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西風論滄海

    喜歡越劇的人,也會非常欣賞豫劇的。為什麼呢,讓我來說一下原因:

    1.越劇和豫劇都是非常優秀的民族藝術,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藝術種類。

    越劇溫柔婉約,輕靈飄逸;豫劇高亢激昂,樸實自然。

    兩個劇種都能給觀眾帶來聽覺和視覺的藝術享受,帶給觀眾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美感。

    2.中華文化講究相容幷包,百花齊放。中華藝術博大精深,文化瑰寶數不勝數,精彩紛呈

    越劇和豫劇是兩隻展翅高飛的雄鷹,在各自的領域各領風騷,帶給觀眾精彩的藝術盛宴。

    3.我們可以從越劇的纏綿溫婉中領略到江南的杏花春雨、小橋流水、才子佳人,也可以從豫劇中鏗鏘節奏中領略到中原的深厚底蘊、英雄氣概和豪邁情懷。

    4.其實,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同時喜歡豫劇,越劇,甚至還可以喜歡黃梅戲、評劇,只要這個戲劇足夠優秀、足夠美好,就會有很多人喜歡,也可以同時喜歡很多戲劇,這其實也算是藝術的一種相容幷包吧。

  • 2 # 魏青衣

    越劇是南方的代表劇種,豫劇則是北方的代表劇種,這兩個劇種天差地別,一個是南方的溫婉柔美,一個是北方的蒼茫大氣,各有各的優點,另外越劇和豫劇,也是除了京劇外,受關注最多的兩個劇種。

    越劇善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旋律動聽,表演風格唯美,非常具有江南靈秀的氣息,而它也多以“才子佳人”戲為主,比如《梁祝》、《紅樓夢》、《西廂記》等等。

    越劇早期幾乎都是男演員,但現在幾乎都是女演員了,因為女性相比男性來講,更適合演才子佳人戲,尤其是越劇這種南方劇種,由女性扮演生旦,會比男性扮演的要好的多。

    這裡並不是歧視男旦,京劇中的男旦就非常優秀,但近些年男旦也不吃香了,不過京劇的主要題材跟越劇不同,京劇主要是王侯將相戲。

    越劇的表演很有一種靈動美,可能是與臺上都是女演員有關,也可能是與臺本有關,但不管如何,看越劇始終是一種比較唯美、高雅的感覺。

    相比于越劇這種南方劇種的清秀,豫劇就顯得“厚重”的多,豫劇的主要腔調是梆子腔,唱起來的節奏感很強,豫劇的唱腔比較大氣,節奏分明,比較善於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

    豫劇雖然跟越劇一樣,語言唸白裡都有著中州韻的基礎,但兩者也都大量的吸收了當地的方言,在語言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由於兩個劇種的相似度很低,所以一般而言,喜歡越劇這種江南情調的劇種的人,很少會去喜歡豫劇這種北方特色的劇種,他們一般都會選擇比較相近的劇種去聽,比如喜歡越劇的,一般也會喜歡滬劇。而喜歡豫劇的,一般也會喜歡越調等等。

    不過越劇與豫劇雖然唱腔、語言、表演上都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相同的事情,比如越劇的範瑞娟在抗美援朝的時候,提議向志願軍捐一架飛機,而豫劇的常香玉也有類似的事情。

    再比如豫劇和越劇都在國外有所流傳,並且國內一些知名的劇團,會經常到國外演出,比如河南豫劇院一二三團,比如上海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等。

    總而言之,越劇和豫劇都是中國非常優秀的劇種,他們同屬於中國五大優秀劇種之一,同時喜歡這兩個劇種的戲迷也有很多,而且除此之外,很多劇種都有共通性。

    比如越劇和黃梅戲能夠對唱,豫劇和山東梆子相似度達到百分之九十多,正是由於戲曲的共通性,才使得那麼多人喜愛戲曲,喜愛著這種古老而又不過時的傳統文化!

