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八年的夏天
-
2 # 永樂1979
明朝滅亡的根源是內憂外患,由於天災農民顆粒無收,流民四起,以李自成為主的農民起義軍席捲全國。滿清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對大明進行一系列的騷擾偷襲。最終明朝亡與兩線作戰,李自成進北京,城破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亡。
-
3 # 張洵美
論雲: 夫明之亡 非縉紳 豪右 官僚兼併土地所能亡其國 其之所以亡者 乃神廟怠政及士大夫腐敗與災疫耳 故有亡於神廟之說 與亡與災疫之說 故論明之亡先於萬曆 實亡於崇禎
先論題主所謂“明亡之根源在於土地兼併”一說 其實不可考 按明之兼併土地起於皇莊 事在英廟時沒收曹吉祥地為莊田 可參見《明史·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貨志·一》 繼則勳戚 縉紳兼併土地 以至於屯田廢 兵甲逃亡 莊佃 佃戶 奴僕之盛也 此一昌盛之時 大抵在憲 孝 武三代《大明憲宗實錄·卷之二十》《卷五十三》《卷七十》《大明孝宗實錄·卷之四十一》《卷八十》《卷一百八十一》《卷二百十》《大明武宗實錄·卷之一》《卷一十九》《卷四十》皆有載 當兼併之下 百姓無以為生計者 乃投寄豪右 縉紳之家 故謂明中後 蓄奴之盛 若《大明憲宗實錄·卷之二百八十一》雲當時江西縉紳 豪右之家:“藏匿流移之人,以充家奴佃僕。” 迨乎世廟革新 亦未收成效 卒以敗 按明之土地兼併若此 流民若此 卒不見亡 何以論其國之亡者 根源在於土地兼併?蓋非土地兼併為亡國之利刃也
續論亡於神廟怠政及士大夫腐敗與災疫
一曰神廟怠政與士大夫腐敗綜合並述之 按明代政體自丞相之廢 大抵以六部總攬 其後內閣 司禮權重 有票擬 批紅之跡 內閣 司禮所以權重者 乃君上不躬親國是 權柄下移 而內臣為天子親臣 日月之左右 故內閣與內臣相傾幾敗 遂養成王振 劉瑾 魏忠賢之權閹 江陵以後 神廟慮大臣植黨 既不重內閣 亦不重司禮 凡四十八載 留中之下 上下解體 門戶大開 礦稅四起 故謂明之亡 亡於萬曆者 確為一定之理 若朋黨之爭 此於國是爭論紛雲 當遼事之起 浙 楚 東林彼此用事 士大夫升遷罷黜皆繫於朋黨 萬曆時(及以後)吏治極其腐敗 以至於南明之亡(參見《甲申朝事小紀·卷八·弘光失德》《國榷·思宗崇禎十七年》《三垣筆記·下·弘光》等)明神宗像
蓋與明士大夫精神風貌 社會經濟發展休慼相關 考《南疆逸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九·武臣·鄭遵謙傳》謂曰:““明之紳士,大約榮利祿,趨聲勢,私妻子是計耳。寧有君父之戚,家國之感乎哉!故闖至則降闖,獻至則降獻,一降不止則再,其目義士皆怪物耳!” 又《萬卷樓集·卷一·遇言序》曰:“圖祿外之富,歸則華宮室,闢田土,飾子女,流飲宴,甚乃結交守令,籍勢罔利,...”云云 是門戶之開 彼此相傾吏治腐敗之下 士大夫亦腐敗矣 苟若上有賢君 下有循吏 或有可為 一旦君不賢 臣又愚 則四民倒懸矣 明則萬曆以後極其腐敗 此廢丞相所以養成耳 按丞相為外廷政府之首腦 有其領導組織 一旦廢罷 國家中樞為之一壞 雖內閣之設 然其為依附皇權之存在 一旦皇帝腐敗 焉有可為 神廟不重內閣 是票擬不能行 章奏多留中 國是多不能決斷 群臣建言多不聽 以至於有掛冠而去 或杜門不出者 內閣空無一人 或一人而已 故謂在內則上下解體 政治腐敗 在外則遼事日熾矣 若雲遼事之日窘 乃敗於兵戎 不如謂敗於吏治耳
