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歷史的小蝸牛

    清朝八旗制度,首先是上三旗是直接歸皇上來統領。

    而下五旗是由各王爺來統領的,後來皇帝為了不出現八王議政這樣的事情,就把自己的兒子長大後統一分配到下五旗,一般是比較平均的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皇帝的貝子貝勒所在的旗不一樣

  • 2 # 國風新色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1601年正式創立的,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

    1614年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 ,其中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親自統領,,稱為上三旗,餘下五旗稱為下五旗。

    上三旗由皇帝直接控制,都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

    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

    為了加強統治,削弱貝勒親王對各旗的控制,清朝規定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隸屬關係,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實際上由皇帝直接控制,諸王及貝勒只能控制其府屬佐領;

    正黃旗

    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是八旗中人數最多的,男女老少共15萬人,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

    正白旗   

    旗內無王,由皇帝親自統領,清末人口為13萬人,婉容皇后就為此旗;

    鑲黃旗  

    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很多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

    如慈禧太后,朝廷中的高階官員不少也來自此旗;   

    正紅旗   

    人口最少的旗,男女人口約11.5萬,著名作家老舍和乾隆年間的和珅就是此旗   

    鑲紅旗   

    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光緒寵妃珍妃屬於此旗   

    鑲藍旗:

    作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統領,人口約13.5萬,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就是藍旗人;

    正藍旗:

    順治初年,被多爾袞降為下五旗,男女老少人口約13萬人;

  • 3 # 四川達州人

    皇族沒有旗屬。只有在哪個旗領牛錄。

    多爾袞死後,順治奪回權力,搶得正白旗,鑲黃正黃正白就是上三旗。

    上三旗沒有旗主,都是皇帝近支子弟分管牛錄負責民政,兵馬為皇帝親將。下五旗兵馬牛錄則是皇族遠支的旗主、王、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分領。

    康熙時期,因為當皇帝時間長,所以皇權極度擴張,派不同人選擔任駐防將軍以控制下五旗的兵馬,之後又開始試探性地分封自己的兒子去下五旗分領牛錄,面對康熙的公然搶劫與背盟(皇太極曾公開盟誓,不能隨便搶奪兵馬牛錄),這些宗親已經無力反抗。

    雍正時期又設定旗務大臣,與旗主等共同主持下五旗的民政。所以,到乾隆中期,乾脆廢黜已經空頭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下五旗旗主等均已被徹底架空,皇帝也就開始肆意分封兒子去奪取牛錄。

  • 4 # 小螺絲a

    本來就是這樣,八旗是流動的,今天在一個旗,明天可能就在另一個旗。一家人 親父子 親兄弟可能都被編進不同的旗,自稱自己是xx旗的滿族,實際上是不懂八旗制度的表現

  • 5 # 華語歷史

    八旗最初就是滿洲人的一種便於狩獵的組織。後來演變成一種抵禦外敵的軍事組織。

    努爾哈赤皇太極清朝政府,整頓編制隊伍。初期的時候只設立四旗,分別為紅、白、藍、黃四種顏色。組成四旗。後來增設了鑲紅、鑲白、鑲藍、鑲黃四旗。八旗設立就像中國生產建設兵團的初衷,戰時皆兵,和平時都是農民。當然八旗也分等級。正黃旗和鑲黃旗由皇帝親自統帥。屬於直屬。其餘的六旗由貝勒爺、貝子等統帥。

    順治時期,把正白旗也歸皇帝統領。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八旗就是為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皇帝的兒子還在皇帝人選勾心鬥角。所以皇帝把精銳的八旗放在北京,其餘派到邊疆駐防。

  • 6 # 澹奕

    因為清朝皇子入旗前需要封爵,成為旗中的領主,而入旗只能入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親領的。皇子入哪個旗,主要還是看實際情況。清朝皇族的旗籍都在下五旗,由皇帝親自統領的上三旗中一般沒有皇族存在,閒散皇族遠支大多也都是入關前的皇族後裔。