  • 3 # 卿言輕語

    越劇和豫劇是風格完全不同的二大地方劇種,從語言,地域及觀眾的地域,人文,審美欣賞習慣都有很大差異。那麼凡喜歡越劇的人是不是會喜歡越劇呢?其實這個問題是較難回答的,但這裡應分一下層次。

    一,一般本鄉本土,也就是衝著自己的喜愛的劇種和演員去的,另外再喜歡其它地域差異較大的劇種的可能不大。

    二,別一種是對整個戲曲這個藝術門類有濃厚興趣和愛好的另類觀眾。這種人從南到北的劇種都喜歡,並熟悉各劇種的演員,傳統劇目,著名唱段。

    三,除京劇,話劇外,一般戲曲的地域屬性是強烈的。廣東粵劇,湖南花鼓戲,武漢漢劇,浙江越系,江蘇準揚劇,上海滬劇滑稽戲,蘇州崑曲,評彈,山東柳琴,河北梆子,河南豫劇,北京評劇等都如此。

    四,一個劇種影響力的大小,和其有沒有叫得響的劇目和高知名度的演員關係極大。當年一部(十五貫)被總理稱作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崑劇被冠戲曲蘭花美稱,人們透過紅線女,愛喜上粵劇,透過黃梅戲(天仙配)知道了嚴鳳英,一部越劇(紅樓夢)電影情動華夏,王文娟徐玉蘭家喻戶曉,文革時連江青都驚呼,越劇怎麼跑全國去了?是的,福建,西安這些語系上不相關連的地方都有了越劇團。評劇(花為媒),出了新風霞,河北梆子出了裴豔玲,豫劇出了常香玉馬金風,粵劇出了紅線女,……正是這些,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良性互動。

  • 4 # 詩夜城主

    越劇和豫劇是中國戲曲音樂的重要元素,不管是越劇還是豫劇都是以唱、念、做、打,為基本表現方式的戲曲藝術;藝術之美是多層面、多元化,越劇和豫劇兩者之間雖然有不同之處,但也有相同之處;

    越劇和豫劇的不同之處:越劇音色柔美,通常以抒情為主,表現力較強,越劇也富有現代藝術的元素,畫面美感,比如《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豫劇音色略顯剛勁,表演上注重吐字清晰,傳達人物內心情感,表演風格不會過於呆板,比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越劇和豫劇的相同之處:舞臺畫面感豐富,唱腔上都是那種時而高亢、低沉,疾速、緩慢,豪放、含蓄,流暢、纏綿;不管是欣賞越劇還是豫劇都要結合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不要只是單從唱腔上去欣賞,聲情並茂的欣賞起來別有一番意境韻味;所以喜歡越劇,欣賞豫劇也很筒單。

  • 5 # 元元的天下

    作為地方劇種,越劇和豫劇各有特色,元元作為川妹子,都很喜歡。(不喜川劇唱腔勿噴啊)

    說到越劇,自然會想到徐玉蘭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青雲剛出岫…”,而豫劇則有常香玉"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代代出英賢,誰說咱女子不如兒男啊?!”

    作為年年春晚戲曲節目的經典唱段,一個婉約如江南煙雨的柳永詞,一個豪放如大江東去的蘇東坡,南腔北調的特色十分鮮明。

    如果要說喜歡越劇的人,是否很難接受豫劇,元元倒不覺的,愛戲曲的人畢竟兩種劇都能接受。當年電影《紅樓夢》,可是創造了全國觀看十二億次的紀錄。其他《三看御妹》《追魚》《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都膾炙人口,久演不衰。

    越劇在浙江的初興時候,全由男性扮演的。在進入上海灘以後,可能因為才子佳人的曲目,更適合女性表順,而變成了唯一全女演員的劇種,風靡上海灘。在樣板戲獨秀的年代,越劇成為一股甘甜清泉,滋潤著觀眾的心田。