一曰災疫 此可以諸家史料見之 明自萬曆之季 便大旱 以至於饑民遍野 盜賊大起《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曰:“四十三年秋七月丁巳,山東大旱,...四十四年,是春,畿內、山東、河南、淮、徐大飢,...秋七月是月,陝西旱,江西、廣東水,河南、淮、揚、常、鎮蝗,山東盜賊大起。...四十五年,是年,兩畿、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西、湖廣、福建、廣東災。...四十六年秋八月乙卯,山東蝗。”惟熹廟少殺雲 迨乎思廟之時 “元年,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是陝北“流賊”之起也 “四年,是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飢,盜賊益熾。...五年,夏四月 總兵官曹文詔、楊嘉謨連破賊於隴安、靜寧,賊奔水落城,平涼、莊浪饑民附之,勢復熾。...六年,丁未,副將左良玉破賊於涉縣,賊走林縣山中,饑民爭附之。...七年,三月山西自去年不雨至於是月,民大飢。 ...十年是夏,兩畿、山西大旱。...秋七月,山東、河南蝗,民大飢。 ”《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十一年,六月,是月,兩畿、山東、河南大旱蝗。...九月,陝西、山西旱飢。...(是歲 自成大敗 遁) 十二年,六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 ...十三年,李自成自湖廣走河南,饑民附之,連陷宜陽、永寧,殺萬安王採崿,陷偃師,勢大熾。...是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 ...十四年,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山東寇起。 ...十五年是月,山東賊陷張秋、東平,劫漕艘。”(《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劍橋中國明代史·農民起義的擴充套件》
綜上所述 大抵可知思廟災疫 然猶勝乎於此 思廟元年 王嘉允 王左桂 高迎祥舉事 而“略陽、涇陽、富平、耀州之間囂然也。” (《漢南續郡志·卷二四》) 又《蜀碧·卷一》謂:“陝西賊大起。陝西連歲大祲,平涼、延安間饑民相聚為盜。首亂者王子順、苗美、張聖、姬三兒、王嘉胤、黃虎、小紅狼、一丈青、龍得水、混江龍、掠地虎、上天猴、闖王、孟良、劉六等、名目甚眾。督撫討之,久無成功。其後並小為大。” 甚且潰兵與“流賊”相合 三年正月 陝西諸路總兵官吳自勉等帥師入衛 然則“延綏、甘肅兵潰西去,與群寇合。”(《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而類此者尚不在一處 陝西“流賊”既熾 遂席捲全晉 而在晉饑民遂從之去 按康熙《絳州志·卷四》謂:“始之寇晉者,秦人也,今寇晉者,半晉人也,二三月間,從賊者十之一,六七月,而從賊者十之三,至今冬而從賊者十之五六矣。” 與旱災 蝗災隨之者 又鼠疫 瘟疫 按思廟七 八年 鼠疫發於山西太原 時“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無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至十四年 河南陽武“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康熙《陽武縣誌·卷八·災祥志》)凡瘟疫之遍佈 河南而河北 山東而山西 以而陝西 此間學者多有論述 (可參見曹樹基《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一文)《劍橋中國明代史·農民起義的擴充套件》
又考得《明季北略·卷五·崇禎二年己巳》馬懋才陳大飢一疏 可知其時天災人禍 茲錄其全文如下 有志者可為一覽 曰:“臣陝西安塞縣人也。中天啟五年進士,備員行人。初差關外解賞,再差貴州典試,三差湖廣頒詔,賓士四載,往還數萬餘里。其間如關外當抑河之敗,黔南當圍困之餘,人民奔竄,景象凋殘,皆臣所經見,然未有極苦極慘,如所見臣鄉之災異者。臣見諸臣具疏,有言父棄其子,夫鬻其妻者,言掘草根以自食,採白石以充飢者,猶未詳言也。臣今請悉為皇上言之。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於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間有獲者,亦恬不知怪。