    首先了解一下八旗制度,其實所謂的清朝八旗制度就是一種人口編制制度。簡單來說,將一定數量的人口編製成一個單位,稱作“牛錄”;而若干牛錄又組成“甲喇”,若干甲喇形成一個“固山”,這個固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旗”。其實滿洲的八旗制度也有點類似古代中原的“保甲制度”。滿洲施行八旗制度以後,所有的“牛錄”都是有主人的,而這些主子都是滿洲宗親王公。這種能夠在八旗之中擁有牛錄擔任領主的宗親,也被稱作“入八分宗室”,也就是清朝封爵中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與輔國公。

    一般來說,封爵的高低與其所擁有的旗民牛錄數量是成正比的。打個比方來說,親王擁有20個牛錄,貝勒有8個,鎮國公有3個,在此旗之中,擁有最多牛錄者就是此旗的旗主。

    清朝的八旗,也分成上三旗與下五旗,由正白旗、正黃旗與鑲黃旗構成的上三旗是皇帝親自統領的,上三旗中也就沒有入八分宗室存在,所有的牛錄都是皇帝的。皇子們一旦封爵,就會入旗,而入旗的話也就只能入下五旗,主要也是看實際情況——哪個旗有佐領、參領空缺,就讓皇子入旗,所以也就造成了清朝皇子們旗籍各不相同。

    而入旗以後,這些皇族子弟的後代們也就屬於這個旗。打個比方,某位皇子封郡王爵,入鑲藍旗以後,他的後代們就一直屬於鑲藍旗,即便變成了閒散宗室以後仍舊如此。

    其實清宮劇很容易形成誤導,認為“上三旗”都是貴族,其實不對。在清朝上三旗裡的只有皇帝一家——皇帝、皇后、皇太后、太妃、沒分府封爵的皇子與未出嫁的公主,其他皇族與其後代都是在下五旗之中。

    上三旗也不是完全沒有皇族後裔,不過地位並不高,因為上三旗之中的皇族後代,他們的先祖大多都是滿洲入關之前那些皇族遠支,或者地位低下沒有封爵的皇族宗室,所以他們得以留在了上三旗。畢竟在清朝,得以封爵的宗室都在下五旗,除了皇帝一家人之外,擁有上三旗的旗籍未必是高貴的體現。

    皇帝將自己的皇子們封爵以後,分封到不同的旗籍之中,主要也是看實際各旗的空缺情況,也是為了平衡各旗之勢。

  • 7 # 漫談國史

    八旗制度和建州—後金—清的政治生態密不可分,政治對於八旗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皇帝的兒子在八旗內。皇帝為了收縮其他頭領的權力,會把自己的兒子安插進除兩黃旗的六旗內,就有了所謂的“皇子在其他旗內”。

    1.正黃旗和鑲黃旗

    合稱“兩黃旗”,這是皇帝親自管轄的兩個旗。一般情況下,除了皇帝別人不能夠管轄多於一個的旗。所有的皇子理論上來講都屬於正黃旗,因為正黃旗下轄的第一大姓就是愛新覺羅,但實際上清朝的政治從後金時期就開始出現諸皇子爭嫡的情況,每個皇子都會想盡辦法掌控除皇帝掌管的其他旗,其他旗也願意接受皇子的領導,好有“從龍之功”。

    2.正白旗

    正白旗一開始並不是皇帝直屬的“上三旗”。當年皇太極早死,多爾袞做了攝政王,多爾袞掌握的旗就是正白旗,因為順治年幼,多爾袞又能掌握兩黃旗,加上親兄弟的鑲白旗,多爾袞說一不二。多爾袞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在他死後,他包括正白旗在內的政治遺產被順治繼承,正白旗也成了皇帝直屬的旗。

    3.鑲白旗

    鑲白旗的著名旗主是多鐸,他是多爾袞的同母弟弟,加上哥哥阿濟格,向來和多爾袞共同進退。努爾哈赤十分喜愛他們的母親,於是在分配八旗時給他們三人,一人分配了一個。這樣的分配和大汗的喜好密切相關。

    4.正紅旗

    正紅旗的著名旗主是代善,是當時的四大貝勒之首,他年齡幾乎最大(上頭還有個哥哥),也最早跟著老汗努爾哈赤打天下的皇子,他驍勇善戰,幾乎是全靠自己的軍功獲得了正紅旗的掌控權。

