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嶺說史

    朱元璋下令將蒲壽庚子孫列入賤籍,禁止泉州蒲氏色目讀書入仕,這是結果。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時南宋孤忠臣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朝廷。南宋皇族逃往泉州,意“欲作都泉州”,此時的蒲壽庚已經通敵,“昰欲入泉州,招撫蒲壽庚有異志”,宋端宗等人無法進入城內,只好待在東海法石寺。張世傑向蒲借船被拒,抄沒其財產,蒲壽庚進而“盡殺南外宗室”,並且追殺皇帝宋端宗和宋末帝,導致二位皇帝進一步南逃。1277年,張世傑復返圍城,儘管得到當地百姓和士族武裝的支援,但元兵增援,宋軍腹背受敵,圍城未果撤回。

    蒲家世代在泉州受大宋朝廷重用,而在國家危亡之際,竟然選擇投敵害主,這樣的人對於朱元璋新建的政權大明朝而言無疑是反面教材。

  • 2 # 青言論史

    說到這位蒲壽庚蒲大人,我只想說兩句話——第一句:“呸!”第二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蒲壽庚這個名字,怎麼聽都是漢人的名字,但是這位蒲大人卻真的不是漢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胡種——他家祖上是遷居占城(今越南)的阿拉伯人,後來又搬到了廣州。南宋嘉寧年間,蒲氏家族搬到了泉州,並經過幾代經營,成為了泉州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幾乎成為了泉州地盤上的土皇帝。

    然而,胡種天生不知報恩,他們絲毫不認為是大宋給了他們發財的機會。不僅如此,這位蒲壽庚先生,還在臨安陷落、南宋小朝廷流亡到泉州的時候,“毅然”叛宋降元,屠戮流亡朝廷上萬人,僅趙家宗室,保守估計就有兩千人以上!

    元人對蒲壽庚這種“棄暗投明”的舉動自然大加讚許,對蒲壽庚本人和其家族都極盡籠絡之能事。而蒲壽庚也深知投桃報李,造出無數大船,為日後崖山之戰中元軍的艨艟鉅艦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只是天道好輪迴,漢人終究會報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立刻對泉州蒲家及當地的綠教徒展開血腥的報復。明軍對蒲氏家族展開了有計劃的屠殺,泉州城內但凡高鼻深目的胡種,都予以“閉門戮之三日”的處理。

    不僅如此,考慮到這些人都是綠教徒,朱元璋還特別優待了他們的屍體——扔進豬食槽,供肥豬們享用。活下來的蒲家人,不是被打成賤民遠遠戍邊就是改名換姓遠走他鄉。得意了百餘年的蒲家,終於煙消雲散。

    今年是農曆豬年,我就祝蒲壽庚先生在陰間多吃點死豬肉吧,反正他們族也愛吃這個。

  • 3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蒲壽庚是一個忘恩負義喂不熟的典型白眼狼。

    南宋的滅亡它付有直接責任,雖然南宋也是腐朽的王朝,但做為一個臣子,深受皇恩的臣子,買主求榮,屠殺百姓,丟豬圈裡都便宜它了,這種貨,那個朝代的君王會侍見,蒙元朱明都對蒲家就亳不留情。

    蒲壽庚是西域阿拉伯人後代,宋末元初時期著名穆斯林海商,“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後被南宋授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安撫一路之兵事民政,統領海防,權力很大。

    南宋未年國勢糜爛,變節投降蒙元的將領官吏也不少,但是多為窮途力屈、或者僅僅貪生怕死、或者是為奸臣排擠。

    像蒲壽庚這樣元軍尚遠就主動叛變,而且行為及其窮兇極惡的,恐怕只此一例。

    就因為張世傑舟船不夠,出掠蒲的船隻,做為宋官員這也是它該做的,可它立馬降元,並據宋帝在泉州城外。

    張世傑也是志大才疏,當時該趁蒲謁見時直接留下,或趁勢收取蒲轄下的數百隻巨大海船,留著軍用,卻放虎歸山。

    而蒲降元以後,派他兒子盡誅趙氏宗族士族三千多人,婦女兒童盡不能免,還是把人手腳砍掉流血而死,他的官還是宋朝皇帝封的,他的家族還是中國收留的。蒲壽庚降元大失泉州民心,為了維護其無恥統治,蒲壽庚在元軍幫助下,投降後隨即在泉州城內外展開了大屠殺,心繫宋一室卻手無寸鐵的萬餘百姓被元軍奪去了性命。

