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世小乞丐

    漢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的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為標準粵語(廣州話)。中文的書寫表達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或稱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範,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範的語法,儘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範,沒有地方語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漢語的超方言性對維繫中華民族的統一起了巨大的作

      漢語分為北方、吳、湘、贛、客家、閩北、閩南、粵等八大方言。現代漢語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文起源於遠古,現行的方塊字是從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變而來。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常常深刻的影響。

    漢語的語音漢語有4個聲調:55(陰平聲)、35(陽平聲)、214(上聲)、51(去聲)。研究漢語語音系統的科學,是“漢語音韻學”,建立於公元5世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漢語的詞彙漢語的詞彙特點,一是單音成義,即一字一音表達一個意思,構成了一個語素(詞素),獨立使用。二是語素的構詞能力極強,有包含原意的合成詞構成,有不包含原意的聯綿詞構成。三是注重詞中的字序,字序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

    漢語的語法漢族的語法特點,第一是詞序固定,一般按“主語——謂語——賓語”的詞序構成句子。在現代漢語典型句型中,定語一般置於它所修飾的名詞前面,狀語一般置於它所修飾的動詞前面。 第二是虛詞的應用,在漢語語法中佔有重要地位。 第三是漢語在習慣上的表達與理解,常常不受近代以來從西方引進的語法理論中形態成份的約束,而受“意合法”原則制約。 所謂“意合法”,就是語意合乎邏輯的法則。

    漢字漢字是獨立發明、逐步演進、由筆劃結構而成的方塊字。目前所知原始的漢字是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圖形文字,以及河南龍山文化陶器上的刻劃文字,稱為陶文。以後,商周時代有甲骨文、金文、戰國時秦有大彖(又稱籀文),六國有簡帛文字,秦漢時有小彖、隸書,漢以後有揩書(又稱真書)、草書和行書。

    姓氏

      和其他民族不同,漢族的姓氏多為單字。如張、陳、李、王、楊、黃、吳、劉、周、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只有名沒有姓,貴族才能有姓。戰國後,姓氏制度瓦解,姓氏慢慢合而為一。

    飲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飪,有魯菜、川菜、淮揚菜和粵菜享稱為“四大菜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

    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飲茶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製,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麴”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遊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鍊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絡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捲,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曆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曆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準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漢族的民族服飾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華夏族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1644年清軍入關後。1645年,清朝政府發出殘暴的“剃髮易服”政策,下令強制中國更改新制。於是漢族被迫接受了清朝滿人的服飾。在200多年的清朝長期統治之後,滿族的服裝預設地成為了中國漢族的服飾。旗袍馬褂也成為了漢族的服飾。中國改革開放後,少數人發起的漢服運動,他們倡導恢復漢族的傳統服飾,並實行中國傳統的冠禮、笄禮、射禮等等傳統禮儀。漢族傳統服飾充分體現著漢民族的清新淡雅的氣質和儒雅內斂的性格,同時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服的發展伴隨著中國紡織以及刺繡等等手工藝的進步,漢服不僅僅是一個服飾體系,而且是人類藝術和漢民族精神的化身。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建築

      漢民族在中國漫長的文明史長河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主要角色,其中漢族傳統的中國古建築文化更是中國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與服飾一樣,在各個細節上充分體現著漢民族對哲學和對宇宙對世界的理解,更體現著獨特的民族審美情趣。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不少漢字就借用兩坡頂的建築形象來造字,現代漢字中偏旁部首中的“寶蓋頭”就是建築形象的直接表現。相對於西方文明,中國的古建築充分發揮的木材這種建築材料的優勢,以四角起翹的大屋頂和斗拱為象徵;同時,沿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綿延幾千公里,從戰國時代就開始修築的長城,在失去了防禦北方遊牧蠻族的歷史作用之後,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佈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北韓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裡、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係。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係。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範圍也都遠遠超過城牆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佈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

