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萌

    石敬瑭送了燕雲十六州,柴榮有機會收,半路病死;宋太宗高粱河一戰被射中屁股,乘驢車逃走;雍熙北伐楊業戰死;澶淵之盟奠定宋遼兩國和平的基調,從此再不提收復燕雲,這是王安石的鍋?

    北宋三川口 好水川 定川寨被西夏打的喪師辱國,王安石沒有上陣殺敵,這看來是王安石的鍋?

    熙寧拓邊瞭解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宋軍收復5州,拓地2000餘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這是王安石領導下的北宋軍功,請問前面幾個太平盛世的帝君臉不臉紅?

    反對變法的司馬光上臺以後,凡是王安石的變法一概廢除,儘管朝中蘇軾等人反對,但是免役法這種原本對國家有益處的法律也照廢不誤,請問這是為國為民?王安石自己都說,其他的法你們反對也就算了,我不在乎,免役法也去除,至於嗎(腦子進水)?

    然後王安石下臺以後,司馬光把宋神宗時期奪取的土地全部無償送給西夏,注意是白送,我簡直就喵了個咪了,他想的是換取和平,結果換來的是西夏覺得“大送”好欺負,不斷進攻。這鍋是王安石的?

    高濤濤對新黨不斷打擊,面對原本可以促成和解的朝局,上來就是一頓政治報復,這就是女中堯舜?然後新黨反擊,然後黨爭的鍋扔王安石頭上,說是挑起黨爭?臉呢?

    變法很難,更難的是在中國變法,要以自己的生命和身後名為代價,換取那一絲絲的可能性。結果,或為秦國成霸業;或為大明續命50年;或者,替大宋朝那些只知風花雪月、吟詞唱曲,對外屈膝求和的廢物文官背鍋。

  • 2 # bumpsthenarcoticlife

    1.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王安石變法之後一直到宋徽宗持續不斷的加強中央皇權。變法的核心是加強中央財政權力,對經濟加強政府幹預,從而更有效率的抽取財富,補貼財政收入。但到了宋徽宗和蔡京的執掌下,實際走向了瘋狂聚斂以供宋徽宗的奢侈浪費以及個人慾望的需求。

    2.主要原因是北宋重文輕武。當朝皇帝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利用奸臣蔡京,童貫高俅,禍害朝綱,危害大宋社稷。其次武將偏少,文臣眾多,在後來的與金國的戰爭連連失利,是都城汴梁被金人攻破,造成靖康之恥。

  • 3 # 羊又走丟了

    把王安石當成了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並將其和“大漢奸”秦檜相提並論。對王安石變法的否定論調基本成了宋元明清各朝的官方定論。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大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 就某種程度上而言,中國傳統人士對改革家都不太友好。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處於維護政權長期穩定的考慮,在政治上基本是保守的。提倡的是尊“孔孟之道”,強調遵循“祖制”。對歷代的變法者,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就是“離經叛道”“大逆不道”。

    再者,王安石的變法確實存在不少弊端。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富國強兵”。但變法失敗了,王安石變法的這些弊端是客觀存在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既有變法的超前性與社會現實的落後性差距過大,變法沒有適應的土壤的因素,也有變法太變法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政策執行不力的原因。總之王安石的變法使國庫確實增收不少,但也引起了擾民、損民的後果。

    最後一點,王安石變法導致了北宋末年的“黨爭”,從此北宋政治陷入“黨爭”的泥沼,朝廷上下黨同伐異、官員之間搞站隊、劃線、不分青紅皂白,政治上烏煙瘴氣,直接導致內政紊亂。

    當然了,如果說北宋完全毀於王安石之手,確實言過了,不過無論背鍋也好,事實也罷,歷史人物的功過終會有後定論……我們吃瓜群眾當好看官就行了!

  • 4 # 天祐俊豪

    北宋滅亡並非王安石的原因,王安石變法是想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但是觸犯了大地主和貴族的利益,沒能像商鞅變法那樣持續下去,最後以失敗告終。

    北宋亡國是有他自身的原因的:

    1,國家長期的積貧積弱,政府機構臃腫,開支很大,以至於財政吃緊,說白了就是國家弱就會被欺負。

    2,北宋末年奸臣當道,皇帝昏庸無能,朝廷腐敗不堪,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遇天災人禍,北宋便有亡國之危。

    3,重文輕武,皇權過度集中,尤其對軍權的掌握。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文官統兵,宦官監行。怎麼可能打的贏?

