大哭。

    朱元璋聞言後,呆立在遠處,沉默了好久。他看了看眼前這個孩子,想起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雙親,變得孤苦伶仃,心中不免十分難過。

    元末以來,朝廷腐朽不堪,處處欺壓百姓,搞得各地義軍四起。但是這些義軍雖說是打著推翻元朝政府的口號,但是軍紀渙散,每次攻破城池之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跟盜賊無異。這樣長久下去,部隊必將失去民心。

    當日,朱元璋召集眾將,說道:“我們都是窮苦出生,被元朝那些當官的逼得沒有活路,這才走上起義之路,但是現在我們攻佔了一座城池,就搶掠婦女,弄得百姓妻離子散,試問我們跟那些元朝當官的有什麼區別?這樣的部隊怎麼能夠得到民心,怎麼能夠打勝仗呢?你們回去之後,把搶掠過來的婦女全部還給人家,若有違抗者,嚴懲不貸。”

    按理說退還婦女,只要下令將這些搶掠過來的婦女釋放了,她們自己會找到家人,一家團圓,但是朱元璋卻搞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認親大會。第二天,他發出告示,讓全城的男子在衙門外集合,將這些被擄掠的婦女全部集中在衙門裡,再讓這些婦女出去自己找丈夫。如此一來,百姓們一家團圓,當場抱頭痛哭,整個場面可就熱鬧了。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搞這樣別開生面的認親大會呢?我認為他有自己的目的,他是想透過這次認親大會,宣傳自己,想讓全城百姓知道自己的部隊是不會擄掠婦女,不會觸犯百姓利益的,跟其他起義軍是有本質區別的。

    當然透過這次認親大會,他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此事過後,百姓無不頌揚朱元璋,紛紛稱讚他的部隊軍紀嚴明!朱元璋因此也獲得民心!

    4,制訂正確的戰略方針

    先攻取集慶(今南京),建立根椐地;

    後期,先打陳友諒,後打張士誠,最後滅元朝。

    朱元璋為什麼能贏得最後的勝利?三場勝仗至關重要,而且策略也很重要,先戰陳友諒,再打張士誠,最後才和元朝軍隊開戰。這個順序就是贏的整體勝利的制勝法寶。

    陳友諒出生在湖北沔陽的一個漁家裡面,排行老三。陳友諒後來在縣衙找了個小吏的工作,但是他並不滿足於這個工作,他覺得自己是個做大事的人,以後肯定要幹一番大事。

    1355年,沔陽被倪文俊攻破,陳友諒辭去小吏的工作參加了紅巾軍起義。在起義軍中立功,升到了元帥的位置。1357年,徐壽輝和倪文俊爆發內亂,徐壽輝沒被倪文俊殺掉,倪文俊擔心徐壽輝肯定會來報復,所以就投靠了黃州的陳友諒。不久之後,倪文俊被陳友諒所殺,吞併了倪文俊的兵力,使自己的力量更強大了。又過了三年,徐壽輝也被陳友諒殺了,之後陳友諒自己稱帝,國號大汗。

    販私鹽出身張士誠本是個商人,販私鹽賺了很多錢,有了錢,隊伍很快就拉起來了。公元1353年,張士誠發動了泰州起義。張士誠之所以能在眾多起義軍裡面脫穎而出,霸佔一方水土,是因為他的軍隊與元軍脫脫的高郵之戰。後來富庶的江浙地區被他佔領。佔領江浙地區以後,張士誠的小格局就暴露出來了,只圖小利,沒有長遠計劃,滿足於現狀。朱元璋評價他這個人就倆字,器小。

    朱元璋佔領的地區跟張士誠的地區挨著,很多人給他提意見讓他先打張士誠。大多數人都會想,先打近的、弱的,然後再各個擊破。劉伯溫則認為:陳友諒素性驕傲,我大軍在外必會來攻我,而張士誠器量狹小,兩相比較,“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特別有軍事眼界的人,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在鄱陽湖決戰中,朱元璋與陳友諒打了30來天,張士誠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增援陳友諒一兵一卒,“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鄱陽湖水戰中陳友諒統帥60萬大軍,氣勢如虹,朱元璋只有精兵20萬,處於劣勢。若張士誠眼界在開闊點,趁機攻打朱元璋,後來有沒有明朝還真不好說。

    朱元璋跟陳友諒打了很小的一個敗仗以後,抓住時機火攻大敗陳友諒大軍,陳友諒也在這次戰鬥中被箭射死。滅了陳友諒軍以後,朱元璋派出了手下大將:徐達、郭興、常遇春、華雲龍、王弼、湯和、康茂才、耿炳文、張溫、仇成、何文輝,一起圍攻張士誠。在名將如雲的11支軍隊的包抄下,張士誠以竟然能苦苦堅持了八個月才被攻破,也是特別有能力的一個人。張士誠抱定死戰的決心,最後殺死了自己的親屬,準備自殺上吊,被部將解救下來,最後被朱元璋俘獲。朱元璋有意勸降張士誠,張士誠卻說:“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翻譯過來就是,老天照顧你而不照顧我,我並不比你弱。

    聽完這句話朱元璋大怒,立即殺死了張士誠並燒成了灰。而這個時候,元朝內帝黨和太子黨還在內鬥中,軍隊根本不堪一擊,最後朱元璋滅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三,總結

    朱元璋只所以能取天下,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外,還與元朝的腐敗有關;時勢造英雄,朱元璋有著天生對權利的慾望,有網羅人心的權術;有作為頜袖鐵的手腕!他贏在這些方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年總決歐文場均27.1分3.8助,MVP為啥給詹姆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