      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政治倫理內容,要求它表現出鮮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徵涵義,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環境渲染出不同情調和氣氛,使人從中獲得多種審美感受;其次是規定不同的建築等級,包括體量、色彩、式樣、裝飾等,用以表現社會制度和建築內容;同時還儘量利用許多具象的附屬藝術,直至匾聯、碑刻的文字,來揭示、說明建築的性格和內容。重要的建築,如宮殿、壇廟、寺觀等,還有特定的象徵主題。例如秦始皇營造咸陽,以宮殿象徵紫微,渭水象徵天漢,上林苑掘池象徵東海蓬萊。清康熙、乾隆營造圓明園、避暑山莊和承德

      外八廟,模擬全國重要建築和名勝,象徵宇內一統。明堂上圓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徵天地萬物。某些□嘛寺的構圖象徵須彌山佛國世界等。

    漢族藝術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這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兇、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唐詩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在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雜史、地方史志、 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 其中如張衡(78~139)、祖沖之(429~500)、一行(俗名張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餘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佔顯著地位,如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約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約987~約1053)、 蘇軾(1037~1101)、陸游(1125~1210)、辛棄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 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鉅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還有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也運用漢語進行創作,產生了許多名家與名著,而《紅樓夢》,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 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都有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他們獲得了令人讚歎的藝術成就。在這些藝術的發展中,尤其表現了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以發展其藝術,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在一些類書鉅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圖書整合》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書,不僅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也顯示了古代漢族學者與少數民族學者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精神。文房四寶

      漢族的用具,不少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漢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又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最典型的是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紙、筆、墨、硯。

    文房四寶

      紙,是漢族的一個偉大發明,現在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

    筆,是古代漢族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墨,是書寫、繪畫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後天李煜的賞識,全家賜國姓“李氏”。從“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的產地安徽歙縣改名徽州,“李墨”改名為“徽墨”。

      硯,俗稱硯臺,是漢族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古代漢族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後還用之殉葬。

      除“文房四寶”外,珠算盤也是漢族祖先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櫃就畫有一架算盤。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漢族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書法

      漢字書法——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

      無言的詩,無行的舞

    自強不息·蒙漢良書法

      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漢字的點畫、結構和形體與外文不同。它變化微妙,形態不一,意趣迥異。"透過點畫線條的強弱、濃淡、粗細等豐富變化,以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間的分佈,構成優美的章法佈局,有的似玉龍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麗,有的氣勢豪放,這些都有使書寫文字帶上了強烈的藝術色彩。"書法己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情操是感情和思維的綜合,書法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其美感來源於大自然,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社會實踐,與其他事物有著密切的互為表裡聯絡。書法的特點、技巧、理論、表達意境極其廣泛。“胸中有書,下筆不俗。”學習書法,對文學、哲學、美學、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無所不及。

    國畫

    青山無盡圖·蒙妍 範曾楊仁愷蒙漢良合作

       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許多少數民族也擅長國畫,而且不乏名家。 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創制意境,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強調骨法用筆、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 2 # 青雲舍

    清朝服飾

    清朝時期,由圖可以看出當時的女性的服裝的顏色風格十分深重,女性都把頭髮盤起來盤成一個髻,這樣顯得更加的溫婉賢惠。清朝時期,這個其實跟之前的衣服的款式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只是她的顏色更加的清新淡雅,而且這個時期女性的頭型髮飾都別在右邊耳朵的旁邊,這是改變了以前女性的髮飾,不再總是把頭髮盤起來,這個時候女性還身處於裹足的水深火熱之中。