    4,面臨的重大決策,出現重大失誤。如果把當時的遼國當成狼,那麼遼國內部的金就是潛藏的餓虎。一個走下坡路的遼對北宋可以說沒多大威脅,但遼國內部金國崛起,遼國朝廷鎮壓金國甚是吃力,這時候的北宋最好的政策就是袖手旁觀隔岸觀火等兩敗俱傷再收拾殘局,或者暗中資助遼國鎮壓金國,來謀取利益,誰能想到北宋居然聯手餓虎滅了狼,導致金軍揮師南下北宋滅亡。連金滅遼是最大的昏招

    。。。

  • 5 # 歷史神秘人

    北宋滅亡絕對不是王安石的責任,王安石的變法的初衷完全就是為國為民,針對北宋面臨的困局作出相對應的改革變法,只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由於王安石變法失敗了,那些反對王安石的守舊派就把汙水潑到王安石身上,指責北宋滅亡是他的責任,對王安石來說是不公平的。

    大家都知道北宋滅亡朋友由於國內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加上外部的遊牧民族侵略導致北宋滅亡。本來北宋有兩次機會救命機會,一次是范仲淹的改革,另一次就是王安石的變法,可惜這兩次都失敗了,北宋就沒有機會挽救自己的命了,所以北宋滅亡不是王安石的責任。

    北宋面臨最大三個問題就是“冗官,冗兵,冗費”這三冗問題導致北宋政府入不敷出,財政嚴重赤字,民不聊生。那些地主豪強官僚集團兼併土地,把國家的資源財產霸佔到他們的口袋當中,如果那樣下去,北宋滅亡是早晚的事。王安石很清楚北宋面臨的困局,於是有針對性進行變法,挽救北宋的命運。

    王安石的變法說簡單點就是三點,第一是減輕民眾負擔,打擊土地兼併,其次是打擊地主豪強官僚集團,收稅收到他們破產為止,最後是穩定市場經濟,保證商品流通。以前北宋的農民一遇到天災人禍,為了生活只能向地主豪強們借高利貸,高利貸實在害人,有幾個能還得上的,最後結果往往就是農民的地被放高利貸的地主豪強們奪走了,農民沒有地可種,生活不下去只能造反了。北宋之所以有很多農民起義,就是那些地主豪強們透過高利貸把農民的都兼併去了。王安石的青苗法就規定了,政府可以低利息借錢給農民渡過天災,農民就不用賣地償還貸款,政府肯借錢,誰還願意借高利貸啊,所以農民的土地沒有丟,生活有了保證,農業生產就穩定了,起義就沒有了嘛,對那些地主豪強來說,青苗法實在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對王安石真的痛恨。

    王安石對地主豪強最大的打擊就是土地稅收變法,這個就真的觸碰了地主豪強們的痛點啦!地主們不是兼併了大量的土地嗎,王安石就要求重新丈量土地,地主們隱瞞的土地就這樣被暴露了,然後就是對多出的土地收稅。以前地主們上百畝土地只交一畝的稅,現在不行,有多少就交多少,越多土地交的稅越高。高的土地稅收搞的地主們是苦不堪言啊,要想不交稅啊,只能把多出的土地退回給農民了,王安石就是透過這種方法,打擊土地兼併問題,土地兼併得到壓制,農民的生產得到保證這對國家局勢穩定是相當有好處的。再者王安石對市場商品流通進行變法。市場上的商品不能隨意由商人們決定,要有合理的價格,打擊商家壟斷行為,對一些小商鋪政府可以低息貸款,有助市場的良性競爭。就是由於王安石變法,北宋財政富裕,社會矛盾緩解,可是卻觸動了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的痛處了。

    守舊的官僚地主豪強集體對王安石變法進行強烈的反撲,處處打擊王安石,甚至威脅宋神宗的皇位,沒辦法,在皇權和變法的選擇中,宋神宗無奈的妥協了,王安石被罷相,守舊派司馬光上臺做宰相,王安石變法徹底被廢除,北宋最後一次挽救命運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直到北宋滅亡。

    王安石變法是為了挽救北宋滅亡而進行的,北宋滅亡怪不到王安石變法頭上。說北宋滅亡王安石有責任是不公平的也是片面的,儘管變法中有瑕疵,但是變法的初衷為國為民確是真的!

