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次位面

    第一,明朝根本沒有明確的火炮體系。明朝從開國到正德,一百五十年間火炮技術基本上是停滯的,一直到葡萄牙人開始襲擾東南沿海,才給明朝帶來了佛郎機炮。之後這種流行於15世紀的歐洲的業已過時的火炮一直成為明軍的主力火炮,直到17世紀20年代由於滿洲軍事貴族的壓力才開始仿製紅衣炮,然而又始終沒解決野戰炮車的問題,導致紅衣炮只能固定部署在城牆或營寨內,野戰基本用不上。而且明代炮兵根本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他們往往是作為結陣時的附屬兵種而存在的,是作為防禦力量的一種補充,而不具備進攻性。所以你說哪來的“明確的火炮體系”呢?

    第二,對比明朝,清朝才是擁有“明確的火炮體系”。清朝從入關前就積極發展炮兵,專門以明朝降軍為班底組建了以施放火炮為主要任務的烏真超哈(意為“重兵”),而且發展出了野戰炮車,使紅衣炮能夠真正用於野戰。入關後,由於戰爭的需要,清朝的造炮技術繼續發展,出現了不少填補空白的新型火炮。例如康熙朝發明的威遠大將軍炮,屬於過去沒有的臼炮,能夠發射開花彈(榴彈);還有乾隆時發明的九節十成炮,屬於可以拆卸組裝的輕型火炮,炮管可分解成九個環節,炮架也可以分解,適應山地戰。18世紀中葉,清軍已擁有了從最大的一萬兩千斤的要塞炮到最小的一百多斤的步兵炮的完整火炮體系了。到鴉片戰爭前夕,清軍已變成一支火器為主、冷兵器為輔的火器化軍隊了。

    (清代發明的威遠將軍炮,可發射開花彈)

    (清代發明的九節十成炮,可以拆卸組裝,用於山地戰)

    第三,清朝在近代的歷次反侵略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是以冷兵器為主的,全部都是以熱兵器為主,而且很多時候雙方火器的水平差距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比如一鴉期間,清朝一開始由於武備廢弛,火炮質量很差,但是隨著戰爭進行,鑄炮水平又開始迅速恢復。英軍在佔領虎門炮臺後,曾繳獲了數十門鑄造精良的仿歐式火炮,質量不在英國火炮之下,英軍直接就把這些火炮裝備了自己的部隊。鴉片戰爭期間,清朝還發明瞭較為領先的鐵模鑄炮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清軍利用合理的戰術和有利的地形,用要塞炮重創了英法聯軍,創造了以傷亡30多人的代價斃傷英法聯軍480多人、擊沉擊傷英法輕型艦艇十餘艘的重大戰果。可見,說清朝“用大刀對抗侵略”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位於廈門胡裡山炮臺的“鐵模鑄炮法”鑄炮實物)

    清朝在近代反侵略戰爭中的失敗,歸根到底是中國傳統社會面對近代工業文明的失敗,武器的差距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其實差距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所以認為清朝是大刀長矛對洋槍洋炮的人,還是煩請回去多讀點書吧。

  • 2 # 布夫舟

    中國其實很早就開始使用火器了,到了明朝以後火器基本上已經成了極其重要的裝備。以戚家軍為例,一個滿編的步兵營,大概士兵總共2699人,火兵216人,內銃手為1080人,殺手1080人。步軍營中的各類雜役人員大致為479名。因此,戚家軍步軍營的滿員編制總人數應為3178人。根據前面裝備的配置圖,戚家軍步軍營中火器配備率很高,即使最低的統計計算,也能達40%以上,而最高的統計則在55%以上,也就是說有一半左右的步軍士兵是使用鳥銃、快槍等火器的。

    在明末清初之際,火器變得極為重要。當時威力最大的“紅衣大炮”被成功仿製,並大量使用在戰場之中。不幸的就是當戰爭結束以後,此後的200餘年,清王朝的火器發展始終停滯不前。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客觀條件不足

    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科學技術已經開始慢慢落後於世界了。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科技迅速發展。力學,數學,化學等學科開始蓬勃發展,這些極大的促進了火器的研製。更重要的是,清朝那段時間天下太平,基本上軍隊的對手都是弱小農民起義,缺乏革新武器的動力。另一方面,軍隊開始不斷廢弛,有的軍隊甚至連騎射這些看家本領都忘記了,更不用說火器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採用先進的工藝生產火器幾乎是不可能的。

