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粵鑫膠業賣膠的小二哥
-
2 # 孔乙己亂彈
航空母艦艦載機是一型特殊環境下存放、使用的作戰飛機,首先從機體結構強度設計上與陸基作戰飛機有區別、在與航母一起在高溼、高鹽腐蝕性環境下作業防腐處理更是必須考慮的、在寸土寸金的航母上還要具備縮小機體面積能力(摺疊機翼設計)等等……(殲-15艦載機在航母甲板上停放模式)中國產四代機/殲20 是一型標準的隱身技術戰鬥機,機體結構、外表塗層都充分考慮隱身需要、又是一型大型機,從設計生產製造廠方成飛的多次宣傳上的表態沒有考慮殲20上航母的考慮。那麼、殲20上航母的可能性不存在!(“J-31”技術驗證機原形機)“殲-31”雙發驗證機,是沈飛研發的一款技術驗證機。(“J-31”修改外型設計後的2.0版技術驗證機)
從“J-31”驗證機的外型設計上同樣實現考慮了現代版作戰飛機的隱身技術運用、採用雙發以及雙輪前起落架設計、具備了上艦的條件,既然是技術驗證機、上艦也是沈飛肯定會考慮的(殲-15艦載機也是沈飛生產的)沈飛積累設計艦載機的經驗。
那麼?按照現代作戰飛機發展趨勢“一機多型”、“多用途”未來新型號航母列裝後會不會也同時配備新型號艦載機?
會不會是“殲-31”艦載型號飛機?
一切皆有可能。拭目以待咯!
-
3 # 筆不意馳
殲20要上艦,要解決減速和增重問題,殲20的展弦比小,獨特的氣動佈局兼顧了增升效果和高速效能要求,但是它的起降速度也絕對不低,特別是著地速度。縮短並加寬機身是為了削減降落時地面對飛機的衝擊,修改主翼是為了改善飛機的低速效能,再加上機身加強的重量代價,上艦也就改這些東西吧。由於要改主翼,飛機效能也要受牽連,要看設計師如何取捨了。
31上艦比較麻煩,不管是奸還是殲。
31是效能達不到要求,到現在所有的模型還沒有讓人滿意的方案,而且所有的模型都是陸基飛機。最早的FC31飛行時,表面有明顯的方塊形褶皺,那是為了減重削減蒙皮厚度造成的(果然沈霍伊,蘇27也是這麼幹……),31初始的設計定位屬於中型機,最大起飛重量只是和三代機想當,而三代機是沒有隱身和內建彈倉要求的,31的重量效能,達不到四代機要求,想要上艦成為海軍主力,總體佈局就需要大改,本本份份的邊條增升,效果有沒有那麼好?也沒有美國那麼好的發動機,需要增加的效能,不僅僅只是原尺寸放大那麼簡單,而原設計竟然還在減重,減重效果還會影響到隱身效能,所以31上艦需要的是重新規劃設計目標,推倒重來(又和蘇27一個命)。
說到蘇27的設計歷程,可以說是系統工程學上的一大敗筆,浪費了蘇聯海量的資源,學誰不好。
這倆誰能上艦,其實海軍說的算,看海軍提什麼要求了,畢竟這幾年才有點錢,招標也需要經驗。
-
4 # 兔哥哨位
兔哥談談個人的看法,歡迎探討指正!也歡迎你的關注。哪個能上艦,國家自然有安排,我們權當是做一個探討,各抒己見,僅代表個人的觀點。這兩個隱身戰鬥機都不適合,首先殲-20屬於重型機,這並不是因為它重,佔空間大,而是它的自重,殲-20是一款重型隱身機,效能絕對一流,殲-20是所有隱身機中體積最大的,機身大,載油量多,航程遠,這是殲-20的優勢所在,如果上艦就必須要發揮出它的優勢來。然而,殲-20如果上殲就很可能無法做到滿油起飛,這是由於航空母的起降方式決定的,為什麼不能滿油呢?