  • 6 # 巫女阿滿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上結論:我是不贊同把北宋滅亡的責任放在王安石的頭上的。

    嚴格來說,宋神宗的去世就標誌著王安石變法的結束。而在此之後,北宋還堅持了四十多年,中間經歷了無數次的折騰,才導致國力空虛,被金人趁虛而入而亡國。如果把這一切的責任都放在王安石的頭上,未免對拗相公太不公平。

    先說下在宋神宗死後到北宋亡國,中間經歷了幾次折騰。

    1)宋神宗死後,宋哲宗即位,大權卻掌握在奶奶高太后的手上。高太后反對變法,於是起用了司馬光這些舊黨(反對變法集團),史稱元祐更化。舊黨得勢,自然對新黨(支援變法集團)開始反攻倒算。

    2)後來,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宋哲宗跟父親宋神宗一樣,支援變法,於是起用新黨。新黨得勢,又開始清算舊黨。

    3)宋哲宗去世,弟弟宋徽宗趙佶即位,趙佶即位之初,本來是想在新舊兩黨之間不偏不倚的,這從他第一個年號“建中靖國”就能看出來。可惜好久不長,第二年他就改元崇寧了。所謂崇寧,也就是崇尚熙寧,而熙寧正是王安石開始變法時宋神宗的年號。

    但是,宋徽宗時期的新法,和宋神宗時期的新法已經沒什麼關係了。那只是蔡京扯著新法的虎皮做大旗方便他胡作非為罷了。

    在靖康之變的前夕,還有人指出:

    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

    可見當時就有明白人指出蔡京的新法和王安石的新法絕不是一回事兒。

    一個國家在短短的四十來年時間,經過這麼多次的大折騰,對國家的損害之大可想而知,再加上徽宗蔡京那一般昏君奸臣,想不亡也難。不去怪宋徽宗蔡京這些人,反而去怪王安石這等耿耿為國的良臣,未免太有失偏頗了。

    當然,國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次的折騰,個人覺得和王安石變法還是有點關係的。正是因為變法,把朝廷中人分成了鮮明的新舊兩派,黨同伐異愈來愈烈,政治精英們都把精力拿來內訌了,又哪兒有心思治理好這個國家呢?

  • 7 # 君山話史

    王安石變法與北宋滅亡有沒有關係呢?有一定的關係。不是變法本身導致北宋滅亡,而是由變法而衍生出的黨爭,是北宋衰亡的原因之一。

    黨爭的大體過程是這樣的:

    其一,熙寧變法時代:宋神宗在位時,新黨得勢,保守派領袖司馬光被掃地出門,到洛陽當個西京留守。

    其二,元佑更化:神宗死後,高太后聽政,重新任用司馬光。司馬光上臺後,全面廢除新法。新法人物紛紛失勢,而擁護舊法的人物捲土重來,這就是所謂的“元佑更化”。

    其三,紹聖紹述:高太后死後,宋哲宗親政,年號由“元祐”改為“紹聖”。紹就是繼承,“聖”指神宗皇帝。宋哲宗決心推翻舊法,把神宗變法發揚光大。新黨迎來政治的第二春,舊黨紛紛被踢出中央。大宋的政治又為之一變,從“元祐更化”變成為“紹聖紹述”。

    其四,新舊兩黨的平衡期:宋哲宗死後,向太后聽政。向太后在政治相對溫和,起用一部分舊黨,留用一部分新黨。舊黨司馬光、呂公著等人恢復名譽,範純仁、程頤、蘇軾等復官或結束流放。曾經迫害舊黨的章惇、蔡京、蔡卞等人被罷黜,相對溫和的曾布則得以留用。

    其五,崇寧新法:宋徽宗親政,改年號為“崇寧”,意為推崇熙寧變法。新黨再度得勢,蔡京一手遮天,對舊黨打擊報復,羅列奸黨名錄,刻石於端禮門,稱為“元祐黨人碑”。

    後來,由於所謂天象異變,宋徽宗又廢新法。到這個時候,什麼新法舊法,其實基本上是權力鬥爭。蔡京這個“偽”新法領袖也成為北宋一大奸臣,披著新法的外衣,實則為自己謀私。在新舊黨爭中,舊黨是比較文明,比較君子的;新黨則手段比較惡劣,投機分子比較多。故而後世有人把北宋之亡歸因於新黨,譬如蔡京就要負很大責任。新黨在後期的表現,絕非出自王安石的初衷,也非他所能預料。

