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北老崔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都是從底層成為帝王,後來一樣誅殺了很多開國功臣,在瞭解兩位帝王的同時讓我們不僅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朱元璋處決功臣的時候沒人反他,那些手握重兵的功臣也是如此呢?

    這個問題顯然存在一定的誤區,朱元璋處死的功臣中有人確實有造反之心,受到牽連的功臣才沒有造反於朱元璋。

    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元璋能建立明朝離不開手下謀士戰將的輔助,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認為明朝開國功臣也離不開朱元璋的統領,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可以說沒有朱元璋就沒有明朝功臣的功成名就,朱元璋在文臣武將之中甚有威嚴,讓功臣心服口服,在朱元璋威信之下,那些功臣哪敢有造反之舉。

    其次,明朝開國功臣被處死並非全部是有反心所致,他們確實在開國之後,自持功高目無法度,以權謀私,貪腐民脂民膏。這個功臣心中也明白,自己所犯的過錯已經是死罪,朱元璋一直在法外開恩饒恕他們,只不過後來他們意圖謀反才被朱元璋處死。換一個角度而言,這些被處死的功臣自己時刻生活在擔驚受怕的環境之中,畢竟自己所犯過錯已經是死罪,朱元璋下令處死他們之時,對他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再則,朱元璋處死他們乃是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一直心繫百姓,在百姓心中威望甚高,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那些被處死的功臣跟朱元璋相反,他們以權謀私,貪腐成風,讓百姓苦不堪言,沒有民眾的支援他們如何造反。

    最後,朱元璋進入行伍,從一個兵士成為帝王絕非泛泛之輩,可謂是身經百戰的將,也是掌控天下大勢的君王。他們自知自己的能力無法與朱元璋相提並論,自然也不會造反,以卵擊石。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那些被朱元璋處死的功臣沒有反朱元璋的能力,也沒有反朱元璋的資本。

    我們繼續回到正題,為何那些受到牽連的功臣沒有造反於朱元璋呢?

    那些被牽連的功臣雖然也有為國為民的守法之臣,可是也有功臣和明朝時期幾大案件有所牽連,其中胡惟庸、藍玉案之中,很多受牽連的功臣確實跟二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另外,朱元璋用錦衣衛來監視各位臣子,錦衣衛的強大我們不用過多闡述想必大家也有所瞭解,就連一個官員晚上上了幾次廁所都清楚無比,顯然這些官員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下,有和能力造反於朱元璋。

    還有就是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朱元璋為帝王,這些臣子聽令於皇命,皇帝下令處決自己,作為臣子自當甘願赴死,豈有反抗之心。

    最後,胡惟庸藍玉案中,受牽連的功臣之中,除了幾個王侯之外,其他官員都是地方官員,可以說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軍權,或者在建立明朝之後已經歸還自己的軍權,沒有軍權的官員如何造反呢。

    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那些被朱元璋處死的功臣並沒有聯合起來造反與朱元璋,假設他們聯合起來造反,也非朱元璋一合之敵,朱元璋可是久經沙場的皇帝,就平時這些功臣對視朱元璋,也會避開朱元璋的目光,這些功臣跟朱元璋想必都不是一個等級的存在,他們如何去造反。

  • 2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朱元璋“清君側”活動,杯酒釋兵權一幕幕的上演,功臣到危臣的轉變,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大肆誅殺功臣,李善長、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及傅友德等人皆被誅,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斬盡殺絕。這大明的江山是他在亂世裡打下來的,不是透過正統的方式繼承的,所以身邊必有很多勞苦功高的開國臣子。這些臣子在打江山的時候是“微臣”,但在治理江山的時候便是“危臣”了。歷代皇帝對“功高震主”這四個字很是敏感,不然也不會有“杯酒釋兵權”等事件發生了。對於明太祖朱元璋來說,這更是不能忍受的。他一步步削弱了這些臣子的力量,以加強自己的統治。而劉伯溫正是這種政策下的犧牲品。他幾次被朱元璋撤官,又幾次被召回,經歷了希望的產生到幻滅的過程,也終於明白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在亂世崛起,成就大明王朝近300年的歷史,依靠的除了自身的資質能力之外,還有一個由他身邊的老鄉所組成的淮西集團。淮西幫的勢力是很強大的,其作用也相當於李唐時期的關隴集團,為朱元璋的建國大業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援。其中不乏一些能人智士,李善長則是這個集團中數一數二的人物。

