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濟

    辛酉政變是慈禧聯合恭親王發動的政變,咸豐皇帝沒有處理好大臣和慈禧之間的關係,也沒處理好和恭親王之間的關係

    咸豐安排了肅順等顧命八大臣,而同治皇帝年幼,慈禧與肅順不合,肅順掌握大權對慈禧來說是件壞事,皇帝還小,權臣當道,對於喜歡權力的慈禧來說,當然不能束手待斃,咸豐沒能留下後手,制約慈禧或者肅順,若是留有遺詔有人可以制衡肅順,有人可以制衡兩宮太后,便不會鬧成政變

    最重要的人物還是恭親王,慈禧當時不具備實力發動政變,有了恭親王的加入就不一樣了。因為當年咸豐和恭親王有皇位之爭,咸豐怕恭親王奪位,顧命大臣中沒有恭親王,這就把恭親王推到了對立面,如果讓恭親王輔政,則沒有這麼多事,恭親王雖然遺憾當年沒能當皇帝,但名分已定,恭親王的性格不會奪位的,不過咸豐這麼防著也是有道理的,事實證明,他錯了

    咸豐與肅順關係太好了,並且在後期也察覺到了慈禧的權力慾望。本質的原因還是咸豐沒平衡好二人的關係,要相互制衡,也不能過於打壓慈禧。應該在慈安那多下功夫,慈安才是正宮皇后,即使慈禧是生母,也是慈安地位尊貴,把後手留給慈安,讓她制衡慈禧,可惜咸豐都沒做到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辛酉事在咸豐帝崩尋,咸豐帝死前為數事為此變埋下之意。

    一、咸豐立慈禧之子,埋下伏筆。

    先,其立慈禧之子,亦為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咸豐帝雖好色,在政事上亦並無功,然其為善之。咸豐帝不效先朝殺母留子者殺慈禧,而分授兩宮太后二章,起至必其制用,又封了八個大臣來輔太子。八個大臣與兩皇太后隙以皇帝幼年,政治上之策須兩磨合,不能磨合,隙乘,愈甚。咸豐帝崩後,皇帝之臣與妃、皇后皆有一個禮儀,與今之喪類,地在承德避暑莊,然兩太后深知,今若不先,則其性命而畢,是故,其與恭親王奕欣,以帝少,須宜早還疾,間道先還謀變。後因天雨,大兵後太后之程四日,三十日,為變,八大臣被判罪,至是,辛酉變之始終。

    二、關鍵人物恭親王。

    辛酉變之中,恭親王奕欣起至矣至重也,其以奔喪之辭,屢請得面見皇太后,議定事宜,並先一步還羈縻在北京、天津一代者,為辛酉變始之進了備。辛酉亂後,恭親王奕欣在朝為要,載淳即位,皇太后垂簾聽政,既而,慈禧便走上權矣。晚清起之辛酉亂者先須自辛酉變何有此言以論。辛酉變為慈禧太后一手操之事變。慈禧於權利之慾激之不顧爭重極者是。

    三、慈禧終於登上權力巔峰。

    以咸豐帝后無子,其懿貴妃之慈禧自生子之日乃埋之登權重之慾,其收人心,媚於皇帝,遂於其夫死,自幼子登,其去其高位一步之遙。然,八大臣之有為之也攔路虎。於是,慈禧合不偶之奕發了辛酉變,得之垂簾聽政、利己之夢。

    四、辛酉影響中國何其之深。

    金陵少年嘆曰:辛酉變之化於近代中國之命與未為極深之。慈禧太后主中國者幾半個世紀。當時之中國正在列強侵、大危之時,清政府腐不堪,於列強之步步逼無拒之力。慈禧太后為保其位,不惜與西列強就一口喪權辱國也不等約,割地賠款,處處曏者可。其禁變法維新,礙中國近代化程序。不顧民生之水火,窮極奢、費無度。辛酉變者當時之中國,昭然易見之,在清政府與慈禧太后之下,於列強於中之逐下,中國已陷甚者夷中無自危。亦以此之朽馭下,革命烈速至,清政府之亡亦待矣。

  • 3 # 修行悟道

    咸豐皇帝臨終前,確立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託孤體制,這個體制出於咸豐皇帝對權力制衡的考慮,卻由此掀起了統治階層的巨大波瀾,肅順、慈禧、奕訢三方糾結,明爭暗鬥。生命垂危的咸豐皇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自以為周全的考慮卻引發了一場政變,不僅使國家的權力執行機制發生逆轉,更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年僅二十六歲的慈禧經過政變,掌握了清王朝的權力,並持續長達四十七年之久,其間,清朝內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強凌辱,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逐漸衰落並最終走向了滅亡。那麼,這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政變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年輕的慈禧、奕訢叔嫂是如何扳倒權傾一時的“八大臣”的呢?