  • 8 # 煮酒君

    公元1127年,當金兵的鐵騎攻破了汴京城之後,正式宣告了建國167年北宋的滅亡。在很多人看來,北宋的滅亡是由金國的進攻直接導致的。誠然這是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造成北宋亡國的深層次原因,更多的還是來自於北宋自身。

    北宋之亡,亡於腐敗

    造成北宋滅亡的自身原因有很多,諸如重文輕武、積貧積弱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貪腐。軍政貪腐是當時北宋不堪一擊的根本原因,雖然宋軍跟金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這樣的差距並不是因為裝備、數量造成的,而是在於軍隊的素質與管理。當時的宋軍士兵員額不足、老弱者充斥其中、軍事訓練極不正常,將領貪財贖貨、經商營利、中飽私囊、私役士兵、剋扣軍晌。

    在這種情況下,宋徽宗還將軍隊交給了根本就不懂軍事、只知討好皇上的宦官童貫、高俅等人。根據《靖康要錄》記載:“自恃暱幸,無所忌憚,身總軍政,而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佔禁軍,以充力役,以致‘全廢教閱’,‘緩急之際,人不知兵,無一可用’。”在童貫、高俅等人的帶領之下,北宋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以至於後來面對金兵是不堪一擊。

    除了軍政腐敗之外,朝堂之上的腐敗也是宋徽宗時代的一大問題。昏庸的宋徽宗在其在位時期,不僅重用了“六賊”,還好大喜功,沉迷女色,揮金如土,大肆修建。上樑不正下樑歪,在昏庸的宋徽宗的帶領之下,所謂的“六賊”也援引親故,廣結黨羽,賣官賣爵,貪汙成風,既相互勾結,又針鋒相對。“六賊”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不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致於民不聊生。

    到了宋徽宗執政晚期,宋徽宗本人才意識到整個國家的腐敗之風已經給全華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據《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載:“‘言路塞蔽,導諛日聞,恩幸持權,貪饕得志。’‘賦致,竭生民之財;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利源酤榷已盡,而謀利者尚肆誅求。’‘災異,謫見而朕不悟,眾庶怨懟而朕不知’。”這是宋徽宗退位之時,釋出的《罪己詔》裡面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當中,可以得知晚年的宋徽宗也意識到了正是由於自己的貪圖享樂、放縱下屬,才會造成北宋的腐敗、衰亡。

    腐敗之興,興於變法

    無論是宋徽宗,還是“六賊”,他們都是宋神宗跟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同時“六賊”的崛起,也歸功於他們變法派的身份。明朝時期知名學者商輅在其編撰的《續通鑑綱目》裡面提出了:“汴宋之禍,始於神宗、安石,終於徽宗、蔡京。君子原情定罪,不當置神宗、安石於徽宗、蔡京之下”。

    這樣的觀點在兩宋宋時期更加普遍,宋徽宗時期的著名理學家楊時認為造成北宋貪汙腐敗的根源在於王安石。在他看來:“蔡京以紹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致今日之禍者,實安石有以啟之也”。南宋初年中興名臣南宋趙鼎也曾說過:“至崇寧初,蔡京託名紹述,盡祖安石之政,以致大禍。”宋高宗趙構同樣也認為:“今日之禍,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亂,生於安石”。

    如此眾多的學者,名臣將北宋腐敗、滅亡的根源指向王安石,其實是不無道理的。除了因為蔡京等人變法派的身份以外,更多的還在於,造成北宋貪汙腐敗風氣的恰恰是王安石的變法。

    王安石心憂大宋江山,推行的一系列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本沒有錯。錯就錯在,王安石變法的部分措施,以及變法時下層官員推行變法措施時的“扭曲”。

    比如在王安石變法措施當中,比較出名的“青苗法”。“青苗法”的初衷是在災荒之年,由政府出面給農民低息貸款,讓農民安穩地度過災荒之年。這樣就避免了之前老百姓在災荒之年向地主借高利貸,避免老百姓家破人亡。但是在實際的推行當中,卻變成了官員賺取暴利的工具。

    據《宋史·司馬光傳》記載:“今出錢貨民而斂其息,富者不願取,使者以多散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負,必令貧富相保,貧者無可償,則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責使代償數 家之負。春算秋計,輾轉日滋,貧者既盡,富者亦貧”。本來是幫助老百姓度過災荒之年的政策,卻在實際的推行當中,變成了強制推行。每一個縣府每一年都要有貸款任務金額,如果將錢借給貧農,最後就達不到考核標準。於是底層官員便強迫那些中農、富農來貸款,本不需要貸款的中農、富農最終因為貸款而家道中落。然而這些貸款產生的利息最終卻都流到了那些官員的口袋當中。

    這樣被扭曲的變法措施還有很多,而這些扭曲的變法措施則成為了官員們橫徵暴斂的工具,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北宋的貪汙腐敗愈演愈烈。這也是為什麼說,北宋之亡,亡於腐敗;腐敗之興,興於變法。

  • 9 # 江上孤舟

    北宋滅亡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導致的嗎?