    之後,張世傑護衛南宋二帝南逃福建,蒲壽庚自然是閉門不納,而且還與元軍配合,內外夾擊張世傑,張世傑無奈繼續南逃。

    泉州許氏家族起義兵抗擊蒲壽庚,掩護二帝南逃,被蒲壽庚殺的幾乎滅族。

    這要提下許氏夫人,丈夫戰死帶領夫家與陳氏孃家,手執雙劍,與蒲壽庚血戰,最後許夫人與族弟陳吊眼為宋捐軀於漳州城(女中豪傑)。

    泉州清源少林寺僧眾反蒲壽庚之降元,遭蒲壽庚和元將奇握溫思的鎮壓,他們率元軍萬人衝進少林,千餘僧眾被屠,只剩數十人逃出。

    他家可能有反叛基因,蒲壽庚的後代,在元朝時又反叛,別以為次次都有好運氣!

    元將陳宗海平叛進入泉州後,閉門三日,將“西域人盡殲之”,蕃商遭到大清洗,甚至有的漢人因“胡發高鼻”而被誤殺。

    大量蕃商攜帶銀錢外逃,從宋朝時便形成的“蕃人巷”商人社群從而解體。

    而蒲氏家族也遭到了極為慘烈的清算,陳軍不但大殺蒲氏族人,而且發掘蒲家墳墓,將蒲家歷代祖先屍體挖出來“具五刑而誅之,棄其於豬槽”。就是殺了丟豬圈。

    到了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他一直就有聽聞蒲壽庚的做法,以朱元璋愛憎分明的性格,蒲家絕對不會有好下場。

    朱元璋下令,將元朝滅殺漏網之魚剩下蒲氏族人充軍流放,為娼為奴,不得登仕籍。

    蒲氏從富族成為賤族達數百年,連當時許多回人也都恥於和蒲壽庚牽連上關係,把他稱為“無恥的叛教者”。

    這個囂張了百年的大家族終於淪陷了。

    雖然蒲家並沒有做危害明朝的事情,但是蒲壽庚的這種行為實在難以讓人不對他憎恨,竟然對自己的國家做出如此兇殘的事情。

    如果要是不斬草除根,保不準日後會對國家造成危害。

    不管什麼人當朝,蒲家的所做所為,也會落得同樣的下場。

    真是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 4 # 文史磚家

    在南宋滅亡過程中,備受皇恩的胡商蒲壽庚無疑起到極為惡劣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蒲壽庚的“助攻”,南宋流亡小朝廷或許還大有可為,不至於很快遭遇覆亡的下場。那麼,蒲壽庚為何背叛南宋?他的子孫後代都遭遇哪些對待?

    蒲壽庚是“蕃客回回”(即阿拉伯人),祖先約在11世紀時移居廣州經營商舶,13世紀初又遷往泉州。蒲壽庚因為有豐富的海外貿易經驗,並曾率領商團武裝掃蕩過為患多年的海盜,由此被南宋朝廷委以重任,不僅掌管泉州市舶司,而且還擔任過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掌管一路(省)的軍政大權,同時統領海防,權力極大。

    當時的泉州早已取代廣州,成為東方第一大商港,而蒲壽庚在泉州經營多年,擁有千餘艘商船和人數多達數萬的海上私人武裝,由此得以“擅番舶利者三十年”,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海皇帝”(“蒲壽庚之擅有泉州也,其初不過一亡命匹夫耳。壽庚以鷹犬微功,過假之以祿位,擅市舶利者三十年,官招撫使。”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五》)。