    當時,以肅順為首的熱河集團是不願意回北京的,畢竟北京是奕訢的勢力範圍。他不願意回去,能拖一天是一天,但是小皇帝的登基大典要在紫禁城舉行,另外咸豐帝也要入土為安。所以儘管肅順心中一百個不願意,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肅順還是做出了回京的決定。來時易,去時難,多了一具棺材。當年,嘉慶帝也是逝世在避暑山莊,靈柩運回北京的時候,每天清晨,道光皇帝在靈前請駕,跪送父皇嘉慶的靈柩啟程,然後策馬前驅,在前方等候。靈柩一到,立即跪迎。就這樣把嘉慶帝的靈柩運回了紫禁城。按說小皇帝也應該效仿這一制度,但是“八大臣”一合計,感覺不妥,小皇帝畢竟才六歲,哪裡經得起這般折騰,再者此時已是初冬時節,早晚長城以外天氣十分寒冷,這個時候已經很冷了,萬一折騰出病來,咸豐帝的喪事可是還沒辦完。考慮到這裡,“八大臣”立即決定,讓兩宮皇太后帶著小皇帝先回北京。等靈柩到京的時候,小皇帝出城跪迎一次就算了,估計咸豐帝的在天之靈也能諒解。

    “八大臣”為此做了分工,肅順護送咸豐的靈柩,載垣、端華護送小皇帝跟兩宮皇太后分別回京。後來的歷史表明,這是肅順走的一步臭棋,一步走錯,滿盤皆輸,這步棋臭在哪呢?您想,肅順護送咸豐帝的靈柩,而靈柩由上百名槓夫抬著,前後儀仗隊簇擁,浩浩蕩蕩,綿延幾里開外,肯定走得很慢,並且沿途地方官甚至老百姓都要來弔唁參拜,也要耽誤不少時間。相反,兩宮皇太后帶著小皇帝很快就到京了。這樣一來,有了一個時間差,兩宮太后到京之後,立即就能跟奕訢取得聯絡,從容佈置,而肅順還在半路上。而且,肅順跟載垣、端華分頭行動,遇事不能溝通,這樣一來,兩宮太后實際上脫離了肅順的控制,自由了。咸豐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公曆是1861年10月26日,兩宮皇太后跟小皇帝踏上了回京之路。皇室在熱河待了一年多,此間政局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劇變。當年的皇后變成了皇太后,皇子變成了皇帝,而咸豐帝卻永遠地逝去了。臨行前,慈禧、慈安在咸豐帝的靈柩前痛哭流涕,哭完了,抹了把眼淚,頭也不回地上轎而去,她們對避暑山莊毫不留戀。自打嘉慶皇帝在這裡駕崩,這是皇室第二次來到這裡,又遇到了一場大喪。從此,清朝皇室再也沒有來到避暑山莊,太傷心了。九月二十八日,兩宮皇太后跟皇帝一行抵達南石槽行宮,這個地方在今天順義和昌平的交界處,京城三品以上官員到這裡來迎駕。恭親王奕訢也來到了這裡,慈禧、慈安召見了奕訢。第二天,九月二十九日,回到紫禁城的兩宮皇太后再次召見了奕訢。對這兩次叔嫂密談的內容,史書沒有記載,但這個時候的奕訢已經做了十分周密的佈置,都做了哪些佈置呢?第一,軍方肯定支援這場即將發生的大變故,北方清軍的兩大統帥,僧格林沁和勝保都是自己人。僧格林沁跟皇室是至親啊,他管嘉慶皇帝叫姥爺,管道光皇帝叫舅舅,跟奕訢是嫡親的表兄弟。勝保跟皇室雖然沒有親屬關係,但他恨透了肅順,在咸豐帝還活著的時候就說過要“清君側”這樣的話。此次兩宮皇太后回京,勝保佈置了兩萬清軍沿途警戒,保護兩宮太后和皇帝萬無一失。第二,在人事安排上組成以奕訢為首,包括奕訢的岳父大學士桂良,還有賈楨,周祖培,軍機大臣文祥等人為核心的中央政權。這些的資歷聲望足以蓋過贊襄政務的八大臣。第三,在輿論上,奕訢已經佈置親信大臣寫了一批建議垂簾聽政的奏摺。從今天起將陸續上奏營造聲勢,同時奕訢還安排撰寫政變成功之後的各種諭旨以備隨時釋出。第四,在外交上,英法聯軍已經開始從中國沿海撤軍,保證不會生枝節。第五,嚴冬將至,奕訢佈置救濟饑民,開設粥場。所謂粥場就是一天向饑民提供兩頓稀粥不要錢,以此保證北京社會秩序的穩定。拋開政見之爭的是是非非,你不得不承認奕訢膽大心細,才略非凡。相比之下,肅順剛愎自用,目空一切,哪裡是奕訢的對手。恭親王奕訢因為在北京有自己的政治勢力,為人又膽大心細,所以政變前的各項安排與“八大臣”相比更勝一籌。然而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畢竟有咸豐皇帝的遺命,居於正位,況且八個人各自在官場都有著自己深厚的人脈,勢力不可小覷。一場你死我活的權力之爭蓄勢待發。