首先,殲-20雖然是重型雙發,但發動機目前的推力並不是最優秀的,之所以殲-20能夠實現超音速巡航,完全是依靠優良的氣動佈局,這種優秀的氣動佈局在空中飛行時能夠發揮出優勢。但在起飛段效果並不明顯,因此,很可能就無法滿油,本身的內彈倉掛彈量有限,不會犧牲掛彈,只能是減少載油量,這樣航程的優勢就會受到影響。也會使留空時間減少。第二個原因,殲-20的設計並不是為了上艦,其前起落架採用的是單輪,而不是雙輪,如果殲-20上殲就必須加強結構,這樣一定會使重量增加,而在發動機推力不變的情況下只能是減少載油量,這又回到了前面的窘境。
殲-31“鵠鷹”戰鬥機,這是中國目前另外一款隱身戰鬥機,殲-20入役後,殲-31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這也說明大家對這款戰鬥機的期望。殲-31雖然採用了雙發,但機體卻要小於殲-20,殲-31上殲的呼聲很高,主要是因為,其機體的大小適合航母的特點,能夠攜帶更多的戰鬥機,而殲-31的前起落架一開始就採用了雙輪設計,這對於殲-31這樣的身板,這個設計顯然有點誇張了,感覺沒必要這麼做,這也是導致人們把殲-31往航母上靠的一個因素。但殲-31是不是就適合上航母呢?航母雖然載機數量有限,殲-31能夠比殲-20多載幾架,但從航母的結構來說,也多不了幾架,從甲板的停放來說,都是單排放置,所以兩機的寬度經過機翼的摺疊差不多,而長度沒有實際的意義,這種情況下,甲板上能放20架殲-20,也只能放20架殲-31,因此,殲-31的體積優勢並不會明顯,即便多放兩架,意義不大,如果對比兩機的戰鬥力,殲-20顯然是優於殲-31。
如果從兩架飛機必選一架上艦的話,殲-31更適合,主要是結構的改變更容易,也更便宜,對於中國而言,隱身機上艦,實驗的性質更大一些,殲-31還沒有定型,更容易改進,而殲-20已經是一款定型的產品了,如果改進就是另一個型號了,如果殲-20沒有為上艦做準備的話,那麼,就不如重新設計一款艦載型的,這樣比改進殲-20費不了多大事,就是改進殲-20也就等於是重新來過,艦載機和普通的飛機的機體結構完全不同,需要重新設計。而殲-20的孃家並沒有設計艦載機的經驗。殲-31則不同了,殲-15就是就出自沈飛手裡,擁有豐富的艦載機設計製造經驗。其實,沈飛拿出來殲-31並非是想和殲-20爭寵,而是另有所謀,否則不會隨便弄出一款隱身戰鬥機來,採用了雙輪設計也不是隨便的設計,而是有想法。但不論如何,殲-31顯然是更適合上艦。
-
5 # 美好生活需要激情
目前來看,J-20上艦不太可能上艦,FC-31上艦的可能性要比J-20略大一些
關於殲-20,要上艦的話硬性條件至少包括2點:
1,航母起降
2,可維護性
問題主要出在航母起降的“降”上面。
艦載機著艦時的迎角一般在10-12度之間,低了和高了都不行,著艦迎角越小則著艦速度越大,而著艦迎角太大會擦屁股。
殲-15的著艦迎角普遍就在10-11度之間。空速224km/h的時候迎角是10.5度,此時的下降率約在4m/s,算是一個比較標準的著艦狀態。
而殲-20的降落迎角會比殲-15更大。原因也不復雜:鴨翼佈局的飛機,鴨翼對主翼造成下洗,當鴨翼距離主翼較遠的時候,這會同時降低小迎角飛行時的迎角和升力係數。
所以殲-20這個降落迎角當艦載機用是很有問題的,恐怕很難滿足複雜氣候高海況環境下的起降需求。至於FC-31嘛,雖然說它在上艦方面比殲-20可能性要大一些,但是本質上還是矮子裡找的高個子。
FC-31在最近巴黎航展上亮相的心模型,說實話看的我頭疼。這個屁股的處理粗糙的不行,還長胖了,胖的能跟F-35比一比了。
中國艦載五代機的一個主要問題在於:發展太晚了。
殲-20首飛過去8年之後的今天,艦載五代機都沒有什麼太明確的訊息。這說明什麼?考慮到2000-2010年間的國際局勢,國家戰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產五代機的立項時間在2010年後。
如果確定是以FC-31作為平臺發展艦載五代機,那麼這個專案的立項時間至少也是2018年!因為光靠FC-31 1.0和2.0那兩架原型機不可能定型的!要知道殲-20的原型機都快一箇中隊(接近10架)了!