    其唱腔柔美,風格唯美優雅,對錶達男女間細膩感情的效果特別好。著名小提琴曲《梁祝》,主旋律就化用了越劇的唱腔。在最今心碎的"樓臺會"一段,把其"緊拉慢唱"的技巧發揮到了極致,產生了神奇的藝術感染效果。

    王文娟徐玉蘭的《紅樓夢》中,"寶玉哭靈"徐派唱法高亢悲愴,婉轉激越將寶玉的悲憤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認為越劇只有綿軟之調未免偏頗。

    而豫劇節奏感強古樸醇厚,字正腔圓適合表現厚重的歷史劇,如《下陳州》《大登殿》《清風亭》等。常香玉的《花木蘭》,為抗美援朝而創作,其慷慨激昂動人心絃。喜歡越劇柔美唱腔的,聽了豫劇腔不免也熱血沸騰。

    作為地方戲,豫劇唸白裡有中州韻為基礎,加上地方方言,未免造成一些外地人看不懂劇情,可能會失去興趣。但越劇、粵劇、呂劇、川戲等也有這樣的侷限性。如果都改成普通話,又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如何堅持傳統和創新,應是所有戲曲都面臨的問題。

  • 6 # 1合法使用者人民教師

    兩個曲目,都是瑰寶。究竟哪些人,哪裡人更喜歡哪一個,情況原因很多。主要與地域時間有關。豫劇是山東河南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區的人喜歡。當然這些地區的人也有喜歡越到的。還有與這兩個劇種:表現的劇情有關。

  • 7 # 猴格大人

    這個就因人而異了,某就是喜歡豫劇也喜歡越劇,京劇粵劇秦腔崑曲全都喜歡。

    座標鄭州,做為豫州人,從小跟著愛聽戲的祖母聽戲,家裡人多半都喜歡聽戲,各種劇種曲目都能聽,如題主所言,喜歡豫劇的好像就很少會喜歡其他劇種了,某卻恰恰相反,基本所有劇種都有喜歡的,當然,最喜歡的還是豫劇和越劇。

    初中的時候還專門攢錢買了一套越劇紅樓夢的CD,當時書店沒有,去預定的,還引起書店的工作人員的議論說半大學生還能聽戲,好稀奇的樣子,很清楚的記得,那套CD當時是198元,工作人員再三講明概不退換啊!他們生怕某不要了,或者家長會找來退,哈哈,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豫劇的唱腔慷鏘有力,韻味醇美,並不是每個流派都喜歡,相比較,某比較喜歡祥符調,豫西調和沙河調,但是豫東調卻死活聽不了,這裡並不是對豫東調有偏見,只是個人喜歡不了,所以很少聽。

    其實最愛聽的是老生,紅臉,唐派一系的,另外就是王喜玲常香玉等大師的流派,其他比如陳素珍崔蘭田等大師就聽不了了,為什麼呢?大概就是覺得唱腔了劇情什麼的太不合胃口了吧。

    越劇呢,很南方,傾向抒情,聲音優美動聽,非常具有江南的靈巧秀美,公認的就有十三個流派。

    【茅威濤的梁山泊】

    其實某就喜歡尹派,就是尹桂芳一派的,腔調非常婉轉纏綿,純樸雋永,清新舒展,柔中帶剛,平常經常聽的就是茅威濤,趙志剛,蕭雅,王君安。沙漠王子那段我會把幾位大師的表演挨個的聽,感覺很好啊!

    粵劇最喜歡任白和紅線女,任白就是任劍輝和白雪仙,代表作就是帝女花,紅線女的王昭君,都是某極喜歡的,特別是慵懶的午後,聽一聽聲音沙沙的任白,就是一種享受。

    【任白扮相】

    就是這樣。

  • 8 # 我就是培訓達人

    其實這種問題因人而異吧,有些人就能夠同時喜歡越劇和豫劇的,不過這種人不是很多,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越劇而不喜歡豫劇,或者與之相反。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早期幾乎都是男演員,但現在幾乎都是女演員了,因為女性相比男性來講,更適合演才子佳人戲,尤其是越劇這種南方劇種,由女性扮演生旦,會比男性扮演的要好的多。