    回到了北京後,雙方將展開怎樣的較量呢?九月三十日,按照奕訢的安排,兩宮太后在養心殿召見奕訢、賈楨、文祥、周祖培等人,當這些人從隆宗門東行,即將進入養心殿的時候,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原來,在宮門口碰見了載垣和端華兩人。他們看到一行人往養心殿去見太后,載垣還質問,說太后不能召見臣子,那樣一來,不跟垂簾聽政差不多了嗎?但是誰也沒理他,這是一次“訴苦大會”,又是一次戰前動員,慈禧向各位大臣控訴肅順的驕橫跋扈,無法無天,欺君罔上,說到“八大臣”氣勢洶洶嚇得皇帝尿褲子那件事,慈禧放聲大哭,慈安太后也哭了,小皇帝見兩位媽媽哭了,自然也跟著哭。在這個節骨眼上,根據《庸庵筆記》記載,周祖培突然厲聲說,何不重治其罪,就是說為什麼不把他們從重處理呢?周祖培這一句話,頓時使兩宮皇太后的哭聲戛然而止,慈禧謙虛地問,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就是說人家是贊襄政務王大臣,我們能直接處理人家嗎?周祖培肯定地說,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就是說你先把他撤了,再把他抓起來。慈禧高興地說,善。於是當場宣讀事先準備好的上諭,這道上諭給贊襄政務王大臣羅列了三項罪名,最後,撤除“八大臣”職務,命令奕訢研究如何懲處“八大臣”,同時命奕訢研究垂簾聽政的禮儀。奕訢一行出了養心殿,立即傳旨解除載垣、端華的職務。載垣輕蔑地說,“我輩未入,詔從何來?”載垣的意思是說,按照咸豐帝的遺囑,只有贊襄王大臣才有呈旨的權力,我都沒進去,哪來的詔書啊。你們有擬定聖旨的資格嗎?還奉旨來拿我,你們奉得是什麼旨?恭親王大喝一聲,拿下。載垣、端華立即被奕訢警衛按倒在地,拖出了隆宗門,押往宗人府監禁。同時,奕訢立即派人火速通知奕譞捉拿肅順。當天深夜,在密雲縣城,毫無準備的肅順在被窩裡被捉拿,然後押解來京,肅順一路上用最惡毒的語言,把慈禧和奕訢罵了個底朝天。 “八大臣”瞬間被拉下了權力的巔峰,淪為階下囚,充分表明了慈禧和奕訢出手的穩、準、狠。然而“八大臣”畢竟為咸豐皇帝親自任命,在政治上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要懲治他們也需要有合理的理由,那麼,慈禧、奕訢會以何種藉口處置他們?“八大臣”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慈禧和奕訢決定立即處理肅順集團,史學界每當談到這場政變的時候,往往用“迅雷不及掩耳”這個詞來形容慈禧、奕訢手段的乾淨利落。其實啊,慈禧和奕訢之所以要迫不及待處理肅順,根本原因是要搶在小皇帝的登基大典之前處理完此案。原定登基大典在十月初九日舉行,屆時普天同慶,赦免囚犯,如果拖到那個時候處理,不僅於喜慶的氣氛不符,而且新皇帝一上臺就誅殺先朝大臣,也給人以不和諧的感覺,所以他們要著急處理。這樣一來,肅順一案就不能走司法程式,因為那樣費時太多,慈禧和奕訢決定用皇帝的生殺大權直接處理肅順。雖說中國帝王至高無上,但是畢竟也要有個藉口,從而對天下有一個交代。 處置肅順用的是什麼藉口呢?根據《清穆宗實錄》記載,十月初六日,慈禧、奕訢給肅順、載垣、端華等人擬定了這樣一些罪名。第一,最大的罪名,是自封顧命大臣,竊取皇權。聖旨以小皇帝的口吻說,實則我皇考彌留之際,但面諭載垣等立朕為皇太子,並無令其贊襄政務之諭。這道諭旨的意思就是說,我爸臨死的時候就留下一道詔書,這道詔書就是立為我皇太子,根本沒有說封他們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第二,這些人朋比為奸,專擅跋扈,當面咆哮,目無君上。這指的是“八大臣”跟兩宮皇太后對著幹,嚇得小皇帝尿褲子那件事。當然了,這畢竟影響皇帝的光輝形象,所以沒有直說。第三,“八大臣”離間兩宮皇太后跟恭親王奕訢之間的關係,而且還離間兩宮皇太后之間的關係。第四,他擅自用避暑山莊裡皇帝才能用的一些器物。第五,慈禧當初在避暑山莊避難的時候,要求改善生活待遇,肅順主管行宮事務,拒絕了慈禧的請求。憑心而論,第一條罪名是欲加之罪,奕訢抓住了咸豐帝的託孤諭旨不是親筆所書的這一點讓“八大臣”有口難辨。近百年來,隨著清宮檔案的解密,已充分證明了贊襄王大臣的任命是咸豐帝的本意,雖然皇帝沒有親筆書寫這道諭旨,但軍機大臣當著皇帝的面書寫,法律效力是一樣的。肅順坐沒坐御座,就是皇帝的那個寶座,那是死無對證的事,熱河行宮不同於紫禁城,禮制相對寬鬆一些,咸豐帝會一會就走了,然後肅順接下來會下來,這個可能性也有。其它各條指控屬實,但看你怎麼看,如果要上綱上線,肅順等人也有口難辨,更何況連辨的機會都沒給,既然罪名如此,該如何量刑呢?刑部秉承奕訢的旨意,擬定肅順、載垣、端華三人大逆罪成立,判決一律凌遲處死。