日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不為盜而死,猶得為飽死鬼也。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於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之者矣。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熟而死矣。於是死者枕籍,臭氣薰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遣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許矣。小縣如此,大縣可知。一處如此,他處可知。幸有撫臣嶽和聲,引盜賑饑,捐俸煮粥,而道府州縣各有所施,然粥有限而飢者無窮,杯水車薪,其何能濟乎?又安得不相率而為盜也?且有司束手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此次逃之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饑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饑荒則稍次之。天降奇荒,所以資自成也。” 誠如馬懋才雲 天災之下 百姓無以為生 但為流亡計 以至於饑民 流民 卒至於盜賊 乃助李自成 張獻忠輩氣焰 故陝西遍地為盜 席捲河南而河北 山東而山西 卒陷京師 亡明國祚明·楊東明《饑民圖說》
是《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所云:“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明思宗像
夫明季國家若此 設若太祖再生 又焉得能逃 悲夫
-
4 # 龍支子
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覆滅基本上都延續這樣一個規律,即鼎盛——衰敗——滅亡,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打破原有的壟斷集團——發展出新的壟斷集團——再打破現有的壟斷集團這樣一種週而復始的迴圈,造成政治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朝代更替。根本原因就在於天下為私,打天下的目的就是為了享受天下,打下江山的既得利益集團坐擁天下,當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更多人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社會基本平等完全喪失後,就會激起暴力革命建立新的平等機制,這是封建帝制歷朝歷代都具有的共性,不單單是明王朝滅亡的根源,其它朝代也一樣。
明朝的土地兼併問題早在開國初期就已開始,由於朱元璋繼續沿用了分封制度,不僅駐守各地的藩王獲得了大面積的土地,開國元勳們同樣也獲得了相當面積的封地,因為打天下的過程就是分天下的過程,朱元璋在開國之前就已經開始分天下了,因為不如此就無法保證“共患難”,但一統天下後的“共享富貴”卻完全是另一會事兒。做為開國之君,朱元璋對朝代更替有著切身的體會,對老百姓為什麼造反更有著清醒的認識,面對江南富庶地區盡數被開國功臣佔據,而且還是自己親手送給他們的獎賞,再要收回絕非易事,所以朱元璋在開國初期殺了很多開國功臣,幾乎將與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元老殺盡,從根本上講就是對既得利益集團過度膨脹的深層擔憂。他也只能做到這些,至於百年之後的再度膨脹,他完全是無能為力的。
真正造成明王朝滅亡的根源,還不是土地兼併的問題,而是財政危機。張居正在萬曆年間實施“一條鞭法”的財政改革時,就已經對土地兼併問題引起了高度關注,“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就是這項改革的出發點,並在全國範圍內清丈土地,在大量新增耕地面積後,也緩解了土地兼併的壓力,簡化了過去很複雜的稅制,將所有的賦、役總括成一項,而且“皆以銀繳”,這一改革在大量節省徵稅開支的基礎上,使國庫收入明顯增加,但這項針對農業的改革卻意外地促進了商業的快速發展,原因在於實物稅變成了貨幣稅。