    2.意識和制度的抵制

    清朝的儒家思想一致將火器看做是“奇技淫巧”,這種觀念對火器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障礙。當時的儒家學者缺乏足夠的好奇心,對過去的東西無比崇拜。研究數學或者醫學的人,根本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加上中國當時的軍隊只需要維持國內治安就可以了,根本沒有發動戰爭。火器無關緊要。

    3.統治者的私心

    當時的滿族統治者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那就是努力保護騎射,以維持滿族的武力優勢,防止漢人武裝的強大。這種思想從根本上斷絕了火器在清朝的發展。遊牧民族的騎射對中原地區來說是一種極為強大,難以抗拒的力量。因此,清朝歷代的統治者非常重視弓馬騎射,每年秋天都舉行狩獵活動。當時訓練一個合格的騎兵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甚至更長,但是火器基本不需要太長時間的訓練。因此如果火器大量使用,是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最有名的的就是清朝八旗才可以使用先進的火器,而漢人是不能使用的。

  • 3 # 側衛

    每一次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就會倒退。為什麼會讓少數民族統治呢,因為封建王朝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推崇儒家把人變成了綿羊。

  • 4 # 大周朝武曌女皇

    要說清朝火器確實比明朝比例高,這是時代必然,但武器第二,人才是第一,清朝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姓,都沒有明朝那種抵禦外辱的勇氣和決心。那些說明朝沒有火炮體系的告訴我,明初神機營算啥。雖然數量不多但受時代限制,因為時代在發展,火器數量增多威力增大是必然的。

  • 5 # 戀上彼岸花133600916

    很簡單,因為明朝沒幹過清軍,急性子的戰士對慢騰騰的裝藥填彈沒興趣,更因為槍炮不是全天候的,炮的機動能力也差

  • 6 # 歷史密探

    這個問題問的有問題,因為清朝雖然實行了閉關鎖國,但是他們軍中的武器並不主要是大刀,滿清入關之前,就開始應用火炮了。清軍中的武器百分之四十都是火器,雖然規模並不大,但是他們並不排斥這種武器。

    只不過清朝在火器上的研發團隊不行,在火器專家戴梓死後,清朝的火器幾乎沒有進展,十分落後。但是他們依然從西方進口弗朗機大炮及模仿德國毛瑟槍。咸豐十一年,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建立以火器為主要武器的“神機營”,共有士兵14000人,同治年間增至30000人,主要負責駐守紫禁城,以及皇帝出行時的保衛工作。

    雖然清朝的火器與西方國家比起來很落後,但是他們在進行戰爭時,還是以火器為主的。即便是當時的義和團這樣的起義軍,也都配備了槍支,影視劇中用大刀砍洋人的情況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不過大刀是訓練清軍以及近代訓練民兵的一項基本技能,即使有火器,在戰場上近戰武器也是常常會派上用場的。明朝的火炮體系很先進,雖然清朝沒有繼續發揚下去,但是他們也不會蠢到用刀這種近戰武器與擁有先進火器的敵人進行拼殺。

  • 7 # 使用者59529264916

    韃冥超級火器欣賞

    大螟粗瓷醬釉火銃:此乃真正螟朝中後期瓷火銃真品也,乃是當時螟軍作戰之利器。

    大螟粗瓷醬釉火銃真品:此乃大螟自創之獨步全球的偉大火器之一,堪稱當時世界第一牛B火器之一,比金屬火器還好,螟朝後期大螟金屬冶煉技術發展到了新的高度,鐵多酥脆,銅多砂孔並組織內部佈滿氧化物沉積核,抗炸能力還不如陶瓷,面對如此犀利的大螟金屬,大螟果斷採用了陶瓷製造火器,大大的提高了火器效能,這東西一般就是嘉靖-萬曆年造的牛B破爛。

    大螟小石炮真品:大螟火器技術無日不在發展,豈能有了先進的陶瓷火器就停步不前,隆慶年間,大螟再接再勵開發出了效能更為強勁的石頭火炮,這上面一排就是小石頭炮,射程遠達3000釐米,如擊中目標頭部,威力足可擊斃有頭髮護頭的人類,所發石頭彈比手擲足足遠了1500釐米,當時被稱做守城之利器威震天下,皇太極入關襲擊作戰時就親眼目睹過此炮威力,驚諤萬分,問被俘之螟軍,你們怎麼還會有這種牛B的火炮???

