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月花2

    孔、孟之所以被尊為聖人,是自漢朝獨尊儒術後,被歷朝封建統治者為政治需要,捧起來的。特別是科舉考試選官,只考”聖人“之言,所以一般人就少知別的智者了。

  • 2 # 唐言唐語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高興透頂了。 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人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另一個人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有一個人卻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做官的也許就是謊言。

    有生必有死,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就是“道”——道家闡釋正是這個,規律只能夠依從順應,而無法改變:公道而殘酷、平正而無情,一視同仁、無所偏私。因此,揭示自然法則的道家於人們的感覺似乎是消極避世、冷眼漠然的。

    人當然需要了解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順應天地自然不變的原則;

    但是,人更需要認同感、歸屬感和安全感;人的精神世界裡需要支柱,人生需要理想的感召與希望的指引、需要鼓勵與肯定——這些正是儒家的追求所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只是把自己與自己的親人親族當成平等相待的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後代當成培養、撫育的物件,“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讓所有的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活著,對那些孤寡殘疾、衣食無著的弱勢群體給予濃重的人文關懷——這就是儒家反覆強調的“仁”的核心所在。而這些都是道家所不能提供的,不僅如此道家常常以此來取笑儒家的不自量力、四處碰壁。

    人,需要來自同類的關愛、他人的溫暖,儘管很多時候都是難以得到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被凍死在牆角里,但是她的臉上似乎掛著幸福、滿足的笑意。儒家的人文情懷,或許就像小女孩划著火柴後看到的美好景象一樣:短暫、虛幻、轉瞬即逝。卻可以慰藉人們脆弱而敏感的心靈——也許它於這個世界不可逆轉的規律沒有絲毫的改變,但它畢竟是產自於人的內心。

    這也許就是後人尊奉孔、孟為聖人的原因所在。這也許就是人們知道老、莊非常偉大、非常了不起卻不把他們尊奉為聖人的根由。

  • 3 # 枯木齋

    這有什麼奇怪的?

    孔孟說我教你怎麼牧民,...出謀劃策;

    老子說你有這麼好心嗎?...我看你怎麼弄.

    一個廢盡心機,你也沒虧待他;

    一個冷眼旁觀,不屑要你的錢;

    封誰聖人?讀過中班都知道了,你個捶子!

    還把我們當棰子!!!

    (外來的和尚都看明白了,識時務,得實惠,不當老子。)

  • 4 # 鼠老爹49

    古來三教儒釋道,九流與之誰為高?

    儒講仁義禮智信,漢武獨尊於天朝。

    無為而治道家法,天人合一境界高。

    釋本立於三界外,五行之中渡老少。

  • 5 # 紅豆妹子

    讀史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英者雲集,皆為顯學。

    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兩千餘年。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在於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本質上還是以德治國,以孝治天下,無他,因為這種治理方式,最有利於統治者,管理成本低,管理收益高,

    所以提出該理論的孔子才是聖人,聖人的話,老百姓都得聽,皇帝也得照做。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推行的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後世皇帝不尊崇他的思想,那麼自然他就不能被稱為聖人。

  • 6 # 憂鬱的刀鋒

    要說明孔孟是聖人而老子沒有被封為聖人的原因我很膚淺的分析是因為他們的學說,孔孟之道是人倫之道,講述的大多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道理,老子的道德經並不是現在人理解的道德,道德經上下兩篇,上講的是天之道是自然觀與宇宙觀,下是德講的是人之道,總個講的是人與自然和世界的關係,這實際上是哲學範疇,尤其是孔孟之道是講周禮所以還能為統治階層所用,而老子卻是提倡大國小民(這裡的國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國的意思,當時的國在甲骨文中是原始氏族部落),講的是無為而治,這個無為也是拋棄文明而回歸原始狀態的去做事生活,不是什麼事都不做,這樣的理念和統治階層的利益是矛盾的,所以不會提倡,就算在漢朝和唐朝有一些被尊崇,也是曲解和利用了老子的思想。班門弄斧,知識淺薄,請打臉的時候輕一點。

