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蟲藝雜談

    感覺到有味道 就隨便愛上了 慢慢的看聯做句 了 哈哈熱氣冒春風 千年文化半似通 觀景紀事需豪興 不拘一格在其中

  • 2 # 詩詞線上

    如果真想學好詩,一是積累,二是實踐,

    要注意多讀、多看、多背、多寫、多改。

    其中的多讀、多看、多背,是要讀、看、背優秀的作品,《唐詩三百首》當然是啟蒙,但還應挑選一些其他選集,比如老杜的,王維、孟浩然的,或者尋找一二自己比較喜歡的唐宋名家為師,專研其作品,能得其一二,在當代也是了不得的了。至於兩漢樂府、古體亦不能錯過。雖說學寫格律詩,但諸體都要有所瞭解。如喜絕句,則可買些絕句的選本來研讀、學習。

    積累,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所謂的格律,只不是過一層紙,沒有什麼難的,一捅就破,不要去看網上亂七八糟的各種韻律上的教程,雖然很多說得準確,難保有些也是一家之言。現在很多人在格律上無事生非,多了許多古人都不曾提到過的“病格”,生造這些“病格”,以示自己的水平,讓很多初學者摸不著頭腦,望而生畏。

    要弄懂格律,正常情況下,二小時可以把格律詩的平仄、押韻、對仗等弄清楚。如何弄懂,買一本王力先生著的詩詞韻律,十幾二十幾元一本,為了省錢也可以找電子版。但最好還是買紙質的,有空就翻翻。韻律本來是很簡單的事,現在很多人喜歡把簡單的搞複雜,以顯其水平。至於寫詩為什麼要被格律束縛,我想這個多解釋無益,格律自有他的好處,不懂格律的人不會發現其中的幫助。如果實在不想被束縛,完全可以去寫古體,如果連韻都不想押,那就寫古風文字,或者散賦,甚或現代詩。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有段話說得很好:

    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了?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縛藝術的傾向。……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樁很危險的事。……我們也不要忘記第一流藝術家大半都是從格律中做出來的。……格律在經過形式化之後往往使人受拘束,這是事實,但是這決不是格律本身的罪過,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格律不能束縛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藝術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詩人,格律會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詩人,有格律他的詩固然腐濫,無格律它也還是腐濫。

    當然學習創作,最最關鍵的是多寫。雖然我們說寫詩要有靈感,不能無病呻吟。但是在學習階段,就是要大量的創作實踐,要“為賦新詞強說愁”,當然這個“愁”不一定是真的“愁”,只是表達一種情感,喜怒哀樂,風花雪月,無一不可入詩。很多藝術是相通的,藝術的天份很重要,但不經過大量訓練和實踐,再好的藝術天份也會埋沒。就像練樂器、練舞蹈、練書畫,就是不斷的訓練加實踐。(前面朱光潛先生那段話,其中“格律”,不僅僅是指詩詞的格律,也包涵了樂器、舞蹈、聲音、書畫等的格律,就是他們的各種規則。)我想,創作實踐多了,只要時間花下去了,雖然未必能成為非常優秀的詩人(這還需天份),但寫出較有韻味、有意境的詩還是可以的。不要把寫詩當做很高深的事,寫得好的,當然會有其它原因,但很多人只是因為寫的多了,“無他,但手熟爾”!

    寫完一首作品,一定要多讀,要高聲誦讀。前面說到的多讀古人詩,就是為了熟悉古人詩詞的氣韻,熟悉詩詞的語言。有了大量的古詩詞藏蘊於胸,有了那種習慣,再來讀自己的作品,讀得多了,再各自比較,自己詩作何處不妥,自然心中有數。曾國藩雖不以詩名世,但他《家訓》中有段話也說得很有道理:

    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

    朱光潛《談美》一書中,更進一步提到:

    各種藝術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例如寫字、作畫、彈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簫要有喉舌唇齒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嚴格地說,各種藝術都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學一門藝術,就要先學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詩人和文人常歡喜說“思路”,所謂“思路”並無若何玄妙,也不過是筋肉活動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

    這其實是很有道理的。有些人雖然以前不寫詩,但因為自小背詩,或有家學,對詩詞瞭然於胸。那麼他們稍瞭解下格律,初學創作的作品,往往還要勝於浸淫在其中數年十數年的所謂詩人。所以多背多讀與多寫,不可偏廢。