    從60年代初開始,上海越劇院、盧灣越劇團、靜安越劇團還多次到香港、澳門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熱情歡迎。2006年3月27日上午,杭州召開中國越劇誕辰100週年紀念大會,由此正式拉開了紀念越劇百年的序幕。越劇在影響遍及全國的同時,還走出國門,在國際上贏得盛譽,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相比于越劇這種南方劇種的清秀,豫劇就顯得“厚重”的多,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

    由於兩個劇種的相似度很低,所以一般而言,喜歡越劇這種江南情調的劇種的人,很少會去喜歡豫劇這種北方特色的劇種,他們一般都會選擇比較相近的劇種去聽。

    其實,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可以多種多樣,只要這個戲劇足夠優秀、足夠美好,就會有很多人喜歡,這也算是藝術的一種相容幷包吧。

  • 9 # 戲曲宮殿

    〈豫劇的發展與時俱進了〉----

    父輩來自中原,受影響慢慢喜歡對比各個劇種缺點和優勢,我覺得每個劇種的音樂核心是主胡(板胡)為主的樂隊音樂風格,對主胡音色的喜好是以後劇種的吸引力的核心。評劇,京劇,主胡音調高,感情色彩都偏中性,不悲不喜,聽了心境輕揚朗明不壓抑,秦腔和豫劇的板胡風格則偏悲偏傷,有利也有弊,表現悲劇苦情戲有天然優勢,其他劇情就有拖累了,秦腔胡什麼劇情都有哭訴悲涼的情感,劇種感情色彩有侷限,豫劇胡次之,印象中的“哭唱豫劇”與板胡音色絕對分不開的,胡音感情色彩不是中立中性化,無中常生悲,也有一定侷限性,經典的十出劇目有八個苦悶悲憂傷,這也是秦腔,豫劇音樂的共性,秦腔板胡獨奏很有魅力。越劇,黃梅以唱法甜美為突出特點,也代表以後觀眾欣賞方向,因為人民生活好了,聽雅緻,聽委婉是大趨勢,但是也有弊端,段段的甜,美,圓沒有悲喜大對比,沒有聲腔張力,沒有激盪的情感訴求,表現力會大大減分,聽半天腔調輕重如一,缺少一定的吸引力,越胡曲調挺好聽。晉劇的樂器搭配挺耐聽,作曲一般也有一定的音樂優勢,屬“一器頂百曲”。