  • 7 # 風情萬種967540

    入土者為人,昇天者為仙。

    這個問題其實還在於歷代統治者,罷黜百家,獨衷儒術,所以,也就沒有老子的份了。

    其實,歷代帝王的思想都是扭曲的。他們的思維都是道家的,而行為卻是儒家的。有道家的思維是想“長生不老”,而從儒家的思維是能統治大眾。

    從思想上,道家強調的是一個“悟”字,重點是悟性。而儒家卻是一個“說”字,重點是宣傳。

    從行為上,修道的人少,但卻都想得道。從利益上,從政的人多,因為都想得利。(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去擠破頭當官了)

    也許,這些正是老子騎青牛出涵谷關的真正原因吧。

  • 8 # 操哥草談文化

    這個,早年真的研究過。老子研究的是自然,哲學。孔孟研究的是人文,禮教。老子的道徳經,開篇是這個意思,書上講的都不到位。(咱們華人都愛譁眾取寵,我也是。不過我比他們好的是我沒有功利之心)老子說,我說的道,說是道理也可,但並不是通常理解的道理,所謂名稱,名詞也是這樣的。萬事萬物本無名,(是非好壞對錯真假善惡原本都一樣),人們根據自己的習慣,喜好而去命名,因為人們命名,定義之後,萬物才叫萬物各自的命名,才形成了世界。比如好的如果當初稱為壞的,那麼就是壞的,桌子如果當時命名為愛人,那麼找老婆就是找桌子了。。。。這是反映了老子對無慾與公平的基本的世界觀。是哲學問題。

    孔子的論語,我覺得應該是倫語,倫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講社會,國家,家庭,個人規範的語句。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作人要有遠見,廣交朋友。古代朋友多是用來混吃的,朋字,本來是兩個“肉”字,意思,我去你家有吃的,你來我家也有吃的,就是朋,這種關係。孔子說,人家來吃你的,不也是一種令人欣慰的事嗎?當然不是,因為我自己都吃不起。為什麼這麼講,據瞭解,孔子光吃別人的,自己從不給別人吃。但他講的有道理麼有的,人要有遠見,有情商,克服眼前的壓力,以圖未來。。。。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教學眾多。周遊說白了就為了當官吃俸祿,教學生是為了吃學費。沒錢吃飯就招學生,有錢了就去找國君,不過當時沒有一個國君認可他。認可他的都是窮人,沒飯吃的,異想天開,想一舉成名的人。

    為什麼當時人們不認可孔子,識時務者為俊傑。孔子就是一二逼,春秋戰國,天下大亂,孔子告訴國君,你想當永遠的國君,就不要天天要求人民跟你去打仗,修工事,這樣老百姓都沒飯吃了,人民反不爽。國君火了,媽媽的,強鄰四起,兵臨城下,我還管得了人民?再說沒有國哪有家?孔子說,你得要仁,對老百姓寬容。國君講,國家都麻煩了,怎麼寬容?你滾蛋!孔子跑了,嘴裡不乾不淨,媽媽的,不聽我的話,遲早要倒黴。。。孔子想,我得巴結一下國君,這樣硬懟不行,於是乎想到禮,換一家國君,先說一段禮,國君是老大,大家都應該尊重。云云。國君聽完大喜。孔子見機會來臨,便說,咱們治國得仁。。。國君說,滾!於是孔子又跑了。。。如果孔子真的仁,或者禮他應該周遊列國嗎?把大大小小的國都跑遍了,他不應該在魯國,生是魯華人,死是魯國鬼,為家鄉的父老而爭取仁政嗎,他還跑到可能是敵國去,獻計獻策??!!