    民國服飾民國,這個時期女性已經可以露少許的身體部位了,而且這個時期女性的服裝並不像之前那樣的繁重冗雜,而是更加的單薄幹練,顯得十分的可愛賢惠。但是雖然女性的衣服沒有之前那樣太多的講究,但是裹足並沒有解除禁令。民國,這個時期漢人開始穿起了源自於滿人的服裝——旗袍,這時候服裝開始從上下裝轉變為連體的,上身緊身下身寬鬆,這是服裝事業的重大改變,代表著中國女性的服裝從此誕生,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旗袍民國,這個時期是一個歷史最重要的時期,因為這個時候中國正式的解除了纏足這個陋習,女性的旗袍的下身變為緊身,這更能體現出女性的妖嬈多姿,頭型也更加的簡潔幹練。六十年代末,女性一直講旗袍作為日常的裝束可見人們是有多麼的喜歡旗袍,從之前到現在旗袍的做工愈發的精良,女性愈發的性感,這也是最能體現女人味的時期。21世紀,近代的女性的服裝,可以看出服裝中添加了紗之類輕薄的飾品,講旗袍這個服飾更加的精良,將袖口變得更加的好看,更能體現女性的身姿。上述小編對於從清代到現代女性的服裝款式詳細的描述了一遍,可以看到服裝行業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升,因此對於女性服裝的款式做法更加的講究,做工更加的精良,而且服裝的款式也逐漸的增多,可以從樸素中看到驚豔。

  • 3 # 僦貸季

    要說什麼文化可以令漢族引以為傲的,中醫應該算一個。在全世界確實有很多醫療體系,在國外和國內的很多地區名族確實都存在著和中醫一樣以草藥為治療藥品的的醫療文化,比如藏醫有藏藥,蒙醫有蒙藥,在國外的很多原始部落都有用植物,動物,甚至是礦物來治療疾病的名族。但是和咱們漢族的中醫相比,中醫的獨到之處在於系統化,理論化的辯證體系。中醫在神農氏時期,確實也是採用單方,就是指某位藥有什麼作用,但到後期的東漢末年的《傷寒雜病論》,就已經形成了體系化,精準的辯證體系,透過辯證後,組合藥物,使其藥效更加精準,副作用更加小,效果立竿見影。一直沿用至今,庇佑著中華民族蓬勃發展,延綿不絕。

    國外也有過很多文明古國,但多都由於烈性傳染病,比如鼠疫,霍亂而消失。只有中醫在面對一次次重大挑戰時,力挽狂瀾,阻斷了疫情的傳播,使的中華文化流傳至今。

    所以中醫可以算的上是漢族引以為傲的文化。

  • 4 # 真相很簡單

    多乎哉?生活有茶、酒、詩、文、琴、棋、書畫、石、香、花、木,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有南北大菜,滿貫全席,有蒸羊羔……住有中式園林體系,有青磚灰瓦,小橋流水,也有輝煌廟宇宮殿……思想有百家爭鳴,上可談玄,下可言兵,有儒釋道千年交織思辨,有禪,有心學……社會關係,有浩浩周禮……在人文精神層面,漢文化什麼沒有?所缺的是踏踏實實地研究探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5 # 雪裡紅4326

    中國的漢民族文化,展現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成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漢族有五千多年實物考證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考證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以來,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的、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代表人物和經典作品。

    從秦國始皇統一六國,為拒抗外奴侵略,隨為勞命傷財,缺為後人留下瑰寶一一萬里長城。

    隨著詩經和離騷,古文化的發展到唐朝,宋朝,詩,詞,畫,賦和文言簡短的小說鼎盛時期。

    唐宋八大家,以詩歌及散文為主的。

    韓愈,柳宗元和宋朝的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鷗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人。

    詩,詞,最為傑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陸遊等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接著四大發明的出現。

    更不講了,神五,神六的伸天,5G實現,祖國曰新月異,科學枝術領跑世界的前列!