過去國家徵稅全部是以糧食實物上繳,改革後所有的稅賦和傜役都可以折成白銀了,這樣以來,江南富庶地區可以不用種糧了,而是改種商業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了,既方便變現,又可以增加收入,但西北地區就很難了,只能種糧,給國家交稅時還要變現,商人趁機壓價,使本來就不堪重負的賦稅又多了一道盤剝,但這還不是問題的要害,更大的問題是這一政策進一步壓縮農業的發展空間,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商業比重大幅度增加,但國家的財政政策依然是重農輕商,繼續以農業稅為主。
這種情況,遇到其它朝代有可能會適當的進行調整,但在明末文官勢力及其龐大,而皇權不斷受到抑制的政治局面下,調整這樣的財政政策幾乎是與虎謀皮。萬曆皇帝就曾經做出過努力,派出稅吏坐鎮江南地區徵收商業稅,結果在東林黨人的操縱下,稅吏被殺,萬曆皇帝大怒之下又拘捕帶頭的東林黨人,又激起東林黨人發動的蘇州、揚州民變反撲,之後雙方妥協,東林黨人推出五個老百姓做了替死鬼,算是維護了皇家的臉面,萬曆皇帝也不再徵收商業稅,另外在宦官集團的支援下開徵礦業稅,我們都很熟悉的中學時代學過的那篇《五人墓碑記》的課文就反映的是這一段歷史,名義上東林黨人以反抗宦官壓迫成了烈士,而大明王朝就此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到了崇禎年間,北方地區連年天災,緊接著又是瘟疫,朝廷拿不出任何錢可以賑災,造成大量災民四處逃難,而地方政府更無任何救災的能力,只好驅趕災民離開自己的轄區,直至使用暴力驅趕,造成嚴重的民變,同時北方邊境也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但國家財政已經完全處在崩潰的邊緣。不知政治深淺的崇禎皇帝,登基伊始就滅掉了可以維持國家財政運轉的唯一力量——宦官集團,此時已悔之晚矣。骨子裡對宦官深惡痛絕的崇禎皇帝,在寸步難行之下也試圖再培植宦官力量,但已經來不及了,惡性迴圈的政治局面最終加速了明王朝的覆滅!
-
5 # 戴你看歷史
一個龐大帝國的滅亡是多種原因導致的結果,土地兼併是很多朝代都有的問題,只要有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買賣的話,土地兼併是禁止不了的,因此把明朝滅亡的根源歸因到土地兼併上,我覺得不對。可以這麼說土地兼併是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源。
關於明朝滅亡的根源有很多爭論,我就說說我的觀點。
1、政治腐敗。明朝皇權比之前歷代都強化了,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皇帝就疏於朝政,貪圖享樂。宦官專權,大臣結黨營私(東林黨),爭權奪利,貪贓枉法,朝政日趨腐敗。
2、流民問題嚴重。政治的腐敗,導致土地兼併嚴重。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兼併土地嚴重為歷史上罕見,流民越來越多。這反過來又加深了政治腐敗和社會危機。流民後來成為起義軍的主要力量。
3、財政危機嚴重。朝廷賦稅收不上來,政府支付卻越來越多,皇室支出、軍餉支出越來越多,明中後期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為此朝廷又不斷加派賦稅,增加農民的負擔,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難。
4、自然災害嚴重。明朝後期連年發生自然災害,農作物收成很低,饑民遍野,政府不僅沒開倉賑災,減輕賦稅,反而繼續徵稅。
5、農民起義軍與清軍入關,成為壓死明朝到下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朝的滅亡,是國運已盡,走到盡頭了。