    蒲壽庚能取得這一切固然跟自己的努力經營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受惠於南宋朝廷。然而在南宋傾覆之際,蒲壽庚非但沒有挺身報效,反而賣主求榮,在大將張世傑護送端宗趙昰南下抵抗元軍的途中,竟然“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見《泉州府志·拾遺》),人數大約有3000人之巨,時在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此後,蒲壽庚正式接受元朝的招降。

    蒲壽庚降元后,不僅派嚮導帶領元軍追擊南宋的船隊,還把所有的船隻都交給元朝,為最終滅亡南宋立下“汗馬功勞”。蒲壽庚的合作態度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加獎賞,最終官至江淮等處行省中書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依舊提舉泉州市舶司。蒲壽庚死後,他的子孫在元朝繼續受到優待,仍充當著泉州一帶“海皇帝”的角色。

    然而蒲氏家族天生“反骨”,既然能因為利益出賣南宋朝廷,自然也會為了維護利益背叛元朝。果不其然,在元朝末年的大動盪中,蒲氏家族眼看要“變天”,便故技重施,勾結當時的市舶使、色目人那兀納作亂,以求割據自立,為新朝提前“效力”。然而蒙古大軍雖然無力平定各路豪強,但對付蒲氏家族手中的武裝商團,能力還是綽綽有餘。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持續近十年的戰亂被平定後,元朝的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陳友定之子陳宗海攻進泉州,並對定居在當地的胡商進行大清洗。在這場大清洗中,元軍“閉門行誅三日,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見《清源金氏族譜·麗史》),而受創最甚者莫過於元兇-蒲氏家族。

    在這場大浩劫中,凡留居泉州的蒲氏族人均被斬殺,並且“凡蒲屍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胾於豬槽中”(引文同上),極盡侮辱之能事。不僅如此,之前亡故的蒲壽庚等人,也被掘墳戮*屍,落得屍骨無存的下場。經此大難,在泉州的蒲氏家族近乎被摧毀,影響力蕩然無存。

    這還不算完,作為漢族人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對蒲壽庚忘恩負義、助元滅宋的行為恨之入骨,所以在洪武七年(1374年)頒佈命令,將倖存的蒲氏男子全部充軍流放,子孫世代要做軍奴(“獨蒲氏餘孽悉配戎伍禁錮,世世無得登仕籍。”引文同上),既不能脫籍,更不許讀書、入仕。

    朱元璋嚴懲蒲壽庚家族的事蹟,不僅見於《清源金氏族譜》,在多部史書中均有記載。例如,《閩書》中提到“皇朝太祖禁蒲姓者不得讀書入仕”;《宋元通鑑》中提到“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壽庚、孫勝夫之子不得齒於士,蓋治其先世導元傾宋之罪,故禁夷也”;《日知錄》中提到“明太祖有天下,治宋末蒲壽庚、黃萬石子孫不得仕宦。”

    蒲壽庚深受南宋朝廷的恩德,但在國家傾覆之際,不思捐軀報效,反而忘恩負義、反噬故主,不僅出賣並大肆屠殺南宋皇族,還直接引導元軍滅宋,實屬罪大惡極。好在善惡終有報,蒲氏家族因為蒲壽庚的原因,最終落得世代為奴的結局,也算是罪有應得了。

  • 5 # 歷來現實

    南宋國滅之時,連廣大漢族士人都從心理上放棄了抵抗,投奔新廷,你讓一個阿拉伯種的阿卜杜拉家族去“留取丹心照汗青”,顯然有些過分了。

    說起蒲壽庚,就必須說他的身份,他是一個回回蕃客。

    回回蕃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過客民族,從唐朝到明初,在西方人地理大發現之前,東西方的貿易全部由阿拉伯人把持,他們中的很多人客居貿中國港口城市,華人把它們叫做番商或番客,由於他們都信奉伊斯蘭教,多以把他們叫做回回蕃客,或者蕃客回回。

