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好奇怪

    恩怨分明,似乎我能首先想到的歷史人物就是范雎。史書上說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范雎。戰國時期名士。曾執掌秦國相印。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方針。對秦國強大乃至後來的一統天下影響深遠。

    有人可能會說,這麼一個牛人,輔助過昭襄王成就霸業,也許會對恩會湧泉相報,可是怎麼會對睚眥之仇也必報呢?這就不得不說他的坎坷經歷了。

    范雎,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高階知識分子,最大的報負就是實現知識變現,將一身才學交給願意賞識自己的boss們——各國諸侯,實現功成名就的人生目標。可是天不遂人願,周遊列國卻無人賞識,最後回到魏國,做中大夫須賈門客,卻被須賈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來在魏華人鄭安平的幫助下,從廁所裡面假死逃出,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以直報怨:

    後來得到昭襄王賞識和重用,成為秦國相國。可謂權勢地位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抬手之間便能呼風喚雨。再想到曾經羞辱過折磨過他的人,自然不會放過,他在須賈出使秦國的時候命須賈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摻拌的飼料,又命令兩個受過墨刑的犯人在兩旁夾著,像馬一樣喂他吃飼料。但是須賈對他有舊情,也不是最大的禍首,便放了他。范雎讓須賈轉告魏王,趕快把魏齊的腦袋拿來!否則屠平大梁。魏齊大為驚恐,便逃到了趙國,躲藏在平原君的家裡,范雎依舊不肯罷休,最後魏齊被逼無奈自殺,此事才以趙王將魏齊人頭送到秦國為結束。

    以德報德:

    其次說他湧泉相報,范雎得勢之後,並沒有忘了那些幫助過他的人,對他們都報以厚恩。對曾經帶他來秦國的王稽,他為其求得了河東郡守的官職。為大恩人鄭平安求得具有實權的將軍之位。無論大恩小恩,他不惜散盡家財來回報。這些曾經在危難時幫助過他的天使投資人們通通都獲得了極高回報率的收益。所謂一飯之德必嘗,范雎如此足夠恩怨分明瞭吧!

  • 2 # 杳杳無歸期

    恩怨分明的事件大多發生在先秦兩漢時期,那時候的諸子百家都是比較恩怨分明的,至於"以德報怨"這種瞎扯淡的言論是後世某些無恥文人的斷章取義。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才是原話。

    齊襄公復九世之仇: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雖然這不算一個正面案例,但是也算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例子。更多的則是"君待臣以國士,臣以國士報之",所以湧現出了很多類似荊軻一樣的勇士,又或者秦漢之交的一飯之恩,漢朝很多遊俠更是如此。至於到了東漢以至於五胡亂華時期,漢人被佛教削去了血性,就越來越…

  • 3 # 彈指間的歷史

    中華上下五千年,自古誕生英雄聖人無數,仔細品讀他們的一生,我們不難會發現,他們身上皆有一種美德——恩怨分明。

    朱元璋榮歸故里,賞賜昔日仇人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草根天子,他出生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苦家庭,祖上幾代人皆以農業為生,朱元璋是家中未死的孩子中最小的,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因此他最初的名字叫做朱重八。

    家裡貧困,時常受人欺辱,不要說讀書,就連吃飯都成問題,飢不果腹以成為家常便飯。為了生存,朱元璋很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替家裡分擔一下負擔。

    1343年,濠州發生罕見的旱災,第二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這對本不富裕的朱元璋一家,簡直是雪上加霜。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和他的母親相繼去世,家中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

    此時,朱元璋家中早就一貧如洗,今後如何生活都是個問題,更不要買棺材說安葬去世親人。無奈之下,朱元璋想到了父母曾經給地主劉德打過工,劉德家大業大,借點錢安葬親人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劉德並不是什麼好人,聽到朱元璋要跟他借錢安葬親人的時候,當場就翻了臉,他覺得朱元璋這輩子就是一個窮人,說不定沒過幾天就餓死了,要是把錢借給他,不就跟打水漂一樣嗎?隨即使喚人,將朱元璋趕了出去。

