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國布衣
-
2 # 朝之夢夜之歌
因為許多英國殖民地獨立的時候,都是殖民地的上層人士,看準了英國的衰落,以民意為籌碼,和英國談判獲得獨立,既然是談判,英國也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包括原材料供應,市場開放等等。這些上層人士本來在英國殖民期間透過和英國管理階層的良好關係獲得巨大的社會資源和財富,屬於獲利階層。為什麼要獨立呢?因為有錢了就想要權力,殖民地一二三把手永遠都是倫敦委任的英華人,但是隻要獨立了,這些上層人士憑藉擁有的社會資源就能混個總統總理噹噹。因為親英人士把持獨立後的政府機構,他們的一切財富都是幫助英國殖民當局剝削掠奪殖民地人民從中獲得分成,他們的黑歷史一抓一大把。他們如果進行反英宣傳就是在打自己的臉,所以他們就要美化英國殖民,長期謊言洗腦下,久而久之那些國家的人民就忘記當年英國殖民當局如何殘酷掠奪奴役他們的父輩,對英國充滿了好感
-
3 # Bennyyuyu
英國和西班牙不一樣。
西班牙是直接掠奪,軍隊先去。
英國是商隊先去,軍隊為商隊保駕護航,英國所到之處,繁榮了當地貿易,當地人為了生意,慢慢學會了英語,學會了英國的單位、標準,可以說是文化入侵。
-
4 # 木春山談天下
辛巴維(威)前總統穆加貝95歲高齡去世。他就是對英國殖民者批評最多的黑人政治家之一。木叔會在下面介紹辛巴維(威)懟英國的情況。
所以,宏觀講,很多國家都被英國殖民過,怎麼可能不恨英國啊!只是恨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舉個最明白的例子吧:南部非洲的辛巴維(威)。
他們的前總統穆加貝,那是有名的對英國殖民者發洩憤怒的非洲總統。他不止一次指責英國在殖民期間對辛巴維(威)掠奪財富,讓黑人生活貧困。
於是在他掌權後開始沒收英國殖民者後代所佔據的辛巴維(威)的土地和農田,把它們分給貧窮的黑人開墾和種植莊稼。
這算是辛巴維(威)的“土地革命”吧。
下圖就是辛巴維(威)“土地革命”前白人農場和黑人無地農民的寫照。無論結果如何,單純從穆加貝的動機是就是認定英國殖民者對當地犯下大錯和大罪,因此需要用殖民者後代來承擔這個結果。
就如同二戰是納粹犯下的錯,繼任的德國政府要給受害國戰爭賠償一樣。
所以辛巴維(威)就是對英國殖民非常憤怒的典型國家。
不只是辛巴維(威),很多非洲國家對英國殖民者都懷恨在心。因為英國確實在歷史上對非洲殖民太殘酷了。
我們熟知的黑奴貿易,雖然什麼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美國都有參與,但英國參與的是最厲害的,獲利最多,也最暴力。這也是為啥英國在非洲擁有眾多殖民地的原因。
(奴隸貿易圖)
早在400多年前,英國從非洲黑奴貿易中就攫取大量財富。這讓當時的英國王室都極為震驚,進而高調支援。比如17世紀初,英華人竟然成立了一個“非洲貿易公司”,獲得對整個非洲貿易壟斷權,包括黑奴貿易。
販賣黑奴不僅讓英國佔領了當地的土地,還把非洲人販賣到歐洲和美洲等地無償勞作,為資本家隨意壓榨。目前歐洲和美洲的不少黑人,其實追根溯源,就能找到自己的奴隸祖先。
有了黑奴貿易和在非洲搶佔殖民地,英國的經濟才有了高速發展的動力。
特別是依靠黑奴貿易所帶來的高額利潤,英國的工業革命發展迅猛。而非洲則喪失了大量勞動力,經濟無從發展,再加上英華人在當地分而治之,導致很多部族衝突,宗教對立,阻斷了非洲的發展程序,至今影響深遠。
至於題目說的有的殖民地不恨英國,那是因為英國對待不同的殖民地態度不同。特別是結束黑奴貿易後的英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了,不需要再用過去那種奴隸制的手段來對待殖民地了。
國際法也不斷在發展,英國需要用更人道主義的方式來對待殖民地,獲得更多信任,這樣才能更加地加強自己的經濟利益。
此後,英國更需要的是殖民地的市場。佔領市場就等於佔據了當地的經濟命脈。這就需要殖民地的人有購買力,而不是一無所有的奴隸。
其實這只不過殖民地的大量財富換一種方式被攫取罷了。
但客觀上對殖民地的商品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作用,特別是殖民地上層是英國籠絡的物件,他們作為輿論領袖和英國搞好關係,可以促使那些缺乏知識和認知力的老百姓對英國的印象也會得到改善。
-
5 # 麥克黑白配
因為很多人賤唄,喜歡被人殖民,喜歡被人掠奪財富,喜歡背棄自己的祖先,喜歡做洋奴才,在同膚色人面前顯得高人一等,在洋大人面前就像一條狗那麼忠心,多麼高貴的職業,好讓人羨慕
-
6 # 斯幽故事會
19世紀的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它在全球各大洲都有殖民地,太陽時時刻刻都會照在他們的領土上。不過讓人奇怪的是,那些曾經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和人民並不恨英國,這又是為何呢?