    蒲壽庚的祖先來自占城國,當時先是來到廣州,從事傳統的海上貿易行業,他的父親蒲開宗那一輩,由於泉州港的興起,又從廣州移居到了泉州,成為南宋泉州地區的大海商。蒲開宗走出了一條官商結合的道路,還擔任過福建安溪縣的主簿,看來他的這條路線獲得了成功,南宋朝廷還賜予他“承節郎”的官位。

    到了蒲壽庚和他哥哥蒲壽宬這一輩,他們除了商業運營的更為成功,擁有大量船舶,還靠著自己的軍事力量多次協助朝廷擊潰海盜,因此獲得了更加顯赫的地位,蒲壽庚本人也“提舉泉州舶司”,一度成為泉州港口最高管理長官,把老爸的政商結合路線發揚到了極致。

    蒲壽庚的民族成分決定了,他不可能從內心深處忠於朝廷,哪怕是政商結合,也是為了商業發展,在商言商,銀子才是他的追求目標。

    在南宋晚期(1275年3月)的時候,蒲壽庚就參與過對抗南宋朝廷的反叛運動,當時的南宋朝廷已經快要扛不住元朝蒙古鐵騎的衝擊了,蒲壽庚自然深知形勢,甘願充當元朝的帶路黨。

    第二年,元軍就攻陷了臨安,六歲的南宋小皇帝宋恭帝在太后的指引下選擇了投降。南宋的張世傑保護幼主宋端宗趙昰等抵抗力量向南退卻,經過泉州,蒲壽庚選擇了閉門不納,不讓宋端宗趙昰他們進城。

    關於這件事上,其實當時的蒲壽庚也有顧慮,他所顧慮的當然不是該做南宋還是元朝的臣子,而是他世代傳下來的商業帝國。

    在南宋軍隊大兵壓境的形勢下,蒲壽庚也曾猶豫,他嘗試著聯絡城外的南宋殘餘勢力,拜見幼主宋端宗趙昰,試探他們的來意,但張世傑卻一沒有信任蒲壽庚,二沒有乾脆殺掉蒲壽庚,而是莫名其妙的放他回去,轉手卻搶走了蒲壽庚家族的數百條商船(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遺》)。

    這種做法立即遭到了蒲壽庚的強力反彈,他下令以極為殘忍的方式處死了幾千反對者,包括泉州城內的南宋宗室和忠於南宋朝廷計程車大夫們,憤而投入了元朝的懷抱,把剩餘的船隻和水手都交付給了元軍,幫助他們進攻南宋軍隊。元廷大為欣喜,立刻授蒲壽庚為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

    在後期的戰鬥中,蒲壽庚又擊敗了南宋軍事力量的反撲,守住了泉州城,在之後的崖山海戰中也派出了自己的船隻助陣元朝水師,徹底剿滅了南宋殘餘軍事力量,崖山之後到底有無中華,蒲壽庚不關心,他只知道,他的商業帝國版圖,反而比以前更加龐大了。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色目人”蒲壽庚出任江淮等處行省中書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元朝前期,蒲氏子孫異常顯赫,地位尊崇,泉州港也得益於未受大規模戰亂影響,在元朝發展成為世界性大港,名揚四海。

    到了元朝末年的戰亂之際,蒲壽庚的孫女婿那兀納又一次挺身而出,準備像蒲壽庚那樣刷出歷史存在感,結果卻連累了整個蒲氏家族。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波斯叛亂——“亦思巴奚之亂”,也正是因為這場變亂,泉州港遭到了開港以來最為毀滅性的打擊。

    自紅巾軍起義以來,江淮地區此起彼伏,元朝的統治受到很大挑戰,為了撲滅各地起義軍,除了向西域借兵,元朝統治者還想到了“令郡縣團結義民以自守”這種類似於團練的辦法,推廣於統治力薄弱的南方地區,泉州的回回蕃客也組成了“亦思巴奚軍”,抱團自保。

    這幫團練最初還是忠於元廷的,目的是為了對付流竄各地的起義軍,但後來隨著在南方元朝統治力的日益薄弱,他們的勢力卻不斷壯大,成為元廷和起義軍誰都不能忽視的中間力量。他們也沒有朝廷補給,自帶乾糧,對元朝的忠誠度日漸下滑,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