    大螟神威無敵大石炮真品:效能遠比小石炮要高,射程足有5000釐米,曾在與八旗軍展開的戰鬥中發揮過非常積極的作用,大螟戚繼光也給予高度評價,他在《練兵雜紀》卷五(軍器解上)篇中贊到:“第一利器,且不費官幣”。看來,神馬紅夷佛郎機,在瘩螟大石炮面前皆是浮雲。

    大螟神威無敵大石炮真品:大螟火器技術獨步天下,大石炮出天下驚。

    大螟石頭大將軍真品:這應是中國當時最大口徑火炮,口徑之大前所未聞,遠超進口紅夷,即使後金紅衣也難相比,射程約5000釐米,一彈發出,如命中要害,足夠擊斃耕牛,只裝備長城重要關口,絕對的殺敵利器,只因此炮殺傷力巨大,螟軍除非萬不得以,絕不使用,使用之時炮手必拜各路天神,求天神寬恕動用如此滅絕人性之大殺器塗炭生靈之罪方敢發炮,不然天神降怒,炮毀人亡

    大螟木管鳥槍:大螟對引進之火器改良更為驚人,竟改良洋槍為木管神器,大大減輕了重量,攜帶方便,堪稱世界第一大牛B,只可惜實物失傳矣。這終是有其利必有其弊之緣故,此木管神器雖輕便犀利,然終難擋歲月侵蝕。全因大清,不研此等,精良神器,遲遲無法,以新汰舊,也不重視,神器保養,大螟神器,缺乏維護,胡丟亂放,任其損毀,毫不痛惜,木管神器,天長日久,蟲蛀黴爛,消失無影,從此絕跡,若是大清,珍惜神器,妥善保養,不至失傳,清末攘夷,神器一出,定滅洋槍

  • 8 # e_listen141814398

    馬士英把皇帝捉來賣,不知道現在的人為什麼要提倡這樣的行為?想憑藉這個功勞在清朝晉升,難道當時全國的史學大師們,全都睜眼說瞎話? 這樣就只有歷史虛無主義,明明是人證物證齊全,也要被人胡說八道,明明是歪曲歷史,不明白現在的人為什麼要提倡這種行為。難道僅僅因為他公報私仇,不擇手段迫害知識分子?還有他豢養死士,作為私刑來收拾華人?還有他腐敗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併為將來在清朝的晉升做好準備,張國維趕來救援,馬士英和方國安為了阻擋張國維的救援,阻斷石橋,並且在石橋墩上刻下了十個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向前行。明朝的史書《聖安本紀》、《明季南略》、《續明史紀事本末》等大量的史書中都有相同的記載,並且有刻的石碑為例,不可能當時全國的史學大師們集體睜眼說瞎話,否則只有歷史的虛無了,任何歷史都不能相信。 馬士英,讓南明王朝的福王政權、浙江的魯王政權的主要力量是方國安,但馬士英的唆使使得這支超過10萬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史書記載,馬士英在逮捕和迫害他人方面絕不手軟、極為強硬,並不計任何後果,但這並不能代表馬士英對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馬士英的晚節是這樣,在顧炎武的《聖安本紀》和計六奇的《明季南略》都有記載。我覺得華人不應該那麼賤,連自己的歷史都沒有了,歷史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否定這個民族的存在。馬士英率領軍隊依附於方國安 ,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軍隊是朱以海南明政權的主力部隊,在馬士英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在橋墩上刻下兩行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往前行。後來,看管魯監國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覺得沒抓住朱以海,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後來清軍將他處死。投降過去的阮大鋮、方國安等等,也被清軍殺了降。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這是他最初能夠為廣大東林黨人接受的原因。但他為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據《聖安本紀》記錄,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殉國而死。但馬士英絕對不存在殉國的說法。