    在登基後,朱元璋登上大位,淮西集團中位處最高的就是被朱元璋拿來與漢朝劉邦的蕭何作比的開國丞相李善長。他雖像蕭何一般被皇帝仰仗,也在建國後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內,高居其位,享受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貴,但最終卻沒有蕭何那般幸運。在最後,他所依靠的淮西幫在朱元璋眼裡也就像關隴貴族在武則天眼裡的一般了,遭受各種打擊。這是他為自己挖下的第一個坑。試想,如果不是因為淮西幫這個巨大的力量,朱元璋是否能如此順利地完成大業?正是因為朱元璋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才會格外小心這個集團。而執掌淮西幫大權的李善長自然不可避免地成為他心中的一根刺。

    或許,李善長到死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手持免死丹書,卻依然不能避免被誅殺。

    其實,李善長只是不瞭解什麼是皇權,即使是免死丹書又能怎樣,那不過是皇上高興時賜給你的榮寵,不能取代皇帝,在他不高興的時候,他可以收回去,因為那是他給予你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大過他的。可悲的是,李善長卻認為他可以憑此高枕無憂。

    自古馬上得天下者,不可馬上治天下,於是就要任用文臣。朱元璋也明白這個道理,在開國之初,他重用文臣,文人得了勢,結果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心裡失衡了:自己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憑什麼要你們文人來掌權,於是就向皇帝進言:雖然要用文人治天下,但可不能輕易相信他們,否則就會上當。

  • 3 # 我不是易中天

    我也反問一句:為啥朱允炆在削藩的時候,朱棣卻敢扯著大旗,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這兩個問題背後都有相通的答案,最直觀的是朱允炆的手段比他爺爺朱元璋差了十萬八千里。首先,朱元璋在明朝有絕對的影響力。在元末政治崩塌、黃河氾濫、民不聊生,老百姓四處逃荒的時候,朱元璋聚集起一幫子義士走向造反之路,這些人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包括:徐達、常遇春、鄧愈、李善長、湯和等。是朱元璋領導著這幫弟兄在槍林彈雨中,一刀一槍的打下天下。

    也正是在曲折的造反經歷中奠定了朱元璋的領導地位,以及以朱元璋為核心的管理機制。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大哥帶著你們打天下,享富貴,你們就得聽大哥的話!現在明朝建立,經過刀山火海和時間沉澱的革命友誼,開始轉變成封建壓制和絕對權威的君臣關係,誰敢輕易觸控朱元璋的逆鱗?其次,朱元璋殺功臣不是由著性子隨便殺。很多關於朱元璋的影視作品廣為流傳,大部分讀者看完後,然後斷章取義的給朱元璋的腦袋上扣上“功臣收割機”的帽子。不過歷史也沒有冤枉朱元璋,他殺的功臣確實很多,手段之凌厲,態度之堅決確實讓人歎為觀止,但有沒有仔細思考過朱元璋為啥一點不念舊情?

    因為很多功臣有被殺的理由,最直觀的明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每個案件都是幾萬幾萬的人頭落地,每個案件都涉及到違反亂紀,有的違背朱元璋反腐倡廉,有的違背朱元璋實現中央集權,有的甚至準備直接造反,總而言之,殺歸殺,不是想殺就殺,湯和、徐達不也是手握重兵?為啥能安度晚年?再次,朱元璋高超的政治手腕。明朝建立以後,內部矛盾成了主要矛盾,甚至開始不斷延伸成黨爭之勢。朱元璋能機智的平衡雙方實力,故意以權臣之爭混亂黨爭,結果反而只有朱元璋一人得利,文職系統中廢除丞相制度,武將體統中也全部破而後立,分化武將權利,變成互相監督,互相鉗制的政治關係。

    高中央集權後剩下的就是孤膽英雄,哪個官員會隨隨便便造反?很難有這麼大的勇氣。更可怕的是朱元璋發明了無孔不入的錦衣衛機構,只要風吹草動,或者有大臣不軌,還沒有來得及造反,訊息已經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自然會把危險消滅在萌芽。各種制約的制度,官員們自然而然的看的通透,活的明白。最後,朱元璋深得人心,沒有造反條件。相比元朝的暴政,明朝的老百姓幸福多了。朱元璋鼓勵農耕、興修水利、減少徭役等措施,讓朱元璋在老百姓心中的影響地位與日俱增。即使朱元璋對功臣大殺特殺,並不會影響他在老百心目中的形象,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好皇帝。