    孟子其實就是復活之後的孔子。但孟子根本不甩孔子,孟子認為孔子想法有些是對的,不過不到位,他認為自己更牛一點。用收學生的招混了幾十年,兜售政見,沒人甩他。好在有學生供養。50歲左右,終於被一個小國接受,國君問他,老孟,咱們國家這麼小,當前強鄰覬覦,怎樣才能活下來?孟子曰,仁政啊,對老百姓好,人民擁護你當國王,夏朝商朝建國都是這樣的。人民擁護。國君講,人民擁護了,強國兵臨把我滅了可咋辦?孟子曰,怕什麼?只是國君您施行仁政,四海歸心,別說強鄰滅咱們,連他們自己的國內之民都向往您,不用打,就得天下了。。。國君,猶豫片刻道,滾!於是孟子繼續了他的遷徙的生活。

    孔孟是沒有治國的眼界的,用窮人,下層人民的思維來看世界,恰恰是他們並沒有學好,領悟老子無慾而為的思想。正是他們自己帶著慾望去看待世界萬事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標籤而不是本體。按老子的思想,戰爭時期,人民受苦就是道,不要去改變,去奢望,所謂死於安樂嘛!

    那麼歷代人們為什麼去推孔孟,那是因為他們建立了國家,戰爭完了,一統天下了,再要求大家,首先的,要尊重我,孔子已經曰過了。孔子是窮人的中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並以此培養大找忠孝的人才。這是政治手段。

    總而言之,老子側重世界觀,孔孟講研方法論。我認為從哲學上孔孟始終低一個檔次。而孔孟的之道是可以直接變現見成效的。打個比方,老子告訴你魚可以吃。孔子說河裡有魚,涸澤講咱們可以涸澤而漁。而國君們個個都是捕魚達人。他們在江湖海透過各種手段捕了魚,有的還直接去人家拿了很多魚。。。論業績是國君的,不過老子若當初不講,你們抓魚乾嘛?

    總體上我個人是輕視孔孟的,正是他們,以及後來人們利用他們才使中國不斷改朝換代,不思進取,自娛自樂,功敗垂成。使中國從一個可能走向哲學,科學治國的途徑走向人文,手段治國的途徑。也使人們投機倒把思維大增。而老子,的確類似於佛,無慾,洞察,本原這些是他的真正特點,說白了一句話就是,叫大家冷靜看待處理世界,問題。

  • 9 # 天行健or酸菜魚

    主要原因是孔孟的思想與老子的不同,老子將就的是道法自然,追求的是無拘無束的純天然的生活,老莊思想的追崇者多半都抱有避世的思想,更有甚者並不吧當局的領導者當回事不利於統治,而孔孟講究的是出世,追求的是理法,三綱五常是孔孟的主旨。這種思想非常利於統治階級統治。

  • 10 # 慣於胡說八道

    因為老子不願意啊!老子自願歸於虛無,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就是孔老二說的,這其實就是對於老子成神的一種認可。但是儒家被廣為傳播並且超凡入聖,是因為它的整體思想就是不斷進步不斷補充的,所以老子和孟子才會被神話,這和老子不和你玩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搞法。儒家的精髓在哪裡?在於柔軟的適應社會,在於內心對於道的堅持。也就是外圓內方。也就是中庸之道。但是其實這些都是孔孟以後不斷補充的。老子則根本不一樣,他一開始就沒準備妥協,道理說一說,你愛聽不聽,愛學不學,這樣的老師怎麼能評優秀老師呢?給你一個高階教師的職稱都是因為你學歷老。

  • 11 # 禪心8745

    如果從天道、人道、地道來劃分就清楚了。

    孔孟屬於人道,人道最高統治者屬於帝王,名曰天子,故歷代天子封孔孟屬於順理成章!

    老子屬於天道,受制於天道約束,不屬於人道約束範疇。但人道在天道約束之下,如果帝王封老子是屬於僭越,所以歷代天子沒人敢封。

  • 12 # 使用者59615679166

    孔孟之道較流行,適合國家安定發展,崇尚禮義,倡導教育興邦,所以被歷代君王採納,而老子的道教主將人體修為,以養生成仙為目的,故不受大眾擁護學習,不被推為聖人,只是道教尊為始祖。

  • 13 # 王士菊390

    老子的思想滿足不了人們的慾望,孔子孟子就學而優則仕,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觀點,誘惑性有多大?