同日,經奕訢跟兩宮皇太后議定,免除肅順等三人凌遲處死的刑罰。載垣、端華沾了親王的光,雖然現在已經被革去親王的爵位了,但他以前是親王,照顧國家的顏面也不能讓他們暴屍菜市口,改為賜令自盡。肅順的爵位低,無關國家的顏面,定為斬立決。隨後,三人被提出牢房,執行死刑。三人自打收監,一直無人過問,現在突然被帶出牢房,原以為是去審訊,哪知死到臨頭。載垣、端華痛哭流涕,被拖上了絞首架,肅順被反綁到了牛車上,拉到了菜市口,臨刑的時候破口大罵,拒不下跪,被割爛了舌頭,打斷了腿,兩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和一位一品大員同時被殺。自打清朝立國以來,這還是頭一遭。當時也有人認為對肅順等人應該從輕發落,因為畢竟是權力之爭,既然權勢已經到手了,何苦搞得人頭落地呢?但是慈禧、奕訢不答應,這不僅因為雙方有著刻骨的仇恨,更重要的是必須用這些人的人頭,來證明這場鬥爭是正義與邪惡,忠臣與奸臣之間的較量。在這種情況下,肅順等人已經註定必死無疑了。肅順權勢熏天,頓時土崩瓦解,史學家議論紛紛,有的說肅順沒有軍方的支援,也有人認為,肅順這個剛愎自用麻痺大意自蹈覆轍咎由自取。我認為肅順的垮臺原因有三點。第一,間接原因。幾年來,肅順鐵腕治國,飛揚跋扈,樹敵太多,造成了自己的孤立,正因如此,肅順被殺,當時很少有人替他們鳴不平,反而有很多人認為大快人心。第二,直接原因。肅順輕視了恭親王奕訢,更輕視了女流之輩的慈禧,這使得對手變成了一支出奇制勝的奇兵,這使得奕訢在咸豐出逃熱河之後,經過一年的經營,實際上控制了北京,他在咸豐帝死後被排斥,反而使他贏得了朝野的普遍同情。慈禧雖是女流之輩,但心狠手辣,是天才的陰謀家。肅順對此沒有察覺,反而做出了一系列乖張的舉措,直到身陷大牢方才領略了對手的老辣,但為時已晚。第三,根本原因是肅順觸動了專制社會那根臣子碰不得的紅線——皇權。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肅順的權勢再大,畢竟是臣子,如果代行皇權,已經犯了君臣關係的大忌。當時皇帝年僅六歲,不能親政,誰能夠做皇帝的惟一合法代表呢?顯然在天下人眼中,兩宮皇太后甚至奕訢都比肅順更合適。肅順等人代行皇權,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懷疑聖旨是不是皇帝的本意,試問“八大臣”何以取信以天下呢?國家政令真偽難分,名不正言不順,早晚要出大亂子。可以說,肅順等人的下場,並不奇怪,究其原因,這也是咸豐帝一手造成的。 喻大華教授認為,肅順的失敗固然是個人的失敗,但更重要的,是觸動了皇權的根本。這是封建社會中臣子不可觸碰的底線。“八大臣”中,肅順、端華、載垣已經正法,那麼其他五個人該如何處理呢?這場政變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現在肅順、載垣、端華被送上了斷頭臺,那麼其他五個如何處理呢?更何況肅順的黨羽還不止這五個人,要不要一揪到底呢?刑部最初擬定的量刑意見是剩餘的五位贊襄王大臣,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一律發配新疆,但是最終僅僅流放了穆蔭一人,而且穆蔭也沒有發配新疆,而是改為流放軍臺,什麼是軍臺呢?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驛站或者哨所這一類地區。真正流放新疆的只有一人,陳孚恩。確實,陳孚恩雖然沒列入到贊襄王大臣之中,但他是肅順集團的靈魂人物,此外其他人沒有深究。這樣一來,這個案子殺三人,流放兩人,涉及面確實不廣,而且尤其難得的是在抄肅順等人家的時候,抄出了很多信件,經慈禧太后同意,奕訢把這些信一把火都燒了,然後發表上諭,說當初肅順得勢的時候,勢力很大,滿朝大臣跟肅順來往在所難免。現在新君主就要繼位了,寬厚和平,不咎即往,希望滿朝大臣今後洗心革面,為國宣力。這一舉動贏來了滿朝稱頌,即使到今天,依然有史學家評論,這一舉動顯示了慈禧的大政治家風度。實際上這個案子最終能夠比較寬大地結束,慈禧、奕訢均有難言這隱,跟風度無關。這五位贊襄王大臣當中,景壽是奕訢的妹夫,小皇帝的姑父,而且景壽政變前就已經跟兩宮皇太后互通聲氣了。他們之間秘密溝通,所以這個時候,無論是兩宮皇太后還是奕訢都同意對景壽要網開一面。此外,杜翰的處理也很棘手,在慈禧看來,除了肅順、載垣、端華,最可惡就是這個杜翰,不僅幫肅順出謀劃策,而且幾次跟兩宮皇太后吵架,杜翰都是衝鋒在前氣勢洶洶。即使把杜翰綁到菜市口砍頭都不解氣。但是杜翰偏偏有個強硬的後臺,他死去的爸爸杜受田。杜受田是咸豐帝的授業恩師,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安太后建議對杜翰也網開一面。奕訢跟慈安太后意見一致,希望從輕發落。這不意味奕訢對杜翰有什麼好感,他有一個難言之隱。