    在歷史中,無數人將北宋的滅亡推到了王安石的身上,認為就是因為他的變法,最終才導致社會混亂,繼而影響了朝綱,影響了百姓的生活。這樣的說法究竟是否是真的?

    在小編看來,這根本就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實際上在當時王安石推行的變法,主要的目的是達到富國,同時強兵的效果,他希望透過變法來擺脫北宋的貧困現狀。而且事實上,王安石利用了國家的權利,大力扶持農業,發展工商業,百姓的生活的確是有改善。同時,他還進行了軍隊的改革,使得北宋的軍事力量也大大提升。

    王安石在執掌朝政的期間,新修了不少的水利工程,甚至數百年後,百姓們都被他這一舉動所庇護住了。在當時他還發布了募役法,以此來減輕百姓的負擔,使得他們少交納了很多助役錢。可以這樣說,王安石的變法是成功的,他將北宋的綜合國力都大大的提升了,這一點就連史書也不敢隨意否認。

    在他掌政的期間,就連吐蕃,少數民族等反動勢力,對於北宋也不敢隨意挑戰。因為王安石在軍事上還是投入了大量心血的,他讓北宋的兵力開始不斷增強,甚至之後和西夏作戰也取得了巨大戰果。如若當初北宋不被滅,那麼西夏就總有一天會被他們滅掉。

    歷史中之所以會有人說是王安石的新變法才致使了北宋滅亡,這是因為後面蔡京等人上臺之後,啟用了他的這套變法。可他主要是出於私心,希望為自己謀利,而不是為天下考慮。之後他們就將這個鍋甩到了王安石的身上,所以若真的論起來,使得北宋滅亡的人應該是蔡京等人才對。

  • 10 # 枯草會第九研究局

    造成“三冗”的不是王安石,以文制武又分權造成宋軍戰鬥力低下的不是王安石,搞“花石綱”不是王安石,決定“聯金攻遼”的不是王安石,在開封開城投降的不是王安石,怎麼北宋滅亡就成了王安石的鍋了?無非就是王安石變法是要從士族鄉紳身上切肉,所以這些人想盡法子黑他。

    先不說北宋的滅亡帶有很大的偶然性,王安石變法時北宋的情況是咋樣的?

    1、在內,仁宗、英宗在位時,宋朝就已經財政赤字嚴重了。宋神宗剛即位的時候,按慣例要賞賜群臣,結果韓絳上奏說“百年之積,惟存空簿”,當時大宋沒錢了。土地兼併嚴重,小型起義不斷。

    2、在外,對遼給歲幣,對西夏屢戰屢敗,又是失地又是給歲幣,英宗在位的時候,西夏處於攻勢,連年對北宋發動戰爭。

    王安石的一系列變法,在內政上,主要是重在富國強兵。

    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等,主要就是想著法子從地主們身上割肉,減輕民眾負擔。

    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主要就是解決北宋軍隊歷來的各種積弊,提高戰鬥力。

    在對外上,對西夏採取攻勢,支援王韶熙河開邊,支援西軍在沿邊各路對西夏展開攻勢。

    效果是啥呢?

    雖然王安石變法並沒有從根子上解決“三冗”、土地兼併等問題,但是透過一系列的改革,從即位之初的“百年之積,惟存空簿”,變成了“今諸路常平,免役,坊場,河渡,戶絕莊產之錢粟,無慮數十百鉅萬。如一歸地官(指戶部)以為經費,可以支二十年用。...”。

    從面對西夏的被動挨打,到收復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幅員2000餘里,威脅西夏側翼,沿邊各路攻勢連連,攻下蘭州。

    沒有王安石變法的錢糧軍隊,北宋又怎麼可能扭轉一向被動防守的局面,拓地數千裡?總不能到時候還要給越南人歲幣吧?