    又如清代姚鼐《與陳碩士書》中所言亦是此意:

    詩、古文各要從聲音證入,不知聲音,總為門外漢耳。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

    至於修改與錘鍊,詩壇詞壇佳話很多,有在創作時不斷修改,亦有創作完後反覆修改,還有類似“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例子。畢竟下筆就渾然天成,易一字不能的情況實在太少見。

    清代詞人孫麟趾在《詞徑》中說到:

    詞成錄出,粘於壁,隔一二日讀之,不妥處自見。改去仍錄出粘於壁,隔一二日再讀,不妥處又見。又改之如是數次,淺者深之,直者曲之,松者煉之,實者空之。

    於詞如此,于格律詩何嘗不是?

    如真有心學格律詩,一要不畏格律,集中時間弄明白,實在是很簡單的事;二要向古代大家學習,多讀多背,今人詩作未必一定要讀,入門後眼光也會提高,再選些當代的佳作看看;三要儘量多寫,各種題材均可嘗試;四要不怕打擊,即便起初寫得不好,被打擊了,更要多讀多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詩學觀,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對別人適用的,對自己未必有用。但有時候,自己的片言隻語也會對別人有所啟發,因此,也需望看到這個回答的朋友,不妨講講自己學詩的一些體會,當然有困惑也可以提出來,相互交流一下。

  • 3 # 閒雲野鶴87277

    本人多次推薦徐志剛編著,濟南出版社出版的《詩詞韻律》。有了該書,按譜,選韻,填詞作詩,還能查詢每個字的平仄。

  • 4 # 卉木七七

    寫格律詩,最好先學會馬蹄韻,然後就可以嘗試寫詩了,韻角是基礎,就不多說了,寫完之後,再百度律詩查詢,然後把錯的地方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 5 # 石湖老土

    謝謝邀回答,如何學寫格律詩?我認為第一必須懂得什麼叫格律詩,能區分出古體詩與格律詩。如果能認真學習王力先生《詩詞格律十講》就知道格律詩的規則更求。先按十講中的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式正格式要求,熟悉後排律也就可以按要求學寫了(限於篇幅,四種格式不附了)。(二)如須購買韻書,《佩文詩韻》是寫古體詩,格律詩的必備韻書。因為格律詩講究不可鄰韻混押,平,仄,入更不允許混押。熟悉此韻書就不犯出韻,出律之大錯,韻書中對入聲字有詳細說明及所在韻部。(三)若按十講四格式寫詩,平仄,押韻熟悉按平水韻去寫則基本上可以說學習了寫格律詩。至於:三平尾,孤平,失粘,失對,失替,所犯錯誤,皆是不按四式要求,但其中有的是可拗救,有的是古體詩之專用句式,相信認真讀懂王力十講,就可不犯錯。(四)關於四聲八病,則須多讀唐宋名家格律詩,若名家都無忌的如:撞韻,擠韻……我認為是可以忽略不計。如對仗,如合掌對,不對仗,則須認真校正。對於不合格律的古體詩切切切不要標上X絕,X律貽笑大方。(五)至於意境,遣詞造句,這就是另一個方面的要求,是須對古典文學,古詩詞,格律詩詞的多讀,多背,多記,須推敲,煉字煅句,對平仄的用字變換,熟能生巧,則非一朝一夕之功。我認為要寫格律詩容易,要寫好格律詩就不容易!就如寫現代詩,要寫出好的現代詩也不是容易的,但把寫格律詩說成是格律詩不能寫出好詩來,純屬可笑:唐宋以來那首格律詩不好!