當時社會上流行一個謠言,說奕訢當年失去皇位,是由於杜受田暗中策劃的,因為杜受田是咸豐帝的老師嘛。現在如果嚴辦杜受田的兒子,肯定又會有謠言說奕訢梗梗於懷,報復杜受田的兒子,可見人言可畏。最後慈禧接受了慈安和奕訢的意見,同意放杜翰一馬。這樣一來,五位贊襄王大臣其中有兩位不能嚴辦,其他人自然跟著沾光,只拿穆蔭做典型,說他,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清史稿》說他在軍機處幹了這麼多年,而且排名也很靠前,出了這麼大事,你的責任也很大,把他流放軍臺,其他四個人僅僅革職而已。另外,慈禧、奕訢也考慮到登基大典將至,不願搞得人心惶惶,從而影響了和諧和穩定,所以慈禧、奕訢沒有深究肅順的同黨,也是現實利益的考慮,絕不表明慈禧是一個心胸開闊不計前嫌的人。這場流血的宮廷政變因為發生在農曆辛酉年,俗稱辛酉政變。辛酉政變是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程序的重要政治事件,這場政變使國家的權力執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年僅二十六歲的慈禧經過政變上臺,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並持續長達四十七年之久,其間,清朝內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強凌辱,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逐漸衰落並最終走向了滅亡。然而,政變的發生卻始自於咸豐皇帝臨終設立的託孤體制,這也許是咸豐皇帝生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那麼,關於咸豐皇帝、關於這場政變,喻大華教授又有怎樣獨到的看法呢?辛酉政變是一場權力之爭,在今天的價值判斷上難以用是非利弊來權衡,也不能設想假如肅順繼續執掌國政局面會比慈禧、奕訢更好,但辛酉政變的果實最終落到了慈禧太后之手。此間,慈禧把愛新覺羅的子孫玩於掌股之上,直到斷送祖宗三百年的江山,拋開王朝利益,今天的史學工作者也承認慈禧是一個負面的歷史人物。她統治期間,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專制獨裁,有鑑於此,無論是傳統史學家,還是現代的史學工作者,均感痛心。肅順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於他小看了慈禧,其實當時輕視慈禧的何止肅順,以奕訢為首的北京集團同樣沒把慈禧放在眼裡。他們以為,用“太后垂簾”的虛名跟慈禧作交易就能換來實實在在的國家政權,為此全力支援慈禧,不惜一搏。假如這個時候的奕訢能夠預見到慈禧後來一手遮天,荼毒愛新覺羅子孫,恐怕奕訢也會猶豫不前。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三日,咸豐帝的靈柩運回了北京,暫時安放在紫禁城,但此時誰還顧得上這位死皇帝,正為自己的利益打得頭破血流。咸豐帝屍骨未寒,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的體制就被慈禧和奕訢打得粉碎,這也預示著咸豐帝的失敗。十月初九日,小皇帝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大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八代君主登上了歷史舞臺,不過小皇帝僅僅是個傀儡,現在的局面是太后垂簾聽政,親王輔政,當初肅順為小皇帝擬定的“祺祥”年號被廢棄,改用“同治”。咸豐帝在位期間清朝積累了二百多年的矛盾來了個總爆發,咸豐帝一個人把大清朝列祖列宗的苦難都承受了,一生短暫,備嘗艱辛,自打繼位開始,太平天國運動就深深地困擾著他,傾全國之力,依然未見勝利的曙光,又遭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打擊,咸豐帝終於崩潰了,以三十一歲的年齡命喪熱河。但是,當清王朝終於挺過這一系列的打擊之後,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中國逐漸融入到世界的洪流中去,跟過去的閉關鎖國時代相比,天地寬了,機遇多了,大清朝終於度過了乾隆晚年以來的統治危機,迎來了一場枯木逢春的“同光中興”,這真是中國王朝沒落史上的一個奇蹟。然而,咸豐帝卻沒有等到這一天,可見咸豐帝真是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是一位“苦命”的皇帝。