    幸好朱元璋的鄰居劉繼祖心地善良,給了他一塊地,作為他安葬親人的墳地。沒有棺材,兄弟倆只好用破衣服包裹住屍體,將親人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後來,朱元璋加入了起義軍,一路扶搖直上,在擊敗了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徹底結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

    當上皇帝后,一次,朱元璋回到家鄉,望著曾經生長的地方,心中感慨頗深,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是天下之主,再也不用忍飢挨餓。地主劉德得知朱元璋回來後,害怕朱元璋秋後算賬殺了自己,連忙磕頭認錯。誰知,朱元璋不僅沒有殺他,還賜給他數畝良田,免除賦稅,表示理解劉德當年的做法,並不怪他。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以報他當年施地埋葬親人之恩。

    朱元璋心中寬廣,恩怨分明,難怪他能夠在各路豪傑中脫穎而出,成為大明的開國皇帝。

  • 4 # 蕭武

    1938年,日軍分別從華北和華東出兵,南北對進,準備對徐州進行分進合擊。其中,華北日軍也分兩路,一路是日軍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南進,一路是板垣師團從煙臺登陸,兩軍準備在臺兒莊會師之後,進攻徐州。這樣,以臺兒莊為中心,國軍和日軍展開了徐州會戰的焦點戰。日軍只要突破臺兒莊一線,渡過運河,就可以從西面和北面進攻徐州,而國軍要避免在徐州附近被日軍包圍,就必須在南北兩線頂住日軍的進攻,才能為內線作戰留出空間。

    臨沂之戰是徐州會戰的外圍戰,也是前哨戰。此時駐守臨沂的是龐炳勳。抗戰爆發之初,龐炳勳就在滄州一帶與磯谷師團交過手,損失慘重。此時龐炳勳名義上是軍團長,但是隻下轄四十軍一個軍,和湯恩伯那種兩三個軍的軍團不可同日而語。更慘的是,四十軍實際上也只下轄一個師,所以,雖然龐炳勳的部隊頂著一個軍團的架子,但實際上作戰部隊只有一個師多一點的部隊,實力並不強。而此時進攻臨沂的板垣師團的一個支隊,人數也達到七八千人,兵力與龐炳勳部相當,日軍又有裝備優勢,龐炳勳拒城死守,浴血苦戰,等待救援。

    而第五戰區此時能夠抽調出來救援龐炳勳的,其實也沒有多少部隊。此時第五戰區自身的部隊原本主要都在南線抵抗日軍,北線能夠依賴的部隊,除了龐炳勳軍團之外,再就是川軍二十二集團軍,在滕縣之戰中川軍師長王銘章戰死,全軍覆沒,川軍同樣損失慘重。而從一戰區程潛部下抽調來的部隊五十九軍張自忠部正在南線幫助於學忠的五十一軍抵抗南路日軍,穩定淮河防線,湯恩伯的部隊在臺兒莊以西與日軍周旋,作為機動打擊兵團,是第五戰區此時主要的打擊兵團。

    萬般無奈之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只好命令已經完成南線穩定戰線任務的張自忠部緊急北調,增援臨沂。但李宗仁知道,張自忠和龐炳勳早有嫌隙。龐炳勳和張自忠都出自馮玉祥的西北軍系統,但在中原大戰中,龐炳勳臨陣倒戈,曾經攻擊過張自忠部。七七事變後龐炳勳部在平津一帶曾與二十九軍配合作戰,但二十九軍的防線被日軍磯谷師團攻破,致使龐炳勳的部隊暴露,只能孤軍苦戰,最後損失慘重,部隊大幅減員。雖然戰後龐炳勳因功晉升軍團長,但所轄部隊實際上仍然是自己的那一個師。