    一定要說北宋亡於“王安石變法”,那也是王安石變法後,北宋的底子、膽子比以前肥多了。要不然就北宋對西夏作戰前期的水平,北宋哪來的膽子去聯金攻遼?

    林語堂說王安石變法使社會衰亂,朝綱敗壞,恐怕是不知道王安石變法之前北宋就已經社會衰亂、朝綱敗壞。

    仁宗時,“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各種起義不斷,這不叫社會衰亂?

    大臣們頂撞皇帝,欺壓君上,帶頭違法,不叫朝綱敗壞?

  • 11 # 使用者60961847249

    這問題其實毫無回答的必要。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看幾個網站和APP ,就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四處提出一些驚世駭俗的觀點,什麼明亡小冰川亡於黨爭亡於殺了魏忠賢,什麼隋比唐朝還要有錢還要繁榮,什麼殺胡令什麼左宗棠看到明朝的烤花大炮還有什麼侵華的大阪軍團等等不一而足,幾乎沒人嚴謹的看過所有已知的史料,只喜歡錶述自己接受和認為因該是這樣的事實,充滿了偏見偏激和誤解。宋亡於王安石變法這麼一說也是如此,要知道宋徽宗整一個不理朝政或者是朝政重心不在治國之上是人盡皆知的,他作為國家領導人就不應該為北宋的滅亡負責任?而且王安石變法其實算是失敗了,也就是他那一套連神宗一朝都沒熬過去,更離北宋滅亡也有幾十年了,請問把一個王朝的滅亡簡單的歸於一個分一件事是不是有點太過於以偏概全了

  • 12 # 無奈且向上

    這從那說起,怎麼又把矛頭指向王安石了。王安石的變法雖然在歷史上有爭論,但肯定的還是為主,其幾項變法內容也被後世延用,雖然,後來被司馬光否定而失敗,但當時確實為北宋富國強兵做出貢獻,其成效也很顯著,多為歷代肯定。

    首先,他是在神宗時期,宋立國一百餘年,官僚腐敗盛行,國弱民貧,軍隊管理混亂戰鬥力下降,邊患四起民不聊生的社會背景下開始變法,降低了農民負擔,增加了朝廷收入,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其積極影響是主要方面。由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宋熙寧六年,王安石指揮宋軍收復河、岷等五州拓地2000裡,建立起對西夏的防線。

    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變變法觸動中上層官吏,地主豪強,尤其是當時放高利貸者的利益。大家知道,宋朝的金融體系很發達,世界上第一張紙幣就產生在宋代。當時金融高利貸被豪強控制,是其主要盤剝貧民,收穫利益的重大來源。被王安石的新法,青苗法打破了他們的金融壟斷,由國家向貧民放貸,利息當然低於高利貸。農民和國家受益,但放高利貸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再一個就是官僚腐敗,執行不力或執行中變相,同樣是青苗法,國家規定利息20%,在地方執行中卻變成了30%,實際損害了農民利益,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硬性派貸。再加上各大官僚的反對,司馬光就是反對派的代表。最後,變法最堅決的支持者神宗,頂不住壓力開始動搖,王安石被罷相。雖然,又曾經復相,但終因阻力太大,王安石在兒子去世後,辭去相位不問政事,專注學問。後神宗去世,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等反對派控制朝政,新法被廢除,變法失敗。四十一年後北宋滅亡。

    王安石變法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列寧稱為十七世紀的改革家。即使在南宋雖然被否定,但其推行的如,科舉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馬法等仍被執行。尤其是為二十世紀中國的改良派所推崇,其中梁啟超,胡適等都給了很高評價。

    總之,王安石變法基本上實現了富國強兵,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其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反對,最終還是失敗結束。

  • 13 # 搞事boy的爹

    關於王安石的變法,好象說過好多次了,以前我還長篇大論的,但是好象沒什麼人感興趣,也就懶得說那麼多了。就說兩點:第一,王安石開啟了北宋的黨爭;第二,王安石的女婿得以脫穎而出扶搖直上,這個人就是後來身居誤國六賊之首的蔡京

  • 14 # zlljsf37

    王安石變法是對當時北宋出現的各種社會弊端所進行的一場改革,是符合當時的歷史要求,是對的,它不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當然,王安石變法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比如用人不當,執行有偏差,從而出現了黨爭。而導致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統治者的腐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雲龍要真跟旅長幹一架,勝算大嗎(打仗打架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