  • 6 # 龍山大先生

    現在人習作格律詩,首先的過平仄關。舊詩詞的平仄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為當時的四聲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陰平、陽平、上、去。舊的平聲不分陰陽,如現在讀陰平的“忠”、“功”,讀陽平的“同”、“紅”,舊時都入一東韻,在詩詞中可以押韻。仄聲除上、去以外,還包括入聲。入聲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後在北方話中漸漸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話裡變為平聲。因此,我們用普通話語音讀舊詩,有時會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結句“萋萋滿別情”中的“別”,照格律應該是仄聲,因為古代乃是入聲字,可是現在讀平聲,就變為平聲了。此外,上聲變為去聲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為都屬於仄聲的範圍,在平仄運用上關係不大。 平聲高揚、開朗、綿長,仄聲低沉、收斂、短促,音的性質各有特點,因而產生的情調也就不一樣。按照音樂的要求——和諧、變化、抑揚頓挫等,如果能夠使兩者互相配合,交錯出現,聽起來就感到悅耳,否則就感到沉悶、單調。比如說,“走馬觀花”是仄仄平平,“騎驢觀花”是平平平平,“走馬看葉”是仄仄仄仄,三種說法對比起來,顯然是“走馬觀花”好,因為聲音有抑揚,有變化,和諧而不單調。《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鳳姐起句“一(舊是仄聲)夜北風緊”是仄仄仄平仄,李紈續句“開門雪尚飄”是平平仄仄平,顯然是續句更加悅耳,因為平仄協調。不只是詩,散文或日常說話也有一個調平仄的問題,只不過沒有韻文表現的那麼明顯。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為什麼不說“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後者平仄不協調,說起來拗口。

    平仄是漢語語音的客觀存在,求平仄協調乃是人為,但“求”是人為,至於怎樣才算協調卻不是人為。以律詩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調的變化是以兩個音節為單位的,有人稱之為“音步”或“節”,而這個“音步”的重點在後而不在前,所以前可變通而後不可變通。這是語言音樂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這樣,而硬要以一個音節或三個音節為單位,或變動一個“音步”的後一個音節,就會失去語言的音樂性。

    要想了解平仄,對平仄有更深的認識,最好多讀讀盛唐及其以後的格律詩,也就是律詩和絕句,因為格律詩對平仄要求是比較嚴的。以五言律詩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調平仄是格律詩的重要條件,講究很多,限制很嚴。一句之內,兩個鄰近的音步要變,如仄仄之後必須是平平,平平之後必是仄仄。有三平相連的情況,那是因為句末必須用仄,所以把平聲提到前面,連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格律是格律詩的規則,在沒有出現大家公認的新格律之前,如要寫格律詩,還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遵循古人制定的格律吧。

    當然了對於初學者而言,這是很難的。詩詞格律章法要求足有二百多種之多,僅僅是章法。

    格律詩有三美:境界美、音樂美、建築美。境界美主要和內容有關。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詩人們必定會有更新的表現和追求,這點不須多說。 至於格律詩的建築美,不論是五言還是七言,也不論是絕句或是律詩,其字數與句式都是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在這方面,看來沒有什麼可加以變化發展之處,這是“格式”的固定。 而音樂美方面,除了由老杜開創,經宋人發展的抝體律、絕之外,也似乎再難有其它方面的追求。

  • 7 # I南郭居士I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平水韻)流:十一尤】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平水韻)樓:十一尤】 押韻

    這是一首仄起格式的五言絕句,平仄非常完美,當然不用說,意境更優美。

    首先,《登鸛雀樓》是一首古詩,是古詩裡的格律詩,格律詩裡的絕句,是一首五言絕句。這裡我們開始接觸了古詩、格律詩和絕句的概念,但這還不全面,接下來我們梳理一下詩詞的體裁分類。

    詩歌的發展經歷了《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近代詩和新詩。如今詩歌按照不同的表現形式分為白話詩和舊體詩詞,白話詩更多稱為新詩或自由詩,但“詩詞”連稱時一般指舊體格律詩、詞,也就是我這裡所講的詩詞。概括地說,詩詞就是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詩歌。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在這裡我主要講近體詩的寫作方法。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形成於唐代,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其著名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近體詩除需用韻之外,還受到格律限制。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形式,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近體詩首先要押韻。押韻,亦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韻律感、鏗鏘感及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一般情況下,平聲韻發聲比較平緩抒情,仄聲韻讀起來鏗鏘有力,錯落有致。

    接下來,我介紹一下平水韻和中華新韻。

    “平水韻”是古韻(或古聲韻)的一種,是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今人作詩上網查一下平水韻表就可以了,古人學科少,有的是時間,基本是把韻表背下來了的。經過不斷修訂,我們現在所說的《平水韻》實際多指清朝的《佩文詩韻》。

    “中華新韻”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10月10日公告,共列出十八個韻。中華詩詞學會又於2010年整理釋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符合現代讀音,由於以拼音字母的韻母和普通話發音為標準制定,因此更準確更科學,也容易使青少年理解和接受。