(殲-20是發展最快的一款五代機,2006年立項,2011年首飛,2018年擁有初始作戰能力,這也花了12年)
然後參考殲-20的發展速度,也就是說最快我們也得在2025年才能看到中國產艦載五代機,2030年這玩意才差不多服役。而這個時候,美軍已經全面完成了F-35C的換裝工作,他們的艦載六代機都快出來了。
(根據F/A-XX的專案進度計劃,2030-2035年之間完成首飛)
-
6 # afei
骨頭鷹應該是發展隱形艦載戰鬥機的基本機型,也是軍隊戰略機型。陸海空三軍都有可能會裝備。骨頭鷹基本要求就是一款隱形,便宜,通用,火力持續力都夠用能夠大量裝備的骨幹的機型。
骨頭鷹就相當於是步槍裡的95式。殲20算是狙擊槍,殲十相當於手槍,殲11B殲16殲15相當於03式81式以及其他機槍。
-
7 # 刀鋒戰士他爺
假內行,一說殲20上艦太重,有殲15重嗎?那可是比殲20長1.5米。低速殲15有殲20好嗎?陸上起飛距離是多少你知道嗎?磚家亂說當水軍,你們也亂叫。啥意思啊?
-
8 # 鷹鴿分析
殲-20作為艦載機體型有點大,FC-31(也就是題主所講的殲-31)上艦雖符合國際大流,但腿太短;從殲-15的發展來看,海軍似乎更喜歡大長腿。
對於殲-20和FC-31誰將成為海軍新一代艦載機的爭論鋪天蓋地,彙總了一下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觀點:一殲-20上艦普遍認為體型太大影響艦載機數量;二殲-15是沈飛研製的後續艦載機設計沈飛更有基礎;三FC-31腿太短,作戰半徑只有500公里,顯然不符合海軍需求。
殲-20尺寸真的太大嗎?
殲-20最成功的的設計莫過於氣動佈局設計,小展弦比鴨翼+較大的機身長寬比+升力體邊條+全動垂尾以及獨一無二的腹鰭設計,使得殲-20擁有碾壓其他同類機型的最大飛行速度,有資料稱達到了2.6馬赫,同時最大限度的提升超敏捷性、超機動能力以及可操縱性。至於氣動佈局各設計理論優勢相關文章太多,在這裡不再贅述。
主要看一下殲-20的尺寸,一般認為殲-20的機身長度為20.3米、翼展13.5米,相較現役的殲-15艦載機的21.9米、14.7米的翼展,殲-20似乎並不是很大,這很大程度上與殲-20較大的長寬比設計有直接關係,在視覺上顯得機身很長,實際上僅僅是同類機型中的很長。
航母機庫搭載艦載機不僅僅考量機長還有翼展,通常機頭、機翼、尾翼都是都是摺疊的,中國殲-15就實現了相關摺疊。再看看翼展,殲-20的13.5米與F-35C的13.1米相差不多,也就是將殲-20的摺疊後寬度大致與F-35C相近,只不過機身略長一些。
綜合對比來看,殲-20實現摺疊之後,其整個機體佔地面積相較殲-15小了一圈,翼展也大致和美製F-35C相近。所以說,殲-20的機身尺寸並未向傳言中的那麼大,完全具備上艦的潛力。
此外,普遍認為,殲-20由於較大的體型,因此其作戰半徑是同類級以及三代艦載機中最大的,對空作戰航程一般認為在驚人的5600多公里(個人對於這一資料持懷疑態度);保守計算艦載版本的作戰半徑也不會低於1200公里,這是個很了不起的資料指標了,也是相當有誘惑力的。
FC-31腿的確有點短
FC-31是沈飛自籌資金研發的一款的外貿型中型隱形多用途戰鬥機,在設計和作戰定位上與美軍F-35類似,軍迷給其自用型號杜撰了殲-31這個編號。從首秀珠海航展亮相以來,FC-31先後進行了兩個大版本的改進升級,小改進版本數量就更多了,因此公開的技術引數先後之間也有一定的差異。