第一,英國不像是一個國家,而像是一個商業集團。英國其實是一個商業很發達的國家,從它的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是凡事以利益為先的。英國之所以在19世紀,大規模擴張,侵犯其他國家,是因為它需要發展生產力,需要資金。
德國在20世紀也曾有過兩次擴張,結果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而英國的擴張卻是十分順利。
從商人的角度考慮,英國擴張只是為了發展經濟,所以在戰勝其他國家後,英國並不會讓戰爭擴大化,而是開始安撫百姓,在當地建立殖民地。
這種做法,恰好可以用先進的技術發展當地的經濟,對很多國家來說,英國這種做法是雙贏發,既有利於英國,也有利於他們。
所以現在很多被英國殖民統治過的地方,人們並不恨英國,這就是原因之一。
第二,英國不僅在殖民地發展經濟,還摧毀當地文化。文化是人的精神所在,所以在每次戰爭中,其實都有文化爭鬥的影子,比如普魯士士兵佔領法國後,開始廢棄法語,教給當地人他們自己的語言。
那些被英國殖民統治的地方,往往長達五六十年,甚至更久。五六十年之後,社會中那些中流砥柱從出生就開始接受英國文化,所以他們逐漸有點忘本了,甚至在他們一些人的眼中,他們就是英華人。
當一個民族的文化滲透甚至取代了人們心中另一個民族的文化時,那麼被侵犯的民族和他的人民就會變得迷茫,迷失方向。
第三,那些曾經被殖民的國家,他們今天的發展還不如被殖民統治時期。其實很多曾經被殖民統治的國家,當英國離開後,他們就像是一艘在海上失去方向的航船,所以沒能有多遠,他們這些國家大多是貧窮的,比如印度。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經濟還是可以的,可是今天的印度恐怕每天都有不少餓死的人,所以在他們心中,英華人還是很厲害的。
再者,很多殖民地現在的人,很有可能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就是純正的英國血統,所以他們對英國並沒有什麼怨恨。
英國是個全球圖利的商業帝國,但是它的處事風格卻別具一格。
-
7 # 靜夜史
誰說不恨?今天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常常因為沒有徹底成為英國的一部分,或者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痛心疾首、咬牙切齒,他們對英國的“痛恨”之情,和想要當狗而不得的心情成正比。可以說,但凡被殖民國的國家和地區,無不深受壓迫和剝削,他們對殖民者的痛恨是發自肺腑、童叟無欺的。
而最要命的是,印度的情況還不是個例。
1、英國無怨無悔
對於有著100多年屈辱歷史的中國而言,“半殖民地半封建”無論何時都是一個特別扎眼的詞彙,畢竟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輝煌文明的古國,一下子被列強按在地上摩擦,心理上註定是難以接受的。再加上今天的中國東山再起,對於那段不堪歷史就更加膈應了。
所以我們要牢記歷史,繼往開來。
但對於沒有“歷史”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你讓他們去哪裡痛心疾首呢?
