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Dong哥

    朱載垕: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

    朱彝尊: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

    王世貞:①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②文章之最達者,則無過宋文憲濂、楊文貞士奇、李文正東陽、王文成守仁。③理學之逃,陽明造基。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飛瀑布巖,一瀉千尺,無淵渟沉冥之致。

    李贄:陽明先生在江西與孫、許同時,則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與胡端敏、孫忠烈同舉鄉薦,曾聞夜半時有巨人文場東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見,則在浙江又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誠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間不待請兵請糧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時有一朝廷,若不見有朝廷為胡虜所留者。舉朝晏然,三邊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無有,此則於少保之勳千載所不可誣也。若英宗北狩,楊善徒手片言單詞,歡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時遣人隨善護送上皇來歸。以餘觀之,古唯廝養卒,今僅有楊善耳。籲!以善視養卒,則養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則先生與於與楊又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嗚呼!天生先生豈易也耶!在江西為三大忠,在浙江為三大人,在今古為三大功,而況理學又足繼孔聖之統者哉?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學建安壤,遂開國封,固書生之希固書生之希構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異稟,其用兵幾同韓、白(韓信、白起),而見羅亦以良知餘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黃宗羲: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羅甚富,如致仕縣丞、捕盜老人、報效生員、儒士、義官、義民、殺手、打手等,皆在籠絡奔走中,即土目亦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從學問澄徹來。

    魏禧: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王士禎: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紀昀: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張廷玉: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矜其創穫,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

    鄧之成:陽明以事功顯,故其學最為紮實有用。

    嚴復:①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②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啟超:①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具偉大,軍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勳業。②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①文成以內過非人所證,故付之於良知,以發於事業者或為時位阻,故言‘行之明覺精察處即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行’,於是有知行合一之說。②文成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貴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孫中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蔡元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三島毅: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高瀨武次郎: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岡田武彥:修文的龍場是王陽明大徹大悟,並形成思想體系的聖地…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裡,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郭沫若: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錢穆: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於外、陸子偏於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

    錢穆:陽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暢此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業、文章均已冠絕當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講學為性命,若飢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學風淹被之廣,漸漬之深,在宋明學者中,乃莫與倫比。

    張岱年:陽明宣揚‘知行合一’,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學說,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獨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義。

    杜維明: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

    餘秋雨: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當年明月: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 2 # 漫漫史話

    不帶偏頗的來看

    王陽明幾乎三教九流無一不通,五花八門無一不曉,身處正德年間,混跡官場,平定寧王叛亂,最終善始善終,殊為不易!學術上,可認定為中國最後一位“聖賢”,“知行合一”深入人心,也不是幾句話可以扯得清楚!很多史學家認為其是明代第一強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有幸去過陽明先生墓前拜祭,空無一人,山門之像鮮有人跡。

  • 3 # 夠愛001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繫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慾,堅信正義和良知。

    王守仁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 4 # 劍南安撫使

    歷史中成就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的人,三個半聖人之一,開創心學影響後世幾百年直至當今,去世前身邊弟子三萬餘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次年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鴻臚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當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謝志山佔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佔領浰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佔、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託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守仁到任後,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於是責問年老而狡黠的僕役,僕役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定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說,訊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裡的叛亂。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訊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一開始,王守仁來了個疑兵之計。他深知如果寧王順長江東下,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佔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然而,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武宗身邊的佞幸之臣,平時與寧王交往密切,心態極端複雜。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將朱宸濠釋放,然後再讓已經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武宗的虛榮心。面對這樣複雜的情勢,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將朱宸濠交付當時尚屬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後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終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後,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在世宗即位之際,王守仁因父老請歸,世宗說王守仁有擒賊平亂之大功,正要論功行賞,不許他辭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稍後又准許他順路回去探視父親。不久,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紹興建立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同年,原配夫人諸氏去世,王守仁續娶張氏,並於次年喜得一子。[6]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廣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於是下詔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黃綰藉此機會上書爭辯守仁的功績,請賜給他鐵券和歲祿,並敘錄平定寧王叛亂功臣,世宗都答應。十二月,守仁軍至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叛亂,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於是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佈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臥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將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覆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喪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寧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 5 # 使用者13688672191

    謝謝邀請。用現代網語稱王陽明先生為明代一哥,令人捧腹大笑。這個問題我已回答過。王陽明的傑岀之處,就是他以心學為宗旨,實質是不滿理學把儒學教條化!號召士子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善於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王陽明雖倡導心學,但他很注重實踐,他在理政上、軍事上的傑岀表現就是證明。稱他為明代第一人,名至實歸!

  • 6 # 平定山人

    說王陽明是明朝一哥,兩個字可概括;奇人!