    蒲壽庚的孫女婿那兀納在後來成為了泉州亦思巴奚軍的領導者,很明顯,他可能具備蒲壽庚的野心,但缺乏蒲壽庚的決斷力和運氣,他帶領亦思巴奚軍草率的參與了元廷地方上的爭鬥,捲入了福建地方豪強勢力之爭後,四處初戰,為自己贏得了很多敵人。

    他遇到了真正的敵手——陳友定,陳友定被元廷冊封后,強勢崛起,1365年,打敗了剛剛吞併強敵陳友諒的朱元璋軍隊的進攻(陳友定是福建人,跟陳友諒沒關係),控制了幾乎福建全境,那兀納卻猖狂到前去挑戰陳友定,被陳友定派兒子陳宗海予以迎頭痛擊,亦思巴奚軍幾乎全軍覆沒。陳宗海再接再厲,圍攻泉州,泉州的殘軍及時的把蒲氏家族的代表那兀納獻俘,投降了。

    陳定海進入泉州城後,閉門三天,把城內的“西域人盡行殲之”,回回蕃客群體遭到了血腥清洗,街頭上的漢人甚至也會因長得捲髮或高鼻子被誤殺,泉州的蒲氏家族更是首當其衝。

    “凡蒲屍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胾於豬槽中,報在宋行弒逆也”,甚至到了挖墓刑屍的殘忍地步,蒲氏家族或死或逃,幾乎就此消失在泉州的歷史中。

    為什麼用幾乎?那是因為陳友定的軍隊在兩年後,也被稱帝后的朱元璋大敗,陳友定被處斬,蒲氏後人陸續又有人回到這片故土生活。

    按理說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與陳友定不共戴天的朱元璋總不會為難蒲氏家族吧,非也,非也,朱元璋更狠!

    “洪武七年,高皇帝大赦天下,聖旨:獨蒲氏餘孽悉配戎伍,禁錮,世世無得登仕籍,監其禍也。”

    蒲氏族人被充軍流放,為娼為奴,不能參加科考而登仕,自此,蒲氏從富族成為賤族。

    別看朱元璋跟陳友定不對付,但對待蒲壽庚後人,朱元璋也是恨得咬牙切齒,沒有蒲壽庚當年做帶路黨,南宋也不會有那麼快就有崖山海戰的失敗,在民族大義方面,朱元璋可絕不含糊!

  • 6 # 來了147873620

    在泉州有權他媽就是老大,晉江池店潘湖村黃慶源現在在泉州政策法規科一個科長,他媽,就慫恿母弟霸佔房產。,豬圈,這些都有歷史記錄,

  • 7 # 易佳易課堂

    蒲壽庚(1205—1290年),宋末元初時期著名穆斯林海商,“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受到南宋朝廷有待,卻在南宋危難之際恩將仇報,叛宋降元,如果僅僅是投降也就罷了,但投降後屠殺泉州的南宋皇族、官員、為了討好蒙元又屠殺了數萬平民,連蒙古人都感到非常吃驚,史書記載“盡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降元后,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其子孫在元朝亦頗得志。但是善惡終有報,明朝建立後其家族就悲劇了,蒲壽庚雖已作古百年以上,卻被從墳墓裡拖出來“鞭屍三百”,蒲氏後人更被朱元璋指為“餘孽”,全部充軍禁錮,打入賤籍,世代不得入仕,公道自在人心,在時人的心目當中,這就是蒲氏屠戮趙宋宗族和淮西兵的報應。

  • 8 # AL世界觀

    南宋胡商蒲壽庚背叛南宋,將留在泉州的南宋宗室3000多人基本上是虐殺殆盡,蒲壽庚的兒子蒲師文將他們不管男女老少剁掉雙手活活折磨至死,誰敢包庇宗室子弟,也被蒲壽庚趕盡殺絕,泉州許氏就因為保護宗室外逃被滅族。