    我覺得豫劇要想成更多人都喜愛的“國劇”,〔一〕,必須板胡音色弱化“類哭”音,情感色彩中性化,減輕助“悲”的成份,在劇情不需悲情時而有會影響整體作品的藝術效果,這就如提前綁架了心情,還談什麼全面的藝術彈性和寬度,這是“硬傷”,有“酥堂”音又無“尖哭”音板胡就特別好,板胡音色差別大是板胡工藝問題,好音板胡不好遇,像本人就不愛從頭至尾都是苦音的一位。愛板胡音才愛上豫劇,希望有板胡演奏交流與製作工藝中心,包括採音技術,板胡是核心樂器重點研討,演奏上有必要吸收本省鄰省的曲調,河北的鋼令,安徽江南的委婉,山東的歡快,陝西的悲苦,四個風多借鑑歡快的,委婉的曲調,而陽剛與悲苦並不缺,板胡曲調應眼界更開闊,其他劇種的曲都能揍,經典耐聽的旋律都可以用在豫劇創作中,這是音樂程式上又一次完美的過程,戲曲本就是創造並借鑑史。〔二〕,在唱法技巧上向黃梅戲,越劇學習,學習他們唱韻味的態度,不能只用飈嗓門,大吼腔來迎掌聲,這樣的劇種顯得有點簡單粗俗了,必須是也有細膩的,委婉的演唱技巧,如桑,陳,閻派的祥符名家們的韻味一樣,豫劇是“譟動”過了量,“靜微”不夠足,自然少了點意境的深度,二是重“歌”不精“舞”,沒利用好另一半藝術,雖然豫劇誕生就有大腔大調特點,但動作上別過於粗糙,作表不能太“猴急”,聲腔不能拼“獅吼”,取悅不能靠“哭喪”,豫劇的三個浮躁點,這也是外界對豫劇的片面看法,一定掌握好度與量,京劇的唱唸做打飾揍裡,除了念,打,揍外,其他借鑑反而是自戴枷鎖,為什麼呢,唱,韻腔不同不能互通,做,京劇屬高寓意,豫劇近現實寫生,幅度力度不同,飾,京劇像宮內端坐貴公主,豫劇是鄉村行路大姑娘,借穿服飾也不協調,應該有自己的服飾文化,揍,京胡豐富的演奏程式可以參考。〔三〕,唱上保持母韻原腔同時吐字表意要清晰,評劇能受全國喜歡我覺得優勢就是吐字表意清晰明瞭,端莊正統,字字送耳,聽不懂的戲同鄉人懶得聽下去,何況大江南北客,河北邯鄲豫劇圈普遍吐字更靠大白話,水平也很高,視覺唱腔表舞都有新意,享用並思考著豫劇,希望貴團發展更好,帶領豫劇昇華,省內看名利派別之爭,使得豫劇跑偏了,以後聽正宗豫劇得到外省團聽。〔四〕,樂隊配伍上不是越多效果就越好,傳統五大件板胡,司鼓,梆子,笙,阮的聲音如果被覆蓋感覺豫劇已經不是鼎盛時的風格了,主次音模糊,看著樂隊龐大,板胡音如不凸顯演奏效果打折,又加入多樣西洋樂器味全變了,像是歌劇。全部樂器分析了一下,裡面的二胡,板胡感情色彩主下沉,憂思悲,大提琴更是憂甚!而笛子,笙這兩高音樂器感情色彩主上揚,愉悅朗,嗩吶更是喜甚,後三個屬氣鳴樂器!確實高音樂器具有“化悲化傷”作用,對於豫劇這個稍偏傷感劇種,是否再加入一款高音樂器,成為板胡外的第二個豫劇獨有樂器(研發款),大劇種有兩獨有樂器風格更獨立,北方的晉二絃,翼梆子,京京劇,津評劇的主弦都是帶高音,這種高音風格沒多少悲傷與惆悵,豫劇缺少一款常揍高音配器,一把笙緩和了多少悲音苦音,可惜有的樂隊把它弱化,吹揍費勁不穩定,雖然笛子是高音但是和板胡總感覺不搭不合,而嗩吶是喜極有過而不易常奏常響,搭配當然以好聽為目的,再多嘗試搭配吧。好聽的豫劇老錄音裡有嗡嗡的低音混響聲給音樂增姿不少,對比聽也不是目前的“嗡子”(大型蟒皮二胡)與大提琴聲,更接近泡桐板發音的大共鳴箱音色(大型墜胡音箱),這個音沒找準,低音樂器最好用國樂式,對電子琴配樂特別反感。