-
6 # 高九勝
明朝滅亡的根源。是有好幾個的。首先從明朝建立的根子來說。朱元璋當時就搞了幾個影響很壞的政策。
第一個是壓制商業。商人地位很低。由於商人的地位很低。商稅也很低。在明朝開公司做生意。官府是30稅一。就是稅率只有3%,低得令人吃驚。明朝所處的時代是西歐的地理大發現。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挖了很多的金礦銀礦。最終這些金銀都流到了中國,換成了瓷器茶葉絲綢。但是這跟明朝政府沒有任何關係,富的是士紳階層和商人階層。政府沒有錢。
第二是士紳階層不納稅。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統治階層。他們有知識,有財富,有權力。而且不納稅。這些人的代表就是所謂的那些清流官員。但凡明朝皇帝想要加稅的時候。那幫傢伙就是玩兒了命的,跟皇帝對著幹。明中後期的皇帝跟大臣的關係都不好。最主要的矛盾就在這兒。有錢都不納稅了。皇帝想收稅,執行的卻是不納稅的。尤其到了崇禎皇帝,那簡直是皇帝看大臣為賊寇。大臣天天就頂著皇帝。和皇帝就對著幹。這幫傢伙有錢有勢有權。就玩兒了命的兼併土地。可繳稅土地於是就越來越少。國家的收入也就越來越少。
第三是宗室。朱元璋規定,他們老朱家的人是不能當官兒的。不能經商的。國家得養著。200年老朱家繁衍出來了,幾十萬人。那都是有爵位的。這幫傢伙是隻拿錢,不幹活,不繳稅。而且身份極高貴。
這些胎裡的毛病是明朝改不了的。到了末期,明朝政府面臨的困境是。支出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少。崇禎皇帝搞改革。要削減政府開支,就搞了一次裁員。將郵局驛站裁撤了。於是李自成就失業了。
剩下的原因就是。氣候上遇到一個小冰河期。造成了北方普遍的乾旱。糧食歉收。所以才會出現大規模的民亂。
明朝的滅亡。有外因,比如外敵,氣候的原因。它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它的內因。朱元璋設計了一套靜止的經濟模式。用個幾十年問題不大。時間長了就不行。就像我們國家建國初搞的那一套計劃經濟模式一樣。
-
7 # 機械核心
1.明朝滅亡實亡於萬曆。
萬曆在位的48年間,頭十年在張居正的管理下,大明帝國如日方升。後期又開始荒於政事、強徵礦稅,交給子孫的帝國已經千瘡百孔,努爾哈赤已經崛起了。
2.亡於崇禎。
崇禎雖然勵精圖治,想要挽救大明,但是性格使然,過於剛愎自用,對手握重兵的將領猜疑不信任,被滿清用離間計殺了袁崇煥,懷疑畏戰催促孫傳庭,導致孫傳庭兵敗身亡。將領眾多,士兵也佔優勢,反而多次指揮失誤,錯過翻盤機會。
3.亡於魏忠賢閹黨。
任用奸臣小人,殘害忠良,導致朝廷更加腐敗,與東林黨爭權奪利,扼殺朝廷內部的改革派,將鎮守遼東的熊廷弼殺害。魏忠賢當權三年,對明朝造成無可挽回的影響。
4,亡於東林黨。
張居正死後,沒有賢臣多是庸臣,雖然明光宗試圖改革,但施政都無多大作用,東林黨對皇帝的建議不僅沒用,還趁機打壓閹黨和其它意見不和的人,使朝廷內部不團結。
5.亡於氣候。
明朝末年遭遇千年一遇的小冰期。蒙古、女真等遊牧平易近族放牧的牧草不足,只能南下劫掠,造成明朝邊患。
6.亡於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激化。南邊固然有資本主義抽芽,但農業照舊是明朝支柱。兼併土地囤積財富的大地主,沒有土地流離失所的農民,都是明朝的禍根。
7.亡於內鬥。
朝廷東林黨與閹黨內鬥。守邊將領袁崇煥殺死毛文龍,導致了皮島兵變、吳橋兵變,明軍內部戰鬥,導致孔有德和耿仲明帶領大量守邊明軍投降滿清。
8.亡於自然災害。
旱災、鼠疫、蝗災相繼爆發,持續7年之久,受災面積達23個行省,致上千萬人死亡,徹底動搖了明政府在西部的統治根基,還產生無數的流民,給了闖王招兵的機會。
9.亡於漢奸。
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鄭芝龍等漢奸帶路,讓只有十幾萬人的滿清順利入主中原。
10.亡於明朝皇族。