    王陽明精通儒家理學,是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還是書法家,是個多面手,在朝廷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用現代人的話講,牛逼!牛在什麼地方呢?他是富二代,出身於浙江餘姚名門望族,據說祖上就是晉朝的王羲之。這也就說明從祖上他們這一大家子就對文學知識很有稟賦。他的父親,是明朝的狀元郎王華。王陽明就很好地遺傳了他父親的基因,“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搗洞“嘛。再往後說,又很玄幻了,在當時的古人都說,王陽明出生的時候,天有異象,那就說明王陽明是承載了偉大的使命出生前來的,在今天我們當然不相信這類說法。

    現在人把他與孔子並列,稱為”聖人“,但他在青年時期,考了三次才考上進士學位。不過他牛逼的地方,就是有非常刻苦鑽研的精神。他學習儒學及至他自己創新的新儒學,則是他自己的思想和為人處世的理念。

    再說說他的軍事才能,又很牛逼。他帶領明朝的軍隊,在江西打敗了數萬山賊,平定了十幾個朝廷都沒有搞定的盜賊流寇。明朝的寧王朱宸濠,用近20年時間謀劃叛亂,兵力達到20萬。王陽明只用了35天時間就徹底平定了並生擒寧王。這大概用上了他的心學、心理謀略所至。

    王陽明的理學,又很接地氣、人氣,強調”心即是理“、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佩服得五伏投體“一生低首拜陽明”!

  • 7 # 歷史評說

    王陽明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聖人級別的人物,他完全符合人生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我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就是受了王陽明的啟發,給孩子起名立言,你說王陽明牛不牛?

    你別說這個,王陽明還是個有國際知名度的大牛人。在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帶領日本海軍殲滅俄羅斯兩大艦隊的東鄉平八郎這種事,一個王陽明的崇拜者,他有一方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的章,展現了這個日本軍人對於王陽明的推崇。

    王陽明是一個文人,但是他卻立武勳

    王陽明只用了43天,就用15000烏合之眾,打敗了處心積慮準備謀反多年的寧王20萬人馬。王陽明手下沒有任何一個有帶兵經驗的將領,他用的人無非就是和他一樣讀書人出身的知府知縣。

    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在於他反應極其敏銳。寧王起兵,他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聚集軍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為了穩住敵人,他積極實施戰略欺騙,透過散佈假訊息,成功的欺騙了寧王朱宸濠,迫使他的大軍困守洪都,沒有第一時間順江而下。

    儘管只有區區的幾天,但卻足以改變戰局,在此期間,王陽明完成了軍隊聚集,部隊部署等工作,為後續的大決戰做好了準備。

    最終,在充分調動敵人的基礎上,王陽明以寡擊眾,最終,僅用月餘就打敗了13倍於自己的敵人。就衝這一點,王陽明就能夠稱之為一代奇人。

    王陽明擊敗寧王正所謂立功,他創立心學,那就是立言

    王陽明的時代,正是程朱理學興起的時代。但是王陽明透過研究覺得朱熹可能是錯的,在他的實踐中,他越發覺得朱熹所謂的存天理去人慾的理論,很不人道,不是很人性。

    人的慾望是永恆存在的,並不會憑空消失,這一點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轉移的,所以王陽明覺得朱熹的理論存在漏洞。王陽明,破天荒的提出正義道理就存在人的心目中,這和朱熹提出的理學中的相關觀點天理與人慾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針鋒相對。

    王陽明的主張用時髦的話說,那就是聽從內心的召喚。他要求大家修煉內心,從而做到良心發現。這在表面上和佛家與道家的一些追求內心平靜的說法有些類似,但是核心是不同的,王陽明心學最強調的是實際行動,做到知行合一!

    總結

    王陽明的理論不僅在中國影響極大,甚至還漂洋過海傳到了東瀛日本,陽明心學甚至啟蒙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這可真是牆內開花,牆內牆外一起香的典範。

    這樣的王陽明,你說牛不牛?

  • 8 # 漁樵講史

    王陽明是明朝一哥的說法,最早出自一本書《明朝一哥王陽明》,書中以詼諧調侃的語氣記述了王陽明的一生,以及成就,歲略有誇張,但這個說法還算是比較靠譜的。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言: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在古人看來,能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便可為聖人(即不朽)。所謂立德,創制垂法,博施濟眾,也就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能為世人典範;立功,拯厄除難,功濟於時,意即為國為民,建立功勳;所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身既沒,其言尚存”(唐朝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就是要有學說傳世。

    其實說白了,三立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華上下五千年,公認的能做到三立的人,只有兩個半,兩個是孔子和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立德

    王陽明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良知,一個人如果能完滿地致良知,完全復歸本心,那就能獲得周遍通達,暢於四肢的天地間最大的快樂。

    他一生之中,不欺上媚下,不屈於權貴。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王陽明上疏論救被下獄的御史戴銑等人,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驛棧當驛丞。王陽明不以己悲,沒有氣餒。他在龍場根據風俗悉心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

    之後王陽明的一生,都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道義。王陽明臨終前,弟子問他:“先生,有何遺言?”王陽明泰然回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坖評價王陽明的一生道:“兩肩正氣,一代偉人!”

