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影響肥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環境因素等。其中體內腸道菌群也是影響肥胖的一個重要因素。
10
回覆列表
  • 1 # 馬冠生馬上營養

    影響肥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環境因素等。其中體內腸道菌群也是影響肥胖的一個重要因素:

    1、腸道菌群可以影響人體對食物中能量的吸收效率。

    一方面,腸道細菌將食物中不易消化的糖酵解成單糖及短鏈脂肪酸,增加了能量的攝入;

    另一方面,腸道菌群能抑制腸道表達禁食誘導因子,而禁食誘導因子可以抑制脂蛋白酯酶的活性,促使三醯甘油在脂肪組織中的積聚,促進脂肪細胞的形成。

    2、腸道革蘭陰性細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在引起的慢性系統炎症在肥胖及胰島素抵抗的發生上起到重要作用。高脂膳食可以導致革蘭陰性菌的比例增加,進而導致脂多糖產生增多,促進肥胖的發生和發展。

    3、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與肥胖有關。有研究表明,肥胖人群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低於正常體重人群的腸道菌群。

    4、腸道菌群中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會影響到肥胖。研究發現,腸道中擬桿菌門增加,厚壁菌門減少有利於體重降低。增加食物中益生菌的含量,尤其是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含量,有助於提高腸道菌群中擬桿菌門的比例,進而有利於減輕體重。

    馬博士健康團郭曉暉博士

  • 2 # 一手顯微鏡一手望遠鏡

    肥胖和腸道吸收有直接關係,健康人應該是略微胖。瘦人腸道多數有問題,或熬夜,或飲食不合理,或情緒不好都影響腸道正常功能。我們的食材不是很好,空氣水,人的自身生活環境都影響腸道的功能,也就直接影響人的胖瘦!

  • 3 # 如一凡夫

    目前比較普遍公認的導致肥胖的因素是:一、遺傳與環境因素;二、物質代謝與內分泌功能的改變;三、脂肪細胞數目的增多與肥大;四、神經精神因素;五、生活及飲食習慣;六、藥物性肥胖;七、其它原因,如先天遺傳性疾病、外傷、理化因素等。人體在腸道內寄生著約10萬億個細菌,它們能影響人的體重和消化能力,對肥胖是有一定的促使和改變作用。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肥胖症的發生。

  • 4 # 營養師May姐

    好菌群與肥胖:

    好菌群在生活中,通常稱為有益菌,它可以促進人體必需維生素的合成,對於肥胖便秘者,可以提升它的腸胃到蠕動,幫助消化食物,幫你緩解胃腸道的負擔,從而減少熱量儲存時間,甚至還可以幫助減肥。很多減肥方法都有利用這個原理,調整腸道,減輕體重。

    壞菌群與肥胖:

    當壞菌群多於好菌群后,容易出現腸胃蠕動能力不足,改變腸道環境,欺騙大腦,讓身體誤以為需要更多的糖和脂肪等不健康的食物,甚至還會使大腦釋放激素,讓感覺心情愉悅,吃的越來越多,從而導致肥胖。

    中性菌群與肥胖:

    這種菌群具有雙面性,是隨著身體的變化而變化,若是腸道中好菌多,它就會發揮好菌的作用,要是壞菌多,它就偏向壞菌,正常情況下它主要是幫助消化和分解食物殘渣,因此它對肥胖的影響,還得看看體內以上兩種菌的變化。

    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種類不夠多,容易引起肥胖,因此食物要提供多樣性,儘可能讓更多的菌種在腸道里共存,維持體內微生態環境的平衡。

  • 5 # 裡守日用品

    腸道菌群與肥胖有關係,甚至可以說關係很大。

    腸道里有很多細菌,包括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研究發現胖子腸道里厚壁菌菌很多,而瘦人腸道里擬桿菌多。

    老鼠有吃同種糞便的習慣,把胖鼠和瘦鼠關在同一個籠子裡。胖鼠吃了瘦鼠的糞便(糞便裡會有腸道細菌的),也就是胖鼠攝入了擬桿菌,胖鼠變瘦。同樣的,瘦鼠吃了胖鼠的糞便,瘦鼠變胖。

    所以,胖子要減肥,要調節腸道菌群,讓腸道內擬桿菌數量增加。可以透過補充益生菌和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來改善腸道菌群。不但減肥而且讓自己更健康。

  • 6 # 吳牙醫和張醫生談育兒

    開篇明義,丟擲結論: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的關係,簡單說如下

    1誰胖,誰的腸道內有益菌比例就少2誰的腸道菌群失調,誰胖結論背後,我們仔細剖析一下具體情況

    第一,資料支援說話。

    Le Chatelier E等對169例肥胖和123例非肥胖丹麥人的腸道菌群進行了大樣本的人群研究,首次發現肥胖與慢性疾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與非肥胖人群均存在顯著差異:

    1,一個人如果胖了或者有慢性病,體內的有益菌的數量就要下降

    2,有益菌的佔比也同時在下降;

    3,如果人體內有益菌的佔比下降,那麼肥胖的可能性和發生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大了。

    (【資料來源】Le Chatelier E,Nielsen T,Qin J,et a1.Richness of human gut microbiome correlates with metabolic markers J I.Nature,2013,500(7464):541-546.)