    用新韻還是用古韻,我認為取決於自己的喜好,不必互相排斥,關鍵還是要作品的意境和內容好。有一部分人不接受新韻也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首先接觸的是古韻,先入為主。我本人新韻古韻都用,給接受古韻的人只顯示我的古韻作品,給其餘人及廣大詩詞愛好者則同時展示我的新韻或古韻作品。青少年由於拼音學的好,普通話也標準,建議先從中華新韻開始,以後可根據自己的偏好取向再決定用新韻還是用古韻。但如果寫詞,我還是建議用詞林正韻,因為這是古人給詞專門定製的,而且韻字比平水韻廣泛的多,足夠我們填詞用了。

    現在我們體會一下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本詩為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其中“香”、“嘗”、“觴”、“長”為韻腳的押韻字。因押韻規範,使該詩讀來朗朗上口,當然,這也有平仄方面的因素。但近體詩押韻要求就很嚴了,除了押韻必須是平聲韻外,還有如下一些具體規則:

    1.一首詩限用一個韻,除第一句可以用韻或不用韻之外,其餘句子都是雙數句用韻。2.用於韻腳的字不能重複。3.不用韻句子的末一字,平仄聲不能與用韻句子的末一字相同。4.除起句外不能用鄰韻。

    由於涉及的內容難度提升,我先從絕句說起。這裡用我寫的《絕句·清風詩意》中的一首為例:

    南郭有書無處放

    樓臺當枕夢黃粱

    忽聞天外雷聲起

    萬里清風盡入床

    本詩為七言絕句,押平水韻,即二、四句的韻腳處的“梁”和“床”都在平水韻表的“七陽”中。平仄符合仄起七絕格式,解析如下:

    南郭有書無處放

    (仄)仄(平)平平仄仄

    樓臺當枕夢黃粱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粱:七陽】

    忽聞天外雷聲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萬里清風盡入床

    (仄) 仄 平平仄仄平[韻]【床:七陽】

    其中圓括弧擴起的表示可平可仄,一般用“中”或⊙來表示,但採用括弧裡的聲調會更佳。

    現在需要講解什麼是平仄了。我在一篇《莫拿平仄嚇唬人》的文中說到:所謂平仄就是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這樣直白的答案是不是很給力啊?現代漢語把聲調分為四聲,古人更簡單,直接歸納為兩聲,第一和第二聲就是平聲,第三第四聲就是仄聲。平仄的最原始要求就是在一個句子中讀起來不要始終太平順,或者讀起來繞口,這些都叫“拗句”。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其實唐代詩人杜甫倡以拗句寫詩,形成獨特風格,至宋黃庭堅專寫拗體,崇尚艱澀拗曲,形成了所謂“江西詩派”。但近體詩的絕句和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絕句和律詩。

    近體詩的平仄規則主要有:

    粘(nián)對規則。“對”即對立、相反,“粘”是粘聯相同。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為準,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須是對立的平仄【即“對”】,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須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聯相同的平仄【即“粘”】。以下幾句也是一對一粘直到最後一句。如果違反了就叫“失對”“失粘”。古人也有失對失粘的詩,寫近體詩應該儘量避免。

    其它還有避孤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拗救等規則,這裡不一一介紹。對於近體詩的平仄規則我們可以透過附表《平仄簡表》檢視,不必死記硬背。

    另外律詩除正體外還有雜體,實際都是詩人為突破格律限制不得已而為之下的變體,比如折腰體、偷春體、捲簾體等。

    下面再舉幾例以加深對格律詩的理解。

    【例一】

    李商隱《夜雨寄北》七絕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本詩為七絕仄起首句押韻,對應平水韻解析為:

    君問歸期未有期【期:四支】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巴山夜雨漲秋池【池:四支】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何當共剪西窗燭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卻話巴山夜雨時【時:四支】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我這裡所講的是律絕,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分五絕和七絕兩種。

    【例二】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五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本詩為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對應平水韻解析為:

    離離原上草

    (平)平平仄仄

    一歲一枯榮【榮:八庚】押韻

    (仄)仄仄平平

    野火燒不盡

    (仄)仄平平仄

    春風吹又生【生:八庚】押韻

    平平仄仄平

    遠芳侵古道

    (平)平平仄仄

    晴翠接荒城【城:八庚】押韻

    (仄)仄仄平平

    又送王孫去

    (仄)仄平平仄

    萋萋滿別情【情:八庚】押韻

    平平仄仄平

    本例開始我們接觸和學習律詩,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型別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