    5.鑲紅旗

    著名旗主為嶽託。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孫子,他名義上是“滿二代”,其實因為年齡大早早就參與了滿洲統一以及滿明戰爭,他和父親一樣驍勇善戰,因為自己獨特的身份以及戰功獲得鑲紅旗旗主的位置。

    6.正藍旗

    著名旗主為莽古爾泰。他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為人剛猛,但相比其他兄弟腦子明顯不夠好用,所以努爾哈赤一方面嘉獎他的戰功,另一方面也不是特別喜歡他,只給了正藍旗,在這時分配的原則是戰功和大汗的偏好

    7.鑲藍旗

    著名旗主為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兄弟舒爾哈齊的兒子。他父親和努爾哈赤兩兄弟最早一起打天下,統一滿洲諸部,在舒爾哈齊死後他的軍隊及民眾被阿敏繼承,這就是鑲藍旗。

  • 8 # 米米愛歷史

    八旗,最初是女真人的狩獵組織,到清朝時,成為滿人的生活軍事組織,也是清朝的一個根本制度。

    八旗的最初設定,其實只有四旗,分別是紅、藍、黃、白四旗,之後,又增設了鑲紅、鑲藍、鑲黃、鑲白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基本確立。

    努爾哈赤在天命年間,設定蒙古旗,而後,被皇太極改編成蒙古八旗,他又在崇德七年,編制了漢軍八旗。至此,八旗制度基本完善。

    在清朝入關之前,正黃旗和鑲黃旗是由皇帝直接統領的,其他的六旗,由皇帝的侄子們統領。隨著皇權的加強,正黃旗和正白旗也會皇帝統領。

    在入關以後,宗室的王公們被分到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皇子們全部被分到了這五旗,從此以後,就再也沒人加入到正黃旗和正白旗。

    順治七年時,多爾袞去世,順治帝為了加強皇權統治,便把原先由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收歸自己統領,因此,由皇帝直接統領的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稱為上三旗,剩下的五旗又被稱為下五旗。上三旗主要為保衛皇宮,下五旗駐守在全國各地。

    八旗,是清朝入關取勝的重要原因,但也是清朝最終走向腐朽沒落的原因。

  • 9 # 清感歷史殿

    清朝皇帝的兒子在八旗裡分旗不同是有原因的,並不是這些皇子們想去哪去哪,也不是皇帝說了去哪就去哪,而且,不把他們放在一起,恰恰是皇帝的本意。

    八旗制度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八旗制度,這個制度有些繁瑣,畢竟是歷經了一個人的一生搞出來的,又歷經了清朝幾百年的演變,所以看起來比較麻煩一些。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萬曆二十九年,也就是1601年的時候成立的,目的其實和我們平民老百姓的人口人口編制制度,但是努爾哈赤身份不一般,就換了個名。

    起初建立時只有四旗,分別是黃、白、紅、藍四種旗。

    而後在1614年的時候,由於努爾哈赤征戰成功,不少敵人都選擇了投降過來,但是投降人家有條件啊,畢竟人家之前就是皇宮貴族,投降過來不能讓人家做自己的子民吃粗茶淡飯,就又設立了四個旗,分別是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種旗。

    這樣一來就有了八旗子弟的八旗,用於管理滿族人、蒙古人和漢人。

    其中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由皇帝統領,稱為上三旗,剩下的五個旗被稱為是下五旗,而守護皇室成員的侍衛一般也都從這三個旗中選擇,因為都是自家兄弟,讓皇室成員比較放心。

    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都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別統領。

    需要注意的是,在順治帝之前,上三旗中沒有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為在順治帝之初,多爾袞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納入了上三旗,而把正藍旗給換了下來,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帝就把正白旗納入了上三旗,此後清朝就形成了定製,正白旗的領導人就是皇帝。

    綜合一下八旗的顏色。

    上三旗: 正黃旗:純黃色。 鑲黃旗:黃色鑲嵌紅邊。 正白旗:純白色。

    下五旗: 正紅旗:純紅色。 鑲紅旗:紅色鑲嵌白邊。 鑲白旗:白色鑲嵌紅邊。

    正藍旗:純藍色。 鑲藍旗:藍色鑲嵌紅色。

    皇子們那麼分配呢?