雖說印度也是名副其實的文明古國,但這片熱土上的文明不知換了多少撥,到英華人到來前,這裡還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國家名稱,而其他地區更是連文明都不曾有,完全的未開化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的“殖民”就起到了極其重大的“塑造”作用,透過英國的殖民,這些地區逐漸甦醒並有了民族意識,並最終開花結果,脫離英國並走向獨立。
所以,此時的英國根本不是邪惡的侵略者,而是和藹可親的領路人。英華人帶來了人口,帶來了技術,更帶來了文明,他們有什麼理由痛恨英國?就不能讓他們跪下來好好唱一首《感恩的心》嗎?
2、英國死而不僵
今天的墨西哥,對美國最痛恨的地方在於當時的美國沒有徹底吞併自己,這一點對英國同樣適用。
在傳統認知裡,“侵略”和“殖民”從來都是反動和非正義的,但是就像女神穿什麼也好看一樣,如果這個侵略的主體是超級大國或者曾經的超級大國,那侵略就不叫侵略了,反而更像是“扶貧”。
幻想一下,如果腦殘粉被偶像XX了,他們會選擇享受還是享受?
今天的很多殖民地,比如法屬蓋亞那、美屬薩摩亞等落後地區,之所以不願意脫離宗主國,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能從宗主國得到大量經濟援助,這筆賬是個傻子都能算明白,殖民不殖民的,一個叫法而已,不足掛齒。
今天的英國雖然失去了絕大多數殖民地,本土還深陷“脫歐”和“脫英”浪潮中難以自拔。但作為曾經的超級大國,英國是真正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僅英語流行世界,英聯邦更是昔日英國殖民地的俱樂部。
作為落後國家和地區,能夠進入英聯邦也就意味著能夠得到英國的援助,包括經濟援助以及直通英國國籍的機會,這相當於天上掉餡餅。
被殖民了很多年,到頭來還獲得了和侵略者手拉手肩並肩的機會,這不是顏面掃地,這是與有榮焉啊。
不得不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手段堪稱高明,不僅懂得與時俱進,更懂得“有種愛叫做放手”,於是地球有了英聯邦。這比同為殖民帝國的法國不知強了多少倍。二戰後的法國,不僅在越南灰頭土臉,在非洲更是聲名狼藉,今日國際影響力和英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殖民地的“從無到有”,以及英國的“死而不僵”,是今日很多英國殖民地依舊對英國感恩戴德甚至依依不捨的根本原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8 # 萬事皆空70
二戰結束後,全世界的被殖民國家紛紛獨立,大英帝國也不例外,許多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但是大英帝國的解體不傷和氣,是好合好散,比如印度就是和平獨立,更別提澳洲,紐西蘭,加拿大這些本來就是英國後裔的國家了,甚至有的國家不願意獨立,隨後建立的英聯邦更是各國心甘情願,而且內部關係聯絡密切,這與歷史上的帝國解體迥然不同,為何他們不恨英國?
第一,許多被英國殖民的國家本來就是無主地,非現代意義的主權國家,最典型的就是澳洲,紐西蘭,加拿大,還有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其實歷史上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英國幫助建立一個現代印度,甚至讓印度領土擴大了,比如麥克馬洪線,這些地區印度歷史上就沒有統治過,
第二,英國有先進的制度和文化,民主制度,契約意識,法律文化,自由市場,宗教信仰自由,對個人權利的保護,陪審制等等,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方向,英國在殖民地身體力行推廣這些制度,讓這些地區迅速進入文明世界,省去了大量的摸索時間,屬於五眼聯盟的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是當仁不讓,印度從落後的封建制度迅速跳入現代世界,印度民主制度運轉良好,還有新加坡,南非也是如此,
第三,英國代表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科技先進,工業革命就是英國發源,英國對於殖民地並不是只會掠奪,而是大力建設,最典型的就是印度,英國為印度建設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和現代工業,比如鐵路網,公路網,