〔五〕豫劇音樂上的看法:〈1〉惆悵:上文許多次講到的豫劇風格偏“悲,苦”,一個很平常劇情的都演奏的偏帶傷感,望苦難的中原以翻篇,與時俱進苦變甜。〈2〉詞蹦曲蹦:豫劇演唱吐字本來就是偏“疙瘩”“顆粒”感很重的劇種,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不像黃梅戲,越劇唱詞具有纏綿“流水”性,在配樂器上應該輕用“顆粒”感較重的彈撥式樂器,如古箏,三絃,包括琵琶音都不應該太重了,中阮音嘛較暗較含蓄還可以,不然豫劇就有點“山東快書”“河南墜子”化,詞蹦曲也蹦,偏離戲曲母本婉轉韻味,裡面梆子,司鼓已經是節奏感很強了,多用弓弦氣鳴式流水音,過門音樂也別太強的“間隔”感,一截一停的不纏綿也不動聽。〈3〉學舌:豫劇板胡演奏裡有許多模仿人聲處理,演員唱一句,板胡有時模仿一遍,這個音樂處理很逗很尷尬,偶爾還行多了顯的乏味,哪怕模仿最後錯一個二個音也聽著舒服點,處理較低階。〈4〉過門:我把以蛇皮胡最好聽的代表越胡,和板胡為代表的秦腔胡做個分析,為什麼好聽。越胡好聽在音色,不用拉幾個音符都覺得很好聽,這是“天姿”,秦腔板胡除了悲涼點,好聽在於技巧多些,靠“勤奮”,什麼是勤奮一秒鐘閃滑出許多音節,創造一段動聽旋律,這就是勤,豫劇板胡“天姿”並不足,只能靠“勤奮”彌補,豫劇當中有的段落特好聽,有的段落很白水乏味,秦腔胡則不太突出,只要秦胡響著一句半句內動聽曲調總能送出來,河南曲劇的曲調也密集,曲胡比板胡更撩人動聽,音質也凸出。所以能用兩音節的曲就別用一個簡略,豫劇板胡音樂程式還不夠豐富,相對來說還不夠“勤奮”,特指簡單的過門音樂。〈5〉頻貧:豫劇音樂裡梆子的看法,好的譜曲絕對也有梆子的譜,梆子在一場戲很規律的敲到尾也有次噪音的嫌疑,應該“有與無,輕與重,快慢”有花樣它才算是樂器,並非機械的用。〈6〉近年有些劇目裡,板胡與二胡交替式做“領弦”的處理挺好,板胡間隙有二胡託底,一下把越劇主胡風格融入,使豫劇表現力又拓寬一大塊,更全面〔六〕,豫劇的振興,首先要抓住培養年輕人為主的觀眾群,舞美效果怎麼樣更美輪美奐,樂隊音響效果怎麼樣更真實清晰,現在拾音筒真未必有原來大拾音筒效果好,原來那種落地一排採音頭連呼吸聲都能採到,真的很牛,費解啊。樂隊裡兩核心樂器,笙,板胡完全可以採取雙採音頭,板胡上方和瓢口方各一,板胡各方位發音是不同的,專門開發個板胡雙採音頭裝置也不是不可以,近來笙設計了托架挺好,出音穩定,聽戲還是七分聽伴奏。舞臺設計怎麼樣更現代,比如戲詞顯示屏橫的就比豎的好讀,因為大家看電視形成的閱讀習慣。豫劇多出作品,老劇目可以排最佳化版本,其他劇種的經典戲也可移植過來,創新戲有難度,個人覺得傳統點才有戲味,單為獲獎的“政績戲”並不好看。在豫劇選人方面,應該是唱為首,“舞”後期可以練習彌補,嗓音特質萬人裡未必能選出一位,應不拘一格選好嗓,還要讓演員有獨立性見解,還得有我行我素的倔強和自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自成一派出師出角,千萬別被大師們光環“圈”住了,誰唱的好會唱誰是角,在風華正茂時多留下好作品。