    蒲壽庚是一名外華人後裔卻在宋朝當了官

    蒲壽庚是阿拉伯(色目)商人後裔,宋末元初著名的穆斯林海商,“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吸引大量外華人,在泉州的居民有大量的僑民,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歐洲基督徒等種族。

    這些外華人被泉州人冠名為“蕃”或“番”,由於大量外籍人口的進入,不僅有漢人和蕃人雜居的情況,還形成了許多大規模的蕃人聚居區,當時的僑民以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勢力最大,人口最多。

    蒲壽庚世代是海商,早在十一世紀時,他們家族移居廣州,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又從廣州舉家遷到泉州,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海寇侵襲泉州,官兵無能為力,蒲壽庚與他的哥哥為了保護自己家族的利益,憑藉海上力量,幫官兵將海寇擊退,因功授福建安撫使,蒲壽庚有了官職,憑藉權力生意更是越做越大,大肆賄賂地方官員形成龐大的走私集團,泉州奸臣傳中的王茂悅還提拔蒲壽庚進入泉州市舶司,這時候蒲壽庚不僅富可敵國,還控制了左翼軍,整個泉州成了他的獨立王國。

    南宋危難之時,蒲壽庚忘恩負義還虐殺在泉州的宗室子弟

    宋高宗建炎三年,有300多趙宋宗室子弟隨南外宗正司遷到泉州,並在這裡繁衍生息,到宋末時,宗室成員已經達到三千多人。

    1276年,蒙元攻佔了南宋都城臨安,小皇帝宋恭宗成了俘虜,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另立了一個幼主一路南逃到泉州,希望以泉州作根據地繼續抗元,在這裡的宗室子弟打算接應他們,然而作為泉州實權人物蒲壽庚早就投靠了蒙古人,下令不得開啟泉州城,拒絕陸秀夫他們進城,陸秀夫、張世傑無奈只能繼續南逃,撤往廣東。

    張世傑大怒之下“掠其舟並沒其貲”,強行徵用了蒲壽庚停在法石一帶商船。此舉卻使蒲壽庚對泉州城內的宗室子弟進行瘋狂報復,派自己的兒子蒲師文對這些宗室子弟虐殺,3000多人幾乎被屠殺殆盡,泉州許氏家族和泉州少林寺僧眾想要包庇宗室外逃,也遭到蒲壽庚的殘酷鎮壓。蒲壽庚殺了南宋宗室子弟,將他們的房產船隊霸佔,還盜掘了南宋宗室的祖墳。

    元朝建立後,泉州更是成了色目人的天下,漢人的地獄,南宋時泉州人口達到130多萬,蒲壽庚宋末掌權後,人口就開始急劇下降,大量漢人外逃或抗元失敗隱入深山,而聚居泉州的蕃商越來越多,達到20萬之多。

    背叛成性的蒲壽庚家族在元朝就被滅了

    趙宋王朝優待蒲氏,掌管宋代最大的海關,蒲壽庚卻背叛南宋,虐殺南宋宗室子弟,又在滅宋海戰中出力,蒲壽庚也因此得到元朝的優待。

    蒲壽庚家族到了元至正二十六年,由於亦思巴奚兵亂,家族遭到元末猛將陳友定的屠殺。

    亦思巴奚軍是波斯籍色目人組織的義兵組織,波斯人借亦思巴奚軍的力量逐漸掌控了泉州,使元朝失去對泉州的實際控制權。

    亦思巴奚兵亂分為兩個階段: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波斯人什葉派義兵萬戶賽甫丁和義兵萬戶阿迷裡丁,在泉州發動兵亂,佔據泉州。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掌握泉州市舶的那兀納(蒲師文的女婿)勾結蒲壽庚的後代,透過兵變幹掉阿迷裡丁,並收編了亦思巴奚軍,佔據泉州,那兀納統治泉州期間大肆搜刮財產和姦淫民女,屠殺泉州漢人,對泉州社會造成重創。由於連年戰爭破壞了泉州港的安定局面,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廷派陳友定攻打那兀納,攻入泉州城後,陳友定命令閉門三日,“凡西域人盡殲之”,泉州的蒲氏家族更是首當其衝,“凡蒲氏屍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胾於豬槽中,報在宋行弒逆也”“發蒲賊(蒲壽庚)諸冢,得諸寶貨無計”。