    雖然龐炳勳的部隊只有一個師,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下屬兩個旅四個團,總兵力達到三萬四千人,而且裝備也要比龐炳勳和孫連仲的部隊好得多,是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槍,各種炮配置齊全,雖然不及日軍和中央軍精銳部隊,但在地方部隊中絕對稱得上一流的裝備。也是因此,張自忠的部隊才會被李宗仁當成第五戰區僅次於湯恩伯軍團的重要機動打擊兵團來使用。但畢竟龐炳勳年齡大,資歷老,又頂著軍團長的名義,張自忠如果到了臨沂,兩軍配合作戰,自然要以龐炳勳領銜,所以李宗仁很擔心張自忠不肯配合。

    張自忠奉命北調途中,路過徐州,特意去拜會了李宗仁。李宗仁除了給張自忠撥調補充了一些武器裝備之外,特意和張自忠進行了一次談話。李宗仁說,你們以前有嫌隙,但那都是內戰,無所謂對錯,現在我們都是為了抵抗日寇,是為民族生存而戰,希望你能不計前嫌,和龐炳勳精誠合作,共擊日寇。張自忠在七七事變後一度奉宋哲元之命在華北與日軍周旋,所以被全國目為漢奸,到南京後,軍委會高層有人主張殺張自忠以肅軍法,是李宗仁在軍委會為張自忠仗義執言,才免於處罰,後來又重掌了五十九軍。因此,張自忠一方面是出於抗日的民族大義,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李宗仁的感激,表示絕不計較,一定和龐炳勳精誠合作,共抗日寇。

    李宗仁雖然對張自忠的態度大為嘉許,但仍然有些不放心,於是派戰區參謀長徐祖詒和張自忠一起前往臨沂前線,以便協調。張自忠原打算部隊到臨沂前線後,先休息一下,然後再投入戰鬥。但等到他到達臨沂前線,龐炳勳已經快要支援不住了,是聽到張自忠的部隊即將到達前線,才苦苦堅守的。因此,張自忠的部隊一到前線,和龐炳勳一商量,張自忠就決定放棄休息,直接投入戰鬥。在作戰策略上,龐炳勳主張五十九軍進入臨沂,和四十軍一起守城,但張自忠認為,此時日軍損失也很大,如果五十九軍攻擊日軍側背,會更有利。最後決定,龐炳勳部仍然繼續守城,張自忠部則攻擊日軍側背。

    張自忠部投入戰鬥後,日軍猝不及防,加上龐炳勳部奮起餘勇,不斷派小部隊反擊,日軍受到內外夾擊,經過五天戰鬥之後,板垣師團也無力再派兵增援,只好下令進攻臨沂的日軍突圍,撤回莒縣,堅守待援,以待後續日軍部隊再來增援。日軍開始撤退後,張自忠和龐炳勳部奮勇追擊,日軍傷亡慘重,僅一千多人逃回莒縣,閉城死守。臨沂之戰日軍斃傷俘共計一萬人左右,是抗戰軍興以來,日軍第一次被打退,也是號稱鋼軍的板垣師團在南口會戰受到重創之後再次遭到重大打擊,整個師團基本上被打垮。而且,這也是日本自成立新式陸軍以來,精銳部隊第一次遭到殲滅性打擊。

    臨沂之戰和臺兒莊之戰合稱臺兒莊大捷,日軍共被消滅二萬餘人,是日軍侵華以來第一次遭到如此重大的損失。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日軍驕狂自大,看不起國軍,所以被張自忠部的野戰和近戰打得叫苦連天之外,張自忠在民族大義面前能夠捐棄前嫌,不計個人恩怨,完全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張自忠像湯恩伯一樣,這時候為了儲存實力,避敵不戰,不要說能夠創造大捷,就是張自忠再晚一點到達臨沂,龐炳勳就得從臨沂撤出來了。

  • 5 # 花近高樓1

    中國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和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是中學同學,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曾在美國攻讀物理系。1950年8月,鄧稼先回國,七年後,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兩年後,第一枚氫彈爆炸,中國在熱核武器研究取得突飛猛進的成果,讓人瞠目結舌。世界許多國家猜測,誰是中國的費米(美國原子彈之父),其中也包括楊振寧。