  • 14 # 冒牌東方朔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回答,首先第一個,從學識的角度。學識方面,其實孔子曾經多次向老子請教學問,當然老子也每次都傾囊享受,所以,要說獲得聖人封號一事,學識並不是原因所在。第二個,從儒家和道家思想所推崇的處世之道上來說,儒家講究的是“窮澤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他們更希望有舞臺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時也懷著“天下大同”的願望。而道家講求的則是“無為而治”,修心為上,不會太刻意地去追求什麼,甚至還有一些“隱遁”的跡象,當然,他們同樣也心繫萬物,但是他們更尊重自然。所以說,他們得核心思想有著截然的不同,而且這也是為什麼老子未能得“聖人”封號的根本所在,因為這直接影響了後面我要說的第三點,那就是行為上的差別。在兩種學說的影響之下,儒、到兩家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儒家注重“教化世人”以求國家大治,社會和諧,而道家則注重“修身養性”“超然世外”,而行為的不同便導致了結果得不同,孔子廣泛收徒推崇“有教無類”,提升樂國民素質,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弟子,所以後世才出現了帝王們的“獨尊儒術”,而且儒家思想體系也的確為封建王朝的國家治理提供非常好的一整套核心價值觀解決方案,而“聖人”的封號便也在儒家思想對我作用逐漸被放大和廣泛應用當時過程中形成了。所以,聖人之封是這麼來的,而且,我想如果當時老子也能積極地向世人推廣他的思想體系,想要獲得這樣的“聖人”封號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 15 # 孤舟學中醫

    老子是神仙啊,不需要封聖了 哈哈哈 老子講的是無為 柔弱勝剛強, 講的是萬物的規律自然的法則 本是就是神仙段位的

    孔孟是講人道的 仁義禮智信, 所以段位和老子不是一個段位啊。

  • 16 # 洪門三少

    聖人不過是一個頭銜嘛,孔子和孟子被封為聖人,這也是世人封出來的,對吧,關鍵是怎麼封的以及由誰來封。

    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大佬。我們縱觀整個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自漢代以來,儒家思想一直是社會主流思想,佔統治地位。

    在歷史上,當儒家思想成為思想界的老大以後,儒家思想就成為主流人群的一種精神信仰,這時儒家集團內部就要選出領袖人物,將其神化、聖化,以此來作為集團內部的精神支柱,被供奉到了神壇上,以供世人瞻仰和膜拜。

    當然了,孔子和孟子也有這個實力成為儒家集團的老大,所以他們被封為聖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孔孟二人肯定不會把自己當做聖人來看待,他們是被別人封成聖人的,甚至都沒有徵得他們本人的同意。這就像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當上了明教教主,他自己是不想當這個明教教主的,只是被眾教徒架上了教主的寶座,身不由己啊。

    既然儒家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受到了主流人群的追捧,那麼道家思想就會退居二線,佔統治地位的主流人群,肯定不會允許有其他聖人的出現,所以老子沒有被封聖。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道家集團內部,老子就是聖人,只是這個“聖人”僅存在於他們心裡,而沒有公之於眾。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理解,你看看有沒有要補充的。

  • 17 # 借得一世情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增建“紫極宮”、“太清樓”,改廟名為“玄元廟”。。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又親朝太清宮,為老子上尊號“大聖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帝”

    宋真宗重建太清宮,規模比唐時更大,於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親率群臣朝拜太清宮,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

    這麼多例子還看不出來嗎,古人認為皇帝是世界的主宰,尤其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最好的時代,這麼多皇帝虔誠供奉祭拜,加封為皇帝而不是聖人,其地位早已超越聖人不知多遠。

  • 18 # 劉源259

    其實很簡單,孔孟是儒家代表。老莊是道家代表。在5000年的封建統治階級都是採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的所以就放大了孔孟的思想品質。

  • 19 # 洪興4109

    很簡單,孔子的理論適合歷代統治階級的胃口。孟子在孔子之後繼承了孔子的衣缽。為集大成者。經過歷朝統治者層層加碼加封。就成了所為"聖人″。老子的無畏思想統治者不待見,所以落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