    蒲氏信伊斯蘭教,裸體面西方、砍掉雙手雙腳扔到豬圈中,對他們是最大的侮辱。為了免遭滅絕之焚,不少蒲氏族人連夜燒掉寫有蒲氏燈號,改成黃姓、甫姓等。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賣國求榮的蒲氏深惡痛絕,下令將蒲氏族人充軍流放,為奴為娼,不得登仕籍,不得參加科舉,蒲氏成為賤族達數百年之久。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元軍攻陷臨安,俘獲宋恭帝和謝太后以後,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大臣帶著兩個小皇子南逃。他們扶立其中一個小皇子趙昰為皇帝(宋端宗),打算把都城定在泉州,並據此展開抗元行動。

    (蒲壽庚雕像)

    但是,本身是南宋官員(泉州市舶司)的泉州富商蒲壽庚,卻拒絕宋端宗及張世傑進入泉州。後來,在張世傑不滿蒲壽庚的做法,強行徵用蒲壽庚的船舶,用著抗元之用的時候,蒲壽庚帶著他的軍隊追殺張世傑等人率領的宋軍,逼迫張世傑等人繼續難逃。張世傑等人逃走後,蒲壽庚依然並不善罷甘休,還追殺當時的宋朝皇室。據說一共殺了宗室子弟三千多人(這個是根據趙由的《璿源圖譜》記載。不過,據鄭思肖《心史》記載,蒲壽庚殺的南宋宗室弟子遠不只這個數,“盡殺南外宗子數萬人”)。

    後來,張世傑又帶著軍隊回打泉州,想把泉州搶下來。不過,張世傑並沒有把泉州攻得下來,元軍派出救援軍隊趕到,張世傑帶領的宋軍遭受了重大打擊,不得不再次往崖山退守。

    後來,蒲壽庚還派軍和元朝一道,在崖山把張世傑等人逼到絕境。最後,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張世傑也帶著軍隊跳海自殺,人數達到十萬人,上演了中華民族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宋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不一樣。宋朝末年是很少出漢奸的,但是,蒲壽庚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奸。有人說,蒲壽庚其實也不算是漢奸,因為他並不是漢人,而是回回商人。不過,這句話是不對的,蒲壽庚的祖上到他那一帶都定居在南宋的泉州,而且依託泉州有利的資源,把他的香料生意做得全世界有名,讓他成為當地的鉅富。再說了,他還是南宋的官員。總之,都是南宋人。卻是因為蒲壽庚害怕泉州發生戰爭,破壞了他的生意,所以拒絕南宋軍隊入駐。這是為了私利,拋棄國家利益的行為。蒲壽庚做得更過分的還在於,他還追殺了那麼多無辜的南宋宗室子弟。他和那些南宋宗室子弟有何仇怨,要下此毒手?

    (陸秀夫像雕像)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蒲壽庚客觀上保衛了泉州避免被拉進戰火之中,保護這個百年老港。也促成了泉州港成為元代的第一大港,為元代的貿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這種實用主義不講歷史道德的思維方式,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蒲壽庚如此決絕地要把南宋宗室弟子斬盡殺絕,自然得到了元朝的高度肯定。元將董文炳率部抵泉時,立刻解下身上所帶的金虎符,贈送給蒲壽庚。後來,元朝封蒲壽庚為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等官職。

    元朝平定南方後,蒲壽庚職務繼續得到重用,最後當到了行省平章政事的高官。蒲壽庚的子孫在元朝也非常得志。

    不過,蒲家人並沒有得意多久。明代史料《麗史》曾記載:“是役也,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閉門行誅三日。”“凡蒲屍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哉於豬槽中。”