藩王貴族直接吃垮了財政。 明初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加上幾個養子、親戚,封王的有幾十個,這些人不用從事任何職業,後代之多,消耗之大,直到大廈將傾之際還在肆意揮霍,讓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地方和中央都負擔不起。
11.亡於農民起義。
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帶領的起義軍此起彼伏,勢如破竹攻取北京,明朝在北方的統治結束。
12.亡於滿清。
滿清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的帶領下兵強馬壯,統一女真各部,聯合蒙古,從山海關進入中原之後,一路南下。
13.亡於腐敗、苛政。
明末的明朝已經病入膏肓,大官大貪,小官小貪,無官不貪。雖然崇禎勵精圖治,但是地方官員私自徵稅、魚肉百姓,已經失去民心。軍備也廢弛多年,除戍邊部隊外普遍戰鬥力較弱。
14.亡於內外政策。
內部無有效改革,人民失去信心。該強的時候不強硬,該弱的時候不妥協。明朝在打擊農民軍的同時,沒有與滿清和議,導致兩線作戰。南明政權坐擁半壁江山,應主動與滿清交戰,反而妥協退讓,作戰不積極,抱有和談幻想。
外部對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進行銷丁打壓,迫使造反。對外海禁,放棄了大量屬國領地,如安南、北韓,導致沒有同盟援軍。
明朝的滅亡是偶然,明明有多次機會力挽狂瀾,可是沒有珍惜。明朝的滅亡也是必然,明末早已內外交困,病入膏肓,沒有多大轉機。
-
8 # 紅蛇史鑑
明末土地兼併厲害是明朝滅亡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我說一下主要的幾點原因
1、土地兼併造成了大量流離失所的農民,明初,雄才大略的洪武帝知道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一直對對土地的管理是比較緊的, 他下詔“耕者驗力,計畝給之。貧窮的百姓所擁有,富者不得兼併。禁止王候將扣勢強佔百姓田產。明末時,土地制度漸漸發生了變化。皇莊,富豪,大官吏 大規模強佔土地,明孝宗有皇莊四處,佔地一萬二千八百頃。明武宗佔地五萬三千多頃。大臣貴戚紛紛仿效。洪武二十六年,田地總數是八百五十多萬頃, 弘治十五年, 減至四百二十二萬頃,這減少的一半就是被皇親貴戚們兼併了, 土地的大量被兼併,使得無數農民無地可種, 從而流離失所, 成為“流民”。 1639年李自成被敗只剩下50多個人,躲在商洛山中,李自成重振旗鼓。
2、為了剿匪和遼東戰事,不斷增加賦稅,農民流離失所, 由於承擔不了苛捐雜稅,很多農民地也不種了,加入了“流民”的隊伍。 而且這些錢很多都進了各級官僚的口袋,天啟加賦稅,崇禎也加。崇禎末年,單是軍費就達到2000萬兩,而萬曆時全國財政支出才400萬兩,這樣就形成了惡性迴圈,明末時期,盜賊四起,年穀屢荒,崇禎二年 ,為了減少財政支出,崇禎裁減驛站, 李自成不幸下崗,24歲的李自成殺死驛站上司,義無反顧加入到了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軍中,走上造反道路,成為了大明朝的埋葬人。
3、明軍到處擾民,軍紀敗壞,據記載,著名大將左良玉率領的官兵路過一個地方, 二三萬官兵一湧入城, 大軍開拔, 將城裡所有人家清洗一空, 百姓不恨賊而恨兵。左良玉的兵非常淫汙狠毒。到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將人夾住,用火烤得滿身流油。 他們在光天化日姦汙婦女。所有明軍將領和左良玉都差不多。
4、這樣的軍隊出征,豈能不打敗仗,最終在八旗軍和起義軍打擊下,明朝內憂外患元氣大傷 明萬曆年間,女真部落崛起,幾代人經營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女真人空前強大和統一。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5天時間,明軍的十多萬人損失 6萬, 文武將官死了300多人, 戰後,明朝由攻轉守,再也沒有恢復元氣,此後, 明軍又相繼在寧遠、錦州、大淩河、松山等戰役中失敗,節節敗退,在抵禦八旗軍的同時, 明朝賦稅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引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最終,越巢越多,打到了北京。 5、國運至此,大明國運已延續了將近三百年,到了由盛轉衰的時候,而滿族正在上升期,相對來說,運氣較好些。