    1971年夏天,楊振寧回國訪問,他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第一人。周總理對這件事非常重視,親自安排鄧稼先陪同楊振寧。

    兩個人老友重逢,暢談友誼之時,又心照不宣,儘量避開那個敏感的話題。

    直到臨行前一天晚上,鄧稼先和楊振寧告別,楊振寧這才旁敲側擊的詢問道:聽說中國大陸的熱核武器研究有陽早和寒春夫婦的參與(在華工作的美華人,韓春參與過曼哈頓計劃),不知是不是真的。

    鄧稼先敷衍道:這事兒我也不清楚,有機會我給你問問。

    當天晚上,鄧稼先把楊振寧的問題向周總理做了彙報,周總理指示道:明天你去告訴他,中國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都是由我們自己獨立完成的,並沒有外華人的參與。

    第二天楊振寧回美國,鄧稼先到機場送行,把周總理的話複述了一遍。據記載,楊振寧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久久難以平靜。

  • 6 # 我是越關

    所謂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不共戴天,一般情況下,只要發生其中之一,對立的雙方的必然會勢同水火、不死不休。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歷史上的解狐和祁奚因為恩怨分明,即便是被人戴了綠帽子,或者是父親被人殺死,他們對仇人的態度也讓人大跌眼鏡。

    解狐恩怨分明,舉薦奪妻仇人為官

    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他為人耿直倔強且公私分明。

    當時,解狐有一個小妾叫做芝英,芝英長得如花似玉,身材也是婀娜多姿,因此深得解狐的寵愛。

    不過可惜的是,因為解狐公務繁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美人,所以芝英心生寂寞。恰好解狐的家中有一個家臣刑伯柳,這個人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經常趁著解狐外出撩撥芝英。

    芝英看到刑伯柳年輕帥氣,而且還會變著花樣的取悅自己,心中自然泛起了一絲漣漪。一來二去,兩個人就揹著解狐走到了一起。

    紙終究包不住火。當時,解狐其他的家臣發現了這件事,並且告訴瞭解狐。解狐一開始並不相信,但這個告密的家臣說的有鼻子有眼的,所以解狐決定和這個告密的家臣設下計謀,試探一下刑伯柳和芝英二人。

    某一天早上天還沒亮,解狐假裝接到了國君的旨意,命他去邊疆巡視數月。由於事出突然,解狐誰也沒帶,急急忙忙的就走出了家門。

    見解狐離家,春心蕩漾的芝英迅速溜到了刑伯柳的房間。兩人一見面就如干柴烈火,如膠似漆的卿卿我我。正在二人行苟合之事時,大門突然開啟,解狐怒不可遏的帶著家丁出現了。

    發生了這種事,解狐自然是把二人吊起來拷打。經過拷問,解狐知道了芝英愛慕刑伯柳年輕英俊,最終經受不住寂寞而勾搭成奸。

    最終,解狐將二人痛打了一頓,逐出了家門。

    事情到可這兒,解狐和刑伯柳已經有了不共戴天的奪妻之恨,按理說兩人必將處處作對,老死不相往來。不過,由於解狐恩怨分明,兩個人在以後還有一次事業上的交集。

    幾年之後,解狐的好朋友趙簡子的領地缺一位國相,於是趙簡子請解狐給自己推薦一個人。解狐思來想去,覺得和自己有奪妻之仇的刑伯柳挺合適,於是解狐就推薦了刑伯柳。

    刑伯柳到任之後勤勤懇懇,把趙簡子的領地治理的井井有條。趙簡子當時非常開心,在一次賞賜刑伯柳的時候說:“當初解將軍果然沒有看錯人。”