    這個話記載的是當時在泉州爆發的“亦思巴奚戰亂”。這個戰亂是因為當地人遭遇了蒲家家族及回回人的壓迫,他們不得不起來反抗。於是元朝趁機派兵進入泉州,對泉州的西域人,進行了殘酷的絞殺。尤其是蒲家人,更是遭到了元兵殘酷的打擊。“凡蒲屍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哉於豬槽中”,就是說,凡是蒲家後人,都被殺死辱屍。因為回族人不吃豬肉,卻還把他們的屍體丟在豬槽裡。

    (朱元璋畫像)

    元朝為什麼要打擊泉州的西域人,尤其是打擊蒲家後人呢?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蒲家後人控制了泉州港,讓元朝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雖說蒲壽庚曾為元朝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那時候,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元朝哪裡還去考慮這個貢獻呢?加上蒲家後人不但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加入了元朝朝廷的權力鬥爭中,有染指政治的嫌疑。因此,元朝朝廷才會對蒲家後人毫不客氣。不知道這是不是蒲壽庚背主投元的報應?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也對蒲家後人毫不客氣。《麗史》記載,洪武七年,明太祖大赦天下。不過,他在大赦天下的詔旨中,特別提到:“獨蒲氏餘孽悉配戎伍禁錮,世世無得登仕籍。”可見,對蒲家後人的打擊,到了明代的時候,還在持續。

    (參考資料:《麗史》《心史》《璿源圖譜》等)

  • 10 # 大秦鐵鷹劍士

    跟印度的賤民制度相似,中國明朝時代也存在賤民制度,並且以戶籍的形式固定下來。明朝的戶籍大體分為三類,亦即民戶、軍戶、匠戶,其中匠戶中有樂戶和丐戶,樂戶說白了是歌妓類,丐戶則是賤民。根據明朝制度戶籍的原則,一旦戶籍分類確定了後,軍匠兩籍理論世襲、不與分戶、脫籍需要皇帝御批,否則不可改變。丐戶以乞討為生,不得與民戶、軍戶通婚,無法參與科舉考試,不能為官為吏,實際上就是一種長期的刑罰。

    朱元璋在攻擊張士誠的過程中,江南百姓多有協助張士城的,導致明軍長時間無法擊敗張士城。老朱擊敗張士誠後,將江南大部分民戶劃歸入丐戶,一則打擊反對者,二則增加財政收入,畢竟江南乃魚米富貴之鄉。南宋胡商蒲壽庚主政泉州,在南宋朝廷逃亡時,他落井下石,率兵擊殺皇族無數,又追擊皇帝至大海之上,最終投降元朝。後來蒲氏後人與元朝爭利,被元朝族滅,僅經商在外的蒲氏族人得以倖免。

    朱元璋即位後,感嘆蒲氏一族先反宋朝,再反元朝,實在是反骨與生俱來,為了自己的統治穩固,朱元璋將蒲氏一族列入樂戶與丐戶,女子入樂籍成娼妓,男子入丐籍成乞丐。如前文所說,一旦成了樂戶與丐戶,就是世襲的,子孫後代永不得翻身。蒲氏一族在明朝受盡歧視,生活艱辛而卑賤,可見祖上作惡,子孫必然會跟著受罪。有的人說禍不及子孫,罪不及親人,但是作惡之人所得財富地位,他的子孫、親人不是都在享受嗎?既然享受了福利,必然得承擔後果。

    明太祖定戶籍,稱墮民為丐戶,丐戶一般從事吹唱演戲、抬轎、接生、理髮以及小手藝、小食品等。雍正元年(1723),將丐戶與樂戶一併除去賤籍,改而編入良民之籍,權利與義務跟普通平民相同。乾隆年間,經六部議定,丐戶入仕須經四世後,本族親支皆清白自守,方準報捐及應科試。元明清時,浙江紹興及屬縣境內受歧視的一部分平民均為丐戶。數百年來,被視為"賤民"之一種,不得與一般平民削籍和通婚,與平民同列。賤民亦不許應科舉,多任婚喪喜慶雜役等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第一相李善長,是忠是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