    況且,朱元璋貧苦出生,不管他殺人是出於什麼目的,他主要針對的是大臣,在朱元璋總結的《逆臣錄》裡,有普通老百姓的名字?甚至普通士兵?造反是必死罪,誰又傻乎乎的跟上作死?那些被殺的功臣也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原本指著朱元璋念著情分手下留情,沒想到手段這麼很辣。

    最後再回答下朱棣敢造反的根本原因,也是最簡單的原因:朱元璋死了!假如換朱允炆隨便殺幾個功臣,我估計造反這件事都輪不上朱棣去幹!

  • 4 # 職追不捨

    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一句話;朱元璋已經透過一系列措施完成了中央集權,例如裁撤中書省、廢除宰相制………等等,眾人心中都明白,造反就是以卵擊石……

  • 5 # 樓哥看歷史

    為什麼朱元璋殺功臣的時候沒有人反抗?這確實是個好問題。人都是怕死的,狗急了還會跳牆,何況那些打過天下,有過實權的重臣?

    個人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來透過胡惟庸案,朱元璋廢除了丞相,把權利集中到了自己手上。而且胡惟庸一案中武將受到牽連並不多。

    二來透過五軍都督府的交叉分權,勳貴們平時除了自己的家丁,並沒有什麼班底。

    三來透過分封,朱元璋的兒子們掌握了兵權,可以節制大將。比如令人震驚的藍玉案中,很多武將是在山西被處決的。而監督處決的就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晉王朱棡,山西軍政大權的實際掌握者。

    四來因為朱元璋是開國之君,他的威望無與倫比。手下人都見識過他的手段,沒有人敢想象與他進行直接對抗。

    以上就是為什麼朱元璋屠殺功臣的時候,沒有人敢於反抗的簡單分析。

  • 6 # 炒米視角

    俗話說”野雞打得滿天飛,家雞打得團團轉。”

    傅友德是朱元璋殺掉的功臣中真正反抗最激烈的人。那些所謂謀反的,只不過是朱元璋殺他們的理由。即便如此,傅友德也不過是提二子人頭見朱元璋,然後當著朱元璋的面自刎而死,丟了一句“不過欲吾父子頭耳!”

    這個反抗方式令朱元璋震驚,而朱元璋並沒有因此而對傅友德心生憐憫,而是下令屠滅了傅友德族人,流放了所有女眷。

    傅友德是大明開國元勳,曾經朱元璋在《平西蜀文》中,把殊勳的傅友德比作西漢戰神霍去病。

    不但封為潁國公、太子太師,曾經兩次收到過可以世襲的免死鐵券,還被朱元璋捧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

    傅友德還和其他很多將領一樣,是朱元璋的親家。

    他兒子傅忠娶了朱元璋九女兒壽春公主;女兒嫁給了晉王朱棡的世子朱濟熺。這是幾代人綁到一起的姻親關係。不僅如此,傅友德原本有三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已經為建立大明捐軀了,也就是說他本人不但是大明的功臣、親家還是大明的烈屬。

    所以像傅友德這些人怎麼去反朱元璋?朱元璋的江山本來就是他們打下來的,朱元璋這個皇帝也是他們擁立的。對付大明的敵人,他們擁有很多方式方法、陰謀詭計、戰略戰術。但是面對朱元璋的猜忌和屠刀,他們卻無可奈何。

    最多像傅友德一樣,抱怨一句,你想要的給你就是了,包括自己的命。

    胡惟庸做了朱元璋白手套多年,他如何擅權作惡,朱元璋就像空氣一樣不聞不問。用完之後,胡惟庸的兒子摔下馬車死了,胡惟庸一怒之下就直接殺了駕車的。朱元璋只說了一句話,“殺人償命!”胡惟庸就變得惶恐不安,做事就亂了方寸,自己給自己坐實了一套罪證,還牽扯了一大波人。