    第二,中國肥胖現狀嚴峻,刻不容緩

    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肥胖人數第一的大國肥胖帶來的種種危害,已經極大程度困擾著我們的生活

    第三:什麼是腸道細菌?

    腸道:身體“最勞累的器官”

    —每天不停地消化、吸收食物,以提供足夠的養分,是人體的“營養生產中心”。

    腸道:身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其實它的功能還遠不止此,它還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人體微生態系統包括口腔、面板、泌尿、胃腸道四個微生態系統,而腸道微生物量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78%,集結了人體約60%~70%的免疫細胞,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也可謂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所以,腸道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才能維護腸道的健康呢?

    要維持腸道健康,最重要的是——保持腸道內菌群的平衡和穩定!

    腸道菌群平衡才能發揮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營養、免疫、消化等。

    腸道菌群的分類

    分為三種:

    • 中性菌——佔50%~60%左右,即具有雙重作用的細菌,如大腸桿菌類、大腸球菌類、黴菌類等。在免疫機能良好時不會影響健康,但在抵抗力下降時對人體造成傷害,使得腸道功能紊亂。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

    • 有益菌——約25%左右,有益菌不會傷害到人體,還能抵禦有害菌的入侵,為人體提供必需的營養素。其對人體的主要作用是參與食物的消化,分解有害物質,合成和產生有用物質,減少脂肪吸收,主要由乳酸桿菌類、雙歧桿菌類、部分革蘭氏陽性球菌類組成。

    • 有害菌——約25%左右,在腸道內,有害菌會使蛋白質類物質腐敗產生毒素,降低免疫力,導致人體新陳代謝下降,危害人體的健康。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假單胞菌等組成。

    腸道菌群的分佈是隨著年齡、人體狀況在不斷變化的。

    嬰兒出生後3~4天腸道內即出現雙歧桿菌,嬰幼兒雙歧桿菌數量佔約腸內細菌總量的25%;

    隨著年齡的增大,雙歧桿菌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65歲以上的老人,雙歧桿菌數量則減少到僅佔7.9%,而產氣莢梭菌、大腸桿菌等腐敗細菌大量增加;

    到了老年,腸道內充滿腐敗細菌,雙歧桿菌幾乎消失。

    腐敗細菌在腸道中分解食物成分,產生氨氣、胺類、硫化氨、糞臭素、吲哚、酚類以及亞硝胺等有毒物質,

    人體長期吸收這些毒素,會加速衰老,誘發癌症,引起動脈硬化、肝臟障礙等疾病。

    Million M,Lagier JC,Yahav D,et a1.Gut bacterial microbiota and obesity[J].Clin Microbiol Infect,2013,19(4):305-313.Arora T, Singh S, Sharma A RK. Probiotics: Interaction with gut microbiome and antiobesity potential[J]. Nutrition, 2-13, 29(4): 591-596.

    醫生是把你和你愛的人擋在太平間門外的貴人

    懂營養健康知識的你,是把你和你愛的人,檔在醫院門外的貴人。

  • 7 # 註冊營養師佟立姝

    最近很流行一種說法“腦腸軸”,說的就是腸道里的菌群相當於人類的第二大腦,為什麼會有人吃多少都不長胖,有的人喝涼水都長肉,這個跟我們這個第二大腦有很大的關係。腸道菌群透過影響人體的能量代謝、脂肪組織、神經內分泌訊號喝胰島素的敏感性等途徑,與肥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而且每個人的腸道菌群的組成不同,也就影響了對營養吸收利用的能力。

    有個來自梅奧臨床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招募了肥胖/超重的患者,經過3個月的飲食、運動干預、心理輔導,3個月後按照減肥是否成功(減重>5%)進行分組,然後比較兩組志願者的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果發現兩組志願者的腸道菌群組成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

    可以說我們的飲食影響著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影響了我們的消化吸收,影響我們對食物的喜好。所以透過改善腸道菌群有利於我們身體的健康,也有利於保持健康體重。

    改善腸道菌群的方法:

    1.均衡清淡的飲食,建議我們每天保證足夠的蔬菜的攝入,獲得充足的膳食纖維,還可以補充一些益生元;

    2.健康的生活方式,禁菸禁酒,保證充足的睡眠;

    3.避免過量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

    4.建議多運動;

    5.保持愉悅的心情;