  • 6 # 雨後新晴原創

    論語、道德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棋、琴、書、畫,中醫、茶,萬里長城等等,等等,都是漢族引以為傲的文化表徵,而最為神奇,引以為傲者,還是漢字漢語。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脈、傳承至今的文明。漢字的誕生,造就了華夏文明,記錄了民族的起源,傳承了古老的哲學。先民的智慧傳至後世,中國的漢語,可盡述世間的美麗,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嚮往,對未來的期待,對文化的認同,綻放藝術奇葩。漢語有音韻,且富於意境,蘊藏在背後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層次遠高於其他單純的交流工具,在人文領域,對於抽象的主觀感情的描述,世界上的語言文字,只有漢語能做到完美,一個漢語成語,等於外文幾個句子包含的意思。

    漢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文字的穩定性,是智慧傳承的基礎,保持漢字漢語,才能讀懂歷史文明。古人的作品,歷經幾千年風雨流傳至今,不僅因優美的文辭,使人獲得閱讀的愉悅,更因為深刻的哲學思維,生命靈性的光芒,為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豐足的心靈滋養,提供了戰勝困難的精神和勇氣。文化以語言為基礎,中國的智慧呈現在漢語中。漢語聲音種類多,有聲有調,是世界上先進的語言,華人的思維速度快,與使用漢語相關。傳統文化的光輝,始終照耀後世,華夏文明生生不息。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也是全球唯一從遠古沿用至今的文字。中國方塊字,是世界上最獨特、最神奇的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特的意境,閃耀著詩意的光芒,散發著生命的氣息,蘊藏著生活的哲理與奧秘。比如漢字中的“明”字,以日月組成,先有日,再有月,一看到明字,就令人想起太陽的光芒,月光的和光,一陰一陽,朗空絕配,共成一個和諧的世界。再如“媚”字,女性之眉,置於惠目上,狀如彎月,美麗盡顯,構成一個美好的形象和意境。

    山高水也長,林深葉亦茂,古老的國度,文明厚重芬芳,枝繁葉茂,燦爛輝煌的文明,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接!文化基因,種植於文字之中,中華漢字,富於古雅的美學價值。漢字蘊藏相當的潛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能啟發人心靈的感應。字裡乾坤大,漢字間架方正,代表華人的審美意趣和精神追求,乃至社會理想,其神奇來自天意,中通人氣,下驚鬼蜮。古來漢字,講究一字傳神,一個字就像一首詩,人的心意,可以透過短短三五字表現出來,百字巧妙組合,更能將意願完全表達。

    漢字以象指物,以象建造精神之形,在發展的過程中,汲取歷史文化精神,奇妙的漢字,象形、形聲、形意、會意四類俱全,其藝術美感,海外文字望塵莫及。漢字象形表意的特色,使她在追求形象美感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深微高遠,光華璀璨,本身蘊含詩意,學習把握文字的結構,語言的作用,自我開悟,行文作詩,上天入地,寫出一個境界,真是一片神行!漢字的四聲音調,陰平和緩穩重,陽平歡快輕揚,上聲婉轉上舉,去聲低沉利落,誦讀起來,如同手彈變奏曲,極富音樂性,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迴圈往復,錯落有致,音韻和美,意境盡顯。

    從遠古倉頡造字,到近古許慎發展完善,漢字近十萬,常用三五千,表情達意無所不暢。這是世界上極具魅力的文字,本身有一種奇特的美感。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漢字千變萬化,在表情、表意的過程中,形成各種書體。漢字由象形——篆體——隸體——楷書——行書——草書,透過對用筆、結體、造型等不斷衍生和美化,構成漢字多種形式的美。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有無需提醒的自覺,大家之作,風雲襟懷,蒼莽雄奇,包孕乾坤靈氣,氣韻暢通,行雲流水。幾千年來,中華墨光神采不絕,胸中星斗文,筆下蛟龍字,造化功成秋毫,落筆滿紙菸雲。心有靈犀,情動於心,手行於筆,把握漢字特性,筆力千鈞,飛龍走鳳……

    本文摘自我的系列回憶性散文《西去流雲東逝水·文化藝術傳承》片段,請網友賞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郭靖青梅竹馬的華箏為何會輸給黃蓉?