  • 4 # Johnny親王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先了解一下咸豐帝

    咸豐帝能險勝鬼子六奕訢,本身就說明本身就不可能是昏庸無能之人。反而可以說頗有賢名。 但在爭奪大位的過程中,險勝這個險字可以說貫穿了咸豐帝一生。他對這個弟弟可以說有愛又恨,又拉又打。 一生都在防著這個弟弟。所以他設計出一個政治體系。

    恭親王奕訢

    辛酉政變的政治體制的建立,顧命八大臣和兩宮皇太后 相互制約。表面上成為一個滿清貴族之間的原始的民主。實際上是把 奕訢排除在權利的核心。 當時的形勢,奕訢絕對是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皇帝幼小,他是當今皇叔,按照宗法 他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當家人,瞬間就獲得的滿蒙貴族 勝寶,曾格林沁等等的支援;長期主持洋務,是洋人最為信任的貴族;對漢人頗為開明,得到曾國藩的讚賞。 這是一個滿蒙漢夷都支援的人,這樣的人,除非死了, 但凡活著就一定會進入權利的核心圈子。 所以咸豐留下的政治體制對奕訢來說就是一個死局,只要活著就要顛覆這個體制,進入權利核心,否則他一定死。

    兩宮皇太后。

    兩宮皇太后和八大臣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明朝太監(內廷)和外臣的關係。在決策階段 雙方是平等的必須同時加章。但在執行階段,卻完全依靠外臣,兩宮皇太后就和太監一樣完全出不了宮,但明朝有東廠西廠錦衣衛來監督內廷的決策能被外臣執行,但清朝沒有特務機構 。換句話說八大臣完全可以不執行兩宮的決策。咸豐帝的政治體制讓兩宮皇太后在政治上天生瘸腿 ,逼迫兩宮皇太后在外臣中找到聯盟者。