    前面我們說了,八旗制度其實就是個人口制度,因為皇室成員雖然高貴,但是他們也是一直不斷的在生孩子的,孩子生多了,人多了,就得多加管理了,而八旗就是為了這個而生的,其次就是投降過來的那些人,這個事是努爾哈赤自己的事了,和後面的皇帝沒什麼關係了。

    把一定數量的人集合起來,這些人名叫“牛錄”,多個牛錄組成了“甲喇”,而多個甲喇組成了“固山”,而這個固山就是我們說的旗了。

    皇帝一旦有了兒子肯定得封個官噹噹,這個官還不能小了,而皇室家族的人都得入旗,既然是皇室家族,入旗也得有個職稱,所以在旗內有佐領和參領的職位,哪裡有空缺,就讓皇子們入哪個旗。

    這些皇子一旦入了旗,那麼他以後的後代就一直都是這個旗的人了,不能更改,所以這也造成了皇帝的兒子雖然是一個爹生的,但是卻不在同一個旗內的主要原因。

    有一點需要著重注意,那就是在我們常識中“”和“”,那就必定是上好而下不好,拿八旗來說,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許多人第一眼就覺得上三旗比下五旗要尊貴,一來是因為人家是“”,二來是上三旗是由皇帝統領。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上三旗之中都是皇帝一家人,和沒有分個一官半職的皇子和公主等人,上三旗有皇族後裔,但是地位其實不高,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祖先曾經是滿洲入關之前的皇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地位低下皇帝都懶得給他們分爵位的皇室,所以他們都得留在上三旗,而封了爵位的才能去下五旗,所以上三旗不一定好,下五旗不一定差。

    那麼皇帝為什麼不把兒子們分到同一個旗裡呢?

    普天之下,皇帝是老大,他若是想要修改八旗制度也是輕而易舉的事,那麼他為什麼不為了便捷管理把兒子們分配在一起呢?

    其實不把他們分在一起才是皇帝最根本的意思。

    在古代的帝王之家,哪個朝代的帝王不是三宮六院,孩子更是生了一堆一堆的,當帝王駕崩之後,這些下面的皇子本是同根生卻是都想要對方的命,這樣事情早已經成為了常事。

    八旗本身就是皇帝分出來的八種勢力,若是把兒子們都分到一塊,那其中一個旗還不翻了天了,把他們分散開來,使他們接觸的人不同,也是對於皇子們和八旗的一種權力制衡的做法。

  • 10 # 黑炎之飛影

    偶爾刷到,看到有說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別不大的,忍不住了就來回答一下。

    首先說八旗的發展史,各個答案都有所敘述,我在這裡稍微重複一下:大致是初始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個旗,後來鑲邊變成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個旗,總共八個旗。

    八旗的順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旗色的排序由於長幼尊卑、權力更迭等原因在清朝初期(努爾哈赤到順治統治期間)是有過幾次變動的。

    八旗排序最早的記錄是在努爾哈赤天命七年,順序是正黃、鑲黃、正紅、鑲紅、鑲藍、正藍、正白、鑲白。因為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大貝勒代善領有兩紅旗、二貝勒阿敏領有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領有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領有正白旗、努爾哈赤長孫杜度領有鑲白旗,所以此排名與當時眾旗主的長幼尊卑有關。

    皇太極天聰年間也就是皇太極剛剛登上汗位的時候,正白旗和鑲白旗進行了一次調換。這是因為鑲白旗的旗主在這個時候先後為阿濟格與多爾袞,二人都是正白旗主多鐸的兄長,所以把兩白旗的位置進行調換,體現出長幼有序。

    此後,皇太極先後打擊了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兩藍旗的地位下降,八旗的排序也形成了一個兩黃、兩紅、兩白、兩藍的局面。