    【例三】

    我寫的《日斜南郭》七律

    日斜南郭掛桃枝,風過西窗數柳絲。

    清酒金樽堪自遣,雕欄玉砌漫尋詩。

    鳥飛北岸歸煙樹,蝶撲東園近硯池。

    無事青霜消懊惱,可憐新管奏閒時。

    本詩套用七律平起首句押韻格式,平仄韻解析為:

    日斜南郭掛桃枝【枝:四支】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風過西窗數柳絲【絲:四支】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清酒金樽堪自遣

    (仄)仄(平)平平仄仄

    雕欄玉砌漫尋詩【詩:四支】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鳥飛北岸歸煙樹

    (平)平(仄)仄平平仄

    蝶撲東園近硯池【池:四支】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無事青霜消懊惱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憐新管奏閒時【時:四支】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透過本例,我再講一講對仗在古詩中的應用,也是五律和七律的重點。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和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併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詩詞的對仗要求也就甚為嚴格,符合上述原則的詩詞聯句便是對仗的;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穩。

    律詩一首八句,兩句一聯,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本詩的四聯應用了對偶和對仗。頷聯、頸聯和尾聯應用了對仗。比如頷聯出對句中,“清酒金樽”對“雕欄玉砌”,“堪自遣”對“漫尋詩”,頸聯出對句中,“鳥飛”對“蝶撲”,“北岸”對“東園”,“歸煙樹”對“近硯池”,尾聯出對句中“日斜”對“風過”,“南郭”對“西窗”,“掛桃枝”對“數柳絲”。當然首聯從嚴格意義來說是對偶,因為上聯的上句押了韻。

    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並且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詞彙意義"也要相同。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型別,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

    律詩的頷聯和頸聯要求對仗,也有個別隻頷聯對仗的,絕句並沒有要求必須對仗,但恰當應用對仗,會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但我們平常所寫的律詩的頷聯和頸聯要求必須對仗,這是同學們必須要記住的。

    還有一種排律,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排律”。每首至少十句,多則有至百韻者。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須對仗。亦可隔句相對,稱為扇對。由於限制過多,容易顯得堆砌死板,歷來極少名篇。限於篇幅,不再敖述。

    結合這兩節論述,對如何選擇古詩的寫作格式,我用六句話作一總結,即:“平仄短時宜守律,長詩亙古盡作風。名篇百度疏排律,絕句千年數最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最後兩句,是古人諺語,不無道理,諸位但試無妨。

    能力測試:

    寫一首七律或五律,任選其一,第一個較難一點。

    1.寫一首平起首句入韻格式的七律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說明:〇表示可平可仄

    2.寫一首首句不入韻平起式的五律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再提醒一下,要特別注意,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作者簡介:南郭居士,本名郭軍,男,漢族,籍貫甘肅徽縣。中國詩歌學會、中國金融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會員,「中國詩歌報」詩詞創研中心副主編,隴南市詩詞學會副秘書長,狗尾草詩人原創藝術團隊主創人員。有數百篇文學作品在各類報刊及網路平臺發表。著有「南郭詞文」,並獲第三屆“中國金融文學獎”詩歌提名獎。獲“首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現代詩入圍獎。作品入編第四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
  • 8 # 雲岫10

    隨著傳統文化的迴歸,時下有許多人又捧起了唐詩宋詞。每每當人們讀到古人精彩的詩篇時,總讓人有種創作的衝動;然而面對雲裡霧裡、高大上的格律卻只能望而卻步。為此我將近體格律詩這一“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讓格律詩寫作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讓大家快速入門。為簡便起見,這裡也不再介紹格律、平仄和押韻等基本概念。

    要寫格律詩我想首先還是要弄清格律詩是怎麼回事。本人根據古人和當今詩詞大家的論述,把它簡述為“格律詩的六大原則”,以方便認識和創作格律詩。讀者千萬不要對這個“六大原則”進行撻伐,因為肯定不充分,不全面,不完善。這裡只是為了簡而便論。