    所以咸豐帝留下的政治體制最大的獲益就是八大臣。恭親王和兩宮皇太后都被邊緣化的後果就是叔嫂要聯合起來拿回來屬於他們的權利。

  • 5 # 回眸滿清

    咸豐皇帝是滿清歷史上最倒黴的一個皇帝,你看,太平天國被他撞上了,列強的步步相逼也被他撞上了,圓明園也是在他手裡被毀的,連後來掌權的慈禧也是他媳婦,他無端揹負了不少罵名,但是,說“辛酉政變”是他造成的,可是一點也不冤枉他

    咸豐帝死前也不知是“迴光返照”還是怎麼回事,頭腦竟然異常清醒,完全不像整日昏迷的人。他一連頒發了兩道遺詔,一個是立載淳為皇太子(這個其實沒必要,他就那麼一個兒子),一個就是任命了顧命八大臣,而且他還給慈安和慈禧每人一方大印,並要求以後的上諭中必須同時加蓋兩方大印才算有效

    咸豐的考慮真是周全,為了有人照顧載淳,他打消了賜死慈禧的念頭;為了制約慈禧,他任命了顧命八大臣;為了防止顧命大臣權利過大,他又給了慈禧她們兩方大印,互相牽制、互相制約,讓誰也威脅不到他兒子的皇位!這個爹當的是真操心

    可在當時還有一個勢力,誰?咸豐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在咸豐外逃熱河後,京城裡的一切事務都由恭親王打理,於是,恭親王身邊很快就聚集了一群黨羽。有黨羽很正常,大清建立之後,哪一個親王身邊沒點黨羽?可恭親王不能有,為什麼?

    第一,他能力比咸豐強,卻在皇位爭奪中輸給了咸豐;

    第二,“逼立太后”風波之後咸豐就再也沒有信任過奕訢,別看讓他處理京城事務,完了還得一五一十彙報給咸豐;

    第三,恭親王和肅順有矛盾。別小看這一點,肅順當時是咸豐帝身邊的大紅人,恭親王屢次交鋒都敗下陣來。恭親王身邊黨羽一多,肅順肯定會藉機給他“穿小鞋”

    這些都夠鬧心的,偏偏洋人還出來添亂。在咸豐外逃不久,就傳聞“咸豐駕崩”,洋人沒證實訊息,在書信中就開始“欲立恭王”,這下咸豐對恭親王的不滿達到頂點

    再說恭親王,整年累月被咸豐猜忌也就算了,咸豐死前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中竟然沒有自己的名字,要知道,8個人中除了肅順,其他人的能力沒有一個在恭親王之上,可就是沒有奕訢,你說氣人不?不但氣人,而且也讓奕訢有種危機感,咸豐的態度在那放著,明擺就是要把奕訢踢出權利中心,咸豐在世,可能最多是革職,咸豐要是不在了,鬼知道肅順能把奕訢收拾成什麼樣。奕訢“政變”的念頭從得知顧命八大臣那一刻起就產生了

    有人說是慈禧醞釀了“辛酉政變”,大家想一下,當時慈禧只是深宮一個妃子,她唯一的黨羽就是身邊的太監宮女,憑這些人就準備“政變”?那還不如找根繩子呢!在咸豐死後,雖然她有一方大印,但避暑山莊卻被全面封鎖,別說朝堂之內她沒有一點勢力,就是有,也白搭。

    再看後來在“政變”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不管是掌握京城兵權的勝保,還是第一個奏請“垂簾聽政”的官員,都和她不熟,而這些人卻都是奕訢的黨羽,所以說,“辛丑政變”其實就是奕訢運作的,慈禧是否出現,他都會發動,慈禧只是個意外罷了

    那咸豐只是因為猜忌就把奕訢“放逐”在權利之外了嗎?不,咸豐應該有更深一層的考慮,以前也有個“攝政”的親王,叫多爾袞,名為“攝政”,實為君主,最嘚瑟的時候,自己把自己封了個“皇父攝政王”,要不是39歲那年意外墜馬,順治那短暫的人生能否“親政”還真是一回事。前車之鑑,咸豐怎麼會給自己兒子安排這樣一個威脅?

    可咸豐怎麼也想不到,正是“顧命八大臣”的任命,將奕訢逼到絕路,也使“辛酉政變”無可避免,如此看來,“辛酉政變”難道不是咸豐一手造成的嗎?