-
9 # 璽言春秋
自古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秦之強盛,兼併六國,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六國也,乃陳勝、吳廣一二小民也。漢之天下,四夷款塞,呼韓來朝,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四夷也,乃黃巾等賊一二小民也。元之天下,滅金滅宋,一統四海,卒之擾亂天下者,非金非宋也,乃韓山童、劉福通一二小民也。
歷朝歷代的興盛與衰敗無不伴隨著民心的歸附與喪失。而民心是什麼?民心是能活下去;是吃飽穿暖。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一直以農業為立國立朝之本,一直農民都佔據整個帝國的主體。千百年來,萬民百姓之衣食住行皆來自土地,失去土地對於古代中國的農民來說就等於失去了一切。失去土地的農民不甘於等死只能到處流亡以求活命,流亡也活不下去時便只能揭竿而起。失去土地的農民越多(土地兼併越厲害),揭竿而起者就越來越多,最終不可收拾以致亡國。如此說來土地兼併雖然不是王朝滅亡的決定因素,但卻是導致滅亡的一切問題的根源。
明朝土地兼併的情況顧城先生在《明末農民戰爭史》一書中說的很詳細,這裡就偷個懶,借花獻佛了。明朝時期從皇室到官紳地主兼併各有其法,靠著政治權勢和朝廷恩典,大量農民私田被侵佔:
皇室在畿輔地區設立大量皇莊,收入供皇室開支以及補充內庫。而宗室諸王、勳戚、太監也透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方式,霸佔了越府跨縣的大片土地:
蜀昔有沃野之說,然惟成都府屬,自灌抵彭十一州縣開堰灌田故名焉。近為王府有折什七。就是說成都平原依靠都江堰灌溉的最肥沃土地的百分之七十都被蜀王佔據。
“開封的周王兼併土地,造成‘田產子女盡入公室,民怨已極’。神宗弟弟分封衛輝,佔田地四萬頃;神宗兒子福王佔田四萬頃;瑞王分封陝西漢中,朝廷賜贍田兩萬頃,由陝西、河南、山西、四川攤繳租銀”。
勳戚和太監們透過‘請乞’讓皇帝賜給大量田地,並且利用自己的身份可以不納糧的便利條件同一些‘奸人’相勾結,接受他們的投獻。除此之外,各地的所謂縉紳之家(即官僚地主)也利用自身的政治特權(明太祖在戰時為籠絡地主、士族規定官紳不納糧)也巧取豪奪了大量土地。
要知道歷朝歷代皆以農業為立國之本,國家財政也主要依靠田賦和鹽稅,宋以後商業、航海日益發達商稅也漸漸佔到一定地位。
這樣的情況在平常時候還沒什麼問題,但一遇到頻繁的天災、戰亂問題就會集中爆發。並且明朝土地除了特權階層的巧取豪奪,還被分為民屯和軍屯之分,據《諸司職掌》記載,大明田地半歸軍屯。這樣一來朝廷的一切財政收入都將來自於這剩下不多的私田(東林黨主政後不僅商稅,連鹽稅都收不上來)。土地兼併越嚴重,這餘下土地所承擔的稅賦就越嚴重,當這個程度超過百姓的承載限度時(賣兒賣女也繳不起賦稅),就會引發農民的逃亡,至此就為‘亂軍’提供滋生的土壤。
天啟元年,延安、慶陽、平涼旱,歲大飢。東事孔棘,有司惟願軍興,徵督如故。民不能供,道殣相望,或群取富者粟,懼捕誅,始聚為盜。盜起,飢益甚,連年赤地,鬥米千錢不能得,人相食,從亂如歸。饑民為賊由此而始。朝廷財政幾乎全取自土地,最後逼的良民為饑民,饑民為流賊。流賊,‘東虜’,天災……不聽吞噬著朝廷的財政,而朝廷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又不停的在這有限的土地上攫取無度,無度的攫取又將大量的良民變為流賊……迴圈往復,帝國就陷入一個惡性迴圈當中,直至死亡。