  • 8 # 酷炫腦科學

    有一個理論是這樣說的,真正對食物做出選擇的並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我們的腸道。你對某種特定食物的渴望也並非真正源自於你,這很有可能這是你腸道細菌的渴望。

    這麼一說,那些你又愛又恨的那些奶油蛋糕、冰激凌、泡麵很可能證實你腸道細菌的偏好呢。

    這個理論認為:在這些腸道細菌獲得它們渴望的食物後,大腦中就會有酪氨酸和色氨酸等微粒產生。這些微粒很小,它們能穿過血腦屏障的微粒。部分的微粒會在大腦中轉換成多巴胺和血清素。而多巴胺和血清素正與我們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情緒又會進一步影響我們腸道細菌對某種特定食物的選擇,這樣的強化過程就會讓我們對某中食物產生便好。

    有過節食經歷的人都知道,在開始節食的幾天後,想要控制自己的食慾是很難的事,同樣還有脾氣。這可能是你腸道細菌發出的抗議,因為想要獲得它們喜歡的食物。

    腸道細菌具備著操縱人類的能力,而數百萬年來的兩者之間共同進化過程或許就令人類與他們的菌群產生了深刻的繫結。

    除此之外,腸道細菌還能控制我們的飽腹感。這樣看來,相比之下身材高大人類似乎就是一臺任自己微小腸道細菌擺佈的笨拙機器。

  • 9 # 醫露

    腸道中居住著500~1000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之多,分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大派別,健康的腸道環境是三者相互制衡形成的。但如果腸道菌群失衡,有害菌數量超過有益菌,會出現肥胖、便秘、衰老、抑鬱甚至臟器病變等多種危害。

    早在2012年,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在自己的減肥經歷中發現了人類肥胖的罪魁禍首之一:“陰溝腸桿菌”。

    當你節食運動,卻發現“喝水都能長胖”時,就是它在處心積慮地阻礙著你畢生減肥大計。

    那麼“神通廣大”的陰溝腸桿菌是如何讓你長胖的呢?

    原來,陰溝腸桿菌可以抑制腸道中脂肪酶活性,從而促進脂肪的分解,使得更易被腸道吸收,脂肪堆積,不胖才怪!

    簡單說就是陰溝腸桿菌可增加人體對糖類、脂肪酸的吸收能力。

    吃同樣熱量的食物,腸道中有“陰溝腸桿菌”的人群,會更容易吸收熱量,更易發胖。

    所以,我們在飲食中要控制高脂肪(肥肉、動物內臟)、高蛋白(牛、羊、豬肉、蛋類、奶製品、豆類、穀類等)、高糖分(含糖零食、食用糖等)的攝入。科學膳食,比例相當的碳水化合物很重要,減少“陰溝腸桿菌”的“食物”,抑制其增殖。

  • 10 # 無炎生物

    肥胖是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慢性代謝綜合徵的一個發展階段。

    1。肥胖是慢性,低度炎症的一個發展階段,目前普遍認為慢性炎症是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等)發生,發展的病理因素。

    2。首先,肥胖人群腸道內菌群已經跟普通人不一樣

    肥胖人群腸道中的雙歧桿菌(一類腸道益生菌)的比例下降,而雙歧桿菌具有增強腸屏障功能的作用。因此肥胖人群的腸屏障被破壞,細菌或細菌內毒素透過腸屏障進入血漿,引起“代謝性內毒素血癥”。

    3。同時,肥胖人群的腸屏障被破壞

    腸道內的活菌也會穿過腸屏障進入人體內,稱為“代謝性菌血症”,研究表明,某些腸道細菌易位可能是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原因之一。

    4。所以,腸道菌群紊亂,腸屏障被破壞,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共同的發病原因。不管是肥胖的成年人,兒童和體重異常增加的孕婦體內,都發現雙歧桿菌的丰度顯著低於正常人,條件致病菌的丰度增加,短鏈脂肪酸產生菌的數量比正常體重人群顯著下降,這些人血癥炎症因子比正常體重人群要高。

    具體從以下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結構直觀瞭解一下。

    下圖是一個肥胖案例的腸道菌群分佈圖(16S腸道菌群基因檢測)

    下面的圖,是經過高纖飲食干預後,同一個人的腸道菌群分佈圖,(16S腸道菌群基因檢測)

    從兩個圖可以直觀的看出,肥胖人群腸道菌群結構中,菌群多樣性較差,同時,條件致病菌比例高,而經過高膳食纖維飲食干預後,腸道菌群多樣性增加,腸道益生菌增加。

    這對傳統營養學來說,是個大挑戰,事實上並不是因為吃得多就一定長胖,有可能是吃得不對,或者是在腸道菌群結構失衡的情況下,吃得少,也一樣會胖,而且,在菌群結構不改善的時候,沒有辦法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烏克蘭議會陰謀削弱新總統權利而被季莫申科阻止,這又能看到其政治本質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