尤其是前不久的巴黎航展,中航再次展出了改進型FC-31模型,相較此前亮相的版本,該版本帶有明顯的艦載機改進跡象,主要體現在機頭略向下垂,更適合作為艦載機使用,及背部有明顯的的隆起等等。看來沈飛打算用FC-31衝擊新一代艦載機專案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航展資料顯示,FC-31各版本的作戰半徑在1200-1250公里之間,空中也在28-25噸之間,載彈量為8噸,其中內建彈艙2噸,外掛6噸;基於上述資料結合美製F-35的公開資料來看,FC-31在1200-1250公里之間的作戰半徑有很大水分在裡面,也就是說這一資料應該是內建彈艙載重空優作戰或是加掛副油箱之後的資料,並非原始的作戰半徑資料。
因為,FC-31使用和米格-29一樣的俄製發動機,有限的機身載油量設計和尚未出現類似保形油箱設計,兩臺發動機運作很難支撐FC-31達到上述的作戰半徑,而且該型機的最大載彈量達到8噸,這一資料的可信度再次下降。
綜合來看,網路上盛行的500公里作戰半徑很可能是FC-31滿載狀態下的資料,但比較可信的是FC-31可能甚至達不到F-35的水準。
海空軍對大長腿情有獨鍾
自先後引進蘇-27SK、蘇-30MKK和蘇-30MK2之後,中國海空軍逐漸認識到重型戰鬥機大長腿、大載彈量的先天優勢。主要起因於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海洋國土以及幅員遼闊的陸上國土,尤其在海洋方向,對於大航程、大載彈量和長滯空時間戰機的需求尤為突出;結合海軍走出去戰略,海空軍對大長腿情有獨鍾。
這個觀點還可以從第一代艦載機殲-15的研發可以得到佐證。殲-15較大的體型限制了海軍航母無法搭載數量更多的艦載機,以遼寧艦為例,比較可靠的資料一致認為遼寧艦和中國產航母各類艦載機的搭載數量在36架左右,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排水量比遼寧艦小將近2萬噸,但艦載機數量卻超過了遼寧艦的36架。
但殲-15上艦以彌補中國前兩艘航母沒有彈射器的缺陷,最大限度的彌補了航母艦載機在無法滿載滿油起飛的情況下,艦載機的控制範圍,且在作戰半徑上相較美國F/A-18E/F以及法國陣風-M有顯著的優勢,僅此一點就遠比打字啊數量更多的艦載機來的實在一些。
總結綜合來看,殲-20並未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至少比殲-15要小一圈,上艦後可以在戰機技戰術指標上實現碾壓,但同時面臨的問題是,殲-20上艦要進行一系列針對性的改裝,尤其是提升對面攻擊作戰的能力,這是殲-20當前最明顯的劣勢。
FC-31外貿之路漫漫,能否順利參軍還有較大變數,當前主要還是輿論炒作的意思更多一些。雖然FC-31上艦似乎更順應國際艦載機中型化發展潮流,但其短腿將成為能否上艦的致命缺陷,願望雖好還需同志努力。
綜合考量,殲-20上艦的更具有優勢,FC-31則更是眾望所歸,兩者各有優劣,最終的選擇還是要看海軍未來的作戰環境需求。
-
9 # 海事先鋒
個人認為,殲20上艦可能更大,殲31上艦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最終,中國很可能要為未來的第五代艦載戰鬥機重新研發一個型號,就像美國那樣,F22A作為空軍獨用的,而F35C則是海軍獨用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殲31已經被賦予了FC31的代號,根據中國的武器命名規律,FC開頭的戰鬥機都是外貿戰鬥機,比如FC1梟龍戰鬥機,FC20是殲10戰鬥機,現在殲31獲得了一個FC31的代號,意味著他要進入國際市場。FC31作為一款外貿戰鬥機,他的技術可以用於國內自用型號,但是他本身肯定不會用於國內自用型號,這樣可能導致我們的戰力被公開。