    立功

    王陽明,文人出身,弘治十二年(1499年)參加禮部會試考中二甲進士第七人。他雖是文人,但又精通兵法。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陽明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1528年),再次被皇帝強請出山,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王陽明因功績太盛,被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這在明朝中期是幾乎沒有過的事情。

    立言

    王陽明之所以有如此盛名,最重要的便是他的學說:心學。

    心學,又稱陽明學,是王陽明在被貶龍場驛後悟道所得。王陽明提倡“致良知”,要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行則來源於知。

    心學一出,震動天下。明朝張岱說:“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黃宗羲也說:“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名士王士禎更是直接總結道:“王文成公(王陽明諡號文成)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也就是說,其實在明朝,王陽明就已經是公認的第一流人物了,所以,“明朝一哥”之說,絕對名副其實。

    參考文獻:《左傳》、《春秋左傳正義》、《萬曆野獲編》、《明朝那些事兒》等

  • 9 # 浮萍青虹

    王陽明是明朝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有人稱他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聖人”!說他是明朝一哥並無不可。原因如下:

    1.從他的人生經歷來看:

    他小時候就有遠大理想,別人讀書是為了考功名,而他讀書是為了做聖賢。不僅如此,他還聰明伶俐,才思敏捷,我們只要看他即興朗誦的兩首詩就知道了。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兩首詩是他十歲時寫的,小時候的它就有非凡的想象力和精深的文化素養。

    長大時,他為了追求聖賢之道,在他身上表現出了一股韌勁,典型的故事就是“守仁格竹“,格了七天七夜什麼都沒發現,雖然病倒,但是並沒有使他放棄探索。後來步入仕途得罪劉瑾,被貶到偏僻未開化的貴州龍場,可他並沒有氣餒。在貴州龍場他一方面繼續探索聖賢之道,一方面開化教導百姓,最終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從《大學》的中心思想中獲得了新的領悟,史稱“龍場悟道”。理論指導實踐,他用他的心學理論創下了赫赫戰功。

    這裡簡單介紹了他的一些經歷,我們總結一下:很深的文化素養、聰明伶俐、有遠大的理想、敢說敢做、人生多曲折、堅韌不拔永不屈服。正是這些品質才造就了一代聖人。

    2、從他的思想來看

    “致良知”,良知就是美德。人為惡就是一念之間,如果雜念、慾望太多,就容易使人失去理性而作惡。王陽明厲害就在這個地方,他能在心裡排除雜念,只關注有利於人發展的善念。比如,一個女生走在路上,有一個男的對她看了一眼,如果這個女的修行不夠這個時候她就會生出很多的念頭,“我是不是有哪裡不對勁了”,“他是不是愛上我了”。可是王陽明會告訴你,你琢磨這些有用嗎?你要關注的應該是有利於你更幸福、使你能更快成長、成熟的東西,而不是整天想七想八的。如果修行夠會怎麼樣了?王陽明他能看透人心,知道你在想什麼,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在軍事上,敵人所有的陰謀詭計都逃不過他的法眼,這也是他能屢次打勝仗的原因。

    “知行合一”,你有美德,你要去實踐,不然不叫美德。比如你說你勇敢,那你要表現出來啊,表現了別人才知道你到底是魯莽還是真勇敢,或者只是匹夫之勇。透過“行”來不斷的矯正你的“知”,這個才是“真知”,他們之間是辯證的關係,行和知是相互促進的。所以,王陽明的思想既有很強的實踐性。“知行合一”在現代成為很多所大學的校訓,可見影響非同一般。

    總結:他能看透人心,懂得人性,試問人與人之間的那點事能瞞得住他嗎?他的思想能穿越千年久久不衰,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肯定不是教科書上面說的那麼簡單。

    所以,王陽明身上的那些品質,那些偉大思想,使得他在各方面的成就都非常突出,據我瞭解,現在的人很少不喜歡他的,我們稱他為明朝一哥並不過分。最後我們用後人對他的總結來結束這次回答吧.。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中超,上半程屬於國安,下半程屬於魯能。你會認同這種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