    刑伯柳聽說是解狐舉薦的自己,以為解狐已經忘記了當初的仇恨,所以在一次回國都的時候專門拜訪解狐,可當刑伯柳到解狐府上的時候,奇怪的一幕發生了。

    當時,刑伯柳站在解狐府門前,準備向解狐請罪。結果解狐看到後,拈弓搭箭就射向了刑伯柳。幸好解狐當時年紀大了,箭法不是太準,這支箭才從刑伯柳的耳朵旁邊瞬間飛過。

    這一箭嚇了刑伯柳一身冷汗,忙問解狐是為什麼。

    解狐回答說:“我舉薦你,那是因為你有這個能力。我現在射你,是因為我們之間有奪妻之恨!你再敢來我家,我一定把你一箭射死。

    說完這句話,刑伯柳也明白瞭解狐為人恩怨分明,所以深鞠一躬之後走了。

    祁奚恩怨分明,舉薦殺父仇人解狐

    公元前572年,晉悼公剛剛繼位,此時中軍尉祁奚因為年邁,準備辭官。

    晉悼公同意了祁奚的請求,但要求祁奚辭官之前推薦一人,祁奚想來想去便推薦瞭解狐。

    當時晉悼公很疑惑,因為解狐和祁奚有殺父之仇,兩人經常鬧矛盾,為什麼現在祁奚會推薦解狐。面對國君的詢問,祁奚說了一句話“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

    您是問的誰能夠擔此重任,並不是問我的家仇,言外之意,我的仇恨是我和解狐兩個人的恩怨。

    歷史上,解狐和祁奚兩個人為人正直且恩怨分明,不會因私廢公,也因此才得到了後世推崇,成為了公、私,恩、怨分明的代表人物。

  • 7 # 畫素說

    這個就不得不說秦相范雎,可以說這個人是“一飯之恩必報,睚眥之怨也必報”。

    戰國時,秦與其他諸國有著大不同,首先就是對人才的不拘一格,只要你有本事,不管你是哪個國家的國民,只要願意來秦國,皆可受重用,如商鞅、張儀和我們今天的主角范雎等。

    年輕時的范雎,可謂是意氣風發,自持有才想一展胸中抱負,可最終還是被現實所打敗,東方列國根本沒人搭理他,對范雎的想法、主張無不嗤之以鼻。

    范雎深受打擊,於是范雎回到了自己的母國魏國,可以他根本沒錢去溝通魏國大臣,所以最終連魏王的面都沒能見到。所以他只能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當個門客。

    但範睢這個人有本事始終都會跳出來的,范雎在跟須賈出使各國的時候,留下了好名聲,齊襄王特地派人送了范雎送十斤黃金、美酒等,但范雎不敢接受。這被須賈知道了,懷疑范雎賣國了,於是在回到魏國後,還把這件事報告給魏國宰相魏齊,併為了這點小事差點把范雎給打死了。

    范雎憑藉好口才,說服了看守他的守衛,便偷偷把范雎放走了。後來魏齊發現范雎逃走了,便到處通緝他。

    好在鄭安平的幫助下,范雎逃出魏國,並改了名叫張祿。魏國是待不下去了,於是范雎就到了用人不拘一格的秦國吧。

    有才能的人始終會發光的,他的主張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視,並幫助秦昭襄王剷除了權臣魏冉以及宣太后,並被拜為秦相,秦國在他治理下國力也日益強盛。

    范雎這個主可是相當的恩怨分明,在當了秦相之後,就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而魏國就是范雎他的仇敵,為了讓魏國認慫,便讓魏國遣使求和,還特意讓須賈作為魏使。

    等到須賈來到秦國後,范雎就偷偷自己一個人溜出丞相府,並且換上破爛衣服,去拜見須賈。而後將須賈騙到了丞相府,並讓他知道自己秦相的身份。

    范雎可把須賈嚇得半死,然後對須賈說到“你還有些作用,就饒你一命。這樣,我家大王說了,只要見到魏齊的頭顱,就能夠好好言和,否則大軍壓境,還不快滾!”

    心驚膽戰須賈回到了魏國後,立馬告訴了魏齊, 魏齊慌忙逃到了趙國平原君處,只不過現在的魏齊屬於秦國的通緝犯,沒有人敢收留,最終魏齊在絕望下自殺了。

    就這樣範雎完成了自己的復仇大業。

    說完了復仇,自然要說他的報恩,不然怎麼算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呢?范雎在他當上相國那一刻起,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散盡家財報答每一個在他落魄時幫助過他的人。至於那個幫他逃離魏國的鄭安平,則是在范雎的舉薦下成了秦國大將。

    司馬遷史記的那一句:“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用來評價范雎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不過這才是快意人生啊,有恩必償、有仇必報!