  • 6 # 蟶子歷史

    辛酉政變,是發生在咸豐皇帝死後,慈禧與恭親王聯合制裁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的政變。

    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咸豐皇帝帶著皇后,懿貴妃以及群臣跑到了熱河避難,留下恭親王與外國談判,最終簽署了北京條約。因為肅順等人與恭親王一直不和,更是看不慣懿貴妃搶班奪權。所以肅順曾經像咸豐皇帝進言,殺母保子。在小皇帝登基之前,先將懿貴妃處死。但咸豐皇帝念及懿貴妃曾經為自己生兒育女,也為了制衡肅順等人,並沒有處死。而是做了如下的安排。

    給小皇帝設定了八個顧命大臣,用於輔佐小皇帝。在釋出任何正命的時候,都需要加蓋兩位皇太后的印章,御賞和同道堂。也是透過皇后和懿貴妃牽制肅順等人。以保證小皇帝的皇位是安穩的。

    但皇帝卻不知道,牽制的兩方都想治對方於死地。最終肯定是有一方失敗,另一方統領全域性的。更何況遇到的是一個對權力如此痴迷的懿貴妃。

    所以說辛酉政變確實咸豐皇帝處理不當造成的。

  • 7 # 歷史課課代表

    辛酉政變是咸豐皇帝死後兩宮皇太后為了攫取清王朝最高統治權與恭親王聯合發動的一場政變,政變不僅徹底打亂了咸豐皇帝臨終前對於朝中政治權力的佈局,還一度改變了清朝建國以來的政治格局,立國二百餘年的清王朝的朝堂之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親王輔政的政治格局。

    辛酉政變也是慈禧太后正式走上歷史舞臺的開始,也是標誌著慈禧太后為期四十八年反動統治的開始。辛酉政變看似突然,實際上則是清王朝高層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咸豐皇帝鑑於自己的皇子太過年幼,因此將朝中的勢力分成幾夥,讓其相互制衡,相互鬥爭,從而確保皇帝權力的最大化,咸豐皇帝的這一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沒有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權力的鬥爭從來沒有相互牽制,而永遠都是你死我活。

    咸豐十一年,病重中的咸豐皇帝已經開始為自己即將撇下的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的未來籌謀了,一方面,自己唯一的繼承人年紀太小,還無法親自處理朝政,另一方面,國家處在多事之秋,國內的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佔據了江南半壁江山,以與清廷分庭抗禮,而佔據北京城的英法聯軍絲毫沒有退兵之意思,被攆到熱河行宮的自己不知何時能夠回到京城。而在這樣關鍵的時候,自己的身體卻又支撐不住了,因此咸豐皇帝開始佈局自己身後的權力格局了。由於皇太子載淳年幼無法親自處理朝政,所以咸豐皇帝為其精心挑選了一個由八人組成的贊襄政務大臣集團,以保證在皇帝年幼的階段暫代皇帝處理朝政,為防止大臣權力過大架空欺凌幼主,咸豐皇帝還將兩枚代表權力的印章分別賜給了皇后鈕祜祿氏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同時咸豐皇帝還曾明言,所有奏摺詔書都要由八大臣草擬後交由兩宮皇太后裁決才可生效發出,如果奏章和詔書沒有兩宮皇太后共同蓋上印章的話,則是非法的。實際上咸豐皇帝賦予皇后和懿貴妃的兩枚印章是對朝政事務有著最終裁決權的。

    為何咸豐皇帝在賦予八大臣輔弼幼主的權力之後又賦予了兩宮皇太后最終裁決權呢?這實際上就是因為咸豐皇帝對於當時朝中的兩股勢力均不放心,在咸豐皇帝看來,朝中當時存在著以肅順為核心的大臣集團和以懿貴妃為首的帝胤集團,皇權落在任何一方手中都會對年幼皇帝不利,王朝初年的多爾袞以及鰲拜,欺凌幼主,架空皇帝的一幕讓咸豐皇帝不寒而慄,他/不敢完全相信大臣集團,而歷朝歷代後宮干政,外戚掌權的故事也不敢讓咸豐皇帝將皇權完全委於皇后和懿貴妃,況且清朝祖制“後宮不得干預朝政”。因此深知肅順與慈禧有矛盾的咸豐皇帝才將皇權平分,為的就是輔政大臣能夠與未來的兩位皇太后相互牽制,防止一方獨大。

    咸豐皇帝的這一佈局看似天衣無縫,實際上則是一個昏招。因為咸豐皇帝忽視了當時朝中另一股重要勢力,那就是留守京城的恭親王奕訢集團的勢力,奕訢集團對於被完全排除在輔政大臣之外極度不滿,因此當慈禧太后向恭親王拋來求救的橄欖枝時,恭親王毫不猶豫的答應了,這對叔嫂之間的勾結最終砸碎了咸豐皇帝苦心經營的政治格局,清王朝則陷入了近半個世紀的女主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配眼鏡時如何挑選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