  • 9 # 宰活人

    主要是自從於謙發動北京事變之後,武將從此再也抬不起頭來,主持工部的文官從此以後就不把武將當碟菜,任意侵吞軍費,武將無人敢惹,只能拿著廢鐵一般的武器上戰場,冷兵器還好一些,火槍火炮基本上一打就炸,炸死的自己人比敵人還多,所以明代中後期軍隊很少用火器,都是源於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已經腐敗到不可救藥

  • 10 # 巫女阿滿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要糾正的,是明朝的火器、尤其是火炮,並不會比同時代的歐洲要強。

    明朝時期的火炮,在明朝初年的統一戰爭中已經廣泛應用,如徐達北伐、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鄱陽湖、張士誠與朱元璋交戰,都有明確的火器、火炮使用記載。而在當時最有名的火炮,無疑就是銅火銃。

    (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銅火銃,年代約為1300-1350年間)

    在統一戰爭中。火炮得到不斷的發展,新生的明王朝也將火器放入了重要的軍事位置,先後成立了軍器局、火藥局,分別負責火器的製作、火藥生產。而永樂年間成立的神機營,是世界上較早出現以火器為主要裝備的部隊之一。除了裝備銅火銃之外,神機營還裝備了手銃、雷飛石、碗口銃等各種輕重武器,具備較強的戰鬥力。在實戰中,神機營的火器逐漸發展成輕重兩個方向,輕武器以單兵及少量人員使用的手銃、三眼銃、鳥銃等。重武器以銅火銃發展到佛郎機、各種尺寸的大將軍炮等。

    在同一時期,歐洲的火炮也開始逐漸走進戰場,從12世紀,末開始,歐洲的工匠們透過中國傳播過來的火藥,製造出加農炮、臼炮、風琴炮等各種適用於不同戰場需求的火炮。

    根據現有的史料,歐洲的火炮在出現時並未有超越同時代元末明初中國的火炮,但是很快,歐洲人的鍛造、冶金優勢讓歐洲的火炮技術很快就超過了同時代明軍的火炮。

    如建造於1450年前後比利時、被稱為芒斯蒙哥的大炮,長13英尺2英寸,口徑19.英寸,炮重5噸,可以發射330磅的石頭。

    (芒斯蒙哥)

    攻陷君士坦丁堡的烏爾班巨炮

    而在火藥製作方面,歐洲人在黑火藥的基礎上,發明了顆粒火藥,顆粒火藥的燃燒比粉末黑火藥更迅速更猛烈,效能遠高於粉末火藥。而同時代的明朝,《火龍神器陣法》、《武編》等軍事史料中黑火藥仍然是傳統的粉末配方。直到嘉靖年的海防地理專著《籌海圖編》出現了西方火藥的記錄“嘉靖二十七年都御史朱紈遣都指揮盧鏜破雙嶼,獲番酋善銃者,命義士馬憲制器,李槐製藥,因得其傳而造作比西番尤精絕雲”,從此西方顆粒火藥的製作工藝才逐漸傳入明朝。

    而明朝後期包括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等資料,明朝在接觸到西方的火炮,如佛朗哥、紅夷大炮等,都被西方火炮的火力深深吸引。在明朝後期大展威力的定遠將軍炮、平遼大將軍炮、神威大將軍炮等,都是依靠向西方購買火炮、或招募西方傳教士等人按西方的工藝鑄造。

    由此可見,在火炮的技術上,明朝早期是領先於西方,但是明朝中後期,火器的水平已經逐漸落後於清朝。

    其次我們看看清朝時期的火炮。

    並非像一些歷史愛好者認為的那樣:清朝只重視騎射而忽視火炮。恰恰相反,清朝同樣重視火炮的研製與使用。滿清在與明朝的寧遠、寧錦之戰中屢遭關寧軍火炮的打擊,損失慘重,深刻認識到火炮的威力,所以一直重視對火炮的開發,對抓獲或者投降過來的火炮技術人員予以重用,也透過多種渠道用東北特產人參等向他國換取火炮。

    (滿清入關前擁有火炮,專指紅夷炮)