所以明面上明朝的滅亡是這些問題相互作用導致的,但最根源的問題還在於土地被大量兼併使得這所有原本不是什麼大問題的問題最終覆滅大明江山。
-
10 # 貝可可以
明朝滅亡有諸多原因,土地兼併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原因。那麼,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小冰河氣候。當時的小冰河氣候席捲全國,北方極端惡劣的天氣頻繁出現,甚至江南地區,乃至廣州、福建都開始下雪。尤其北方地區,往往農民顆粒無收。本來就生活十分緊張的農民一旦一年沒有收入,只能賣兒鬻女,家庭經濟徹底破產。
而這樣的小冰河,氣候並不僅僅一兩年,而是持續到明末幾十年時間,被這樣極端天氣反覆蹂躪的普通農民,紛紛走向破產。活不下去的農民,或餓死或揭竿而起,於是大明王朝內地,流民遍地,餓殍遍野。再加上別有用心的野心家從中生事,大明王朝沒有一片淨土。
第二,土地兼併過於嚴重。由於明朝過於善待讀書人,只要考上舉人就會免除土地賦稅,因此,考上舉人的讀書人會大肆圈佔土地,而擁有土地的自耕農也往往將土地掛靠在舉人的名下,從而逃脫交稅。
經過大明王朝200多年如此惡性迴圈,大明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歸於不用交稅的地主階級身上,而承擔著全國大多數稅收的卻是隻佔少部分土地的自耕農。如此龐大的壓力,再加上惡劣的天氣,使自耕農乃至小地主階層逐漸破產,淪為流民或佃農。
因此,國家的稅收越來越少,而特權階級卻越來越多。這些特權階級像螞蝗一樣,趴在大明王朝的身體上肆意吸血,他們越來越肥,大明卻越來越瘦弱。
到了明末,土匪流民遍地,後金八旗開始崛起,內憂外患的明王朝別無選擇,只能加稅以供養部隊。而所加的稅收再一次按到了佔據土地面積最少的自耕農身上。如崇禎年間所徵收的“遼餉”、“練餉”等,他們愈加不堪重負,再加上極其惡劣的天氣,農民已徹底無法生存。
第三,江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為代表的特權階級,拒絕交稅。哪怕已經十分低的商稅,這些特權階級依然不願意交納。他們與官僚勾結,大肆損公肥私。明末著名的政治團體東林黨,就是他們的代表。
同時,這些特權階級還壟斷了海貿,他們拒絕明政府開海的政策,壟斷著海洋貿易巨大的利潤,卻不用繳納一分錢稅收。明朝長期存在騷擾沿海的倭寇,其中的主力和幕後黑手就是大明海商。
第四,大臣自私自利和崇禎皇帝宵衣旰食的胡亂指揮。崇禎皇帝繼位可以算上一個意外,由於他的哥哥天啟帝無子,兄終弟及。因此並沒有受到過良好皇家教育和帝王教育的崇禎帝,將朝政弄的一團糟。崇禎在位17年,僅僅百官領袖內閣首輔就換了40多人。再加上他胡亂干預前線作戰,使得大明王朝的精兵良將賢臣不是戰死,就是投敵。
回覆列表
大明王朝說起來是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由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止於1644年朱由檢。共計經歷16個皇帝,276年的歷史。
既然是封建王朝,那就同其他朝代一樣,存在著封建社會的弊端。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明朝亦如此。
封建王朝皇權的絕對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發揮。自從洪武帝廢了胡惟墉的宰相以後,皇權的絕對化變得更加明顯。
當然,走向末路的明朝在最後也有一些外因加速了它的滅亡過程,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許多可用之才得不到重用。造成人才流失。
2.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導致農民起義發生。
3.李闖王農民起義軍的起義口號符合當時百姓意願,得民心。力量壯大的比較快。明軍無力阻抗。
4.清軍的迅速壯大也牽制了明朝的軍隊。內憂外患的明朝已經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