  • 8 # 漩渦鳴人yy

    恩怨分明,這就必須得不能涉及到利益方面的問題,如果有人另外利益而發生選擇性的改變的話,那這就不算恩怨分明。

    如果真要我說的話,那應該就是項羽和劉邦的鴻門宴了,這一次項羽做的那是恩怨分明,項羽是一個英雄,這一點毋庸置疑,無論是歷史書還是民間傳說亦或者人們心中的形象,項羽永遠都是一個英雄,莫以成敗論英雄,說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作為一個英雄,那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講究恩怨恩怨分明,而且心中有一股正義之氣吶,就是英雄項羽是一個英雄,可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諸侯,這也就是為什麼她後來丟了天下,而如何體現項羽心中的那種英雄氣概呢?恐怕只有這次《鴻門宴》。

    怎麼說呢?《鴻門宴》對於項羽來講,他是恩怨分明的,首先他為什麼火冒劉邦?他不是說因為劉邦把他勝利果實給搶了,他感覺心裡受氣,而是因為他痛恨秦國,他想把秦國作為自己的戰利品,讓自己來處理秦國的生死,這就是為什麼他後來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城,對於項羽來講,他憎恨劉邦,就是因為劉邦擅自處理了咸陽,擅自放了秦王子嬰,擅自與觀眾老百姓約法三章,使得自己想要處理關中地區,還必須得聽他劉邦的跟咸陽老百姓約法三章去他媽的約法三章,老子過來就是要復仇的,就是要殺你秦華人以解我心中之怒火的,你跟我說不要讓我去復仇,那對不起我要把你揍趴下。

    就是說在這之後,本來范增已經和項羽說的好好的,劉邦過來咱就派人把他給殺了,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等到項羽這到劉邦又捨不得下手了,他為什麼不下手呢?就是因為劉邦來了之後,立刻就像像與任總說這個地方我不想要,我是把這個地方打包好了,以後等你過來把它轉交給你,你看這個理由說的多好,項羽一下子怒火就降下去了三分。

    一直到樊噲衝進來,告訴項羽說你這樣對待你同一個戰壕裡面的兄弟不厚道,項羽立刻就認慫了,劉邦走的時候,如果項羽真的鐵了心要殺他,派個人跟蹤他一下,像劉邦只要敢跑,項羽就能直接把他給殺了,而且跑了之後項羽並沒有以此為藉口進攻劉邦,這就說明了項羽的心裡面一碼事歸一碼,你得罪了我,那我就要找你報仇,你如果跟我有嗯,或者是我們兩個是同一個戰壕裡的兄弟,那我就拉你一把。

    所以項羽這個人是一個合格的英雄,這個人做事光明磊落,他不想用那些小人物的手段來玷汙了自己的羽毛,而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諸侯,作為一個合格的諸侯,首先你就必須得是一個政治家,你懂得如何去分配利益,很顯然當時殺了劉邦後面什麼事兒都沒了,那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的?

    他害怕劉邦的10萬大軍,拜託劉邦之所以去項羽那裡參加《鴻門宴》,就是因為自己打不過項羽的那40萬大軍,所以才選擇去向宇那兒的項羽想殺劉邦那隻不過是頭點地的事情。

    不得不提的一點便是項羽也因為這個舉動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9 # 學新聞的喵

    抗日戰爭中,東北有許多滯留的官兵以及醫護人員:

    有的是因為日軍戰敗被長官拿槍指著跳河(避免做俘虜),但自己不想死於是拼命游上岸;有的是被俘虜;還有的是戰友死光了………

    總而言之因為各種意外滯留在我們國家。這中間有些小故事:

    很多滯留的日本人聚在一起到處躲避戰亂,但是語言不通、大家沒錢也沒吃的,過得很慘。

    有一群日本人遇見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挎著裝滿麻花的籃子,在那兒喊“麻花麻花” 大家一擁而上搶著吃,老太太雖然喊著不要搶,但是卻沒真的攔,最後甚至笑眯眯地走了。

    後來一個日本女人說,這讓她感動了一輩子,後來一直在尋找這位老人。

    (我們無法得知老太太內心想法,或許恨過鬼子,卻又看這些年輕人可憐)

    後來,這些日本人陸續被解放軍俘虜,因為一些原因(解放軍醫護、空軍等等方面不如日軍專業),於是將這些人編入解放軍(過程比較曲折)

    開始時日軍和中國軍人相互敵視甚至衝突,但是後來慢慢在相處中日本人學會了中國話、融入解放軍之中。

    尤其當時的日本空軍,以他們為骨幹組成的東北老航校被譽為“中國空軍的搖籃”,為中國培養了一批空軍人才。

    據《人民日報》表示,日籍解放軍約有3萬人。後來新中國成立,有2009位日籍解放軍被送回日本,但他們回國卻發現物是人非。

    丈夫另有妻室、父母財產過繼他人、親友不在……甚至有人罵他們“被洗腦”,這些日本人難以再次融入日本。

    甚至面臨監視,以及鄰居的誤解(曾有女護士被問是否被華人強姦)等等。但是無可否認,回到日本之後這些日籍解放軍為中日民間友好關係做出了很大貢獻。

    周恩來曾經收到這些人的一封信,希望可以拿回他們的勳章(日籍解放軍參加過中國解放戰爭,得到過勳章。但在他們回國前,中國考慮到日方態度就留下了勳章)

    這些日籍解放軍曾經侵略中國,殺害過我們同胞,我想當時的解放軍戰士一定恨慘了他們。但是,組織說,我們需要他們,需要他們的技術,我們可愛的戰士們又只能捏著拳頭忍。

    他們曾是敵人,後來又是戰友,我想,這於他們而言,大概算得上恩怨分明

    (圖二是中國駐日大使館為日籍解放軍頒發紀念章)

  • 10 # 歷史伶俜者

    兩次刺殺晉文公重耳的太監勃鞮,被晉文公赦免,揭露反賊報恩。

    春秋年間,晉國王庭奪嫡爭鬥尤其嚴重,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便殺光了所有宗親。而驪姬之亂中,皇后先是逼死太子,後派太監勃鞮到蒲城謀殺公子重耳,兩天的期限,勃鞮一天就到了。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

    12年後重耳的弟弟晉惠公因對秦穆公恩將仇報背信棄義,擔心位子不穩,決定再次派勃鞮刺殺兄長。重耳又沒死,離開了北狄。

    七年後秦穆公助重耳即位後,按理說這時勃鞮的死期該到了。但是勃鞮卻要求見晉文公,晉文公開始不能原諒勃鞮,跟他說:“你丫之前當殺手很賣力麼。兩次殺我都是日夜兼程,我還沒準備好呢,你就提前到了。現在還有臉來見我”

    勃鞮解釋了:“我們做臣子的只需要效力君主,君命無二。國君要我殺你,自當盡心盡力,那時你在蒲狄兩國政治避難。而現在你是國君了,我自當效忠你。昔日齊桓公對管仲尚且以德報怨,你學習他赦免我,自當大得人心”值得指出的是,齊桓公逃亡的19年期間,歷經坎坷,屢遭險情。恰好的齊桓公這個開明的君主給了他最高的利於,把公主齊姜嫁給了他,讓他在齊國過了五年的安逸生活。所以勃鞮用他“岳父”齊桓公的例子為榜樣勸說,晉文公確實被打動,赦免了他。

    為報晉文公不殺之恩,勃鞮揭露了呂省、郤芮兩個大臣密謀燒死晉文公的計劃,使得晉文公早有防範。因此,這個史前的寺人,不能說如何正直,但是做事有原則,恩怨分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重磅首發 | 地理標誌農產品如何打造區域特色農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