    說了一大堆缺點,不過比較其他劇種豫劇的優勢還是明顯的,情真意切,聲腔激昂,吐字偏白話,喜悲分明,音樂豐富動聽,易學易唱,具有感染力,豫劇善於革新,創新是為了最佳化更完美。最佳化有這幾種,由淺到深為:1視覺呈現創新(服飾,道具),2動作藝術創新(做打表舞精緻化),3樂器組合創新(這個創新是受益最久遠的),4唱腔創新(腔韻創新有風險,復古原態原調比盲目改變好)5板胡工藝創新(音質探索標準化),6過門板式曲牌創新(這是豫劇核心創新,需要幾代藝人摸索認可才行,但是也是繁榮和完善本戲種的必由之路,如果說板式是長期藝術的沉澱結果,過門只是裝飾音樂更適合先精雕美化,作曲的興盛才是興起的核心,千萬別陶醉自滿豫劇已經是極品了)。一部經典劇目應該是這樣的:故事情節>音樂譜曲>唱腔韻味>肢體語言>戲詞道白

  • 10 # 飛飛魚的池塘

    我本人喜歡越劇,也喜歡豫劇。

    以前不喜歡豫劇,因為豫劇和越劇相比較,不精緻,不細膩,內容比較粗。它的審美和某些價值觀念,都不太令我接受。

    豫劇的重點就是生存,孝道。除此以外,看不到人文關懷,和更加細膩之處,感覺就是把一個原封不動的故事搬上舞臺。

    豫劇的表演其實手法很多,但是有些大悲大放,吵。

    後來看了香魂女,改變了我的看法。第一次知道原來豫劇也可以這麼美。既有生活化的表演,又有唯美的展現。生旦醜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唱腔更好聽。

    後來看了村官李天成,焦裕祿等戲,覺得挺不錯。看了梨園春欄目,才知道豫劇人才那麼多,功力那麼深,但是,一直缺乏必要的提煉與包裝。應該感謝梨園春這個欄目,極大推動了豫劇的發展。

    越劇某些唱法吸收了豫劇的旋律和共鳴,但從豫劇移植的劇目不多,當年確實移植過一些現代戲,但,早就不演了。

    手機打字,語句有點碎。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 11 # 稻草人兒的守望

    兩個劇種都喜歡,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我就是京豫越評黃梅戲五大劇種都喜歡,包括秦腔、晉劇、淮劇、滬劇、河北梆子等等各地方劇種,雖然是不同地域的劇種,但都是傳統藝術的不同表現風格罷了,可能有的劇種開始聽起來不太容易接受,但聽的多了就會發現各自不同的獨特韻味兒,再說真正喜歡藝術的人是有著強大包容心的的,厚此薄彼?簡直不可思議?

  • 12 # 愛化繞指柔

    這問題很有意思!喜歡越劇就難喜歡豫劇?由此推斷,喜歡吃米的就難喜歡吃麵?喜歡牡丹的就難欣賞玫瑰?喜歡韓磊的就難喜歡李玉剛?

    沒有那麼絕對,是吧?畢竟屬於不同風格,就像一個喜歡吃餃子的人,再怎麼喜歡,幾頓下來也得吃頓米飯換換口味。再怎麼喜歡牡丹,滿園都種牡丹,恐怕也得看膩了。再怎麼喜歡韓磊的歌聲,就像手機來電鈴聲,一直聽下去恐怕也會索然無味了!

    由此推彼,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就像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久的和平但也沒有持久的戰爭!所以三國演義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萬事萬物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面對紛繁複雜的事物,我們應該學會接受,學會理解與包容。多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看待彼此;多用包容的態度去理解他人,善待他人。

  • 13 # 使用者東海釣夫

    太主觀了,實際,喜歡越劇的人聽了豫劇,就又新增一個喜歡。

    我們知道,河南梨園春在全國有很高的收視率,因而喜歡豫劇的戲迷和粉絲遍佈全國,全國很多地方公園裡都有豫劇群,有樂隊伴奏或音響伴奏演唱。

    大家知道,一個電影朝陽溝,已經唱了幾代人,至今大家仍然非常喜歡。裡面的唱段,下山,上山,膾炙人口,優美動聽,朗朗上口,至今傳唱不已。

    越劇好聽,豫劇也好聽。但豫劇在全國的傳唱程度,是越劇遠遠不能相比的。

  • 14 # 冬天過了就是春

    那也不一定,沒有比較就分不出優點,越劇典雅,哀怨,纏綿。豫劇厚重,豪邁,大氣。各有特色,看過豫劇再看越劇,別有一番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獻帝被曹丕逼迫退位後,為何不選擇投靠宗親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