    崇德八年,皇太極去世後,攝政王多爾袞此時為鑲白旗主,與自己的兄弟、正白旗主多鐸互換旗色,並將同旗的阿濟格調入了多鐸所領的新鑲白旗,自己獨掌正白旗,旗隨人升,正白旗的位次力壓代善一系的兩紅旗代善升到了第三位。八旗的順序至此變更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至此,直到清朝結束再沒有改變。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親政,開始清算多爾袞,政策之一就是奪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由皇帝親領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上三旗”,皇帝的戶口登記在鑲黃旗內,稱“鑲黃旗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上御名(別的人都要登記為XX旗第X參領第X佐領下XX)”,此外,皇帝和后妃、先朝妃嬪,以及未分府的皇子和未出嫁的皇女也在此旗,故此鑲黃旗為頭旗。而由諸王貝勒擔任旗主的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五旗則被稱作下五旗,其中正紅旗主為禮親王、鑲白旗主為肅親王、鑲紅旗主為克勤郡王、正藍旗主為豫親王、鑲藍旗主為鄭親王。因八旗順序有別,所以旗人由於戰功或與皇室恩賜等原因從下五旗改隸上三旗者,稱之為“抬旗”;而在同一旗色或旗分之間的戶口轉換則稱之為“改旗”。

    接下來說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主要就是為了摻沙子,削弱旗主權力。八旗制度在努爾哈赤、皇太極、乃至順治初年,旗主王爺是可以對抗皇權的存在。為了削弱旗主的權力,清朝皇帝們沒少費心思,其中在皇子開府之後封到各旗就是其中一個,有清一代,宗室基本都在下五旗,只有少數特例在上三旗。

    皇太極的兒子所在旗分如下(皇帝在鑲黃旗,早夭的就不寫了):

    長子豪格,正藍旗;四子葉布舒在正黃旗(這就是個特殊的);五子碩塞,鑲紅旗;六子高塞,正黃旗(這個其實也挺慘,自己就混了個鎮國公,子孫一路降等襲爵,最後得了個輔國將軍,還被奪爵);七子常舒,鑲黃旗;十子韜塞,鑲黃旗;十一子博木博果爾,鑲黃旗。

    順治的兒子所在旗分如下:

    次子福全,鑲白旗;四子早夭;五子常寧,正藍旗;八子隆禧,鑲白旗。

    康熙的兒子所在旗分如下:

    皇長子胤禔,鑲藍旗;兒子胤礽,鑲藍旗(太子時候在鑲黃旗,後來就給弄到鑲藍旗了);三子胤祉,鑲藍旗;五子胤祺,鑲白旗;七子胤祐,鑲白旗;八子胤禩,正藍旗;九子胤禟,正藍旗;十子胤䄉,正紅旗;十二子胤祹,鑲白旗;十三子胤祥,正藍旗;十四子胤禎,鑲藍旗;十五子胤禑,正紅旗;十六子胤祿,鑲紅旗;十七子胤禮,正紅旗;二十子胤禕,正藍旗;二十一子胤禧,鑲藍旗;二十二子胤祜,正藍旗;二十三子胤祁,鑲白旗;二十四子胤秘,正藍旗。

    雍正的兒子所在旗分如下:

    三子弘時,正藍旗;五子弘晝,正藍旗;六子弘曕,正紅旗。

    乾隆的兒子旗分如下:

    長子永璜,正藍旗;三子永璋,鑲紅旗;四子永珹,鑲白旗;五子永琪,鑲紅旗;六子永瑢,鑲藍旗;八子永璇,鑲白旗;十一子永瑆,正紅旗;十二子永璂,正紅旗;十七子永璘,鑲藍旗。

    嘉慶的兒子旗分如下:

    三子綿愷,鑲白旗;四子綿忻,鑲紅旗;五子綿愉,鑲藍旗。

    道光的兒子旗分如下:

    長子奕緯,鑲紅旗;五子奕誴,鑲白旗;六子奕訢,鑲藍旗;七子奕譞,鑲白旗;八子奕詥,正紅旗;九子奕譓,正藍旗。

    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光緒、宣統都沒兒子,也就沒有旗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為蘋果園進行土壤管理有哪些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