    藍玉是朱元璋給朱標打造的武將班底,藍玉狂妄的時候,率兵攻打大明自己的關卡,羞辱元順帝妃子,致使其自殺。朱元璋也不過就是把“梁國公”改封為“涼國公”。朱標死後,朱元璋決定要殺藍玉,只需要錦衣衛指揮使蔣瓛的一封所謂告發信。然後又是大規模株連。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想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可以將朱元璋和劉邦做個對比。

    朱元璋和劉邦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真正起於草莽的帝王,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也都殺了很多功臣。但漢初和明初有個很大的區別。

    劉邦殺功臣的時候,那些人是想過反抗的,並且殺了這個還會引起另一個的警惕,真的起兵造反;

    而朱元璋殺功臣的時候,可以說大部分功臣都是有心無行,計劃是計劃了,但還沒來得及有所行動,或者說,也不一定敢行動,更不會反抗,彷彿引頸就戮。

    為什麼如此呢?我認為這和當時的情形以及朱元璋本人是很有關係的。

    咱們先看一下當時情形

    明朝之前的朝代是元朝,在當時來說是異族,趕走異族是幾代漢人的夢想。當異族被趕出中原,所有漢人都覺得頭頂為之一輕,新建立起來的明朝是民心所向。

    或者這麼說,明初百姓對於明朝的感情,遠遠高於漢初百姓對於漢朝的感情,甚至高於所有封建朝代裡的百姓們對於自己所處國朝的感情。

    經歷過異族的統治,曾被當做下等人,對於新的朝代能不感恩嗎?

    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有想復前朝的“餘孽”。只有明朝沒有,因為前朝的統治者是異族。

    明朝百姓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太平。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存在造反的土壤。

    要是某位手握兵權的大將站出來說“朱元璋太殘暴了,咱們必須弄死他”,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士兵的譁變。

    胡惟庸、藍玉、李善長等人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當大刀砍下來的時候,除了認命沒有別的辦法。

    (兩幅畫像,沒一個是他本人)

    朱元璋個人能力很強

    當然,朱元璋的個人能力也是很大的因素。

    為什麼漢初那些將Elantra不動就選擇造反?比如韓王信、臧荼、張敖、彭越、韓信、英布等人。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兵權,另一方面也是他們覺得有勝算。

    一起打的天下,誰還不知道誰啊?劉邦籠絡人心有一套,打仗卻真的不行,和項羽對陣時幾乎打一場輸一場,他們心裡本來就是不太服氣的。

    而在朱元璋這裡,兩種原因都不成立。

    首先,他就沒像劉邦那樣大封功臣,各位將領沒有那麼大的兵權;

    其次,若論軍事指揮能力,他比劉邦強出八條街。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劉邦若是沒有韓信,萬萬打不過項羽,而推翻元朝、蕩平各方勢力、建立明朝的所有重大戰役,基本都是朱元璋親自指揮的,他對將領們的依賴程度根本沒有劉邦那麼高。

    為啥劉邦要封那麼多王?其實不是他大方,而是這些王的功績太大,不得不封。封了又要找機會撤回,很麻煩。

    朱元璋就沒有這種煩惱。

    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廖永忠、藍玉等人的確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將,但就算少了他們,朱元璋未必打不下這些大戰。

    他的能力有目共睹,藍玉就算真的起兵造反,能有勝算嗎?藍玉自己知道沒有。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結語】

    總之,明朝在民眾們的期望中建立,無人希望國朝動盪;而朱元璋的個人威望在軍中、民間都是極高的。

    綜合這兩方面原因,沒人敢反朱元璋,最多在心裡想想。

    結果就是想也不許,想也有罪。

  • 8 # 剛日讀史

    在戲文中,朱元璋每每下定決心來殺一個人的話,他都要按一按腰間的玉帶。

    一旦有臣子看到他有這一個動作,那基本又決定了朝中的某一位大臣將要家破人亡。

    所以這一個“按玉帶”的這一個動作,是貫穿朱元璋一生的。

    (朱元璋)

    朱元璋殺功臣的動機有太多種,一是強調皇權的神聖,二是治貪,三是穩定國家的權力架構,所以殺人的理由也未免太多。

    但是那麼多的功臣當時沒有人要反他,理由有二:

    一是朱元璋這個人善於權術,他想要動功臣之前,基本是不漏風聲的。

    二是他有一個脫離於朝庭體系之外的一個強力部門在幫他——錦衣衛。

    錦衣衛的前身是明太祖設立的“拱衛司”,用來蒐集敵人軍政情報的,後改為“親軍都尉府”。

    (錦衣衛)

    洪武十五年,改置“錦衣衛”,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武將文臣,並且進行不公開審訊而直接定罪斬殺。

    錦衣衛掌管刑獄,從事偵查、逮捕、審問之權力於一身,脫離於朝庭之外,僅聽命於皇帝。

    有了這個強力部門,不管朱元璋是如何暴虐,不管地主士紳官吏是如何的不滿,卻保證了高壓統治之下的明朝不至於眾叛親離。

    如果不瞭解一個部門為什麼叫做“強力部門”,那基本上是不明白錦衣衛的可怕之處。

    因為這個部門是不講道理的,不講什麼三綱五常的,一旦落入這個部門手上,什麼權力,什麼後臺關係都沒有用,基本只能聽天由命。

    (御製大誥)

    除開“錦衣衛”之外,還有的是朱元璋的《大誥》,朱元璋治國治吏非常嚴厲,有了《大誥》,基本上就代表了朱元璋擁有除皇帝之外、在法理上的各種解釋權。

    所謂“解釋權”,可能在今天的各種合同上,看到最多,白的都能說成黑的,黑的也能說白的,只要你不跟他起糾紛,否則有你頭疼的,因為你在各個方面都說不過他!

    (解釋權)

    我們常說的,明清兩朝,專制皇權達到頂峰,這不是開玩笑。

    自朱元璋開始廢除宰相制度之前後,他的皇權就達到了頂峰,說一不二。

    這跟後來的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後,他命令劉宗敏要強調紀律,不要去豁害百姓,不要去搞“追髒助餉”,然而劉宗敏回懟了他一句,“皇帝之權歸汝,拷略之威歸我,無煩言也!”,也可看出,皇權不張,制度不穩,而朱元璋的御下之術確實比李自成要高明一百倍!

    朱元璋雖然殺了很多功臣,但是他卻給功臣留了一條後路,他選擇了相對“仁義”的皇長孫為儲君。

    (朱允炆)

    這讓明朝的高壓態勢得到了緩解,反正你朱元璋總有一天會死,以後皇長孫繼位,他是一位能看得見的仁君,這一些“暴政”終會有一天都會除去。

    不過也確實如此,當朱元璋認為天下已定、綱常已建的時候,不僅為皇長孫朱允炆高配了三位大儒為帝師,而且還在洪武二十年也廢除了錦衣衛。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9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中國所有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中,殺功臣最厲害的莫過於明太祖朱元璋了。朱元璋在開始的時候還比較友善,後來年紀大了,簡直就是動不動就殺人,朝中所有的功臣幾乎都被殺戮殆盡。

    當時在所有的開國功臣中,有不少都是從屍山血海中殺過來的,他們一些人也是掌握了不少的兵權。不過,這些兵權在朱元璋那裡恐怕沒有什麼用。因為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他掌握著實權,別人掌握的兵權也無法和他進行有效的對抗。因為古話說的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朱元璋要殺大臣的時候,大臣很難和他進行對抗。

    而且朱元璋開始殺功臣的時候,已經是開國十多年了,那個時候天下已經大一統很長時間了。即使往日有兵權的大臣都已把軍權上交給中央,自己擔任著某個職務或者是賦閒在家,根本就沒有機會再去染指兵權了。再說了,這個時候他們即使掌握著部分的兵權,但是那些軍隊恐怕不可能跟著他們去和掌握天下的皇帝對抗。

    感覺被殺的這些功臣中,掌握兵權最大的莫過於大將藍玉了。常遇春在開國的時候就已經死了,徐達本身活的時間也不長,據說是病死,當然也有野史說是朱元璋賜鵝而死。藍玉在洪武末年攻打蒙古的捕魚兒海一戰中立了大功,當時應該是掌握兵權最大的大臣了,但是在朱元璋的屠刀下也沒有任何反抗的實力。至於那些文官,就更沒有實力去和朱元璋進行對抗了。