既然FC31不可能,那麼殲20有沒有機會呢?中國海軍確實是需要一種重型艦載機,而且是劃時代的五代機,從這個角度來看,殲20是有機會的。有人說殲20可能尺寸太大了,但是根據近期空軍釋出的殲16和殲20在一起的畫面能夠看出,殲20不見得在尺寸上比殲16更大,他們的長度基本一致,翼展殲20還更小,如果摺疊機翼,肯定比殲15佔據的空間要小。
但是殲20也有他的固有缺陷,那就是機體強度問題。殲20採用的是拉長機身的中遠距離耦合鴨翼+無尾三角翼+全動垂尾的氣動佈局,這個佈局雖然非常適合超音速機動和高速作戰,但是也確實導致機體的強度不是那麼足。艦載機一定要結構強度足夠,即便是殲15在蘇27這個常規佈局戰鬥機上進行艦載化改進,也在起落架、機體中部、發動機吊艙、機尾等部分進行了加強。
現在我們基本清楚了海軍對五代艦載機的需要,也就是一種重型的、常規佈局、雙發戰鬥機,這樣的戰鬥機不是殲20,也不是FC31,反倒是像一個放大的FC31,而FC31又是沈飛開發的,沈飛同樣研發了中國第一代艦載機殲15,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沈飛很可能會結合艦載機的特點,結合五代機的特點,開發出一種基於FC31的放大型號,換裝更強力的發動機,增加側彈倉,增加EODAS合成孔徑系統,增加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研發一種海軍專用的五代重型艦載機。
-
10 # 國平軍史
殲-20,研發目的就是為了對付隱形戰機,儘管具有後發之優勢,但設計時本身就是一型空優戰鬥機,並未考慮到今後上艦的問題,滿油滿彈能達到39噸的體量,你覺得適合上航母嗎?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且以殲-20的量產速度,都不能滿足空軍之需求,因此,不可能將殲-20飛上航母。
殲-20能得以實施超音速巡航,得益於優良的氣動佈局,而不是航空發動機本身,發動機即便到當下, 依然是制約空軍戰機效能進一步提升的短板,殲-20發動機依然不過關。
因此,殲-20上艦除非能夠彈射起飛,滑躍起飛做不到滿油滿彈狀態,只能降低殲-20戰機的作戰半徑以及滯空時間,在航空發動機未得到根本改觀的背景下,殲-20上艦並不能發揮出其出色的戰鬥效能,是制約殲-20上航母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殲-31有限的內建彈艙,只能掛載2枚中距空空導彈,外加2枚保命的近距格鬥彈,只有0.7推重比的發動機,包括航程、作戰半徑等,所有效能指標,都顯示不足以和F-35相抗衡,在F-35飛上兩棲攻擊艦和航母已成事實的背景下,如果你是海軍領導,會讓殲-31與F-35去死磕嗎?
打好基礎,儘量向外推銷,實現出口的夢想,應該是沈飛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無論國內自媒體如何吹噓殲-31將成為艦載機,至少在當下八字還沒一撇,作為軍迷個人歷來並不看好殲-31,如果這個空軍編號存在的話。
或許海軍需要新型的隱形艦載機,起飛重量不到30噸,但作戰半徑能達到1000公里以上,滑躍起飛狀態至少能攜帶4噸的精確制導彈藥,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指標了。
殲-31顯然還達不成此目標,殲-20又超重了,畢竟有39噸的體量,真的不適合上航母,本身就是為空軍設計的空優戰機,硬是要將殲-20弄上航母,只能削弱殲-20的戰鬥力。
回覆列表
我個人認為這兩款飛機上中國航母的可能性都不大 前期有殲15作為主力 後期是無人隱身作戰飛機 要說過度期的話 殲31可能性是有的 殲20設計的目標不是艦載機 是重型隱身空優戰鬥力 殲31屬於輕型更適合作為艦載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