    據明人趙士禎的《神器譜》記載:“奴爾哈赤於萬曆九年,窮三站搶去茶客龔五,憑以製造火器,以貂皮、人參易我硝黃、犁鐵套。虜用年前寧夏叛卒並沙湃,搶去川兵制造火器。”而崇禎四年登萊兵變後孔有德的投降,更是給滿清帶去了先進的火炮及製造工藝。滿清的火炮後來居上,甚至更超過明軍。末代遼東巡撫黎玉田曾哀嘆:“酋以大炮百位排設而擊,即銅牆鐵壁意恐難保......囚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可見在明末,明清的火炮水準已易位。

    而清朝在統一中國後,並未放棄對火炮的研製。如《皇朝禮器圖式》、《武備志略》等資料對火炮的研製及規格都有記錄。天佑助威大將軍、神武大將軍、神威無敵大將軍等種類繁多的火炮構成了滿清的遠端火力。其中,由傳教士南懷仁監製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等火炮代表了滿清仿製西方火炮的最高水平。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圖·武備》記錄:“……二十八年造者二,一曰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前合廾後微豐,底如竹節。重自三千六百斤至七千斤。長自九尺六寸至一丈一尺一寸。……。用藥十斤,生鐵炮子二十斤”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可以說是代表清代前中期火炮製作的最高水平,該火炮使用的失蠟法,是當時屬於比較先進的製造工藝。與西方同時期的火炮相比並不遜色。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同時,清代的火藥的製作配方也不斷接收西方的技術。其中黑火藥的配方比逐漸接近最科學的比例。

    在使用上,從清初的三藩之亂、與沙俄入侵者的作戰、平定準格爾之戰到清朝中期的西南邊疆平叛、大小金川之戰等戰鬥,滿清一直注重火器、火炮的使用,我們可以透過平康熙親征準格爾、和琳平定苗疆、福康安定西藏等畫作窺視清朝火器的使用。

    儘管清朝時期,火炮一直在緩慢的進步,但是,中國在冶金、製造及近代科學體系的差距,致使滿清的火炮普遍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加上清朝中葉,自準格爾平定後,清朝全盛時期周圍國家並未有可以真正威脅到清朝安全的地步,清朝的戰爭更多是平定內部的叛亂及打擊周圍不聽話的小國。輕便靈活的小型火炮成了首選的武器。而類似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那麼威力驚人的火炮無用武之處,加上滿清仍是落後的農業國家,與進入工業時代的西方國家比,火炮的發展被西方國家越拋越遠,而到了鴉片戰爭時期,落後的工藝、偷懶的製作、對比懸殊的生產力,讓清朝在火器上一落千丈,甚至出現了明朝舊軍火庫中找出的紅夷大炮威力比兵部製造出的火炮還強的笑話。

    最後,我們再說說清朝用大刀對付入侵的帝國。

    用大刀長矛對付洋鬼子,更多的是百姓、民團等非官方的人員。而滿清,在當時是一支從半火器半冷兵器過渡到純火器軍隊。

    從上述國畫中,可以看出,滿清的部隊已逐漸過渡到以鳥銃、弓箭、騎兵、火炮等多兵種混合的軍隊。而滿清的輕火炮,可以說是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什麼九節十成銅炮,鐵心銅炮,得勝銅炮,發熕鐵炮,子母炮,嚴威炮,奇炮,龍炮,行宮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綏武大神炮等,都是幾十斤到幾百斤的輕火炮,而這些火炮,無疑在對付周邊小國家,只需要轟他一頓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所以,滿清所謂的弓馬嫻熟,實際上早就變成了只依靠火器,連白刃戰都不行的豆腐兵。在對著1840年後世界最強的沙俄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等,滿清軍隊往往在火炮對轟上還可以有來有往一下,但是被別人衝到跟前,普遍的結果那就是直接崩潰了。

    滿清兵在永安一戰,向榮麾下一個1000多人火器營,被七個太平軍拿著大刀長矛衝上去後,直接嚇得丟棄大小炮位十餘,投身激流,寧願淹死也不敢肉搏。滿清軍隊要是拿著大刀的能力可見一斑。如果對著更加強大、世界霸主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等,那肉搏的結果就更不用說了。

    至於明代的火炮體系,同樣部隊也是冷兵器為主、火器為輔,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記載的鴛鴦陣的武器配置,可以看得出當時明朝軍隊在實戰中的搭配。

    最後,在我心目中,大明冷兵器才是棒棒噠。看看我們的大明“坦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需要一些唯美滄桑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