  • 10 # 子不是魚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對功臣痛下殺手最無情的皇帝,他曾扔掉一個棘杖讓太子朱標去撿,當朱標面露難色時用寶劍將棘杖削平,然後以此為喻對太子朱標說:“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這些刺削掉,再交給你豈不更好!我殺的都是奸惡之人,把內部整頓好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朱元璋所說的奸惡之人,其實指的是幫他打下江山的開國元勳們。第一開國功臣徐達,忌吃蒸鵝,朱元璋偏送蒸鵝給他吃,結果徐達慘死;親侄子朱文正,被鞭撻致死,罪名是“親近儒生、胸懷兇望”;

    丞相胡惟庸,因“擅權植黨”,株連三萬多人,包括開國丞相、已退休在家的李善長;大將藍玉屢立大功,最後以謀反的罪名,株連一萬五千人。開國元勳中,除了湯和因病去世外,絕大部分人都死在朱元璋的手上。大將傅友德被逼得親自殺了兩個兒子後自殺。劉伯溫雖然智慧過人,但也疑似間接死在朱元璋手中,胡惟庸送藥給劉伯溫治病,可是奉旨行事的。

    當然,朱元璋殺人,都是有其必死的罪名的,他大力肅貪,當政三十一年,殺“貪官”十五萬。這些“貪官汙吏”,包括死在他手裡的大部分開國元勳。 朱元璋因為窮苦出身,當了皇帝后立志“殺盡貪官”。不過,令他深為遺憾的是,貪官是殺不完的。他臨駕崩前,對於並未清廉的時政仍不滿意,發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愈多”的慨嘆。

    為何朱元璋誅殺功臣時,沒有人反對他,有的手握兵權,但是為什麼不反對他?

    一、朱元璋重典治國,重典治吏。

    朱元璋坐上皇帝的寶座以後,採取了[重典治國]、【重點治吏】的政策。朱元璋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認為元朝時統治鬆散,“姑息”和“放縱”才導致了元朝的滅亡。

    所以朱元璋說;“元政馳極,豪傑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軍政。” 所以他主張“反元政,尚嚴厲”。以重典治理國家,所以明朝的法律極其嚴酷,刑罰也極為殘忍,朱元璋透過“重典”來打擊各個政治勢力和鎮壓民眾反抗。

    同時,明代專設特務機構,進行專制統治。

    “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庭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是數者,殺人至慘,而不麗於法”

    朱元璋透過特務組織實現政治恐怖,對待犯罪常常濫用刑罰,僅“空印案”,朱元璋就誅殺各衙門掌印官吏三四萬人,“制不宥以後刑,權神變之法,使人知懼而莫測其深”。嚴刑峻法,令世人皆感到恐怖。

    二、為加強鎮壓民變和防止蒙元反撲讓朱姓子弟領兵。

    為了捍衛中央集權,朱元璋廣封朱姓子弟為王,鎮守邊疆,防止蒙元的反撲和民變。親王均有親兵衛隊,動輒數萬人,他們聽命於皇帝,而且在明初不受法律的限制,他們以各種理由兼併土地,擴充軍隊,這也為建文帝年間的“靖難之役”埋下伏筆。

    三、明朝法律制度甚嚴,反抗統治代價極大。

    明初法律制度特點是“較前代往往加重”。與唐律比較,對於直接與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鎮壓人民反抗有關的法律,即“盜賊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則明律又較唐律為重。

    在洪武年間的法律似乎“完完全全是在維護皇帝的利益,對觸及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可是法網雖然嚴密,然而犯法者仍眾,因“貪滑、詭偽、盜賊”而觸犯刑律的人卻有增無減。

    四、明朝的兵制,使得大將沒有造反的可能。

    明朝洪武年間,採用的是衛兵制,軍都督府。胡惟庸案爆發後,廢丞相,設三司。

    洪武十三年,設立五軍都督府即: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軍都督府彼此平行,互不統轄,各自與兵部直接聯絡,最後奏請皇帝裁定。

    “凡軍制內外相維,武官不得輒下符徵發”。———《明史·職官志》

    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但是無調兵權,兵部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兩者互相制衡,以免權力過大,與現代的國家軍隊概念相同。

    明朝初期因為極權統治,利用特務機構監視臣民,運用【輕罪重罰】,重典治民,重典治吏,加上明朝崇尚教化,使得無人敢去造反或者反抗。明朝後期,統治日益腐敗,加上瘟疫橫行,朱姓皇族魚肉百姓,激起民變,最終導致亡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