    1、句內平仄相間

    格律詩平仄聲律的要求,首先就是“句內平仄相間” 。這條也是格律詩起源的根本原因,平仄與押韻的結合讓詩讀起來抑揚頓挫,口齒噙香;使讀者易記易誦,心念不忘。

    為什麼格律詩的句內平仄相間,讓人讀起來抑揚頓挫?因為說穿了“平仄”實質上就是“長短音”(“平仄”這個詞太過“古代感”,讓人不易明白)。就好比樂譜中的1/4、2/4或3/4等長短節拍。所以一句話中長短音節錯落有致,必然使人讀起來像波浪一樣抑揚頓挫。但實際上平仄相間並不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平仄相間,而是以一定的“單位”相間,這決定於詩的意義結構和節奏結構。七言句內平仄相間,前四個字,每兩個字為一個單位;後三個字可分為第五字與六七平仄相間或五六與第七字平仄相間。五言的律句可以看成七言截掉前兩個字。

    2、聯內平仄相對

    一般律詩共八句,每兩句被稱為一聯。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每聯裡面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聯內平仄相對就是律詩中每一聯的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反的,但實際上,七言只要出句和對句中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就行,五言只要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就行。例如: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這也就是律詩創作中的“俗話”:二四六分明。

    聯內平仄不相對,叫失對,是律詩的大忌之一。

    3、聯間平仄相粘

    格律詩平仄聲聲律第三大原則是聯間平仄相粘。也就是說,律詩中相鄰的兩聯之間,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了句平仄相同。實際應用中,七言只須這兩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可。同理,五言只須二、四字平仄相同。

    聯間平仄不相粘,叫失粘,也是律詩的一大忌。

    4、腳分明

    格律詩平仄聲律的第四大原則是腳分明。腳,就是指律詩中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字。押韻的腳叫韻腳;不押韻的腳叫白腳。腳分明,就是韻腳與白腳的平仄相反。由於格律詩都是押平聲韻,所以,律詩的韻腳都是平聲,而白腳都是仄聲。韻腳和白腳平仄相同,叫踩腳,這在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格律詩中的對句都押韻,所出句最後一個字都是仄聲(有些律詩首聯也押韻,這時首聯出句最後一個字也是韻腳,平聲,這種情況除外),對句最後一個字都是平聲。後來對聯要求仄起平收應該就是從律詩腳分明而來。

    一般首聯對仗首句不入韻為多,首聯不對仗以首句入韻為多。首句不入韻五言為多,七言為少。

    另外,用韻還不可撞韻。所謂“撞韻“是指的不該押韻的白腳上押了韻,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

    5、音步相諧

    何謂音步?“音步”指詞或片語間因表達語意而拖長語音形成的節奏間隔。它具有節奏美。齊梁以後,隨詩歌律化的深入,音樂感的加強,五言詩與七言詩音步均有甲式與乙式。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這裡的“一”和“二”是指句中相連的平仄同音的數量。律詩一般要求聯內音步相同,兩聯之間的音步上、下要相異。

    6、章法要求

    好的格律詩在一首詩的組成結構上要求有“起、承、轉、合”完整的意義流轉。做到句子成雙成聯,聯內相承,聯間遞轉,首聯起承,尾聯轉合。頷聯和頸聯,規定必須要用對仗,就是兩句中的片語結構和詞性要相同,互相成對,象古代的儀仗隊一樣,兩兩相對。律詩的頷聯和頸聯,也就是兩副對聯。首聯和尾聯則沒有要求必須對仗。

    根據以上六大原則就可以將律詩的創作具體到“可操作”層面。其中依據第1條就可將首句形式定下來;第2條將首聯第2句的形式定型;依據第3條即可將頷聯定下來;同理再用第2、3條就將頸聯和尾聯定妥。但因律詩的押韻講究,對句末一字有要求,所以最後再將第5條——韻腳加以斟酌,一首格律詩就寫成了。

    至此形式上的格律詩是寫成了,但詩寫得好不好呢?這才是重點。因此還得考慮詩作的結構完美,這就是第6條的作用。

    最後還有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那就是詩作的立意。這不單純是格律詩需要注重的問題,是所有為文作賦、寫詩填詞者都應該當作首要要害的問題。因此這裡要提出來,但不作為“格律詩”的“第7條”來說。常言道:詩言志。詩寫出來要有你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要給讀者以精神享受,否則不要寫,寫出來的流水賬、瘋言穢語、無病呻吟那是精神垃圾!

    由此可見:嚴格寫好一首近體格律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滿足這麼多“鐐銬”條件真的是很難做到百分百的完美。這也就是“詩人”多,好作品少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狩獵笛共鳴音珠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