同樣是殖民,被英國殖民過的地方現在許多是發達國家,即便是不發達國家同樣也受益於被殖民經歷,而被其他國家殖民過的地方普遍發展不如英國殖民地,比如南美不如北美,非洲的法語國家不如英語國家,因此,原英國殖民地對英國是懷有深厚感情,最典型的就是二戰中,各個殖民地的人民自願參軍追隨英國,這種對英國的感情甚至表現在原來屬於主權國家被割讓的地方,雖然被收回了,但是該地區人民對英國念念不忘,
-
9 # 蕭武
說殖民地國家不仇恨英國,就和說英國殖民地後來都變成了發達國家,民主國家一樣,其實只是個誤會。不恨英國的基本上就是指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這幾個英語國家,所謂發達的民主國家,也是這幾個。其他的前英國殖民地國家大多數都是怨恨英國的。
那麼,這幾個英語國家為什麼不恨英國呢?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因為這幾個國家的原住民早都被屠殺殆盡,現在這幾個國家的國民基本上都是歐洲移民的後裔,其中又以英國移民後裔為主。對他們來說,英國就是他們的母國,自然不會恨英國了。
當然,印度是個例外,印度不僅不恨英國,反而對英國是相當感激的。因為如果沒有英國,印度可能到現在還是四分五裂的狀態,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而且,英國聰印度撤離的時候,給印度留下的遺產可謂相當豐厚,除了基礎設施,還有在亞洲的大量外交特權,只是後來印度自己基本上都失去了而已。
但英國的殖民地不至於五眼聯盟國家和印度這幾個,還有大量的前殖民地,尤其是在亞非拉廣大地區,比如中東地區,西亞地區,以及非洲的南非等地,也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但這些國家既不發達,也不民主,而且內部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不少問題就是英國撤離時故意留下的。
比如今天的土耳其,原本也是奧斯曼帝國,但是後來在十九世紀逐步變成了英國的半殖民地地區,在一戰後雖然獲得了獨立,但是失去了絕大部分原來的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剩下的只有今天土耳其的這部分了。所以土耳其在一戰和二戰期間都有過和德國關係親密的時期,這就是因為對英國的反感和仇恨。
阿富汗和索馬利亞也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阿富汗在十九世紀曾經是英國和俄國極力爭奪的地區,但是阿富汗後來還是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一戰後阿富汗獨立,但阿富汗始終沒有擺脫地緣政治敏感地帶的色彩,所以一直到二戰後,也沒有安定下來,前蘇聯和美國相繼入侵,阿富汗兵連禍結,至今仍然戰火連天。
還有索馬利亞,也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後也一度獨立,但是英國在索馬利亞的殖民利益並沒有完全放棄,一直在索馬利亞上下其手,最後導致索馬利亞發生了種族屠殺,美國又進行了空襲,索馬利亞至今仍然處於政治不穩定狀態。反而是索馬利亞海盜在中國知名度很高,但索馬利亞海盜不是一般的海盜,而是在倫敦股市上市的上市公司。
南非就更不用說了,英國在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政策,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南非獨立後的白人政府也延續了種族隔離政策。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曼德拉等進步力量的推動下,南非黑人才成為國家的主人,白人的財產被大量剝奪,到今天南非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種族問題。而南非的種族問題就是英國埋下的禍根。
-
10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近代史上,英國可謂是佔世界殖民地最多的國家,被世人稱為是日不落帝國。據說最多的時候,英國的殖民地加起來有三四千萬平方公里,可謂是遍及五大洲。
英國有這麼多殖民地,並且很多都是透過武力手段奪取過來的。但是英華人經營殖民地還是相當有一套的,因為英國本身這是一個小小的島國,無論是人力還是各方面都非常的有限,如果不是透過比較有效的管理方式的話,事實上是不太可能管理好如此龐大的殖民地。
英華人管理殖民地很大的一個手段就是扶持當地人中的頭面人物,給予這些人相當大的利益和名譽,很多人都被授予職位。而且英國征服一地之後,在管理的時候很少會採取比較激進的措施,因為那樣只會使佔領地的人民群體反抗。
記得希特勒在和英國首相聊天的時候,當時提到被佔領地的人民起來反抗的時候該怎麼辦?希特勒就直接說殺光他們,當時英國首相感到非常的無語,在英華人看來,這樣做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英華人採取的方式就是有效的分化他們,籠絡其上層的階級,從而起到更好的佔領的作用。因為一旦採取以殺止殺的態度的話,那樣是不可能長久的佔有這個殖民地的,很多時候就是一錘子買賣。到了之目的的民眾紛紛揭竿而起,而宗主國只知道用殺來解決問題的話,基本上離失去這個殖民地時間不遠了。
英華人採取方法措施非常有效,而且離開殖民地的時候,也會給殖民地挖坑,表面上是遵從殖民地人們的選擇,實際上卻給殖民地埋下了未來紛爭的種子,例如離開印度的時候就把印度變成巴基斯坦和印度,對其他的殖民地也是同樣如此,這樣殖民地之間有了紛爭還不得不求助於英國,使得英國即使失去了這些殖民地卻依然對這些殖民地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幾十年之後,這些殖民地都對英國還有非常深的感情,甚至以作為英聯邦成員國而自豪。而其他國家在海外的殖民地被當地人反抗收回之後,很少有對自己宗主國這麼深感情的。
總之英華人採取管理殖民地的方式,可謂是相當的先進,相當的文明,非常值得世人去學習。
回覆列表
這裡先必須解釋下,英國是自古以來就是作為一個“攪屎棍”存在的國家。
作為一個“商人”型國家,他們很會算計,而這種只獲取利益的國家,恰也滿足那些被佔領過的國家需求,所以很多被殖民過的國家並不仇恨英國,甚至有的感謝他們。
“攪屎棍”英國作為孤懸海外的島國,它心中極度害怕有能夠與自己比肩的國家崛起,所以它長期以來的政策就是“一山不容二虎”,誰要當大哥,我就聯合老二一起打趴大哥。
16世紀時它死懟西班牙,搞掉無敵艦隊,因為當時的西班牙最強大。
17世紀又跟法國槓上,反法同盟,死磕拿破崙,和法國打的那個雞飛狗跳。
沙俄崛起後,它又看俄國不順眼,打完俄國打德國。沒辦法,19世紀後德國也崛起了,那肯定不能放過。
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打歸打,但打完後它又反過來“善待”人家。因為英國很明白,弄死大哥,就會立馬又小弟崛起,那它又得跟小弟幹戰,與其這樣沒完沒了還不如壓制大哥就好。
所以,當拿破崙戰後,英國在維也納會議上支援塔列朗的想法,讓法國保持領土完整,使得它後來又恢復到歐洲第一階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華人對德國採用綏靖政策,它不同意別國肢解德國,因為弄死了德國,法國就會強大,英國並不那麼容易吃掉法國。
國富論1776年是英國最為重要的一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極力勸導英國讓美國獨立,理由是美國的統治成本已經大於統治收益。
(亞當斯密國富論)
英國有個首相叫小皮特,他對亞當斯密的理論非常著迷,並且一直奉行亞當斯密的這套國富論邏輯。以至於,在後來英國雖然跑遍全世界搞殖民地,但它對待殖民地的手段和其他列強不一樣。
英華人都是精明的商人,他們一直以來的手法就是“能撈一把是一把,撈完之後還要攪屎”。英華人在殖民地的政策就是讓本地人自治,把本地人變成商人,然後壓榨貿易。
為了更好的配合他們,英華人甚至讓當地人去英國留學,到後來殖民地的人反而對英華人產生了好感。
精明的商人最搞笑的是,如果你要獨立,英華人就開始嘩啦嘩啦撥算盤,如果不划算,那就支援你們獨立。因此,甘地這種不抵抗運動才會成功,因為他早已摸透英華人的想法。
當英國佬一看印巴是個爛攤子,於是搞了個印巴分治,然後溜了,但這種做法卻得到了許多小國的支援。比如斐濟,人家1970年才獨立,而這個時候已經完全落後於世界,但人家還感謝英國。因為在殖民這個國家的時候,起碼還把經濟搞上去了點,並且還弄了一個運動會,直到現在這個運動會還在繼續著。
而英國佬對比,日本就顯得不夠看了,中國、北韓、南韓這些國家,哪個不是對日本恨之入骨。
"國與國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英華人早就摸透,但它的做法卻是沒有上升到恨不恨的地步,說白了英國就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你可以不喜歡它,但確實也恨不起來。
(英國曾經殖民地分佈示意圖)
英國就是那種,打歸打,打完後該吃飯喝酒的吃飯喝酒,沒有怨恨也沒有感情,反過來說跟英國談感情,就是自己浪費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